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职业学院2011质量年度报告

合集下载

镗杆动力吸振质量块的计算

镗杆动力吸振质量块的计算

2011年第6期农机使用与维修59镗杆动力吸振质量块的计算辽宁职业学院李涛摘要本文介绍了控制自激振动的途径、动力吸振的原理,以及如何在无阻尼状态下,对附加质量的计算。

关键词自激振动动力吸振附加质量当系统受到外界或本身某些偶然的瞬时的干扰力作用而触发自由振动时,由振动过程本身的某种原因使得切削力产生周期性的变化,并由这个周期性变化的动态力反过来加强和维持振动,使振动系统补充因阻尼作用所消耗的能量,这种类型的振动称为自激振动。

切削过程中产生的自激振动是频率较高的强烈振动[1]。

1控制自激振动的途径控制自激振动的途径: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合理选择刀具几何角度、提高工艺系统的抗振性、采用减振装置。

本文就如何在镗杆上安装吸振块大小问题进行探讨,如下图。

图镗杆示意图2动力吸振原理动力吸振原理是在振动物体上附加质量弹簧系统,附加系统对主系统的作用力正好平衡了主系统上的激励力F A sin ωt 。

当激励力以单频为主或频率很低,不宜采用一般隔振器时,动力吸振器特别有用。

这种利用附加系统吸收主系统的振动能量以降低主系统的振动的设备称为动力吸振器。

如果附加一系列的这种吸振器,还可以抵消不同频率的振动[2]。

当系统阻尼很小时,动力吸振将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在主系统上附加一个动力吸振器,动力吸振器的质量为m ,刚度为k 。

由主系统和动力吸振器构成的无阻尼二自由度系统的强迫振动方程的解[3]为:A =X st [1-(ω/ωb )2][1-(ω/ωb )2][1+k/K -(ω/ω0)2]-k/K B =X st[1-(ω/ωb )2][1+k/K -(ω/ω0)2]-{k/K 上式中:A 为主振动系统强迫振动振幅,而B 为动力吸振器附加质量块的强迫振动振幅,X st 为静位移,k 为动力吸振器系统刚度,K 为主系统刚度,ω为激励频率,ω0为主系统固有频率,ωb 槡=k /m ,为动力吸振器的固有频率。

如果激振力的频率恰好等于吸振器的固有频率,则主振系质量块的振幅将变为零,而吸振器质量块的振幅为:B =-Kk X st =-F A k此时,激振力激起动力吸振器的共振,而主振动系统保持不动,这就是动力吸振器名称的来由。

《辽宁高职学报》主办单位第十次办刊工作会议召开

《辽宁高职学报》主办单位第十次办刊工作会议召开

的工 作 中 ,编辑部要 严 把质量关 。 她还 指 出 ,我们学报 的交流 范 围正 在
不 断扩 大 , 目前 与我 们进 行 交 流 的学报 已 达 2 0 0 多家 , 这 既 扩大 了我们
学报的影 响 , 也 为我们更好 的学 习 全 国其他 高职 院校 学报 办 刊工 作经
验 、 了解 职业 院校 学 报 的发 展 趋 势 提供 了方便 。
等专科学校科研 处 处 长武艳娟 、 营 口 职业 技术学 院学报编辑部主任王 洪 昌 、 盘锦
职业 技术学 院科研 所 所 长 王 德 印 、 沈 阳音乐 学 院职 业 艺 术 学 院副 院长 高忠悦 、 辽
宁信息 职 业 技术学 院科 技产业 处 处 长 张宪立 新 、 申请加 入 主 办 单位 待批 的 沈 阳职
业 技术学 院科研 处 处 长刘 家枢列席 了会议 。
抚顺 职 业 技术学院党委 书记 陈 忠全致辞
会议 由学报 执行 主 编刘颖 主持 。 首先 由抚顺 职 业 技 术学 院党委 书记 陈忠全致 辞 , 他代表抚顺 职业 技术学 院欢迎 各 主 办单位 的负责 同志 , 并对 《辽 宁高职学 报 》一
影 响 , 为辽 宁省乃 至 全 国的各高职 院校 广大教 师提供一 个科研成果 展 示 的平 台 。
学 报 编委 、 抚顺 职业 技术学 院副 院长信玉 红 传达 了 2 0 0 8 年 7 月 2 0 日在 昆 明
召开 的全 国职业 院校 学 报研 究会第 二 次会 员 代 表 大会 暨 2 0 0 8 年学 术年 会 的会 议
级 试 点专业 — — 形 象设计专业 的办学情况 。
本次会议得到了抚顺职业技术学领导 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 他们为
会议 的顺利召开 做 了大量 工 作 , 为会议做 了精- t2, 安排 和周到 服 务 。 在

