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非口服给药的吸收资料课件ppt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课件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通过人体其他途径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不同的非口服给药途径
贴悠
药物通过贴在皮肤上的贴片途径逐渐进入血液 循环。
注射
药物通过注射器注入体内,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喷雾
吸入
药物通过喷雾器喷入口腔或鼻腔,经呼吸道吸收。 药物通过吸入器吸入肺部,通过呼吸道吸收。
剂型的选择
片剂
适用于口服给药,能够在胃 肠道中溶解,释放药物。
贴剂
适用于贴悠给药,通过贴在 皮肤上逐渐释放药物。
注射剂
适用于注射给药,通过直接 注入体内迅速释放药物。ຫໍສະໝຸດ 特殊人群的非口服给药注意事项
婴儿
给药剂量应特别注意,需要谨慎计算和调整。
老年人
因生理机能下降,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能力可能有所降低。
孕妇
药物的选择和给药途径应遵循孕期安全的原则。
非口服药物吸收速度的影响因素
1 药物性质
2 给药部位
药物的溶解度、脂溶性等特性会影响吸收 速度。
不同的给药部位吸收速度有差异,如肌肉 注射相较于皮下注射更快。
3 生理状态
4 影响非口服吸收的药物交互作用
个体差异、饮食、体温等因素都可能对吸 收速度产生影响。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会改变药物的 吸收速度。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药剂教研室课件
生理因素
胃肠道pH、肠道菌群、胃 肠道蠕动等。
制剂因素
药物的释放速度、制剂的 稳定性等。
吸收药剂的设计原则
01
02
03
04
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渗 透性。
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给药 方式。
避免药物在胃肠道内的 降解和失活。
考虑患者的生理和病理 状况。
03
常见非口服给药制剂
注射剂
总结词
注射剂是一种通过注射方式给药的制剂,具有起效快、剂量准确等优点,但使用 不便且有疼痛感。
详细描述
贴剂主要由药物、基质和保护层组成,通过皮肤吸收发挥疗 效。贴剂的优点是使用方便、药效持久,适用于慢性疾病的 治疗。但贴剂可能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如红肿、瘙痒等,且 对皮肤的刺激较大。
透皮吸收制剂
总结词
透皮吸收制剂是一种通过皮肤吸收发挥疗效的制剂,具有使用方便、药效持久等优点,但透皮吸收效 果受多种因素影响。
详细描述
透皮吸收制剂主要通过皮肤吸收药物,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透皮吸收制剂的优点是使用方便、 药效持久,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但透皮吸收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皮肤状态、药物性质等,且 对皮肤的刺激较大。
植入剂
总结词
植入剂是一种通过植入方式给药的制剂,具有药效持久、剂量准确等优点,但可能导致 组织损伤和感染。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药剂教研室课件
• 非口服给药制剂概述 • 吸收药剂学原理 • 常见非口服给药制剂 • 非口服给药制剂的研发与生产 • 非口服给药制剂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01
非口服给药制剂概述
非口服给药制剂的定义
01
非口服给药制剂是指除口服给药 途径以外的其他给药方式,如注 射、吸入、皮肤、粘膜等。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课件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23
⑵ 剂型因素
①分子量 ②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如混悬剂 ③非水溶媒注射 溶媒被吸收和药物的溶解度 ④药物与体液蛋白相结合 结合物的解离速率<药
