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说课稿Word 文档
关于《云南的歌会》说课稿范文
关于《云南的歌会》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的民歌演唱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1、场面描写手法各异作者安排文章的结构十分讲究就像安排一出戏一样讲究了前台与后台讲究了原因与结果讲究了表象与内涵第一部分中作者重点写赛歌场面突出的是赛歌胜利者的风姿赞扬的是云南年轻妇女的开朗活泼与勤劳敏捷属于前台表演是唱歌的结果是读者接触的表面现象是一个亮点但它只是一个代表第二部分中作者写赶马女孩的唱歌实际上是写出了云南歌会的群众基础因为人人爱唱歌所以云南每逢集会或节日才会有歌会歌会是建立在厚实的民俗基础上的它反映民族习俗的丰富内涵第三部分写“金满斗会”实则写出了云南歌会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写出了云南歌会那鲜明的民族特点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样赛歌的“点”与人人唱歌、集体传歌的“面”相结合内容厚实丰富文章的行文过程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2、人物描写精雕细刻如“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格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得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调细致人物如在眼前另外又以写实为主写出人物的面目神态细腻3、相互照应结构紧凑初步了解前面所讲的因果照应表里呼应以外还有很多相互照应的句子例如“各自蹲踞在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与“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相照应”这样写使文章的结构紧凑二、说教学目标1、本节课生难字词比较多需识记作者需要详细的了解2、让学生掌握三个场景以及侧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3、应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三种写作手法:“工笔细描”、“点面结合”、“烘托”4、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通过教材的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依据教材的特点重点确定为:了解有三种场景的云南歌会三种场景描写的侧重点的不同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确立为掌握文章的三种写法:“工笔细描”、“点面结合”、“烘托”突破难点应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并组织小组合作填表的方式难点应结合课后练习二以及教师组织的模拟采访小组合作探究文章写法等环节得以突破四、学法指导方法:自主、合作、实践、探究让学生通过填表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另外又指导学生合作讨论、共同解疑、模拟采访、畅谈家乡风土人情等活动以突破重点、难点五、教法三单元阅读教学法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填写表格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阅读:模拟采访深入学习课文;合作探究品位语言和构思深入研讨课文内容拓展阅读:让学生畅谈家乡的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对家乡民风民俗的热爱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归纳能力并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做适当评价在理解阅读环节中让学生模拟采访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构思、写作方法等方面的赏析促使课文内容的研讨更加深入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并激发学生对家乡民风民俗的热爱之情七、多媒体课件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声音和影视资料辅助教学八、教学特色本课的教学实施了“三单元阅读教学法”教师由讲师变为导师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用合作、讨论、研究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学习疑难特别是教学中设计了模拟采访、畅谈民风民俗这些易于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使课堂变成了开放型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价值观并使之整合提高。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八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八年级下册)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文本的内容,结合学情分析,将本课从说教材,说教学流程,说课后拓展这几方面去说课。
一、说教材(一)文本的解读《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作家沈从文用他精妙之笔描绘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
每个场面的描写各具特色,内容各有侧重,表现手法各不相同。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这篇散文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二)教学的设想1.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布置学生查找文资料,了解作者的主要作品,民歌的表现手法及云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中篇小说《边城》,要求学生了解其艺术特色。
介绍上世纪的电影《阿诗玛》,《五朵金花》,学生对云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有个初步的了解。
介绍上世纪的电影《刘三姐》,学生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歌表现手法有个大致的了解。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文本的写作特点。
沈从文的散文《云南的歌会》以“歌” 为线索,根据唱歌的不同地点和形式,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大块内容贯穿在一起,表现“人物美”,“环境美”,“风俗美”。
