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探究到方法论的多元建构——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哲学回顾与展望

中国当代哲学回顾与展望


欲 治 其 国者 先 齐 其 家
,

,

欲齐 其 家 者 先 修
,
,

其身

欲修 其 身者 先正 其心

,

欲 正 其 心 者 先 诚 其意
, ,

欲 诚 其意 者 先 致 其 知
,
致知
,
在 格 物 物 格 而 后 知 致 知 致 而 后 意 诚 意 诚 而 后 心 正 心 正 而 后 身 修 身 修 而 后 家齐 家齐而 后 国 治 国治 而 后 天 下 平
、 、 。
所 涉 及 的 几 乎所 有 领 域 如本 体 论 认 识论 方 法 论 历史 观 逻 辑 等等



中 国 哲 学 中的 天 人 关
、 、
系 道 器 关 系 理 气 关 系 有 无 关 系 变 常关 系 一 多 关 系 动 静关 系 神 形 关 系 体 用 关 系 名 实





关 系 行 知关 系 等 等 无 不 涉 及 上 述 各 个 领 域


秦 汉 以 后 中 国 建立 了 长
,

达 两 千 多 年 的 大 一 统 的政 治 格 局 这 中 间 虽 然 有 战乱 有 外 患 有 分 裂 但 总 的 趋 势 和 持 久 的形
,
,
态 是 大 一 统 的格 局

准 确 些 说 是 政 治 上 高 度 中央集 权 与 经 济 上高 度分 散 的 统 一 近 代 以 前 中
贯 串着 这 种精 神 便说
,
更 特 别 是 其 中 的 《大 学 》 以 极 鲜 明 的 语 言 表 达 了 这 种 精 神

建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反思

建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反思

建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反思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编著的《中国哲学史》一书,是我重构中国哲学史的新尝试。

思考并实践中国哲学史的重新建构,是十分有意义而又非常困难的事情。

我以为,重构中国哲学史,首要的问题是有关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论问题,而在方法论的问题上,有以下几个方面最为重要。

第一、理解的历史性与诠释的相应性我所谓“相应的”诠释,是针对“不相应”的诠释而言的。

所谓“不相应”的诠释,是指对于古代文献、古代哲学思想资料的抽象的、超历史的、粗暴的、非客观平情的、望文生义的解读。

五四以来,特别是上一世纪50年代初以来,这种糟蹋圣贤的大批判几乎泛滥成灾,其流毒延续到今天,对我们的民族精神有极大的伤害。

例如前些年有关《论语•子路》篇“父子互隐”章、《孟子•尽心上》篇“桃应”章(今又称“窃负而逃”章)、《孟子•万章上》篇“象日以杀舜为事”章(今又称“封之有庳”章)的讨论,有人得出的是完全不相应的结论,竟认为舜、孔、孟、儒家是搞腐败的典型,或“违法的伦理学”,要对今天的腐败现象负责任。

此论竟在北京大学某辑刊和国内若干极重要的刊物上发表,被很多人视为当然,并引伸到对整个儒家伦理的全盘否定。

我实在是看不过去,不得已而对此论提出批评(详见郭齐勇编:《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我的看法是:父子或亲人间的情感的培护,容隐制度,是东西方之通理通则,目的在护持天赋的具有神性意义的人类最基本的感情,也是人类存在的根本。

当几个价值发生冲突时,人类的智慧是维护最高价值。

“桃应”章是很有深意的伦理两难的设计,其高超的智慧绝非直线式的批评者所能理解。

实际上,孟子师徒假设的舜的应对方略,既维护了司法公正,又避免了公权力的滥用,而以自我放逐来保全忠孝、情法之两边。

“封之有庳”的设想离不开周代分封制,分封象是一种政治智慧,即对象予以管束。

中国教育哲学30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教育哲学30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教育哲学30年回顾与展望第一篇:中国教育哲学30年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哲学30年回顾与展望自1979年教育部提出在高等院校重新开设教育哲学这一门学科以来,教育哲学在经过三十几年的冬眠期后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有关教育哲学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出版,其中较有影响的如王坤庆的《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黄济的《教育哲学通论》、桑新民的《当代教育哲学》、陆有铨的《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等。