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探究

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探究

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探究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探究一、引言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是高职院校对过去一年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总结与反思,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文件。

然而,在实际的报告中,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本文旨在分析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的现状,并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提高报告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质量年度报告现状分析1. 缺乏客观性部分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过于夸大自身的教育质量和成绩,缺乏客观、中肯的描述与评价。

这种虚假宣传导致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进一步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2. 数据统计不全面有些高职院校在撰写质量年度报告时,只关注了一些明显突出的数据,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指标。

这种片面性的统计导致了报告制作质量的下降,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校的实际情况。

3. 缺乏可操作性在现有的质量年度报告中,一些质量问题只是简单地被提到,却没有相关的改进措施与实施方案。

这使得报告缺乏可操作性,对于质量改进没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三、改进措施探究1. 提高客观性高职院校应该致力于建立一个客观、权威的评价体系,通过第三方机构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估与监测。

只有依靠客观数据和专业评价,才能真实地反映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避免虚假宣传。

2. 完善数据收集与统计高职院校应该完善数据收集与统计的机制和流程,确保能够全面、准确地获取各项数据,同时注重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综合分析。

只有建立全面、完整的数据统计体系,才能为质量年度报告提供精确的支持。

3. 强化问题与改进措施回顾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应该对过去一年的质量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实施方案。

这些方案要具体、可操作,以便高职院校能够及时调整教育质量管理的方法和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4. 加强对外透明度高职院校应当主动公开质量年度报告,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与审查。

通过与外界的交流与互动,高职院校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于教育质量的期望和需求,并作出相应的改进与调整。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4质量年度报告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4质量年度报告
一、专业建设与特色 .........................................................................................3 二、课程建设与质量 .........................................................................................5 三、在校生结构、规模 ......................................................................................6 四、教学团队建设 .............................................................................................6 五、办学条件保障 ...........................................................................................10 六、办学经费及效率 .......................................................................................11 第二部分 生源情况.................................................................................................12 一、招生情况 ..................................................................................................12 二、生源分布地区 ...........................................................................................13 三、本地生源情况 ...........................................................................................13 第三部分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4 一、组织机构建设实现系统化 .........................................................................15 二、制度建设实现规范化 ................................................................................15 三、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实现标准化 ..................................................................15 四、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实现常态化 ..................................................................16 五、反馈与持续改进体系建设实现管理最优化 ................................................17 第四部分 人才培养创新与特色 .............................................................................18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丰富了人才培养模式 ................................................18 二、创办二级产业学院,创新学院办学体制机制.............................................19 三、对接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助推区域经济发展.............................................20 四、自主研发,共建共赢,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特色 .........................................22 五、开放办学,服务至上,打造社会服务特色 ................................................23 第五部分 人才培养质量状态 ..................................................................................24 一、质量监控 ..................................................................................................24 二、实践教学 ..................................................................................................26 三、素质活动 ..................................................................................................28 四、学生服务 ..................................................................................................30 五、准时毕业率...............................................................................................32 六、毕业生就业率 ...........................................................................................33 七、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 .........................................................................33 八、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 ..............................................................34 九、对主要职业的人才贡献及其质量 ..............................................................34 十、薪资水平 ..................................................................................................34 十一、对不同类型企业的人才贡献及其质量....................................................35 十二、专升本比例 ...........................................................................................35 十三、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35 十四、毕业生对口就业情况.............................................................................35 第六部分 社会服务能力 ........................................................................................36

2024年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024年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024年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一、概述随着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4年,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实用和高效的职业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成长。

二、教学质量管理1. 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各高职院校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增设了一批新兴产业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2. 实践教学:高职院校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3. 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优秀教师、组织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三、学生发展与社会服务1.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开展各类文化、体育、艺术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2. 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高职院校加强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提供个性化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择业意识。

3. 社会服务:高职院校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等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1. 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高职院校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国际交流机会。

2. 推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

3. 参与国际技能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国际技能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2024年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展望未来,高职院校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职业技术学校年度质量报告

职业技术学校年度质量报告

职业技术学校年度质量报告一、学校情况(一)学校概况AA县职业技术学校位于阿克苏地区AA县城内,是AA县唯一一所公办职业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30757平方米(建筑面积14086平方米)。

2019年9月,学校正式独立招生,现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现代农艺技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汽车应用与维修、中式烹饪与营养膳食8个专业等。

(二)学生情况学校现有全日制学历教育在籍学生1345人(计算机应用专业176人,果蔬花卉生产技术67人、现代农艺技术67人、设施农业生产技术68人、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67人、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357人、汽车运用与维修253人、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270人、园林技术20人)。

