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逮捕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措施
逮捕制度存在的问题研究
出现对于法律 条文理解上的偏差问题 。 关于拘 留的相关条
例 最 早源 于 1 9 5 4 年 的《 逮 捕 拘 留 条例 》 , 其适 用 必 须 符合 法
率不高, 惩罚性羁押在实践中较为普遍 , 这都会造成诉讼的 期间浪费严重 , 降低 了诉讼效率。 如果诉讼效率过低 , 将会
进行讯 问, 迅速查 明案件事实仍 是拘 留的主要 目的之一。 同时 , 对犯罪嫌疑人及时进行讯问, 有助于进一步确定拘留 的决定是否正确 , 发现不应当拘 留的时候 , 必须立即释放
( 《 刑事诉讼法》 第8 4条)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 同时规定
、
逮捕的定位和功能及其存在的问题
逮捕是公安机关 、 人 民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实
不鲜。 司法机关办案人 员在适用拘 留、 逮捕规定时, 也可能
人进行羁押 , 不仅强烈干涉 了其基本权利, 也与无罪推定原
则存在紧张的冲突关系。 ” 作为保障刑事诉讼 的逮捕措施, 其程序 的启动需要在符 合法定条件下遵循 比例原则 。同
时, 根据 《 刑事诉讼法》 第9 6条的规定, 逮捕从审批到审查
导致案件堆积 , 这 不仅给司法机关带来沉重 的工作负担与
律明文规定的紧急情况, 并且定位于一种临时的处置措施 。 该条文不断修改、 完善, 沿袭至今 , 在新《 刑事诉讼法》 中, 修 正 了拘留后及 时讯 问犯罪嫌疑人的规定, 要求公安机关对
经济压力 , 也不利于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的人权保 障。 本 文
由变化从完全 自由到受到一定 限制。取保候审、 监视居住
的具体条件 , 并且将逮捕后 的羁押审查纳入刑事诉讼法的
论逮捕必要性及其完善措施
Legal Syst em A nd So c i et y垒垒!查塾金!!!!兰型!!●圈匿圄盈论逮捕必要性及其完善措施钟铃摘要逮捕是刑事诉讼法中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司法实践证明,合理适用逮捕措施可以有效地保证刑事诉讼的正常进行,而滥用逮捕措施则会严重地侵害公民的人身权利,损害司法机关公正办案,执法为民的形象。
因此,我们在审查逮捕案件时,如何依法全面正确掌握逮捕条件,正确适用逮捕措施成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本文就如何正确理解逮捕条件,进一步完善逮捕制度作了简要的探索。
关键词刑事诉讼逮捕必要性犯罪嫌疑人强制措施中图分类号:D9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263-02一、适用逮捕措施的司法现状及其原因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
”其对逮捕措施的适用从构罪、量刑、必要性三方面提出了要求,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许多构罪即捕,而忽略后两个要求的情况.造成了对刑事犯罪嫌疑人以适用逮捕措施为主的司法现状。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我国历来有着重刑的传统。
在多数群众看来,犯罪了就应铍羁押的思想根深蒂固,如果有人犯罪了没被羁押而被采取其他强制措施,群众往往会对此产生误解。
从执法理念上看,有的执法人员片面强调逮捕的作用,认为只有逮捕才能体现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
从司法操作实践看,一些侦查机关搞“以捕代侦”,有的执法人员出于“求稳怕错”的思想,在“逮捕必要性条件”难以把握的情况下“一捕了之”。
(二)侦查机关对“逮捕必要性”证据收集力度不足审查逮捕阶段属于侦查和提起公诉的中间环节,公安机关由于侦查期限的限制对证据的收集并不理想。
特别是在案多人少矛盾突出地区,侦查机关单纯为破案的需要,往往偏重于调查、收集嫌疑人有罪的证据,忽视对逮捕必要性证据的收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审查逮捕案件证据相对薄弱的客观现状。
看守所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报告
看守所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报告一、引言看守所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其存在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司法公正和人权保障。
本文旨在对当前我国看守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报告,以期改善现状,保障被羁押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看守所存在的问题1. 人权保障不够完善由于长期以来非法拘禁等行为的滋生,一些看守所容易出现过度执法和虐待等问题。
部分看守所没有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导致严重违反被羁押人员的人权。
此外,一些看守所内部管理松散,监管责任不到位,从而容易衍生腐败行为。
2. 环境设施落后许多看守所建筑老旧、设施简陋,无法满足被羁押人员基本生活需求。
一些监房条件差劲,空气污浊、卫生情况恶劣,给被羁押人员带来身心困扰。
同时,在医疗卫生方面也存在严重问题,缺乏专业的医护人员和医疗设施。
3. 法制意识不强一些看守所人员法律素质较低,对于法律程序和规定的执行不力。
由于对自身权益缺乏保障意识,被羁押人员的合法权益常常得不到妥善保障。
此外,一些看守所也存在滥用职权等行为,违反了被羁押人员的合法权益。
4. 教育职业培训欠缺目前,许多看守所没有开展有效的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
这导致被羁押人员长期处于无法融入社会、难以重返社会的状态。
缺乏再教育机会和技能提升途径使得他们重返社会后面临更大的困境。
三、整改报告1. 健全监督机制加强看守所内部管理和监督工作,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通过加强纪律检查、调查核实等手段来预防和打击各类腐败行为。
确保监管人员依法履职,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2. 提升环境设施水平加大对看守所的改造和建设力度,提升环境设施水平。
改善监房条件,提供清洁卫生的生活环境。
同时,在医疗方面增加专业人员和设备投入,保障被羁押人员的身体健康。
3. 加强法律教育加强对看守所工作人员的法律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
通过加强法治意识教育、规范执法行为等措施,确保看守所工作人员依法履职,并主动保护被羁押人员的合法权益。
论刑事强制措施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论刑事强制措施存在的问题及完善一、刑事强制措施的种类和问题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限制和监管措施。
按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强制措施包括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逮捕、强制医疗和强制戒毒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确保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和犯罪活动的侦查和打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1 侵犯人权和个人自由的问题刑事强制措施会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权和个人自由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
