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的茶树育种和良种推广
6.遵义培育与引进茶树品种
遵义培育与引进茶树品种一、概述遵义的茶产业,在良种培育和引进上起步很早。
20世纪40年代初,民国中央试验茶场进行茶树品种征集与鉴定,对象包括野生茶和栽培茶,地域范围辐射到全国,历时8年,收到国内13个省区寄来茶种270种。
经过播种育苗,出土定植成活的茶种163个,8000余个植株。
李联标于1944年赴美留学前,写成《茶树育种问题之研究》,总结了世界各国茶树育种工作的进展情况,拓展了全国茶树品种征集与鉴定的前景,之后由该场徐国桢主持此项研究工作。
解放后,以刘其志为主继续开展茶树品种资源的调查和搜集整理工作,1965年在广泛征集整理、系统总结的基础上,他撰写出《茶树品种调查与鉴定》并在茶树品种资源的调查整理上,提出茶树系统分类的建议,按树型、花、果、叶四方面性状分为八级检索,将全国品种资源整理划分为3个亚种、11个变种,57个类型,还将全省茶树品种资源(茶组)归结为5个亚种、7个变种、19个类型。
二、选育茶树良种(一)茶树良种选育的历程20世纪50年代中期,贵州省湄潭茶叶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省茶科所”)刘其志主持开展应用选择法进行有性选种。
1956至1957年共选出16种选种材料进行品种比较试验。
从1958年开始,选种工作改用无性系选种的方法。
1960年选出22个单株无性系,进行选种试验鉴定。
1965年选育出首批茶树新种黔湄303号、黔湄412号、黔湄419号、黔湄502号第一批四个无性系新品种,其中“黔湄419号、黔湄502号最优。
1967年,又选出黔湄601号、黔湄701号等第二批选育的新品种,1984年被列为省级推广茶树良种,1987年参加全国茶树良种区域试验。
197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明确了省茶科所育成的黔湄419号、黔湄502号、黔湄601号、黔湄701号等品种适应性强,在贵州的气候条件下生长良好,产量可提高30%以上,制成红碎茶,质量达国家二套样水平。
经1987年全国第三次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全票通过,农牧渔业部批准,黔湄419号、黔湄502号这两个品种被认定为新育成的全国茶树优良品种,并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分别统一编号为“华茶31号”“华茶32号”,其中黔湄419号位居同时认定的22个优良品种之首;1987年,黔湄50l号、黔湄70l号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9年,经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杭州会上通过,农牧渔业部批转,认定黔湄419号、黔湄502号为国家级茶树良种。
第九章 茶树良种繁育与推广 茶树育种学(Tea plant breeding) 教学课件
• 向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办公室提交相 关材料。 • (三)品种鉴定 • 品种鉴定由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完成, 鉴定结果分为通过、暂缓和不通过3种。对 于通过的品种,给予登记和颁发证书;对 于暂缓鉴定品种需要重新取证和重新申报。 对于不通过鉴定品种,不能再次申请鉴定。
第二节:新品种保护
• • • • • • • 一、新品种保护的意义 1、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2、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3、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主要内容 (一)植物新品种的审批机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 规定,农业部和林业部是我国植物新品种的审批 机构。
• • • •
要求赔偿。 三、品种保护与品种审定的关系 1、共同点 ⑴两者的目标相同,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 展。 • ⑵两者都是针对植物新品种而言,程序的启动都 基于申请人提出的申请。 • ⑶两者都是由管理机构按照规定程序予以审查, 对符合条件的发放证书。在审查过程中,都必须
• 进行一定田间栽培试验。 • 2、不同点 • ⑴品种审定的对象是育成的新品种,而品种保护 的对象既可能是新育成的品种,也可能是对发现 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所形成的品种。 • ⑵在内容上,品种保护是对国家保护名录之内, 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并有适 当命名的植物品种,授予品种权。品种审定是对 比对照品种有优良经济性状的新培育品种和引进 品种,鉴定品种的实用性(包括农艺性状)及其
• (二)品种权授予的条件 • 首先应属于国家植物品种保护名录中列举的植物 属或种,名录中未列入的不能申请。其次,必须 是经过人工培育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 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 当命名的植物品种。 • (三)植物新品种权的授予程序 • 1、申请。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境内单位均可 申请品种权,申请时要提交规定格式要求的申请 书、说明书和该品种的照片。 • 2、受理。对符合规定的品种权申请审批机关应予
新中国茶树良种化的工作进程
了长期 的 自然进化和人工干预的共同作用 , 形成了区域 群体 , 适合当地 的气候 、 土壤等 自然条件和满足人们 的需
并 以种 子 繁 衍 , 步 造 就 了 众 多 的地 方 品 种 , 逐 或称 农 家
寮 树衰老 , 株丛粗放 , 病虫流行 。呼吁要 ‘ 改变种植方式 ,
茶 树 良种 ’ 这 是 栽 培 上 最 切要 的任 务 ”。 中 国成 立 以 。 新 七 政 府 非 常 重视 茶 叶 生 产 , 全 国茶 叶 科 研 院所 和 大 和 在 _ 有 一 支 茶 树育 种 的专 业 队 伍 , 期 从 事 茶 树新 品种 选 校 长
从 上 世 纪 5 代 开 始 ,在 大 专 院 校 茶 叶 系 科 及 科 研 所 先 后 0年
20 00多份 ,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 圃保存 了以云南大叶种为
主的茶树种质资源约 10 0 0份 。
2 .启动 茶 树 品种 审定 , 织全 国统 一 “ 试 ” 组 区
新 中 国建 立 以 后 , 国 尚未 进 行 全 国 性 的 茶树 品种 审 定 我 工作 , 因此 在 跨 区域 引 种 过 程 中难 免 带 有 盲 目性 , 的 良种 有
