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上《4[越调]天净沙秋思》word教案 (1).doc

合集下载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分析并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诗词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难点:(1)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天净沙·秋思》全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天净沙·秋思》,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天净沙·秋思》,提问:“天净沙”是什么?“秋思”表达了什么情感?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朗读诗词,感受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词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艺术鉴赏:(1)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天净沙·秋思》。

2. 写一篇关于《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文章。

3. 推荐一篇马致远的其他作品,进行自主学习。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第4课《[越调]天净沙秋思》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上)2doc初中语文

第4课《[越调]天净沙秋思》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上)2doc初中语文

第4课《[越调]天净沙秋思》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上)2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能明白得«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初步具有制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明白得«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制造思维三、教学设想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制造精神。

四、教学时刻: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专门快乐能成为大伙儿的朋友,集合在那个地点,和大伙儿一起共同学习古诗,请大伙儿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

从现在起,我们确实是亲热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

〔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依旧悲伤的?〔学生谈感受。

〕引:你认为如何样的人可能有如此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慧!讲到马致远,就讲到正题上去了。

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讲讲马致远,谁来?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放第2框〕师:我还明白,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窘迫潦倒一生。

七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的诗意和诗中的意象。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1. 《天净沙秋思》的诗意和意象。

2.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天净沙秋思》的文本和相关的解析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2. 文本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诗意和意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感悟。

3.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理解。

4. 小组讨论:(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自己的感悟。

(2)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

5. 总结和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的主题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和反思。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教师提供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秋兴八首》等,让学生比较《天净沙秋思》与其他作品的不同之处,进一步理解《天净沙秋思》的独特性。

2. 创作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以《天净沙秋思》为灵感,创作自己的秋天的诗词或散文,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

七、课堂小结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天净沙秋思》的诗意、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写,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天净沙_秋思》教案1 (1)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天净沙_秋思》教案1 (1)

?[越调]天净沙﹒秋思?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的根本知识和特点;了解马致远的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品味本曲遣词造句的妙处,品味本曲的意境。

3.理解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元曲的根本知识和特点;了解马致远的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品味本曲遣词造句的妙处,品味本曲的意境。

教学难点3.理解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衬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气氛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到达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坳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整个感知简介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现知有15种,流传至今的有?青衫泪??汉宫秋?等7种,代表作?汉宫秋?是元杂剧的优秀作品之一。

字词枯藤:枯干的藤条。

昏鸦:黄昏时回巢的乌鸦。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驿道。

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天涯: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知识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局部。

杂剧就是戏剧。

一部杂剧,一般由四折戏加一个楔子构成。

一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放在全剧的开头或中间。

角色有旦、末、丑、净等。

除演唱外还有科白,“科〞表示动作或舞台效果,“白〞是道白或说白。

先白后唱,是元杂剧的定格。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局部。

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

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一样,常用于写景、抒情。

课文中所选的元曲,就属于这种形式。

散套,又称“套曲〞“套数〞,通常用同一宫调的假设干曲子连缀而成,长短不管,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适宜于表达比拟复杂的内容。

语文教案:《天净沙·秋思》

语文教案:《天净沙·秋思》

语文教案:《天净沙·秋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净沙·秋思》的诗意和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诗词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天净沙·秋思》的诗意。

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诗词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天净沙·秋思》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马致远和《天净沙·秋思》的背景。

2. 朗读:学生齐读《天净沙·秋思》。

3. 解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诗意。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7. 作业: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天净沙·秋思》的感受和理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词的意义和美感。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词理解和感受的表达。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和合作能力。

八、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展览或景点,增强对诗词背景的认识。

3. 开展诗词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反应。

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教师也应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十、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情况,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如果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掌握较好,可以适当加快教学进度,深入探讨更多相关的题材。

2023最新-《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

2023最新-《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美丽的编辑帮大伙儿整理的《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外的描写“秋”三首诗词,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古诗词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体会本首诗词的意思和包含的情感。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1、朗读法、联想法、讨论点拨法2、采用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曾讲过许多写景的散文和诗词,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不同的作者面对同样的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同学展示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的片段,体会现代文中表达作者对秋天的思想情感;然后展示古代诗人范仲淹《苏幕遮》和辛弃疾的《水龙吟》所描写的秋天的诗句,让学生齐读,感受一下两位词人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小令,来感受一下诗人面对眼前的景物,抒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情感?(展示课文题目《天净沙秋思》)* 让学生听朗读,感受朗读的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七年级语文上册4越调天净沙秋思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4越调天净沙秋思教案北师大版

【越调】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能朗诵、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把握有关作者马致远的文学常识,了解元散曲的文体知识。