此外,成百上千的相关论文也先后在各类教育期刊上发表。

这些都说明教育哲学这门学科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回顾教育哲学近三十年的发展,让人悲喜交集。

喜的是教育哲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不少成就——在理论上,主要研究了教育本质,教育观等方面的问题,并注重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理论,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在实践上,教育哲学对教育改革及教育政策的推行起了积极作用。

悲的是,教育哲学并没有发挥其批判作用,尚不有很好地解释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没有表现出该门学科特有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跟教育学的其它学科有许多重叠交叉的部分,这些都需要教育哲学工作的继续努力。

下面我将首先对教育哲学近三十年所研究的内容做一些总结,然后对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做一些预测,最后谈谈我对该学科的一些思考。

一、历史回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科建立之初,学者们研究的焦点是该学科的学科界定以及其研究对象问题。

学者们普遍认为教育哲学是哲学的应用学科,应该是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中的问题。

但是对于应研究教育中的什么问题,怎样去研究大家说法不一。

黄济教授认为教育哲学的基本任务是“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从哲学的角度,即从方法论的高度以理论上的阐明”,他一再强调教育哲学就研究教育中的“根本问题”,但对于教育中的“根本问题”到底是什么并没有予以解释说明;桑新民教授认为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应是教育领域中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他更加注重哲学的思辨在教育中的应用;王坤庆教授则认为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应是教育价值。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百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百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百年发展回顾与展望一、概述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教育领域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历程反映了我国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变化。

在20世纪初期,中国教育界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如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等。

这些理论的引入,对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冲击,促使中国教育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同时,中国也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期。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开始紧密结合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开始系统总结我国的教育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如“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等。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课程与教学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

同时,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也开始关注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创新等重大问题,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百年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将继续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 研究背景与意义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从最初的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到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体系,这一百年间的发展不仅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变迁,也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变革。

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和总结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的百年发展,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建国七十周年中国哲学方法论的建构与反思”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建国七十周年中国哲学方法论的建构与反思”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MAR 2020如何从事“中国哲学”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研究范式、世界性意义等问题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关注。

为总结并进一步深化建国七十周年以来学界在中国哲学方法论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2019年11月9—10日,南开大学哲学院在津举办了以“建国七十周年中国哲学方法论的建构与反思”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

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众多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就中国哲学的研究范式问题作出专题报告和深入讨论。

会议开幕式由南开大学哲学院的卢兴副教授主持,南开大学哲学院的胡军副院长和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的乔清举教授致欢迎辞。

随后,乔清举教授以“当代中国哲学研究70年的回顾与反思”为题发表主题演讲,在介绍了中国哲学70年来的主要研究模式与思路后,乔教授指出,现如今,纯研究和构造的界限正在逐步融化,未来的中国哲学既是研究,也是创造。

在9日上午的研讨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的李明书讲师以儒家角色伦理学与生命伦理为实质关注点谈论了生命伦理学的研究概况,并指出安乐哲消解儒家的形上建构从而更顺畅的衔接伦理学的应用层面,是一个可以延伸探讨的方向。

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的耿芳朝讲师梳理了转进流变中的上世纪中国哲学形上学的发展历程,他认为严复和王国维对形上学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留恋不舍,熊十力、冯友兰和金岳霖自觉走上了形上学的重建之路,而冯契则对盘桓近一个世纪的形上学问题做出了一定的反思和总结。

最后,耿老师提到,中国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不可能抛却形上学,这不仅是哲学自身以免泛化、隐匿的要求,也是人类理性认识所共同追求的领域。

来自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金鑫讲师就象形与拼音文字的差异性对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这一主题发表演讲。

从古埃及象形文字与古希腊拼音文字的源流关系、拼音与象形文字的抽象化与概念化、逻辑思维与象形思维三个方面,探讨了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同异。

南开大学哲学院的单虹泽讲师对中国哲学史学史的研究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以方法论为视域

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以方法论为视域

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以方法论为视域戴茂堂,朱澳拉(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收稿日期]2018-11-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7AZX015[作者简介]戴茂堂(1964-),男,湖北荆州人,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西方伦理学和西方美学研究;朱澳拉(1995-),女,湖北咸宁人,湖北大学哲学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