践他终身为之奉献 的中华茶叶事业 。茶树新品种选育 : 正是吴老非常关注并 为之倾注 了很多心血 的工作之一。
一
此, 吴觉农呼吁 “ 应该用单本选择 、 杂交 、 嫁接 等等方法: 起来 , 以造成适应 于各地制造红茶 、 绿茶 、 青茶 的品种 ,
香 、 都 臻 上 乘 , 产 量都 达 到理 想 的 境 地 , 是 栽 培 上 : 味 或 这
袤 , 如 把 各 种 的品 种 形 态 , 究 一 下 , 定 相 差 很 多 , 假 研 一
新世纪中国茶树育种和良种繁育研究进展
叶
Ju a o T a 2 1 ,6 1 : or l f e 0 0 3 ( ) 6~9 n
新世纪中 国茶树育种和 良种繁育研究进展
陈 好 陆建 良 郑新强 梁月荣
( 江 大学 茶 叶研 究 所 浙 杭州 3 02 10 9)
摘 要
本文从茶树育种新技术、 茶树遗传资源收集与利用、 茶树新品种选育及鉴定 、 进 入新世纪 以来 中国茶树育种与 良种繁 育的发展 。同时讨论 了中 国茶 树育种和 良种繁育研 究未来
发 展 趋 势及 需要 注 意 的 问题 。
关键词 茶树育种; 资源收集; 新技术 ; 良种繁育; 发展方向
中 图分 类 号 :5 1 1 ¥ 7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5 78 2 (00) l 0 - 07 — 1 2 1 o- 60 9 0 4
茶树 品种是 最重要 的茶 叶生 产资料 之一 。我 国
茶产业 发展 的 每一 步 , 体 现 茶树 良种 的 贡献 。2 都 0 世纪 5 O年代 开始有 计划 的无性 系茶树 品种 选育 , 所 育成 品种 的推广 应 用 , 进 了 7 促 0年 代 一8 0年 代 茶
叶产量 的快速 增长 , 茶 叶 出 口, I 做 出 了积 极 贡 对  ̄ K d
Ke wo ds y r d v l p n r n e eo me tte d
T a b e dig; g r l s e re n e mp a m c l ci n; n w tc n l g ol to e e e h oo y; s e mu tp iain; ed li l to c
2 桑贾伊 ・ 马尔 , 6 库 拉赫 维尔 ・ 拉尔 , 帕拉姆威 尔 ・ 辛格 ・ 阿胡
茶叶良种选育现状分析报告
茶叶良种选育现状分析报告引言茶叶是中国传统的饮品之一,也是世界上广泛流行的饮品之一。
茶叶的品质与良种选育密切相关,良种选育是保证茶叶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报告旨在分析当前茶叶良种选育的现状,探讨现有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茶叶良种选育现状当前,茶叶良种选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中国茶叶良种库中收录了大量优良品种,包括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等。
这些优良茶叶品种具有高产、抗病虫害能力强、品质优良等特点,受到广大茶农的喜爱和栽培。
目前,茶叶良种选育主要集中在传统杂交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两个方面。
传统杂交育种是指通过人工选择和交配,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茶树品种。
这种方法有效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但耗时较长,并且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投入。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是一种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和辅助选育的方法,可以提高选育的效率和准确性,缩短选育周期。
这一方法自问世以来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在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良种选育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茶树的遗传多样性较低,限制了良种选育的潜力。
其次,传统杂交育种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选育周期长。
另外,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在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其在茶叶产业中的推广和应用。
建议与展望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促进茶叶良种选育的发展。
1. 加强茶树种质资源收集和保护。
通过广泛收集和保存茶树的种质资源,丰富茶树的遗传多样性,为良种选育提供更多的遗传资源。
2. 提高茶叶良种选择的效率。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和基因组学的进展,加快良种选育的速度和准确性,缩短选育周期。
3. 推广良种选育成果。
加强茶叶良种选育的宣传和推广,向广大茶农普及优良品种的栽培技术,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4. 加强科研机构与产业的合作。
建立茶叶良种选育的科研与产业联合体,整合科研资源,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总之,茶叶良种选育是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提供优质茶叶、增加茶叶产量、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茶树良种研究以及种植管理技术
浅谈茶树良种研究以及种植管理技术茶叶作为我国传统的饮品,是世界上最为普及的饮品之一。
而茶树作为茶叶的根本载体,其品质的好坏对茶叶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茶树良种研究以及种植管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一、茶树良种研究目前主要采用的茶树良种研究的方式有两种:1.传统选种法主要采用人工的方法,在数千棵茶树中进行选取。
选择标准主要体现在茶树的生长习性、叶型、色泽、茶叶的品质和量等方面。
传统选种法虽然操作比较简单,但是选育时间长,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2.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茶树的基因组进行分析,寻找高质量的茶树基因,根据基因信息筛选,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诱导基因的变异,从而直接获得高产、高品质的良种。
