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渭河中下游水灾及其应对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渭河下游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渭河下游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6 8 期
20 06年 6月




Vo . 1 28。 No. 6
YEU J W Hl R 0 VE
J n. 2 0 u 。0 6
【 题研 究 】 专
渭河下游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李庆 中 , 刘生云 牛贺道 ,
中图分类号 :T 2 V12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0 0 1 7 ( 06 0 -0 70 10 ~ 3 9 2 0 )6 06 -2 游河 防工程建设不完善 。
1 流域概况
渭河干流全 长 8 8k 其 中宝鸡 峡以 上为上 游 , 1 m, 河长 4 0 3 k 河道狭 窄 、 m, 河谷川峡相间 , 流湍急 ; 鸡峡至咸 阳为 中游, 水 宝
( ) 少沙 多及遭遇不利洪水也是渭河河道淤积的重要原 3水 因。渭河本 身及 支流水量小 、 沙艟 多, 比如 19 9 5年成 阳以上河 道几乎未出现洪水 , 而泾河 的含沙量 却很 高 , 高含沙 小洪水频 繁出现造成泥沙淤积 , 河床抬高 。 () 4 黄河 、 北洛河 和渭河下游 的不利洪 水遭遇造 成黄河洪 水顶托倒灌渭河 , 洛河加入 高含 沙洪水 , 北 也是 造成 渭河下游
m以 j的高山 ; 二 北部为黄土高原 , 海拔 9O一 0 O 20 0m。
场 次和水量大 幅度减 少 , 洪峰流 量降低 , 高含沙小洪 水场 次增 多, 水沙搭配失衡 , 输沙水量不足 , 渭河下游河道 泥沙 淤积 也是
严 重的主要 原因。
1 2 河 流水 系 .
渭河支流众多 , 集水 面积 l0 0k 以上 的支流 有 l , 0 m 4条 其中南岸有 5条 、 岸有 9条 。南 岸支 流多发 源于秦 岭 山区 , 北 源短流急 , 谷狭坡 陡 , 流较 丰 , 沙量 小 ; 岸支 流多发 源于 径 含 北

渭河下游超标准洪水处置措施构想

渭河下游超标准洪水处置措施构想
量 7 .5×1 , 沙 量 3 6 ×1 , 年 平 均 含 沙 量 4 . 57 0 m 输 、1 0 t多 77
k/ g m 。特 点 是 : 际变 化 大 , 内 分 配 不 均 , 测 最 大 年 径 年 年 实
流 量 为 16 9 4年 17 6×1 m 最 小 径 流 量 为 19 8. 0 , 9 7年 的
BIY i xi n— a
( /a x n a ie ntu e ia ,S a n i70 1 。C ia) s2 n i a Qi ’ nR vr s tr ,X ’ n ha x 10 6 n I i
Ab t a t n t eh so y,t e s p ra d lr e f o sh p e n t e lwe o reo eh v r fr ma y tme , S O sr c :I h it r h u e n a g l d a p n i h o r c u s fW i eRie o n i s O t o b iga o tt e sro sds se si h e in. Ba e n t e a ay e ft e f o s a d dsse sa v — n in d,t e rn b u h eiu ia tr n t e r go s d o h n ls so h o d n ia tr b eme t e l o o h te t e tf rt es p rsa d r o d i e o n e r m h n l fo e ig frf o ieso cieywhe h l d ra m n o h u e tn a df o s xp u d d fo t ea geo p nn o l d dv rin a t l l o v n t ef o s

渭河中下游防汛抢险机制探讨

渭河中下游防汛抢险机制探讨

a e ma y b a c ie st o t e v ri n ig mo n an u e in h lp ft e c a n l i bg a d t e r n r n h r r f w i o W meRie n Qil u tio srgo .t e s eO h h a es s i n h v ol n n o
导 意义。
关 键 词 : 河 ;防 汛 ; 险 ; 制 渭 抢 机 中 图分 类号 : V 7 T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 1 4 (0 8 O 一 O 2 一 O 1 7 — 14 2 0 )1 1 5 4
Di c s i n o e ha s a o tFl o e e i n a r c n s u so n M c nim b u o d Pr v nto nd W e ki g
的 洪水 , 会 造 成 相 当 犬 的 灾 害 。总 结和 吸 收 最近 1 来 渭 河 中 下 游 防 汛 抢 险 的 一 些 经 验 和 教 训 . 就 0a 就 防 汛抢 险 中 的 一 些 关 键 环 节 和 防 汛 抢 险 机 制 作 了一 些 探 索性 研 究 , 渭 河 中 下 游 防 汛 抢 险 工作 具 有 指 对
c n e srd c d o ig t h e u a e i e tto ha n li e u e w n o t e sc lrsdm n a in.a d t efo d p sig a it sd b sd.Att e sm e t e h r n h o asn bl y i e ae l i h a i .t e e m
fo i rpd,S h i ft u o ffr e y ri fl a d t ef d rssa d d o ss a py.On et ig rfo dh p lw s a i O t etmeo her n f o m db an al n h o ie n r p h r l l c hebg e l a — p n n t em id ea d lwe o re fW eh v r h ig rds se lo c r e si h d l n o rc u s so ieRie .t e bg e ia trwi c u ,Ba e nt erc n e a eo x e i l s do h e e td c d fe p r— e c s o eke rb e n h e h n s a o tt efo d p e e t n a dw rc ig a eds u s d t r vd m erf n e ,sm y p o lmsa d t em c a im b u h l r v n i n e k n r ic se o p o ies o o e —