特别是在逮捕和羁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身、言论、通信等权利常常受到侵犯,甚至出现刑讯逼供等现象,这与法治社会的要求相矛盾。
1.2 滥用刑事强制措施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存在滥用现象。
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执法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不够了解,对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标准和程序把握不准确,导致滥用;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执法人员的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监督,容易形成滥用权力的现象。
1.3 人身权利的保护不足在实践中,刑事强制措施容易导致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身权利受到侵犯。
比如在羁押期间,犯罪嫌疑人可能面临着刑讯逼供、非法拘禁、虐待等问题,而法律并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保护。
二、刑事强制措施的完善建议针对刑事强制措施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完善。
2.1 完善法律法规,强化人权保障首先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条件、程序和限制范围,强化对人权的保障。
要求执法人员严格依法行使职权,不得滥用刑事强制措施,严格留置期限,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2.2 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对执法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提高其对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标准和程序把握能力,同时加强对其工作的监督,特别是对权力运行过程中的监督,防止滥用职权。
2.3 建立健全刑事强制措施的审查机制要建立健全刑事强制措施的审查机制,对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其合法、正当和必要。
可以通过设立独立的审查机构,或者由审判机关负责审查刑事强制措施的合法性,提高对刑事强制措施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关于完善我国审查逮捕制度的探讨
关于完善我国审查逮捕制度的探讨[摘要]学界对审查逮捕机制的异议由来已久,现行的审查逮捕制度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不在于权力配置,而在于权力正确实施的程序保障。
在这里笔者从法律规定的实然层面去探讨当下审查逮捕制度运作方式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审查逮捕;侦查监督;思考一、问题的提出学界对审查逮捕机制的异议由来已久,有学者认为我国逮捕制度的根本缺陷在于没有建立司法审查与司法救济机制,对逮捕实行司法审查应成为对审查逮捕机制改革的方向。
①无疑,任何法治国家的审前羁押制度都面临着如何实现制度本身合理化,在这里笔者并不试图在“宪政”的视角下对检察权的配置问题做一些制度层面上的应然设计,而是从法律规定的实然层面去探讨当下审查逮捕制度运作方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审查逮捕制度运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缺少对自侦案件审查逮捕的程序性制约。
2.书面审查的逮捕方式带来的批捕决策信息来源的单方面化。
检察机关原则上只对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及其卷宗材料或者自侦部门移送的逮捕犯罪嫌疑人意见书及其卷宗材料进行书面审查。
3.救济方式的单向性导致犯罪嫌疑人缺少程序参与及救济的机会。
二、逮捕功能及其异化可能的考察与反思在司法实践中存在逮捕功能异化的危险,案件承办人片面理解法律规定的逮捕条件,往往将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置于“防止社会危险性发生”之前予以考虑作为逮捕的首要功能,对保护性功能有所忽视,这种对逮捕功能错误认识导致一些检察机关对逮捕的审查把关偏重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判断,而对于“逮捕必要性”、“采取其他强制措施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条件审查不严,甚至不做审查。
这导致检察机关在对逮捕条件的把握上,常常忽视“有逮捕必要”这一条件,致使不符合慎用逮捕措施的刑事政策,侵害了部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偏离了逮捕制度的司法审查特征和立法本意。
对现代逮捕的功能有理性、科学的认识,摆脱落后的、陈旧的刑事诉讼观念枷锁的束缚是完善现行审查逮捕制度的前提。
逮捕的现状及逮捕措施的正确适用
逮捕的现状及逮捕措施的正确适用逮捕的现状及逮捕措施的正确适用逮捕是一种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在一定时间内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刑事强制措施,其目的在于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逮捕作为最为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发挥了强大的强制功能,确保了刑事案件侦查、起诉和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
但这一刑事强制措施因其涉及对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较长时间的剥夺而与公民权利保障有着密切的关系,稍有不慎,便可能会成为侵犯人权的凶手。
本文拟从我国当前适用逮捕现状出发,对当前逮捕的现状及逮捕措施的适用作一粗浅探讨。
一、当前逮捕的现状逮捕率是指检察机关批准逮捕人数与提起公诉人数之比。
据相关数据统计,1998 年-2002 年五年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3601357人,提起公诉3666142人,比前五年分别上升 24.5%和 30.6%,逮捕率为 98.2%。
其中,2001 年,全国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 82 万名,提起公诉 81.5 万人,逮捕率约为 100.61%。
2003 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 764776 人,提起公诉 819216 人,逮捕率约为 93%。
XX 年上半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刑事犯罪嫌疑人4041151/ 11人,提起公诉407872人,逮捕率约为 99%。