3.能明白得全曲所描述的意象,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情感。

4.初步具有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白得小令的内容,体味曲中乐趣,背诵、默写小令。

难点: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会小令中乐趣,提高文学修养,体会意象并列的益处。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同窗们,在你们眼中,秋季是一个如何的季节?或许是丰收的,或许是浪漫的,或许是多愁善感的。

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季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咱们一路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学法指导1.反复朗诵,体会情感;2.读景组画,感悟意境;3.抓关键词,体味语言。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一)走进作者,了解常识。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

生卒年不详,元朝杂剧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合称“元曲四大伙儿”。

他的杂剧代表作是《汉宫秋》,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小令称为“思乡绝唱”。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别离代表着那个时期文学作品的最高成绩。

元朝,另一新兴的文体确实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杂剧,一是散曲。

散曲包括套数和小令。

越调,宫调名。

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题目,秋季的思绪。

(二)初读小令,整体感知。

1.听课文范读,划出节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畅快美和明快的节拍感。

(三)再读小令,明白得诗意。

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

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

有个旅人骑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迎着凛冽的秋风,缓缓行进在古老苍凉的道路上。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一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选自明代文学家元好问的《鹊巢记》,通过描绘秋天的天空、战乱的社会背景以及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展示了作者对现实的反思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这篇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适合初一学生阅读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天净沙秋思》的内容和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

–掌握生词的词义和用法,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和理解能力。

–学会分析课文结构和语言特点,提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抒发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知和赞美,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理解文章中的描述和描绘,把握作者的主旨和感情。

–词语的积累和理解:掌握生词的词义和用法,积累词汇,提升语言能力。

2.教学难点:–文章的抒发和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抒发能力。

–文章的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情境化教学:通过图片展示、音频播放等方式,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解读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阅读训练:设计阅读理解题目,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介绍秋天的景色,播放秋天的音乐,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思考和感受。

2.导入课文: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天净沙秋思》的兴趣。

3.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根据问题自主思考并回答问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课时:1课时教材:《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和背诵《天净沙·秋思》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好和寂寞之情,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关怀之情。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和背诵《天净沙·秋思》课文。

2. 学习和运用生词和句型。

三、教学难点:1. 学习和运用生词和句型。

2. 理解课文中的感情和意境。

四、教学准备:课文《天净沙·秋思》、多媒体课件、黑板、粘贴纸、笔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天净沙·秋思》的诗歌名,让学生猜测课文的主题。

2. 导入学生对“秋思”的理解和想法,写在黑板上。

(二)呈现(10分钟)1. 教师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跟读。

2.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型,并介绍课文背景知识。

(三)练习(20分钟)1.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基本内容。

2.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问题回答。

3. 学生完成填空练习,填入合适的词汇。

4. 学生互相交流答案,教师点评并解释问题。

(四)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让学生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写在黑板上。

2. 教师引导学生评论课文的情感和意境,并提问学生相关问题。

(五)欣赏(10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秋天的自然声音,让学生闭眼静听,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段声音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

2. 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的美好和寂寞。

(六)总结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2. 教师评价学生对秋天情感的表达和理解。

六、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一幅秋天的图片,并以《天净沙·秋思》为灵感,写一篇描述秋天美景的作文。

2. 学生可以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通过欣赏和朗读,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4_[越调]天净沙_秋思_教学设计_教案_1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4_[越调]天净沙_秋思_教学设计_教案_1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朗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初步感知。

1、出示教学目标。

2、介绍作者马致远。

3、导入: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一首元曲中的旅思名作[越调]《天净沙秋思》(师生共同书写题目、作者名字)二、整体感知:划分节奏,配乐朗读小令3遍:[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领略诗情画意:1.列举描绘的景物,看形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点拨: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词组)并列,一个名词(词组)就是一个景物。

后两句描绘的西下夕阳和行进在天涯路上的断肠人,共同形成了一幅萧索荒凉的深秋晚景图。

特别是枯、老、昏、古、西、瘦、夕、断肠等词语的修饰作用,增添了景致的荒凉、凄楚,浑天黄日下,无不令人寸断肝肠。

“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恬淡美景,用在此处却成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更反衬出断肠人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点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为全曲点睛之笔,抒写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凄苦之情。

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小令是怎样达到情景交融的?点拨:作者是寄情于物,通过漓淋尽致的刻画物象,描绘有形可感的深秋色彩,借具体生动的物象表达了无形抽象的凄苦心情,从而达到情景相通、情景交融。