渭河流域洪水灾害特征及成灾机制分析

渭河流域洪水灾害特征及成灾机制分析
在渭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洪水灾害有其自己的特点。渭河流域干流不同河段的洪水灾害次(表1),从50年代以来渭河上游一共出现了7次洪水灾害,占到了总数的15.2%。相反洪水灾害较多出现在中游和下游地区约占总数的60%,其中渭河中游单独出现洪灾的次数达17次之多,下游地区达到了10次,最近的一次是2003年8月的洪水灾害,给下游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渭河出现全流域性的洪水灾害在半个世纪以来达到了9次,占的比重比较大[5]。
表1渭河流域干流不同河段的洪水灾害次数
河段
上游
中游
下游
全流域
黄干流
合计
洪水灾害次数
7
17
10
9
3
46
比重
15.2%
37%
21.7%
19.6%
6.5%
100%
表2 渭河流域支流不同河段和局地洪水灾害次数
河段
上游
中游
下游
局地
合计
次数
9
7
3
8
27
百分比
33.3%
26%
11%
29.7%
100%
渭河支流数量较多,渭河汇集了北侧的支流与南侧秦岭北麓的支流,在北侧的支流中由于水量较少降水数量也相对较少因此出现洪水灾害的次数较少。而南侧的秦岭北麓的支流由于数量远远多于北侧,而且降水量较大,山地地形汇水速度较快,因此出现洪水的次数远远大于北侧的支流。渭河支流单独出现洪水灾害的次数较干流单独出现的次数多,(渭河流域支流不同河段和局地洪水灾害次数表2)渭河支流单独出现洪水灾害次数达到19次之多,在不同的河段出现的次数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在下游地区支流出现了9次洪水灾害,占到了渭河支流及局地洪水灾害的33.3%;中游出现7次,占到了26%;下游地区最少只有3次只占到了11%。除此之在中游地区外局地的洪水灾害也时常发生,达到了8次,所占比重将近30%[5]。

陕西渭河下游洪灾成因分析及防治建议

陕西渭河下游洪灾成因分析及防治建议

陕西渭河下游洪灾成因分析及防治建议
陕西渭河下游洪灾成因分析及防治建议
2003年秋,陕西渭河下游地区发生了特大洪灾.洪灾给渭河下游流域人民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也对陕西的经济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渭河洪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自然的原因,但也有人为的原因;有偶发因素,也有必然因素.为了防患于未然,彻底根治渭河下游洪灾发生的隐患,建议尽快优先启动并实施渭河综合治理规划;重新审视评估三门峡水库存在的必要性,至少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三门峡水库的蓄水位,减轻库上游地区的防汛压力;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落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以减少渭河的泥沙量;加大对南山支流的治理,按"上栏""中护""下疏"的思路,对14条南山支流进行防洪保安的综合治理.
作者:安启元AN Qi-yuan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陕西,西安,710054 刊名:西安财经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年,卷(期):2009 22(3) 分类号:P344.41 关键词:陕西洪灾渭河下游抗洪救灾洪灾防治。

渭河下游洪水分析与防洪减灾对策研究

渭河下游洪水分析与防洪减灾对策研究

渭河下游洪水分析与防洪减灾对策研究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河流全长818km,咸阳至潼关入黄口河段为下游。

自三门峡水库修建运行之后,渭河下游的水沙条件与河床演变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通过对渭河洪水的研究,针对渭河当前的形势和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以此为渭河的防洪问题提供参考。

标签:渭河下游;潼关高程;防洪减灾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40170021 渭河下游现状1.1 基本情况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乌鼠山,流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渭河下游从咸阳至北洛河河口全长204公里,按渭淤断面间距计算长约为167公里,沿途在左岸有泾河、石川河,右岸有沣河、灞河以及二华区间南山支流汇入,其中泾河水量较大。

渭河下游洪水主要来自咸阳以上干流和支流泾河。

1.2 洪水基本情况由于渭河下游河床形态的变化,河长高程的提高,渭河下游洪水的特性也随之发生变化,根据渭河下游华县站,临潼站水文资料分析,针对1954年、1981年、2003年的三场洪水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随着洪水发生年代的推移,洪水过程线由尖瘦变得矮胖,洪水历时也显著增加,洪峰出现时刻明显推后,这一系列的变化趋势都有不利的影响。