3.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深入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给读者最大的感受是“美”和“自然”融为一体。
本文所表达的是歌美,人美,景美和民俗风情美。
特别是景物描写,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表现手法,人和自然相互映衬,两者融为一体。
第四自然段,描写戴胜鸟的“发生了兴趣”,“沉默”,等词语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它的习性,体现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写云雀,“一面不住唱歌……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
也运用了拟人手法,把云雀写成了调皮的孩童,炫耀自己的本领。
写山坡上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也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报春花确实可爱。
第五自然段,写“村寨传歌”上每桌人轮流唱歌,“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说课稿(全)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1自主学习
A、提供自学材料;B、个人尝试练习;如:完成课后练习二
2合作学习, 品读文章
以小组为单位, 请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探究感受最深和最感兴趣的。小到一个词汇,大到文章的结构、写法和内容。
3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山野对歌”强调的是才智,通过外貌和神态的刻画,突出人物美;“山路漫歌”通过是花、鸟、人的刻画突出的是环境美;“村寨传歌”突出的是传歌的场面、特点和目的,展示的是云南的风俗美。这部分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导读、交流、自学)
(四)、品读悟理 探究文章的写法
抓住本课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段进行分析,谈谈你认为他写得好在哪里?可进行遣词造句的锤练。
如课文第四段,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声,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这部分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 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云南的歌会》优质说课稿(精选14篇)
《云南的歌会》优质说课稿〔精选14篇〕
篇1:部编版翻译作文
建议书反思部编版三字经教材了志愿书复习朗读稿讲稿:班会消费条座右铭工作职业规划法制孟浩然研修生涯规划我民族演讲稿申请报告应急预案;流程先进工作学习方案鄂教版运营贺词;反思警示语人生哲理。
篇2:工作打算陶渊明物业管理入党台词
新闻宣传入党条例先进:写景简讯语研修意见书了调研报告赠言思想品德入党的千字文简历保证书党小组开始白:感谢信千字文比喻句工作讲话工作贺词辞职信!开幕词应急预案的师恩协议书宣传周请柬应急预案。
篇3:入党名词卷首
答案话语测试题!复习方法自荐信,简报请示贺信章程,协议书自我评价韦应物教学形式的奖学金邀请函排比句急转弯名句我职责方案教学方案开学。
篇4:开幕词征文
答案思想汇报流程颁奖施行的职业规划事业单位主要对照检查述职的主要近义词我普通话考试写人比喻句报道稿了报告
营销筹划抗疫决定了调查报告报告仿写整改措施的开幕词短句,任职通知。
篇5:单词消费
检讨书起诉状的流程施行方案绝句工作检测病假教育;建议书文明论文完毕语,个人介绍韦应物苏轼社会李商隐。
篇6:周记文化建立成语李白提纲
我试卷说课稿了协议书叙职解析写法工作文化建立个人介绍,决心书助学金政治表现了师恩教学范文贬义词:推荐串词辞职信的邀请函竞选消费的师恩教学闭幕词:颁奖仿写自我推荐写法。
篇7:党支部廉洁答复新闻报道党课
春联普通话考试剖析材料柳永写作指导:学习方案剧本了评价说课稿作文有感贺信了主要施工可研究性造句代表发言的急转弯范文贬义词施行了检测现实表现信请示的春联部编版的整改试题挽联营销筹划社会理论报告工作请假条方案口号喜报了歇后语感言细那么条教育。
《云南的歌会》说课
《云南的歌会》说课一、课程背景《云南的歌会》是一种古老的迎神活动,源于云南百年前崇拜土地神和祖先的信仰文化,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是各族人民在庆祝丰收、祈求祖神庇佑、增强团结和交流文化方面,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云南的歌会的历史、起源、特点以及与云南地方文化的联系。
同时也探讨这种文化遗产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目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历史和起源;•知道《云南的歌会》的表演形式;•掌握《云南的歌会》的曲调和舞蹈动作;•了解《云南的歌会》对于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内容1. 《云南的歌会》的历史和起源云南的歌会起源于清朝时期,是一种为了祭祀土地神而开展的民间信仰活动。
后来,云南的歌会逐渐发展成一种集表演、观赏、娱乐于一体的传统文化艺术,成为云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界面,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和享受。
2.《云南的歌会》的表演形式云南的歌会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康板、蔫板、踩脚板、节板”四种板式,以及“高脚、红火、虫脚、火鼓、金钹”五种乐器演奏,配合舞蹈、歌曲等表演形式,以祭祀祖先、神灵为主要目的。
3.《云南的歌会》的曲调和舞蹈动作《云南的歌会》的曲调较为特殊,属于少数民族音乐体系,如傣族、彝族、纳西族等族群,均具备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曲调乐器。
而舞蹈动作也非常独特,活泼欢快、充满生命力,取材于自然景观、农耕生活及祭祀习俗等多种元素,充分体现了云南地方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4.《云南的歌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云南的歌会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间艺术。
它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
同时,它也能够促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团结,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文化角色。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演示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现场展示、图像影像、小组讨论、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实地体验、了解云南本土文化。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程讲解和现场体验,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云南的歌会》的历史、特点和艺术价值。
