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导管置管后血流感染预防措施

合集下载

预防留置针针眼出现感染化脓的措施

预防留置针针眼出现感染化脓的措施

预防留置针针眼出现感染化脓的措施
1、严密观察:留置针试用期间,值班护士认真观察患者针眼处局部变化,针眼发红,局部皮温升高,果断拔针,清除感染隐患。

2、把握留置针留置时间:留置针留置时间宜3~5天,最好不要超过7天。

尽量不随意延长留置针置管时间,早日拔除早点消除感染隐患。

3、选择合适的血管:留置针穿刺血管,不宜建立在易摩擦、活动度大的近关节处,以对血管内壁、穿刺部位造成摩擦和机械刺激。

4、注意手卫生:操作护士按照工作规范进行留置针的维护,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操作前后注意做好手卫生,严防院内交叉感染。

5、消毒剂的选择:以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的碘伏皮肤消毒剂为主,也可应用2%葡萄糖酸氯已定乙醇溶液(年龄<2个月的婴儿慎用)。

6、消毒方法:消毒时以穿刺点为中心擦拭,至少消毒二遍或遵消毒剂的使用说明书,待自然干燥后方可穿刺。

不宜在穿刺部位使用抗菌油膏。

7、健康教育:为患者及家属进行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维护相关知识宣教,使其配合医护人员的临床工作。

8、提升患者免疫力:患者的自身抵抗力和营养状况,也是很重要的。

在患者的对症支持上,要注重患者的营养供给及全身免疫力的提升,将会有效促进局部患处的痊愈。

针对输液管道的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针对输液管道的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针对输液管道的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 简介- 输液管道的血流感染是指由细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侵入患者体内,引起血液感染的情况。

- 血流感染是医疗机构中最为常见的医源性感染之一,严重者可能导致患者的死亡。

2. 预防与控制措施2.1 消毒与清洁- 输液管道接口在使用前后应进行消毒,以减少细菌污染的风险。

- 医务人员在接触输液管道时应先进行手卫生,使用洗手液或消毒剂进行消毒。

- 定期清洁输液设备和管道,保持其干净卫生。

2.2 输液管道管理- 严格遵守输液管道使用规范和操作规程,使用合适的输液器材及配件。

- 管路连接后应检查是否漏气漏液,确保连接牢固可靠。

- 检查输液管道是否完整,避免破损、松动等情况的发生。

2.3 医务人员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对输液管道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认知水平。

- 注重医务人员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和卫生措施。

- 鼓励医务人员积极主动参与相关培训和知识更新。

2.4 监测与反馈机制- 建立输液管道血流感染的监测与反馈机制,定期检查感染发生和控制效果。

- 及时总结和分析输液管道血流感染的病例,找出问题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2.5 病患管理- 对于感染情况较重的患者,可采用单独输液管道进行输液,以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 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如保持输液部位清洁、避免自行拔除导管等。

3. 结论- 针对输液管道的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非常重要。

- 医务人员应密切关注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并积极参与相关培训和知识更新。

- 建立监测与反馈机制,并定期总结和分析病例,以不断改进预防与控制工作。

以上是针对输液管道的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简要介绍和建议。

通过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我们可以减少血流感染的风险,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 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主要的预防控制措施如下:一、置管时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手卫生制度》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合格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 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 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铺大无菌单,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2、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指征,必须时使用,并尽早拔除。

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3、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

选择合适的导管、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4、妥善固定导管,妥善处置穿刺部位皮肤,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当覆盖纱布或覆膜变湿、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5、密切观察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象,应立即拔除导管,严禁原位更换导管。

6、三通锁闭保持清洁,发现污垢或残留血迹时,及时更换。

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

输液管更换频率不宜过勤,除非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时才更换。

8、积极治疗和处理患者原发感染病灶。

9、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10、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11、开展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监测(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与反馈,持续改进。

各类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特别预防措施

各类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特别预防措施

各类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特别预防措施一、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肺动脉导管1.不应当常规更换中心静脉导管、PICC或肺动脉导管以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感染。

2.非隧道式导管无明显感染证据时,可以通过导丝引导更换。

3.非隧道式导管可疑感染时,不应当通过导丝更换导管。

4.中心静脉导管或PICC患者出现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证据,应当根据临床综合评估结果决定是否拔管。