(三)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60人(含今年9个免费师范生)。

专任教师50人,专科学历2人,本科学历48人,生师比22.4:1。

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16人,专任教师职称数与上一年相同。

(四)设施设备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0.45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5.24万元,各种教学实训设备数据与上一年相比有所增加。

二、学生发展(一)学生素质结合学生综合表现,学校思政办、班主任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考核鉴定。

2020年,学校无违纪学生,学生活动思想政治素质总体上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有理想,有目标,有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积极参加团组织活动。

(二)在校体验对在校生教育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在校体验良好,其中对学校文体活动满意度占100%,生活满意度占100%,校园安全满意度占100%。

(三)资助情况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中职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受助学生达到100%,做到应补尽补,应助尽助。

没有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辍学,学生在学校安心完成学业的同时,养成了自尊、自强、自信、自立、感恩的优秀品质。

(四)就业质量学校2019年才恢复招生,现无毕业班学生。

2024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024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024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一、概述在2024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持稳定发展态势,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教育教学质量在教育教学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积极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更加注重职业导向,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品质。

在教学管理上,学校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加强教学质量评估。

三、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学校重视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同时,学校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四、学生发展与就业在学生发展与就业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积极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五、科研与社会服务在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服务,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同时,学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六、资源建设与投入在资源建设与投入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注重教学资源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教学设施和实验条件。

学校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

学校加强与国际知名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和学术交流,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同时,学校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八、学校管理与治理在学校管理与治理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和治理结构。

学校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标准版专业建设成果总结报告

标准版专业建设成果总结报告

(标准版)专业建设成果总结报告专业建设成果总结报告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成果总结辽东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始建于19__年辽宁财政高XX时期,是当时最早开办的财经类专业之一。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成为在辽宁省地区有着较高声誉的名牌专业,连续多年第一志愿录取率达到100%。

该专业20__年被批准为辽宁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__年被批准为国家高职教学改革试点示范专业,20__年被批准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高职品牌专业。

历经18载,该专业已培养出了3600多名优秀毕业生,成为我省会计电算化事业一支重要力量,为我省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一、专业建设的整体情况经过多年的建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已经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理论扎实、具备应用技能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初步建立了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内实验实习基地。

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毕业生的“双证率”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反映好评率逐年上升,会计专业对口就业率也稳定在85%的较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

二、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会计电算化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本专业立足于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遵循以能力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应用性、职业性的人才教育理念,紧紧把握我院会计人才培养的地方性和应用性特征,明确了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针对社会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方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本专业教学方向始终围绕理论与实践两条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做到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改革过程中,始终重视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高职教育规律和时代要求,主动适应新的经济环境条件下的会计专业人才的需要,适时调整优化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根据就业岗位(群)需求变化不断优化专业内涵,对原有的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强化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会计相关岗位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实训,使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应用型和“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充分体现。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数据更新时间:年月日)1基本信息1.1名称2.1 基本状况3.1 占地、建筑面积4.1校内实践基地125办学经费5.1经费收入(万元)6师资队伍6.1校内专任教师257专业427.1专业设置437.4顶岗实习与录用7.5 产学合作8 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8.1教学制度与运行管理9 社会评价9.1 招生情况注释:1.院校名称若同时使用两个以上院校名的请一并填写。

2.建校时间指院校独立设置具有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资格的时间(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时间)。

3.建校基础指高职学院的筹建基础,具体包括哪几所学校。

4.举办方(单一选项):省级政府/地市级政府/行业/企业/其他5.院校性质(单一选项):公办/民办6.院校类别(单一选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综合7.立项部门(单一选项):国家/省/未立项8.每位院校领导单独填制本表所有数据。

9.性别(单一选项):男/女10.每兼一门课即填一行。

11.一体化教室是指兼具理论教学与动手能力培养功能的教室。

12.每个校内实践基地(含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分别填制一张表格。

13.主要面向专业填制不超过5个。

14.支持部门(单一选项):国家/省15.社会(准)捐赠设备值泛指社会各方的捐赠,包括为学校所用,不为学校所有的可称为“准捐赠”的仪器设备等;实物资产折算为资金统计。

16.大型设备指单价≥5万元的设备.17.所列主要项目一般不超过5项。

18.专职管理人员,当其承担多个实验实训室管理时,以某个实验实训室为专职,其它都为兼职,并在填写时表明“(兼)”。

19.每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分别填制一张表格。

其它校外教育资源,可以用“补充说明”形式表达。

20.是否有住宿条件(单一选项):是/否21.基地是否发放学生实习补贴(单一选项):是/否22.级别(单一选项):省/市23.部门(单一选项):中央部委/省市部门/行业/企业/其他24.日常教学经费包括实验实习费、教学仪器维修费、教学差旅费、资料讲义费、体育维持费和聘请兼职教师费等。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新模式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新模式