物快于高渗溶液 ⑥非水溶媒注射剂和混合溶媒注射剂药物的溶出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4
1 概念
➢ 药效:药物效应,包括治疗作用与毒副作用
➢ 剂型因素: 药物性质 药物处方 贮存条件
药物剂型 制剂工艺
➢ 生理(物)因素:种族、年龄、性别、 个体差异、疾病状态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5
1 概念
➢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药物在血液与组织间的可逆转运过程。 ➢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消除:代谢与排泄 ➢配置 (处置):分布与消除
➢被动扩散 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 ✓溶解扩散 限制扩散 ✓影响吸收的因素:浓度差 扩散分子大小
电荷性质 亲脂性
➢主动转运
特点:①需载体→饱和现象;②耗能;③逆浓度梯度
转运;④结构和部位特异性→竞争转运;⑤受代谢 抑制剂影响
➢促进扩散
➢胞饮(和吞噬) 蛋白 部位特异性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9
2 吸收
脏排泄 这主要靠结合反应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35
五 代谢
3 药酶与酶系统
➢药酶:参与药物代谢的酶称药物代谢酶或药酶。
➢酶系统 ✓肝微粒体酶系统(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非微粒体酶系统:细胞浆可溶部分酶系;
线粒体酶系;血浆中酶系 ✓肠道和肠道菌丛酶系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主管药师专业知识讲义-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三节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三节非口服药物的吸收一、注射给药1.iv:无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100%。
2.im:2-5ml,油溶液、混悬液可长效。
3.皮下:吸收慢,植入剂、胰岛素。
4.皮内:吸收差,诊断、过敏试验。
5.动脉:直接注入动脉血管,无吸收过程和肺首关效应。
6.腹腔内:通过门静脉吸收,存在首关效应。
7.药物释放速率: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W/O>油混悬液。
二、皮肤给药1.皮肤给药的特点①避免药物在胃肠道的灭活及肝的首过效应;②使血药浓度平稳并能较长时间保持在有效浓度范围之内;③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④提高安全性,患者可随时停止用药。
2.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3.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①皮肤状况应用部位、病变、温度、湿度、清洁程度。
②药物性质油、水分配系数适宜,既有一定脂溶性又有一定水溶性;宜选择分子质量较小、药理作用强药物。
③基质性质乳剂型释药最快,油脂性基质水合作用最强。
基质pH:影响药物的解离状态而影响吸收③透皮吸收促进剂: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甘油、尿素、挥发油、表面活性剂等。
三、肺部给药1.脂溶性、分子量<1000的药物吸收快。
2.气雾剂或吸入剂给药时,药物粒子大小影响药物到达的部位,>10μm的粒子沉积于气管中,2~10μm的粒子到达支气管与细支气管,2~3μm的粒子可到达肺部,太小的粒子可随呼吸排出,不能停留在肺部。
四、黏膜给药1.口腔有利于首过作用大或胃肠中不稳定的药物,如甲睾酮、异丙肾上腺素等。
此外,硝酸甘油、卡托普利、硝苯地平等在舌下有良好的吸收。
2.鼻腔①为蛋白多肽类药物提供一条非注射的给药途径②避免肝脏首关效应③增加药物的脑内递送④鼻腔免疫。
五、眼部给药眼吸收途径:①渗入角膜,经前房到达虹膜和睫状肌,角膜吸收主要用于眼局部疾病的治疗;②结膜吸收,经巩膜转运至眼球后部,结膜吸收可以治疗全身性疾病。