4.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形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点拨展示:秋日的枯藤缠绕着老树,这是傍晚的乌鸦落脚的家,眼见着有一处小桥独立、流水潺潺的人家,却不能进,只好骑着这匹瘦马,继续行进在古老的小道上,迎着西风,看着夕阳,肝肠寸断,沦落天涯。

5.朗诵、默写这首曲。

四、比较阅读另外三首[越调]《天净沙》:1.朗读并抄写另外三首[越调]《天净沙》嗈嗈yōng 孤鹜(wù野鸭子) 好高骛(wù追求,马快跑,引申为追求;)远2.说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什么更能打动人?点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立意高远,主旨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画龙点睛之笔,是其它三首所没有的醒豁的诗眼,而且这一句使全曲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深度,感染力强,对读者心灵触动更大,从而成为“秋思之祖”。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word教案 (1)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word教案 (1)

天净沙·秋思一、说教材布1、教材所处地位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一年级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

这一部分用一个课时完成。

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秋思》的主题思想,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引导学生学生体会《秋思》的意境。

3、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知道:马致远及元曲的文学常识。

理解:①每句曲句的含义。

②曲的主题思想。

体会:《秋思》的意境。

(2)重点:①朗读本曲。

②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3)难点: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二、说教法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更是堪称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

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

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

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引导学生动脑又动笔,激发深长伯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到家乡我们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怀。

而古代很多文人墨客也都用古诗来寄托他们的思乡之情。

比如说小时候学过李白的《静夜思》还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今天我们将学一首别样的小诗《天净沙秋思》(二)新课讲授1、解题:《天净沙·秋思》的思:1做动词为平声,如:思考、思索2 做名词为去声,如:思维、思绪2、作者简介及相关资料:教师介绍有关内容要求学生知道: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淬最多的一个。

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散曲有《东篱乐府》。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杂剧就是戏剧。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

《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读“文章不厌百回读”。

在教学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精读、细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

天净沙秋思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天净沙秋思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天净沙秋思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两首歌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个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以下是整理的天净沙秋思北师大版七年级数理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天净沙·秋思》教案一、成功学习(一)成功目标1、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其作品和元曲唐诗相关知识。

2、理解词中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品中情感抒发与景物叙述的关系,感受词人写景的妙处。

4、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成功自学1、宝贝们,请你们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筛选重要内部信息并牢记,解决目标1。

2、孩子们,下面快速读作品,找出文中所运用的意象,借助学术著作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等方式,小组交流讨论,在理解无茎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方法论情感。

再选择其中的一句充分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口语细致刻画一下,解决目标2,加油吧!3、孩子们,请你们借助工具书和现在对作品的理解,说说画作中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的关系。

宝贝们,再想想小令的第二句与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对全诗核心理念的表达有何作用?来解决目标3吧!4、孩子们,相信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已经会背诵这首文言吧?快把它默写下来吧!同桌互评,解决目标《天净沙·秋思》赏析为了进一步理解这首小令在艺术上的成就,不妨作以下的比较赏析。

据元人盛如梓《老学丛谈》记载,马致远的《天净沙》实有三首。

其一为:瘦藤(《乐府新声》作“枯藤”)老树昏鸦。

远山(《乐府新声》作“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斜阳(《乐府新声》作“夕阳”)西下。

断肠人去天涯(《乐府新声》作“在天涯”)。

其二为:平沙细草斑斑。

曲溪流水潺潺。

塞上清秋早寒。

一声新雁。

黄云红叶青山。

其三为:西风塞上胡笳。

月明马上琵琶。

那(“那”字疑误)底昭君恨多(“多”字疑误)。

李陵台下。

淡烟衰草黄沙。

二、三首,虽然也都写的是秋景,也都用较少的注释,写出七八种以上的景物,但都没有《天净沙秋思》里夕阳西下夜幕将临里头的气氛,第二首有景无人,第三首引用典故,有恨有愁,但秋意不浓。

北师大版初中初一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通用3篇)

北师大版初中初一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通用3篇)

北师大版初中初一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通用3篇)北师大版初中初一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篇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放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

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

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⑴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⑵小组讨论。

⑶评价。

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四、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1、过渡语、指导语。

2、组织学习活动:⑴教师出示一幅画面。

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⑵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五、迁移拓展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课后学习完成作业。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4_天净沙_秋思_教学设计_教案_1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4_天净沙_秋思_教学设计_教案_1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1、启发2、合作学习3、诵读与探究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天净沙秋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二、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三、介绍“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

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

(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净沙·秋思》(2课时)课前预习: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作者的信息完成《语文助学》预习积累部分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有感情诵读散曲。

2、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掌握本小令中烘托、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并体会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评价任务: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筛选重要信息并牢记,检测目标一的达成度。