XX 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 941091 人,提起公诉 1134380 人,逮捕率约为 83%。
虽说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逮捕率呈下降趋势,但都在 80%以上,这说明逮捕仍然是侦查阶段的主要强制措施。
二、当前高逮捕率的危害性当前,全国每年平均批准逮捕人数达 80 多万人,近几年我国逮捕率基本都在 80%以上,逮捕率居高不下一方面必然浪费很多社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加深社会矛盾,特别是用逮捕率的高低作为衡量案件质量标准的错误做法对社会现实造成较大的危害。
第一,人为地追求高逮捕率背离了法律公正性,容易造成错案。
浅论我国逮捕制度之完善
负责侦 查的机 关是 强大 的 国家机器 的 一个组 成部 分 , 可 以 它 直 接发动 国家机 器来 追究 犯罪 , 罪嫌 疑人 明显处 于弱势 地位 , 犯 从 而 造成 犯罪嫌 疑人 的辩护 权利 过 小 。 加之 人们 传统观 念 E 是将 只 辩 护与法庭 辩 论联系 在一 起 , 告 人的辩 护权利 很少 能够 获得应 被 有 的关心 。刑事诉 讼 法规 定: 公诉 案件 自移 送 审查起 诉之 同起 , 犯 罪嫌 疑人才 可 以委 托辩 护人 ,但 在侦 查阶段 还没 有必 要或 允许 通过委 托辩 护 人来 行使 辩护 权 , 事诉 讼法 虽规 定犯 罪嫌疑 人 白 刑 接受第 ‘ 传 讯或 采取 强制 措施 之 f起 可 以聘请 律师 ,但足 律师 次 = = 1 的职责 也只是局 限于 提供 法律 咨询 , 为控 告或 申请取 保候 审, 代 而 不 能直接 代替 犯罪 嫌疑 人行使 辩护 权 。在实 践 中,违反 刑 讼 啦诉 法 的规定 ,侵犯 犯罪 嫌疑人 辩护 权 的现象 非常普 遍 。主要 的表现 有如 下几 项 : ~ , 罪嫌 疑人 或其 家属提 出聘 清律 师 的请 求 , 第 犯 侦 查 的机 关迟 迟不 予 以答复 。第二 , 师要求会 见 , 律 侦查 的机关 为 了 防止 批捕 环节 的供 述 出现 稳 定情况 影 响到侦 金 , 出现 了一再 便 拖 延的情形 。第 三, 师会 见被羁押 的犯罪嫌 疑人 时 , 查人 员会 律 侦 在场 , 时常 出现律 师被 无理打 断或 者被 无故 取消会 见 的现象 。 ㈢批 准执 行标 准与批 准结 果 的评 价标 准 不统 一,造 成逮捕 的
迟 延性 。
在 司法实践 中 ,评价逮 捕 正确与 否 的标准 足犯 罪嫌疑人 足否 被法 院做 出有罪 的判 决 。批 捕标 准和 起诉 、判 决的标 准本来 不 足 列~ 个证据 的标 准和 证 明的标准 , 足评价 时却 足按 照 同样 的 但 人 已经被 羁押 的时 问 。 个 标准 去评 价 , 就是 说 当犯罪嫌 疑 人被 判无罪 时或 者不被 起诉 也 二、 国逮 捕制度 的完善 我 时, 即使批捕 正确 也不 被执行 , 为无 效的 , 的。这样 就造 成 了 成 错 ( 确逮捕 的 目的 , 明 禁止把 逮捕 异化 为侦 查手段 。 批 捕和逮 捕结 果不 统 、 一 不 致的 问题 。在 刑事案 件 中, 证据标 准 逮 捕仪 是一 种临 时性 的羁押 措施 , 在司法 实践 中却 常被 异 但 是 随着案 件 的深入 而使证 据 条件 一步一 步得 到充 实 , 明标准 一 化 为侦 奇 人员 的一种 常用 的办案 手段 , 种状况 的 形成 主要 在 于 证 这 步一 步地 提高 的依据 。不 能 以过 高 的标 准米 限制批 捕权 ,因为 市 观念 上 的原 因 。从观念 上来 说 ,不少 司法人 员把 口供作 为破 案的 查批 捕是 刑事诉 讼 中一 个比较靠 前 的环 节 , 查的 只是侦 查 巾较 基 本证据 , 审 不愿 在其 他证据 方面 下功 夫 , 认为取 得 口供 最好 的办 总 早收集 的证 据而 且审 查期 限要求 短 。如果 以较 高的标准 来评 价批 法就 是先 把犯罪 嫌疑 人羁 押 起来 ,通过 不断地 审讯 获取所 需 的 口 , 一 认为 这样才 最有利 捕, 无疑会造 成逮捕 的迟疑性 , 便可 能导致犯罪嫌 疑人 的逍遥 法外 。 供 。或者 双管 齐 F 一边 搞 口供 , 边搞 调奄 , 实践 中应 严 格按照 刑事 诉讼 法规 定的 条件办 审商批 捕 , 要够 于案 件的侦 破 。囚 为在他 们看来 , 各种 证据 中, 只 在 口供相对 来说 是 条件 就批 捕 , 法人 员不要 有任 何的顾 虑 , 查阶 段有 侦奄阶 段 的 执 侦 种低 成本 的证 据 ,只要把 犯罪 嫌疑 人抓 起来 就能 获得所 需要 的 批捕 标准 不 能够 以最 后 做 出判决 的时候 的证 明标准 来衡 量 。 任 何 口供 。再加 上我 同刑事 诉讼 法规 定 的办案 程式是 公检 法三机 ㈢逮捕 适 用过 于广泛 , 比率 过 高。 羁押 关流 水作 业 ,分段 计算 成本 。各 机关 关心 的丰要 是本机 关 办案成 刑诉 法第 6 0条 规定 : 证据 证 明有犯罪 事 实. ” 有 可能判 处徒 刑 木 的高低 , 于其他 机芙 的办 案成木 , 司法机 关整 体办案 成本是 或 以 上刑 罚的犯罪 嫌疑人 、 被告人 , 采取 取保候 审 、 } 视居住等 方法 尚 高还 是低 ,在一 般情 况 F N是不太 关心 的 。由于 口供在 刑事侦 查 不足 以发 生社会 危险性 , 逮捕 必要 的, 即依 法逮 捕 。其 而有 ” t 有 小具 有取 证成本 低廉 , 能直接 指证 犯罪 的特 点, l被 不少 司法 又 因而 逮捕 必 要” 是逮 捕应 当具备 的必 要条件 之一 , 义是” 其涵 采取取保 候 人 员作 为 发现其 他证据 的重要手 段 , 先抓人 、 后取供 就成 了一些 司 市、 监视 居住等 方法 尚不足 以发 生社会 危害 性 。 但 如何 界定 . ” 却没 法 人 员的 习惯做 法 。 有具 体的方 法和依据 , ” 是否 有逮捕 必要 ” 没仃细 化 的客 观标准 司 存 ㈢ 建立 以检 察机 关侦查监 督部 门为 中心 的逮捕 前及逮 捕后羁 法实 践 中全凭 办案人 丰观 判断 , 适用 l 造成 : 的混?;l qf泛滥 。 L ̄ …于 对 押 审查 制度 。 不捕后 可能 发牛的犯罪 嫌疑 人逃跑 过于担 心, f 嫌疑 人 人 加 : 划 身权 俭察机 关的侦 查监 督部 门腔 更突 }对强制 措施 的使用进 行监 n 利的漠 视, 办案人 员埘仃 证据 证明 仃犯罪事 实犯罪 嫌疑人往 往一捕 督 的 专门职 能作 用 。羁 押涉 及划对嫌 疑人 、被 告人 的 自由长时间 , J 论有无 实际 鹑押 的必 要, 之,_ 卜 = 导致 一些 犯罪嫌 疑 人的人 身权 利 的剥 夺, 羁押 的 目的 于 肪止嫌 疑人 、 告人 防碍 诉讼及 再 次危害 被 在 审判 前受到 小必 要 的剥夺和 侵 害 。 我 国, 捕的 犯罪嫌 疑人 社会 。凶此在 描押 的理 …和必 要性 复存 在时 , 当解 除羁押 。 存 被逮 就应 占到刑 事案 件的 9 % 以 l m此 产 生 的余弊 , 丽使 羁押场 所成 笔者 建议 将刑 事拘 留羁押 7灭 后继 续 延长至 3 0 卜 。 …方 O天 的 审批 权 交 由 为传 播犯罪 的温 床, 些木来 悲性 不深 的嫌 疑 人受到 小 良蒸染, 滑 柃 察机 火侦 查监督 部 门来 行使. 消捕后 公安机 关改变 强制措 施的 取
看守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3)
看守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一、看守所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安机关承担着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保障人民安全的重要使命。
看守所作为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执行刑罚的服刑人员。
