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政治化”了犹未了

合集下载

体育之研究全文解读

体育之研究全文解读

体育之研究全文解读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于1917年4月1日以笔名二十八画生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的一篇体育论文。

全文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为释体育、体育在吾人之位置、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体育之效、不好运动之原因、运动方法贵少、运动应注意之项、运动一得之商榷。

1.释体育:毛泽东在文中首先阐述了体育的定义,认为体育是通过运动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培养意志品质的一种活动。

2.体育在吾人之位置:毛泽东强调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认为体育与德育、智育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3.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毛泽东指出当时中国体育教育的弊端,如过于注重技巧、忽视体质培养等,并提出应采取积极措施改善体育教育。

4.体育之效:毛泽东分析了体育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认为体育可以强身健体、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国民素质等。

5.不好运动之原因:毛泽东分析了人们不爱运动的原因,如生活环境、工作压力等,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改善这一现象。

6.运动方法贵少:毛泽东主张运动应注重方法和适量,
以达到最佳锻炼效果。

7.运动应注意之项:毛泽东提出运动应注意的事项,如选择合适的运动场所、注意运动卫生等。

8.运动一得之商榷:毛泽东对运动的效果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应因人而异,采取适当的运动方式。

总之,《体育之研究》全面阐述了体育的重要性和作用,对当时中国体育教育的弊端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这篇文章对后来的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张海峰马驰(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思想特点,产生原因,存在问题及历史意义,总结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发展演变的规律,希望为今后我国体育思想的改革研究提供文献资料。

【关键词】学校体育思想近现代发展演变1 近代体育思想的兴起与产生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西方文化的输入,中国在体育运动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方面,欧美国家的体育制度、方法及运动项目随着西方的学校教育渐渐传入中国,且经数十年的发展而成为中国体育运动的主流;另一方面,以中国武术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活动虽仍在广大地区的民间流行,甚至在农民革命和起义中曾发挥重要作用,但从总体来看,已退居次要地位。

外国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构成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基本内容。

2 近现代体育思想的发展过程2.1 清末民初1840 年鸦片战争后,我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时西方的体育思想广泛的传播到了中国与传统的体育发生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正面接触。

刚开始一些西方国家的传教士在我国各地开设学堂,那时的体育活动多以田径和球类为主,教会学校的体育活动,也是西方田径和球类运动传入我国的主要途径。

当时有一些国外的体育学家在我国创办杂志,为我国学生体质做调研,帮助我国的一些学校制定体育课的内容,成绩考核标准。

在这一时期的维新主义者也提出了许多体育思想,都是和当时的西方的体育思想相结合而成的使当时的的学校体育思想真正的“中西结合”。

这一时期使我国体育思想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的重大历史突破。

2.2 国民党统治时期。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兴起了一种新的体育思想“自然体育思想”,“自然体育思想”在美国发起,主要以体育改革为了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为出发点。

它反对机械式的、枯燥、单调、呆板的体育课堂教学,在意并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有体育课堂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还重视体育对人心理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步入社会后有很快适应社会,还重视体育课堂的内容,是否有让同学们适应社会生活能力方面的技巧。

体育的政治功能刍议

体育的政治功能刍议

体育的政治功能刍议作者:陈晔马涛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36期摘要:体育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功能。

体育的政治功能是指体育对社会的政治生活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其中包括了对政治精神层面和政治实践层面的影响和作用。

体育的最高价值追求——通过不断实现超越身心自然的限制而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是体育的政治功能的价值体现。

体育的政治功能有着历史的发展演化过程,从古代到现代再到当代,体育的政治功能的内容从展现国家实力、推动社会公共价值理念的早期形成等一步步发展到成为国家外交的重要构成、提供现代性国家交往规则范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展等。

当代体育的政治功能的发展受世界经济政治秩序深刻变化的影响,有着从狭义的政治功能向泛化的政治功能转变的趋势。

关键词:体育;政治功能体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习近平在会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和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代表时发表讲话时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

这段话高度肯定了体育这一社会生活形式的重大社会价值,并精确概括了体育所具有的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三方面的社会功能。

这一定论必将对我国新时代体育工作的开展起到划时代的指导意义。

体育成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尤其是对政治的积极影响方面,存在着明显而独特的社会功用。

过去在理论界,学者们偏重于讨论体育的文化功能特别是教育功能,而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则较为突出引导其经济功能的发挥,对于其政治功能,现有的理论研究和政策运用都相对较弱。