2 洪水不利因素成因2.1 冲淤影响,导致过流能力变化,单位流量变化下水位变幅增大与来水来沙量大小对应,渭河年内冲淤变化主要发生在汛期,非汛期冲淤变化较小,尤其是滩地变化更小。

根据2010年汛后至2011年汛前渭淤37个断面冲淤地形对比分析,滩地冲淤变化整体不大,有的几乎没变化,某些河槽有较小的冲淤变化,如渭淤37、36、7、9等断面,个别断面有稍大的冲淤变化,如渭淤35、34、24等断面,以24断面为例,断面的变化主要以河槽为主,河槽在讯后发生明显的上移,河槽内淤积明显,从而使得最低高程加大,降低了断面的过水能力,而渭淤断面34深槽发生了较大的移动。

由以上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河道淤积依然严重,从三门峡运行至今,渭河的在几十年的冲淤之中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堆积性,难以稳定,河床处于水流冲刷与泥沙淤积交织的不断演变中,有冲有淤,以淤积为主,河床不断随着河道泥沙的淤积而抬高,防洪断面不断减小,堤防工程需要不断地加高。

渭河防汛问题初探

渭河防汛问题初探

渭河防汛问题初探摘要:本文从探讨渭河水系具体构成出发,详细阐述了渭河的干流水域问题。

接着笔者又深入分析了渭河面临的水患问题。

最后,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研究经验,笔者提出了关于完善渭河防汛措施的观点性和理论性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渭河、水系、水患特征、防汛措施一、渭河水系分析渭河又叫渭水,属于黄河中最大的支流。

在甘肃省定西市的渭源县发起,主要经过甘肃天水,陕西省的关中平敌人的宝鸡、咸阳、西安以及渭南等地区,一直到潼关县再入黄河。

渭河南边有秦岭横亘,呈现东西走向,北边有六盘山。

渭河的流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就是东部与西部,中间穿越甘肃东部以及陕西的中部。

全长共有八百一十八公里,流域的总面积有十三万四千七百六十六平方公里。

首先,关于甘肃省段,主要是在甘肃省定西市的境内,发源于海拔在三千四百九十五米的鸟鼠山北边,源头高一千三百八十三米,干流从西边流向东,途经渭源县以及陇西县,从鸭儿峡进入天水。

其中秦祁河、散渡河、大咸河以及义陇河都是它其中的支流。

境内集水有一万多平方千米,占据渭河总体面积的百分之七点六,每年输沙量达到五千多万吨,境内侵蚀模数就有五千一百吨平方千米。

在天水市里面,渭河的干流经过武山县以及甘谷县,全长共二百七十公里,沿河接纳流域的面积达到一千平方公里。

其次,关于陕西省段,在陕境内渭河干流的流长达到五百多公里,流域面积有六万多平方公里,占据陕境黄河流域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

全河多年平均流量有一百多亿立方米,其中,陕境产流有六十二亿立方米,每年输入黄河泥沙达到五点八亿多吨,占据黄河泥沙量总量大概有三分之一。

渭河干流从天水出甘肃省,东流至天水与宝鸡接壤,经宝鸡市的陈仓、渭滨、金台、岐山、眉县、扶风,咸阳市的杨陵、武功、兴平、秦都、渭城,西安市的周至、户县、长安、未央、灞桥、高陵、临潼,渭南市的临渭、大荔、华县、华阴等22个县(市、区),至潼关的港口入黄。

在陕境内渭河流域右岸具有非常多的支流,从西到东共有一百二十五公里长的流域,灞河的流长有一百零四公里,其它的都不到一百公里,左边是黄土阶地原区,支流不是太多,从西向东也就几条河域,并且多数都是水量较大,却具有较大的含沙量,流长也都超出了一百公里。

渭河防洪的治本与应急之策

渭河防洪的治本与应急之策

渭河防洪的治本与应急之策一、渭河防洪安全事关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流域面积涉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13.5万平方公里,干流全长818公里,从宝鸡市陈仓区凤阁岭进入陕西省,流经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五个市(区),境内河流长502公里,流域面积6.71万平方公里。

(一)渭河横贯陕西关中平原腹地,支撑着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

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流域广阔富饶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从半坡原始人之后历经周、秦、汉、唐,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再现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到鼎盛的历程。

渭河流域八百里秦川集中了全省60%的人口,53%的耕地,75%的灌溉面积,85%的工业和75%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

按照陕西省总体发展规划,关中将建成集高新技术、装备工业、农副果业、教育科研、旅游为一体,生态环境和谐的经济长廊。

渭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陕西经济的主要支柱,而且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桥梁作用。

