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体文基础知识探讨

合集下载

古赋体文化浅析

古赋体文化浅析

浅析中国古赋体文化摘要: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

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

赋作为中国文学上一种独特的文体最能体现古中国人豪迈的胸襟和奔放不羁的性格,更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发展的见证。

关键词:文体辞赋骚体赋四言诗体赋散体赋正文提及文学赋体,我们常常会很容易想起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洛神赋》,《子虚赋》,《前赤壁赋》等等。

但是,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呢?一,初步形成。

(一)初步萌芽。

周代《诗经》对赋的产生起奠基作用。

周代《诗经》中已广泛地运用了赋、比、兴这几种表现手法。

赋诗直接陈述事物,如《小雅·四杜》反映了下层小吏的痛苦与不满。

诗中说:“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己于行……。

”这里采用对比手法,写出官吏之间的劳逸不均,暴露了上下官吏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下层小吏对上层贵族的不满与憎恶。

《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的《桑柔》、《民劳》等,都讽刺了暴虐的国君,批评了黑暗的政治,反对过重的剥削诗中指出人民的流离所,是当政者信用小人的结果。

所以, 我们从中可见《诗经》给予赋大致有两方面的影响,其一是讽喻, 其二是铺陈刻画,从而说明《诗经》对赋的产生起了奠基作用。

(二)楚辞对赋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

战国时代的文学,是一个百花盛开的畦地。

这时文学繁荣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但因政治上还是一个分裂的局面,使这里没有传统的思想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因而造就了文章内容广泛,写作富有创造性的特色;更可喜的是,各国国君多喜欢听信策士游说之辞,策士为了迎合各国君王,除了用心研究各国形势和揣摩君主心理外,特别注意讲究文采,因此形成了当时那种铺陈扬厉的文风。

而当时楚国屈原创作的《离骚》,就是这一时期极其光辉灿烂的抒情篇章。

赋的流变概要及其重要赋作代表简单评析

赋的流变概要及其重要赋作代表简单评析

赋的流变概要及其重要赋作代表简单评析一、赋及其基本流变线索1、概念什么叫赋?赋,我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

这是一九八五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上的解释。

对于赋,我国古代主要有三种说法,即“赋者,古诗之流也。

”(班固《两都赋》序),这是第一种;第二种,“不歌而诵谓之赋。

”(《汉书·艺文志》);第三种,“赋者,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我国古代,有诗、词、曲、赋并称之说,两千多年来,赋作为一种文体概念,早已深入人心。

因此,赋是并列于诗、词、曲、散文、小说等的一种间于诗歌与散文的韵散结合的诗性文体,既可写景叙事,也能抒情说理。

2、赋的流变概要赋,最早作为诵的意思出现,既不是文体概念,也不是诗学概念,即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实际上就是指与配乐演唱相对立的一种诵读。

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

”而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关于“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的记载,则是把赋作为六诗之一的诗学概念首次提了出来。

《毛诗·大序》说《诗》有“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其中风、雅、颂是指《诗》的三种文体,而赋、比、兴则是指《诗》的三种表现手法。

到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指出“《诗》有六义,其二曰赋。

”,并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第三》),说明赋的根本,还是为诗经所立。

最后刘勰说“《诗序》则同义,传说则异体”(《文心雕龙·诠赋》),表明了是《毛传》和《国语》开始把赋和诗区别开来,赋逐渐演进为独立的文体概念。

到了战国中后期,作为一种文体的赋才开始产生。

请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的一段话:“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对唐代赋体文学中的传统体育文化

对唐代赋体文学中的传统体育文化

03
唐代赋体文学中传统体育文化 的社会影响
强化社会体育意识
促进体育活动普及
唐代赋体文学中对于传统体育活动的描写,使得社会大众对体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推动了体育活 动的普及和发展。
强调体育精神
唐代赋体文学中所描绘的传统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或竞技,更是一种对身心健康的追求和体现。这些描 写强化了人们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和重视。
唐代赋体文学中传统体育文化 的跨文化交流特点,有助于促 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 交流与融合,增进彼此的了解 与友谊。
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2
文化创新
通过对唐代赋体文学中传统体育文化 的保护和传承,可以加强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维护文化的多 样性和延续性。
在传承唐代赋体文学中传统体育文化 的基础上,通过融合现代元素和文化 创新,可以推动传统体育文化的持续 发展和升级。
THANKS。
唐代赋体文学中对于传统体育活动的描绘,为后世的 体育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启示现代体育文学创作
通过对唐代赋体文学中传统体育文化的深入研究,我 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们的体育观念和思想,这对 现代体育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04
唐代赋体文学中传统体育文化 的现代意义
对现代体育发展的启示
区域合作
唐代赋体文学中传统体育文化旅 游的开发与推广,可以促进不同 地区之间的区域合作和交流,实 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05
唐代赋体文学中传统体育文化 的个案研究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传统体育活动描绘
要点一
蹴鞠
要点二
武术
要点三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XX赋》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XX赋》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壁赋》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ﻭ《壁赋》知识点全梳理ﻭ一、知识点梳理ﻭ1、文体知识赋,是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汉赋分为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赋的特点: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②上要求声律谐协;ﻭ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ﻭ④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散文式的**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壁赋》即是一篇文赋。