在今天倡导大健康、大体育的现代理念和国家建设“体育强国”战略提出的基本背景下,详尽研讨体育在现实性上的政治功能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表现,预测其政治功能发挥的可能趋势,应该是当前体育研究必须展开的紧迫而重要的内容。

体育史课程练习题

体育史课程练习题

1、体育产生的动因与条件有哪些?2、史前体育有哪些不同发展阶段?3、什么是“成丁礼”?它与史前体育有何联系?4、史前体育有哪些特点?1、简述古印度瑜伽术的来源及其本义。

2、简述斯巴达五项运动。

3、分析斯巴达和雅典体育教育的异同。

4、试述古希腊体育的文化遗产。

1、什么是“骑士体育”?其特点是什么?2、简述骑士教育的三个阶段。

3、试述《医典》中包含的体育思想。

4、简答古代中亚流行的竞技体制。

5、举例说明古代日本体育发展进程的特点?1、简述欧洲“三大思想”运动及其对体育的贡献。

2、德国体操体系的特点是什么?3、试述夸美纽斯对近代学校体育的贡献。

4、简述德国体操体系的特征。

5、简述瑞典体操的主要内容。

6、英国户外竞技在近代体育形成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7、阿诺德的教育改革内容及其对近代体育发展的贡献?8、什么是“业余原则”?1、近代体育科学有哪些标志性的成果?2、什么是军国民主义体育思想?3、试述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4、什么是奥林匹克主义?其主要观点有哪些?5、简述马克思主义体育观主要内容及其贡献。

6、近代英国户外竞技运动有哪些特征?7、简答20世纪上半叶竞技运动发展的成就。

8、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如何产生的?9、苏联体育模式的特点是什么?1、“冷战”对世界体育发展的影响?2、“冷战”时代形成了哪两种体育体制?它们的特点是什么?3、二战后世界职业运动发展的特点是什么?4、20世纪下半叶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有哪些特点?5、试述20世纪下半叶学校体育发展的新变化?6、20世纪下半叶国际大众体育发展的特点是什么?7、什么是《国际体育宪章》?它对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的意义?8、苏联解体对世界体育格局有何影响?1、试述20世纪90年代国际体坛在维护体育人权领域取得的新成就。

2、什么是“盐湖城丑闻”?简述国际奥委会因此而进行的改革。

3、20世纪90年代体育科学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新的趋势?4、为什么说洛杉矶奥运会是体育产业化的里程碑和分水岭?5、什么是“博斯曼”案件?简述这一案件的意义和影响。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全文译)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全文译)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全文译)前言国力衰弱,武风不振,民族的体质日渐轻细,这是很可忧的现象。

提倡体育的人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长时期不能取得效果。

这种情况如不加以改变,长久下去,衰弱将更加甚了。

拿起武器来能击得准、射得远,那是外在的事物,是事物的结果;体力充实才是内在的事物,才是事物的原因。

如果体魄不坚实,看见武器都害怕,又怎能够击得准、射得远呢?身体坚实要靠锻炼,锻炼则靠自觉。

现在提倡体育的人并不是没有采取种种方法,然而总是无效,其原因就在于外力不能触动人心,不懂得体育的真正意义何在。

如果对于体育到底有什么价值,体育的效果如何,体育要从哪里着手等一系列的根本问题都模糊不淸,这样来搞体育当然没有什么效果。

要想使体育有效,非发动人们的主观努力,促进人们对体育的自觉不可。

如果自觉了,那么体育的条目你不说他也会懂得;“命中致远”(击得准,射得远)的效果也会不求自来了。

我深深感到体育的重要性,痛感提倡体育者的不得当,想到国内同志同病相怜的一定不少,因此大胆地提出我的见解,和同志们商榷。

我所说的并不都是实行过的,还有许多地方是空言我的理想,这是要老实说明的。

如蒙同志赐教,则衷心感谢。

第一什么是体育自有人类以来,尽管也有愚昧无知的人,但却没有人不晓得保护自己的生命。

因此,伯夷叔齐虽然决心不食周粟,待饿到极点时,还是要采西山之薇来充饥的;陈仲子虽然绝兄隐居,而在饿了三天之后,看到井上被虫吃剩的半个李子,也不能不吞下去。

上古人在树上做巢来住,剥下兽皮来穿,都是出自天生的本能,无须懂得什么道理。

只是这种保护生命的本能还是原始的,不精细的。

及至出了圣人,有了礼教,饮食起居才都有了节度。

所以,孔夫子的养生之道是:休息的时候一定要舒舒服服;腐败了的饭食鱼肉一定不吃;还经常搞体育,每当他在矍相的园子里练习射箭的时候,看的人常挤成了人墻。

人体组成的原理,与动物没有不同,而动物之所以不能象人类这样长寿,就是因为它们对生活是没有节度的。

《体育之研究》中学校体育观的当代价值

《体育之研究》中学校体育观的当代价值

《体育之研究》一文,对于体育思想的阐述,体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眼光和情怀。

在当时以军国民体育为思想基础的德日体育体制向以自然主义为思想基础的英美体育体制转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文化启蒙作用,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对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影响毛泽东早期提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