这种方法选种时间快,效果好,但是研究成本相对较高。
为了充分利用茶树的资源,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需要采用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
选择优良品种是种植管理工作的首要步骤,应选择适宜生长条件的品种,其茶树叶形、色泽、鲜叶含水量等要符合生产需要。
2.科学施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针对不同阶段分别施以氮、磷、钾等肥料,增加茶树的营养供给,提高产量和质量。
3.及时浇水茶树需要足够的水分才能保证正常生长。
特别是在干旱的季节,应保证定时供给水分,以避免其受到干旱的困扰。
4.加强病虫害防治茶树易受到某些病虫害的侵袭,如茶青虫、茶红蜘蛛等,对茶树的生长和茶叶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应采取科学的防治技术,对病虫害进行有效治疗。
总之,茶树良种研究以及种植管理技术是提高茶叶品质和量的根本措施。
只有在掌握相应的技术方法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提高茶叶的产出和质量,使茶叶在市场上获得更好的价格。
我国茶树育种的骨干亲本及其系谱分析
骨干亲本 。 福鼎 大白茶是一个适制绿 茶 、 白茶 、 工夫红茶的早
生无性 系品种 : 云南 大 叶 茶 ( 称 云南 大 叶 种 ) 云 南 省 大 原 是 叶类 茶 树 的 总 称 , 主要 包 括 勐 库 大 叶茶 、 庆 大 叶 茶 、 海 大 风 勐
叶茶等 , 云南 大叶茶为有性系 , 适制红茶 、 绿茶 、 普洱茶 。 迄今为止 , 国育成的 6 我 6个茶树品种中 , 以福 大 白茶 遗传基础为核 心的衍生 品种 , 育成全 国 良种 1 共 3个 , 占总数 的 1. 97 %。越南茶叶研 究院用福鼎大 白茶作母 本与越南 的富 户种人工 杂交 , 育成 了 L P 和 L P 两个适 制红 、 D。 D: 绿茶 的新
效
茶树 品种创新研究 , 采用杂交 育种和单株选择技 术 , 过多 经
年 的 初 步 比较 试 验 、 比试 验 、 品 区域 试 验 和示 范 、 广 , 成 推 育
了福云系列 、 龙井 系列 、 浙农 系列 、 蜀永系列 、 云抗系列 、 黔湄 系列等新品种 。至 2 0 年育成 了 1 06 6个绿茶 品种 、1 1 个红茶 品种 、 6个乌龙茶品种 以及 3 3个红绿茶兼制 品种 ( 1 。 表 )
省级优 良品种
福 云 55福云 2 9、 0号
福 云 系 列 龙 井 系 列
浙农 系列
蜀永 系列 云 抗 系 列
浙农 1 、 2 浙农 13 浙农 2 1、 1 永 4 1 蜀永 9 6 0、 0 云抗 1 、 0号 云抗 1 4号 黔湄 4 9、 湄 5 2 黔湄 6 1黔湄 7 1黔湄 8 9 1 黔 0、 0、 0、 0
茶树育种学Chapter-10第十章 良种繁育与推广
良种繁育的特点与途径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良种繁育的特点和任务
(一)繁育的特点 (1)大多数茶树品种既能进行有性繁殖,也能进行无性 繁殖。 (2)茶树在幼年期经过几年的生长,即可每年繁殖后代, 母本的保存与管理较容易。 (3)茶树属于异花授粉植物,有性繁殖难以保持品种的 纯度。 (4)茶树是叶用作物,繁育种子和留蓄扦插枝条与鲜叶 生产存在矛盾。 (5)茶树是多年生植物,品种的优劣和种苗的好坏对以 后的生产将产生长期的影响。
良种繁育的特点与途径
茶树无性繁殖方式常用的是短穗扦插法,其后代 具有与母树相同的特性,可长期保持种性。
1935年福建安溪县西坪乡平原村首先采用短穗扦 插法繁殖茶树树苗,1955年福建省开始推广,90年代 在全国广泛应用。1990年全国无性系茶园达到11%, 2000年近20%,2005年达26%,2006年为27%。但与 世界各主要产茶国无性系良种化普及率相比差距甚为 明显,而且各省(区)茶园无性系良种化发展很不平衡。
良种繁育的特点与途径
与无性繁殖相比,有如下特点: (1)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建立有隔离措施的专用采种 园或兼用采种园可减轻性状分离的程度; (2)实生苗对不良环境和病虫害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3)方法简便、成本低; (4)有些品种结实率较低,有的甚至不结实,难以满 足有性繁殖的需要。
良种繁育的特点与途径
良种繁育的特点与途径
新梢逐渐硬化且新茎的三分之一已变褐色时为剪取 插穗适当时期,剪穗前必须先进行病虫防治。采剪枝条 最好在早上进行,这时空气湿度大,枝叶含水量多,易 于保持新鲜状态。剪下的枝条要放在阴凉潮湿的地方及 时处理,最好当天剪穗当天扦插。1个标准的插穗:茎 干木质化或半木质化,大叶品种长度为3.5cm~5.0cm, 中小叶品种长度为2.5cm~3.5cm,具有一片完整叶片和 健壮饱满腋芽的短穗(一芽一叶一寸长)。插穗的上下 剪口要求平滑,并与母叶呈平行的斜面,上剪口留桩以 2~3mm为宜。
茶树育种主要方法与进展
茶树育种主要方法与进展
茶树育种是茶叶生产上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获得高产、优质、抗病的茶树品种,育种工作者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育种,下面列举其主要方法及其进展。
1. 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是茶树育种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可以通过遗传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品种,提高茶树的适应性和产量。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杂交育种技术也不断进步。
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准地编辑茶树基因,从而改良茶树品种。
此外,利用杂交技术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提高杂交育种的效率。
2. 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通过利用辐射、化学处理等方式诱发茶树基因突变,从而改良茶树品种的方法。
诱变育种可以提高茶树品种的抗性和产量,特别适用于抗病育种。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进步,诱变育种也变得更加高效。
3. 分子标记育种
分子标记育种是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选择优良的基因型,从而改良茶树品种的方法。