黑格尔曾经说过:“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

”[1]427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方法先于所有研究对象本身,决定着研究对象的命运。

然而,关于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的方法论研究,至今依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本文力图以方法论为视域,以中西价值哲学的兴起为线索和视点,回顾和反思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的发展历程,希望能够从方法论的角度将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的研究引向深入。

一、西方:价值问题的提出缘于方法论的自觉自古以来,哲学在西方就与科学保持着一种深刻联系。

雅斯贝尔斯认为:“哲学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看作科学,的确,它与科学同样杰出优越。

它的目标是要得到最高的、最确定的知识———这个目标使它的献身者永远生气勃勃。

”[2]102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如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拉克西米尼和爱非斯学派的赫拉克利特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

以至于黑格尔说,在那个时候,“自然学”乃是哲学的“别称”。

苏格拉底将逻辑推理和理性能力推举为一切能力中最高等级的活动和最堪赞叹的天赋[3]64~65。

亚里士多德把求知看成人的天性,鼓励人追求最高贵、最纯粹的知识。

胡塞尔指出:“哲学在古希腊罗马起源时就想成为‘科学’,即想成为关于存有世界的普遍知识;它不想成为含糊的、相对的日常见识———意见,而想成为理性的知识。

”[4]77中世纪哲学固然强调信仰,但并不否定理性、思维的方法论作用。

中世纪哲学从教会所解释的《圣经》出发,做出了大量的形式逻辑的演绎,它在运用理性、思维为宗教服务的同时,也起到了为理性、思维辩护的效果。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的焦点话题、主要议题及研究方法反思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的焦点话题、主要议题及研究方法反思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的焦点话题、主要 议题及研究方法反思文/张师伟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政治哲学体系,盛 世有盛世的政治哲学体系,衰世有衰世的政治哲学体系,转折时代有转折时代的政治哲学体系。

人类社会在一个较 长历史时段上的政治稳定,必然伴随有一个体系健全、逻 辑严谨、覆盖全面且有较大说m力的政治哲学体系,而政 治哲学体系的过渡性也必然伴随着一个跌跌撞撞的过渡时 代。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实质上就是主流政治哲学体系 在时代刺激和社会问题拷问之下的一次重构,其重构的理 论结果必将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上决定着中国的社会形 态及政治格局。

当代中国因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了重大 成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加接近,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目标即将达成,最重要的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 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系统完善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以就整体态势而言,当代中国具 备了进行系统完善政治哲学建构的根本条件。

这些根本条 件决定了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必须自觉体现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共 识,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共同理想。

焦点话e:什么样的政治价值和政治理想最适合中国当代中国政治哲学虽然看上去议题广泛,但是焦点议 题却仍然聚焦在政治理想与政治价值上,各家各派不同的 政治哲学观点实际上都在探讨什么样的政治价值和政治理 想最合适当代中国,而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的核心也就 在于为当代中国提供一套关于政治价值的共i只及相应的共 同政治理想。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所遇到的政治价值共识与共同 政治理想认同,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自鸦片战 争以来就遭遇到了的老问题。

面对挟现代化潮流汹涌而来 的西方势力,中国传统的政治价值与政治理想虽然进行了 顽强的抵抗,腿是在古今中西之争的进程中被碾压成了 碎片,在不同层次坚守中国传统政治价值与政治理想的人物,也都相继被汹涌的时代潮流晾晒在了沙滩上。

从问题探究到方法论的多元建构——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从问题探究到方法论的多元建构——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从问题探究到方法论的多元建构——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一、引言介绍价值哲学的重要性以及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二、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回顾1.价值哲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2.代表性学派的发展及其特点3.重要思想家和代表作品的概括三、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反思1.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批判与重构2.文化认同的多元性和包容性3.政治、经济、社会变革对价值观念的影响四、价值哲学研究的多元建构1.多学科交叉和多元方法论的运用2.对传统的分析和批判,以及新颖的启示和拓展3.有关各种解释和文化所有权的讨论五、价值哲学研究的展望1.重视“人文精神”的意义和价值2.加强世界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推动与国际接轨3.注重价值观念对个人的情感意义和社会认同因素的影响六、结论通过上述的讨论,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贡献,对未来的研究做出展望和建议。