六、直肠给药药物吸收途径①直肠上静脉→门静脉→肝脏→大循环②直肠下静脉+肛门静脉→髂内静脉(绕过肝脏)→下腔大静脉→大循环直肠给药优点:①口服给药困难或不能口服给药时,如昏迷患者、婴幼儿或哮喘患者可采用直肠给药;②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或者在胃中不稳定的药物如红霉素,通过直肠给药能够避免上述缺点;③有明显肝脏首关效应的药物通过直肠给药,有可能避免首关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④连续肌内注射给药不能耐受者,尤其适用于哮喘、糖尿病、贫血等慢性病的长期治疗;⑤直肠吸收比口服吸收慢,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生物药剂学》PPT课件
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BA)是指药物吸 收进入大循环的速度与程度。
生物利用度可分绝对生物利用度与相对生物利 用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是以静脉注射制剂为参比标准, 通常用于原料药及新剂型的研究
相对生物利用度则是剂型之间或同种剂型不同 制剂之间的比较研究,一般是以吸收最好的剂 型或制剂为参比标准。
体内吸收曲线可通过Wagner-Nelson法 或Loo-Reegelman法求得。
体外溶出时间过程和体内时间 过程的参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这一相关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统计矩分析原理, 可以将体外平均溶出时间和体内平均滞留时间 或体内平均溶出时间进行比较。
如:a:体外平均溶出时间对体内平均溶出时间 B:体外平均溶出时间对体内平均滞留时间 C:体外溶出速度常数对体内吸收速度常数
生物等效性标准是试验制剂生物利用度 的参数AUC平均值的90%可信限, 应落 在 标 准 参 比 制 剂 的 80 % -125% 置 信 区 间之间。Cmax则在70%-145%之间。
生物等效性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宜采用方差分析、双单侧检验、 置信区间、内叶斯分析等
由于AUC,因不呈正态分布,应先将其进行 对数转换,才可进行方差分析。
如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两种进行比较则采用双 处理、两周期随机交叉试验设计
两周期间称洗净期,一般相当药物10个半衰期, 通常一周
给药剂量一般应与该制剂临床治疗剂量一致, 且被试验制剂与标准制剂总剂量应相等。如非 临床治疗剂量,应提供剂量设置的足够依据。 若剂量不等应说明原因
对非线性动力学的药物要用两个不同剂量进行 试验
AUCo-t用梯形法计算。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288
➢辅料
稀释剂
分散、吸附
粘合剂
延缓崩解
崩解剂
溶出
润滑剂
疏水性 崩解、溶出
表面活性剂 促进、延缓吸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299
➢工艺
提取精制:有效成分的质量、数量 制备工艺:有效成分的分散状态 成型工艺:有效成分的释放、溶出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3300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小肠表面积极大,即使是弱酸药物,吸收仍然较好
酸酸碱碱促吸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020
影响因素(二):药物因素
➢2.溶出速度
--固体制剂 崩解(分散) 溶出 吸 收
--溶出是难溶性药物的限速过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211
溶出方程(Noyes- Whitney方程)
ddct S•K•Cs
影响因素:减小粒径 升高温度 振摇或搅拌 改变pH 成盐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222
影响因素(二):药物因素
➢3.粒径
粒径↓,比表面积↑,溶出速度↑,吸 收↑
使难溶性药物吸收增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233
影响因素(二):药物因素
➢4.多晶型
熔点 溶解度 溶出速度 吸收 稳定性
稳定 高
小
型
亚稳 定型
