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合集下载

【优化指导】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1讲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4

【优化指导】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1讲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4

(3)开拓疆土。南征越族,北击匈奴,增设闽中、南海、桂 林、象郡四郡,扩大了秦朝的疆域,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 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4)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了文字、度量衡
等措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2.过
(1)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 化。 (2)徭役、兵役、赋税沉重。大规模修筑长城,大兴土木, 修建阿房官和骊山墓等,每年征发200万人,导致民怨沸腾,阶
2.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影响
政治
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 卿制;地方:郡县制; 集权制度
促进文化发展;思 想控制,摧残文化 促进交通发展巩固 统一
思想文 统一文字:小篆思想专 化 制:焚书坑儒 经济 交通 军事
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击匈奴;修筑长 奠定基本疆域 城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1.巩固统一国家
(1)平定三藩之乱。 (2)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亲征噶尔丹,维护国家统一。 (4)尊重民族传统,加强民族团结。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
科取士;尊重喇嘛教,册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
大活佛。
2.维护国家主权——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展,民族与地区间联系加强; (2) 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渴望统
一; (3) 长期的兼并战争使诸侯数目不断减少,实现了局部统 一。由此可见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 转移。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玄武门之变
(1)原因: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李元吉矛盾尖锐。 (2)结果:太子被杀,李世民被立为太子。 2.贞观之治 (1)原因
起,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
1.功 (1)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这为社 会的安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2)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是自称始皇帝,建立皇

2015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讲 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和革命家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选修4

2015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讲 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和革命家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选修4

【快乐考生】2015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第2讲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和革命家真题实战演练人民版选修1.(2011·某某卷)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

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X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二: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

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X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三: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1)依据材料一,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解析:(1)由材料中的时间“1673—1681年”可知是平定三藩叛乱战争,从材料中“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分析平定三藩叛乱对康熙帝的影响。

平定三藩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回忆教材知识可以回答。

(2)从材料二中“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和材料三中“一切机务必皆躬亲”“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可知二人都比较专断;结合二人对政事的勤勉加以总结。

答案:(1)平定三藩之乱。

形成谨慎的执政风格。

维护了国家统一。

(2)专权;勤政。

2.(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

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

总由某某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某某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

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 选修四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与思想家 教案.doc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 选修四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与思想家 教案.doc

第1讲古代中国政治家、东西方先哲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主要业绩①统一全国: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②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③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的统一: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文字;军事上,修筑万里长城,设桂林等四郡;法律上,制定严密、严酷的法律。

(2)过失:滥用民力,百姓负担沉重。

刑罚严酷、加速秦亡。

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

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历史功绩①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重视法制,颁行《唐律》,肃清吏治。

②经济:沿用均田制、完善租庸调制,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③民族关系:册封、会盟、和亲、设置都护府等。

④文教: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2)评价①开启“贞观之治”的局面,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初步基础。

②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边疆各族和唐政府友好关系,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迈入鼎盛时期。

③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文化呈现开放多元的色彩。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1)重大举措①平定三藩之乱,扫除割据势力。

②收复台湾,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③抗击沙俄,组织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领土主权。

④平定准噶尔叛乱,统一回部。

⑤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2)评价: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很有作为的皇帝。

归纳升华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1)主要贡献及思想①伦理观:思想核心为“仁”,包含了仁爱、关怀、体谅、宽容等一切美德。

②政治观: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③哲学观:中庸。

主张仁、礼结合,恰到好处。

④教育方面: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⑤文化方面:编撰“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2)地位和影响①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与思想家 教案.doc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与思想家 教案.doc

[考纲要求]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柏拉图。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千秋功过秦始皇1.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 ①创立皇帝制度。

②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③地方实行郡县制。

(2)经济上⎩⎪⎨⎪⎧ ①在全国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奖励耕织,移民垦荒。

③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3)军事上⎩⎪⎨⎪⎧ ①北击匈奴,迁民戍边,修筑万里长城。