辽宁省教学成果申报材料:总结报告以“四双模式”双师队伍建设为突破深化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2008年12月15日以“四双模式”双师队伍建设为突破深化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国家示范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抓住“人”的根本因素,为突破教师队伍结构、能力和水平这个制约示范建设发展的“瓶颈”问题,定战略、定标准、定制度,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新模式,从而全面带动自动化专业各项教学改革工作。

本专业现已和6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合作关系,聘请了15名企业技术负责人和管理专家到学院兼职,专业所属系部和教研室都有企业兼职教学主任和教研室主任;结合示范建设,本专业实行了“双带头人”、“双骨干教师”制度;本专业现已成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示范专业和品牌专业,现已建成省级精品课3门;本专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在97%以上。

中央财政支持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沈阳特变电集团等企业密切合作、深度融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四双”模式(专业建设校企双带头人、课程建设校企双骨干教师、校企人员双向兼职双重身份、校企双方提供双向保障)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在团队建设的同时,全面带动了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实习实训条件等方面的建设。

一、双带头人因为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所以我们的专业不仅是学校的,也是企业的,我们所进行的专业建设必须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由企业人员始终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为此我们在专业建设中坚持做到专业必须有校企双专业带头人,本专业的两个专业带头人一个是省级专业带头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电气工程系主任高宇副教授,一个是在辽沈地区电器行业具有一定影响的企业技术管理专家,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制造厂厂长苏晓东。

我们安排校企双带头人决不仅仅是形式,找企业人员凑数,而是根据专业建设要求和专业带头人的优势,来补充学院单一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上的不足。

高职学院年度质量分析报告

高职学院年度质量分析报告

高职学院年度质量分析报告高职学院年度质量分析报告一、引言高职学院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为了对我校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和分析,我们对学校的各项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

二、团队建设高职学院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优秀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

学院在过去一年中增加了教师的数量,同时也加强了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会。

这些努力使得学校的师资队伍更加稳定和专业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学资源。

三、教学质量在教学质量方面,高职学院一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设了大量实践课程,并与各行业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同时,学院还加强了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辅导,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这些努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就业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教学资源高职学院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学院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教学设备的更新和购置。

同时,学院也加强了与各个行业企业的合作,获取了更多的教学资源。

这些举措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五、学科建设高职学院一直致力于学科建设的规划和发展。

在过去一年中,学校开设了更多专业课程,同时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学科方向。

学校还加强了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一些学科交叉的教学和研究项目。

这些措施使得学院的学科建设更加全面和有特色,并提高了学科水平。

六、教育教学改革高职学院一直关注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

学院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项目制教学和问题导向教学等。

学校还加强了对教学改革的研究和评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七、结论通过对高职学院的年度质量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教学资源和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然而,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例如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还需提高,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还需更进一步加强等。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发布时间:2023-02-17T08:11:46.95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第9月第19期作者:王丹[导读] 为了进一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构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具有显著的优势,有助于打造校企深度融合育人共同体,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王丹(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辽阳 111000)摘要:为了进一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构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具有显著的优势,有助于打造校企深度融合育人共同体,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因此,本文结合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从治理体系、服务走向、教育功能这三个方面肯定产业学院的价值,然后从运行机制、治理模式等角度提出产业学院的发展对策,希望能够打造优质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品牌。

关键词: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多元化;高职院校引言以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为基础形成的产业院校,需要结合高职院校以及行业企业教育优势和产业资源优势,加快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以及体制机制的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治理模式,做好产权归属问题的划分工作,从根本上促使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持续性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1.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现状1.1多元化构建的治理体系在推进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过程中,需要重视高职院校以及企业办学主体地位,同时,明确行业组织以及地方政府等重要参与主体参与产业学院治理的权利和资格,最大限度发挥联合办学的多主体协同效应。

此种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治理的多元化走向。

以本校为例,为了保证产业学院育人目标得以实现,产权所有者安排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全面监督、控制、协调、激励产业学院的运作以及绩效管理水平,在顶层设有股东大会、董事会;在中层设有理事会、监事会、校长;在基层主要涵盖各类职能部门[1]。

虽然与高职院校相比,产业学院管理职权比较分散,管理层级相对较多,权力机构更加地多元化,但正是由于此种具有一定股份制色彩的治理模式,充分体现了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距离结构多元化构建的发展走向。