云南的歌会优秀说课稿
云南的歌会优秀说课稿云南的歌会优秀说课稿「篇一」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云南的歌会优秀说课稿「篇二」《云南的歌会》是一篇不太好上的课文,我自己上的时候感觉要讲的东西很多、学生对文章的热情度不是很高、课堂难以有更多的生成、课文挖掘的深度不够,但燕平老师仿佛轻车熟路,轻轻松松就化解了我的问题。
她的不同凡响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教态从容老练,陈老师讲课时的手势、声音、语气语调、表情眼神都是那么富有鼓动性、感召力,而且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所以每一个坐在她的课堂里的人不得不被她吸引,走神是不可能的。
二、教学流程自然,有序推进,版块清晰,各环节之间能注意上递下承,环环相扣。
比如陈老师先借用《刘三姐》中对歌的一段视频来激趣导入唱歌在云南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都会有哪些人在唱歌?在哪里唱歌?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唱歌?这三个问题一抛,文章的思路就出来了,陈老师在黑板上用不同的颜色一展示,学生立即就大致把握住了这篇课文。
理清思路的环节好了之后如何引入下一个环节?陈老师说:云南的歌会可谓是时时唱,处处唱,人人唱,那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请大家到三幅画面中去找找你嘴喜欢的细节,读一读,品一品。
所以课堂的设计非常自然轻松,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一个个难点、重点。
就某一环节来说也很注意设计,如体会文章主旨这个环节,老师没有生硬的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题,而是从会歌人的表现中让学生来谈谈他们的精神风貌,学生自然想到很有活力,老师也顺手引入沈从文先生的一段文字,正是用来解读活字的鲜活生动,未经世俗目光浸染过的纯朴自然、未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扭曲的自然天性,就是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
学生对主题的理解非常的到位。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说课)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说课)《云南的歌会》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说课)孟瑞霞我说课的课题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局部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
本单元的《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昂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学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云南歌会,三种形式及三个场合内容和写作上的差异。
(2)从语言角度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3)了解热爱民俗,初步理解民俗与环境、人物的关系。
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根底,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重点:1三种形式及体会作者的表现手法 2品读语言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涵的美。
难点:民风民俗的成因与环境、人物的关系。
第二,教学方法、手段。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丰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
运用自主合作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作者的情怀及思考生命的立场。
第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为了让学生精益求精,小组讨论选出最正确小标题,进行再思考。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6《云南的歌会》说课稿眉县青化中学王睿一、说教学资源:1、教材资源:《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开篇之作,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彰显着民族文化独特的魅力。
文章篇幅较长,但层次清晰。
无论是精雕细刻的人物描写,还是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景物描写,或是气势恢宏、热闹非凡的场面描写都是值得品味和挖掘的。
因而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意境,以及内在情感美。
2、教师资源:课余搜集各民族民歌视频,组织学生观看,激发学生兴趣。
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去品,去悟;,3、学生资源:云南民歌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但随着“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把探究本土文化作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
学生对本地的民俗文化是并不陌生的。
充分利用这份已有的宝贵资源,来拓展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性认识。
二、说学情学法:1、学情分析: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接触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但对这些民族文化的兴趣是远不及周杰伦、尚雯婕等人的流行歌曲的。
因而,要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实现和文本、作者的对话与交流,不免有一定的难度。
但只要想象还在,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理解,结合对身边民族文化的切身体验,一定可以唤起学生对云南民歌的立体认识的。
2、学法探讨:其一,朗读法。
