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互豉关系——来自长三角的证据
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成长机理及其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
产业能力最强的依旧制造业等部门。这些观点均支持了低度JacobsⅠ外部性的观点。
假设3.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的优劣不显著依赖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生产性服务业的绝对规模也在长三角占据绝对优势。但数量大,并不
意味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好,也即达到质化发展状态。我们提出上述假说,目的 在于揭示究竟是那些因素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的优化有决定作用,以及如何实 现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质化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
※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PS)的快速发展,是长三角地区面临的重要任务。
共同发展、协调分工、制造业升级、打造现代服务中心;
※
长三角地区发展PS,不仅要重视量的扩张,更要重视质的提高。
量的扩张即为量化发展,质的提高即为质化发展,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不可绝对割裂;
2、逻辑主线
※
量化发展与质化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双重属性,这是研究立足点。
2、国内文献总体情况
第一类是早期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外延、特征、形成动因、统 计分类等问题的理论探索; 第二类是依据不同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实践,进行的对策性研究, 主要集中在日本东京、美国纽约、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 第三类是立足中国实践,进行的以量化为主的实证研究,这类研究中
主要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揭示影响PS与制造 业共生关系优化的 决定因素。
假设3.2: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扩张 对自身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 提高具有正向关联性质。
揭示服务贸易与共 生关系的联系,指 出发展思路。
共 生 关 系 优 化
●假设3.1和假设3.2的具体思路,见幻灯片18。
假设2.1: 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趋势显著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
2、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创新融合
创新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重要动力。在创新融合的过程 中,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整体的竞争力。具体而言,创新融合的 实现主要依赖于以下两个方面:
(1)技术和知识的转移。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为制造业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 和知识支持,帮助其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同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会对 生产性服务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其不断创新和发展。
理论分析
1、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是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率的重 要途径。在理论层面,这种协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链的延伸与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制造业产业链的 延伸和完善,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同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需要生 产性服务业的支持,为其提供更多的技术和智力服务。
(1)人力资源的共享。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具有很强的 互补性。通过人力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可以促进知识和技能的传播,提高员工的 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2)信息和资源的共享。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信息和资源方面也具有 很强的共享性。通过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可以提高企业决策效率和响应速度,实 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具体而言,数字化协同发展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成本 和风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数字化协同发展还可以为企业提 供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推动其向更高端、更精细领域拓展。
结论通过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我 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已成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 势,对于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发展水业创新对服务业与制造业 互动融合的推动作用
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
分 析 了湖北 省 生产性 服务 业 与制造 业 的互 动 发展程 度 ,结果表 明湖北省 生产 性服 务业 与制造 业 之间 的 互 动 发 展 程 度 较 低 。 而 李 博 、韩 增 林 ( 2 0 1 2)
第3 6卷
第 2期
石 家庄 经 济学 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i j i a z h u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E c o n o mi c s