分子标记育种可以快速、精准地筛选和鉴定茶树品种,可以提高育种效率。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标记育种技术也取得了巨大进展。
4. 盆栽育种
盆栽育种是将茶树种子盆栽培养,通过筛选和改良,产生新的品种的方法。
盆栽育种可以更好地控制环境因素,提高茶树品种的适应性和产量。
近年来,随着盆栽育种技术的进步,茶树品种的产量和适应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茶树育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方法相互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育种效果。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茶树育种将取得更大的进展,为茶叶生产作出更大的贡献。
茶树无性系良种繁殖推广的实践与体会
年出圃茶苗 2 千万株 ,每年都供不应求 ,尤其是我 所选育的新品种 , 深受茶农青睐。在繁殖与推广实
践中,我们重点抓好以下环节 :
1 培育壮苗
培育壮苗是提高移栽成活率的关键 ,这不仅关 系到引种单位的利益 ,也反映育种单位名誉和技术 水平 。我所一直坚 持国标 ( B 16 —20 ) G l7 7 03 口茶 树种苗标准,多生产 I 级茶苗 ,达不到 Ⅱ 的不出 级 圃 ( 1 ,严把 茶苗 出圃关 ,同时 ,在扦插繁殖 表 )
维普资讯
第 3 卷第 4 3 期
2 0 年 1 月 06 2
茶
叶 通
讯
Vo . 3 No. 13 , 4 De e e, 2 0 cmb r 06
TEA 】 U NI O。ⅥM CAT1 0N
茶树无性 系良种繁殖推广 的实践 与体会
王 旭
分既不能多也不能少 ,杂草只能一根根地除。
2 良种必须与良法配套
白毫早 :我所选育的国家级无性系良种。发芽
特早、抗寒性 强、适 应性 强 ,分枝 半张 开,产量
高。分枝密 ,茸毛多,芽叶黄绿色 ,持嫩性一般。 适制高档毛峰类名优绿茶 ,银毫披露 ,栗香持久,
滋 味 鲜 醇。氨 基 酸 含 量 4 1 .%,茶 多 酚 含 量
良种茶园面积曾位于全国第二。8 年代初,开始繁 o 殖推广槠叶齐、白毫早。9 年代建立国家级 、省级 0
良 种母本 园 3 .h ,年繁殖茶苗 20 0 o6 0  ̄40万株。
19 年农业部要求全 国力争用 3 年时间实现茶园无 97 o
性系良种化,21 年无性 系良种茶园面积占茶园总 00 面积必须达到 13以上【。根据农业部的战略 目 , / 1 ] 标
近现代茶业发展历程
近现代茶业发展历程茶,又称"中国茶"、"中国饮",是中国特有的饮品,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近现代茶业的发展历程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从立法保护到科学种植,再到全球推广,经历了一个持续不断的变革和创新过程。
近现代茶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当时,由于战乱等原因导致茶树种植和制茶工艺受到了严重破坏,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大幅度下降。
为了振兴茶业,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立法保护措施,包括设立茶叶监督机构、实行茶叶标准化管理等。
这些措施为茶叶产业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中国茶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茶叶的种植和制茶工艺得到了重大的革新。
通过引进新的品种和培育新的茶树,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机械化制茶技术,使茶叶的制作更加高效和规范化。
这些技术革新使中国茶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赞誉。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茶业开始进行科学化种植。
通过研究茶树的生态环境和生长条件,科学家们发现了适合茶树生长的最佳环境和土壤条件,并利用技术手段来调整茶树的生长周期和周期。
这种科学种植方法不仅提高了茶叶的产量,还改善了茶叶的口感和营养成分,使中国茶业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21世纪初,中国茶业迎来了全球推广的新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健康饮品的需求增加,中国的茶业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中国茶叶的世界之旅不仅使茶叶的种植和制茶工艺得到了更多的国际认可和赞誉,还带动了茶文化的传播和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茶叶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国茶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近现代茶业的发展历程不仅是茶树种植和制茶工艺的革新,也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茶艺表演、茶文化旅游等活动的开展,使茶文化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文化的传播不仅推动了中国茶叶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认可。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茶业仍将继续创新和改革。
通过科学种植和制茶工艺的不断突破,进一步提高茶叶的质量和口感;通过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使中国茶业成为世界茶业的领导者。
茶树育种史
茶树育种史茶树育种史[History of tea breeding] 茶树良种选育的历史。
中国是人工栽培茶树最早的国家。
茶树从野生型驯比为栽培型,就是人类进行茶树选种活动的过程,迄今约3000余年。
最早见诸文字记载者首推8世纪陆羽《茶经》。
书中分析了茶树性状与茶叶品质的关系,指出:“紫者上,绿昔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11世纪宋子安东溪试茶录》按树形、叶色、叶片大小和发芽迟早将茶树分为7类,即白叶茶、柑叶茶、细叶茶、丛茶、早茶、晚茶、膳茶。
18世纪末,闽南、闽北茶区农民发明茶树无性繁殖去,并用以进行单株选种,先后选出一大批优质高产的无性系良种和优良单株,有的迄今仍在生产上应用,如铁观音、水仙、毛蟹、大红袍等。
