社会主义经济学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专题研究》
第一章市场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一、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正相关律: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从自然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经济近现代的关键。

市场经济发展早晚、程度的差别,是造成或决定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别的主要的,普遍的、决定性的原因。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和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人民的富裕程度,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这可以说是一条普遍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即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正相关律”。

二、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原因:圈地运动,是英国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是构成英国原始资本积累的基础。

这个过程虽然充满广大农民的血泪和辛酸,但是在客观上却是在英国全国的范围内彻底破除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迫使自给自足的农民转变为为市场而劳动的商品制造者。

在人类经济史上第一个在全民族的范围内实现了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成为英国全民族范围内经济联系的基本纽带和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圈地运动的持续和市场经济的发育,也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正是由于市场的全面发育,形成了劳动过程中广泛的细致的分工和专业化,为机械化准备好了劳动组织的环境和技术基础;市场竞争为新技术、新工艺、新发明的快速普及运用准备好了社会条件;为机械化产品的大量销售准备好了市场条件。

因而,在圈地运动进行了两个半世纪之后,市场发育到一定的程度,蒸汽机、纺纱机、织布机相继问世,产业革命终于发生了。

圈地运动-市场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启动了英国迈向工业化、机械化、现代化的步伐。

市场经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第一推动力。

第二章核裂变:市场经济的巨大能量
一、中国走向市场经济三十年的巨大成就:经济高速增长世界排位大幅前移;企业实力增强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人民收入显著提高生活明显改善
二、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原理:1.分工协作深化生产效率提高2.技术不断改进成本普遍降低3.持续高效积累生产能力扩张4.资源最优配置经济高速增长
第三章市场经济中的分配
一、马克思关于分配理论的基本观点
1.“生产条件”的概念:就是生产要素的概念,生产有两个条件:一方面,物质的生产资料,即客观的生产条件;另一方面,活动着的劳动能力,合目的地表现出来的劳动力即主观的生产条件。

2.分配概念:分配的客体,是产品中新生产的总价值;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进入生产过程的各种生产要素(即生产条件)的所有者,既包括资本和土地这些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也包括劳动力的所有者。

3.产品的分配与生产条件(要素)分配之间的内在联系:生产决定分配实质就是生产条件的分配关系,决定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条件的所有权,就是分配产品的索取权。

任何一种产品分配,都是由生产条件的一定分配状况决定的。

这就决定了按生产条件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4.按生产要素分配规律的普遍适用性: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任何一种产品的分配,都是由生产条件分配所决定的。

生产条件分配决定产品分配,从而按生产条件分配产品,适用于“任何一种分配”,适用于一起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无一例外。

二、市场经济中分配的特点1.分配过程的市场化;2.分配形式的货币化;3.分配主体的多元化
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从质的规定性上来说,是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配,从量的规定性上来说,可以是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也可以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

在这两者当中,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是基本的,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分配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派生出来的。

存在条件:生产条件的重要性和稀缺性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规律存在的基础或条件。

生产条件的重要性和稀缺性,不仅决定按生产条件分配产品规律的存在,而且还决定各种生产条件在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大小。

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在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生产要素是把土地、资本、劳动、技术等全部包含在内了,在按生产要素分配即包含按资金分配,按土地分配,按技术分配,也包含了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个方面,按劳分配为主体。

四、按生产要素分配规律的作用和影响。

作用:1、形成整个社会范围的与生产要素占有差别状况相适应的经济利益差别,将生产要素所有权实现为对产品的索取权;
2、使生产开始时对生产要素的占有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得到确认和强化,使生产要素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3、推动所有者增加生产条件的数量并提高其质量,并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最优利用。

“按生产要素分配”对我国现阶段的积极作用和影响:1、“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实行,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分配上的确认和巩固;2、“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实行,有助于生产要素使用的全面节约;3、“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实行,有助于市场经济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4、“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实行,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由于一些人掌握较多的资本、较多的土地、较高的技术,他们在分配中就会得到生产成果中较大的份额,从而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

第四章市场经济中的假冒伪劣分类与生产、流通成因
一、假冒伪劣含义:就是制售不真或质量低劣的商品以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分类:商品品种分类:消费品类、农资类、建筑类、药品类、工业生产资料类、出版类、纸币文物类。