Vo 1 . 3 6 NO . 2 Apr .2 01 3
种 与制造 业之 间相 互作 用 、彼此 依赖 、共 同发 展
的互 补 性 关 系 ( P a r t r和 E h a n ,1 9 8 9 ;S h u g a n ,
1 9 9 4 ;B a t h l a 、2 0 0 3 ) 。
近些年 来 ,生产 性 服务业 发展 及其 与 制造业 的
关 键词 :制造 业 ;生产性 服 务业 ;投入 一 产 出法
中 图分 类 号 :F 2 2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7 — 6 8 7 5( 2 0 1 3 )0 2 - 0 0 2 3 - 0 8
一
、
引 言
方 。江静 、刘 志 彪 (2 0 0 9 )分 析 了长 三 角地 区
这 种互 动关 系越 来越 引起 国内学 者 的重 视 。程 大 中 ( 2 0 0 8 ) 采用 投 人 产 出 法 对 中 国 和 1 3个 O E C D经
深化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促进合肥经济圈发展
深化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促进合肥经济圈发展作者:计紫藤张亨明来源:《经济师》2014年第11期摘要:深化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既可加快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又可实现长三角周边省份的加速崛起。
文章在阐述了合肥经济圈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之后,着重分析了合肥经济圈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具体模式,即以优势互补、区域共赢为前提,以产业转移、产业合作为主线和以提高新兴优势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为目标。
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促进合肥经济圈发展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合肥经济圈区域分工合作模式措施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1-189-02一、合肥经济圈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重要性长三角地区的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发展最具活力的经济圈,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区域已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引擎。
然而,由于受到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的限制,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不断加快,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对周边资源丰富、低成本地区的依赖性愈来愈明显。
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首次明确提出了“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问题。
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规划的角度出发,深化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一方面可加快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也可实现长三角周边省份的加速崛起。
为了深化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培育安徽的核心增长极,2006年,安徽省明确提出打造省会经济圈。
2008年5月,安徽省政府颁布《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开始建设省会经济圈。
2009年11月,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出台《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省会经济圈更名为合肥经济圈,并明确其范围包括合肥、淮南、六安、巢湖四市及桐城市等周边地区,而其区域层面的功能被定位为:安徽省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核心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长三角西向发展的门户。
最新-漫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系 精品
漫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系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协同发展的国际借鉴为考察生产性服务业如何与制造业实现协同发展,拟从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韩国、新加坡等国进行分析。
但是,上述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水平要远高于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故此可认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其集群化发展是实现两者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美国。
制造业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服务业增长主要依靠生产性服务业。
但是,美国的制造业近年来对经济的贡献下降较快,出现了相当明显的产业空洞化现象。
美国为扭转经济发展格局而实施的再工业化战略,旨在引导资源由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转移。
如,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制造业促进法案,旨在通过各种措施在促使制造业降低成本、恢复竞争力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进而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收缩。
此外,为实现与制造业的有效对接,同时突出高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和新兴产业区积极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如在硅谷扶持研发、设计、金融业、中介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
二日本。
日本的制造业在1956-1973年间逐渐发展为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布局,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且在1974-1991年间实施了从能源、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化的产业转型升级。