无体是无德智也。

”可见体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要讲求科学性,不宜复杂,教师宜多引导学生学习锻炼,而不是机械式的灌输,要结合学生情趣选择体育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毛泽东的这些体育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上的,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

时至今日,他的体育思想对当今学校体育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校要树立正确的体育目标,以增强学生体质、意志品质、道德情操等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切不可“不知道何为体育之真义”导致“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的体育”。

学校要坚持实施推进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坚持按“体育之真义”进行改革,不仅要改革学校体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要从学校体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管理体制、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对提倡全民运动的影响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

此甚可忧之现象也。

”他意识到了大众体质好坏对国家强盛的影响,因此他主张重视体育,主张借发展体育,提高国民体质来改造中国社会,强国济世,表现了毛泽东将发展人民体质摆放到国家建设高度的战略眼光。

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娱乐方式多样化,公民健身意识缺乏,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随意性和不自觉性。

这些问题验证了毛泽东早期提出的如运动不自觉、运动不用心等体育观点,因此,要积极运用毛泽东体育运动思想,大力开展全民体育教育,重视大众体育环境改善,服务全民体育运动。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合 自身 的体 育教 育 经历 和 体 育实 践 ,从 理 论 的层
近代体 育思想 初步形成 , 其表征 主要在 于 :

面, 对体 育的本 质 、 特征 、 属性 、 功能 、 价值等基本
问题 , 作 出了科 学 的 回答 。

对 体 育 的概 念 、 本质 , 有 了较 明确 的认 识 ,
新 派希 望通 过 一 系列 的改 革措 施摆 脱 危机 。相对 于对体育功能 、 形式等的认识和探索 , 已深人到体
于洋务派 ,维新派对近代西方体育 的功能有了更 育 的本质 , 特征等实质层面。 在竞技体育活动和竞 近一步的认识 ,严复揭示 了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 赛 中 , 体育 思 想与体 育 实践 进一 步结 合 。 强 人 的体 质 , 并 认 为体 育能 承担 复 兴种 族 、 解 救 民 体育思想的内容尽管如何丰厚 , 在广度 、 深度
体育思想和“ 新政” 时期的学校体育思想。
长演进 , 到2 0 世纪一 、 二十年代 , 已初步形成 , 出 甲午 战争 的失 败 ,救 亡 图存成 为 摆在 国人 面 现 了一批体育教育家、 体育家 , 如徐一冰、 张伯苓 、 前的亟需解决的主要矛盾。 为了挽救 民族危亡 , 维 王正廷等。这时 , 体育思想在内容上 , 不仅仅局限
提 出了 “ 体育 之 道 , 有 广狭 两 义 , 由广 义 言之 ,
臻捧拯狂 , 各竞 所 生 , 自卫 为 急 , 体 1 9 1 2年 , 民国教育 总长蔡元 培 , 将军 国民主 人 类 初 生 , 义教育 , 作 为教 育 方针 的 内容 提 出来 , 使 军 国 民体 育 乃兴 ……” [ 4 1 n 揭示 了体育 的 自然特征和根源 ; 育 思 想 成 为学校 体 育 的 主流 思 想 。所 谓 军 国 民体 二 、 对 体 育 的社 会 属 性 的认 识 , 即将 体 育作 为 教 三、 对 体 育 的精 神 文 化 实 质 的 理性 认 识 , 育“ 本 源 于 资本 主 义 国家 的军 国 民教育 , 主要 是 在 育 范 畴 ;

“完全人格 首在体育”体育思想及其启示

“完全人格 首在体育”体育思想及其启示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思想及其启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他说:“体育最要之事为运动,凡吾人身体与精神,均含一种潜势力,随外围之环境而发达,故欲发达至何地位,既能至何地位。

”在谈及体育与德育的关系时,他再次论证了体育的基础地位:“凡道德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

忠孝,人伦之大道也,非健康之本,无以行之。

”“于国家也亦然……一切道德殆皆非赢弱之人所能实行者,苟欲实践道德宣力国家,以尽人生之天职,其必自体育始矣!”一、体育的本质及体育与人格的关系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的战略举措。

