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诗歌鉴赏选择题(教学案)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54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
练案54 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一、(2023·浙江丽水高三联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1~2题。
(9分)定风波阎选①江水沉沉帆影过,游鱼到晚透寒波。
渡口双双飞白鸟,烟袅,芦花深处隐渔歌。
扁舟短棹归兰浦,人去,萧萧竹径透青莎。
深夜无风新雨歇,凉月,露迎珠颗入圆荷。
:人称阎处士,一生未做过官。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整首词写景从远到近,上片从江水写到游鱼、飞鸟、炊烟,下片细绘近景,情景交融,使人产生清寂、悲凉之感。
B.词的上片,帆影片片,游鱼历历,空中白鸥翱翔,芦花深处隐隐传来渔歌,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渔舟唱晚图。
C.词的下片,草木“萧萧”,草满径荒,风停雨歇,露寒月冷,一片萧寥之状,写出作者内心的无限感怀。
D.词的下片描绘了渔村从傍晚到入夜的画面,一片恬静安宁,洋溢着欢乐平和的气息,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前人认为,“此词纯是写景,惟‘人去’二字见本意”。
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6分)二、(2023·湖南永州统考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3~4题。
(9分)鹅湖示同志①陆九龄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可成岑。
留情传注翻榛塞②,着意精微转陆沉③。
珍重友朋勤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
鹅湖寺和陆子寿朱熹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④度远岑。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1175),应吕祖谦之邀,陆九龄(字子寿)、陆九渊兄弟与朱熹在鹅湖书院会面,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辩论。
时隔三年,陆子寿重来鹅湖,访朱熹于鹅湖寺,朱熹忆起陆子寿三年前的一首旧作,作诗和之。
②榛塞:阻塞。
③陆沉:迂腐固执,不合时宜。
④篮舆:竹轿。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陆诗认为“爱”“钦”是人的本心,若将精力花在注解古代经典、探求精微上,会令人迷惘。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八 诗歌鉴赏(新教材新高考)诗歌讲练测练习(解析版)
诗歌鉴赏专题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柳中庸①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写听筝的感受,“听”是此诗的关键,所写内容都是围绕“听”字铺开。
B.首联“悲怨”二字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并为全诗奠定了悲怨的情感基调。
C.颈联诗人展开想象,用“谁家”“何处”连连发问,孤独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情感非常丰富,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
2.古人描摹音乐颇有心得,请比较一下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在描摹音乐的不同之处。
【答案】1.D 2.两个诗句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柳诗以形写声,通过描摹柳条伴着春风絮絮话别,啼鸟绕着落花声声鸣啼的场景,以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筝声中的悲怨之情;白诗则直接以声写声,以银瓶突破、水浆四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的声音比喻琵琶声的清越雄壮,使人感觉到琵琶声的铿锵有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直抒胸臆”错,颔联借景抒情,借想象的景象来表达悲怨之情,是间接抒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颔联“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以形写声。
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
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白诗“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5: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讲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5: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讲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专题15: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讲案)目标明讲1.了解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基本方法,准确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考点详讲◇考点一:修辞手法【真题回放】1.【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8分)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1分)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5分)2.【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8分)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4分)(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4分)【规律探秘】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61赏析表达技巧一
练案61 赏析表达技巧(一)一、(2023·浙江高三联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梅花绝句①陆游其一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其二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②著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这里所选二首,都是诗人老年赋闲于家乡山阴之作。
②自分:甘愿。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其一开篇由“闻道”领起,说明诗人得知梅花已经盛开,但并未亲眼见到,引出后文的内容。
B.其一次句,诗人通过对漫山遍野的大雪情形的描绘,从侧面烘托出梅花生长环境的恶劣。
C.其二首句写梅花的处境艰难:梅生幽谷,本已是不顺之境,更何况花枝又朝向背阴的北面。
D.其二后两句使用设问手法,对梅的赞美由隐到显,“层冰积雪”为“高标逸韵”作了映衬。