中国茶树专业育种始于安徽祁门茶业改良场。
1936年1月中国茶学专家庄晚芳制订《茶树品件改良暂行简易办法》,系中国较早出现的选种方案。
20世纪40年代初,福建崇安茶叶研究所曾开展品种调查等工作。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较长时间内,茶树育种进展缓慢。
50年代中期,福建、安徽、浙江、湖南等省茶叶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陆续开展茶树品种调查、引种和单株选种等工作。
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成立后,茶树育种进入有组织、有计划时期,到1998年全国登录的国家品种有77个,其中新育成品种48个。
国际上茶树育种以日本最早,1877年开始绿茶品种选育,1924年采用杂交法选育红茶品种,1940年在鹿儿岛建立茶树原种圃,到20世纪8C年代,农林省登录的品种共33个。
1900年印度托克莱茶叶试验场成立后,即开始从事茶树育种,采用杂交法重点选育红茶品种和抗病品种,到80年代,共育出29个无性系品种。
印度尼西亚茶树育种始于1905年,植物学家科恩·司徒和魏林西克曾进行茶树分类学和生物学等基础性研究。
苏联茶树育种始于1929年,巴赫达兹等采用选择、杂交和定向培育相结合的方法,育成格鲁吉亚1~16号和柯尔希达系列品种。
茶树良种选育技术
茶树良种选育技术选育茶树优良品种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系统选种、杂交育种、人工引变育种、引种驯化等。
(1) 系统选种:又叫单株选种。
就是根据育种目标,在选种材料中选出优良单株,第一单株分别无性繁殖,并与标准种及原始群体种进行比较鉴定,优良者培育成新品种繁殖推广。
其步骤:①初选:根据选种目标与茶树性状的相关关系,在茶园中选拔若干优良单株,标记编号,以供观察;②观察:这一工作必须周年进行,掌握在不同季节的表现,重复2-4 年。
观察项目有树型、树姿、新芽萌发及新梢生长情况、芽叶性状、抗逆能力、单株产量、制茶品质、适制性等;③复选:根据观察记载资料综合分析结果,决定取舍,可进行数次;④初步繁殖:将入选的单株,分别繁殖一定数量的苗木,供品系比较试验用。
同时,了解其繁殖力;⑤品系比较试验:入选单株的无性繁殖后代称为品系。
以有代表性的合格良种或当地主栽品种作为标准种,与其同龄的无性系进行对照比较。
比较鉴定的项目有品质、适制性、产量、抗逆性、采摘期、全年萌发轮次、发芽密度及芽叶性状等;⑥报请审定。
经品系比较试验和区域适应性试种选出的良种,即可报请省级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跨省推广的良种报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⑦繁育推广:经审定合格的良种即可繁育推广。
(2) 有性杂史育种:遗传性不同的茶树通过雌雄性细胞的结合,产生杂交后代,经培育、选择创造新品种的过程称茶树有性杂交育种。
基本上由杂交、选择、无性繁殖三个主要环节组成。
其技术要点:①正确选择亲本。
选用亲缘关系较远,生态型差异较大的材料作亲本,双亲的综合性状应达到育种目标的要求,父母本的花期要接近,母本须具结果能力;②掌握时机,细致操作。
在父本花朵充分成熟将开未开时采其花粉备用,母本花朵含苞欲放时轻轻剥开花瓣,用毛笔醮开一些父本的花粉授在母本的柱头上,立即套袋隔离;③加强授粉后的管理:授粉后3-5 天即可去袋。
柱头枯萎,花萼闭合则表示子房已受精,应注意保护幼果,防止脱落;④认真培育和选择:获得杂交后代种子经播种后,必须按照育种目标认真进行单株选择和比较试验,才可能培育成新的优良品种;⑤申请审定,繁育推广:育成的良种应按有关规定程序报请审定合格后,即可采用扦插繁殖推广。
我国叶色特异茶树品种选育推广与产业化发展探析
我国叶色特异茶树品种选育推广与产业化发展探析自20世纪80年代白叶1号(安吉白茶)特异茶树资源的发现与选育推广以来,安吉白茶“一个品种造就了一个产业”的成功案例,推动了我国茶叶科研院校、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对叶色特异茶树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及选育推广。
特别是当前面临常规茶叶产能过剩的环境之下,许多地方政府都期待将选育或引进推广叶色特异茶树品种作为发展本地区特色农业甚至是农业主导产业来抓,并专门研究制定相应的特色茶产业扶持政策。
以安吉白茶、中黄2号(缙云黄茶)培育形成产业化发展的轨迹为例,对叶色特异茶树品种选育或引进推广和产业化发展等进行探析,可为我国叶色特异茶树品种选育推广与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一、叶色特异茶树品种选育推广现状1.叶色特异茶树品种选育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通过省级以上品种认(审、鉴)定登记,以及项目研究公开报道的包括白化、黄化和紫红色等叶色特异茶树品种(品系)资源已超过50个(表1)。
2.国内主要叶色特异茶树品种推广状况浙江是国内特异茶树品种选育推广最早、最活跃、品种数量最多、种植面积最大的茶区,全省共培育30余个特异品系(品种),选育的白叶1号、黄金芽、中黄系列等多个特异品种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据统计,至2015年白叶1号在浙江省种植面积为30066hm2、产值43.31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可采摘面积和总产值的15.6%和25.7%。
白叶1号先后被贵州、江西、湖北、四川等中西部茶区规模化引进推广种植,在全国引进种植的茶园面积近26.67万hm2,超过浙江全省总茶园种植面积,堪称业界一大奇迹。
紫娟是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85—2004年从云南大叶群体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
紫娟茶的紫芽、紫叶、紫茎“三紫”特征是云南多色芽叶类特异茶树品种中最典型的代表,花青素含量达3.36%,具降血压、降血脂的保健功效。
采用紫娟茶树鲜叶加工成烘青绿茶和晒青绿茶,具有茶条紧细颖长,色泽紫黑色,香气特殊,汤色紫红色,滋味醇厚,叶底呈靛青色;加工成普洱茶、红茶产品,风味独特。
20世纪中国的茶树育种和良种推广
20世纪中国的茶树育种和良种推广
山人
【期刊名称】《中国茶叶》
【年(卷),期】2000(022)004
【总页数】3页(P3-5)
【作者】山人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71.103
【相关文献】
1.超前示范全力推广为全区茶产业的腾飞奠定基础--临沧茶树良种良法示范推广工作成效显著 [J], 周文红;李绍兴
2.21世纪茶树育种和良种推广研究的展望 [J],
3.新世纪中国茶树育种和良种繁育研究进展 [J], 陈好;陆建良;郑新强;梁月荣
4.茶树良种引种观察筛选与繁殖推广—郴县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经验之二 [J], 曹贞红;袁通政