然而,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1. 人权保障不完善看守所作为羁押和惩罚犯罪分子的场所,应当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同时也需充分尊重被监管者的基本人权。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监管手段过于强硬或不合理使用,导致了一些不当对待现象出现。
包括殴打、虐待囚犯等行为频频曝光。
这种人权保障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改进。
2. 羁押条件有待改善看守所是嫌疑犯和被告人在侦查阶段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尽管法律规定了对他们合理居住条件的要求,但是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看守所设施老旧、拥挤,无法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食品卫生不合格,影响罪犯的身体健康等。
这些条件不仅违反了法律规定,也容易导致罪犯情绪低落和安全隐患。
3. 管理方式不合理看守所的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到罪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目前存在着过于严厉或者过于宽松的管理方式,无法有效地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和保护治安秩序。
一些看守所由于人员紧张、监管措施不力等原因,导致了越监、越狱事件时有发生。
4. 法治观念待提升看守所作为依法执行刑罚的场所,在处理案件时应当以法律为准绳。
然而,现实中存在着一些执法人员缺乏科学侦察证据的思维训练、定位替代与实质公正及自我约束机制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容易受到上级干预等问题,从而导致司法不公和滥用职权等问题。
二、解决措施为了改善看守所存在的问题,建立公正、人道化的羁押制度,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措施。
1. 加强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加强看守所执法人员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人权意识和职业道德。
增强全体从业人员对现代刑事侦查科学合理性及技巧性方案重视程度,并注重与其它社会工作者开展相互协调合作。
侦查过程中逮捕制度的缺陷及其重塑
∞
容 易 造 成 司 法 实 践 中 的 混乱 。并 且 ,法 律 上 也 没 有 要 求 侦 查 人 员
提 出 证 明 “ 会 危 险 性 ” 的 证 明 社
件 ; 是 采 取 取 保 候 审 、 临视 居 三
所 有 罪 名 都 规 定 了 有 期 徒刑 , 只 要 犯 罪 ,都 可 能 会 被 判 处 有 期 徒 刑 以 上 刑 罚 ,这 样 一 来 ,这 个 条
还 有 的观 点 认 为 : 有 证 据证 明 是 “
从 法 律 上 要 求 有 相 当的 证 据 ,足
革朝着 人权 保 障的方 向前进 。
一
够 的理 由认 定 犯 罪 ,而 不 是 仅 凭 个 别 的 、似 是 而 非 的证 据 予 以 确
定。 ”③
、
逮 捕 适 用 条 件 的 立 法 疏
证 属 实 的 客 观 真 实 ,法 律 并 没 有 明确 作 出解 释 。“ 证 据证 明 有 犯 有 罪 事 实 ”的 标 准 不 能 准 确 表达 出 逮 捕 需 要 达 到 的证 明 标 准 ,这 导 致 了 实 务 部 门 和 学 术 界对 该 问 题 没有 统一 的理 解 。有学 者认 为 , 该 条件 的 基 本 含义 就 是 “ 证据 确 实 、 充足 ” ; 有学 者将 其理解 为 “ 也 犯 罪事 实 基 本 清楚 ,证 据 基本 确 实 、
■
o
- 侦查 过程 【 逮i tl 的缺陷 及其 重 塑 j E l ml 】 廛
■文 / 王淑华
强 制 措 施 是 为 了 保 障 诉 讼 活
和 检 察 机 关 对 该 1 的理 解 产 生 司题
浅议我国逮捕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浅议我国逮捕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摘要:逮捕是刑事诉讼过程中为保证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而由专门的国家机关采取的强制羁押措施。
在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逮捕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本文通过对我国逮捕制度的缺陷进行分析,试图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逮捕证明标准逮捕作为一项强制措施,为在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从我国具体立法与司法实践来看,我国的逮捕制度仍存在着一系列缺陷。
一、我国逮捕制度存在的缺陷(一)审前羁押时间过长审前的羁押时间包括拘留、审查逮捕和逮捕后的羁押时间。
拘留是一种逮捕前的强制措施,法律规定最长时间为37天,在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申请延长到37天的最长拘留时间的案例比比皆是,而犯罪嫌疑人逮捕后被羁押时间则更为漫长,有些案件在符合一定条件时还可以多次延长。
在国外,审前羁押时间则要短很多,例如日本,审前羁押时间一般是10-20日,最长仅可延长至25日。
(二)逮捕的审查决定主体多元国外通常把逮捕决定权只赋予法官,我国刑事诉讼法则规定,检察院和法院都可以决定对犯罪嫌疑人逮捕。
由于批捕主体和执行主体的多元,导致了逮捕标准把握上的不一致,在执行上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容易造成司法不公。
(三)逮捕目的认识上的偏差从逮捕的目的看,国外大多数国家把逮捕的目的限于临时性强制措施上。
逮捕仅仅是对犯罪嫌疑人实行初期的强制措施,具有在法定期间内暂时限制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法律作用,并非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侦查措施。
逮捕存在的正当性仅在于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我国逮捕制度的目的与国外的规定存在很大不同,除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外,更主要的目的则是为了在羁押过程中收集证据,变相延长羁押时间。
尽管这种手段有时非常有效,但它是以牺牲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权利的权利为代价的。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式,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
浅谈刑诉法修改对逮捕制度的完善
浅谈刑诉法修改对逮捕制度的完善[摘要]逮捕是一种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正确理解和适用新刑诉法逮捕制度,对于打击犯罪,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现行逮捕制度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新刑诉法构建了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逮捕制度,但尚需继续完善及细化。