ﻭ2、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坡居士。

,眉州**(今属)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坡七集》等,词有《坡乐府》。

3、课文解读《壁赋》第1段,写夜游壁的情景。

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ﻭ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方之既白”。

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二、综合练习题(一)给加点字注音壬戌( ,)举酒属客( ) 一苇()窈()窕()冯( )虚御()风舷()桂棹()溯()嫠()妇袅袅( )不绝如缕()愀然()潜蛟( ,)和之()挟() 山川相缪( ) 舳舻(,)旌旗( )酾酒( )横槊( ) 渔樵()江渚( ) 麋鹿( )匏尊( ) 蜉蝣( , )粟()须臾( ) 愀然()枕藉( ) 洗盏()更酌( )肴核()杯盘狼籍()ﻭ(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ﻭ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杯盘狼籍ﻭ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ﻭ1、七月既望ﻭ2、举酒属客3、徘徊于斗牛之间4、纵一苇之所如ﻭ5、凌万顷之茫然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7、桂棹兮兰桨ﻭ8、击空明兮溯流光9、倚歌而和之10、其声呜呜然1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ﻭ12、苏子愀然ﻭ13、正襟危坐ﻭ14、山川相缪15、方其破** ﻭ16、下** ﻭ17、酾酒**,横槊赋诗18、固一世之雄也ﻭ1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ﻭ20、举匏樽以相属21、哀吾生之须臾22、知不可乎骤得24、盈虚者如彼, ﻭ23、托遗响于悲风25、而卒莫消长也ﻭ26、相与枕藉乎舟中(四)词类活用ﻭ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ﻭ 3、西望夏口,望武昌 4、方其破**,下**,顺流而也ﻭ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6、侣鱼虾而友麋鹿(五)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画线处的译法ﻭ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壁之下ﻭ2。

高中赋体文本的教学探讨——以《赤壁赋》为例

高中赋体文本的教学探讨——以《赤壁赋》为例
“ 往” “ 长 ”押韵 , “ 瞬” “ 尽 ”押韵 , “ 主” “ 取 ”押韵 , “ 月” “ 色” “ 竭” “ 适” 押韵 ( 邻韵相 押 ) ; 第 5段 的 “ 酌” “ 藉”
“ 白” 押韵 。
也 比较 随便 , 例如杜牧《 阿 房 宫赋 》 、 欧 阳修 《 秋 声
赋》 、 苏 轼 前后 《 赤壁赋》 。 对 照上 述 的介 绍 , 笔 者 观察发 现 , 《 赤壁 赋 》 虽是 文
YUW E NJ I AOXU E
I 9 ’ ' ■ , l }
高 中赋体文 本 的教学探 讨
— —
以《 赤壁赋》 为例
史 俊
◎江苏 省木 渎 高级 中学
《 赤壁赋 》 是文赋 , 所 以高 中阶段 对它 的教学设
计一 般是作 为“ 文” 进行 的 , 即使涉及 “ 赋” , 也只是在 简介时说 ,赋是古代 的一种文体 ,介 于诗 和散 文之
诺 文知 Y U W E N z H
网址 : www. y wz s z z . c o n r
里, 旌旗 蔽 空 , 酾 酒 临江 , 横 槊 赋诗 ” , 船 乃 日“ 舳舻 ” ,
满江 则 日“ 蔽空” , 饮 酒则 日“ 酾酒 ” , 握 矛乃 日“ 横槊” ; 人生 短暂 日 “ 天地 之蜉 蝣 ” ,人 之渺小 日 “ 沧海 之 一
文辞 上 , 辞采华 丽 , 但清 新 自然 , 用 词 不偏不 冷 , 不
堆砌不藻饰 , 如信 口言出却精 当典雅 , 如“ 清风徐来 , 水
波不 兴 ” , 风 日“ 清” , 来则 “ 徐” , 水 波则不 “ 兴” ; “ 舳 舻 千
。}。。。。。。。 ’。一
2 0 1 5 年第 4 期( 总第 3 0 2 期)l 8 1 I

赋

赋一、赋体文学发展史简述(一)赋的概念作为一种文体,赋最早出现在荀子的《赋篇》中。

而作为一种文学体制,赋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楚辞,所以今人又有辞赋之称。

简言之,赋是以楚辞为滥觞、最早见于荀子的文中、到汉代才成为一种特定的体制的界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新文学体裁。

(二)赋体的发展阶段当赋体成形之后,仍然继续发展流变,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骚赋:西汉的赋,是继承骚体传统而来的,主要是骚体赋。

