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鲁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备课精选教案第19课 大自然的语言.doc
初中语文(鲁教版)七年级-19_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字略)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略)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1.速读课文。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临的迟早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结束。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讨论并归纳;(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一、导语设计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
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的语言”。
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的语言”的说明文《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
声屏显示课文朗读。
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翩然(piān)孕育(yùn)簌簌(sù)载途(zi)连翘(qiáo) 萌生(méng)农谚(yàn)纬度(wi)悬殊(xuán shū)侵害(qīn)竺可桢(zhú zhēn)草长莺飞(yīng)销声匿迹(nì)多音字:载zi (登载)(转载)(一年半载)zài (载重)(载人)翘qiáo (连翘)qiào (翘起来)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9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1.朗读法。
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品析法。
对语言的理解运用须如此。
3.延伸拓展法。
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课型】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能从外界的自然现象判断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现在我们来看几幅画,第一幅是春天的景色,第二幅。
(春夏秋冬),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其中一幅吗?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好像大自然在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章,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师生串读,齐读、默读。
边读边思考:能否把所读的内容概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来师生共同探究。
(学会圈点勾画,是阅读的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教师试读第一段,找个学生读第二段,齐读第三、四、五段,默读后文。
三、梳理结构,梳理顺序①学生较容易把握的部分:决定气候的因素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吗?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第19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鲁教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19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鲁教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科学小品,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
先来了解有关科学小品的知识。
〔多媒体展现科学小品的知识〕一生读。
师:请同学们注意红色画线的词句。
科学小品有什么特点?〔生齐读〕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我国杰出的科学家竺可桢到大自然去汲取科学的营养。
同时请同学们注意学习科学小品的讲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师:第一我们来了解文章的讲明内容。
同学们差不多预习了课文,谁来讲讲文章讲明了什么?生:物候、物候学。
师:物候和物候学确实是文章的讲明对象。
那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课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讲明的呢?请同学们再速读课文,勾画重点,摸索这几个咨询题。
〔多媒体展现自读任务:摸索①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明的?〕生边读边勾画。
师: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生:鸟语花香、草长莺飞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差不多进展为一门科学,确实是物候学。
师:这几句话在第几自然段?生:第三段。
师:那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生:一年四季的景物变换。
师:什么缘故先写这些自然现象,再讲明物候、物候学的定义呢?这些自然现象与物候有什么关系呢?生:这些自然现象举例讲明了什么是物候。
为下文写物候作了铺垫。
师:同时还能够引起读者的爱好。
师:讲明了物候、物候学之后,文章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讲明的呢?生:讲明了物候、物候学之后,讲明了研究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然后讲明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再次讲明研究物候的重要意义。
师:决定物候来临有哪几个因素?生: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师:〔多媒体展现文章结构〕请同学们看屏幕。
文章思路专门清晰,全文围绕物候学那个中心,先讲明概念,在讲明研究的重要性,然后重点介绍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并点明研究的意义。
如此写,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条理清晰,读者也容易明白得。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大自然的语言》重点语句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重点语句分析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播禾。
”
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
这三个例子生动地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并且形成了必然规律。
“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不能改成分号,因为前后说的是不同季节。
“杏花开了”“桃花开了”说的是晚春时节,而“布谷鸟开始唱歌”指的是夏初时节;且前面讲的是植物,后面讲的是动物;还有句式也不相同。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这里的“前者”与“后者”各指什么?
“前者”指“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1921年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9《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文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
3.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难点1.读懂课文,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本文是如何用平实、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的知识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不信吗大家看——2.看课件。
(季节变换的特征、看云知天气、树的年轮与年龄、根据化石推断地理环境等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片断,并配以简短解说)3.述:大自然用它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么多奥秘!小朋友们,你们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4.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听读课文2.自由试读,要求:不会认的字读拼音,把每个字的音读准确。
再次试读,要求:在课文中留出9个生字,多读几遍。
3.再次试读,要求:在课文中留出9个生字,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正音。
5.检查生字和要求会认的字的读音。
三、指导朗读,了解大意1.配乐范读,整体感知。
2.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读连贯、流利。
3.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4.学读第1节。
l)谁喜欢读第一节指名读。
2)述:大自然也有“语言”,小朋友们看看、听听,你留心过大自然的语言吗3)看课件。
(前课件内容去掉解说)述:前几天同学们到郊外游玩,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名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词语“仔细观察”,读词语。
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板书:仔细观察)4)这一节怎么读呢自由试读、指名读、评读、范读、齐读。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详细解析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详细解析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中苏醒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段析】开篇生动地描写初春季来临时万物复苏的景象,进而写出四季更迭的自然现象变化。
(①文章开篇为什么不直接交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而要用整段文字来描绘自然界中四季变化的现象呢?)【品味】“沉睡”“苏醒”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抓住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时的状态、特点,既生动形象,又活泼灵动。
画线句,用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了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的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四字成语的使用抓住事物典型特点,富有表现力,同时又典雅、简练、生动。
画线句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四季变化分明的特点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但是在别的地球区域这一现象却不一定会很明显。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候鸟去来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草长莺飞【段析】用具体的现象做例子,将上文的自然变化与人们的劳动生活相联系,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品味】“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表现出事物变化的特点,又增添了文章的艺术美感,读来朗朗上口。
“传语”“暗示”“唱歌”传神的动词表现出春季来临的自然生物变化。
七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七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特点,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大自然语言。
(2)学会通过观察、体验大自然,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对大自然语言的敏感性。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特点,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大自然语言,理解其内涵。
2. 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觉。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生字词。