5.外周动脉导管及压力监测装置:成人宜选择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

儿童宜选择桡动脉、足背部动脉及胫骨后动脉。

6.压力传感器使用时间应当遵循产品说明书或每4天更换一次。

7.宜使用入口处为隔膜的压力监测装置,在使用前应用消毒剂擦拭消毒隔膜。

8.应当保持使用中压力监测装置无菌,包括校准装置和冲洗装置无菌。

9.应当减少对压力监测装置的操作。

10.不宜通过压力监测装置给予含葡萄糖溶液或肠外营养液。

11.宜使用密闭式的连续冲洗系统。

二、脐血管导管1.脐动脉导管放置时间不宜超过5天,脐静脉导管放置时间不宜超过14天,不需要时应当及时拔除。

2.插管前应当清洁、消毒脐部。

3.不宜在脐血管导管局部使用抗菌软膏或乳剂。

4.在发生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管关闭不全、血栓时,应当拔除导管,不应当更换导管。

只有在导管发生故障时才更换导管。

5.使用低剂量肝素(0.25~1.0U/m1)持续输入脐动脉导管以维持其通畅。

三、完全植入式导管(输液港)1.输液港专用留置针(无损伤针头)应当至少每7天更换一次。

2.输液港血管通路在治疗间隙期应当至少每4周维护一次。

四、血液透析导管1.宜首选颈内静脉置管。

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宜采用动静脉内瘘。

静脉留置导管置管后预防血流感染的标准操作规程

静脉留置导管置管后预防血流感染的标准操作规程

静脉留置导管置管后预防血流感染的标准操作规程(SOP)
1、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不超过72~96小时,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导管及外周静脉中长导管(中长导管尖端位于腋静脉以下)留置时间为1~4周,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时间为1年。

2、留置导管期间,使用透明贴膜者每周换药1次,如贴膜潮湿、污染、破损、脱落时应立即更换。

使用纱布敷料时应至少2天换药1次。

每次换药前必须评估穿刺点有无红肿、渗出,洗手,戴无菌手套,换药时应认真消毒穿刺点及皮肤,换药后应注明换药时间。

3、静脉导管的连接帽每次使用前应确认其完整性。

如采用肝素帽应每3天更换1次,有血液回流至肝素帽内或有血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如为正压接头每周更换1次,更换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要求。

4、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5、留置导管期间密切观察,如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征象,可酌情拔管,并按无菌操作剪取导管尖端5厘米放置无菌试管内,立即送细菌培养。

若疑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应分别由导管和对侧肢体静脉采血进行培养,若培养结果符合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诊断标准,应立即拔管。

6、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静脉留置针感染的预防措施

静脉留置针感染的预防措施

静脉留置针感染的预防措施摘要】通过对静脉留置针感染原因的分析,提出预防感染的措施及护理措施。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感染预防措施护理静脉留置针具有操作简单,维持输液时间长,不易穿破血管壁等特点,即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又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伴随着一些潜在的危害,容易出现静脉感染的情况。

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预防感染事故的发生。

1感染的原因1.1留置针感染途径静脉留置针感染途径包括经穿刺部位皮肤的感染和静脉留置针及输液器材导致的感染。

经穿刺皮肤部位的感染是由于经过穿刺皮肤部位在穿刺时皮肤受到损伤,使得细菌附着在静脉留置针表面通过穿刺处随着导管移入静脉中发生感染。

静脉留置针及输液器材导致的感染是由于器材本身已经损坏,细菌附着在器材上,在输液过程中随着液体进入静脉中发生感染。

1.2操作者的技术操作者的技术不熟练导致静脉内壁受或影响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时间,会增加静脉发炎的可能性。

有研究表明,在一个部位长期留置极易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感染的患者中有64%的患者是留置时间超过5d的[1]。

操作者在操作前后没有按照无菌技术进行严格操作的,也会极大增加静脉感染的可能性。

1.3留置针和留置部位选择静脉留置针的也有大小区别,型号选择不对将会增加静脉留置针与静脉内壁的摩擦加重了静脉内壁的受损程度,同时也增加了静脉发炎或血栓性静脉炎的可能性。

人身体的各个部位附着的细菌不尽相同,有些地方多有些地方少,细菌多的地方留置就更容易发生感染。

1.4其他原因(1)连续在同一穿刺点输入高渗溶易引发静脉炎。

(2)患者自身健康状况也是引发感染的因素老年患者、恶性肿瘤、围手术期等重症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免疫力及抗感染能力下降,机体组织细胞和重要器官发生退行性变,出现感染的机率大[2]。