代表作家是贾谊,其代表作《吊屈原赋》、《鵩鸟赋》。

同屈原的《离骚》一样,骚体赋有较强的倾诉性。

汉大赋:从西汉开始,骚赋就逐步向大赋转化。

其转折的标志是枚乘的《七发》。

《七发》所采用的是铺张扬厉的手法,不同于骚赋。

汉大赋的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其代表作是《子虚赋》、《上林赋》。

汉大赋标志着赋体文学的成熟。

抒情小赋: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转折,以东汉张衡的《归田赋》为标志。

抒情小赋篇幅短小,感情真挚,不同于“为文而造情”的大赋。

骈赋:魏晋南北朝时,赋向骈文方向发展,形成骈赋,或称俳赋。

其篇幅短小,以上四下六的句式为主,称为“四六文”或“四六骈文”。

律赋:唐朝时盛行的律赋,即在骈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仗和用韵,代表作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文赋:即用古文写成的赋,不拘骈偶,多为主客问答的形式。

从晚唐开始,文赋就逐渐发展。

一般认为最早的文赋是杜牧的《阿房宫赋》。

代表作是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文赋已经是赋的变体,宋代的文赋则是赋发展到终极阶段的标志。

二、赋体文学的基本特点(一)在内容上,赋体文学是“体物写志”的。

首先在于“体物”,就是描摹事物。

同时还能“写志”,即表述政见、抒发感慨。

(二)在形式结构上,赋体文学主要有南北东西式、主客问答式的结构。

(三)在艺术表现上,以铺排手法为主,即以铺张扬厉、夸饰性的描述为主,注重铺陈,讲究辞藻华丽与音韵和谐。

总体而言,赋是吸收了散文的章法、诗歌的韵律、节奏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文体。

汉代赋体文学

汉代赋体文学

3、其他文章 (1)赋作 《大人赋》、《长门赋》、《哀秦二世赋》。
(2)散文 《谕巴蜀檄》 《难蜀父老》:假托蜀父老非难“通西南
夷”,阐明“通西南夷”的重大意义。 《封禅文》:颂扬“大汉之德”,认为可以
举行封禅的典礼。
二、司马相如时代的其他赋家
1、枚皋(前156-?)
字少孺,善辞赋,有《平乐馆 赋》等,但 “其文骫骳(wěi bèi),曲随其事”(《汉书·枚乘 传》),属于文学弄臣性质,后 世罕有流传。
古代文学专题之
辞赋研究
【要点】从楚辞到汉赋的产生;枚乘《七 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张衡的《归田赋》。
【重点】汉赋的发展;司马相如赋作的艺 术特征。
【难点】汉大赋的基本特征;由大赋而抒 情小赋的社会文化原因。
第一节 西汉前期的辞赋
一、从楚辞到汉赋 二、枚乘的《七发》
第二节 西汉中后期的辞赋
的形式劝帝王听谏。
《七谏》:因袭楚辞,无甚特色。
三、西汉后期辞赋 1、王褒
约前88-约前55,字子渊, 蜀资中(今四川资阳)人,生 逢宣帝倡导文学之时。
王褒的作品体现了汉赋的转 变:题材上由游猎、女色而 细小的物件;风格上由规模 壮阔而纤弱沉缅的风格;手 法上由铺排夸张而密巧细致。 其名作《洞箫赋》就是“三 个转变”的集中体现。 这是第一篇专写乐器与音乐 的赋。
作家。扬雄是西汉末年最著名的赋家,《甘泉 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四赋是其代表作。班固是东汉前期的著名赋家, 代表作是《两都赋》。
③此期赋作多数 旨在“润色鸿 业”——汉家 帝国的赫赫声 威、新兴都邑 的繁荣新旺、 宫室苑囿的富 丽堂皇和贵族 田猎的盛大场 面等,但也有 劝谕之意。
2、刘安及其门客

中国古代赋体研究总论

中国古代赋体研究总论

中国古代赋体研究总论
古代赋体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体裁,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代赋体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至汉代及以后的唐宋元明清时期,古代赋体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而且影响深远。

古代赋体的特点是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思想,以抒发情怀为主,把思想和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古代赋体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把人们的心灵深处的情感流露出来,让人们感受到其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古代赋体的研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赋体的研究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及文学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赋体的研究要从多方面进行,要深入研究其形式、内容、思想等,要考察古代赋体的历史渊源,要分析古代赋体的文学特色,要分析古代赋体的技巧,要考察古代赋体的文学价值,要探究古代赋体的文化意义,要研究古代赋体的影响,要比较古代赋体与现代文学的异同。

古代赋体的研究需要借助多学科的知识,如历史学、文学史、文学理论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赋体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发掘古代赋体的文学价值。