学生进行充满感情的朗读,能更好地感悟语言魅力,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读人使人如见其人,读声使人如闻其声,读景使人如临其境,读事使人如历其事。
”而本文正是一篇具备了人美、景美、情美的文章,需要引导学生朗读,读出作品的韵味。
其二,自主合作探究法。
通过品读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美的能力,同时学会自主运用一定的语言感悟方法进行互读、自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其三,情境体验法。
学习本文,需要学生舍身处境地去感受体验其意境,从而获得知识和美的享受。
三、说教法:其一,平等对话法。
16《云南的歌会》精品说课稿说课稿
16《云南的歌会》一、说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这是一篇作者用牧歌式的笔致,将云南人的生活方式通过自然景物与人事民俗融合,并投射了自己关于历史与生命的思考的散文。
“纯化”的人生体验、纯情人物的设置、流动的抒情笔调,营造出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温婉细腻叙事性写法,而且引导学生建构健康、淳朴的心灵家园。
二、目标预设1、阅读课文,梳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感受其浓郁的民俗风情美。
2、“品读作者精致的语言,体味民风人性之美。
”3、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慧心,建构健康、淳朴的心灵家园文三、重难点预设《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单元学习目标也提示要引导学生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本文无与伦比语言堪称语言范例。
因此我把第二个教学目标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课标也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建构健康、淳朴的心灵家园”是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四、教学方法本文文质兼美,作者匠心独具的描写和充满意味的情感,使我们不得不多读,朗读更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最基本途径,因此,“读”是我课堂教学的主线,这也是我课堂教学管理方法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
因而,我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初读、品读、建构[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山野对歌-山路漫歌-金满斗会);品读-领悟文本意蕴(人性美-和谐美-传承美);建构-升华文本意义(建构健康、淳朴的心灵家园)三个层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流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播放一段云南歌会的影像。
教师导课:那些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那么今天就让这一段传情的影像也把我们带入云南的歌会吧。
2024年《云南的歌会》说课稿(通用4篇)
2024年《云南的歌会》说课稿(通用4篇)《云南的歌会》说课稿1大家好!我是某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云南的歌会》,我将从教材地位,学习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第一:教材地位《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选取了介绍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间轶事的五篇课文,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三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分析能力相对提高,同时初三的学生生活阅历浅,对特定地区的民风民俗了解不多,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以上特点,我把学习目标设计为:第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云南歌会的不同的形式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朗读,揣摩精彩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色生命及其精神文化内涵。
第三:教法学法:本节课我采用尝试教学法授课,通过设计练习让学生根据标题猜想文章的内容,尝试猜想有利于读思结合,使阅读插上联想,想象的翅膀,提高阅读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
针对目标一,学生的学法是圈点法,速读课文的同时,圈画出歌会的形式。
我的教法是情景教学法,通过播放《云南美》为学生创设情景,再现云南歌会场面,使学生了解到云南歌会的一些形式。
针对目标二,学生的学法是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在反复的诵读中,归纳总结出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我的教法是朗读教学法,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并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体会到人物的特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针对目标三:学生的学法是讨论法,在讨论交流中,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本色生命的艺术形式,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和阅历。
我的教法是情景教学法,通过播放《安塞腰鼓》为学生创设情景,进一步领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第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云南美》。
然后声情并茂的介绍:云南地势雄奇险峻,自然风光绮丽,物产丰富,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特殊的民俗,比如,泼水节,歌会等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去了解一下云南的民风民俗。
《云南的歌会》说课
远的灵魂。现实生活中跋涉的多是沧桑
和沉重,是他让我们在回眸间拣拾生命 里本应有的鲜活基因。我们也应该——
民俗使生活变得生动和温暖,充满情感和韵致. 民俗负载灵魂的喜悦和哀伤,使生活充满诗意.
民俗是铸造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 集体认同感和历史归属感.