②南征百越,设立南海、桂林、象郡。

③征西南夷,设置行政机构管辖。

(4)思想文化上⎩⎪⎨⎪⎧ ①“书同文”,有利于政令推行、经济发展和文化认同。

②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和巩固。

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评价(1)积极⎩⎨⎧①结束了长期割据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秦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消极:“焚书坑儒”;严刑酷法;徭役、兵役负担沉重。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1.“贞观之治”(1)政治上⎩⎪⎨⎪⎧①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②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③选官不拘一格,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

(2)经济上: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

(3)民族政策上:实行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

2.唐太宗的历史作用(1)领导完成统一全国的战争。

(2)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3)吸取隋朝败亡的教训,虚心纳谏,重视用贤,克制个人奢欲,实行开明的君主专制。

(4)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使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三、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煕1.康煕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1)巩固统一国家①平定三藩之乱:康熙帝平定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的叛乱,加强了对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广大地区的统治。

②收复台湾:康熙帝派施琅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并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将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考点归纳整合+命题热点例析)选修四第1讲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Word版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考点归纳整合+命题热点例析)选修四第1讲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Word版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1讲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1(1)秦统一的原因:时代趋势;国力基础;个人条件;重用人才。

(2)主要业绩:①政治制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颁布《秦律》。

②经济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

③拓疆、交通和文化: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征岭南,修灵渠,设三郡;修驰道,规定车同轨;统一文字。

(3)功过评价:①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③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④广建宫殿陵墓,劳民伤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出现盛世的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个人作用。

②客观上:唐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历史功绩:①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

②法律:重视法制,颁行《唐律》,惩治贪赃枉法。

③科举:发展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延续均田制,轻徭薄赋。

⑤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⑥外交:鼓励贸易交流;尊重外来宗教;中朝、中日交往密切。

(3)评价:“功大过小”,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1)面临问题: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尚未清除;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尚未完成;沙俄势力东进。

(2)重大举措: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

②收复台湾,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

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海防。

③三征噶尔丹,打击民族分裂势力。

④抗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⑤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3)评价:①功绩: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②过失: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未能紧跟时代潮流,为后来中国的落后埋下隐患。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选修4.1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与思想家(含答案)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选修4.1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与思想家(含答案)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与思想家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1.(2014濮阳摸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耳目股肱,寄于卿辈。

”“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

”材料二唐太宗的家族本身就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典型,他的祖母、母亲、妻子都是鲜卑族人。

特别是由于唐太宗具有远见卓识和杰出的才能,能够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远利益和边疆安定考虑问题,因而他比以往任何封建帝王都懂得民族政策的重要性,以仁义取信于各民族,不轻易诉诸暴力。

这就是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实行的民族接近政策即怀柔政策。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怀柔政策”的主要表现。

唐太宗的做法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解析:第(1)问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认识到虚怀纳谏的重要性。

第(2)问表现如设置羁縻府州,与吐蕃的和亲政策等;启示要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角度加以阐释。

答案:(1)治国思想: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减少决策的失误。

(2)表现:在东突厥地区建立羁縻府州;在西突厥地区建立安西都护府;率先垂范,与鲜卑族通婚;与吐蕃通婚,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启示: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策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繁荣的重要保证。

2.(2014南平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乱则声讨,治则抚绥。

——《清圣祖实录》材料二仰凭天道,俯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

——《御制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序》材料三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赐,早承大业,勤政爱民。

经文纬武,寰宇统一,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圣学高深,崇儒重道。

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见。

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基础过关专训第40讲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

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基础过关专训第40讲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
第4页
②主观条件: a.广泛吸引各国贤士。 b.采纳李斯建议,采取从弱小的韩国开刀,再扫除两翼, 最后灭齐的统一方略。 ③过程: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六国 大业。
第5页
(2)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项目
措施
影响
政治
①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地方:郡县制
第13页
②教育思想: a.教育对象:“有教无类”,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b.教育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人”“成君子”,不仅要培 养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 c.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d.教学内容:《诗》《书》《礼》《乐》,还教学生“政事”和 治国的本领。
第14页
(3)对后世的影响: ①对中国: a.古代政治: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 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b.古代文化:“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c.古代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在教育内容、 教育目标、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据《周书》
第34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8 分)
答案 才能超群,尤善理财;政绩卓著;克己奉公;推荐人才。 (8 分)
第35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 义。(7 分)
答案 为官员建立了行为规范;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统一; 凝聚起民心,促进和推动了民族融合。(7 分)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1页
第40讲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和科学家
课内导航
01 考点基础知识梳理 02 重点知识总结 03 高考真题精讲透析
第2页
考点基础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单元训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单元训练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摘编自《论语》材料二城邦的公民显然彼此是兄弟,但他们的构成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在城邦中的职责和地位也不同。