小说中的赋体文学研究

小说中的赋体文学研究
来说 , 小说 出现的时间较晚 , 赋 这种 集叙 事与抒情于一体 的文学 体裁应用 于小说 中 , 恰好成 为小说 的辅助成份 , 二者 相互影 响 、 相互作用。 赋体应用于小说的渊源 赋兴起于《 诗经》 , 于 当时 还 只 是 一 种 与 比 、 兴 相 并 称 的表 现 手法 , 发展 到宋 玉时期就成为一种独立 的文体 . 主要用 于叙事描 摹, 有 时也兼具抒情功能 , 风格铺 张华 丽 , 善用铺 陈排 比。 董乃斌 先生 曾经这 样总结赋 的贡献与局 限 : “ 汉魏 以来 的赋 作者们 , 在 赋这一文体之 内, 已经努力尝试过发展它 的叙事 功能 . 并取得 了 难能可贵的成绩 。 然而实践证 明 , 赋体文章对于进一步发展 和完 善叙事艺术 , 局限很大 , 前 途不广。它的优长还是在于像诗那样 言志抒情 , 宣泄怀抱 。古代文人渐渐懂得 , 赋并不是充分发挥文
( 三) 、 迎 合 受众 的 文 化 追 求
学叙事性特征的合适文体 . 他们必须探索新路。 这路无 疑是存在
的, 那 就是小说这种文学样式赋” 。 1 2 1 的这些特征不论是在文人大 赋还是 民间俗赋 中都存在 . 也是赋体文学 的必备 特征。它的“ 主 客 问答 ” 的叙事方式正和后来 的小说有着共 同之 处 , 所 以小说 中 也多引入赋这种 文体 , 增强表 达效果 。小说历来 被称为俗文学 , 不仅体现在作者 的身份并 非都 是文人 .也体现在受众 的知识层 次较低 , 文人 大赋多用生僻 字 , 用典繁杂 , 给阅读和理 解造成 困 难, 故小说 中的赋多用俗赋 , 既能使读者读 懂 , 又能迎合 受众 的 知识心理需求 。 徐扶 明先生认 为 : “ 古典戏 曲作 品中的赋体文 , 乃 是来 自宋元话本 。 因为 。 宋元话本 中描写人物的服饰 ‘ 体态 ’ 行动 以至环境 , 往往采用赋体文 。其实 , 赋有两种 , 一 为民间赋( 民间 说话 艺术 ) , 一为文人 赋。这两 者 , 对 后世话本 、 戏曲, 都有过影 响。 ” 西 汉时期的《 神乌赋》 被看作是俗赋 的开端 , 初具故事 和小 说 的模 式 , 魏晋 南北朝时期 的将经文 、 变文 无论是在 叙事模式 、 表现手法上还是故事情节 、 题材功用上都更 加接 近后来的小说 , 由此可知 . 俗赋是古代小说 的创作发源之一 。 到 了唐代 ,传奇 开始盛行 ,呈 现出各种问题 同时应用 的局 面, 中间穿 插赋 , 此时数量 尚少 , 明清 时期 的小 、 说戏 曲中掺杂赋 的现象 就非常频繁 了 , 如《 琵琶记 》 中的“ 黄门赋 ” , 容 与堂本 《 水 浒传》 第七 十四 回中“ 妙居 泰岱 , 山镇乾坤 ……” , 《 红楼梦》 和《 西 游记》 中的赋等等 ,都反 映了赋体文学在小说创作 中的广泛应

赋体文学研究进度阐述

赋体文学研究进度阐述

赋体文学研究进度阐述刘师培《论文杂记》探讨赋体的起源时不仅提到屈原、宋玉的《楚辞》,而且还进一步追溯到更早的言志之诗与记事之史篇,指出《楚辞》其实隐含了诗歌与史篇二体,此二体都与文字学息息相关。

关于赋体的分类,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分赋体为屈原赋、陆贾赋、荀卿赋、杂赋四大类,但未说明分类依据。

刘师培继承此分类方法并对分类依据加以阐发,其《论文杂记》说:“自吾观之,客主赋以下十二家,皆汉代之总集类也;余则皆为分集。

而分集之赋,复分三类:有写怀之赋,有骋辞之赋,有阐理之赋。

写怀之赋,屈原以下二十家是也。

骋辞之赋,陆贾以下二十一家是也。

阐理之赋,荀卿以下二十五家是也。

写怀之赋,其源出于《诗经》。

骋辞之赋,其源出于纵横家。

阐理之赋,其源出于儒、道两家。

”[3]232233刘氏提出写怀、骋辞、阐理为班固区分赋体的依据,无疑更符合汉代赋体文学的实际情况,但他对于各类所属的赋家是否都具有相应的创作特点,却没有作进一步的探讨。

然而,上述依据与其所属的赋家风格并不完全一致。

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与扬雄的《羽猎赋》《蜀都赋》都属于聚事敛材、旨诡词肆之作,而司马氏之作归入写怀之类,扬雄之作则归入骋辞之列,无疑令人颇生疑问。

其实,章太炎《国故论衡》早已指出扬雄与司马相如在赋体上有直接的继承关系,所以扬雄之作不应列入骋辞之赋中,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对于班固为何如此划分,也没有作进一步的分析。

关于赋体文学的性质及对待赋体的态度,此时期的学者也有所关注。

“五四”运动时期,为适应新文化建设的需要,不少学者极力标举白话文,排斥贬抑文言文(包含赋体在内)。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斥责两汉赋作过于讲究雕琢辞藻、一味阿谀奉承,辞繁意寡,可谓一无是处,这无疑也抹杀了赋体文学体物的性质。

针对此类言论,郭绍虞撰文《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位置》加以反驳说:“有些讲文学史的人,因为反对旧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之说,而以为汉赋在文学史上为最无价值,或且不认之为文学。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赋体式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赋体式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赋体式
【—之赋体式】,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汉赋的体式
汉赋承继了《楚辞》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稀释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也注意到“写志”,即为通过图画事物去抒写情志。