(二)各级政府对渭河的关注度不断增强,防汛抗洪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渭河历史上没有堤防工程,1954年发生渭河大洪水后开始陆续修筑堤防。

1960年三门峡建库后,国家全面安排渭河下游防洪体系建设。

尤其是1997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批准实施了渭河中游治理、渭洛河下游治理和三门峡库区返迁移民防洪保安三大重点工程,累计投入15.9亿元,使渭河防洪保安体系得到整体加强。

截至目前,渭河干流共建成堤防590公里、控导坝垛4477座,其设防标准是:西安城区段为300年一遇,宝鸡市区、咸阳市区段为100年一遇,杨凌区、渭南市临渭区、华县和335米高程以上大荔段为50年一遇,华阴市和335米高程以下大荔段为5年一遇,其余农防段堤防按防御渭河“54”型约20年一遇洪水设防。

渭南市临渭区以下渭河南山支流建成堤防124公里,临渭区、华县境内各支流设防标准为20年一遇,华阴市境内各支流为10年一遇。

清朝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

清朝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

清朝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在中国历史上,清朝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朝代,清朝时期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也备受关注。

一、自然灾害的背景清朝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自然灾害。

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黄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之一,但也是全球最易引发洪水的河流之一。

每年冬春季节,黄河漫滩成灾,给沿岸地区带来巨大的灾害。

此外,清朝时期还发生了多次地震、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

每次自然灾害都给当时的社会带来沉重的打击。

因此,清朝时期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也备受重视。

二、自然灾害防治措施1. 河道治理对于黄河洪涝灾害,清朝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进行治理。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河道治理。

清朝时期,黄河两岸的堤防和引水闸门得到了加强和改善,增加了防洪的能力。

同时,许多疏浚工程也得到了实施,洪水易涌处的河段得到清除和加固,以防止洪水猛袭。

这些措施有效地降低了黄河洪灾的风险。

2. 灾害救济在出现自然灾害之后,清朝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救济。

比如说,向灾区派遣官员进行救灾,并且对受灾户进行物资、金钱的支持,以缓解他们的困难。

此外,清朝时期还设立了许多救济机构,如长官会、私人善堂等,向受灾百姓提供帮助,为灾区带来必要的物资和人力。

3. 治水工程除了河道治理外,清朝时期还采用了一些现代化的治水工程。

比如说,在治理黄河洪灾的过程中,清朝政府对流域进行了系统的勘测,并采用了现代化的水工设备,如引洪渠、分流闸等。

这些设施可以在洪水来临时快速排水,以防止洪水泛滥。

由此可见,清朝时期对于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的,比较全面和有效。

三、启示与反思对于当今的社会,清朝时期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应该重视河道治理,增强防洪的能力。

其次,需要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治水工程,以增强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此外,也需要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为受灾百姓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援和帮助。

总之,自然灾害防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合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的安全与福祉。

渭河流域暴雨洪水调查分析

渭河流域暴雨洪水调查分析

渭河流域暴雨洪水调查分析作者:李晓娥来源:《科技传播》2013年第10期摘要渭河作为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对其降雨特点及洪水形成的调查分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跟据流域内设立的气象站、雨量站、水文站所监测到的降水资料,对于渭河流域的洪水特点进行了一个分析,同时分析了导致洪灾形成的一些因素以及洪灾的特点,为渭河流域的防洪治洪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渭河流域;洪水;防洪;治洪中图分类号P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1-0137-02渭河流域植被的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水流中含沙量比较高。

一旦遇到了强暴雨就会发生洪水,大量泥沙随之进入入河道,形成冲刷、淤积。

洪水严重威胁着沿岸人民群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对渭河流域的防洪与治理工作尤为关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的改善了流域内水土流失的情况。

1 渭河流域概况渭河作为黄河中一大支流,其发源地在甘肃渭源的鸟鼠山。

自西向东流经甘肃省、陕西省,最后在陕西省潼关县的港口镇注入黄河,河流全长818km,流域总面积达到13.5万平方千米。

①渭河流域地貌复杂,包含了秦岭山地,陕北、陇东地区的黄土高原以及渭河谷地。

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递减,在水系方面,南北岸则呈现分布不对称现象,位于北部的支流起源黄土高原,为树枝状水系,集水面积较大,而南部的支流起源于秦岭山脉,为羽状水系,河床比较大,集水面积小。

流域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温暖干旱,夏天炎热且雨水多,秋凉湿润,冬季寒冷且雨雪较少。

受复杂的地形地貌等因素,渭河流域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逐次减少,在秦岭山脉雨量骤减,在平原河套这一带年降水量大概在500mm;流域降水年际变化较为明显,并且分配不均匀,主汛期的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65%。