就总体而言,日本的产业升级路径可认为是劳动密集工业、重化工业、高加工度组装工业、技术密集工业与服务业协同主导推进的,即制造业积极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对接是实现有效转型升级的重要渠道。
日本对服务业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完善动态的统计调查系统和相关的政策体系、设立日本服务质量奖和服务研究中心,进而带动集群化发展。
三英国。
英国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主要采取了解除公司注册方面的壁垒以鼓励兴办企业、开放资本市场促使企业融资更加容易、政府做好咨询服务并对企业发展进行指导、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从事服务业的能力等四方面的措施。
如,政府通过相关法案、白皮书及具体措施、设立重大机构等做法,确保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顺利实施。
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测度及差异分析
经济观察二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 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测度及差异分析摘要:文章从区位&指数以及产业间 的协同集聚指数角度入手,测度了长三角 两省一市2009〜2017制造业的LQ (区位 & )指数,生产性服务业的LQ (区位& ) 指数,以及两者之间的CAI (协同集聚)指 数,研究发现,两省一市制造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情况即存在差异,亦 有共性&文章在分析两省一市制造业以及 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差异性的基础上,为长三角地区加强产业关联,实现经 济一体化提供建议&关键词:区位&;生产性服务业;长三角'产业协同集聚一、引言十九大报告提出,现代服务业是制造 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尤为重要,其具有专业性强产业融合度高以及带动作用较为显著的特点,对制造 业附加值和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2013年,我国的第三产业总 产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总产值,第三产 业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生 产性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中较为活跃的核心力量,在当前经济发展中也发挥重 要角色$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依赖的成,我国的制造业要提高效率$而生产性服务业同制造业之间 的同发展,不仅是 产业新 2的趋势,同也是我国制造业 的必要,是我国经济过去的高发展 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 %要以 为主要平台,域城市发展制&。
而当前我国城市发展 度有待提升部出现了产业 同 ,产业空间布不合,产业不够强I$、陈昭锋(2014)的研究表明生产 服务业 制造业在 间 成的同 提 产 业 的 动 融合,进而 成本,提升各自效率;(2014)则更进 ,为生产性服务业在 以中 间 入的角 色 融入制造业 的 ; (2017)则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入手,认为制造业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 同能解决资源 错$目前主要 都中在如何测度制造业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以及其影响,但通常以国性板据为基础$较少考虑区域层面的特殊性 $长三角经济圈作为我国经济较为 发达,产业较为集中的地,当前 [着生产要素成本的 以及 口 的下压力,其制造业也是势在必行$因此,本文选取了长三角地经济最 为活跃的苏省、浙省以及上海,通 过省级2009〜2017年间的面板数据测算其制造业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同集水平,探讨其内部制造业同生产性服务 业协同发展水,为长三角 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形成合理 的产业空间布局提出建议$二、区位/以及协同集聚指数就目前而言,赫芬达尔指数、区位X 、同、间基尼 均可以作为描述产业之间协同和集聚水平的标$其中区位X 在衡量一个内产业空间状态的分布状况,以及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 水平方面,是一 个很有意义的标;同时,同则很好的反映了某 不同要素、不同产业门之间的同 情况$因此! 本此 主要选用的是位X 以及同$位X的计算方法如公式(1)协同集聚指数的计算方法如公式(2)LQ ir =(x ir /X 1)/(x r /X ) (1)CAI /= —ILQ^—LQsJ / (LQfQ sr )(2)在公式(1)中,LQ 为区位X 指数,i 表 示产业类型(制造业或者生产性服务业)、 / 示地区$ X ./为/地事产业i 的 【单位 业人员,X 1为全国范围 事1产业的 单位 业人员;X/为在/ 地区范围 单位业人口 ,x 为全国 单位从业人口 $因此,区位X数越高,表示该产业在该地区呈现出越高水的 ,当区位X 大于1 ,便可为该产业在该地区达到了相当的专 业水,并且在全国范围具有一定的 较$在公式(2)中CAI /表示的是制造业同生产性服务业在9 的同[指18 ^2021 年 14 期(5 月)CHINACOLLECTIVE ECONOMY数! LQ ./用于描述制造业的区位,指产性服务业在该地区的协同集聚水平 数,LQ ”则用于描述生产性服务业的区 越高。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分析——基于投入产出
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促进长江 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 的现 实意义 和 战略意义 。目前 国内学者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 的研 究多是 集 中在定性分析方 面,本文使用投入产 出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 的生产性
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定量 的关联 分析 ,对 探索 如 何协 调 “ 中三 角 ”区 域 的产业升级 、产业一体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 . 实证 研 究