2预防感染的措施2.1静脉留置针可留置于四肢浅表静脉、颈外静脉和股静脉。

穿刺血管时选择相对粗直、避开关节、血流丰富、无静脉瓣、有弹性、易于固定的血管[3]。

静脉留置针操作和并发症预防处理

静脉留置针操作和并发症预防处理

静脉留置针操作和并发症预防处理一、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步骤:1.准备工作:洗手、佩戴手套,检查材料是否齐全(静脉留置针、消毒棉球、透明敷料、透明药膜、止血带、酒精棉球、碘酒、注射器、药物等)。

2.动员患者,并告知操作步骤和可能的不适感。

3.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诊断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留置针规格。

4.定位:找到合适的插管部位(通常选择掌静脉、前臂静脉或手背静脉)。

5.皮肤消毒:使用酒精棉球或碘酒对插管部位进行消毒。

6.注射麻醉剂(如局部麻醉剂),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7.选择插管技术:直视法或感觉法。

8.穿刺或插管:在合适的角度和深度下插入静脉留置针,注意插入时的平稳和稳定。

9.确认位置:使用注射器抽回血液,若出现血液回流则表示插管成功。

二、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预防处理:1.静脉内血栓形成:定期检查静脉留置针周围是否有肿胀、发热和疼痛等症状,必要时进行超声检查。

避免插管时间过长,每72小时更换一次静脉留置针。

2.血管炎症:注意保持插管部位的清洁,每日进行皮肤消毒。

定期更换静脉留置针。

3.血栓性静脉炎:及时监测静脉留置针周围的情况,定期更换静脉留置针,避免使用过长时间。

适当加强肢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4.内外混入:使用洁净的操作手法,避免杂质进入针管内。

引流器端与患者身体相连的部分要保持最佳半径。

5.局部感染:每日检查静脉留置针周围是否有红肿、渗液等症状。

皮肤清洁时,使用温盐水或浸润皮肤的洗涤剂,避免使用酒精等刺激性溶剂。

6.静脉穿透或穿透性损伤:遵循插管技术规范,一次插入成功。

穿刺时要避开同侧的动脉、神经及深静脉。

7.静脉内出血或血肿:穿刺时要避免过浅或过深,以及在动脉上施压的情况。

更换静脉留置针时,要及时施加压力,帮助止血。

8.针头脱出:每次注射药物前,要检查针头是否完好。

避免药液的压力过大。

9.颓绳压力损伤:避免颓绳在病人体内没有产生显著的弯曲状态。

10.针尖不在血管内:需要时,可更换针管并重插。

总结:静脉留置针的操作和并发症预防处理是临床医护人员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内江市中医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一、置管时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3、采用碘伏消毒穿刺点皮肤。

4、宜选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5、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1、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

2、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4、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一、置管时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3、宜采用2%氯己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

4、宜选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5、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用无菌纱布。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更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1、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

2、在穿刺部位局部涂抗菌物的药膏。

3、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4、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护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护
演讲人
导管相关血 流感染防护
目录
0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害 02.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03.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处理方法
1
导管相关血流 感染的危害
感染原因
导管插入过程中造成的损伤 导管材质和表面处理不当 导管留置时间过长 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 医院环境及医护人员操作不当 患者自身疾病因素
定期检查导管部位,观察是否有红肿、 疼痛等感染症状
02
监测体温,观察是否有发热等感染迹 象
03
定期进行血液检查,观察白细胞计数 等指标是否异常
04
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呼吸急 促、心率加快等,判断是否出现感染
采取有效治疗
立即拔除感染 导管
选用敏感抗生 素进行治疗
加强支持治疗, 如补液、输血

密切观察病情 期更换导 管的重要性: 降低感染风 险,保持导 管通畅
02
更换频率: 根据患者病 情和导管类 型确定更换 频率
03
更换方法: 遵循无菌操 作原则,避 免损伤血管
04
更换后的护理: 观察患者反应, 确保导管位置 正确,防止再 次感染
3
导管相关血流感 染的处理方法
及时发现感染
01
整治疗方案
预防感染扩散
及时拔除感染导管 避免接触感染源
使用抗生素治疗
保持伤口清洁和干燥
定期检查和更换导管
加强个人卫生和防护措施
谢谢
感染症状
发热:体温
1 升高,可能 伴有寒战、 出汗等症状
疼痛:导管插
2 入部位疼痛, 可能伴有红肿、 触痛等症状
感染部位:导
3 管插入部位周 围皮肤发红、 肿胀、触痛
全身症状: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管理要求1.由取得医师、护士执业资格,并经过相应技术培训的医师、护士执行血管导管留置、维护与使用。