由于降水和地理条件的差异,渭河流域径流、泥沙异源且年内分配不均匀。

2 洪水、暴雨洪灾调查分析2.1渭河流域洪水特征分析渭河流域的洪水由连续的暴雨天气引起的。

清朝的水利工程与灾害应对

清朝的水利工程与灾害应对

清朝的水利工程与灾害应对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在水利工程和灾害应对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论述清朝时期的水利工程的发展和应对灾害的措施。

一、水利工程的发展清朝时期,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和防止水患的要求,大量水利工程得到兴建和改造。

首先,引黄灌区的建设是清朝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统治者充分认识到河流的重要性,于是采取多种措施开展治黄工程,使黄河流域的农田得到有效灌溉。

其次,京杭大运河的改造和维护也是清朝水利工程的重要任务。

京杭大运河是连接大凉山、黄河、长江等重要水系的涵洪、引水、田畴的一项宏伟水利工程,清朝对其进行了非常重视,修缮运河,确保运河的通畅。

此外,清朝还修建了许多水库、山塘、渠道等工程,提高了农田的水利条件。

二、灾害应对的措施在灾害应对方面,清朝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洪水、旱灾、水灾等灾害。

首先,清朝加强了对河道的治理,修建堤坝、疏浚河道等措施,减轻了洪水的危害。

其次,清朝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水灾预警系统,通过监测降雨量、水位等指标,及时向辖区居民发布水灾预警信息,提醒民众采取预防措施。

此外,清朝还鼓励农民修建水利设施,如水库、山塘等,增加灌溉面积,提高耕地的抗旱性能。

三、水利工程和灾害应对的意义清朝的水利工程和灾害应对措施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水利工程的发展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条件,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满足了人民对粮食的需求。

其次,灾害应对措施的实施有效减轻了灾害带来的损失,并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此外,这些工程和措施也为后来的农田水利和防灾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清朝的水利工程和灾害应对措施,充分展现了清朝统治者的智慧和能力。

通过对水利工程的发展和灾害应对的措施,清朝保护土地资源,提高了农田的生产能力,降低了灾害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这些成就对于当代的农田水利工作和防灾减灾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清朝的水利工程和灾害应对,总结经验,不断改进现代的农田水利和防灾工作,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清朝的水利工程与灾害防治

清朝的水利工程与灾害防治

清朝的水利工程与灾害防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悠久而辉煌的朝代,其水利工程建设和灾害防治措施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清朝的水利工程和灾害防治进行探讨,并介绍一些具体案例。

一、清朝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在清朝时期,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农业产量的提升和灾害防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地势高低起伏,水资源分布不均,各地水文条件不同,因此清朝统治者积极开展水利工程建设,以解决灌溉和排水的问题。

这对推动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的生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清朝水利工程的类型1. 灌溉工程清朝在各地兴修许多灌溉工程,以保障农田的灌溉需求。

其中以修建水渠、挖掘水塘和建设引水系统最为常见。

例如,普通民众自发修建的田庙水库,不仅解决了农作物的灌溉问题,还可调控水位,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

2. 河堤防护工程为了防止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的决口灾害,清朝修筑了许多河堤,以保护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例如,清代盐城的淮河堤,是为了防止淮河水位上涨而修建的,起到了稳定河道和保障周边农田的作用。

3. 水利工程的管理机构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清朝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例如"水利书院",负责水利管理和技术培训。

这些机构不仅为水利技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平台,还有助于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效率。

三、清朝水利工程的效益清朝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使中国农业得到了显著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产量。

水利工程的灌溉和排水功能,使得农田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解决了严重的干旱和涝灾问题。

此外,水利工程的建设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交通和商业的发展。

四、清朝灾害防治措施1. 抗洪措施作为一个水文条件复杂的国家,中国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严重的洪灾。

清朝制定了一系列防洪措施,包括修筑河堤、开挖渠道、修建水库等。

例如,清朝在江苏扬州修建的瘫湖,以及山西的灵丘杨济堤,都发挥了重要的防洪作用。

2. 防旱措施清朝在干旱地区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应对旱灾。

清朝的水利工程与灾害防治

清朝的水利工程与灾害防治

清朝的水利工程与灾害防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复杂的朝代,它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在水利工程和灾害防治方面付出了卓越努力。

水利工程的兴建和灾害防治的实施对于维护国家稳定、保障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清朝期间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灾害防治措施。

一、水利工程的建设在清朝时期,为了提高农田灌溉和防洪能力,政府积极投资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其中最著名的是北京的“孔雀河工程”,该工程是为了解决北京城内的污水排放和洪水排涝问题。

该工程采用了古代水利工程的精髓,将污水引流至城外,并修建了排水渠和水闸,大大减轻了北京城内的洪涝灾害。

另外一个重要的水利工程是扬州的“京杭大运河工程”,该工程是连接京城和杭州的重要水运通道。

这条运河的修建改善了水运条件,提高了运输效率,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清朝还大力修建了许多灌溉渠道和水库,如山西的汾河灌墙、广东的东江护滩等。