性质分类:“假冒商品”——从总体上分为两大方面:商品本身之假;附着在商品上的标志之假。

假冒(注册、未注册)商标、假冒商品其他标识、假冒产品外观、商品本身存在问题的“假冒商品”。

“伪劣商品”——以次充好的产品;掺杂、参假,以假充真的产品;缺陷产品;失效、劣质的产品。

信息经济学分类:对称信息的假冒伪劣、不对称信息的假冒伪劣
二、假冒伪劣的危害
1.假冒伪劣对消费者的危害:危害生命损害健康;侵害消费者经济权益。

2. 假冒伪劣对微观经济的危害:挤占企业市场份额,影响企业正常发展;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

3. 假冒伪劣对宏观经济的危害:国家税收大量流失;经济损失惊人;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严重恶化了我国的投资环境;影响国际竞争力,败坏国际形象;知识产权难以保护,高科技产业动力不足。

4. 假冒伪劣对社会的危害:滋生腐败现象,毒化社会风气;扰乱社会之旅,破坏社会稳定。

三、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成因
1.假冒伪劣产品生产的主体及特征
生产主体的基本认定:大多是无业人员、农民、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或小型集体企业。

生产主体基本特征分析: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生产技能和技术装备水平低下;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低;法律意识差;信誉观念淡薄;缺乏行业协会等的生产者组织以及相关的生产者自律机制。

2.假冒伪劣产品生产的成本收益分析
经验分析,从生产成本角度分析,假冒伪劣的生产者在以下几个方面比真品生产者节约支出:研究开发费用、广告宣传费用、偷工减料以廉价劣质原材料充数、根本不用真材实料、偷税漏税。

理论研究:不考虑任何风险条件下假冒伪劣生产者的成本收益,比正常产品的成本低,以同一价格销售时,假冒伪劣所获得的利润高;考虑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条件下假冒伪劣生产者的成本收益,消费者维权意识越强,假冒伪劣产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越高,所获利润越少,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量就会越少;考虑对假冒伪劣处罚风险条件下假冒伪劣生产者的成本收益,查处的概率和处罚的力度越大,假冒伪劣产品生产者的成本越高,不仅得不到正常利润,还要亏损,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就必然会停止。

四、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成因
1.假冒伪劣产品流通的一般成因:售假的“超额利润”(偷逃国家税收、较高的进销差价);市场发育的不完备(不具备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商业业态落后,现代化的流通组织尚未形成主流、交易方式落后)
2.医药类假冒伪劣产品流通的成因
批发环节(高的药品回扣、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非法“挂靠”)
零售环节(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促进了假药的流通、对个体私营诊所缺乏有效的监管、患者作为弱势群体没有辨别真伪、自主选择药品的能力)
3.食品类假冒伪劣产品流通的成因:地方保护主义的放任自流;有特定的市场需求(因产品价格低廉买来自己消费、买假冒名牌产品作送礼之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法规缺失,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

4.农资类假冒伪劣产品流通的成因
流通主体的多元化、复杂化(供销社及各级农资公司的问题、个体私营商户的问题)
流通客体的特殊性(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真伪难辨、农资产品损失的滞后性、特殊的消费群体)
农民合作组织缺位,组织化程度低
5.音响书籍类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成因
走私入境是主要来源;上下勾结,联合作案;电子商务立法滞后,网络成为传播的便捷通道;对个体音像图书经营户缺乏有效监管措施。

第五章假冒伪劣的综合成因及对策
一、市场经济早期假冒伪劣盛行的社会经济原因
1. 微观条件成因:资金的匮乏、机器设备的简陋、技术水平的低下。

2. 宏观环境成因:商品的全面短缺、收入水平的低下、致富欲望的空前强烈、信誉观念的普遍缺乏、强消费者惰性、信息严重不对称。

3. 社会制度成因:制度供给不足、法制不健全、市场竞争不充分、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弱产权制度约束、政策引导不恰当。

二、假冒伪劣从盛行到收敛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
转化规律:在市场经济发育、发展的过程中,假冒伪劣客观存在着一个从盛行到收敛转化的必然性。

演变规律:如果以横轴表示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以纵轴表是假冒伪劣的发生频率,假冒伪劣在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呈现为一条倒U型曲线。