第一章:引言价值哲学是哲学领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分支,是对人和社会价值观的研究。

它关注人们如何理解价值,如何判断行为的好坏,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有意义的生活。

自古以来,价值哲学一直为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中国,价值哲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价值观的多样性和碎片化越来越明显,引发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思考和挑战,也让对于价值哲学的研究变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本文将从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回顾、反思和展望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价值哲学的重要性和意义的阐述;二、探究价值哲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学派的发展和代表作品的概括;三、分析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和多元性,从而提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状况的价值哲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回顾中国传统哲学历史悠久,其中的价值哲学更是深刻而丰富。

中国的价值观念始终强调一种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和内在修养,强调道德、美德、义务和权利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构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考

建构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考

建构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考话题: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考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考1.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思考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

多元文化并存、历史文脉相连,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借鉴修正西方思想,形成更加完善、独具中国特色的哲学思维。

2.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思考也需要建立框架,以保证思考的稳健性与可操作性,避免思维的“抽象迷宫”。

通过框架的确立,可以增强思考的归纳性、分析性和辩证性。

3.将传统文化、历史经验与现代思维有效融合,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思考的基本框架,把立论建立在务实的基础上,使之成为现代思维的桥梁和支架,这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思考的基本思路。

二、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思考的重要途径1.深入学习研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经典著作及历史思潮,开发出属于中国的科学思维方式,奠定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思考的基础。

2.与西方思想相结合,妥善处理中西方知识性之分,继承优良成果,扩展其审美意识、诠释能力,找到统一和超越的新思路,提炼出中国独特的理论思维,丰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思想。

3.不断扩大与世界思想交流,致力维护人类文明文化多元发展和国际社会和谐共融;加强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针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思考的发展环境,支持研究的开展;加强社会教育,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思考的普及。

三、研究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考的意义1.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考,有助于坚定中国自身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思考,有助于把握世界新发展、新格局,加强国家执政者的理解能力、决策能力,更好地实现国家发展目标;3.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考,有助于参与现代世界国际及地缘政治争夺,坚决抵制外来文化侵入;4.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思考,有助于更好地让思想、理论、技术结合,把人类文明进入新的阶段。

总之,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思考,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开拓未来的重要历史责任,是驱动中国文化重振和世界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

浅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儒家学说。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哲学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哲学传统,如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

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也在不断发展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哲学阶段,主要在中国古代。

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思想集中在个体自身修养和伦理道德问题上,追求内在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境界。

第二阶段是现代化启蒙阶段,主要发生在近代。

随着西方现代化的浪潮涌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开始与西方哲学相互交流与对话。

受到启发,中国知识分子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变革,追求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路径。

第三阶段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阶段。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步入了新的发展道路。

通过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和借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的特点。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也在面对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如发展模式、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观点。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也呈现出几个明显的特点:多元化和开放性。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面对全球化的挑战,需要吸收和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理论,经过改造和发展形成适应中国实际的理论体系。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也要面对着多元性的社会和思潮,需要包容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应用导向和问题导向。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站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紧密结合实际问题,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现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国际化和国际交流。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与国际学术界保持紧密的联系和交流,参与国际学术的前沿探索和讨论。

也要积极主张中国的学术话语权和文化话语权,为中国特色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贡献力量。

跨学科和综合性。

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文选

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文选

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文选
《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文选》是一本汇集了中国哲学各领域学术研究成果的文集,全书分为三编。

第一编加快构建中国哲学“三大体系”建设,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为代表的各个二级学科对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的学术研究和探讨,对哲学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总结和反思,对各学科知识体系发展的脉络的系统梳理,并提出新时期哲学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设想。

第二编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知识体系的探索,收集了国内学者在此方面撰写的学术论文。

第三编中国特色哲学知识体系的分学科建构,是国内学者依托现有学术交流平台,开展理论研讨的成果汇编。

《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文选》是中国哲学领域的重要文献,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略论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研究方法的主要问题及出路