这些建设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灌溉条件,增加了农田面积和产量,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灾害防治措施灾害是人类社会始终难以避免的,清朝政府也非常重视防灾救灾工作。

在灾害预防方面,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推广灾害知识等。

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及时监测到降雨量、河水水位等重要数据,并通过传递信息,提醒人们做好防灾准备工作。

此外,清朝还广泛推广了灾害知识,教育民众学习和遵守防灾规定,提高了防灾意识和能力。

在灾害发生时,清朝政府积极采取救灾行动。

政府设立了各级防灾、救灾机构,人员和物资得到了及时调配和配备。

政府还积极组织民众进行抢险救灾工作,并提供各种援助措施,如提供食物、安置灾民等。

清朝还注重防治水患,尤其是黄河的洪水。

通过加强黄河的河道整治和堤防加固,清朝大大减少了洪水的发生频率,并保护了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清朝水利工程与灾害防治的意义清朝水利工程的兴建和灾害防治的实施对于社会稳定和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清朝黄河水患的治疗方法

清朝黄河水患的治疗方法

清朝黄河水患的治疗方法
清朝时期,黄河水患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治理黄河水患,当时的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黄河上游的治理。

清朝政府在黄河上游开展了大规模的治理工程,包括修筑堤坝、开辟排水渠道、清淤河床等,以减少上游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从而降低黄河洪水的发生率。

其次,改善黄河下游的排水系统。

清朝政府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如黄河救淤渠、二道河、三道河等,以及慈溪、大清渠等排水系统,通过改善排水系统,减少了下游地区的涝灾和黄河泛滥的程度。

此外,清朝政府还采取了一些其他的措施,如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灌溉和农业生产、加强气象预测和洪水预警等,以全面治理和减轻黄河水患的影响。

总之,清朝黄河水患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加强上下游治理、改善排水系统和采取其他措施来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从而保证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

- 1 -。

渭河下游洪水灾害成因及对策浅析

渭河下游洪水灾害成因及对策浅析

渭河下游洪水灾害成因及对策浅析
常晓红
【期刊名称】《陕西水利》
【年(卷),期】2008(000)F09
【摘要】渭河下游频繁发生的洪水灾害,严重影响了陕西经济社会的发展。

文章总结了渭河下游洪水灾害,分析了发生洪灾的主要原因。

提出了减轻洪水灾害的主要措施。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常晓红
【作者单位】陕西省江河水库管理局大荔河务局,陕西大荔715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882.8
【相关文献】
1.渭河下游"05·10"洪水灾害减轻原因浅析 [J], 蔺建军;向立云
2.渭河下游洪水灾害成因及对策浅析 [J], 常晓红
3.小流量高水位大灾害:“95.8”渭河下游洪水灾害成因浅析 [J], 巨安祥;相里江峰
4.渭河下游洪水灾害的降水危险性评估与区划 [J], 李景宜
5.陕西省渭河下游洪水灾害成因分析 [J], 杨秀英;韩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文翻译)历史时期渭河中下游平原水旱灾害

(外文翻译)历史时期渭河中下游平原水旱灾害

历史时期渭河中下游平原水旱灾害殷淑燕,黄春长,李新艳(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西安710062)摘要:通过对渭河平原的历史时期的干旱和水害资料的详细分析,我们发现,在超过2300年间(从370公元前到公元2000年),自然灾害在两个时期发生最频繁。

一个是从公元610到公元850年(从隋代后期至晚唐),另一个是从1580年的公元2000年(明代后期后)。

不同的自然灾害发生具有同步性,也就是说,旱灾频繁发生时,水害频频发生在同一时期。

自然灾害的频率,一方面,与气候变化和古代城市发展的过程相关,而在另一方面,又与人口变化密切相关。

历史上的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和人类的干扰破坏生态环境,是水旱灾害增加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自然灾害;古城;人的影响;渭河平原分类号:10.1360/gs0501121 简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知道,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变化与城市的建设,发展和衰落有互动效应。

在国际上,有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但他们主要是通过对人类社会和城市文明的衰落解释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对河流沉积物,孢子和花粉,土壤化学成分等变化的分析来解释自然环境的变化,但不可能对历史记录进行长时间进行持续精确的定量研究(Marc Waelkensa等,1999年进行定量研究;Hodell等,1995年,亚当斯,2004年;希尔,2000年;Me-Bar Y等,2004年)。

渭河平原(陕西省渭河的中下游地区)是中国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在封建社会的早期阶段,就有许多朝代在这片土地上定都。

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该地区保存着连续2000多年的相当详细、准确、连续的历史记录。

基于这些历史记录,本文提出了对渭河平原的干旱和水害(水害是指洪水和水涝)的统计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并进一步讨论了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探索古老的城市和人口的变化的关系,以探讨主要影响因素和灾害的发生的根源以及和灾害的频率和古代城市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清代水利专家治河有绝招