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方面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始终在单纯传授体育技能和身体锻炼方法的低层次上探索,忽视了学生人格精神的教育。

诚然,体育教学离不开传授体育技能和锻炼方法,但是,体育教学更应着眼于人的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有特定的教学内容——体育技术,特定的教学手段——身体练习,特定的教育功能——身心的健康和快乐。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发展身体增进健康的同时,从精神、意识和行为上接受体育精神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完善和塑造人的人格精神,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蕴含了丰富而积极的人格教育因素,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有着特殊的作用,能对学生的身心产生深刻影响。

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练就健康体魄,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行为。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要适应未来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适应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的。

人格的形成及发展与人的行为密不可分。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并拥有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领域,思维活动与集体活动紧密结合,有利于人格的显示和发展,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为学生人格向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同时,体育的教育过程具有模拟社会,应付挑战,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过程,培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团结互助的集体精神。

《撒哈拉的变迁》阅读题的参考答案

《撒哈拉的变迁》阅读题的参考答案

《撒哈拉的变迁》阅读题的参考答案篇一:《撒哈拉的变迁》阅读答案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

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

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在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

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

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时代,这里曾有过充分的雨量,蓊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兴旺的畜牧业。

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

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从非洲西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

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大。

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

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益干涸。

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勇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无不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有者密切的关系。

就这样经过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植物枯萎退化。

撒哈拉脚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从干旷草原变为沙漠。

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21.第1段末尾横线上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A.炎热的气候,行人很少。

B.奇热的气候,少人问津。

C.气候炎热,谁还去问津呢? D.气候奇热,人迹罕至。

22.从全文看,撒哈拉沙漠形成的过程是:(6分)( )一( )一( )一(沙漠)23.第4段中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一句话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指出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并谈谈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启示。

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人教部编版期中必刷常考题之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人教部编版期中必刷常考题之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人教部编版期中必刷常考题之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一.选择题(共16小题)1.(2023春•南海区校级期中)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

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2.(2023春•恩施州期中)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指出一味强调陆守,以守为战,“譬如两人对弈,人行两步,而我行一步,其胜负尚待问乎?”“徒守于陆,不与水战,此常不给之势”。

这表明林则徐()A.学习西方科技实现自强求富B.已摒弃夷夏观念开眼看世界C.要求军事改革应对边疆危机D.萌发海防意识抵御外来侵略3.(2023春•翠屏区校级期中)鸦片战争前后边疆史地学盛极一时。

代表人物魏源先后著成《圣武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主张将边疆的防卫、开发建设同解决国家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摆脱了传统地理学的藩篱。

魏源的学术研究()A.体现出忧患时局的精神内涵B.超越了经世致用的研学范式C.突破了传统华夷观念的窠臼D.全面引入近代西方史地理论4.(2023春•海门市校级期中)洋务派薛福成认为:“西人风气,最重条约,至于事关军国,尤当以万国公法一书为凭……似宜将万国公法,通商条约等书,多为刊印,颁发州县”;否则“偏于刚者,既以违约而滋事端;其偏于柔者,亦以忘约而失体统”。

这表明,薛福成()A.主张与西方建立平等外交关系B.已经拥有近代外交观念C.提倡用国际法解决国际间争端D.致力维护传统宗藩关系5.(2021春•高安市校级期中)甲午战争前,早期改良思想表达分散;甲午战后,变法思想形成潮流,并出现群体诉求;既而又发展为以《时务报》为代表阵地的全国性奥论和以湖南维新运动为先驱的实施层面;最终促成统治集团内部比较强势的变法意向。

论蔡元培先生的体育思想及其启示

论蔡元培先生的体育思想及其启示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6 - 0 7
作者 简介 : 杜景强 ( 1 9 6 4 . ) , 男, 福建龙岩人 , 讲师 , 主要从 事体 育教育训练学方面研究 。
1 6 5 8