5.旱稻育种、制种及良种繁育种植推广研究 [J], 张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界茶产区与中国茶树栽培史(20201204)
世界茶产区与中国茶树栽培史(20201204)茶书共读 |《茶树良种与栽培》- 世界茶叶产区 -茶树经人工栽培后,适应范围已远远超过原始生长地区。
目前,世界茶树分布区域界线,北从北纬49°的外喀尔巴阡,南至南纬22°的纳塔尔,垂直分布从低于海平面到海拔2300m(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范围内,且以北纬6°~32°茶树种植最为集中,产茶量亦最大。
世界种茶国家有60个,其中亚洲20个、非洲20个、美洲12个、大洋洲3个、欧洲5个(表0-1)。
- 中国茶叶产区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我国茶树栽培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生产国。
1982年,全国茶叶区划研究协作组依据地域差异、产茶历史、品种分布、茶类结构、生产特点,将全国茶区划分为四大茶区,即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江南茶区在长江以南,大樟溪、雁石溪、梅江、连江以北,包括广东和广西北部,福建中北部,安徽、江苏和湖北南部,以及湖南、江西和浙江等省,是我国茶叶的主产区。
- 中国茶树栽培史 -历史上,茶树栽培管理以明清技术最发达。
在明代,至少在明代后期,茶树繁殖除了用茶籽直播外,有的地方还采用育苗移栽法,而清代则发明了用茶树枝条扦插和压条进行茶树无性繁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茶学研究机构,相继开展了茶树器官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茶树生物学年龄变化,各器官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相关性、适生条件,茶树的光合、呼吸、营养、水分和抗性生理机制,茶树生态生理、激素生理,茶园土壤管理等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全国各地通过大力推广和运用茶树良种、深耕肥土、合理密植、修剪培育、灌溉施肥、耕作除草、防治病虫和合理采摘等科学种茶的技术措施,因地制宜地抓好茶园的园地开垦、种苗应用、种植技术和种后管理,为茶园的高产优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湖南,汉代以前就开始产茶,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茶树遗传育种40年(一)
中国茶树遗传育种40年(一)“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
茶树品种是茶叶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一,也是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作为茶树的原产地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历来重视茶树品种的选育与应用,品种资源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也为世界之最。
早在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的描述,为开展茶树选种提供了依据。
至清代,在福建一带出现了茶树压条和扦插技术,开展了无性繁殖茶树品种选育,相继育成了一批无性系茶树品种,如铁观音、水仙、黄棪、福鼎大白茶等。
现代茶树育种工作则始于20世纪30年代,真正系统化的选种工作和育种的基础理论研究则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开始,但受当时人力物力以及历史环境的影响,茶树遗传育种研究工作进展缓慢。
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龙井43、福云6号、福云7号、福云10号等品种获得了科学大会奖,我国的茶树遗传育种工作迎来了春天,并迈入了新时代。
一、40年来我国茶树遗传育种的总体概况01、茶树品种管理制度的沿革我国于1981年成立了“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1989年改为“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会”,承担制订茶树品种审定工作的规章制度和操作办法,指导新品种区域和生产试验;制订有关试验方法,对新品种的推广、繁育和终止提出建议;审定或评议茶树新品种等职能。
一些茶叶主产省也成立了省级的茶树新品种审定管理机构,负责本省的茶树新品种审(认)定工作。
2000年新的《种子法》颁布实施后,茶树新品种不再列入强制审定范围,为适应这个变化,2003年成立了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在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全国性的茶树新品种区域试验和鉴定工作,所不同的是由以往的强制审定变为自愿鉴定。
2015年《种子法》第三次修订,茶树不再列入审定范围,而转为登记制度,2017年发布了包括茶树在内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指南》,茶树品种审定和鉴定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三、茶树选种和良种繁育
第三部分茶树选种和良种繁育选用良种是最经济有效的农业增产措施,它在高产稳产,改善品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抗御自然灾害等方面起着其他农业措施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在茶叶生产上选育、繁殖与推广良种,对提高茶叶的单产,改进品质,增强抗性,扩大种植区域,适应机械采茶,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作用。
一、我国、省、州、县茶树的优良品种(略)二、茶树优良品种选育方法(一)茶树品种选育的目标茶树是商品性很强的饮料作物,因此优良品种选育必须具备茶类的适制性与品质优良这两个基本点。
随着商品竞争的加强,早芽和特早芽型品种的选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茶树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可概括为:1.优质要对茶叶品质的色、香、味、形四项要素进行综合考虑。
不同茶类对品质有不同要求。