清代水利专家治河有绝招

清代水利专家治河有绝招清道光年间,山西浑源县有一位著名的治河专家栗毓美,在多年的治河实践中,创造了“以砖代埽”的筑坝护堤工程措施,为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栗毓美(1778-1840),字朴园。

1801年,年轻的栗毓美经过科考,被选拔到河南做官。

他先后担任过知县、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等职。

1835年,被提拔为河东河道总督,主持黄河中下游的水利工程。

由于他在河南做官多年,亲眼看到多次河水泛滥,田园被淹,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凄惨景象,所以对水利事业非常关心。

早在他做河南武陟知县时,就参加了沁河防护和马营筑坝工程。

一次,栗毓美在负责备料时,发现残缺的旧砖墙尽管由于多年雨水冲刷,泥沙浸灌,非常坚固,大斧也难以凿开。

他想,既然砖遇泥水会更加坚硬,那么能不能用砖筑坝,用砖代埽(sào)堵塞决口呢?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栗毓美深入民间,走访砖窑。

砖工们深知砖的性能,纷纷建议用砖筑坝。

砖工们的建议,加上自己的考察,他坚信砖可以代埽。

“埽”,是我国古代筑坝护堤、堵塞决口时采用的一种工事。

它是用山木、柳枝、芦苇、秸秆等原料,裹上泥土、碎石,然后用竹索扎结而成。

埽很庞大,有的高达几丈,长十几丈。

用芦苇制作的称“芦料”;用秸秆制作的称“秸料”;用柳枝、山木制作的称“梢料”。

无论芦、秸、梢料,均不能单独使用,需用土石填压,一层料一层土,隐积起来方成“埽工”。

它可就地取材,具有造价低、施工容易的优点,但不经久,也不坚固。

埽,早在我国北宋初年就已广泛运用,一直延续到清代。

栗毓美担任了河道总督后,就决心试行“以砖代埽”的方案。

他很重视调查研究,每遇狂风暴雨,他都要亲自检查河堤水坝,观察水情。

那时候,河南地区有一种叫做“串沟”的水渠。

这种串沟,开始只是河流与堤坝之间的水滩,后来积水增多,便形成水沟,久而久之,水沟与支河串通,有的直接注入黄河。

这样,串沟漫溢,往往漫注堤下,威胁堤基,一遇大雨,河水、沟水连成一片,造成堤坝塌陷,河水泛滥成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清代 渭河中下游水 灾时空分布极 不均匀 ,主要 集中于多雨季 节,且 以下游各 府县为 重,这一 方面 受“小 冰期 ”气候影响 ;另一方面也与 渭河 沿岸 森林破 坏、水 土流失有 关。水 患成 灾,由于没有形 成有效 的预防机制 、 顺畅的反 馈机制 、严格 的监督机制 以及社会 管理 与治河技 术的耦合机制 ,清代 渭河水 灾的社会应 对收效甚微。 关键 词 :水 灾;渭河 中下游 ;应对机制 ;清代
灾 害研 究
牵 e 岛 耷
水 资 源研 究》第 33卷 第 3期 (总第 124期 )2012年 9月
清 代 渭 河 中 下 游 水 灾 及 其 应 对 机 制 研 究
李 琦 珂 ,曹 幸 穗 2
(1.南京农业 大学 人 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5; 2.中国农业博物馆 ,北京 100125)
(2)社会危 害较 大。水患 一成灾 ,必 然给老 百姓 造成经 济损失甚至生命威 胁。《民国周至县志》记载说 :“光绪二十 四年 ,
① 吴炳 南修 刘域纂 :《光绪三续华州 志》,(见《中国地方 志集 成 ·陕西府县志辑》南京 :凤凰 出版社 2007年版 ),卷 8,634页 。 ② 米登岳修 张 崇善 王之彦纂 :《民国华 阴县续志》,(见 《中国地方志集成 ·陕西 府县志辑 》南京 :凤凰 出版社 2007年版 ),卷 8,
37
表 1 清 代 渭 河 下 游 地 区 水 灾 资 料 (一 )
公元纪年 历史纪年
地名
灾情记 录
1662 康熙元年
宝鸡 眉县 周至 武功 兴平 咸阳 高陵