略论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研究方法的主要问题及出路

略论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研究方法的主要问题及出路
修丰东
【期刊名称】《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最近,价值哲学的"主客体关系模式"研究方法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价值哲学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但是,如果对他们所提到的价值哲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以这些问题为陷入困境的理由并不充分.价值哲学的所谓困境是其自身发展的阶段性表现.当然,"主客体关系模式"也不是价值哲学研究的最好的方法,但它却是现阶段我们进行价值哲学研究的最适宜的方法.
【总页数】4页(P86-89)
【作者】修丰东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26
【相关文献】
1.价值哲学研究:改变对待人的根本态度--关于价值哲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J], 康兰波;何睿洁
2.立足现实与引领未来:价值哲学研究的多维展开r——"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学术研讨会r暨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2016年年会综述 [J], 蔡玲
3.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哲学反思——“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2016年年会综述 [J], 黄丹阳
4.构建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2016年年会综述 [J], 汪洋
5.价值论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兼评孙伟平新著《价值论转向——现代哲学的困境与出路》 [J], 秦廷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哲学建构的当代反思(专题讨论)——论中国哲学的建构问题

中国哲学建构的当代反思(专题讨论)——论中国哲学的建构问题

A Contemporary Introspection to Chinese
Philosophy Construction (Symposium)作者: 李明辉
作者机构: 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中国台北11529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53-55页
主题词: 中国哲学建构;中国哲学形态;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现代性
摘要:李明辉认为,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作为思想传统的中国哲学”,但中国哲学作为学科,则是中国人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根据西方哲学模式建构起来的。

换个角度,如果将哲学界定为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艺术”,那么应当肯定,中国文化中有着长远而丰富的哲学传统。

高瑞泉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将现代性视为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内在向度,并从社会存在、时代精神、社会心理等层面,分别以进化论、马克思主义、现代新儒家为例,观察了中国哲学如何在现代性之“动力”特性下驱动着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向。

景海峰收缩“中国哲学合法性”讨论的问题域,发现其同现代学术的制度化安排以及学科的规训化方式密切相关。

作为追求现代性的学术体系,中国哲学的形态深受社会科学制度化的影响;对于中国哲学的当代反思,除了方法的检讨、思想的过滤和体系的省察之外,制度建构和体制保障方面的问题也应在清理之列。

郭齐勇认为,关于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论,一是要关注理解的历史性与诠释的相应性,二是要兼顾中国哲学学科的主体性与中西哲学的对话性,三是要注重中国哲学的特殊性与丰富性。

应当超越西方一般知识论的框架、结构、范畴的束缚,自觉发掘中华民族原创性的智慧与古已有之的治学方法,发掘反归约主义、扬弃线性推理的“中国理性”、“中国认识论”的特色,予以创造性转化。

从问题探究到方法论的多元建构——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从问题探究到方法论的多元建构——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从问题探究到方法论的多元建构——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付清松【摘要】我国价值哲学从偏重问题探究逐步转向方法论的多元建构.问题探究经历了从关联问题域到通论问题域再到专论问题域和方法论问题域的深刻转换.问题建构的自主性、问题折射的主体性及其时代内涵、理论反思对问题转换的驱动作用及强调知识与实践的关联,是问题意识的基本特征.对原有研究方法的批评激发了价值哲学方法论的普遍觉醒,并形成了四大模式.当前价值哲学研究也存在认知旨趣浓厚、过分依赖概念分析和逻辑演绎、泛价值论等倾向.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背景下,应在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视域中重思价值哲学的知识使命,鼓励学科联合和经验研究,增强其审视现实的能力,在改造世界中实现价值哲学的哲学价值.【期刊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1)006【总页数】6页(P39-44)【关键词】价值哲学;方法论;研究模式;历史唯物主义【作者】付清松【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18经过三十几载的辛勤耕耘和浇灌,我国价值哲学这棵新的爱智之树既绽放出绚丽的哲学之花,亦结出了丰硕的哲学之果,它促进了我国哲学研究中主体视角的崛起以及对事实与价值的区分和对意义世界的关注,使价值从一个长期被埋没的主题,成长为哲学的一大新理念、新领域[1]和独立的哲学学科乃至新的元哲学形态[2]9,推动了哲学的“价值论转向”,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内涵。

但也应看到,我国价值哲学一度忽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意义,以此进行反思,既是深化和创新价值哲学研究方法的一种可能性选择,也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实现哲学烛照和干预生活之诉求的需要。