[关键词]制度;逮捕权;问题;立法完善一、现阶段逮捕制度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一)逮捕适用过于广泛,羁押比率高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逮捕被当作一种侦查措施而使用。
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审查起诉案件,94%—95%是经过逮捕强制措施的。
因为公安机关对所有涉嫌构成犯罪案件,基本一律呈捕。
同时逮捕率又是作为考核案件质量主要依据。
这就使侦监部门存在很大逮捕压力。
因没有细化的客观标准,对不捕后可能发生的犯罪嫌疑人逃跑过于担心,侦监办案人员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犯罪嫌疑人往往一捕了之。
200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为慎捕、少捕提供了明确的依据;但侦监部门在适用上还是非常谨慎。
笔者所在检察院侦监部门在2010年逮捕1385人,但没有逮捕必要不予批捕仅8人,占0.58%;2011年逮捕1555人,没有逮捕必要不予批捕27人,占1.74%。
2012年1—5月逮捕668人,没有逮捕必要不予批捕8人,占1.2%。
(二)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与逮捕相脱节,诉讼保障手段相互衔接不足《刑事诉讼法》关于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规定,过于笼统。
另外刑诉法规定: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违反应当遵守的规定,情节严重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提请批准逮捕。
对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犯罪嫌疑人及保证人,没有强硬的制裁措施,难以保证犯罪嫌疑人到案。
所以侦查机关为确保犯罪嫌疑人到案,不管犯罪嫌疑人是否有逮捕必要,一般不适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而是直接刑拘后呈捕。
(三)捕前羁押和捕后羁押缺乏完善的审查监督程序如前所述,侦查机关希望呈捕案件,侦监部门都能批准逮捕以确保其高逮捕率证明其办理案件质量高,所以侦查机关并不积极提供逮捕必要性材料,导致审查逮捕中存在捕前羁押审查监督程序不完善问题。
逮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为进一步规范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的逮捕工作,有效解决逮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严格依法适用逮捕措施,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于2006年8月联合部署开展了对2005年逮捕工作的专项检查。
从检查情况看,逮捕工作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部分案件公安机关报捕质量不高。
2005年公安机关提请批捕案件不捕率达9%,而公安机关提请复议复核的占不捕人数的5.7%,检察机关经复议复核改变原决定的占复议复核人数的12.9%,说明公安机关报捕案件质量不高。
究其原因:一是有的公安干警证据意识不强,没有围绕犯罪构成要件,及时、有效地收集和固定证据,重破案,轻取证;重言词证据,轻其他证据;重有罪证据,轻无罪证据;重单个证据收集,忽略证据间的关联性。
二是有的公安机关为了缓解社会压力、转移矛盾,对一些明知不构成犯罪的案件向检察机关报捕,既加重了检察机关的工作负担,加大了诉讼成本,也使不捕率居高不下。
三是公安机关预审部门撤销后,缺乏对错案有效的审查、纠正机制,报捕案件质量普遍下降。
四是有的地方公安机关的量化考核机制不科学,将破案率、逮捕人数作为重要量化指标。
二、部分案件检察机关掌握逮捕条件过严或过宽。
2005年经复议复核改变原不批捕决定的占12.9%,反映出在办案实践中确实存在一些检察院以起诉条件代替逮捕条件的问题。
究其原因:一是有的检察院在不诉率、判无罪率等量化考核指标及国家赔偿的压力下,人为提高逮捕门槛,造成一些案件该捕不捕。
二是有的公安机关对批捕案件往往不再继续侦查,而直接移送审查起诉,使有的检察院认为若不在审查逮捕时从严掌握,会导致捕后不诉、判无罪,因而提高了逮捕标准。
三是个别检察干警存在怕办错案的思想顾虑,自觉不自觉地把逮捕标准等同于起诉标准。
而检察机关在审查逮捕环节把关不严的问题也同样存在,在2005年捕后未追究刑事责任(包括捕后撤案、不起诉、判决无罪等)的案件中,确实有一部分是根据审查逮捕时的证据情况就不应当作出批捕决定的案件。
我国逮捕制度之完善论文
浅论我国逮捕制度之完善摘要:当前,我国逮捕制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侦查环节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逮捕适用过于广泛、捕前羁押和捕后羁押缺乏完善的审查监督程序等,必须予以进一步完善,明确逮捕的目的,禁止把逮捕异化为侦查手段;建立以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为中心的逮捕前及逮捕后羁押审查制度等。
关键词:逮捕权利保障侦查监督逮捕作为最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在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当时,在司法实践中也在存在逮捕措施被大量滥用的现象,导致了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受到侵害。
本文试就逮捕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逮捕制度存在的问题㈠侦查环节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负责侦查的机关是强大的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直接发动国家机器来追究犯罪,犯罪嫌疑人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从而造成犯罪嫌疑人的辩护权利过小。
加之人们传统观念上只是将辩护与法庭辩论联系在一起,被告人的辩护权利很少能够获得应有的关心。
刑事诉讼法规定:公诉案件自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才可以委托辩护人,但在侦查阶段还没有必要或不允许通过委托辩护人来行使辩护权,刑事诉讼法虽规定犯罪嫌疑人自接受第一次传讯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但是律师的职责也只是局限于提供法律咨询,代为控告或申请取保候审,而不能直接代替犯罪嫌疑人行使辩护权。
在实践中,违反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侵犯犯罪嫌疑人辩护权的现象非常普遍。
主要的表现有如下几项:第一,犯罪嫌疑人或其家属提出聘请律师的请求,侦查的机关迟迟不予以答复。
第二,律师要求会见,侦查的机关为了防止批捕环节的供述出现不稳定情况影响到侦查,便出现了一再拖延的情形。
第三,律师会见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时,侦查人员会在场,时常出现律师被无理打断或者被无故取消会见的现象。
㈡批准执行标准与批准结果的评价标准不统一,造成逮捕的迟延性。
在司法实践中,评价逮捕正确与否的标准是犯罪嫌疑人是否被法院做出有罪的判决。