辽宁理工职业学院

辽宁理工职业学院

辽宁理工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辽宁理工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为了进一步推进优势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加快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骨干专业群,推动学院整体专业建设和办学水平的提升,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区域建设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抓手,深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和实习、实训基本设施建设,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通过五年的努力,建设一批符合社会需求、优势突出、条件优越、服务能力强、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评价好的特色专业。

二、建设原则1.优先发展原则坚持把特色专业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学院发展规划优先安排特色专业建设,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特色专业建设,教学资源投入优先满足特色专业建设需要,通过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引领学院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

2.社会需求原则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坚持适应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关注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及专业的发展动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建设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3.校企合作原则鼓励并支持特色专业与企业对接及合作,形成以校企密切合作为基础、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机构相沟通的特色专业建设体系,不断深化专业的内涵建设,推动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

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和开发企业拥有的教育资源和信息资源,确保特色专业与产业的零距离对接,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程设计与实训环节操作。

4.创新发展原则要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专业建设发展的思路,坚持走“内涵式、精品化”的发展道路,强化推进质量工程建设,稳定规模,狠抓质量,突出特色。

论对接产业集群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化发展——以辽宁职业学院为例

论对接产业集群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化发展——以辽宁职业学院为例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年第17卷第2期论对接产业集群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化发展———以辽宁职业学院为例□刘博【内容摘要】辽宁职业学院2012年获批辽宁省对接产业集群建设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在办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和体会。

本文对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了辽宁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对接产业的情况,依托辽宁省旅游产业集群,总结了建设高职旅游管理优势特色专业的内容和做法。

【关键词】对接产业集群;旅游管理专业;专业特色化【作者简介】刘博,男,辽宁昌图人;辽宁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一、对接产业集群专业发展基本情况辽宁职业学院专门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旅游管理专业重组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校、行、企、政四方联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了工学结合的长效合作机制。

按照现代旅游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和岗位需求,探索和实施了“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完成了旅游管理专业四门核心课程的建设任务,完善了优势互补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带动了专业群的建设,开展了多元化培训服务,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了适应现代旅游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对接产业集群专业发展的内涵建设(一)组织建设方面。

1.组建了专业指导委员会。

由商贸学院和企业共同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并制定《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等相关运行、管理、评价制度,保障理事会有序运行,保障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建设期内召开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签订了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协议书,2.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与大连昱圣苑国际酒店、大连蓝堡休闲俱乐部、大连发现王国、万达希尔顿酒店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签署了“冠名班”协议,协议的签署达到了校企双赢的效果,在学生以后的实习就业中将发挥很好的作用。

建立了满足专业基础技能训练的校内实训室,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拥有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旅游信息化机房、模拟旅行社等实训室。

辽宁省率先开展高职专业星级评估

辽宁省率先开展高职专业星级评估
这一在全国率先的做法进行得怎么样了?在为辽宁职 业教育带来改变和思考的同时,对全国职业教育发展有哪 些启示?本刊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为什么要开展这项工作?要让国家标准在辽宁落 地,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 辽宁省高职院校专业星级评估的目的,就是要深化 高职教育改革,推动三大标准落地,通过外部质量保障 与评价,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 进高职专业内部质量保障主体责任,为高职教育把好质量 关。”辽宁省教育厅厅长冯守权表示。
星级专业评估分为三个等级:五星级、四星级和三星 级。评价按百分制进行赋分,专业最后综合得分在90-100 分为五星级专业,75-89分为四星级专业,60-74分为三星 级专业,不足60分专业不授予星级。
参与了此次评估的辽宁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 黄文峰表示,为确保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定量评价由评估 系统自动计算定量评价得分;定性评价由评估专家按照评 价量规表进行评分。将定量和定性评价得分进行加权平均, 得出被评专业的综合得分。
冯守权所说的三大标准,是指2019年教育部正式发 布347个专业的《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加上之 前教育部发布的《 职业学校专业( 类)顶岗实习标准》 和《 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这三大标准 成为共同引导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 纲领性文件”。 其 中,2019年 教 育 部 发 布 的 专 业 教 学 标 准 从 专 业 名 称、 专业代码、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就业面向、培养目 标与规格、职业证书、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专业办学 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等十个方 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 学校道路与桥梁工程系主任顾威对此深有感触。他主持的《 桥 梁工程试验与检测》课程刚刚获得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 我们按照星级专业评估的导向标,梳理教学内容,找到差 距不足,从而更好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顾威说。