绿茶:外形细紧绿润,香气栗(幽)香持久,滋味鲜浓回甘:红茶:外形乌润显毫,香气浓郁鲜甜,滋味浓醒爽口;乌龙茶;外形乌润砂绿,香气馥郁如兰,滋味鲜滑隽永。
2.早生优质在品质或综合性状较好的情况下,发芽或开采期比当地种提早10~15天,也可列人选择目标之内。
3.优质高产在一般管理措施下,苗期生长健旺,投产后(7~8年)亩产干茶达125千克以上,且品质达到或超过一般水平,正式投产后亩产稳定在150千克以上。
4.优质高抗在综合性状比较优良情况下,能够抵御低温,或对当地某种危险性病虫具有高抗或近似免疫之性能。
如南方大叶品种在一5℃时仅轻微受冻,中小叶品种能耐一18℃低温;对为害较普遍的小绿叶蝉、螨类、茶饼病、根结线虫病罹受率低的都可视为高抗品种。
5.多用途陕西紫阳等地开发出的硒茶,已作为一种保健饮料。
绿原酸是茶叶中含量较多的次生代谢物质,有防癌作用(如大叶茶含量高达0.9%以上,中小叶茶一般不低于0.5%),有待开发。
国外还十分注意低咖啡碱茶品种的选育。
在保证品质因子的综合要求下,如咖啡碱含量低于2.0%,便有突出的应用价值。
6.发芽整齐,适应机采随着采摘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者对品种发芽的一致性、整齐度、持嫩性也必然有一定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树品种是茶叶生产最基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茶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茶叶竞争是质量竞争,归根到底是品种竞争。
用优良的品种去调整茶树种植结构是当今茶界一项重要工作。
回顾和了解一个世纪以来,我国的茶树育种和良种推广工作,展望新世纪茶树育种和繁育的趋向,对发展21世纪茶业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近代茶树育种和良种推广20世纪初,一批留学归来的爱国知识分子,将我国千百年以来的经验茶学融入近代科学,开创了我国近代茶树育种和良种推广。
近代茶叶科学奠基人吴觉农在1922年发表的《中国茶业改革方准》中说:"(茶树)品种的复杂。
论到品种这一层,虽然连印度、锡兰、日本的茶种,都是从中国拿过去的,但是印度、锡兰都能繁育优良品种--如印度杂种Hybrid,由Assam原种和中国种所育成的杂种,有专门采种茶园(日本目下亦正在研究中)。
但是中国呢,年代既如是其长久,地域又如是其广袤,假如把各种的品性形态,研究一下,一定相差很多。
而且种植的农民,只知道能够发芽的种子,就用来栽培……,不但特性不能发挥,而且把固有的特长,恐怕也湮灭了不少啊!"1941年吴觉农再次呼吁:"应该用单本选择、杂交、嫁接等等的方法处理起来,以造成适应于各地并适应于制造红、绿、青茶的品种,使色、香、味都臻上乘,或产量都达到理想的境地,这是栽培上最切要的任务"。
吴觉农领导下的茶叶研究所积极开展近代茶树育种,进行了品种观察、单本选择、武夷名丛观察、茶树开花习性观察、茶树遗传因子观察以及茶树交配方法研究等。
该所庄晚芳在艰难的条件下对闽、皖、赣、浙4省主要茶区民间所传的茶树品种作了调查,著有《东南茶树品种初步调查》一文,认为祁门和平水茶树均可划分为6个品种,婺源茶树划为4类10个品种,闽北茶树品种有水仙、肉桂等10余个,闽南茶树品种有铁观音、黄金桂、梅占、奇兰等18个,并具体描述了各品种的性状、特性,其结果迄今仍有参考价值。
李联标通过调查,整理出黔北地方茶树品种十大类型。
20世纪上半叶,吴觉农等对茶树起源地等重大学术问题,向世界提出明确的观点,用大量事实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起源中心,批驳了某些国外学者的错误观点,与此同时,叶知水、李联标等人对中国野生大茶树资源作了深入调查,佐证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在品种推广上,近代茶学家们继承了我国传统技术,辅之以近代实验分析手段,进行茶籽繁育试验、茶籽播种时期试验、茶树压条试验和茶树扦插试验。
当时的茶叶研究所还向茶农赠送茶树良种茶苗20余万株和《茶树育种》等有关书籍,推动了良种普及。
茶界前辈的巨大努力给近代中国茶树育种和推广注入了活力,带来了希望。
但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处于政局动荡时期,内外交困,民不聊生,使茶树育种和推广在经费、人力、设备等方面都很困难,研究工作时断时续,前辈们的理想不能全部实现,中国科学的茶树育种和推广处于萌芽阶段。
二、现代茶树育种和良种推广20世纪下半叶为现代茶树育种和推广的发展阶段。
该时期有以下几个特点。
1.建立和完善科研、教学和审定机构 20世纪50年代,我国大专院校茶叶系(科)中的茶树栽培教研组和科研所的栽培研究室都设有育种组,在20世纪60年代,相继成立育种教研组或育种研究室。
1958年,经国务院科技规划委员会批准,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设立了育种组;1962年建立了育种研究室,和全国各科研单位协作,把全国茶树良种和资源调查纳入全国统一规划之中,使各地零星分散的研究变为集中力量攻关研究,加快了我国茶树良种选育和推广速度,提高了中国茶树育种的研究水平。
1981年成立了"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1989年改为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审议茶树品种审定工作的规章制度和操作办法,审定和审议茶树新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利用价值、适应区域、栽培要求以及经济效益;指导新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制订有关试验方法;对新品种的推广、繁育或中止不适品种提出建议,供领导部门决策参考。
育种和审定机构的建立,为我国茶树育种的迅速发展和良种推广奠定了基础。
2.加强资源调查和利用工作,发掘选育了一批优良品种(系) 全国茶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茶学系以及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茶树育种及基础性研究工作,几股力量促进了中国茶树育种的发展,挖掘了一批种质资源,选育了一批良种。
1963年,全国初步整理地方茶树品种和类型达350个,其中257个有性状记载资料。
1964年在杭州召开了全国茶树良种工作会议,交流了育种经验,制订了有关育种程序。
1965年,在全国茶树品种资源研究及利用学术讨论会上,对各省茶树品种及其资源进一步作了审定和补充修改,提出了福鼎大白茶等21个优良品种,其中无性系良种9个,有性系良种12个,实现了我国茶树良种的第1次大规模定向推广。
1973年在长沙召开了全国茶树品种选育经验交流会,总结了良种选育和推广经验,发现有希望的茶树优良品种(系)达41个。
1978年我国迎来了第2个科学的春天,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龙井43和福云6、7、10号等获科学大会奖。