此外,趋向散文化,经常采用修辞手法,对偶的整齐句法,既民主自由又细致,兼有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即为骚体诗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诗赋又都比较吻合于散文,有的全然可以归为散文的范畴。

诗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似。

骚体赋是赋体文学兴盛的开端,是从先秦时期到汉高祖时,继承了楚辞的特点,依旧使用“兮”字,枚乘的《七发》奠定了赋体文学的基础。

散体大赋产生于赋体文学的发展时期,从汉高祖至汉武帝登基之前,这段时间的赋体文学风格以田延彦壮丽居多,因而又被称作“散体大赋”,代表作品存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从汉武帝登基到东汉时期,这段时期是赋体文学的成熟期,作品以抒情为主,代表作品有江淹的《恨赋》和《别赋》
总结:最早发生于诸子散文中,叫做“长诗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就是诗向诗赋的过渡阶段,叫做“哦诗赋”;汉代正式宣布奠定了诗赋的体例,称作“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作“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至律体叫做“律诗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下诗赋,称作“文赋”。

“赋体”研究辨析

“赋体”研究辨析

“赋体”研究辨析作者:李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2期摘要:赋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体之一,在两汉发展成熟,并第一次达到顶峰,后世又对其探索、发展,并由最初的形态演变产生出了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文赋、律赋、股赋等众多形式。

本文单就赋体的源流产生做一辨析研究,以明确赋体的源流。

关键词:赋;源流;研究辨析作者简介:李锐,男(1988.7-),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3-0-01赋,作为我国上古时期产生时间较早的文体之一。

现在一般认为其产生于战国时期,关于赋较早的记录《诗·大序》:“诗有风、赋、比、兴、雅、颂六艺”。

赋与比、兴在一起同时出现,显然在诗经的周代“赋”是作为一种表现手法而出现的,是与比、兴共同作为艺术技巧为《诗经》的思想内容服务的。

“赋”不仅只有作为表现手法的这层意思,此外亦有口诵的意思。

《国语·周语上》有“瞍赋矇诵”[1]的说法,瞍和矇都是指没有眼球的盲人。

我们结合《国语·晋语四》中:“蒙瞍不可使视,嚣喑不可使言。

”[2]可以看出,赋和诵意义相近,皆有诵读之意。

班固《汉书·艺文志》亦称“不歌而诵,谓之赋”[3],由以上例证可知,赋不像诗一样能够用来配乐演唱,它更是一种只适合诵读的文体。

再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4]”;《左传·隐公元年》“入而赋”;昔邵公称:“公卿献诗,师箴赋”[5]。

“《唐韵》《集韵》《韵会》方遇切,音付。

责取也。

《说文》敛也。

《尔雅·释言》赋,量也。

《注》赋税,所以评量。

《扬子·方言》赋,动也。

《注》赋敛,所以扰动民也。

《前汉·刑法志》畿方千里有税有赋,税以足食,赋以足兵。

《注》赋,谓发赋敛财也。

”[6]“赋”是一个形声字,从贝武声,贝在古代代表货币,而武在古代则表示军事、兵戎等意义,贝与武结合起来就表示与军事、兵戎有关的钱财,引申义便是征收、征敛之意。

关于赋体文学的相关知识

关于赋体文学的相关知识

关于赋体文学的相关知识关于赋体文学的相关知识苏文杰编者按:各位关爱、支持、呵护过辞赋歌行版块的先生、女士,朋友们!大家好!为了在新的一年里,让咱们的辞赋歌行版块的发展,更上一层楼,特向大家推荐本版台柱子,涂健版主,应吴树叶先生之约,在已经发表一系列文体理论文章的基础上,再次发表的关于“赋”这种文体相关知识的文章,希望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对包括我本人在内的诗友们,对本版相关文体的各自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更清晰的了解,更好的为本版服务!谢谢涂健老师!谢谢诗友们!一、何为赋所谓赋,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

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往往受到同时代的诗歌或散文的影响。

有时是散文的成分多,诗歌的成分少;有时是诗歌的成分多,散文的成分少。

它一直是半文半诗的性质,而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立的文体。

赋,作为一种文体的名称,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出现。

著名的荀况,就写过以赋为篇名的作品。

据《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著录,荀子有赋10篇,今存5篇。

收在《荀子》一书中,统题作《赋篇》。

先秦时代,“赋”字与文学关联的有两种含义:一是敷布、铺陈的意思。

《诗·大雅·蒸民》“明命使赋”,《毛传》云:“赋,布也。

”《诗·小雅》“敷于下士”,《毛传》云:“敷,布也。

”《诗·周颂》“敷时绛思”,《左传》引作“铺时绛思”。

赋、敷、布、铺四字读音相近,义相类:所以,郑玄注《周礼》“六诗”,说《毛诗》“六义”之“赋”谓“赋之言铺,直铺陈令之政教善恶”。

二是讽读口诵的意思。

《国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列士献诗……瞍赋,蒙诵。

”此处所谓赋、诵,均指以声节之,不待乐奏的口头讽诵。

因此,《汉书·艺文志》云:“不歌而诵谓之赋。

”所谓“不歌而诵”,是指适宜于诵读而不能像古代诗歌一样入乐可唱。

从荀况的《赋篇》作品来看,主要用铺张的手法分别叙写五种事物,虽也字句大体整练,多用四言,但它设为问答,韵散间出,半诗半文,与入乐的诗体显然有别。

古典文学通识系列:读赋通识

古典文学通识系列:读赋通识

古典文学通识系列:读赋通识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六艺的教学模式:古文、诗、书、射、律、数,除了书,其他五种学问都有非常丰富的理论系统。