与“库兹涅茨曲线”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于这一定律的支配,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质量,都是不断提高的。

三、基于成因分析的对策建议
1.基于生产成因分析的对策建议:完善进入制度;提高行业集中度;降低成本与价格;完善生产者以商誉、广告、售后服务、证书为载体的信息传导机制
2.基于流通成因分析的对策建议:
发展连锁经营(品牌、供货、质检、统一配送约束);
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加强市场准入制度建设;
加强市场监管(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做到政企彻底分开。

健全市场监管机构。

严明行政法纪,严惩市场监管部门的腐败行为。

有针对性地发挥好监管职能。

);
完善以流通企业信誉、网络技术、新闻媒体为载体的流通信息传导机制;
大力发展进货环节的招标采购。

第六章市场经济中的农民与农业
一、中国农民走向市场经济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现有分散小农的体制基础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诸多矛盾
1. 农民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农民文化素质较差,竞争力偏低;农民经济实力弱小,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2. 农产品流通面临诸多难题:信息无法沟通;流通渠道不畅;难于平等竞争;市场有欠公平;流通秩序混乱;价格形成机制落后;市场价格紊乱;中间盘剥严重;流通成本过高;流通效率低下。

3. 农业生产存在多方面问题:经济实力弱小,资金相当缺乏;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大型农机具拥有量有限;技术水平低下;农产品品种落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二、解决小农民与大市场矛盾的基本思路
1.以家庭经营基本稳定为前提
2.建立和发展农业合作组织
合作社的定义:社员共同所有及民主管理的企业体,也是社员为满足共同的经济、社会、文化之需求与愿望,而自愿结合的自治团体。

合作社的价值观:以自助、自我负责、平等、公正、团结的价值观为基础,社员承袭创立者的传统,秉持公正、公开、社员责任及关怀他人的伦理价值为信念。

合作社的原则:自愿与公开的社员制;社员的民主管理;社员的经济参与;自治与自立;教育训练与宣传;社间合作;关怀社区。

三、日本农协的组织与作用
1.日本基层农协的组织与作用
组织成员:正式组合员;非正式组合员或准组合员
规模:几乎所有农民都加入农协
组织原则:实行民主管理,领导机构由民主选举产生。

领导机构:实行董事执行制度和监事监督制度。

作用:统一组织农民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购买、统一组织农副产品的销售、统一组织组合员的信用金融事业、统一组织组合员的保险事业、统一对组合员的生产生活的指导、统一组织组合员的厚生卫生保健事业、统一组织农副产品的加工事业、统一组织组合员共同利用设施的建设与经营活动、开展有关的教育宣传活动、开展农政工作
2. 日本县级农协的组织与作用
县级农协的组织:根据业务分工组成县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县中央会)
县经济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县经济连)的作用:统一组织基层农协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购买;统一销售基层农协提供的农副产品;组织县内农业技术指导事业;组织县内农副产品加工事业;组织县内农协共同利用实施的建设与经营活动。

县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县信用连)的作用:广泛吸收组合员的储蓄存款;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广泛融资;开展农协经营单位的转账结算业务;开展资金证券业务;对农协提供信息和政策指导。

县共济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县共济连):连接整个农协系统保险事业的基本运作单位,在农协保险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县厚生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县厚生连)的作用:为组合员提供卫生保健服务,还负责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各专业农协(县专门连)
3. 日本全国性农协的组织与作用
全国中央会:负责整个日本农协系统全部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统一领导、组织农协系统的各方面的教育工作;同时负责农协系统的农政工作;随时和日本政府的有关机构如农林水产省保持联系,使政府的涉农政策、粮食价格等尽可能地有利于农民。

是日本全体农民在日本政治经济生活中统一的代言人和利益的维护着。

全国农业协同组合连合会(全农):对全国性农协经济事业提出计划,进行指导,向各县经济连提供国内外各方面的信息;测定经济连报上来的农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购入计划,根据这一计划进行采购,提供给各级农协;测定经济连上报的农副产品的上市计划,并以它为基础加以调整、销售;组织开展经济连、农协职员的教育,统一编写教材,培训师资,进行广播电视讲座等;经营设置必要的设施;设立专门机构,对所有经营的商品进行调查、研究、开发;掌握全国性经济事业状况并解决有关问题。