为了使全国茶树育种和推广规范化、标准化和有序化,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于1985、1987、1994、1998年对全国77个茶树良种进行了审定或认定,其中有性系17个,无性系60个,同时在浙江杭州、河南信阳、广东英德、广西桂林、湖南长沙等地设立区试点先后两批进行了70个品种的区域试验。
1992年农业部在山东召开会议,提出了茶树无性系良种化建议。
1997年农业部正式要求各地淘汰种子直播和移栽实生苗的老办法,做到发展新茶园和老茶园换种改植采用无性系良种,明确提出经过30年的努力实现茶树无性系良种化。
位于大陆对岸的台湾省,著名茶叶专家吴振铎等科学家从1948年起进行茶树育种研究,先后培育出萌芽整齐、密度大、适合机采、品质好的台茶系列品种十余个,其中台茶12、13号品种茶园占台湾省茶园面积的16%以上。
3.育种科研发展快,取得一批成果随着茶树良种的选育和推广成就不断扩大,我国的茶树育种科研也不断发展,手段也越来越先进。
育种方法由单项选育进入到复合选育,由以产量为选种单一目标进入到以品质、抗性等为选种目标的选育,由常规手段进入到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因此,育种成果产生速度大大加快,育种成果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促使新种质层出不穷,繁育方法不断改进,学术水平更上一层楼。
从"六五"计划开始,国家将茶树种质的收集、评价和利用研究列入国家攻关项目,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加强了对茶树种质资源的管理,基本上摸清了我国茶树种质资源的家底,并在浙江杭州和云南勐海两地各建一座茶树种质资源圃。
通过对入圃种质材料的鉴定、评价,建立了一批种质材料的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生化成分及适制性、抗性等数据库,评选出一批优良或特异种质,提供育种和生产利用。
1980年福建农学院茶树花药培养研究成功,推动了生物技术在茶树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野生茶树种质的发现和研究,进一步肯定了我国西南部是茶树起源中心。
这一研究不仅有学术意义,而且带动了我国古茶树保护工作。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各地加强了茶树选种工作,尤其是农业部从20世纪80年代将茶树品种研究列入部重点研究项目,开展了绿茶、红茶、青茶的新品种选育研究,选育出一批优良的无性系茶树品种(系),丰富了我国茶树良种。
此外,其他如茶树遗传、茶树育种早期鉴定等也取得一批成果,为改善我国茶树育种手段和加快育种速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4.培养了一批人才和编著了一批书籍为适应茶树育种科学和培育人才需要,全国教学和科研单位一方面招收茶树育种硕士、博士生,扩大高质量的育种队伍,另一方面汇集专家著书立说。
1959年中国茶树编辑委员会编印了内部资料《中国茶树品种志》(油印本),正篇刊登品种84个,副篇刊登野生大茶树4个和地方品种(系)183个。
1961年和1964年,安徽农学院和浙江农学院分别编写了大专院校试用教材《茶树选种与良种繁育》。
1964年浙江农学院编著《茶树育种学》,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1978年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茶树品种志》介绍了无性系品种103个,有性系品种47个。
1979年湖南农学院主编大专院校试用教材《茶树育种学》。
1990年,为适应推广良种需要,农业部农业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写了《中国茶树优良品种集》,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全国审定通过的52个优良品种。
1994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茶树》,系统地介绍了古茶树的特征特性以及保护野生茶树的建议,扩大了人们对茶树资源的认识,提高了保护资源的自觉性。
此外,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年报、学报都以论文形式专题介绍了中国的茶树育种基础性研究和育成良种的特性、特征及适制性。
即将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茶树品种志》系统介绍了茶树起源、分类、品种分布区域、茶树育种和繁育,重点介绍了国家级、省级茶树品种和适制特种茶类的品种、品系350余个,对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适制性和品质特点、品种抗性都作了详细描述,此外,还介绍了中国主要野生大茶树的地域分布、形态特征等,为人们了解和利用茶树品种和资源提供了基础资料。
《茶树良种》(金盾出版社,1994年)等一批科普图书也应运而生。
我国茶树育种和繁育书籍的出版发行,代表了我国该学科的发展速度和研究水平。
5.形成良种繁育和推广网络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农业部领导下,大力推广无性繁育法,尤其提倡短穗扦插法,使良种推广速度大大加快。
为进一步普及良种,我国在普遍建立良种示范茶场基础上,又开始筹建茶树良种繁育场。
1979年在浙江鄞县福泉山和广西桂林建立了两个茶树良种繁育场,1985年又在云南思茅、贵州遵义和晴隆、四川名山、湖南郴县、湖北咸宁、安徽休宁和东至建立了茶树良种繁育场。
近年将在江西南昌、浙江新昌建立繁育场。
与此同时,一些县级茶树良种繁育场也相继建立。
有的茶区,一些农户或专业户也纷纷建设小型茶树良种繁育场。
这些良种场主要为本地提供优良品种的苗木、插穗,搞好良种示范、指导和提供繁育技术,满足各茶区生产需要。
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级茶树良种繁育场(与农业部共建),155个县级茶树良种场以及一批茶树良种繁育专业户(场),年生产能力达到6亿株以上,与部、省、地、县各级农技推广站(中心)和各科教单位形成了我国茶树繁育和推广网络。
三、21世纪茶树育种和良种 推广研究的展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特点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
以科研为核心、教育为基础的国际性知识经济,将为人类创造更大财富。
展望新世纪,如何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茶叶产业,将是茶树育种和推广中重中之重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