第2 3卷
全面发展 、 体育为先的“ 完全人格 , 首在体育” , 教育思想 , 变传统的“ 学而优则仕” 为现代文明社会的“ 健全人 格” , 这样前瞻的教育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 起到了改革教育 、 尚武求强 的积极作用 , 并有力推动 了当时 体育课 程 建设和体 育 活动 的开展 。
强调体育的普及 的同时 , 还特 剐强调 国民应该养成经常锻 炼的终 身体育思想。提倡积极 鼓励和 大力 支持妇女 平等 的参加体 育。将蔡元培 的体育思想运用到 当前体 育教 育 中, 有助 于广 大体 育工作 者吸取前 人有 益的思 维成 果 , 消
除 当前体育教 育工作 中可能 出现的不利 因素 。 关键词 : 蔡 元培 ; 体 育思想 ; 启 示 中图分类号 : G 6 4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3 9 0 7 ( 2 0 1 3 ) 1 2—1 6 5 7—0 3
年大都喜欢体育运动并且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而这种 自 觉体育锻炼 的习惯 的形成并非易事 , 而这正是健 全国民赖以确立的根本 。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就重视普及学校体育 , 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扶 持赛跑 、 球类 、 摇船 、 游泳 、 体操等体育项 目, 还聘请优秀的体育导师 , 指导学生的田径 、 骑术 、 和球类运动。 1 9 2 2年后 , 北大增设体育教师, 规定每周 3 学时, 教授学生练习柔软体操和各项球类 , 预科生作为必修课 , 本

请对近代以来主导我国的体育教育思想进行述评

请对近代以来主导我国的体育教育思想进行述评

请对近代以来主导我国的体育教育思想进展述评,并谈这些体育教育思想对体育教育实践的影响1军国民体育思想清末民初的军国民教育思潮是培养国民的军人素质、寓兵于民、全民皆兵的爱国教育思潮。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武的优良传统,在民族危机严重的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认识到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尚武崇军的重要性,起而提倡军国民教育。

社会达尔文主义传入后,“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等观念激起了国民的民族危机感,为军国民教育提供了理论根底。

德、日等近代国家或为了建立统一国家或为侵略扩,大都实行军国主义教育,为军国民教育起了借鉴作用。

但军国民教育与军国主义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拒俄运动为军国民教育思潮形成的直接原因。

在知识分子的大力鼓吹、政府的倡导及民众的积极参与下,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声势和影响的社会思潮。

军国民教育思潮在清末民初历经五个时期。

1904年前,军国民教育只是个人的倡导,社会反响不大,为早期宣传;1904年后,由于政府的倡导,报刊的宣传也较以前广泛,社会各界反响较大,相继成立了一系列社团,这一思想趋于成熟,民国成立前夕已深入人心。

1912年到1914年,中华民国成立,封建帝制被推翻,革命任务完成,对军国民教育为保守的提倡,从宣传角度来看,已不及清末。

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为抵御外侮、武力统一中国,袁世凯大力提倡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思潮有复兴势头。

1919年,德国战败,和平呼声高涨,国人以为世界可永享太平,无须再提倡武力,军国民教育鲜有人提及,趋于衰落。

军国民教育思潮批判传统柔性文化,提倡尚武精神,增强国民体质,在学校中实施军事体育,教授军事知识,在社会上加强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使学生和普通民众具有军人品德与能力,寓兵于民。

军国民教育思潮在一定意义上壮大了资产阶级革命力量,改变国民重文轻武、以当兵习武为耻的观念,“尚武崇军〞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近代体育走向社会,唤起了人们的国家意识,增强了民众的爱国情感,国防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国防近代化。

军国民体育思想

军国民体育思想

摘要:当西方体育逐渐完善并在学校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仍然处在落后的封建科举制度之下。

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下,中国人被迫学习西方人的教育制度,中国近代体育就此诞生。

在强烈的功利主义面前,学校体育的发展完全束缚于统治者,因而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体育思想。

但是,认清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脉络,了解学校体育的价值和意义,对当今学校体育的发展仍有着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近代中国;体育思想;学校体育一、中国近代学校体育诞生的背景1.西方国家近代学校体育逐步发展并趋于完善。

从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开始,欧洲人就开始痛斥天主教的禁欲主义,主张人的自然存在,提倡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后来对古希腊体育文化遗产的发掘,为近代体育的诞生提供了借鉴。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人们强调人体健壮的重要性,认为“灵魂与肉体不是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主张把体操定为学校教育的固定课程。

经过维多里诺等人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最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使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英国教育家洛克,倡导英国实行“绅士体育思想”,并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使得英国的业余体育活动逐渐开展起来。

1774年,德国教育家巴赛多在德绍创办了第一所博爱学校,最早把体育列为学校教育的正式课程。

之后,体育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实现课程化和体系化,体育师资得到迅速的发展,学校体育得以确立。

当时著名的体育课程主要有德式体操、瑞典体操和英国的户外运动。

西欧和北美的学校体育不断发展,体育思想也逐步建立起来,不但使他们的教育更加完善,也锻造了他们强健的体魄。

2.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教育背景。

早在商朝时期,我国便有了学校教育,到西周发展迅速,但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

由于当时奴隶主的统治需要,奴隶主贵族学校进行的六艺教育中,射、御和乐中的舞蹈都具有体育的性质,当时的学校教育还是比较重视身体的练习和锻炼。

但是自西汉以后,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学校教育一般只重视德育和智育,而忽视体育。