2011-2015年辽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报告

2011-2015年辽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报告

出版物刊名: 现代教育管理
页码: F0002-F0002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3期
主题词: 中共辽宁省委;高等职业;评价报告;教育质量;教育改革与发展;支柱产业发展;发展规划纲要;教育强省建设
摘要:“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紧密围绕《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辽宁职业教育强省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1-2015年)》,扎实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着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发展的吻合度,提升对地方经济和支柱产业发展的支撑和服务能力。

辽宁省技工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标准

辽宁省技工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标准
专业课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四级
1、100%四级10分
2、95%以上四级5分
教师的职业资格证书
10
4-6
实践培训
每两年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在企业或生产一线服务或实践三个月
1、全部参加实习10分
2、50%参加实习5分
1、校制定的计划
2、与企业的协议
3、教师实习报告
10
4-7
知识更新培训
脱产培训两周
1、每年2人次以上的5分
11符合标准20分2每增加5人减2分教师和学生名册20教师指教师及教务管理人员的总和42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之比1符合标准20分2每增加5人减2分教师和学生名册2043高级教师绝对数量高级讲师高级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技师高级技师数总量1高级讲师每名05分高级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每名1分2技师每名1分高级技师每名2分证书累计44实习教师技能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职业资格证书三级1100三级15分295以上三级5分教师的职业资格证书1545专业课教师技能专业课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四级1100四级10分295以上四级5分教师的职业资格证书1046实践培训每两年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在企业或生产一线服务或实践三个月1全部参加实习10分250参加实习5分1每年2人次以上的5分2每年1人次的3分1每年4人次以上的5分2每年2人次的3分1小于或等于16学时周得10分2每超2学时减1分1小于或等于25学时周得10分2每超2学时减1分1校制定的计划2与企业的协议3教师实习报告1047知识更新培训脱产培训两周学习证明或鉴定结果548技能培训技能培训取得国家三级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学习证明或鉴定结果549理论教师工作量理论教师平均实际授课课时
2、有系统的文件和执行记录
10
取最高分
不累计
6-2

辽宁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辽宁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辽宁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我国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面临着改革的趋势,高职教育一直被称为是与工业发展最为相关的教育类型是因为它的发展目标是就业,它的质量保证是与我国工业社会能否良性发展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关键所在。

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发展方向,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关注的根本方法。

本文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职业教育体系,质量保障制度,以及所依托的理论基础,并重点针对一些凸出问题做剖析,有利于厘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可以促进高职整体质量保障建设工作发展。

分析研究我国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内容和现状以辽宁省高职质保发展为例,有助于解决高职质量保障发展存在问题。

研究过程中本文使用了文献分析法、访谈调查法、案例法和问卷调查法,阐述了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相关的一些概念和理论以及研究高等职业学院内部质量必要性基础之上,以辽宁省四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职业院校,以这四所学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发展现状为案例——国家示范校: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省示范校: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普通学校: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骨干学校:辽宁职业学院,阐释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在运行方面,在目标系统、对象系统、组织系统和改进系统均存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对策。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方案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方案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方案辽宁职业学院2011年12月2日目录一、专业建设基础...................................................................................................................... - 1 -(一)学院概况.................................................................................................................. - 1 - (二)专业基础.................................................................................................................. - 2 - (三)行业背景.................................................................................................................. - 2 -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 4 -(一)总体目标.................................................................................................................. - 4 - (二)具体目标.................................................................................................................. - 4 -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 4 -2. 课程体系建设......................................................................................................... - 5 -3.实训基地建设........................................................................................................... - 5 -4.师资队伍建设........................................................................................................... - 5 -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 5 -6. 质量监控体制建设................................................................................................. - 6 -三、专业建设内容...................................................................................................................... - 6 -(一)专业建设.................................................................................................................. - 6 -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 6 -(1)校企合作体制建设............................................................................................ - 7 -(2)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 8 -2.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11 -3.课程建设与教学资源建设..................................................................................... - 12 -(1)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 - 13 -(2)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 15 -(3)特色教材建设.................................................................................................. - 16 -(4)教学资源建设.................................................................................................. - 17 -4.实训基地建设......................................................................................................... - 18 -5.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 - 19 -(1)专业带头人培养.............................................................................................. - 20 -(2)骨干教师培养.................................................................................................. - 20 -(3)教学团队建设.................................................................................................. - 20 -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 22 -(1)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 - 22 -(2)为社会转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服务...................................... - 22 -(3)为其他院校师生提供培训服务.......................................................................... - 22 -(4)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 22 -7.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建设..................................................................... - 23 -四、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 - 23 -(一)改革举措................................................................................................................ - 24 -1.校企合作模式......................................................................................................... - 24 -(1)“多学期”工学交替...................................................................................... - 24 -(2)订单培养.......................................................................................................... - 24 -(3)校企双向互动.................................................................................................. - 24 -2.第三方评价机制..................................................................................................... - 25 -3.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 25 -(二)保障措施................................................................................................................ - 26 -1.组织保障................................................................................................................. - 26 -2.机制保障................................................................................................................. - 26 -3.制度保障................................................................................................................. - 27 -五、绩效考核指标.................................................................................................................... - 28 -六、预期效果 ........................................................................................................................... - 30 -七、专业建设预算.................................................................................................................... - 32 - 附表1: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项目资金投入预算表 (33)附表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项目中央财政资金投入预算表 (34)一、专业建设基础(一)学院概况辽宁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隶属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创办于1956年,坐落在辽北文化名城铁岭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职业学院2011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报送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度报告的通知》精神,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推进我院人才培养质量持续稳定提高,经学院党委会议研究,我院对2011年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总结、统计和分析,并形成《辽宁职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度报告》。