2.“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与柳宗元“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所用手法相似而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二、(2023·吉林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9分)湘春夜月黄孝迈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
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照当门。
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
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①,剪断心上愁痕。
:指并州的剪刀,以锋利著称。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湘春夜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近清明”交代了时间,词人描述的是清明前在湘江边月下的所见所闻所感。
B.翠禽鸣声仿佛一首美妙的清歌,本应让人愉悦,但最终“都付与黄昏”,这让词人忧伤之感更显深重。
C.词人想要将自己的心事诉诸柳花,却又担心柳花轻薄,无法理解“伤春”之意,突出了词人愁思之深。
D.下片写景虚实相生,既虚写青山不语、残照当门,又实写了翠玉楼前水波隐隐、水天摇荡,突出整个画面的静寂。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3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3教学目标1.掌握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方法。
2.了解诗歌的基础知识,能较好阅读和鉴赏诗歌。
3.深入理解课文,准确分析课文的情感色彩,把握文本的表达意图。
4.通过阅读、分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5.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方法。
2.诗歌的鉴赏。
3.文本的情感色彩分析和表达。
教学难点1.词语和句子的灵活运用。
2.诗歌的深度阅读和鉴赏。
3.文本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教学内容和方法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方法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例句和常用短语词,让学生阅读、理解其含义,然后提供一些短文本,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词语和短语,来合理搭配句子,从而体会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方法。
同时教师要着重讲解以下几个方面:1.词语的词性、词义、用法和搭配。
2.句子的结构、类型和含义。
3.从词语和句子的搭配中,体会语言的表达要素。
诗歌的鉴赏教师可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艺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鉴赏,通过鉴赏的过程,了解诗歌的基础知识和特点。
同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学生从语言的特点、韵律格律、修辞手法、情感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鉴赏。
2.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历史、地理、哲学等,深入分析文艺作品的内涵和离不开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3.通过团体合作、集体讨论、个人思考和转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文本的情感色彩分析和表达教师可选择一些文本,让学生进行细读并分析其中的情感色彩,然后让学生进行表达。
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整体把握文本的意义和内涵,深入理解文本的情感色彩。
2.从语言和文学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和特点。
3.让学生进行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活动活动一:搭配词语和句子时间:30分钟内容:利用教材提供的例句和常用短语词,让学生阅读、理解其含义,然后提供一些短文本,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词语和短语,来合理搭配句子。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一高考题型研究
学案一高考题型研究——知道高考怎么考?考情速览真题试做·考前热身一、[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解读下面影响诗歌语意理解的词语①醉落魄:②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③苦:④箫、鼓、笛:⑤祈麦祈蚕:⑥趁元正七:⑦扶掖:⑧商行贾坐:⑨会得为人:〖真题热身〗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
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解读下面影响诗歌语意理解的词语①沿洄:②由来:③南中:④飒飒:⑤益:〖真题热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6.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李白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设计
李白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设计一、设计依据2019新课标学习任务群“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教学建议:选修Ⅰ应注重学习“面”的广度,选修Ⅱ应注重学习“点”的深度。
本任务群在选修Ⅰ“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基础上,选择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进行深入研讨。
旨在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
(一)教材分析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有三个单元,教材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从把握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人生经历、把握作品主旨入手;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从把握诗歌的意境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诗歌声韵的角度,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代诗歌美妙的音韵,感受作者浓烈的情怀。
三个单元,各有侧重,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在阅读鉴赏中,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感受能力,发展学生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个诗歌单元都选入了李白的作品,第一单元《越中览古》《苏台览古》《行路难·其一》,第二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三单元《将进酒》。