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 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 的技 术经济 联 系。本章采用投入产 出法 ,选取 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关键生产性 服务业 和制 造业 的支柱产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 。 ( 1 )直接消耗系数 总体来看 ,湖北 、湖南 、江西三省 的支柱制造业对主要 生产 性服务 业 的需求 占总消耗 的比例分别为 3 8 .2 9 %、 2 3 .9 1 %、 2 4 .4 9 % ,说 明 长 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 ,尤其是技术 、知识含量 高的新 兴 服务业 的需求 和拉动作用严重不足 ,限制 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 从表 1 可 以看 出,湖北 、湖南 、江西三省制造业对交通 运输 与仓储 业 的需求 比较大 ,占生产性服务 业总需求 的 比例分 别为 6 3 .9 9 % 、5 3 . 6 3 % 、8 0 .3 4 % 。说明三省制造业均侧 重与实体产品 的生 产,注重传统 生产模式 ,技术 进步与产业升级 的速度 比较缓慢 。其 中湖北 省制造业对 科 学研究 与综合技术服务业 的需求均高于其他两省 ,湖南省 制造业对金 融业与商 务服务业 的需求 比较高 ,而江西省对技术含量高 的新兴服务业 需求严重不足 ,制造业 主要两 大支撑产业化工与冶金对信 息传输 、计算 机服务和软件业 , 研究 与试验发展业 的直接需求极低 ,这可 能是造成两 大产业投 入产 出 比低 下 的 主要 原 因 ,严 重 制 约 了江 西省 经 济 的 快速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机理,以及这种互动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文章首先回顾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接着,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机制。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这种互动关系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类型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理解,而且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文章的研究结论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因此,政府应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发展,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剖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文章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基本概念及关系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是指那些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业,它们并不直接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
这些服务通常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咨询、通信、运输、仓储、研发、广告、市场营销等。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以及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制造业(Manufacturing)则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变化将原材料转化为新的产品的行业。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制造业的发展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还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的重要支撑。
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服务投入,如研发、设计、物流、金融等,这些服务主要由生产性服务业提供。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高端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进一步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国区域发展网
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GMM方法内容提要本文基于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结合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测算指标,初步考察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关系。
在此基础上,基于1989-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本文构建了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该地区两者间的互动程度。
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上海、江苏和浙江三个省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程度有所不同。
长三角地区必须要充分重视并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机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良性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联立方程模型作为目前中国国内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依托于沿江制造业基地的聚集和该地区以上海为核心的都市圈,已成为国内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较为成熟和实现两者互动最具潜力的经济地域。
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的态势下,非工业化现象不断发生,导致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城市日趋繁荣。
而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激励竞争、本地区生产性服务发展的基础以及较为成熟的制造业外包经验,都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升级过程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因此,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协调发展,推进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要素投入结构的改善、实现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攀升,是实现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落实长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纲要的重要举措。