神用金子创造了具有统治能力的统治者,用银子创造了武士,即统治者的辅助者,用铜和铁创造了农夫和匠人。

——柏拉图《国家篇》(1)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并指出其政治主张的实质。

(2)为传播他们的思想主张,孔子和柏拉图采取了怎样的共同方式?他们的主张是否被统治者接受?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孔子的思想由“为政以德”“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概括得出;柏拉图的思想由“他们的构成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在城邦中的职责和地位也不同”等概括得出;第二小问,从两位思想家的阶级本质角度回答。

第(2)问,第一、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得出答案;第三小问,根据他们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实际得出答案。

答案:(1)思想: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柏拉图主张国家应按能力来对城邦的公民进行分工,三个阶层各司其职。

实质:都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2)共同方式:通过兴办学校来传播思想,如孔子兴办私学,柏拉图创办阿卡德米学园。

不被统治者接受。

原因:孔子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政治设计超出社会政治的实际需要。

2. [2013·云南昆明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长城修筑情况秦始皇万里长城分几段》材料二(秦始皇)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

——摘自《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1)据材料一,概述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古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古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方式处理民族关系问题? 提示:(1)战争方式:击破东、西突厥。 (2)开明政策:安置突厥降部,册封部落首领。 (3)和亲政策:唐蕃联姻,文成公主入藏。
2.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提示:(1)唐太宗善于用贤和纳谏,实际上就是对人才的重视和信 任。 (2)这种用人之道,使大量的人才聚集在唐太宗周围,为其所用,发 挥出各种人才的特长,从而推动唐朝社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和 文化繁荣,也就出现了中国古代空前的“贞观之治”。

2.重视经济和文教: (1)派人治理黄河水患,视察河工。 (2)改革赋制,减免赋税,厉行节俭。 (3)重视文教,进用文士,编成《康熙字典》。 3.评价:文治武功,臻于极至,开启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后一个 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怎样理解康熙帝即位时的世界形势? 提示:康熙即位时,正是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的时期。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开始,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已经动 摇;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西欧国家完成了 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联系加强。 (2)这时的中国已经开始脱离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正孕育着危机。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选4-1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限时规范特训Word版含答案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选4-1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限时规范特训Word版含答案

限时·规范·特训温馨提示:本套题共4小题,分值100分,做题时间30分钟,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

1. (25分)[2015·江苏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皇帝之功,劝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一志的意思)。

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

……忧恤黔首,朝夕不懈。

……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

——选摘自始皇二十八年《琅琊刻石》材料二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赠郭老》(注:指郭沫若)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1)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12分)(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13分)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

第(1)问,先依据材料总结出秦始皇的事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符合历史事实的内容;第(2)问,实际考查对“焚坑事件”的评价问题,“要商量”是指毛泽东对郭沫若全面否定“焚坑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既要全面地分析,又要指出其危害,也要看到其对巩固统一的作用。

答案:(1)事实:勤于政务,富于实干;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道;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规范。

(2)事件:焚书坑儒。

理解:秦始皇镇压反对派,控制思想,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政治生活也造成恶劣的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所以应辩证地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2. (25分)[2014·黑龙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顺乎事理人情)。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1《古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课时提能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4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1《古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课时提能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4

课时提能演练1.后人对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光曰:立嫡以长,礼之正也。

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李建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

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己,犹为愈也。

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喋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臣祖禹曰:立子以长不以有功,以德不以有众,古之道也。