但是,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赋,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更像是许多时代的艺术形式的一种综合体。

赋是古代文学的一种主要形式,它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文化性融为一体,表现出古代文学文化的精髓。

从某种意义上说,赋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可以从多个角度表现,当然也有许多新的表达形式,比如“新赋”、“拟赋”、“对赋”、“酬谢赋”等。

在古代,人们发现了赋的美感,开始将它作为一种艺术,用来表达感受、反映情怀、宣扬传统价值,传承古典文化。

古典文学中的赋是古代文学文化的特殊文本,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不可多得的文学宝库。

因此,阅读赋文已经成为古代文学文化欣赏必修课之一。

要想阅读得当,就必须掌握赋文的读法、分析方法,熟悉其中的文学知识,以及了解赋的不同类型、形式和风格。

首先,阅读赋文,要掌握基本文体知识,了解诗、词、赋的主要构成和特点;其次,要学会分析文字的意义,把握文学的语言表达和表现等方面的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文字内涵;最后,要学会鉴赏赋文,把握赋文中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

通过不断掌握技能并结合实践,才能把握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全部内涵。

阅读赋文,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提升学习能力,更可以拓宽视野,深刻体会古代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从而使读者更好
地了解古代文学文化。

因此,阅读赋文是古典文学入门必修课,也是让人们更好地参与古代文化的必然选择。

赋体文基础知识探讨

赋体文基础知识探讨

赋体文基础知识探讨孙传志(xx年xx月x日)一、赋体释义及分类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到汉代才形成特定的体制。

因此,人们视荀况为赋的鼻祖。

随首时代的变迁,这种文体经赤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汉代,赋的篇幅较长,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骈偶的成分增多,习惯于用典,是为“骈赋”;在唐代,更注重对偶的工整、平仄协调,是为“律赋”;从中唐以后,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的写法又来了一次大革命,返回了古代散文化的趋势,对声律、对仗、句式不是那么苛求,押韵也自由。

人们称之为“文赋”。

唐宋以后,直至今天,一直沿袭着这种写法。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赋体文,是一种以对偶、用典、声律、辞藻、意境、言志、抒情、形式等为特范的语言文学现象、抒情方式。

新体赋文,未受西洋文化影响,倒是承袭了国粹。

汉字有xx年历史,而白话文入赋,仅不足百年而已。

赋,首先是给自己看的,诗则反之。

因为,没有谁能比赋者自己更深在功夫里。

赋痴,其志凝;赋痴,其文工;赋痴,其技良。

不知赋,莫作诗;不晓辞,莫为赋。

“新古赋”,可谓新时代的汉赋。

不是文字散句,而是一种新体语风。

辞赋首不在于形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存在的理由、表现活力度、传衍力等都在于其内容是否适合那个时代与社会文化生产力。

中国古赋,侧重:格律、体式、秉承、意境、语质、汉字表现力。

赋文化,品评、鉴赏、传播--认知的普遍性,多表现赋人强烈情感与深刻哲理、情感、语质并重上;表现积极意义、创造精神、社会责任感层面上。

因此,赋体文是社会历史范畴的文化痕迹与辞赋文化的总和。

故,辞赋大师潘承祥曰:“赋者,乃综合之体也。

赋家,则有包举宇内之心,吐哺八荒之志也。

”。

如:李春平紫阳阁赋三千里沔水,五百年紫阳。

大江东去,见证时代兴衰。

古往今来,走过沧海桑田。

山城依然山城,但今非昔比;紫阳还是紫阳,已除旧布新。

平湖如镜,环映山城魅影。

长桥卧波,联结三岸交通。

《文 赋》 讲 义123

《文    赋》    讲    义123

第五讲《文赋》及其理论创新《文赋》和《文赋》的作者《文赋》是用赋的形式写成的独立成篇的理论著述,系统讨论当时称作“文”、“文章”的那一类精神产品的存在价值以及写作规范。

“文”、“文章”,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概念,是中国文学自觉的产物。

称这一类精神产品为“文章”为“文”,是试图把它们和“经术”以及应用性文字─“笔”区分开来。

当时称作“文”、“文章”的那一类作品所追求的精神旨趣,和今天我们称作“文学作品”的那一类文字所追求的精神旨趣,相当接近。

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用独立成篇的文字,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系统讨论有关文学的诸多方面的理论问题,《文赋》是第一次。

《文赋》的作者陆机(261-303),是中国五言古诗发展史上“太康时代”的代表作家。

钟嵘《诗品序》中说,汉之建安(汉献帝196--219)、西晋之太康(晋武帝280--289)、南朝宋之元嘉(宋文帝424--453),是五言古诗发展史上的三大亮点:“陈思为建安之杰,陆机为太康之英,谢客为元嘉之雄”。