与一般的学术舶来路径和知识建构逻辑不同,我国价值哲学的兴起虽然外在地耦合了世界哲学主题转换的大势,即从传统的本体论哲学和近代认识论哲学到现当代的价值哲学,但无论是发端还是发展,它都由本土问题牵引和支撑,其问题域的拓展与转换,大致经历了三个比较明显的阶段。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创新的三个维度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创新的三个维度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创新的三个维度〔摘要〕主题、方法与话语体系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创新的三个重要维度。

主题创新的关键是问题意识觉醒,主要是紧扣时代脉动,从时代问题中进行创新;回归经典,从经典阐释中进行创新;回应时代挑战,在应对挑战中进行创新。

方法创新的关键是方法论自觉,主要是基于对象性质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从路径依赖到方法论自觉,从诠释走向建构。

话语体系创新的关键是话语自觉意识增强,主要是话语表达从教条主义、权威论和独断论走向开放、包容和多元,话语形态在政治形态、学术形态和大众形态相统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话语建构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学术话语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主题,方法,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史重要的研究方向。

因此,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来龙去脉,也有助于精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积累和发展,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图景和研究面貌均发生了巨大变化。

就研究主题而言,基本实现了问题域的拓展与转换;就研究方法而论,初步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取向和个性化的研究风格;就研究话语而言,初步具有了话语自觉意识和话语创新意识。

构建当代我国的学术话语体系是学者的光荣使命。

基于此,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进行清理与总结、反思与前瞻,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主题创新:问题意识觉醒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和实践前进的脉动,也是学术研究的指示器和催化剂。

21世纪,面对当前陷入危机的资本主义和西方现代性,重新研读马克思的思想,发掘其哲学理论中的本真精神与本质力量就成为新的时代需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总体上并没有完全达到我国实践发展所要求的理论水平。

因此,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需要加倍努力。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收稿日期] 2003201220[作者简介] 张祥龙(1949—),河北深县人,哲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东西方哲学比较、当代西方哲学。

3 此文的写作得到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经费资助。

① 这些年来,我对这个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发表过一些看法,比如《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1996年)和《从现象学到孔夫子》(2001年)的序言与其中的某些部分,就与此相关。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3张祥龙(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摘 要] 自胡适、冯友兰先生首创“中国哲学”这门学科以来,它的主导方法一直是“逻辑的和科学的”。

这种状况不利于研究者理解中国古代思想中非逻辑概念的哲理维度。

现在亟须的是研究方法上的多元化或深层自由,即:一方面鼓励各种古代研究方式的复活,另一方面吸取西方哲学中有可能与中国古代思想进行生动对话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以便找到可以真正引发出中国古代哲理思维的当代生命力的治学途径。

[关键词]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多元化[中图分类号] B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420(2003)022******* 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取得的各项成就有目共睹,无须我来列举。

但是,此研究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即:使它得以产生和运作的是某种西方的哲学观和方法论,而且研究者们没有深入地反思过这种哲学观与方法论是否适合于自身这样一个关键问题。

其实,即使在那时的西方哲学里,可选择者也绝不止于这一种。

本文拟对这个问题做些粗浅的探讨。

①一、不恰当的方法,重大的后果冯友兰先生在他影响深远的《中国哲学史》开篇处写道:“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

”[1](P1)冯先生理解的哲学,其内容为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而“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1](P5)。

此后,中国哲学的研究虽有各种变化,但大致方向未曾偏离这一理解,都在努力以逻辑概念(范畴)的和科学对象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J OURNAL OF RENM IN UN IV ERSIT Y OF CHINANo.2 2003化的方式来构建出一个中国哲学,并导致要将中国哲学全盘概念化或范畴化的努力,以弥补上黑格尔所说的中国哲学的缺陷———“缺少概念的规定性”[2]。

关于当前我国对中国哲学方法论研究的综述

关于当前我国对中国哲学方法论研究的综述

关于当前我国对中国哲学方法论研究的综述一、当前我国关于中国哲学方法论研究的现状当前我国有关中国哲学方法论研究的特征近几年来,中国哲学界对于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课题相当重视,相关的学术会议、论文发表也不断推陈出新,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当前有许多作者写文章都只是对中国当代哲学人物的著作进行大量引证和转述,却没有自己的见解。