• 胞饮、吞噬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9
三、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药物因素 剂型因素
机体生物因素 药物理化性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1100
影响因素(一)
生理因素
1.胃肠液pH值 2.胃排空 3.胃肠蠕动 4.食物 5.循环系统 6.胃肠分泌物及粘膜内的代谢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三章 非口服药物吸收
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鼻腔的血液循环、分泌机制及纤毛的运 动均会影响鼻粘膜对药物的吸收 鼻腔粘膜中杯状细胞和粘液腺分泌的粘 液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粘液是影响多肽蛋白质类药物鼻腔吸收 的因素之一 --胰岛素、前列腺素、黄 体酮
21
药物的理化性质
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较易通过鼻 粘膜吸收;大于1000明显降低 粒子大小:大于50μm的一进入鼻腔即沉 积;小于2μm的可能被气流带入肺部, 均不能停留在吸收部位 脂溶性:脂溶性大的药物吸收好;相对 分子质量300以下的药物可以通过细胞的 水溶性通道吸收而不受脂溶性的影响 解离度:非解离型易吸收
5
影响注射给药吸Βιβλιοθήκη 的因素生理因素 注射部位血流状态 肌内注射的吸收速度是上臂三角肌>大 腿外侧肌>臀大肌
6
药物理化性质 分子量小的既可以通过血液也可以通过 淋巴液转运,主要由血管转运 分子量大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途径吸收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和解离状态对注射 剂吸收影响不大
7
剂型因素
药物从制剂中的释放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 >W/O型乳剂>油混悬液 混悬注射剂的局部沉积 O/W型乳剂静脉注射后可被巨噬细胞吞噬 并浓集在RES(网状内皮系统)丰富的肝 、脾等脏器
17
鼻腔结构和药物吸收
鼻腔粘膜总面积为150cm2,鼻粘膜上还 有众多的纤毛,可增加药物吸收的有效 面积 鼻粘膜分为三部分:前庭部、呼吸部和 嗅部。其中主要吸收部位是呼吸部的鼻 中隔和鼻甲粘膜 药物的嗅部转运可能绕开BBB,是脑靶向 DDS的一个重要方向
18
鼻腔的构造
19
药物经鼻粘膜的吸收一般认为是被动吸 收过程为主 主要是经鼻粘膜上皮细胞的脂质通道和 水性通道两种吸收途径 脂质途径为主,亲脂性药物易于吸收, 生物利用度近100% 相对于空肠粘膜、直肠粘膜,鼻粘膜的 水性孔道分布较丰富
3.生物药剂学-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剂型因素
(一)脂溶性和解离度
脂溶性药物易吸收 分子型药物较离子型药物易吸收 鼻粘膜吸收主要途径为渗透通过细胞脂质膜, 吸收速度接近于静脉注射。
(二)分子量和粒子大小
分子量大小 <1000的药物较易吸收。>1000的药物吸收明显降低。
如:胰岛素(5200)吸收量约为15% 葡聚糖(70000)吸收量为3%
三、皮肤给药
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生理因素 剂型因素 给药系统性质 透皮吸收促进剂 离子导入技术
生理因素
渗透性:阴囊>耳后>腋窝区>头部>手臂>腿部>胸部 皮肤的水化能改变皮肤的渗透性。当皮肤用塑料或软膏
后,防水分蒸发,汗在皮肤内积蓄,使角质层密度降低, 渗透性变大。 微生物及代谢酶代谢作用:设计前体药物。合成渗透性 大的前体药物,通过皮肤时代谢,继而进入体循环。 药物积蓄,主要在角质层。亲脂性药物在角质层形成高 浓度,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 皮肤病变渗透性改变。如皮肤溃烂、烧烫伤、皮肤炎症
可溶性药物以溶液剂或气雾剂给药吸收良好。 不溶性药物的粒子大小与其在鼻中分布位置有关。
>50μm一进入鼻腔即沉积,不能达吸收部位 <2 μm的粒子又可能被气流带入肺中 粒径应为2-20μm。 局部作用药为避免肺吸收,粒径应大于10μm.
吸收促进剂
改善多肽类、蛋白质类药物的吸收 表面活性剂及胆酸盐等
如:二甲基环糊精可使胰岛素在鼻腔吸收接近 100%。 选择辅料时,除了考虑增强药物的吸收外,还要 避免对鼻粘膜的伤害。