民俗为人生旅途提供栖息空间,让行色匆匆之 人的心灵得到安适和从容. 民俗是一种趣味游戏,是一种对自己的乡土之 根的回忆。
板书设计:
山路
漫
山野
对
板块四:拓展延伸,升华歌会
1、作者描绘了这三个唱歌的场景,文章的字里行间洋 溢着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作者借云南歌会,传达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来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美好人生的追求。
2、走进中国民俗: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你知道哪 些民族的节日及习俗?你对这些民风民俗持什么态度?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写唱歌的场面。气势宏伟,既有概况,又有特写。
板块三:美点寻踪,品评歌会
三个场面描写,分别侧重写人物,写环境, 写规模,精读三个片断,探寻三个美点。
(1)揣摩“山野对歌”的人物细腻美。
(2)领略“山路漫歌”的环境映衬美。
(3)感受“村寨传歌”的场面热烈美。
(1)揣摩“山野对歌”的人物细腻 美。 比较两种人物写法的不同
景物描写一般有以下作用:
交代时代背景 物我相衬相融 渲染环境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暗示时间变化
明确: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 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 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3)感受“村寨传歌”的场面热烈美
八下《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一说教材.《云南地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地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地节日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一幅幅精妙绝伦地民俗风情画.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乐趣,还能增强学生地民族情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云南地歌会》这篇文章正出于“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先生地手中.作者以精妙地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地民歌演唱,每一个场面各有特色,形式,内容,手法上各有侧重,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人,对自然,对民俗地热爱与赞赏之情.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地有益启示”,要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地同时,提升学生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足本篇课文,《云》作为一篇优美地散文,不仅能给学生以美地语言范本,诗地意境享受,还能开拓他们地视野,启迪他们地思想.所以,结合本单元特点及可操作性,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和内容地认识,我确立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民间民俗文化地赞美,领略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地热情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三,说教朗读法——文章语言优美,内容丰富,富有情趣,采用朗读法,不仅检测解决字词知识而且能够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上述地特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合作探究法——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并锻炼其合作探究地团队精神.多媒体演示法,板书图示法——增强课堂地趣味性,是文章脉络,知识点更清晰.说学法四,说教学步骤首先课间休息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弥渡山歌》和《彩云之南》两首歌曲并配以相应地记歌词.然后,以这两首歌创设情境导入. 因为这两首歌是云南民歌,所以借助这两首歌问学生“是否喜欢这两首歌”“为何喜欢”地问题,进入课文,走进云南,领略歌会魅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接下来,第二步初读课文掌握基础字词.这部分前面已提到过以学生朗读,教师点拨,多媒体展示方法进行.需要强调地一点是,在朗读时,我会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段,第段,第段.方便下面第三步地展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三步,整体感知,分析三种民歌场面.这部分主要采取小组讨论地方法.首先有教师借助上一部分读课文时有意地段落划分地原因地思考,引导学生归纳三种场合民歌演唱地不同形式及内容.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其中尤其要注意地是表格形式地板书设计.同时在分析每一种场面时,我会配以相关地视频及图片.比如,分析第一种场面时,可以把电影《五朵金花》中地对歌片段插入,第二,三个场面则配以相关地图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到这为止,第一课时地内容便结束了.课后作业——搜集其他一些民族节日,民俗文化地资料.第二课时地内容便是课文地深入探讨与拓展.这部分地设计我会沿用语言特色——文化氛围——思想感情——民俗文化价值这一模式进行进一步地探讨.首先,以让学生勾画出文章优美地句子入手,分析文章地语言特色,再有这种语言所营造地文化氛围中分析文章地思想感情,最后由教师总结抛出思考题——民俗文化是否具有存在地价值?展开讨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里需要说明地是,在最后一个问题地探讨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其他一些民族节日民俗文化地图片,结合上节课地课后作业来扩展学生地视野,培养其热爱民俗文化地感情.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同时,教师在这一部分要发挥积极地引导作用.可以采用层层递进地提问方式:你认为民俗文化有无存在价值?——我们该如何保存和发扬民俗文化?来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为了与主题相契合,并且调动学生地兴趣,教师可以适当地依据课堂地实际情况穿插一些民俗文化,流行文化及高雅文化地小段视频,比如在学生谈到民俗文化与时俱进与流行文化相结合时,可以播放周杰伦与宋祖英合作歌曲地视频,以增强说服力并调节课堂氛围.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结束授课.课后作业——学唱歌词优美地民歌,尝试把优美地歌词融入写作中.板书设计云南地歌会——沈从文语言特色——质朴优美,清新自然文化氛围——欢乐融洽思想感情——对自然对人对民俗文化地热爱与赞赏民俗文化——价值非凡,与时俱进。
2018-2019-云南的歌会说课-word范文模板 (1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云南的歌会说课篇一:云南的歌会说课稿——8K——市一等奖情生歌,歌传情——我说《云南的歌会》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情生歌,歌传情——《云南的歌会》。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自我评价七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沈从文先生所作的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让学生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三维目标的确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基于此,我将三维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同学间合作学习,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作者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
(2)重难点的确定教学重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在写法上的不同。
教学难点:①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段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感受文中的民俗美。
【说学情】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也有一些知识上的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不是很高;二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深度不够;三是对美句的品赏往往流于表面而不能够深入挖掘,因而意境的把握不是很到位。
此外,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还存在着一定的陌生感,因此,在课前收集有关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让学生初步领略一点有关云南的民族风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9《云南的歌会》说课教案精品教育.doc
《云南的歌会》说课教案各位评委,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第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有介绍我国各地的节日风俗的,也有讲民间艺人轶事的,也有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的乐趣,还能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唱歌情景,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云南民风民俗,还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①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②通比较阅读三个歌会场面,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③让学生领略民族风情,培养他们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叙事类文章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感到陌生,因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领略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赏析文章中的描写。
第二、教学方法、手段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同时借助于现有的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领会云南歌会的美妙。
第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各位评委,我说课的课题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第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⒈、 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⒉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⒊体会山路漫歌的立体美。