这几首诗,恰好是李白青年漫游,奉诏入京后赐金放还,返回东鲁,再次漫游时期的作品。
这段时间是李白创作高峰期,也是最能代表李白诗歌风格的典范之作。
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他的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所称道。
李白诗歌专题,利用现有文本为切入点,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古代诗歌作品的方法,感受李白诗歌的音韵美及情境美,并对诗人李白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获得情感的陶冶,获得思想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于李白及李白的诗歌并不陌生,对鉴赏古诗已初窥门径,但是由于诗词存在含蓄性和跳跃性,学生对欣赏诗词兴趣不高,即使对于熟悉的诗人的作品也有多有胆怯之处,所以利用专题学习先打消学生这种畏惧心理,鼓励他们能够独立鉴赏诗歌作品。
二、教学安排(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9 第1讲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教案高三全册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情分析①2018年全国卷客观题变化有二:一是由“5选2”改为“4选1”,考查面较为广泛,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等诸多方面;二是关联了课本,如全国卷Ⅰ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全国卷Ⅲ与《观刈麦》(白居易)的关联命题,令人耳目一新。
②主观题题目设置直问直答,不拐弯抹角,考查点明确。
备考建议①强化诗歌的读懂训练,读懂是做题的前提。
②强化主观题答题规范训练,向规范要分数。
———————读文指导———————Ⅰ聚焦文本,读懂诗歌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歌。
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歌,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因此,诗歌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歌。
那么,怎样去读懂诗歌呢?具体到每一首诗歌,应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
一、从“4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抓标题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读”: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即时训练]1.请指出下列标题中的重要信息。
卷别标题重要信息(1)2018·全国卷Ⅱ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2)2018·北京卷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3)2017·全国卷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4)2017·全国卷Ⅱ送子由使契丹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5)2017·全国卷Ⅲ元九、李二十答案:(1)①表明了对象(醉中所作的草书卷);②表明了事件(在醉中所作的草书卷上题诗)。
(2)①交代友人及官职(李正之提刑);②交代事件(送友人到蜀地);③明确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
(3)①交代地点(礼部贡院);②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③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
(4)①点明了送别的人物(子由);②点明了出使的地点(契丹);③明确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整体阅读指导课件
5.语言变形特点 古诗语言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与一般书面语,成为一种特 异的语言形式,既遵循语言规范,又时时欲超出语言规范。古诗语言的 “变形”:在语言方面,建立格律以营造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 改变词性、改变词序、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由 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多义的 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但语言的“变形” 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的,而非文字游戏。
(1)“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2)“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 (3)“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4)“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 (5)“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 (6)“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2.“知”作者 诗歌鉴赏讲究“知人论世”,即鉴赏诗歌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 时所处环境。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他们的诗多表现远离浊世、向 往朴素的田园生活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多具有质朴、清新、恬 淡、闲适的风格。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人的诗多描写戍边将 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同时也包含望月思乡 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之情。杜甫、白居易、李绅等人的诗多关心民 生疾苦,感情深沉,风格多沉郁、顿挫、朴素、凝重。作者蕴含的信息 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
一是显性词语。首先抓表明诗眼的字词,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透 露了诗的主旨。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 斑”中的“空”是诗眼,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怀报国热忱,一 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然后抓诗歌中揭示情感的字词,如杜甫《登 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字就是情感语 言,它表明作者客居他乡又逢深秋时不尽的伤感之情。
3.章法结构特点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现代诗歌 题型一 客观题含解析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现代诗歌题型一客观题含解析题型一客观题一、现代诗歌选择题考查角度新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诗行间的“空白”,联想可以弥补这种“空白",将孤立的意象融入整体之中,而想象则可以进一步令鉴赏者进入诗歌意境,与作品产生“共鸣”。