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关系研究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一、文献述评随着生产性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从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关于两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表1)。
应该说,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关系的问题进行了较多关注,而且在诸如生产性服务业的前提或基础方面的研究也是比较深入的。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研究作者:樊艳茹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3期摘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我国处在制造相对繁荣的今天,发展服务业以为大势所趋,然而,发展服务业,可以将制造业丢在一边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做出具体的研究。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研究成为了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的,而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又依赖于生产性服务的附加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整合。
一、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界定1.制造业。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
制造企业的主要业务活动是经过加工、制造生产的可移动的各类产品。
2008年,国家统计局新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明确将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金属制品业等31个行业大类归并为制造业行业。
2.生产性服务最早由Machlup提出,后经Greenfield 等人的拓展而深化,是指那些为其它商品和服务生产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
生产性服务多半因制造业的生产活动而存在,并随着制造业发展而扩展。
国内外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划分迄今并无统一口径,其中UNCTAD(联合国贸发会议)有关文件将生产性服务业归入五类,包括批发贸易、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和保险、信息服务、科学与技术服务。
二、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制造业产值以年均22.2%(现价计算)的速度快速增长。
目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32%~33%,制造业产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达到94.5%,制造业吸纳了近30%的城镇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制造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均衡发展
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均衡发展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遭遇退运的情况日益严重。
尽管退运金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很低,但出口企业因退运而遭受的损失和产生的影响不能忽视。
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不均衡是造成我国出口商品退运的深层原因,并分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均衡发展的积极意义和促进二者均衡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出口商品退运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我国出口商品遭遇退运状况及其原因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遭遇退运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由于出口货物退运费用很高,退运手续繁杂,有些企业不得不将退运货物在进口国进行直接拍卖或丢弃,所以企业实际发生退货的情况可能要比海关统计的更多。
如果遭遇出口商品退运的是一家小型企业,一两单退货,就足以使其陷入困境。
虽然我国出口商品退运金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很低,但对退运企业所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导致我国出口商品退运的原因也变得错综复杂。
从表面来看,造成出口商品退运的主观原因是企业不熟悉国外市场和国际贸易惯例,或因出口产品质量问题被要求退回,或因买家倒闭、欺诈造成退运;客观原因是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采用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以抵制他国产品的进口。
但是,这些表面原因实质反映的是我国制造业的科技水平、人才层次、管理水平、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而这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直接相关。
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不均衡。
生产性服务业是从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问题。
跨国公司凭借生产性服务业(产品研发、设计、品牌、资本等)的比较优势,占据了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赚取高额利润,而我国企业的加工或装配活动依然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没有形成互动共进的机制。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均衡发展的意义(一)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制造业升级提效的有力支撑全球经济结构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述评