农林中央据金库(农林中金):各县信用连的联合体,是农协全国性金融组织,负责统一调度全国农协的资金,领导农协的金融事务,为农协系统购销事业提供资金支持和转账结算业务,为农协系统其他各项事业提供资金保证。

全国共济农业协同组合连合会(全共连):由各县共济连组成的联合体,是全国性农协的保险互助组织。

他负责全国农协保险事业的发展、规划、日常运作的组织、领导。

全国厚生农业协同组合连合会(全厚连):由各县厚生连组成的联合体,是全国农协的卫生保健专门组织。

其作用是负责全国农协系统的卫生、保健、医疗事业,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全国新闻情报农业协同组合连合会(新闻连):负责农协系统的新闻、宣传、情报工作。

目的是让社会、让大众了解日本农协,随时反映农民的呼声与要求,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情报。

四、我国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障碍
1. 50年代合作化运动的后遗症,造成农民对合作化的极大恐惧和反感。

2. 农民散漫保守的传统意识,很难自觉自愿地加入到一个组织当中,接受其约束和管理。

3. 现有体制的约束,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因素还很多,农民要建立自己的销售、供给、金融、保险、农业技术推广、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合作组织,必然会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及其思维模式发生一定的冲突和摩擦,从而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

4. 农民自身管理能力的制约。

由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合作精神、组织观念的限制,以及农村中宗族、派系等因素的干扰,使农民的自律精神较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难度大。

5. 相关立法滞后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但是这一法律的普及、宣传不够,不少问题还缺乏明确规定。

组织形式上,仅有专业合作社不够,长远发展方向应该是综合性的农协。

对策分析:1. 充分认识建立和发展农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性、紧迫性;2. 加快有关农业合作组织的立法及有关政策的制定;3. 大力普及农业合作组织的基本知识;4. 抓好建立综合性农协或农会的试点;5. 发展农业合作组织要把握的基本点:坚持自愿原则;代表农民利益,办成农民自己的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政府既不可包办又不可放任不管。

第七章市场经济中的粮食问题
一、.粮食储备的不同社会形式;
1.自然经济中的“家庭消费储备”
含义:粮食储备以家庭为单位,以消费品的形式储备起来。

特点:分散性、同一性、孤立性、消费性、综合性。

2.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商品储备”
含义:粮食作为商品集中在流通过程中的储备形式。

特点:相对集中性、储用分离性、开放性、商品性、专业性。

二、我国市场发育中的粮食储备变型;
1.“卖粮难”与粮食不过关的“二律背反”。

一方面农业生产滑坡,粮食产量徘徊不前,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卖粮难”时有发生,说明我国粮食问题的奥妙在于储备。

2.我国市场发育中的粮食储备变型。

口粮、饲料粮、种子粮从家庭消费储备转变为社会商品储备。

3.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粮食储备制度。

目前我国的粮食仓储工作,还只是从粮食丰收、产量增加的角度来应付,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家庭的粮食储备职能逐步弱化,要求国家和社会及时补位,承担起相应的职能,及时建立起雄厚的粮食储备。

三、粮食生产与需求的特点。

1. 粮食生产周期长
2. 上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
3. 食品不是耐久商品
4. 粮食需求的弹性不大
四、市场经济国家调节粮食生产的方式。

由于市场往往造成粮食价格的巨大波动,使国民经济难以稳定地发展所以市场经济发展较早的国家都以不同的方式来干预、调节粮食的生产和流通,以求达到粮食生产、供给和价格的稳定。

1. 最低保护价格政策。

政府对主要的粮食品种制定出一个最低的保护价格,高于保护价政府不干预,低于保护价,政府出面以最低保护价收购粮食。

使粮农有一个最基本的收入保证,从而维持一定规模的粮食生产,稳定了粮食的基本供给,避免粮食价格暴涨暴跌所造成的大波动。

适合于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或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国家。

2. 限制种植政策。

政府规定每一农户的耕种面积或产量限额,把粮食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限制在一定数额以内,以此来控制粮食的供给数量,稳定粮食价格。

适合于人少地多、农业基础好、自然条件好的国家。

除此之外,市场经济国家还采用政府收购、农业支持、转售差额补贴、门槛价格、出口补贴等不同方式来控制、调节粮食的生产和价格,以求粮食供给和价格的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