……王(珪)魏(征)以辅导东宫为职,当劝建成以孝于高祖,友于秦王,则储位安矣。

秦王有定天下之功,高祖苟欲立之能为太伯,不亦善乎。

且建成既为太子,则国其国也,安在于有功乃使之击贼以立威,结豪杰以自助?是导之以争也,祸乱何从而息乎!夫以王魏之贤,其为建成谋,犹如此,况庸人乎!——范祖禹《唐鉴》(1)司马光和范祖禹对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有何共同看法?(2)应如何评价玄武门之变?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提到康熙帝,现行历史教材及有关传记、评论乃至文学作品几乎交口称誉,直将他等同于唐太宗、汉文帝。

然而,从康乾(注:乾隆,1736~1796年在位)盛世到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不过相隔45年,这个质量互变也未免太快太突然了,历史的必然性与逻辑性何在?后人在总结时大都将其归咎于嘉庆、道光两朝。

可是,落后要有个过程,只从嘉庆、道光两朝很难找到滑坡的真正原因。

通过对照近三四百年中外历史,笔者发现,误区就出在后世对康熙的评价太高,忽略了康熙时代的世界大背景,孤立与静止地看待当时的中国,无意中沿袭了旧史家对康熙的颂扬。

实际上,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皇帝。

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 人民版选修4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 人民版选修4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考点说明:1.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

2.“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统一台湾、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抗击沙俄侵略等。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单元阅读内容“玄武门之变”、“晚年的反省”、“少年皇帝”★基础过关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时代背景(1)政治:诸侯兼并争霸,礼坏乐崩;民众渴望统一。

(2)经济: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了,迅速发展。

(3)文化:出现局面,各种思想流派比较活跃。

(二)功绩1.统一六国(1)经过:采用战略,先后消灭等六国。

(2)影响:结束春分裂割据局面;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2.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政治上:中央建立建立制度,地方推行制度,其要害在于。

(2)文化上:统一,以为统一的文字;(3)经济上:统一度量衡与;(4)交通上:修筑以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其中陆上交通由、等组成;(5)军事上:北击,南征百越,修筑长城。

3.暴政:(1)表现:①焚书坑儒:目的在于维护专制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同一,但限制思想,摧残文化。

②修筑长城:客观上有利于抵挡游牧民族骚扰,保障中原农业生产;但百姓徭役增加,阶级矛盾激化。

③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骊山墓,增加了百姓负担,浪费了大量社会财富。

2、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贞观之治”的出现1.主要表现: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2.出现的原因(1)隋朝结束分裂局面,完成统一,推动了经济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朝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必修历史:第1单元《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单元训练(人教版选修4)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必修历史:第1单元《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单元训练(人教版选修4)

人教版选修四单元训练(一)第一单元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一次探究活动课上ABCD四位同学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你认为那一个同学的表述最准确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具备了完成统一的实力B.秦王嬴政广泛搜罗人才,统一的战略得当C.战国末期诸侯国数目的减少利于统一D.广大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2.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3年咸阳一位商人坐马车来到象郡,用他携带的200枚秦半两钱买了三个象牙、10本《庄子》以及109斤水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记载A.属实B.不可能是事实C.不能判断D.有可能是事实3.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有利于政令传达的是①统一度量衡②统一货币③统一文字④修筑驰道A.①②④B.③C.③④D.①②③④4.对秦始皇南攻越族的评价,应着重于A.给越族人民带来的痛苦B.给秦朝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C.进一步扩大了秦朝的疆域D.有利于越族地区的开发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5.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间的距离均为六尺。

该措施的作用包括()①有利于当时国家的交通建设②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③有利于传达政令,调遣军队④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汉书·严安传》载:“(秦朝)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

”由此可见秦朝()A.兵役繁重 B. 刑罚十分严酷C. 赋徭很沉重D. 人民很勤劳7.导致“贞观之治”出现最主要的历史条件是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B.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C.国家政权更加巩固D.唐太宗以民为本,慎用刑法8.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包括①重用人才②善于纳谏③完善科举制④不夺农时,轻徭薄赋⑤减轻刑罚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9.“贞观之治”出现对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A.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B.促进了民族融和C.为唐朝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D.有利于社会稳定10.唐太宗分析隋朝灭亡的教训,得出的结论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全程复习方略】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1古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课件(选修4)