(①改变膜结构,增加流动性通透性; ②降低鼻黏液粘度; ③酶抑制剂减少蛋白水解酶对多肽蛋白质药物的降解)
五、肺部给药
呼吸器官的结构 肺泡3~4亿个,总
选修课 药物与毒物动力学 13非口服给药的吸收84页PPT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03非口服给药的吸收幻灯片
三、影响眼部吸收的因素
角膜的通透性:大多数需发挥局部作用的药物, 需要透过角膜进入房水,然后再分布于周边组 织。
角膜损伤导致药物吸收迅速增加,可能导致不 利结果。
角膜前影响因素
➢ 滴眼剂在结膜囊中迅速从鼻泪管排除,保留 时间:4~10min
➢ 结膜囊最高容量30ul,滴眼剂每滴50~70ul ➢ 提高药物眼部给药生物利用度的方法
体内法 口腔灌流给药装置 在体扩散池
第三节 皮肤给药
局部或全身作用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贴片(patches) 软膏剂(ointments)
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
皮肤的结构
角质层示意图
药物在皮肤中的转运
➢ 表皮途径-主要途径 ✓ 跨细胞途径(Transcellular route) ✓ 细胞间途径(Intercellular route)
水性基质:缓慢溶解,较适用于油性药物 油脂性基质:迅速软化,适用于水性药物
吸收促进剂
➢ 非离子型表面剂 ➢ 脂肪酸、脂肪醇、脂肪酸酯 ➢ 羧酸盐 ➢ 胆酸盐:甘氨酸钠、牛磺胆酸钠 ➢ 氨基酸类 ➢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三、阴道的解剖与生理
阴道粘膜:上皮、固有层 ➢ 上皮:复层扁平细胞 ➢ 固有层:上层、中层、基底层,有血管分布 ➢ 阴道粘膜受女性激素的调控,发生周期性变化 ➢ 子宫内膜增殖期:上皮逐渐增厚,细胞连接部位逐 渐紧密 ➢ 增殖未期:上皮细胞之间相互粘着,细胞间孔道十 分狭窄 ➢ 黄体期:细胞间孔道变宽,药物渗透增加 ➢ 更年期粘膜变薄,药物渗透增加 ➢ 妊娠期:血管增生,上皮增厚,渗透性低
第七节 眼部给药
主要发挥局部作用:缩瞳、散瞳、降低眼压、 抗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油为溶媒的溶液型注射剂,在注射部位扩散慢而少, 在肌肉内可形成贮库延缓吸收;
(三) 剂型因素
释放速率: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 O/W型乳剂 >W/O型乳剂>油混悬液
1.溶液型注射剂 2.混悬型注射剂 3.乳剂型注射剂 4.微粒型注射剂
避开胃肠道的影响;适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药物 和不能口服给药的患者。
缺点:伴有注射疼痛与不适;若药物误用或注射
剂量不当,常难以纠正或弥补;不能自行注射; 成本较高。
3.皮下与皮内注射
(1)皮下注射(subcutaneous,sc)
将药物注射到疏松的皮下组织中,皮下结缔组织间 隙多,注射后药物通过结缔组织扩散进入毛细血管 吸收;吸收慢(皮下组织血管少、血流慢),适用 于需延长作用时间的药物(如胰岛素);
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 由于空隙仅为毛细血管总面积的1%,故水溶性药物
吸收低于脂溶性药物。
3.蛋白结合
体液中的蛋白质等大分子可与药物发生可逆结合,使 扩散通过生物膜的游离药物浓度降低;
当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物的解离速率小于药物扩散通过 生物膜的速率时,蛋白结合能显著影响药物的吸收。
4.溶解度
难溶性药物混悬剂肌内注射后,药物的溶解是吸收的 限速因素,药物可在注射部位缓慢溶出并吸收;
非水溶媒注射剂遇到注射局部组织液后易析出沉淀, 药物复溶的溶解度是影响其吸收的主要因素。
1.溶液型注射剂
大部分注射剂是药物的水溶液,药物以分子或离子形 式分散在水中,能与体液迅速混合并快速吸收;
混合溶媒:一些难溶性药物采用乙醇、丙二醇、甘油 和聚乙二醇等非水溶媒或混合溶媒,注射后可能析出 沉淀,导致药物吸收缓慢、不规则或不完全;
(二) 药物的理化性质
1.分子量
分子量小的药物既能进入毛细血管,也能进入毛细淋 巴管,由于血流量大大超过淋巴流量,故药物几乎全 部由血管转运;
分子量很大的药物难于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膜和 毛细血管壁上的微孔,主要通过淋巴途径吸收。
2.脂溶性