我国未决羁押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押适用却存在普遍化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正式羁押 滥用和其他变相羁押措施的采用。我国正式羁押措 施 主要是规定在《 刑事诉讼法》 中拘 留和逮捕 , 未决 羁押不 应该 成为 拘 留 、 逮捕 之后 的 必然结 果 。 未决 在
羁 押 目的 已达到 或没 有必 要时 ,应 该变更 为 其他 强 制措施 或立 即释 放 。但 由于我 国未 决羁押 的合法 性
未决羁押只是一种例外的程序性强制措施 , 目 的是为 了保全证据或犯罪嫌疑人 、 被告人的人身 , 以 免犯 罪 嫌疑人 、 告人毁 灭 、 被 伪造 证据 , 买 、 收 威胁 或 干扰 证人 作证 或者 逃跑 、 自杀 等 , 而不 是为 了满足 收 集证 据 方便 的需要 羁押 犯罪 嫌疑 人 、 告人 。 被 而在 我
的支配 下 , 为获 取 犯罪 嫌 疑人 、 告人 的供 述 、 被 方便
收集证据 ,对犯罪嫌疑人 、 被告人广泛采取未决羁 押, 这是 有违 未决羁 押适 用 的本来 目的 的。此 外 , 由 于打 击 、控制 犯罪 在 司法实务 人 员执 法理 念 中 占居 主 导地位 , 为不羁 押不 足 以震慑 犯 罪 , 且认 为 未 认 并 决羁押的时间可以用来折抵刑期 ,这是不符合保障 人权的现代法治原则的, 而且在司法实践中, 也并不 是所有的未决羁押的情形都可以折抵刑期 ,如我国 《 刑法》 《 、刑事诉讼法》 规定的适用缓刑第 1 期
我国未决羁押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董 来 阳, 丁 帆
( 东商学 院 , 东 广 州 502 ) 广 广 130
( 摘要 ] 在 司法实务 中, 罪嫌疑人 、 对犯 被告人采取 未决羁押措施 , 可以防止他们逃避侦查 、 起诉或审判 , 有利于 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 有利 于震慑犯罪。但 由于我 国未决羁押制度存在适 用普遍化 、 目的异化 、 救济机制匮乏 等 诸 多问题 , 因此 , 立程序与实体并重的观念 , 应树 注重保障人权, 使拘 留、 逮捕与羁押 分 离, 构建羁押的 司法审查制度 ,
我国逮捕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我 国 刑 事 诉 讼 法 中 的 逮 捕 与西 方 国 家 中 的 通 常 逮 捕 或 者 指 望 其 通 过 令 状 的方 式 实 现 司 法 控 制 和 保 障 人 权 的 目的 , 然 显
有证逮捕不 同, 不仅 仅是强制嫌疑人 、 被告人到案的一种行 为,
更 是 会 直 接 导 致 嫌 疑 人 、被 告人 受 到较 长 时 问 的 人 身 羁 押 , 大 不 能承 担此 重任 。在原有法律 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制度补 丁, 即 体 上 相 当于 英 美法 中 的“ 有证 逮 捕 ” 羁 押 ” 总 和 。 国 的逮 由检 察院继 续行使批捕权 , 与“ 的 我 增加 被逮 捕人向法 院 申请救济的程
经 济 与 法
我 国逮 捕 制度 存在 的问题 及其 完善
何 炜
( 太原科技 大学法学院 , 山西 太原 0 02 ) 3 0 4 【 摘 要】世界各 国的法律都对逮捕制度 贯以高度 关注, 从逮捕的主体 、 程序 到逮捕行为的法律效力 以及对 当事人 的救济 , 西
方各 国均有较 为完善 的规定 。我 国在这方 面则显得有些薄弱 , 不利于当事人人权和具体程序 权利的保 障。
格法律训练及拘束 的公正客观 的官署, 通过对侦查 结果进 行过
我 国检 察 官 应 强 化 自律 意 识 , 照 法 律 监 督 机 关 的 角 色 定 按
以 。 我国刑诉法 规定 了逮 捕的三个 条件 , 在实 践中 , 量刑条 件 滤 , 实现 刑 事 追 诉 的需 要 ” 般 不 会 判 处 徒 刑 以上 刑 罚 , 于 犯 罪 嫌 疑 人 无 固 定 住 所 、 窜 位 , 力 成 为 公 正 的 象 征 , 调 公 诉 职 能 与 法 律 监 督 职 能 , 止 由 流 努 协 防
我国逮捕必要性中面临新问题
浅析我国逮捕必要性中面临的新的问题【摘要】逮捕作为最严厉的一种刑罚强制措施,嫌疑人一旦被逮捕,将对其产生无法预知的不利影响。
虽然新修改的刑诉法细化了逮捕必要性条件,但逮捕中仍然面临着逮捕功能异化、标准难以把握和配套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新问题,本文总结出这些新问题,为以后刑诉法的再次修改提供一定的方向。
【关键词】新刑诉法逮捕必要性社会危险性我国新修改的刑诉法规定的逮捕的第三个条件社会危险性条件,也可以称为逮捕必要性条件,在实践操作中主要凭借案件承办人的主观判断。
由于案件中各种条件、情况的千差万别,在实践中对必要性条件较难把握,操作性不强造成逮捕必要性适用的困境。
虽然新修改的刑诉法细化了逮捕必要性条件,强化了其操作性,但新刑诉法有关逮捕必要性面临了新问题:一、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
该条规定原则性较强,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如何证明逮捕必要性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虽然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此出台了有关规范性文件,但各地对逮捕的把握仍多停留在“构罪即捕”的层面,比较普遍地忽视必要性条件,导致逮捕功能异化,使之成为惩罚和追究责任的方式。
二、“社会危险性”这一法条用语过于抽象,难以把握何谓“社会危险性”,修改后的刑诉法明确为五种情形。
但对“可能”又没有界定和提出证据要求,也就是说它不需要有证据来证明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并有转化为现实的趋势,而只要有这种可能性存在就视为具备了逮捕的必要性。
在这种情况下,判断犯罪嫌疑人是否存在“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捕后判轻刑中判缓刑占很大的比例,缓刑的适用条件中同样有“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但法官依法可以判处,即使出现了缓刑人员再危害社会的情形,撤销缓刑就可以了。
实践中结果多是有罪即捕,夸大了“社会危险性”这一逮捕必要性要件。
《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完善研究》范文
《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完善研究》篇一一、引言刑事强制措施是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案件的正常审理和证据的合法取得,同时也是保护被告人和受害人的权益,维护社会公正和法治秩序。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法治进步,我国现行刑事强制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程序繁琐、执行不力等。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完善策略,以期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参考。
二、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现状当前,我国的刑事强制措施主要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等。
这些措施在保障案件审理、保护当事人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现行刑事强制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如部分强制措施的适用条件模糊,执行过程中出现执行难、执行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法律实施的公正性和效率。