【全程复习方略】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1古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课件(选修4)
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吐蕃实行和亲政策(或派文成公 主入藏),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使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3)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统一管辖之下;平
定噶尔丹叛乱;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战。以
(5)交通: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3.重大过失:
(1)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2)大兴土木,滥用民力,赋税沉重,刑法严酷。 4.历史评价: (1)功:统一了全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开创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过:严刑酷法,徭役兵役繁重,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名师指津】
2.杰出贡献
(1)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统一和主权。
(2)学识渊博,弘扬中国古代文化。 (3)重视农业,推动生产力发展。 (4)拉开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
3.局限性:延误了中国历史进程,给近代中国留下沉重包袱。
(1)经济上:固守农本经济,限制资本主义萌芽和海外贸易发展。
(2)政治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上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主权,使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高频点
评价康熙帝
【典题例证】(2012·福建文综·T41C)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五年(1727年)台湾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 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 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左
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Leabharlann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

(江苏专版新人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一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选修457张PPT)

(江苏专版新人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一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选修457张PPT)

问题2:唐蕃“和亲”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唐蕃和亲后,文成公主带去中原的谷物蔬菜种子、各色
工匠、书籍、农具制造和冶金等技术,还带去了中原的文化。
松赞干布还派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诗》《书》,促进了民族
融合。
问题3:唐太宗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1)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文化的丰富多彩。 (2)大大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 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也间
2.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的政治制度
(1)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唐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
主题1
秦始皇与唐太宗
材料一
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
过历代都有评说。当朝有人称赞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 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 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明 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
问题1: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条件有哪些?
提示:(1)历史趋势: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强化;民
族交往的加强。 (2)秦国实力:商鞅变法后,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3)人民愿望:人民渴望统一。 (4)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广纳各国贤士;制定影响? 提示:(1)秦始皇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加
提示:康熙继位时,正是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的时期。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开始,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已 经动摇;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西欧国 家完成了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联系加强。 (2)这时的中国已经开始脱离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正孕育着 危机。
问题2:台湾与祖国大陆有何历史渊源? 提示:(1)三国时,吴国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 水军渡海到达夷洲。 (2)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达琉求,“访察异俗”“慰抚”当地 居民。 (3)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琉球民政,隶属福

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8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和东西方的先哲巩固提升 新人教版选修4

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8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和东西方的先哲巩固提升 新人教版选修4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8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和东西方的先哲巩固提升新人教版选修41.(2013·河西五市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警震惧!——唐太宗语《贞观政要》材料二比见吏部择人,唯取其言辞刀笔,不悉其景行。

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故)用人弥须惧择。

——唐太宗语《贞观政要》材料三唐太宗赞扬魏征“随时谏正,多中朕意,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人民《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四(太宗)迹其性,本强悍勇,不顾亲,而能畏义而好贤,屈己以从谏,刻历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

——X祖禹《唐鉴》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2)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有道理?根据材料分析唐太宗作为封建帝王具备了哪些优秀素质。

[答案] (1)以史为鉴,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重用人才,选贤任能;虚怀若谷,善于纳谏。

(2)有。

素质:博大的胸怀;很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善于总结历史教训;善于接受别人意见;重视人才;严于律己;公私分明。

(任意四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联系唐初为发展经济所采取的措施及秦隋短命而亡的教训等方面分析解答。

第(2)结合所学知识及所了解的后人对唐太宗的评价从品质、能力、措施、政绩等方面总结。

2.(2013·某某一中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对西学,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见。