比如有许多文章篇幅虽近万字。

但相当多的部分都是加有引号的引文。

对于不带引号的部分大多数也是对原作者著作的转述,在这种文章中根本就看不到作者对于他所研究的哲学人物的分析和评议,更不可能找到他对所引用的哲人语言及观点的理解,这类文章只是层次最低的研究成果而已。

2.大多数作者在对哲人的著述、观点进行应用时还极力想弄清楚事实的是与非。

比如在研究儒家理想人格即“内圣外王”之道时,有的作者分析说儒家比较看重‘内圣’;有的作者则着重强调说儒家人格极力推崇“外王”,而现代哲人冯友兰在其著作《新原人》一书中则指出儒家所说的“内圣”是指人的思想修养,它要求通过培养锻炼以达到内在人格的完善和圆满;‘外王’是指人的社会作用,它要求人投入外在世界的政治活动中去完成社会使命。

3.在对哲人思想转述与引证的同时热切关注现实社会,从而对这些哲人先贤的思想观点作出中肯的是非评估以及社会意义的判断。

比如在对孔子“仁、义、礼、智、信”的研究中,有的学者首先注意到了他当时所处的大环境并中肯地指出:“这是孔子作为一位有有抱负的读书人的一些政治理想,表达了他对当时战乱社会的不满以及对百姓疾苦生活的同情”;然而很少有学者在进行了这样的分析之后还会进一步考虑到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并把它与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分析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为我们的现实社会服务。