陆机出生于东吴髙门大族吴郡陆氏,祖陆逊、父陆抗相继担任过东吴大司马。

陆机二十岁那年,晋灭东吴。

陆机回归故里,闭门读书。

三十岁那年,晋庭以太子洗马征辟,陆机入洛。

在陆机生命的最后十年,不慎被挟裹进血腥的“八王之乱”,不得善终。

死年仅四十三岁。

在多事之秋的西晋惠帝时代,成为晋庭血腥权力斗争牺牲品的,并不止有陆机、陆云。

还有著名文学家张华、潘岳,著名思想家裴頠(《崇有论》作者)、欧阳建(《言尽意论》作者),著名书法家卫瓘、卫恒,等等。

陆机才思敏捷,著述甚丰。

由于死于非命,著述多有散佚。

后人辑有《陆平原集》47卷。

明代复社领袖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对陆机的悲剧命运和文学风格有言简意赅的精到评论。

张著有殷孟伦注本,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的一种,196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给陆机带来身后名的,是这篇《文赋》。

张少康有《文赋集注》,网罗迄于1980年代为止的《文赋》研究成果。

赋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写赋

赋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写赋

赋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写赋赋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写赋佚名赋是韵文中的一种,它有一个最基本的写作原则就是必须押韵。

但历代所用的韵书都不太一样,那麼以什麼韵书为标准呢?据笔者研究发现,非常奇怪,赋的押韵方式可大致用《词韵简编》来归纳。

而且骈文体的赋的对仗方式也跟宋词类似,因此可见,赋跟宋词存在著一定的关联。

赋的押韵方式可句句押韵,也可隔一句或隔两句押韵;隔三句以上押韵的赋就比较少见,因为这样读起来也不好听。

我们在给古人写的赋标句逗时,也可根据这一原则来判断。

历史上最短的赋,据说是西晋时期大文学家傅玄写的〈鹰兔赋〉:▲兔谓鹰曰:汝害於物,有益於世(韵,去声八霁)。

华髦被札,彤管以制(韵,去声八霁)。

根据中国古代赋的写作形式,赋还可分为【散文体的赋】和【骈文体的赋】两种:【散文体的赋】比较著名的有:〈洛神赋〉、〈阿房宫赋〉、〈秋声赋〉、〈赤壁赋〉等。

当然这些文章中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骈文形式的对仗句子。

以曹植写的〈洛神赋〉为例。

〈洛神赋〉讲述的是曹植从洛阳回东藩的路上沿洛水而行时看到神女的显现,由於曹植开了天眼,所以他看得到神女,并能跟神女沟通;而他的随从却看不到,就问曹植神女是什麼样子的。

那麼曹植就用尽人类最美的语言来描述他看到的神女的样子。

自古以来,对神女的描写很少有人能超过曹植。

笔者选其中几句来讲解赋的押韵:▲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一东韵,一东二冬通用],婉若游龙[韵,二冬]。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韵,二冬]。

彷佛兮若轻云之蔽月[换六月韵,六月九屑通用],飘颻兮若流风之回雪[韵,九屑]。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

穠纤得中,修短合度[换七遇韵,上声六语七麌去声六御七遇通用]。

肩若削成,腰如束素[韵]。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韵]。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韵]。

云髻峨峨,修眉连娟[换韵]。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韵]。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韵]。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韵]。

柔情绰态,媚於语言[韵]。

赋的体式基础2

赋的体式基础2

赋的体式基础22,骈文、骈赋、律赋、散文体赋各自的平仄特点平仄问题在骈文、骈赋、律赋、散文体赋中,若要研究的话,应分为两大类。

其一是“脚句”类的平仄,其二是“句中”类的平仄。

而属于韵文的“骈赋、律赋”与属于非韵文的“骈体文”在“脚句”的平仄上区别是很大的。

而介于韵文与非韵文之间的“散、文体赋”与前面两者,亦有所不同。

现在逐一来看看。

先讨论“脚句”类的平仄。

1,骈文的脚句平仄(举例皆为古代名家名篇)骈文的脚句平仄,亦有一个随意到规范的过程。

比较规范的时期是在初唐以后。

这是随着汉文字声韵学的不断完善而完善的。

从发现“四声”到研究发展,再到具体使用在各种文体之中,而后经过不断修正到取得一致认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大抵从六朝发端到唐初或唐代中期定型。

而律诗及骈文、骈律赋等等,其有关脚句平仄的一些认识,皆在唐朝得到完善。

从这角度看,大唐确实是一个值得让人敬畏的年代。

六朝骈文的脚句平仄,显的有些随意。

尤其是对于“隔句对”其中分句的脚字平仄,尚未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先来看一段《哀江南赋序》(以下加红色者为仄声,加绿色者为平声。

由于六朝韵书繁杂,并皆失传,故只能以平水韵为参衡其平仄的依据。

由于同属‘中古音系’,故六朝平仄定义与平水韵大抵可依。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

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恒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