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材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消极方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宫廷迷信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花费三十多年测绘出了《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帝的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通史坐标+知识纵横链接+阅卷名师点评)第四单元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与思想家高效整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通史坐标+知识纵横链接+阅卷名师点评)第四单元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与思想家高效整
第四页,共13页。
(2)评价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hùnzhàn)的局面,符 合人民的愿望。 ②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 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③广建宫殿陵墓,劳民伤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 文化。 2.唐太宗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①主观上: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唐太宗个人作用。
第六页,共13页。
(3)开明君主和开放时代 ①吸取教训——心存百姓。 ②广揽人才——知人善任。 ③广开言路——兼听纳谏。 ④民族关系——民族平等。 3.康熙皇帝 (1)面临的问题 ①地方割据(gējù)势力的威胁尚未清除。 ②对东南沿海的有效控制尚未完成。 ③沙俄势力东进。
第七页,共13页。
(2)主要(zhǔyào)措施 ①平定“三藩之乱”,有利于安定统一。 ②收复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正式隶属于中央管 辖。 ③抗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中俄 东段边界。 (3)评价 ①功绩: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主 权。 ②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文化发展 和社会进步。
第八页,共13页。
东西方的先哲(xiānzhé) 孔子和柏拉图
人物
思想主张
评价
(1)提出“_仁__”和“礼”
的学说,主张“仁者爱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
人”,要求人们遵循__中_ 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
_庸__思__想__(_sīxiǎng)
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亚洲
孔子
(2)开创私学,提倡有教 无类,注重因材施教,
选修(xuǎnxiū)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一页,共13页。
第一单元(dānyuán)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与思 想家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时 古代中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训练题 人民版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时 古代中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训练题 人民版

第1课时古代中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至二世三年而亡。

凡十五年,时亦促矣。

而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甚至专制政体之流年,秦亦于此匆匆十五年间,尽演出之,诚天下之大观也。

——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材料二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中国文化史》(1)材料一中,作者为什么发出“天下之大观”的感慨?请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两则材料的评价有何相似之处?解析本题考查“千古一帝”秦始皇。

第(1)问,材料一概述了秦始皇在位期间的重大活动,一一列举出来即可。

第(2)问,由材料二中的“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可知作者的态度。

再与材料一相对照,回答评价的相似之处即可。

答案 (1)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等旧制;创建以皇帝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弊端出现;秦朝虽统治短暂,但所创制度为后世历代王朝沿用。

(2)都肯定秦始皇和秦朝的重要历史地位;都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进行评价(都体现了整体史观)。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上尝与侍臣论狱。

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于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

大理寺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

”材料二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材料三益州大都督窦轨奏称獠反,请发兵讨之。

上曰:“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

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

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竟不许。

——以上材料均引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请回答:(1)以上材料中的“盗”指什么人?(2)结合材料说明隋朝君臣和唐朝君臣在“止盗”的态度和措施上有何异同?各自的出发点是什么?(3)材料一所反映的隋炀帝统治政策的特点是什么?(4)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统治政策?他采取这种统治政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上述材料中的“盗”指不甘忍受封建剥削压迫而逃居山林,以偷盗和劫掠为生的农民。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课件新人教版选修4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课件新人教版选修4
(2)长城的防御作用是有限的,不利于民族融合,不利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长城是秦朝暴政的历史 见证。
(二)唐太宗——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1.贞观之治
(1)原因
①政治上,吸取
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完善
,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重视法
律,颁行
,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②经济上:强调“

德官方
有教无类
2.教育思想
(1)创办私学:打破
垄断办学的传统。
(2)教育对象:孔子倡导“
”,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从而使文化教育下移。
(3)教学实践: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
逐步复苏。
③文化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
,扩大统治基础。
④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
,正确处理了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设立安西都护府;送文
成公主入藏。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
隋亡 三省六部制
《唐律》 民族政策
国的政治家 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交往的加强。 后,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民渴望 。 大略:广纳各国贤士;制定统一方略。 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 221 年完成统一,建立秦朝。
选考部分
国的政治家 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交往的加强。 后,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民渴望 。 大略:广纳各国贤士;制定统一方略。 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 221 年完成统一,建立秦朝。
(2)“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4 第1讲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摘编自《论语》
材料二 城邦的公民显然彼此是兄弟,但他们的构成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在城邦中的职责和地位也不同。