、
品相关 的服务 活动 ( 如商 品的存 销 、 弃物 的处理 、 废 设备 的安装 与维护 、 修理等 ) 与个人支持相关 的服务活 动( , 如保 洁服务等 ) 的服务业 。 由此可知 ,生产者服 务业 是制造业 直接相关 的配套产业 , 是 从 制 造 业 内 部 生 产 服 务 部 门 中发 展 起 来 的 新 兴 产 业 , 过 去 从 单个制造业 中提炼 出高附加值 、 高知识含 量的环节 以独 立产业
结构 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举措 。文 章通 过 国内外 学者对 生产者服务业 与制造 业的互动关系的研 究 , 总结出 了生产者服务 业与制造业是一种相 互作 用、 互依赖、 相 共同发展 的互动 关系。
【 键 词 】 生产者服 务业 ; 造业 ; 关 制 互动 ; 述评 【 中图分类号 】 02 【 F 6. 9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 04 26(020—22 0 10—78 21)2 05—2
生产 者 服 务 业 与 制造 业 互 动关 系研 究 述 评
屈 海群 , 何 勇
( 林 航 天 工 业 高等 专科 学校 , 西 桂 林 5 10 ) 桂 广 4 04 一个热点 问题 . 今 大力发展 生产者 服务业是解决我 国节能减 排 , 实现产业
生产者服 务业 (rd cr ev e ) 又称生 产性 服务业 或生 的形式 分离 出来 , po ue ri s , s c 从而更 好地发 挥规模 经济 的效 应 , 有效地 提 产型服务业 , 其概念 的提 出是基 于服务业 或服务部 门的功能性 高制造 业中间产 品的科技含量 , 实现最终 产成 品价值增 值的服 分 类 ( nt n b sdcas ct n , 早 由 G ef l 16 ) f ci — ae l i ai ) 最 u o sf o i ree i d( 9 6 提 务 。 出 , 由 Bo nn 和 S g m n ( 9 5 的发展 而得到深 化 。到 经 rw ig i l a n 17 ) ne ( ) 内对 于 生 产 者 服 务 业 的 研 究 二 国 目前为止对生 产者服务业 的定 义还缺乏 一个既定 的概念基础 , 宁越 敏 (0 0 从 转 型时期上 海市 城市 生产服 务业 和办 公 20 ) 大部分的定义实质是都 仅仅限于列举哪些服 务类 别 。 楼 区的分 布 特点分 析 出上海 生 产者 服务 业 区位 的影 响 因素 。 20 0 3年我国学者段杰 、 阎小培提 出“ 生产 者服务业是生产 、 商务 国 内外 对 生产 者 服务 业 的研 究 活 动和政府 管理 提供而 非直接 向消费 性服务 的个体 使用者 提 ( ) 一 国外 对 于 生产 者 服 务 业 的 研 究 第一种 , 从服务 对 象进行界 定 : ref l(9 6 认为 , Genid 16 ) e 生产 供 的服 务 ,其发展 与社会 生产率 的发展及科技进步 密不可分 ; 它不直接参 与生产或 者物质转化 , 但又是任何 工业生产 环节中 者服务业可用 于商品和服 务的进一 步生产 的非最 终消费服务 , 张 20 ) 是指市场化 的中间投入 服务。生产者服务业是生产 者在生产者 不可缺少 的活动 。” 国丰 (0 7 采用规范分 析与实证分析 相 结合 的方法 , 运用 经济学和统计学相关理论对美 国生产 者服务 服务业 市场上 购买 的服务 , 为生产 、 是 商务 活动等 中间 主体 而 业 的发展 及其特征进 行分析 , 在对 中美 两国生产者服 务业进 并 提 供 的服 务 。 行投入产 出对 比分析 的基 础上 , 对我 国生 产者服务业 的发展阶 第二种 , 从产 出的视 角进行界 定 : M c l (9 2 认为生 如 ahu 16 ) p 段 进行 定 位 ,并 为 其未 来 的发展 : 疗向指 明 了道 路 。顾 乃 华 产者服务业应 该是产 出知 识和技术 的产 业 , 这是到 目前 为止较 ( 0 8 在其 《 产者服务业发展 趋势及其 内在 机制——基 于典 20 ) 生 早的从其 内涵进行 分析而进行界定 的一种概 念。 一 第三种 , 生产者 服务 业所 包括 的服 务 类型的进 行界 定 : 型 国家 数据 的实证分 析》 文中指 出生产 者服务业 的增 加值较 从 就业 比重上升幅度大 ; 生产 者服务业不断 发展壮大是源 于其强 如 Bo n g和 Snem n 17 ) 出 , 产 者 服 务 业 应 该 是 包 rw i n igl a (9 5 提 生 含 了法律 、 金融 、 商务 、 保险 、 经纪 等行 业在 内的技术 密集 型 的 大 的产业关联效 应。 以上 各专 家学者对 从不 同的视 角提 出了生产 者服 务业 的 服务产业 。而 H w l 和 G en 18 ) o es l re (9 6 也认为 , 生产者服 务业是 但 生产 者服 务业 主要是 指为其 它机构 提 为其它公 司提 供诸如保险 、 银行 、 金融 和其它商务 服务( 如广告 概念 , 意思基本 相 同 : 供其用 于进一步生产 和服务活动 的服务业 , 是一种知识 技术含 和市场研究 ) 以及 职业和科学 服务( 如会 计 、 法律服务 和研发服 量高 、 成长非常 迅速 、 空间聚集高 、 对周边城 市能产生很 强的辐 务等 ) 提供服务 的行业 。 同时能为制造业带来 高利润和高 附加 值的现代 服务产 第 四种 , 服 务 活 动 的 角 度进 行 界 定 : Ma hl D mei 射作用 , 从 如 r a 、a sk s l c 业 。本文赞 同前人提 出的关于生产者 服务的概念 , 认为生产 者 和 Wod t 8 ) o (9 7 认为 , 产者 服务业应 该包 括提 供与信 息处 理 生 服 务 是 为 生 产 活 动服 务 的 非 直 接 向消 费 者 提 供 的服 务 。 相关 的服务活 动( 如研发 、 广告 、 市场 调研 、 传媒 等 ) 与实物 商 ,
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两业协同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分析研究
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两业协同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分析研究滕汶瑾(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从区位熵指数以及产业间的协同集聚指数角度入手,测度长三角城市群涉及到的两省一市2009-2017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二者的协同集聚指数,分析制造业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对于制造业升级的影响。
结果发现,两省一市制造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情况及其对于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存在差异,亦有共性。
在一个地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相互协调,对于制造业升级将会产生正向影响。
但如果地区产业聚集过分偏向于制造业单方面集聚或者生产性服务业单方面集聚,对于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则会降低甚至形成反向的影响。
此外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也会对制造业升级产生反向影响。