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从这些加了颜色的脚句字可以看出,其平仄的安排是随意的。

常有数仄字连用,或平仄字交替使用的情况。

至于“分句对”,亦不如唐以后,讲究利用分句脚字来调和成“双进双出”的平仄格式。

而唐以后骈文出现的“双进双出”的规则,在清代被称为“马蹄式”,亦成为现代《联律通则》的理论基础之一。

赋的文体辨析方案

赋的文体辨析方案

赋的文体辨析方案一、赋的定义和特点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的文体,起源于先秦时期,兴盛于两汉时期。

赋具有律动优美、意境深远、修辞丰富等特点,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重要创作方式之一。

1.定义:赋是指用文言或白话写作,以抒发感情、描写景物或叙述事理为主要内容,采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笔充满音韵的一种文体。

2.特点:赋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以文言或白话为基础:赋文字的表达形式既可以是文言文,也可以是白话文,常常灵活运用文白相间的方式,使作品更加生动。

–音韵优美:赋在写作过程中注重音韵的运用,常常通过运用平仄押韵的方式增强韵律感,使整篇赋具有韵律美。

–意境深远:赋追求意境的抒发,注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通过具象的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使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修辞手法丰富:赋是一种修辞技巧运用极为丰富的文体,常常使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二、赋与其他文体的区别赋与其他文体相比具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下面以古文、诗为例进行对比。

1.赋与古文的区别:–目的不同:赋侧重抒发感情和描写景物,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注重意境的抒发;而古文主要以表达思想理论,叙事或记叙事实为主。

–文体形式不同:赋常常灵活运用文白相间的形式,并且注重韵律美的表达;而古文则以纯文言文为主,注重句读的完整和通顺。

2.赋与诗的区别:–结构不同:赋的结构相对自由,不受格律束缚;而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语言风格不同:赋以叙事、描写为主,语言更加活泼生动;而诗则以抒发情感和写景为主,语言更加唯美。

–格律要求不同:赋可以灵活运用平仄押韵的方式,没有严格的韵律要求;而诗需要遵守相应的格律,要求押韵。

三、赋的创作方法和技巧赋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对于赋的成功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创作方法和技巧:1.注重意境描写:赋是以情感抒发和描写为主,注重作品中的意境。

创作时可以通过使用形象生动的描写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来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赋体文基础知识探讨
赋体文基础知识探讨孙传志
一、赋体释义及分类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到汉代才形成特定的体制。

因此,人们视荀况为赋的鼻祖。

随首时代的变迁,这种文体经赤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汉代,赋的篇幅较长,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骈偶的成分增多,习惯于用典,是为“骈赋”;在唐代,更注重对偶的工整、平仄协调,是为“律赋”;从中唐以后,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的写法又来了一次大革命,返回了古代散文化的趋势,对声律、对仗、句式不是那么苛求,押韵也自由。

人们称之为“文赋”。

唐宋以后,直至今天,一直沿袭着这种写法。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赋体文,是一种以对偶、用典、声律、辞藻、意境、言志、抒情、形式等为特范的语言文学现象、抒情方式。

新体赋文,未受西洋文化影响,倒是承袭了国粹。

汉字有5000年历史,而白话文入赋,仅不足百年而已。

赋,首先是给自己看的,诗则反之。

因为,没有谁能比赋者自己更深在功夫里。

赋痴,其志凝;赋痴,其文工;赋痴,其技良。

不知赋,莫作诗;不晓辞,莫为赋。

“新古赋”,可谓新时代的汉赋。

不是文字散句,而是一种新体语风。

辞赋首不在于形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存在的理由、表现活力度、传衍力等都在于其内容是否适合那个时代与社会文化生产力。

中国古赋,侧重:格律、体式、秉承、
意境、语质、汉字表现力。

赋文化,品评、鉴赏、传播--认知的普遍性,多表现赋人强烈情感与深刻哲理、情感、语质并重上;表现积极意义、创造精神、社会责任感层面上。

因此,赋体文是社会历史范畴的文化痕迹与辞赋文化的总和。

故,辞赋大师潘承祥曰:“赋者,乃综合之体也。

赋家,则有包举宇内之心,吐哺八荒之志也。

”。

如:李春平紫阳阁赋
三千里沔水,五百年紫阳。

大江东去,见证时代兴衰。

古往今来,走过沧海桑田。

山城依然山城,但今非昔比;紫阳还是紫阳,已除旧布新。

平湖如镜,环映山城魅影。

长桥卧波,联结三岸交通。

橘乡之橘香浓郁,茶乡之茶香悠远。

漫步文笔山,凝思紫阳阁。

山因楼阁而增色,楼阁因山而壮势。

金丹流彩,尽显典雅之姿。

飞檐翘角,极具古朴之美。

千古歌谣,不逊阳春白雪。

昔日贡茶,而今大众饮品。

睹物思人,寻根忆旧。

桑梓之地,父母之邦也。

山城含笑对视,神峰迎面而立。

江心船舶荡漾,湖中鱼翔深水。

天上繁星点点,水面波光粼粼,城中彩灯闪烁,三岸如梦如幻。

水天一色,当为人间胜境。

河静山幽,疑似世外桃源。

赋的分类
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

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

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