2、速读作品,找出文中所运用的意象,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等方式,小组交流讨论,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再选择其中的一句充分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细致刻画一下,解决目标三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检测目标四的达成度4、通过与《天净沙》的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思念,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情感,与亲人、家长等长久不见面而产生的渴望再见到的感情。

思乡,是与思念亲人、故居,对童年、青少年生活及那时朋友的追忆的结合。

如果说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为世界人民所共有,那么中国人的思乡之情恐怕最浓。

让我们来共同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感受远在他乡的游子的浓浓乡情。

二、自主学习:1、学生简介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常识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2、学生简介“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范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试着背诵。

(3)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获得的整体感受。

三、交流研讨。

研读课文深入理解感受意境美1、一首好的词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读完课文后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将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我仿佛看到了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地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而行。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这些景物描写中,品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一关键词句表现出来?“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

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

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

请大家齐声诵读,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

(朗读)教师小结:这篇作品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4、请用“我最喜欢(词或句),因为它”的句式来描述自己喜欢的句子。

示例:我最喜欢小桥流水人家,因为它在色调上与前句有明暗的差别,带给人温馨之感,想必此时此刻,屋中人正围着圆桌吃着晚饭,享受天伦之乐,这更衬托了游子的清冷氛围。

我喜欢“天涯”一词,因为它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成语“日暮途穷”,加重了悲戚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四、课堂总结:本首小令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组合起来,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意境本小令前三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五、检测点拨:(一)基础题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

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

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二)综合题1、从前三句中挑选一句,描述一下画面,说出景物特点。

2.此曲哪一句点明了主旨?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六、反馈总结: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些提升。

七、作业设计:1、积累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2、朗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柳(郑谷)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体会《柳》的大意。

2、这首诗的意境、抒发的感情与课文各有什么不同?3、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4、由“千丝万絮惹春风”联想出描写春风的诗句。

第二课时一、导入展示:这首经典之作,全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秋,但恰恰写出了经典的秋天景象。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这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自主学习: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教师明确: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

通篇只有短短5句28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

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

2、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词组)并列,一个名词(词组)是一个景物,九个不同景物各自独立,在你的脑海里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有没有困难?用相关词语把它们连成句子,例如“枯藤老树相缠,枝头立定昏鸦”,“西风劲吹,古道上人骑瘦马”等等,是否要好?请具体说说你的看法。

教师明确:“意向并列”为古代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

1、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多的想象的自由;2、独立的景象(意象)之间存在构成某种同一情景的内在联系;3、在有限的字数中增加了意象数,增加了信息量。

三、交流研讨:1、《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作品中的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

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

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2、阅读下面三首《天净沙》,说说为什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似乎更能打动人?[越调]天净沙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越调]天净沙江上张可久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

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越调]天净沙无名氏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

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教师明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比另外三首《天净沙》更为动人。

马致远的《秋思》的情绪、情感特征(惆怅、忧愁、悲苦)鲜明,这和适中的一系列景物富有这类情调的特征而且妙合无垠有密切关系。

其他三首比较模糊,甚至不统一(如白朴)。

“断肠人在天涯”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其他三首没有这么醒豁的“诗眼”。

而且这一句使全诗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深度,其他三首基本上或较多的停留在视觉图景的表层。

写的是羁旅愁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思乡绝唱”),思乡情愁往往更能打动人。

因而,马致远的《秋思》对读者的感染程度,对读者心灵的触动都更大。

四、检测点拨:1、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点拨:不一致。

前者凄凉,后者恬静。

2、在[越调]天净沙中,无名氏写“新雁”,不用“一行”而用“一声”,有何用意?点拨:以动衬静。

3、比较《天净沙·秋》与《天净沙·秋思》的异同,填写下表五、教师小结: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鉴赏这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其实,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处处充满了美好和诗情画意,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去体会,学会从生活中感悟文学,从文学中领悟生活。

六、作业设计: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白朴《天净沙•秋》,完成50字赏析文章。

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七、教学反思:诗歌本身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把抽象的意象、意境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在这节课上重视朗读教学。

我首先在设计上摒弃了诗句上的翻译,腾出时间放手让学生来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让学生融入本诗所独有的情境中,体会诗歌当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那一幅幅悠远的画面,这样,学生不但能进一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能体会到参与创作的乐趣。

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讲的还是太多,不能够做到简炼,在教学有序的衔接时,不能够做到很好地过渡。

课堂设计的教学问题还不能够具有开放性,在讲这首小令的情语时“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时,没有做到深入下去,给人一种没有沉下来的感觉,有的只是泛泛地讲,没有点到重要内容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