阅读新诗,主要是锻炼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高考客观题常考的角度有对诗歌语句的理解、对情感主旨的把握、对艺术手法的鉴赏等。
如:诗歌题目命题角度错点我遥望曾卓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后照应,“年轻的时候”与“而今”,“偶尔抬头”与“有时回头"相照应。
考查结构形式D项理解错误。
原诗歌是对两个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认识,而不是“共同”“都"。
B.“远在异国的港口”和“烟雾中的故乡"分别是诗人年轻时对年老时、年老时对年轻考查诗句的理解二、现代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合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意象有三类:1.比喻性意象。
比喻是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之,比喻的主要任务是使诗歌作品形象化。
在诗歌中,用作比喻的意象可称之为比喻性意象.比喻有明喻、暗喻之别。
明喻要求本体与喻体都在诗中出现,并在两者之间加上“如”“似”“若”“像”“仿佛”一类表示比喻的词语.在明喻中,本体与喻体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两者不是等同关系。
例如:“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游行.”这是艾青看了俄国舞蹈家乌兰诺娃的芭蕾舞《小夜曲》后写的诗。
比喻中的本体是舞蹈家的“人体",喻体则是“云"“风”等等.现代诗歌中的意象,通常使用“暗喻”(或说“隐喻")和“曲喻"的手法。
所谓暗喻,就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
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汉代古诗,完成(1)-(2)题。
步出城东门无名氏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雨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①,高飞还故乡。
【注】①黄鹄:传说中的大鸟,一举千里,仙人所乘。
(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概括诗中所述事件,要注意抓住叙事的要素,比如时间是“前日”,地点是“城东门”“江南路”,背景是“风雨中”,人物是“故人”和“我”,行为是送别友人、“还故乡”。
由此可以概括出两件事:游子送友和游子欲归不能。
写游子送友,是为了突出他自己欲归不能的哀愁。
答案:一是游子送友,二是游子欲归不能。
在风雨中送别友人归去,更加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寂寥,越发增添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游子不能归乡的哀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归乡的强烈愿望,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都比较容易分析得出。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教学目标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重点、难点重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形象鉴赏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导入。
借助ppt,教师导入新课。
观看pptppt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真题演练(投影PPT)演练体悟古诗形象知识梳理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方法探究主导学生活动:投影PPT,人物形象类答题指导利用该方法,完成相关课堂链接明确:鉴赏人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该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②诗中所刻画的人物有何特点?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思路: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从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答题的一般步骤:①什么形象(中心词应是形象);主导学生活动:投影PPT,物象类答题指导利用该方法,完成相关课堂链接明确:鉴赏物象题提问方式有两种:一是把物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情意分成两问提问;二是把这两问合成一问,作整体提问,如:该诗(联、阕)描绘了泉的什么形象?答题一般要扣住“物”与“志”两方面,其一般步骤:①描述物象的基本特征,②结合实际表现手法志向、节操等)。
主导学生活动:投影PPT,景物形象类答题指导利用该方法,完成相关课堂链接明确:鉴赏诗中景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景象)?其作用是什么?②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对找出意象题,直接答出即可,注意采用名词或名词化答法。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及解析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①王安石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
苑方秦地皆芜没②,山借扬州③更寂寥。
荒埭暗鸡催月晓④,空场⑤老雉挟春骄。
豪华只有诸陵⑥在,往往黄金出市朝。
【注】①此诗作于1066年(治平三年)春,闲居江宁已三年的王安石聊发游兴,骑马东行游丹阳,沿途访友寻古。
②化用古人诗句。
李白《金陵》诗:“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官晋绮罗。
”刘长卿的诗:“金陵已芜没,函谷复烟尘。
”③东汉末刘繇曾将扬州治所设在曲阿(丹阳)。
④《建康图经》言:“鸡鸣埭在青溪西南潮沟上,过沟有埭,名鸡鸣。
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鸡始鸣。
”⑤场:射雉场。
《南齐书·东昏侯纪》:“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翳中帷帐及步障,皆袷以绿红锦。
”⑥《元和郡县图志》载:丹阳有齐高帝的泰安陵,武帝的景安陵,明帝的兴安陵,梁武帝的修陵,文帝的建陵,简文帝的庄陵等多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对历史悠久的古帝王之都金陵的总体感受,“王气消”三字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颔联,当年的苑方秦地般的美景已消失了,一度为扬州治所的丹阳繁华也已寂寥不见了。
C.尾联,写盛极一时的王朝黄金散尽,如今只剩下帝王的陵寝,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
D.这首七言律诗,词句警策,典故丰富,内容深邃,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兴替的沧桑感。
(2)请简要赏析颈联“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归王官次年作司空图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注释】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
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