2.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各类血管导管使用指征、置管方法、使用与维护,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

3.评估患者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工作措施。

4.中心导管置管环境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医疗机构Ⅱ类环境要求,每月空气培养一次。

5.各科室建立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主动监测和报告体系,开展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定期进行分析反馈,持续质量改进,预防感染,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预防要点。

1.置管前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置管指征,减少不必要的置管。

(2)对患者置管部位和全身状况进行评估。

选择能够满足病情和诊疗需要的管腔最少,管径最小的导管。

选择合适的留置部位,中心静脉置管成人建议首选锁骨下静脉,其次选颈内静脉,不建议选择股静脉;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时建议首选颈内静脉。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各种敷料等医疗用品应当符合医疗器械管理相关规定的要求,必须无菌。

(4)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流感等)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置管操作。

(5)如为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以下简称 PICC)有困难时,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超声引导穿刺。

2.置管中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中线导管、置入全植入式血管通路(输液港)时,必须遵守最大无菌屏障要求,戴工作圆帽、医用外科口罩,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有关要求执行手卫生并戴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或无菌隔离衣、铺覆盖患者全身的大无菌单。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时应立即更换。

置管操作辅助人员应戴工作圆帽、医用外科口罩、执行手卫生。

完全植入式导管(输液港)的植入与取出应在手术室进行。

(2)采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

血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静脉插管的基础护理

血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静脉插管的基础护理

血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静脉插管的基础护理
1、置管时采用无菌技术。

2、尽量选用硅胶类管材。

3、尽量避免穿刺下肢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最为常用。

4、医护人员在给药、测压或处理管道系统等操作前必须认真洗手,戴手套与口罩。

5、进针处粘贴的无菌透明敷料更换频率尚不统一,以保持置管处清洁干燥无菌为原则。

6、保持管道通畅,随时观察置管处有无导管脱出,注意是否发生与插管有关的并发症。

7、如置管处出现红、肿、热、痛或管口周围出现脓性分泌物;在无其他感染情况下,患者出现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血培养阳性等情况下均应及时拔除导管,并从导管处抽血做血培养,同时剪下5cm管头做定量培养。

8、尽量缩短导管留置时间。

医院血流感染与血管内留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控制

医院血流感染与血管内留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控制

医院血流感染与血管内留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控制一、概述血流感染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细菌或真菌)和毒素侵入血流所引起的血液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骤发寒战,高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疹,肝脾大和精神、神志改变等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引起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近年来,随着创伤性诊疗技术的广泛开展及广谱抗生素、激素的广泛应用,血流感染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

血流感染病死率高,且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危害严重。

因此,血流感染的控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留置针、中央静脉导管、PICC导管等各类血管内留置导管的应用增多,血管内留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越来越多。

(一)感染源根据感染源不同分为原发性血流感染和继发性血流感染。

原发性血流感染的原发病灶不明显,仅在血中培养出阳性菌株。

动静脉置管、血液透析、心肺旁路管的使用,以及血管内注射的药物、液体、血液、血浆不洁可引起此类感染的发生。

继发性血流感染是指有原发感染灶者,这些局部感染灶按发生机会的多少,依次为肺部感染、创口感染(包括烧伤、外伤、手术切口)、皮肤感染和泌尿道感染等。

许多研究认为继发性血流感染病死率明显高于原发性血流感染。

(二)易感因素(1)老人、婴幼儿,特别是早产、低体重、畸形或患有先天性疾病的新生儿。

(2)各种慢性病病人,包括糖尿病、营养不良、贫血、血液病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人。

(3)免疫功能受损病人,如癌症特别是接受细胞毒性化学治疗的病人、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障碍的病人、器官移植后接受免疫治疗的病人等。

(4)接受侵入性操作,如动静脉插管、手术、血液透析等。

(5)有创医疗仪器、设备、血压监测器的污染。

二、血管内留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一)概述血管内留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血流感染,并伴有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如何预防静脉导管血流感染

如何预防静脉导管血流感染

如何预防静脉导管血流感染引言静脉导管血流感染在医疗机构和临床实践中常见,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健康风险。