一、学校概况辽宁职业学院是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坐落在辽宁文化名城铁岭市,隶属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创办于1956年。

2005年5月,学院与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学校成功实现教育资源整合,成为一所集农林牧渔类、电子信息类、制造类、文化教育类、财经类、旅游类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等职业学院;2006年2月,学院与韩国酷伦开发株式会社合作办学,在全国高职院校中首家开办高尔夫职业教育,由韩方投资建设了占地面积2000亩的18洞国际标准高尔夫专业实训基地;同年10月由铁岭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辽宁职业学院;2007年10月,学院通过了辽宁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08年12月,学院被确定为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11月,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学院是辽宁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是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是辽宁省教育援藏、援疆基地,是铁岭市“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基地。

建校以来,培养各类人才30000余人。

培训各类人员100000余人;为铁岭市培养“一村一名大学生”929人;为新疆培养农业人才200多人,为西藏那曲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33人。

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势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与省内外34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通过毕业生就业应聘洽谈会的形式,把人才市场搬进校园,每年就业率均在95%以上。

多年来,我院办学受到了各级领导、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教科文卫先进工会组织、全国农业援藏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花园式单位、辽宁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省级安全文明校园等各级各类荣誉200多项。

二、办学定位更加准确自建院以来,学院高度重视办学理念的创新和办学定位的明确,紧紧锁定沈阳经济区和辽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了“跳出教育搞教育,跳出学校办学校,跳出教学抓教学”的开放式办学理念,提出了“坚持三跳,提升内涵,创新特色,打造三名”的办学思路,树立了“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打造国际化高职教育名校”的办学目标。

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特别是直接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对接,与国际交流合作。

围绕“开放式”的办学理念和“国际化”的办学目标,学院就人才培养方向做出了定位,那就是“校企合作为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就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了定位,那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德才并重、知技并举”;就专业建设做出了定位,那就是“适应需求、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就师资队伍建设做出了定位,那就是“能力过硬、素质全面、双师为重、专兼结合”。

一系列超前创新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对学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三、办学条件明显优化学院高度重视办学基本条件建设。

2011年校舍建筑面积由15.96万平方米增加到16.17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室由63个增加到65个,实训基地由44个增加到45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3105万元增加到3358万元,图书馆藏书由33万册增加到38万册,固定资产总值由1.48亿元增加到1.80亿元。

现有专任教师319名,其中有硕士研究生学位52人,具备高级技术职称教师131人,“双师素质”教师215人;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教师56人;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3名,省级专业带头人5名,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名。

(一)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院投入110万元组建了生物技术实验室、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实验室、园林设计实验室和市场营销实验室;投入50.5万元购置了20套多媒体设备;投入12.5万元购买了25台计算机;投入158万元购买了各种教学软件及硬件设备等。

全年教学设备累计投入331万元。

新增了中保财险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铁岭旅游集散中心、大连鑫农集团、上海种都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15家,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达到119个。

(二)师资队伍建设2011年我院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全院结成“以老带新”对子121对;以“课程单元设计和整体教学设计”为突破口,选拔51名骨干青年教师参加省教育厅在暑假期间组织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暑假在全院教职工中开展了一次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全员培训,采取专题讲座、观看录像、座谈研讨和撰写体会文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指导性。

一年来,我院有2人获得“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荣誉称号;有1人获得“辽宁省教学名师”荣誉称号;有 2人获得“2010 年铁岭市名师”荣誉称号;有8人被评为院级专业带头人;有7人被评为院级教学名师。