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
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之如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教案精品版
三种样式及其特
三种样式及其特征。
征
网络
3 掌握 文本 诗歌鉴赏 24 字诀 F B、F 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其 5min 教师概括 中要领。
4
理解 文本 《节妇吟》
B
5Leabharlann 理解 文本 《虞美人》、《将进 C
酒》、《登高》三首
诗歌的情感及其
归属类型。
6
运用 文本 2015 年全国 1 卷诗 H
歌鉴赏题
B 通过引导,大部分学生 10min 能理解本诗的双重内 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目
内
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探究把握诗歌情感的有效方法,掌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此前自己所积累的有关诗歌鉴赏技 巧的各种经验,教师再加以概括成 24 字诀。最后通过
握并能熟练运用所学方法。
课堂、课后练习进行强化训练。
教学难点
理清诗歌的情感思路,明确诗歌的 反复吟咏,指导学生抓住诗歌的各种关键信息,多方 情感变化,体味诗歌的复杂情感。 面解读,理解作者情感。
……………………………………………………………名校名师推荐…………………………………………………
课堂教学设计表
案例名称
按图索骥 探骊得珠 -----如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1 课时
设计者
所属学校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高考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主要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要求考生从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及思想内容入手,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探析其妙,表达其妙,并且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可信。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文科班的学生,语言感知能力较强。但由于生活阅历较浅,对于一些表达人生失意、抒发壮志抱负的 情感较难引发共鸣。 初始能力: 经过近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已经阅读相当数量的诗词歌赋,具备一定的基础技能。见到一首好 诗,会叫好。但问他们好在什么地方,却说不清楚或辞不达意。究其根源在于不能抓住诗歌有效信息,不 能以语言作为突破口,感受诗歌意象的特征,从而挖掘出诗中的情感,并精练地表述出来。 信息素养: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诗歌鉴赏复习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梅雨①杜甫南京犀浦道②,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注释】①此诗为杜甫寓居成都时所作,范成大《吴船录》我:“蜀无梅雨,子美熟梅时经行,偶值雨耳。
恐后人便指为梅雨,故辩之。
”②犀浦道,属成都府,治所在今郫县犀浦镇。
安史之乱,唐玄宗避蜀,因定成都为南京,实未进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点明作者的经行之处、时间及天气情况,既点了题,同时,也引出下文对蜀中“梅雨”景色的描写。
B.颔联描写蜀中四月“梅雨”景象:细雨“冥冥”、江水“湛湛”;一“来”一“去”,迅捷轻快而自如。
C.颈联侧面描写细雨,突出连绵细雨带来的结果——卷走并打湿屋顶的茅草,山间云雾弥漫,狂放中显静柔。
D.此诗描写蜀中四月的风景,壮美纤丽互见,宏观微观俱陈。
细雨迷蒙,密雾难开,春水盈野,意境壮阔浩渺。
2.本诗与《春夜喜雨》同为诗人写雨的名篇,而艺术手法各有特色。
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加以分析。
【答案】1.C2.①本诗尾联通过实写眼前雨后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的热闹场景,从侧面描写细雨,点出了诗人的心情,表明诗人对蜀中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
②《春夜喜雨》尾联紧扣题中的“喜”字,运用想象,虚写明晨雨后的锦官城的迷人景象: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又以花代万物,表达了诗人对“好雨”润泽万物、万物发荣滋长的无比欣喜之情。
【解析】1.C项“卷走屋顶的茅草”表述不当,无文本支撑,且与整首诗的意境不吻合,基于此,“狂放中显静柔”的表述也就失去了依据。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
通过实写眼前雨后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的热闹场景,从侧面描写细雨。
诗句融情于景,点出了诗人的心情,表明诗人对蜀中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63比较鉴赏的“四个角度”
练案63 比较鉴赏的“四个角度”一、(2023·湖南邵阳高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
(9分)题李次云窗竹[唐]白居易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题子瞻墨竹[宋]黄庭坚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
因知幻化出无象①,问取人间老斫轮②。
:没有画像的白纸或白绢。
②老斫轮:斫轮老手。
《庄子·天道》记载,轮扁是一位斫车轮的巧匠,常年操作,经验丰富。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白诗前两句突出竹子的实用性,用词浅显,“不用”“不须”巧设悬念,引出下文。
B.白诗和黄诗都以竹作为写作对象,题材不相同,前者是咏物诗,后者是题画诗。
C.黄诗第一句“眼入毫端”表现东坡聚精会神;“写竹真”,即画出的墨竹形态逼真。
D.白诗“留向纷纷雪里看”与黄诗“枝掀叶举是精神”中的“竹”的精神内涵相同。
2.上面两首诗中,对竹的描写,角度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6分)二、(2023·浙江宁波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3~4题。
(9分)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①黄庭坚其一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其二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1102)黄庭坚遇赦返回江西故乡,行至岳阳楼所作。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投荒”句写诗人历尽坎坷,“鬓毛斑”与陆游“镜中衰鬓已先斑”写法类似,同样强调了诗人年华易逝。
B.“生出”句写诗人劫后重生,化用了班超典故,班超从军西域,年老思归,有“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
C.“满川”句中的“川”指洞庭湖,而“风雨”既指现实中的风雨,也暗指了诗人所处的恶劣的政治环境。
D.“银山”句写出了君山在满川风雨之中,被水雾蒙上了一层银色,成了“银山”,更显出君山的空蒙。
4.这两首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题材相同,而诗人登楼所见所感却并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53分析诗歌的情感内涵