[关键词]区位熵;生产性服务业;长三角;制造业升级;产业协同集聚[中图分类号]F424;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0)11-0035-02[作者简介]滕汶瑾(1986-),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现代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尤为重要,其具有专业性强、产业融合度高以及带动作用较为显著的特点,这对制造业附加值和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依赖的成本优势面临着严峻挑战,我国制造业迫切需要提高效率,而生产性服务业同制造业之间的协同发展,不仅是全球产业创新升级的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经济由过去的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都明确提出了“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发展,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密集区域集聚”的发展目标。
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共聚
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共聚作者:胡渊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7期摘要:产业共聚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基础,本文基于区位熵和由此建立的产业共聚指数,测度2010-2017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各主要子城市群的制造业区位熵、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共聚指数,考察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协同发展的可能机制,研究结果对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共聚;协同发展一、引言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国中部规划建成的大型城市群,由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三个子城市群构成。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过区内地方政府之间多年的酝酿,发展规划在2015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复,成为实现中部崛起战略和协调长江中游区域发展的重要物质支撑。
城市群的良性发展需要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与空间互动。
产业集聚(Industrial Agglomeration)是推动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不过单一的产业集聚会导致城市群内主要城市间的产业结构趋同和过度竞争等问题。
因此,相对于推动城市群内部的产业集聚而言,更优的政策选择是诱导城市群内的各成员城市通过产业分工和有序转移,实现城市群内的产业共聚(Industrial Co-agglomeration),强化城市群内各个产业之间的依赖、联结与互动。
在产业共聚中,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共聚尤其重要(张虎等,2017),不仅能够缓解城市群内产业重新分工导致的资源错配,促进资源由制造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高的生产性服务业转移并实现产业升级,而且还能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反馈机制进一步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共聚。
由此可见,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共聚是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重要政策选择。
本文首先测算长江中游城市群中重要子城市群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共聚指数,进而根据测算结果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共聚发展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及门槛特征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6期双月刊2021年11月出版收稿日期:2021-05-30作者简介:金飞(1982-),男,江苏盐城人,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研究员;徐长乐(1954-),男,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教授,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机理及效应研究:以扬子江城市群为例”(2017SJB1215);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加快推进具有国际竞争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21EY B002)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近年来,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贸易摩擦、技术封锁、产业挤压等各种风险挑战时,中国制造业已有的成本优势及市场基础正被逐渐削弱。
而且,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以“分离式集聚”为特征的传统市场分工所带来的“外部性”绩效日渐式微。
事实上,中国制造业若想突破长期面临的“大而不强”与“低端同构”困境,不仅要实现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和低端代工,向以技术、品牌和服务等价值链高端的全面升级,还亟须沿着集聚化、融合化的思路,在不同的地理空间维度和集聚方式上,实现制造业价值链功能环节与高端生产性服务的优化匹配,构建能充分发挥集聚经济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和网络经济效应的空间协同布局。
现阶段,国内学界和业界也逐渐认识到产业集聚不仅是单一产业地理上不断集中,更应伴随着关联产业间的逐步共址,高度依赖单一产业发展的城市易于走向萧条。
现阶段,关联产业间的协同集聚也逐渐成为重塑城市内部产业空间结构的主导力量[1]。
从省际层面看,制造业部门区域性收敛,但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及门槛特征金飞1,徐长乐1,2(1.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江苏南通226019;2.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200241)摘要:通过构建协同集聚指数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空间层面的协同性进行综合评价,并以2008—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样本,利用动态G M M 分析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研究