三、刑事强制措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存在的问题1. 适用条件模糊:部分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条件不够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滥用或误用的情况。
2. 执行不力:部分地区在执行刑事强制措施时存在执行难、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法律实施的公正性和效率。
3. 监督机制不健全:对刑事强制措施的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导致一些不当行为难以得到及时纠正。
(二)原因分析1. 立法层面:部分法律条文表述不够清晰,导致适用条件模糊。
2. 司法实践:部分地区司法人员对法律理解不深,导致执行不力。
3. 监督机制:对刑事强制措施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不当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
四、完善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策略(一)明确适用条件对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条件进行明确规定,确保司法实践中能够准确适用。
同时,加强对司法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法律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二)优化执行程序简化执行程序,提高执行效率。
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同时,加强对执行过程的监督,确保执行到位。
(三)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和执行进行全程监督。
对逮捕羁押制度修改和完善的几点建议
的证 据, 甚至采 取一些 不规范 手段或 非法手段 获取证据 , 致使 从 期限仅有七天 ( 除去双休 目仅 有五天 )侦 查监督 部门普遍存在 的 、 案卷材料 反映出 的案件 事实 与实际案件事实有 一些 出入 , 导检 人 少案 多的情 况下 . 误 是难 以做 到的 。延 长审 查逮捕 时间 , 表面看 察人员 , 这在 司法实 践中 时有发现 。如果不 讯 问( 汛) 仅靠 阅 提 , 是 延长 了犯罪 嫌疑人 被羁押 的时 间, 对犯 罪嫌疑 人不利 , 侦查 但 卷, 很难发 现其 中的 问题 。 此 , 修改后 的刑事 诉讼法应规 定, 对 监 督部门有 了更多 的时间审查 案件 , 导 公安机 关收集证 据 , 指 从 于提 请逮 捕 的案件应 当讯 问簿一个 犯罪 嫌疑人 。在审 查批捕阶 而 有利于保证 批准逮 捕案件 的质量 , 使无 辜的人 不被逮捕 , 有利 段 , 问的作用 主要有 三个方 面: 、 讯 一 提讯 犯罪嫌疑 人, 听取 其供 于维护 犯罪嫌 疑人权益 。
中必须讯 问犯罪嫌 疑人 , 加上 多年来 侦查监督部 门案多人 少的矛
、
延长 审查逮 捕期 限, 有更充 足的时 间完成审查 逮捕工作
《 刑事诉讼法》 第六十九 条第三款 的规 定: 人民检察院应 当 自
逮捕措施的立法完善
关键 词 : 逮捕措施 ; 当程序 ; 正 司法权
中 图分 类 号 : F 3 D 8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2 2 8 ( 09 1 — 0 0 — 0 1 0 - 5 9 20 ) 6 1 3 3
我 国宪法规定 , 民法 院有权决定 逮捕 , 民检察 院对 人 人 直接受理 的案件以及对 公安机关 的提请批 准逮捕决定 有审 查批准权 , 逮捕 的执行权在公安机关 , 并且仅属于公安机关 。
司法机关 的独立性虽有法律规定 ,却无制度保障。 无论在我 国《 宪法》 上还是在《 刑事诉讼法》 , 上 都明确规定 了司法机关
的独立性 , 其经典表述为“ 不受 行政 机关 、 社会 团体和个人的 干涉”但 是在现 实的生活中确 是难 以做 到这 一点 。“ , 在双 向 性 的纠纷解决过程 中, 当事者双方的力量对 比关系能够在相 当大的程度上左 右争议及交 涉的趋归 和结果是一 个被普遍 过程观察到 的事实 。” 以行政 干预为例 , 日 一些涉嫌经济犯罪 的案件 因与 当地 的经 济发展密切相关 ,有着微妙 的联 系, 较
为 了保障相关机关依法 、 慎重 、 准确地行使这项权力 , 法律规
定 了必经程序 , 这是行使逮捕权 的必 然要求和前提条件。我 国关于逮捕的立法及司法实践 中存在很多不完善 的问题 , 亟
待探讨和研究 ,本文对逮捕措施存在 的不足进行 了分析 , 并
提 出了 相应 的完 善 建 议 。
事讼诉 法》 6 第 0条规定 ,对有 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 “ 可能判 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 罪嫌疑人 、 被告人 , 采取取保候审 、 监视
居住等方法 , 尚不 足以防止发生 社会危 险性 , 而有逮捕必要 的 , 当依法逮捕。” 应 首先 ,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 并没有对证据 的质和量 作 出要求。对于针对于此 , 国《 民检察 院诉讼规则》 8 我 人 第 6 条对于“ 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做了一定的要求 , 然而 , ‘ 这
我国逮捕制度实践与改革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逮捕制度实践与改革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逮捕是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是依法保证人身自由的重要措施。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一些原因,逮捕制度可能存在不合理与不公的现象。
近年来,社会上对逮捕制度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呼吁改革不断增加。
本研究拟就我国现行逮捕制度的实践与改革展开研究,以期为完善逮捕制度、提高司法公正和保障人权发挥一定作用。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1.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我国逮捕制度的实践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同时通过对国内外比较分析,探讨改革逮捕制度的可行性。
2.研究问题(1)我国现行逮捕制度的实践现状是怎样的?(2)我国现行逮捕制度是否存在漏洞和不足之处?(3)国内外现有改革逮捕制度的相关研究的现状和成果?(4)我国可行的改革逮捕制度的建议和方案是什么?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对我国现行逮捕制度进行梳理与分析,总结其制度构成和实践应用过程。
(2)通过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我国现行逮捕制度的实际运用,并对其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3)对国内外现有改革逮捕制度的相关研究进行调研和分析,从中获取有益的思路和结论。
(4)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我国逮捕制度改革的建议和方案。