师资队伍建设增量表(三)图书馆建设现有馆藏纸质图书总量380000 册,生均纸质图书量 66册,年生均新增图书9册,购入了大量电子图书,使纸质图书不足和状况得到了缓解,同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图书馆建设增量表(四)领导能力明显加强2011年,省委高校工委、省农委任命潘国才同志为我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左广成同志和李卉敏同志为我院副院长,新建的领导班子及时调整了班子成员的工作分工,明确了职责和工作程序,严格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充分发挥班子内部每一个成员的作用,并充分发挥院级后备干部、党委委员及正处级调研员的积极性,抓班子,带队伍,努力构建强大的领导集体。

同时,学院不断加强领导能力建设,为学院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王丽桥书记参加了“全国高职院校党的建设书记论坛”、省属本专科高校党委书记座谈会、第三届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会、高等职业学校领导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研修班;张立华院长参加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学校建设培训班、全省高职高专院(校)长座谈会、全省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高校领导干部培训班,并到美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领导能力培训学习;苏允平副院长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召开的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2011 年工作会议等等。

通过学习交流,进一步更新了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了领导科学发展能力。

同时,我院高度重视中层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通过举办政治学习班、业务培训班、专家研讨会和开展拓展训练等形式,积极提高中层干部的政治理论、管理理论和业务知识水平,不断增强中层干部的执行力;积极鼓励中层干部走出去,加强对外交流和学习;不断强化岗位工作考核,增强竞争机制。

今年,我院对23名中层干部的岗位及职责进行了调整,使我院中层干部队伍更加充满活力,进一步推动了学院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校园环境建设2011年,学院安全稳定工作始终坚持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中心,以消防、春秋季护林防火为重点,以创建“平安校园”为目标,实行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方针,突出重点部位,重点时期,严抓不懈,确保了学院山林安全和全院稳定,实现了校园内无伤亡事故,无火灾事故,无盗抢事故,无交通事故的“四无”工作目标。

加强了网络管理,确保学院网络和信息安全;加强了学生公寓管理,建立了学生自我监管体系;加强了学生医疗保健工作,全力做好学院师生的健康守护;全面落实防范和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学校进行校园传教渗透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加强对外来人口和暂住人口的排查,严格清理管制刀具;加强食品安全检查和水源地管理,杜绝院内小饭桌,认真贯彻食品卫生法,加强伙食管理,增加特色食品,严把食堂入口、加工口、出口关,实行班组集体采购,索要三证,单独核算,采取“农校对接”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确保了饮食安全;加强了门岗管理,严格检查进入校区的外来人员及车辆,杜绝了非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控制了非法人员进入校园。

加强了师生员工的安全教育和演练,聘请专家为学生做安全教育和消防知识的专题讲座,组织全院学生认真学习《辽宁职业学院学生安全自救手册》,普及安全自救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保证了校园的安全稳定。

2011年,我院的基础设施、校园环境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一是栽种红瑞木、垂柳等2000余株,栽植草本花卉一万余株;改造了清真食堂、学生公寓4号楼西侧51个房间、学生公寓4号楼的控电系统及8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中心;修建了学生4号楼前晾衣场;新建了储煤场1200平方米,储煤量5000吨;维修了供暖锅炉5台28蒸吨;更换了水源地160变压器一台;二是投资150万元修建了占地面积22300平方米,铁岭市第一个高规格的现代化拓展训练基地,并针对当前社会行业企业人才素质需求,精心设计素质拓展课程,开展户外拓展训练,全面培养学员的团队合作能力、抗挫能力、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内涵建设稳步推进(一)专业建设情况2011年学院将8个系升格为8个分院,分别是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农艺学院、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商贸学院、信息科技学院和高尔夫学院,根据辽宁新农村建设、老工业基地振兴、突破辽西北战略和打造沈铁工业走廊对人才的需求,高职专业由33个增加到35个,其中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7门,教指委精品课程3门。

按照世行教学改革项目实施计划要求,积极加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高尔夫草坪养护与管理、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五个重点专业建设,带动了专业群内的相关专业的协调发展。

同时,结合我院实际,根据行业企业需求,组织申报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新专业和“农村行政与经济管理”、“高尔夫俱乐部商务管理”两个目录外专业。

此外,我院又成功申报了畜牧兽医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项目。

2010年,我院汽车装配与制造、高尔夫俱乐部商务管理、园艺技术、畜牧兽医、物流管理五个专业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业。

2011年,学院多次召开了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工作会议,编制了骨干院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制作了骨干院建设工作简报;建设了国家骨干高职学院建设专题网站;撰写了国家骨干校建设推进情况报告;编辑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文件汇编;建立了骨干院建设资料库;完成学院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案;完善了我院国家骨干高职学院建设的主要思路和构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