神用金子创造了具有统治能力的统治者,用银子创造了武士,即统治者的辅助者,用铜和铁创造了农夫和匠人。

——柏拉图《国家篇》
(1)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并指出其政治主张的实质。

(2)为传播他们的思想主张,孔子和柏拉图采取了怎样的共同方式?他们的主张是否被统治者接受?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孔子的思想由“为政以德”“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概括得出;柏拉图的思想由“他们的构成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在城邦中的职责和地位也不同”等概括得出;第二小问,从两位思想家的阶级本质角度回答。

第(2)问,第一、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得出答案;第三小问,根据他们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实际得出答案。

答案:(1)思想: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柏拉图主张国家应按能力来对城邦的公民进行分工,三个阶层各司其职。

实质:都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2)共同方式:通过兴办学校来传播思想,如孔子兴办私学,柏拉图创办阿卡德米学园。

不被统治者接受。

原因:孔子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政治设计超出社会政治的实际需要。

2. [2013·云南昆明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长城修筑情况
——摘编自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
秦始皇万里长城分几段》材料二(秦始皇)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

——摘自《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
(1)据材料一,概述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

(2)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拆毁“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

有人在论及秦始皇的统治时,认为“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

结合相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第(1)问,首先要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可以从因旧长城、因地形、因材料等角度体现“因地制宜”。

第(2)问,秦始皇拆毁“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是,秦朝实现了天下的统一。

“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前者要突出长城的军事功能,后者要联系修筑长城等繁重的徭役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暴政导致秦朝的灭亡。

答案:(1)对旧长城重新修缮;借助地形新建长城;就地取材,建材多样。

(2)背景: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评述:这个观点符合史实。

秦始皇修筑长城,加强了边防,保证了社会安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滥用民力修筑长城,引起人民反抗,实行暴政,加速了秦朝灭亡。

3. [2014·江苏南京市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

……及太宗即位,又命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学士法官,更加厘改。

……玄龄等遂与法司定律五百条,分为十二卷,……又定令一千五百九十条,为三十卷。

贞观十一年正月,颁下之。

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

……议绞刑之属五十条,免死罪,断其右趾,应死者多蒙全活。

……自是比古死刑,殆除其半。

——《旧唐书》材料二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故知赏罚不可轻行。

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

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臵以重法。

——《唐律》材料三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

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其狱。

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

”太宗许将宽宥。

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

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

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

既而悔之……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

”五覆奏,自蕴古始也。

又曰:“守文定罪,或恐有冤。

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


——《贞观政要》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制定法律的原因和目的。

与隋律相比,唐律体现了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唐太宗制定的法律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既而悔之”又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个人品质?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入手分析“原因”“目的”,从材料中“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可知,唐朝法律相对较轻。

据此回答“特点”。

第(2)问从“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故知赏罚不可轻行”反映了赏罚分明的特点,可知唐太宗希望通过法律整顿吏治。

第(3)问从材料三看,当时依然存在着冤案,但唐太宗能够自我反省。

据此回答即可。

第(4)问从材料信息中可知唐太宗关心百姓,注重用法律治理社会,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1)原因:隋律过于严苛;吸取隋亡的教训。

目的: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特点:慎用刑法。

(2)思想:赏罚分明;整顿吏治。

(3)现象:唐太宗虽然慎刑,依旧存在冤杀。

品质:知错能改,自我反省。

(4)因素: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唐律提供的稳定秩序;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

(任答2点即可)
4. [2013·湖南十二校联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留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

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

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

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又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勿,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

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何尝不可以称道梨洲的现实主义态度呢!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著书批评清政府;之后,黄宗羲拒绝与清廷合作,不仕清廷;但却派家人参与编著《明史》;最后,黄宗羲称赞康熙帝为“圣主”,清代为“五百年名世”。

据此回答“变化”。

第(2)问可以从清朝政策调整和黄宗羲对清朝认可两个角度分析。

一方面,康熙帝采取措施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对知识分子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这些措施受到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欢迎。

另一方面,黄宗羲对清朝已逐渐认可。

据此回答“原因”。

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1)变化:由武装反抗、著书批评,到不仕清廷,再到托病力辞,派子替之,最后到认可、赞誉清廷统治。

(2)原因:清廷统治日益巩固,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康熙帝采取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黄宗羲对清朝统治的认可。

(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意思接近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