樊艳茹
【期刊名称】《新农村(黑龙江)》
【年(卷),期】2011(000)007
【摘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我国处在制造相对繁荣的今天,发展服务业以为大势所趋,然而,发展服务业,可以将制造业丢在一边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做出具体的研究.
【总页数】2页(P232,121)
【作者】樊艳茹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东北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关系研究
2.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关系研究
3.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服务化与制造业升级的关系研究
4.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
5.制造业就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动态关系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外包出去。所以,互动论” 融合论 ” “ 和“ 是对 同一现象 的不同表述 而已, 本文将两者统一起来归纳 为“ 互动融合论” 。 本 文研 究 的理 论基 础 就是 生产 者 服务 业 和制 造业 关 系 的三种 假说 : 求遵 从假 说 、 给主 导假说 需 供
增长的过程产业 , 是经济的黏合剂 , 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 的产业 , 是刺激商品生产的推动力 。 而生 产者 服务 业 和制 造业 之 间 的互动 关 系是 学者 们 非常 关注 的。这 方 面 的文 献综 述 以 国 内学 者 顾乃华等 _为代表 。他们归纳 出 目前 四种论述 生产者服务 业与制造业 关系 的观点 , 需求遵从 5 即“ 论” “ 给主导论” “ 、供 、 互动论 ” 融合论” 和“ 。需求遵从论者认为制造业是生产者服务业发展 的前提
维普资讯
衙 疙(月q 双f )
28第 期总 3 ) 0年 4 (第5 0 期
制造 业 与生产 者服 务 业 的互动 关 系
— —
来 自长 三 角 的证 据
口代 中强
( 集美大学 财经学院 ,福建 厦 门 3 12 ) 6 0 1
摘要 : 制造 业 与生产 者服 务业 关 系存 在 三 种假 说 : 求遵 从论 、 需 供给 主 导 论 和 互动 融合论 。利 用 长三 角 1 6城 市时间序 列数据 进 行 实证 研 究发 系, 制 造 业 和 生 产 者服 务 业 的 即
为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 、 相互依赖 、 共同发展的互动关 系 。融合论认为 目
前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 的边界越来越模 糊 , 两者 出现 了融合趋势 。实际上 , 互 动论 ” “ J “ 和 融合
论 ” 质上 都是 反 映这 样一 个趋 势 : 二产 业 和第 三产 业 的发 展是 互 为 依 赖 的 , 来 属 于第 二 产 业 的 实 第 原 某 些 生产性 服 务 功能 , 随着 分 工 的发展 , 性 的公 司追 求 交 易 成本 的 降低 和 规模 报酬 的效 果 , 步将 理 逐
4% , 8 其他发达国家情况也大体类似。
收稿 日期 : 0 — 3 2 修 回日期 : 0 — 4 2 2 8 0 —1 ; 0 2 8 0—1 0 作者简介 : 代中强 ( 98 17 一 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本 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 04年度重大项 目“ 贸易投资一体化与长江三角洲开放
一
、
引言
自2 0世纪 6 代初起 , 界 主要发 达 国家经 济重 心开 始转 向服 务业 , 务 0年 世 服
业 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断加大。18 20 90— 05年期间 , 全球服务业增加值 占 G P比重 由 5% 上 升到 6 % , D 6 8 主要发 达 国家 达到 7 % , 1 中等发达 国家 达到
6 % , 收入 国家 达 到 4 % 。全 球 经 济 呈 现 出 从 “ 业 型 经 济 ” “ 务 型 经 1 低 3 工 向 服 济 ” 型的 总趋势 … 。全 球 产业 服务化 的突 出表 现之 一 是生 产 者 服务 业 在世 界 转
范 围内迅速 崛起 , 且呈现 出持 续快 速 发展 的 态 势 。生 产性 服 务业 已经 成 为发 并 达 国家经济 的 支 柱 产 业 , 美 国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增 加 值 占 其 G P 的 比重 超 过 如 D
和基 础 , 务业 发 展处 于一 种需 求 遵从 地位 , 服 服务 业 的发 展是 通过 制 造业 的扩 展 引致 发展 的 。供给 主 导 论 者认 为生 产者 服务 业 是制造 业 生 产力 提 高 的前提 和基 础 , 照奥 地利 学 派 的观点 , 按 生产 者 服务业 的发 展可 以提 高社 会 的分 工程 度 和劳 动效 率 , 通过 迂 回生 产延 长 产 品生产 链条 , 造业 企业 将 服务业 制 外 包 给生 产性 服 务行 业 , 以降低 其 经济 运行 的交易 成本 , 而 提升 企业 的核 心竞 争 力 。互动 论者 认 可 从
“ 互动 融合论 ” 不成 立。要 实现 长三 角 国民经 济 又好 又快 发展 , 并 须采 取措 施 构 建制造 业和 生产 者服务 业 的互 动融合 关 系。 关 键词 : 产者服 务 业 ; 三 角 ; 生 长 因果关 系检验
中图分类 号:2 3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9 0 (0 8 0 0 2 — 7 17 — 3 1 20 l4— 0 2 0
务 业通 过 与产 品生 产 和其 他服 务 活 动 的 复杂 联 系 , 扩 大 劳 动 分 工 、 高 生 产 率 方 面 发 挥 了很 大 作 在 提
用; 同时 , 生产 者服 务业 的出 口或外 销也 加 速 了 区域 的发 展 。Rdl 认 为 , 务 业 是 促 进 其 他 部 门 ide 服
生产 者服 务业 之所 以 引起 人 们 重 视 , 于许 多文 献 指 出其 对 经 济 发 展 的促 进 作 用 。K t hr 在 us e c 认为 , 无论 是生 产 企业 内部 还是 外 部独 立企 业 所 提供 的生产 者 服 务 的 增 长 , 扩 大 劳动 分 工 、 高 生 对 提 产率 和人 均收 人都 起 到重 要 作 用 。 H ne _研 究 指 出 , 日益 加 强 的信 息 导 向 的经 济 中 , 产 者 服 asn3 在 生
型经济发展战略 的调整” 项 目编号 :5J 70 1 ) ( 0 JD 90 2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一
) 男, , 湖北荆州人 ,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讲师 ,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 贸易
22 ~
维普资讯
I D U STRI L C o N o M I S RESEA RC H N A E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