第 三 节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变迁

第 三 节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变迁
施行军事训练与教育,灌输民族沙文主义思想, 使之充当统治者的侵略工具。
▪ 2.提出的时间及标志 ▪ 1902年奋翮生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军
国民篇》和蒋百里发表的俄《军国民之教育》二 文为标志
▪ 3.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实践
▪ 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仿照 日本建立新教育制度,在学校教育中开设 体操课,实施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这是 军国民体育的实践体现。
民族精神,自强于世界之林的强烈愿望
▪ 2)唤醒国民重视体育 ▪ 3)促进学校体育地位的确立和学校体育
体制的形成。
▪ 4)推动了体育专门学校的建立
(二)、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引 入及其影响
▪ 1.时代背景及其传入的时间: ▪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思潮
的广泛传播,认识到军国民体育的机械、呆板及 其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工具的性质。同时,“五四” 前后基督教青年会干事麦克乐,我国留美学者方 万邦、吴蕴瑞、袁敦礼著书立说和培养学生,使 “自然体育思想”广泛传播,成为这段时期学校 体育的主导思想。 ▪ 2.特征: ▪ 1)强调体育育人的教育目的。 ▪ 2)强调体育融于生活 ▪ 3)推崇自然活动动作为体育的重要手段
△管理体制的统一性
△共产主义教育的手段
△重视“三基本”,强调“三中心”
终身体育学校
△70-80年代形成的体质教育观
体育思想
△改革开放后多元思想:快乐体
育、全面教育、技能教育思想
△90年代末至今:终身体育、健康第一

谢谢
第 三 节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变迁
二、近代以来学校体育 思想的移植与变迁
▪ 一、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启蒙 ▪ 1.学校体育思想的概念: ▪ 人们在一定社会和世代的学校体育实践活动

14学校体育学题库

14学校体育学题库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填空题1.1953年,毛泽东发出了身体好,工作好,学习好的三好号召。

2.1979年教育部在扬州召开了学校体育学工作会议,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

3.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学校应做到“三育并举”。

4.1917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提出体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养生”,而且在于“卫国”。

5.我国的古代学校体育,是从奴隶社会开始出现的。

6.严复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一文中,首倡体、智、德三育,称力、智、德三育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

7.主智主义主张将一堂体育课分为准备、基本、结束三部分。

8.199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真正进入法制化轨道。

9.杜威认为“任何时代任何人,对于儿童的教育,尤其是对于”年幼儿童的教育,无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游戏和娱乐。

”10.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已经提出“寓兵于民”的主张,但首先使用“军国民主义”一词的是蔡锷。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学科。

( Y )2.德绍五项是指跑步、跳高、攀登、平衡和负重。

( Y )3.中国的学校体育是从18世纪后期开始从西方一些国家传入的。

( N )4.国家体委于1954年制定并公布了《劳卫制》。

( Y )5.自然主义体育理论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理论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体育学说。

( N )6.最早把体育引进学校教育的教育家是德国的巴泽多。

( Y )7.1923年公布《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

( Y )8.学校体育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教育和体育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形成体系。

( Y )9.军国民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

( N )10.法国教育家卢梭主张教育应回归自然,顺应儿童的本性,按儿童的兴趣、爱好组织活动,使儿童的身心都得到自由的发展。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发展体育的措施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发展体育的措施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发展体育的措施材料一孔子从个人修养的角度强调体育的重要性,把学习射、御、舞当作人自身修养的必须内容看待,是推行“礼”的具体工具。

这种思想教诲人们不要执着地向外开拓,而要潜身于所谓的自省。

人们往往表现为知足常乐,不为人先,影响了中国古代体育注重和谐的整体化伦理。

汉武帝之后,大一统思想强调自然界整体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体育观念影响很大。

宋明理学很大程度上强化了社会成员的服从意识,俯首贴耳、顺者为孝成为青年人品格的理想要求。

对于以“动“为基本特征的体育娱乐活动的发展形成了无形的屏阻,这为重文轻武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清代更是忠实地借鉴了宋明理学的做法,在统治者对儒学的极力推崇中,进一步完善了传统体育观念从文武并重向重文轻武的转变。