2.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查阅相关法律法规、典型案例、学术论文等,全面掌握逮捕制度的实践运用情况和改革思路。
(2)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逮捕案件的深入研究,对逮捕制度的实际应用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探讨。
(3)对比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制度的比较研究,总结各国制度的特点和优缺点,发现我国改革的可行性和方向。
四、预期成果与局限性1.预期成果(1)明确我国现行逮捕制度的实践现状,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2)提出我国逮捕制度改革的具体建议和方案,为提高司法公正和保障人权等方面提供参考。
(3)促进我国逮捕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2.局限性本研究主要局限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研究所涉及的逮捕制度改革的建议和方案只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分析与案例探讨得出的初步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和实践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逮捕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措施
[ 论文关键词]逮捕超期羁押批捕权
[论文摘要]逮捕是刑事强制措施中最为严厉的一种,它完全剥夺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和基本人权密切相关。
逮捕本身是保障刑事诉讼的有效手段,但不当的逮捕则会成为践踏人权的工具,因此逮捕制度的合理性尤为重要。
我国的逮捕制度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有关制度设计方面尚有完善空间。
逮捕是公安司法机关在一定时间内依法完全剥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人身自由并解送到一定场所予以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正当法律程序下的逮捕是保障刑事诉讼的有效手段,而不受任何限制的、滥用的逮捕,则会成为践踏人权的工具。
因此,现代各国的宪法和刑事诉讼法都对逮捕制度予以明文规定,严格限制逮捕的适用主体、适用条件以及羁押期限等,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逮捕制度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对基本人权的消极影响。
根据我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逮捕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批准权或决定权属于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
对于公安机关要求审查批准逮捕的案件,人民检察院有批准权。
人民检察院在侦查及审查起诉中,认为应当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有权自行决定逮捕。
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中,需要逮捕被告人的,人民法院有决定权;对人
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在审判阶段发现需要逮捕被告人的,有权决定逮捕。
公安机关无权自行决定逮捕,只享有逮捕的执行权;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逮捕决定都必须交付公安机关执行。
一、我国逮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规定不合理
逮捕是在刑事诉讼中适用于特定对象的预防性措施,其目的是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自杀、逃跑、串供、隐匿或毁灭罪证、阻碍证人作证等方法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防止其继续实施具有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的行为,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根据逮捕的这一基本功能,只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妨碍侦查、起诉、审判工作顺利进行的行为,就应当采取逮捕措施,而不应考虑其是否可能被判处徒刑以上刑罚。
2.侦查阶段的律师会见权受到了重重限制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
……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聘请律师,应当经侦查机关批准。
受委托的律师……可以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向犯罪嫌疑人了解有关案件的情况。
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侦查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和需要可以派员在场。
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应当经侦查机关批准。
”该条规定是人权保护理念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体现,然而在实践中,会见
律师的规定普遍执行得不够好。
3.超期羁押屡禁不止
超期羁押现象在我国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截至2003年10月底,全国各看守所共存在超期羁押案件近5000例。
造成这一现象既有立法方面的原因,也有执法方面的原因。
二、我国逮捕制度的完善
1.批捕权应归人民法院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程序中,人民检察院是唯一的公诉机关,不但承担着控诉职能,在其直接立案侦查的案件中还承担着侦查职能,且公诉案件审前阶段的审查、批准逮捕权也归人民检察院。
检察机关的双重身份使得逮捕制度中的监督程a序形同虚设,逮捕程序中控辩双方严重失衡,“以捕代侦”现象普遍存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合法权利难以得到完全保障。
由审判机关行使批捕权,不仅符合以审判机关为中心的现代司法制度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保障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实现。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将批捕权赋予具有中立地位的法庭或法官。
对于必须逮捕的,追诉机关只能向中立的司法机关提出申请,由法庭或法官决定是否逮捕。
我国也应当修改相关法律,将批捕权赋予人民法院,以防止出现因控诉机关职权过于强大而导致诉讼结构严重失衡所带来的司法不公。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