练案53 分析诗歌的情感内涵一、(2023·湖北高三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岸贫①梅尧臣无能事耕获,亦不有鸡豚。
烧蚌晒槎沫②,织蓑依树根。
野芦编作室,青蔓与为门。
稚子将荷叶,还充犊鼻裈③。
(1048),当时北宋边患严峻,朝廷每年供给契丹、西夏大量的绢币。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破败流徙。
②槎沫:水上漂浮的零枝断梗。
③犊鼻裈:短裤,或称围裙,因形如犊鼻,故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河岸边贫苦人家失去了土地,无法耕种与收获,也没有办法饲养鸡豚。
B.他们用晒干的断梗枯枝烧蚌蛤吃,用“野芦”“青蔓”搭建居住的地方。
C.小孩子们把荷叶穿在身上充当短裤,刻画了小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形象。
D.全诗只描绘场景,客观直白,未加任何评论,让读者自己思考。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6分)二、(2023·河北沧州校联考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9分)念奴娇·垂虹亭朱敦儒放船纵棹,趁吴江风露,平分秋色。
帆卷垂虹波面冷,初落萧萧枫叶。
万顷琉璃,一轮金鉴,与我成三客。
碧空寥廓,瑞星银汉争白。
深夜悄悄鱼龙,灵旗收暮霭,天光相接。
莹澈乾坤,全放出、叠玉层冰宫阙。
洗尽凡心,相忘尘世,梦想都销歇。
胸中云海,浩然犹浸明月。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放船纵棹”三句,写出词人在金秋之际乘舟泛江,“放”“纵”二字表现出无拘无束、随心而行的情趣。
B.“与我成三客”化用李白《月下独酌》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但意境有别,韵味各异。
C.“叠玉层冰宫阙”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冰清玉洁的景象,表达出词人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之情。
D.这首词清畅旷达,想象奇特,文采斐然,在皎洁莹白的水月光影中,营造出高远超凡的艺术境界。
4.本词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都描写了月下泛舟的情形,抒发了词人的情思,请比较其情感的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题突破(教学案)1、【2019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2、【2019年全国П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答案】D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3、【2019年全国Ш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答案】B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故选B。
4、【2018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案】B【解析】“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文中是因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而不是生活的贫困置身于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所以B项符合题意。
5、【2017年全国П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答案】D【解析】尾联“烛光相射飞纵横”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诗人纵横走笔的气势,所以纵横的是诗人走笔,不是烛光。
故选D。
⑵本题考查“酒”的作用,结合诗歌第二联,“酒为旗鼓”“势从天落银河倾”可以看出运用比喻修辞,为下文积蓄了气势。
“须臾收卷复把酒”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表现了其踌躇满志。
故答案为:⑴D;6、【2018年全国Ш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答案】A【解析】“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只是用设问引出话题。
故答案为A;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注意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把握诗歌的内容,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一)、常见题目设误角度:1.词句理解2.句子赏析3.思想情感4.手法分析5.诗歌形象6.诗歌语言(二)、设误陷阱:曲解文意夸大缩小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关系混乱偷换概念无中生有(三)做题方法:1.语句理解题:第一、把诗句作为平常的文言语句进行翻译,复活诗句中所说的景物或事件,进而推断选项中词语的解释或对句意的理解是否正确。
第二、要注意联系上下诗句,或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来分析,不能孤立地猜测。
2.句子赏析:句子的赏析,是在词句理解基础上更进一步,一般会结合其他的考点进行考查。
因此,一要注意词句解说是否曲解原意。
二要注意选项中涉及的表现手法是否正确,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情感表达是否恰当。
3.思想情感:(1)注意诗句中的词语、典故、意象,对其感情色彩进行深入感知,看与选项所述是否一致。
(2)要多关注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中心主旨的把握,注意主题情感分析是否得当。
4.手法分析:熟练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如写景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选项中,表现手法的地方要关注,找到切实的依据,注意张冠李戴的可能性。
5.诗歌形象:(1)诗歌形象分为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等三类。
(2)鉴赏景物形象,要找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分析它们的特征,通过整合感知营造的氛围。
(3)事物形象,要结合诗句描写抓住事物的特性,从中分析诗人要言的是什么志、什么情。
(4)人物形象,要熟知诗歌中的几种常见形象类型,结合诗句理解诗歌内容,不可以他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
6.诗歌语言诗歌语言包括炼字和语言风格:炼字类型,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语言风格,要记住常见的诗歌语言特点,深入体会其内涵,解题时看到底符合哪种特点。
.(2017年全国课标Ⅰ卷高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BE【解析】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此句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易错点】对于诗歌文本中作者自谦的话听不出来,而是根据字面理解就认为作者真的体弱多病。
.(2017年全国新课标Ⅱ卷高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B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应结合全诗以及典故的内容分析。
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