预防静脉导管血流感染是医疗工作者和患者共同需要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预防静脉导管血流感染的关键步骤和常见的预防措施。

1. 选择适当的导管从源头上进行预防是预防静脉导管血流感染的首要措施。

在选择导管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 选择适当长度的导管,避免过长或过短导管的使用; - 选择适当尺寸的导管,根据患者的血管大小和需要输液的药物或液体来确定; - 选择最佳材质的导管,例如抗菌材质的导管有助于减少感染的风险。

2.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无菌操作是预防静脉导管血流感染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无菌操作规范: - 手部卫生:在操作前和操作过程中,必须彻底清洗双手,并使用合适的消毒剂。

医护人员应经常进行手部卫生,避免双手污染导管; - 穿戴无菌手套:穿戴无菌手套可以减轻手部污染导管的风险; - 使用无菌巾:在操作过程中,使用无菌巾清洁和遮盖对应的部位; - 注重导管插入点的消毒:使用适当的消毒剂擦拭导管插入点,杀灭细菌。

3. 注意导管固定和保持清洁导管固定和保持清洁是预防静脉导管血流感染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相关建议:- 导管固定:导管插入后应牢固固定,避免移动和脱落。

适当的固定可以减少导管周围皮肤的污染风险; - 导管清洁:导管插入后,医护人员应注意定期清洁导管及其周围的皮肤。

注意清洁的频率和方法,避免导管周围的细菌滋生。

4.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可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建议: - 合理评估患者是否需要抗生素治疗,避免滥用抗生素; - 遵循抗生素使用的指南,包括药物剂量、使用频率和疗程; - 如果可能,应选择具有较低细菌耐药性的抗生素。

5. 建立明确的预防政策和培训医护人员医疗机构应建立明确的预防静脉导管血流感染的政策,包括相关的操作规范和培训计划。

以下是一些建议: - 建立操作规范:明确导管的选择、插入和护理流程,医护人员应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 培训医护人员:定期培训医护人员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技能和意识,避免操作不当或纰漏。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方案及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方案及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方案及措施
1、正确选择导管:经研究不锈钢针头导管感染的机会小于塑料导管。

但不锈钢针头只适用于外周浅静脉,且易致血管痉挛而影响补液速度,所以医院大多采用聚能乙烯塑料导管、硅胶管或涤纶套静脉管。

2、导管插入不宜过深,一般以插入3~5cm即可。

留置时间与感染率的高低呈正相关,所以应及时更换或拔除导管。

3、正确选择插管部位,皮肤穿刺法感染低于皮肤切开插入法;上腔静脉系统置管。

4、感染低于下腔静脉系统置管;老年人或伴有血管性疾病及长期卧床者,易并发下肢血管置管感染,其感染率高于颈部血管和锁骨下血管。

5、紧急置管感染高于择期置管,故非紧急情况下应选择择期置管。

6、熟练的操作技巧、保持导管的通畅可有效地减少感染。

7、严格无菌操作,减少皮肤入口处微生物的侵入;操作前应认真洗手、戴口罩,必要时如做中心静脉穿刺插管或静脉切开时,应戴无菌手套,导管入口处应远离创面,置管处皮肤应认真准备、严密消毒,置入导管要妥善固定,防止滑动,置管后导管入口部位应保持干燥,并每天进行清洁消毒。

最好选用透明敷料敷盖,以便局部观察。

一般应每2天更换一次敷料。

8、为避免液体污染应现用现配。

静脉营养液的配置应在无菌室或层流洁净工作台进行。

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输液时间最好在24小时内完成。

输液器具应及时更换。

每天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及
时拔除。

9、加强局部观察、及时更换和拔除感染导管,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一旦感染应积极进行局部和全身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静脉置管后
1.应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血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7天,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洗手或手消毒后要戴无菌手套。
8、怀疑患者发生导ຫໍສະໝຸດ 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9、应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及时拔除导管。不应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0%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输液管不宜常规更换,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24小时内)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更换导管。
静脉留置针导管置管后血流感染预防措施
项目
措施
静脉留置时间
留置针72小时
外周静脉中长导管1-4周
锁骨下静脉30天为宜
PICC留置时间为1年
深静脉插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中心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置管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应穿无菌手术衣。
2.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和手消毒,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置管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尽量大(15cm以上)。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宜进行置管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