脂溶性药物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 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小的可穿过毛细血管壁上的微孔
皮下感觉神经末梢分布广泛,因此注射液不应有刺 激性;
注射容量一般为1~2ml。
(2)皮内注射(intracutanous,ic或intradermal,id)
将药物注入真皮下,此部位血管细小,药物吸收差, 很难进入血液循环;
作为皮肤诊断与过敏试验,注射容量仅为0.1~0.2ml。
4.其他部位注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一) 生理因素 (二) 药物的理化性质 (三) 剂型因素
(一) 生理因素
1.注射部位的血流状态
血流丰富的部位吸收快、多,一般肌内注射吸收的速 度和程度为: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2.促进吸收的方法
注射部位的按摩与热敷;运动;同时给予透明质酸酶, 有利于药物在皮下组织扩散;
渗透压:根据渗透压原理,溶剂从低浓度区向高浓度 区转运,以抵消溶质不平衡造成的渗透压差。当注射 液呈显著低渗时,被动扩散速率增加,当注射高渗注 射液时,扩散速率降低;
进 入 夏 天 ,少 不了一 个热字 当头, 电扇空 调陆续 登场, 每逢此 时,总 会想起 那 一 把 蒲 扇 。蒲扇 ,是记 忆中的 农村, 夏季经 常用的 一件物 品。 记 忆 中 的故 乡 , 每 逢 进 入夏天 ,集市 上最常 见的便 是蒲扇 、凉席 ,不论 男女老 少,个 个手持 一 把 , 忽 闪 忽闪个 不停, 嘴里叨 叨着“ 怎么这 么热” ,于是 三五成 群,聚 在大树 下 , 或 站 着 ,或随 即坐在 石头上 ,手持 那把扇 子,边 唠嗑边 乘凉。 孩子们 却在周 围 跑 跑 跳 跳 ,热得 满头大 汗,不 时听到 “强子 ,别跑 了,快 来我给 你扇扇 ”。孩 子 们 才 不 听 这一套 ,跑个 没完, 直到累 气喘吁 吁,这 才一跑 一踮地 围过了 ,这时 母 亲总是 ,好似 生气的 样子, 边扇边 训,“ 你看热 的,跑 什么? ”此时 这把蒲 扇, 是 那 么 凉 快 ,那么 的温馨 幸福, 有母亲 的味道 ! 蒲 扇 是 中 国传 统工艺 品,在 我 国 已 有 三 千年多 年的历 史。取 材于棕 榈树, 制作简 单,方 便携带 ,且蒲 扇的表 面 光 滑 , 因 而,古 人常会 在上面 作画。 古有棕 扇、葵 扇、蒲 扇、蕉 扇诸名 ,实即 今 日 的 蒲 扇 ,江浙 称之为 芭蕉扇 。六七 十年代 ,人们 最常用 的就是 这种, 似圆非 圆 , 轻 巧 又 便宜的 蒲扇。 蒲 扇 流 传 至今, 我的记 忆中, 它跨越 了半个 世纪, 也 走 过 了 我 们的半 个人生 的轨迹 ,携带 着特有 的念想 ,一年 年,一 天天, 流向长
3.减慢吸收的方法
结扎或冷敷;药物与肾上腺素合用,后者可使局部末 梢血管收缩。
(二) 药物的理化性质
采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等方式给药时,药物可通过 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也可通过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 管:
毛细血管壁是具有微孔的脂质膜,药物以扩散和滤过 两种方式转运,通过速度快于其他生物膜;
淋巴流量远远低于血流量,吸收相对较慢。 究竟通过何种途径吸收,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
长 的 时 间 隧 道,袅
剂学与药代动力学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Contents
1 2 3 4 5 6 7 8
注射给药 皮肤给药 口腔给药 鼻腔给药 肺部给药 直肠给药 阴道给药 眼部给药
黏膜给药
第一节 注射给药(parenteral administration)
优点:起效迅速,药效可靠,生物利用度高,可
(1)动脉注射(intraaterial,ia)
为使治疗药物或诊断药物靶向至特殊组织器官,用于肿瘤 治疗具有提高疗效、降低毒性的作用;
危险性大,一般极少使用。
(2)腹腔内注射
以门静脉为主要吸收途径,可能受到肝首过效应的影响; 多用于动物实验。
(3)鞘内注射
将药物直接注射到椎管内,可以避免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 屏障,提高脑内的药物浓度,有利于脑部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