六月七日大雨六十日,全省皆然,淠渭涨溢。绝渡,十日不行。漂没人家无数 七月起,大雨四十余目,水从平地涌出,井泉皆满,渭水涨溢,淹没民田,绝渡十日 自三月至九月,雨连绵不止,官民舍多圮,沃壤化为巨程,漂没城堡二,人畜溺死者甚众 大雨,平地水深数尺。八月,霖雨四十余日,渭水泛涨,水从平地涌出,井泉皆满,民田近漆、渭者多投于水 八月,霖雨四十日,渭水泛涨,水从平地涌出,井泉皆满,民田近渭河者,多没与水 五月,大雨,平地水深数丈。八月,霖雨四十余日,诸水皆溢 五月,大雨,平地水深数尺。八月,霖雨四十余日,诸水泛溢,渭水冲崩南岸数屯,绝渡半年
从表 2可 以看 出,}胃河下游人河 (黄河 )口各府 县水 灾发生 比较频繁 ,其 中华县 、周 至等地 尤为 厉害 。据史 料记 载 :道光 十 九年 (1839年 ),(华州 ,包括今天 的华县 ),“六 月 ,渭 水大溢 ,沙 压沿河一 带 民 田无数 ’,“历代 水 患莫 此 为甚 ’。同治 二年 (1863年 ),“夏 五月二 十五 日,}胃水大溢 ,秋雨 四十余 日,太平谷 山崩 ’。周 至等地受灾 比较严重 ,如 有记 载 :“康 熙元 年 (1662 年)周至 自三月 至九 月 ,雨 连 绵不 止 ,官 民舍 多圮 ,沃 壤化 为 巨 浸 ,漂没城 堡二 ,人畜溺 死者甚众 。”同治 十年 (1871年 ),周 至 “七月 中旬 ,大雨弗止 ,渭水南徙 县北城 下 。八月 中旬 至九月初 问 ,阴雨连绵 ,河水暴涨 ,伤害禾稼 ,房壁倾 倒无数 ’。
1 清代渭河中下游水灾
}胃河 发 源 于 甘 肃 省 }胃源 县 鸟 鼠 山 ,自西 而 东 ,流 经 甘 肃 省 定 西 、天水 ,陕西 省宝鸡 、眉县 、周至 、武功 、兴平 、成 阳、高 陵 、渭南 、 华县 、华 阴等地 ,至老潼关后汇入黄 河。人们 习惯上将陕西宝鸡 到潼 关 入 河 口一 段 称 作 }胃河 中下 游 。渭 河 中 下 游 河 水 携 带 大 量 泥沙 ,滋润着广袤 的关 中平 原。但是 ,据 历史资 料记 载 ,明清 以 来 ,渭河 中下游 水 灾不 断 ,尤 以清 代为 甚 。笔 者在 搜集 整理 清代地 方志 、档案 的基础 上 ,对渭河 中下 游水 灾特点及成 因作 了 如下 总结和分析 。
?胃河作为 黄河 的 最大 支流 ,自古及 今 ,水 灾不 断 。历 代 以 来 ,人们 的视线似乎受 到了黄河下游水灾 的屏蔽 ,很少将 目光 聚 焦 于作为 黄河支流的渭河之上 。其实 ,黄河 中下游 的洪水 泛滥 , 其多米诺 骨牌的起牌就 是渭河 泥沙 的淤积 。换 言之 ,黄 河水灾 是渭 河人 黄(河 )处 流水不畅 、泥沙堆积 长期 累积 的结 果。基 于 这样 的认识 ,本文将着重 研究 清代渭 河 中下 游 的水 灾及其 应对 机 制 问题 。
211页 。 ③ 吴炳南修 刘域纂 :《光绪三续华州 志》,(见《中国地方 志集成 ·陕西府县志辑》南京 :凤凰 出版社 2007年版 ),卷 8,634页。 ④ 庞文中修 任肇新 路孝愉纂 :《周至县志 (民国十 四年 )》,(见 《中国地方 志集 成 ·陕西府县志辑》南京 :凤凰 出版社 2007年
版 ),卷 8,355页 。 ⑤ 庞文 中修 任肇新 路孝愉纂 :《周 至县 志(民 国十 四年 )》,(见《中国地方 志集成 ·陕西府县志辑 》南京 :凤凰 出版社 2007年
版 ),卷 8,355页
收 稿 日期 :2012—07—23 作者简介 :李琦珂 ,男,博士 ,主要从 事农业史 、生态环境史方 向的研 究。Email:liqike1971@163.corn
1.1 水灾 特点 (1)时空分布 不 均 。依 据 清 代 渭 河 中下 游 水 灾 资 料 (表
1),笔者统计 了清朝 历任皇帝在位 期 间渭 河 中下 游各府 县水灾 发生次数 (表 2)。结果 显示 :自康熙元 年 (1662年 )到宣统三年 (1911年 ),渭河 中下游地 区各府 县均 有不 同程度 水灾 的发 生 , 部分府县水灾发生尤其频 繁。其 中 ,渭南 、华县 、华 阴、大荔水灾 发生最为频繁 ;宝鸡 、周 至 、兴 平 、潼关次 之 ;水 灾发 生较少 的府 县是眉县 、武功 、成 阳、临潼 、高 陵。 由此 可见 ,清代 渭河 中下游 水 灾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