(2)提问:你们对大自然有什么印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大自然的课文,大家猜猜题目是什么?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并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讲解。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内容(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大自然语言。
5. 欣赏大自然的美(1)学生闭目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觉,互相交流。
6. 小结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以“我眼中的大自然”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检查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考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七下《19大自然的语言》word教案 (4).doc
《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学习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衰草连天()连翘()纬度()销声匿迹()蓑衣()阻挠()忌讳()悄然无声()2、走进作者:竺可桢(1890—1974),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整体感知: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1)第一部分: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2、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3、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4、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5、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备课精选教案:第19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十九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分析:本文介绍物候学研究对象,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
作者举例生动典型,读起来亲切可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学会用课文中或自己的话概括内容要点2.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3.运用说明文知识解析文章内容,了解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探究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丰富学生关于物候学方面的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说明文知识解析文章内容,了解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录音机,幻灯片学生准备:收集关于天气预报的农谚俗语。
教学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一)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春天的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冬天小草是“暗黄”,从“绿绿的”我们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知道是冬天已经降临。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会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出示投影,感受一下大自然的“语言”)(二)出示目标(三)检查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萌发 méng 翩然piān 孕育 yùn 销声匿迹nì风雪载途 zài 2.读准多音字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观测-----------道观chāchāi chàcīɡuān ɡuàn衰草连天------鬓毛衰落叶-----丢三落四----落枕Shuāi cuīluòl àlào种播-----------耕种连翘-----------翘尾巴Zhǒng zhòng qiáo qiào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想一想,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大自然的语言
●案例背景
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
●教材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初中语文七年级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情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候现象和物候学的说明;物候现象决定因素的说明。
说明顺序的条理性,语言的生动准确,说明方法的恰当。
2.难点:说明顺序的条理性,语言的生动准确,说明方法的恰当。
三.教学设想:
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一年有几个季节?(生)春、夏、秋、冬。
出示一年四季不同的画面。
你是怎么知道的?这就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具神韵,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它丰富多彩的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文题和作者)
(通过优美的画面,师生的交流,学生马上被优美的画面点燃了激情火花,被这美的感觉所
深深吸引,情绪完全融合在这美妙的课堂意境中,他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可以说“激趣”成功了。
)
2.出示课题和作者。
有谁了解作者竺可桢吗?
(生)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3.(过渡)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让我们走进文章,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准备抢答。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通过四大组抢答竞赛的形式开展,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
学生的答题速度快且答题准确率高,这一做法比较适合调节公开课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
)
4.小结: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生)不能。
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
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解释逻辑
竺可桢推究原因顺序
阐明意义本质
5.精读6--10自然段推究原因
(1)自由读6--10自然段。
(这里本来设计的是教师范读,但是通过走到学生中间巡视,听了他们的自读与互读,感觉由于课文中没有太生疏的字和太长的句子,他们读的还不错。
就省略了这一环节。
)
(2)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几个?
(生)四个。
追问:为什么作者把纬度放在第一个?
(生)因为纬度是最重要的。
(3)再追问: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生)从主要到次要。
(4)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我们有时还要注意说明方法,回忆一下有哪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
(5)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
(过渡)我们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后,老师想让同学结合白居易的诗,说说这首诗中描绘的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
多媒体出示:《大林寺桃花》
指名读,学生思考。
(生)高下因素。
(在学生感悟课文时,我努力让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生机,并引导学生去朗读文章,学生读的也很好。
但是,课后的一件事情却给了我很多思考,班内一个孩子告诉我:“老师你觉得《大林寺桃花》中包含的是高下因素吗?可我连什么是高下因素都不明白,怎么去理解这首诗歌呢?”我在深深自责,在教学中我把自己领悟到的美感完全送给了我的学生,让学生和我站在一个高度去欣赏课文,却忽略了学生内心那种独特的体验,缺少了对课文多元的理解。
如果在课堂上能够更贴近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在这节语文课上的收获会更大。
)
6.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
多媒体出示: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迟五六天。
这种现象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2)请从句子中找到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词语。
(生)左右、极、常。
(3)这些词语限制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请同学找找相关的语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7.比较阅读。
(1)个别朗读1--2自然段。
(这是一个学生自己读课文的过程,每一次读课文都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第一次自己读,争取读正确。
第二次同桌读,要互评、纠错。
第三次读就提高了要求,不但要正确而且
要通顺、流利。
第四次指读,检查是否达到要求。
)
(2)多媒体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3)让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
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
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
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
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8.总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
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9.布置作业: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知识。
●反思分析
(一)满意的地方
1、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借助字、词典自学字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本节课的学生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远远超乎教师的预计,可以说是几乎提前完成了教学任务。
2、精心的构思,充分的备课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课堂语言的衔接上,只要舍得下功夫,也定有收获。
而教材的处理,教学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
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
3、课件的制作、下载要及早着手,要勤于动手,要勤于动口,外因会促进内因。
(二)需要反思的地方
1、驾驭课堂的能力急待加强。
上课过程中,当学生说出有关描绘春天特色的词语时,我没有给以肯定,因为当时我的脑海里只有一系列的秋冬两季的词语,课后我又仔细琢磨了一下,
其实那些词语也是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句子中的词语,学生的回答是对的,是我没有处理好。
2、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
由于借班上课,对学情了解欠深入,而学生在整堂课上回答问题太顺利,远远超乎教师原本的预计。
因此,还应该少量的设计一点反馈性的练习题,以备课堂需要。
同时,这样既重视了能力训练,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不正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吗?
其实,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应的灵活性,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体化体验。
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欣赏他人对文本的见解,也能自由开放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素质,把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以上是本人对《大自然的语言》案例的整个分析。
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节课,我不能就此来论成败。
我只想把它写出来,作为课改进程中的一个靶子,指导我前进: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