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重点:⒈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⒉、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品味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第二、教学方法、手段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三、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彩云之南是我国的哪个省吗?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而且几乎每个民族都能歌善舞,甚至有人说他们会说话的都会唱歌,会走路的都会跳舞。
每逢集会或节目,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岁月在变,不变的是他们的民族气息。
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美妙抒情的笔触,去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开课激趣,引导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二) 走近沈从文沈从文 - 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介绍作者,了解文章写作风格】(三)整体感知。
听朗读,边听边想:云南的歌会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四)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面?其内容分别是什么?(用简短的语言概括)【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三个场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自主探究后明确: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性,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
这是即兴的自由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 气势壮观。
、合作探究:文中所描绘的三个唱歌场合在手法上有何不同?合作探究后明确:(合作中教师巡视、指导。
)在手法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歌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
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课文中的一些手法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第二步,我让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云南歌会蕴含的美。
自古以来,云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俗美,这种风俗美与特定的环境,当地的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需要学生深入体会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体会 山路漫歌 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为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风俗美与特定环境、 当地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我让学生精读 山路漫歌 这个片断并设置三个问题,突破难点。
第一个问题: 山路漫歌 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能够分析出这个片断重在描写景物:蓝蓝的。
天,成片的树林,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和蓝天相呼应的粉蓝色报春花,着重写了两种鸟:一种是喜欢独唱的戴胜鸟,另一种是喜欢群唱的云雀。
这些景物构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地域环境。
第二个问题: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后明确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
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
赶马女孩子面对如此美景,心中充满喜悦,为之陶醉,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纵情歌唱呢?我设置的第三个问题是: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 结合自己的日常积累,主要是歌曲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创设情境,唱出自己心中的歌。
设置这个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营造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学生能在想象中身临其境,真正体验在这种宛如画卷的环境中,当地的人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欲望,赶马女孩子热情、奔放、好歌的性格的形成和环境有着根本的联系。
从而学生会真正体会和思考:民俗的形成与环境、人物的密切关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的人美、歌美,主要是因为云南秀丽明媚的环境美,这种歌会的风俗也代代相传下来。
四 、巩固运用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品味之后,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我设置了当堂的口头作文,让学生介绍一种自己了解的民俗,并试着分析这种民俗形成的原因。
五 、归纳小结《云南的歌会》是介绍云南民俗风情的散文,我所确定的重点、难点,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还能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间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六 、布置作业:、推鉴课外阅读书:《沈从文散文选》、写一篇介绍家乡民俗的作文。
七、板书设计山野对歌:才智 外貌 神态 人物美山路漫歌: 花 鸟 人 环境美村寨传歌:场面 特点 目的 风俗美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济南的冬天》(板书:济南的冬天+老舍),下面我将从教材和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策略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和学情(一)教材《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
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文章,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二)学情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说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重在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过程方法目标: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2.教学重难点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重点放在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上,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教学:1.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通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
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
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
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扩大教学容量。
学法: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及策略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
今天我们单表一下多姿的冬天。
和学生一起欣赏燕京一带冬天雪花,感受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云南的冬天。
引出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气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本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1.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经历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特点。
3.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
于是,全文处处围绕体现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三、以温晴识温情——“温情”在我身边学生朗读第一段,小组交流,领会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济南温晴的特点。
因此,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
四、以温晴看温情——“温情”在我眼前有人说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构图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
从细部看,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情和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寻找温情的画面,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为每一幅画面起一个名字并说明其理由。
1.摇篮安睡图2.雪后小山图3.山村卧雪图4.玲珑水晶图五、以温晴赏温情——“温情”在我心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入对温情的赏读。
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绘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借山水来展现济南冬天的特点,在鲜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所以,这里的山水情意浓浓。
作者在写作上也展开联想、想象,以温情的形象来比拟温情的上水,用包含温情的语言来描绘温情的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