——摘编自王京龙《儒学发展对传统体有观念的影响》等材料二近代社会,身体改造成了救亡图存的希望所在。

1902 年,《新民丛报》发表“军国民篇”,掀起了近代中国的军国民体育思潮,在军国民主义倡导者的眼中,体育应该直接服务于国家。

民国建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将体育摆在了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对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影响显著。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人们的个人意识逐渐觉醒,更加重视身体教育在实现个人幸福与发展上的重要意义。

五四运动前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传入中国,其“个性自由发展”的主张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22 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戎学制》,将“体操科”改为“体育科”,以育人为目的的身体教育成为学校体育的主流。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近代形式的运动会陆续在中国出现。

——摘编自王勃然等《近代国人体育观念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传统体育观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试题答案【答案】(1)特点:具有强烈的人文内涵和道德意识;注重实用性;注重和谐,淡化竞争意识;强调整体,忽视个体;与儒学发展紧密相连;从文武并重向重文轻武转变。

中国体育的初步现代化(1904—1949)

中国体育的初步现代化(1904—1949)

一、早期的全国性体育组织与第二届全
国运动会
二、收回体育权的斗争与第三届全国运动会
三、中国体育协进会的诞生与作用 四、中国与国际奥委会的早期联系
第四节“土洋体育”之争与传统 体育的初步现代化
一、“新旧体育”之辨与武术的教育化
二、 “土洋体育”之争
三、传统体育的现代化
(一)民间流行的传统体育
1、民俗活动中的传统体育 2.民间拳社的发展
(五)新文化运动与新体育思想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解
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中由西方引进的思想文
化思潮纷繁,主义众多。其中“流传最广,
对中国现代的教育影响最深、收效最大的,
无疑是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过去多称
为实用主义教育)。”
在杜威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伍德、
威廉姆斯等人吸收融合了欧美自然教 育思想,形成了新体育学说。其基本 内容是强调体育的目的在于教育人; 认为体育即生活是人的本能,主张个 性的充分发展;推崇自然活动,否定 人为的活动,主张到大自然的环境中 去从事自己所爱好的各种活动。
(四)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
毛泽东1917年在《新青年》三卷二号上, 用“廿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体育之 研究》一文,对体育的概念、目的、作用, 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体育锻炼的原则
和方法等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并对当时的教
育和体育进行了深刻批判。
毛泽东认为体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 有首要意义:“体育者,人类自养其生之 道也,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 可言者也”,其目的不仅在于“养生”, 而且在于“卫国”;“体育之效”既可 “强筋骨”,“又足以增知识”,“调感 情”,“强意志”,使人“身心皆适,是 谓俱泰,”因此,“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 之位置”。

“有人”的体育——《体育与人——一种体育哲学》评介

“有人”的体育——《体育与人——一种体育哲学》评介

“有人”的体育——《体育与人——一种体育哲学》评介覃立【摘要】介绍与评论了《体育与人——一种体育哲学》一书的主旨和主要内容,该书以人本体育为立足点,倡导“以人为本”的文化体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出了对学校体育进行整体构建的愿景.该书立论高远、观点新颖、脉络清晰、论证严谨,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一线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都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期刊名称】《体育研究与教育》【年(卷),期】2013(028)001【总页数】5页(P17-21)【关键词】体育哲学;学校体育;以人为本【作者】覃立【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学院,湖南长沙41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体育与人——一种体育哲学》一书是长期致力于体育基本问题研究的马卫平教授(以下简称“作者”)的著作。

该书于2010年出版,隶属于《人本哲学视野下的课程与教学论》丛书中的一本。

该套丛书由当代著名教育家张楚廷教授领衔,由湖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的一批博士、教授和博士生指导教师们合作完成。

《体育与人——一种体育哲学》是“人本哲学”在学校体育领域的诠释和体现。

该书共八章,二十余万字,其论点明确、论证充分、文献丰富、内容详实,既有纵向的思想史追踪,又有横向的中西观点比较;既有理性的批判,又有严谨的立论。

更可贵的是,作者跳出了体育视野的局限,站在教育、哲学的高度来俯瞰体育和体育教育,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和见解。

本文在此做一些简单介绍以及评论,希望能够与此书的读者进行沟通与交流。

1 书名解析剖析书名“体育与人——一种体育哲学”就能够解析出诸多内容。

首先,该书关注的是“体育与人的关系”这样一个哲学命题。

体育哲学作为哲学在体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理论概括,发端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发展至今,已形成了诸多不同的研究范式和学术流派:美国的体育哲学侧重于哲学思想的研究;日本的体育哲学主要是解释、说明“什么是体育”这一体育的最基本问题;在我国,体育哲学则侧重于对体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哲学探讨和科学解释。