有了科学的方法才会使人们在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从而获得更为辉煌的成果。

而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的普遍运用也必将成就中国现代哲学研究的未来。

当前我国有关中国哲学方法论研究的原则1.遵循理解的历史性与诠释的相应性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㊀ ㊀ 经过三十几载的辛勤耕耘和浇灌ꎬ我国价值哲学这棵新的爱智之树既绽放出绚丽的哲学之花ꎬ亦结 出了丰硕的哲学之果ꎬ它促进了我国哲学研究中主体视角的崛起以及对事实与价值的区分和对意义世 界的关注ꎬ使价值从一个长期被埋没的主题ꎬ成长为哲学的一大新理念㊁新领域 [1] 和独立的哲学学科乃 至新的元哲学形态 [2]9 ꎬ推动了哲学的 价值论转向 ꎬ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内涵ꎮ 但 也应看到ꎬ我国价值哲学一度忽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意义ꎬ以此进行反思ꎬ 既是深化和创新价值哲学研 究方法的一种可能性选择ꎬ也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实现哲学烛照和干预生活之诉求的 需要ꎮ 一㊁问题域的历史转换及问题意识的基本特征 题转换的大势ꎬ即从传统的本体论哲学和近代认识论哲学到现当代的价值哲学ꎬ 但无论是发端还是发 展ꎬ它都由本土问题牵引和支撑ꎬ其问题域的拓展与转换ꎬ大致经历了三个比较明显的阶段ꎮ 确立起价值研究合法性的 实质性通论问题域 的转变ꎮ 这一阶段的初期主要受真理标准讨论的激发ꎬ 致力于反思传统实践论中人的意义和目的维度的缺失ꎬ重点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应该以及为何要 研究价值这一问题ꎬ厘清价值与其他哲学主题的关联ꎬ如价值与事实㊁ 认识㊁ 实践和真理的关系ꎬ 经典作 家的价值思想等ꎮ 这类问题基本处于价值研究的外围ꎬ带有从政治意识向理论意识转化的痕迹ꎬ主要为 哲学研究打开了强调主体性视角的理论视野ꎮ 第一阶段后期则是哲学的反思和批判思维强化与递进的 结果ꎮ 其中李连科的« 世界的意义:价值论» 和李德顺的 « 价值论: 一种主体性的研究 » 系统讨论了价值 与哲学的关系㊁中西方价值哲学发展史㊁价值的存在与本质㊁价值评价和选择㊁ 价值的基本属性㊁ 价值的
从问题探究到方法论的多元建构
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回顾㊁反思与展望
Ѳ
������������������
第 31 卷 第 6 期
������������������������������������������������������������������������������������������ 总第一四八期 ������������������������������������ ������������ ������������ ������������ ������������ ������������ ������������
基金项目: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 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方法论体系研究 ( 14ZXC001) ꎻ江苏大学 青骨工程 青年学 收稿日期: 2017 ̄03 ̄10
������������ ������������ ������������ ������������������ ������������
������������������������������������
付清松
摘要: 我国价值哲学从偏重问题探究逐步转向方法论的多元建构ꎮ 问题探究经历了从关联问题域到通论问 题域再到专论问题域和方法论问题域的深刻转换ꎮ 问题建构的自主性㊁问题折射的主体性及其时代内 涵㊁理论反思对问题转换的驱动作用及强调知识与实践的关联ꎬ 是问题意识的基本特征ꎮ 对原有研究 方法的批评激发了价值哲学方法论的普遍觉醒ꎬ并形成了四大模式ꎮ 当前价值哲学研究也存在认知旨 趣浓厚㊁过分依赖概念分析和逻辑演绎㊁泛价值论等倾向ꎮ 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新时代背景下ꎬ应在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视域中重思价值哲学的知识使命ꎬ鼓励学科联合和经验研究ꎬ增 强其审视现实的能力ꎬ在改造世界中实现价值哲学的哲学价值ꎮ 关键词: 价值哲学ꎻ 方法论ꎻ 研究模式ꎻ 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 B018㊀ ㊀ ㊀ ㊀ ㊀ 文献标识码: A㊀ ㊀ ㊀ ㊀ ㊀ 文章编号: 1671 ̄7023( 2017) 06 ̄0039 ̄06
[3]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 90 年代初至世纪之交ꎬ从 通论问题域 拓深到 专论问题域 ꎮ 这一阶段的价
哲学问题域生成的主体阶段ꎬ也是价值哲学大发展㊁大繁荣的关键时期ꎮ
步转向价值哲学研究的 方法论问题域 ꎬ着力解决突破价值研究瓶颈的方法论等事关可持续发展的重 大课题ꎬ总结既有研究的方法论经验和不足ꎬ提出新的方法论方案ꎬ致力于对方法或模式的选择进行合 法性论证ꎮ 如果说前两个阶段是价值具体见解的建构期ꎬ那么这一阶段则是基于新的方法论的模式重 建期ꎮ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ꎮ 我国价值哲学独特的生长环境不仅规定了其基本的理论底色ꎬ 也赋予其问题探究的诸多特色ꎮ 其 首先是问题建构的自主性路径ꎮ 我国价值哲学也涉及西方价值哲学的某些问题ꎬ 但主导方面仍是
作者简介: 付清松ꎬ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术带头人培育人选资助项目
与一般的学术舶来路径和知识建构逻辑不同ꎬ我国价值哲学的兴起虽然外在地耦合了世界哲学主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 80 年代初至 90 年代初ꎬ经历了从阐释价值研究意义的 外围性关联基本问题ꎬ初步明确和奠定了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问题域㊁

39
知识结构和方法论路径ꎬ标志着中国价值哲学自主建构的真正开始ꎮ
值哲学从知识奠基转向规模化生产 [1] ꎬ 研究的问题在时间㊁ 空间和学科视野上都已充分打开ꎮ 通论性 和基础性问题仍在深化㊁充实和完善ꎬ如价值界定类型的增加ꎬ价值的认知㊁ 活动㊁ 创造和实现等新的基 础性论题的开辟等ꎬ但体系化㊁学科化㊁专业化和精深化成为该时期问题域的主导特征ꎬ 如在价值观㊁ 价 值评价和价值哲学思想史等方面形成了大量专门化和精细化的学术成果ꎬ而伦理学㊁美学㊁文化学㊁中国 哲学等学科的加入ꎬ既培育了新的问题ꎬ如价值美学和价值伦理学等ꎬ也丰富了价值研究的学科视角ꎬ推 动了学科对话ꎮ 强烈的问题导向支撑起我国价值哲学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ꎬ 即以 弄清基本问题 为 目的的 认识论问题结构 ꎬ以探究价值根据为诉求的 本体论问题结构 和以探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 主义价值规划为导向的 实践论问题结构 ꎬ以及 本体论 -认识论 -辩证法 ㊁ 价值的本质 -创造 - 认识 - 实现 和 本体论 -活动论 -观念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