2024北京西城高三(上)期末历史(教师版)

2024北京西城高三(上)期末历史(教师版)

2024北京西城高三(上)期末历 史2024.1本试卷共7页,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本部分共20题,每题2.5分,共5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2023年10月17日,中国邮政发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种邮票一套4枚。

图案名称分别为“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该组邮票对应的研究主题是 A .古人类的起源 B .中华文明探源 C .青铜文明灿烂 D .农耕技术成熟2.战国时期《商君书》中“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的记载可以直接佐证秦国A .户籍制度的实施B .百姓赋税负担沉重C .井田制逐步瓦解D .民间实行什伍连坐3.史料记载“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与该段史料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A .废除苛法异姓封王 B .七国叛乱同姓操戈 C .裁并郡县清查田户D .盐铁官营均输平准4.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始建于西汉的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东汉的江苏洪泽古灌区、唐代的山西霍泉灌溉工程、五代时期的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等4个工程成功入选。

目前,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处。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①它们见证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 ②我国灌溉工程遗产分布广泛类型丰富 ③入遗推动了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传承 ④应该全力挖掘其经济价值与经济效益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5.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所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

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反映出宋代①日常生活的丰富 ②饮茶之风的盛行 ③商帮群体的壮大 ④门第观念的淡化陶寺陶器良渚玉器石峁石雕二里头铜饰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6.下列史料和结论对应正确的是7.以下为一位同学绘制的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中枢机构演变示意图,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③②④D.②③①④8.严复在《救亡决论》中对一场战争痛感道:“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翦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京戒严,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覆我海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政治化”了犹未了
近代以来中国国势积贫积弱的原因,曾经被不当地归集到“东亚病夫”的身体素质上,于是,体育运动的目的,附带上了强壮体魄以参与国与国之间全面竞争的内涵。

体育因此也担负着一种很微妙的政治功能。

在这种背景下,一场重大体育赛事尤其是竞技体育,往往事关国家脸面的存废、民族信心的消长、制度优势是否发挥。

赢了比赛全民狂欢,运动员成为全民偶像,到处做大报告,几乎要啥有啥;输了比赛就如末日降临,失利的运动员及其教练犹如民族罪人,就差弄去跟秦桧跪在一起。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是体育界常见的情形。

这种扭曲心态之下,必定出现“举国体制”、金牌至上,出国参加体育赛事,只是为了向先进国家证明中国人“行”,参加国内赛事则非要争夺各行政区的金牌排名,因为这关系到各地体育官员的政绩,而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本来意义被边缘化。

政府组织体育赛事的目的,应该是借此推动全体公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但事实上自己却被裹挟进了金牌竞争。

所以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看到的是,公民的身体素质尤其是青少年身体素质难见提高甚至有所下滑,供全民使用的体育场所和器材少得可怜,但是中国在各种国际赛事获得的金牌数却扶摇直上。

为了获得更多的金牌,国内体育赛事中弄虚作假、服用禁药等等手段屡禁不止,中国运动员在参加国家赛事时也有不轨之举曝光。

这种本末倒置的中国式体育运动在北京奥运会后得到了一些反思和纠正,力度较大的举措是,今年1月26日有消息称,国家体育总局为引导全国体育界
树立正确的体育政绩观,取消了亚运会、奥运会贡献奖奖项的评选,对全运会等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只公布比赛成绩榜,不再分别公布各省区市的金牌、奖牌和总分排名。

这可以视为延续百年的“体育政治化”开始走向终点。

但是“体育政治化”的终结并不意味着拨乱反正即刻到来。

近日有人指控,欧洲五大联赛在中国进行“倾销”式转播,夺了中国观众和球迷的眼球,损害了中国的经济利益,不利于中国足球的发展,因此应该对五大联赛限制转播,实行收费观看、抽取转播费以发展中国足球、建立合资球队等等,以此“内修政理,外限强权”。

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最基本的特征是速度、力量、技巧的竞争。

为了所谓经济利益,这篇文章竟然要求“闭关锁国”,这不是排斥竞争又是什么?其他领域排斥竞争的苦头还没有吃够么?没有竞争或只有低水平的竞争,竞技体育如何发展?
这种匪夷所思的体育经济民族主义的思路,与“体育政治化”何其相似乃尔,实际是另一种本末倒置的体育。

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将公民个体强健体魄的体育运动上升到国家和民族利益高度,喻以体育运动本身所不堪重负的大义;其不同之处只在于,在政治挂帅年代拿政治说事,在经济挂帅年代,拿经济利益相诱惑,如此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