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成像总论

合集下载

X线成像

X线成像

普通X线检查—自然对比成像
肺癌 胸部后前位 纵隔、心脏大血管呈高密度, 肋骨呈高密度,肺癌在左肺尖,呈中等密度
第四节 X线成像
(二)特殊检查 软X线摄影:是应用钼靶或铑靶X线管的摄影技
术,专门用于乳腺X线检查 X线减影技术:应用CR或DR的减影功能,可获
取单纯软组织或骨组织图像 体层容积成像:应用DR能够获取任意深度、厚
度的多层面图像,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诊断信息
乳腺钼靶X线摄影
纤维腺瘤
第四节 X线成像
(三)X线造影检查
X线对比剂类型及应用 ①医用硫酸钡,仅用于食管和胃肠道造影检查 ②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又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 型,主要用于血管造影、血管内介入治疗、尿路 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窦道和瘘管及T型管造 影等
第四节 X线成像
(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 血管造影是向血管内注入碘对比剂以显示血管的 摄影技术。血管与骨、软组织重叠,显示欠佳
➢ DSA是用计算机对数字化图像信息处理,消除 骨、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显示更为清晰
普通血管造影与DSA
➢ 应用传统X线设备进行摄片时,是以胶片作为载 体,对透过人体的X线信息进行采集、显示和存储
第四节 X线成像
二、X线设备与X线成像性能 (一)传统X线设备与X线成像性能
优点: ①图像的空间分辨力较高 ②能够整体显示较大范围的组织结构 ③X线辐射剂量相对较低 ④检查费用也较为低廉
第四节 X线成像
第四节 X线成像
二、X线设备与X线成像性能 (二)数字化X线设备与X线成像性能
CR缺点: ①成像速度慢 ②不能进行透视检查 ③X线检测效率也有待提高

医学影像学---总论

医学影像学---总论

CT图像的特点(6)
第一节
在荧光屏上,为了使CT图像上欲观察的组织结构和病
变达到最佳显示,需使用窗技术,其包括窗位和窗宽
提高窗位,荧光屏上所显示的图像变黑
降低窗位则图像变白 增大窗宽,图像上的层次增多,组织间对比度下降 缩小窗宽,图像上的层次减少,组织间对比度增加
CT图像的特点(7)
第一节
CT图像的特点(1)
第一节
CT 图像是数字化图像,是重建图像,是由
一定数目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固有矩
阵排列而成。这些像素的灰度反映的是相应
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
CT图像的特点(2)
第一节
如同普通 X 线图像, CT 图像亦是用灰度反
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
与 普 通 X 线 图 像 不 同 , CT 的 密 度 分 辨 力
医学影像学的重要作用
纵观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其应用领域
在不断地扩大,诊断水平亦在不断地提高, 已成为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放射课 是医院中作用特殊,任务重大,不可或缺的 重要临床科室
对医学影像学医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即将走向医学影像学工作岗位的影 像专业医学生,除了要求了解专业发展的最 新动态和努力学习影像诊专业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 ,尚需熟悉临床各相关 学科的一些专业知识,掌握医学影像诊断的 基本原则和步骤及正确书写诊断报告书,才 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影像学医师
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消化管除外)、 泌尿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病变的检出和诊断都
具有突出的优越性
CT检查的限度
第一节
CT检查使用X线,具有辐射性损伤,这就限制
了CT在妇产科领域中的应用 CT检查虽能发现绝大多数疾病,准确地显示病 灶的部位和范围,然而如同其它影像学检查, CT对疾病的定性诊断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度

医学影像学期末重点总结(整理版)

医学影像学期末重点总结(整理版)

医学影像学总论影像诊断学:X线、CT、DSA、MRI、介入放射学:DSA、超声、CT、MR第一章医学影像学总论一.(概述、优缺点、适用范围)一. X线成像X线成像1.X线产生原理: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自由活动的电子群②电子群在高压电场和真空条件下高速进行③电子群在高速运行时突然受阻通过人体后的衰减的X线作用于胶片或采集板上使胶片上的化学物质(溴化银)产生化学反应而形成图像2.X线特点①X线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诊断用X线波长为0.008~0.031nm,比可见光短得多,肉眼不可见②主要特征:(1)穿透作用,能穿透一般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质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强。

X线管电压越高,产生的X线波长越短(2)荧光作用,能激发荧光物质(如铂氰化钡、钨酸钙等)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X线透视的基础(3)感光作用,可使涂有卤化银的胶片感光,X线摄影的基础物质的密度高,比重大,吸收的X线量多,在图像上呈白影。

反之,物质的密度低,比重小,吸收的X线量少,在图像上呈黑影电离作用,可使物质的分子分解为正、负离子。

空气的电离程度(正负离子量)与空气吸收的X线量成正比,放射剂量学的基础生物效应,可使机体和细胞结构受到损害甚至坏死,损害程度与吸收X线量的大小有关,放射治疗学的基础和放射防护必要性的依2.优缺点分类:X线检查方法包括:普通X线检查(荧光透视和摄影)、特殊检查(体层摄影、软线摄影等)、造影检查。

1 透视:①透视的主要优点是可转动患者体位,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

②透视的主要缺点是荧屏亮度较低,影像对比度及清晰度较差,难于观察密度与厚度差别较小的器官以及密度与厚度较大的部位。

2 摄影:①摄影的主要优点是成像清晰,对比度及清晰度均较好;对于较厚部位以及厚度和密度较小的病变比透视容易显示;照片可作永久记录,长期保存,便于复查时对照和会诊。

②摄影的主要缺点是每张照片仅是一个方位和一瞬间的X线影像,为建立立体概念,常需作互相垂直的两个方位摄影;费用比透视稍高,但相较其它影像学检查如CT、MRI则相对低廉。

医学影像诊断学总论

医学影像诊断学总论

3、造影检查
将高于或低于该组织结构的物质引 入器官内或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 比以显影,此即造影检查。引入的 物质称为造影剂(contrast media)
内容继续...
造影剂
1.高密度造影剂 常用的有钡剂和碘剂。 (1)钡剂:医用硫酸钡粉末。 (2)碘剂:分有片剂、水剂、油剂。 水剂分为有机碘制剂、无机碘制剂两类。 ①无机碘制剂:碘化钠
内容继续...
3、X线成像设备
为适应影像诊断学专业的发展,近30多 年来,除通用型X线机以外,又开发了 适用于心血管、胃肠道、泌尿系统、乳 腺、介入放射、儿科、手术室等专用的 X线机。
部分内容结束
C
型 臂 数 字 减 影
光 机
X
牙科X线机
成乳 像腺 机线
X
二、X 线 图 像 特 点
表1. 比 重 及 吸 收 比 例
概述内容...
第一章 总论
近百年来,我国的放射--影像学走 过了曲折而发展的过程尤其在改革开放 20余年来进展迅速,由原来的X线学 (放射学)发展成为诊治兼备的医学影 像诊断学。
内容继续...
第一篇 总论
近20年来,由于超声成像( ultrasonography 简称USG)γ闪烁成像(γ-scintigraphy)、X线电 算体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简 称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简称MRI)、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ECT)
内容继续...
造影剂
②有机碘制剂: 分为经肾、经肾排泄两类。 根据造影剂制剂性质分为离子型和非离 子型两种。
内容继续...

医学影像学知识总结(详细版)

医学影像学知识总结(详细版)

影像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总论X线成像(1)X线的产生以及特性1.穿透作用:成像基础2.荧光作用:透视检查的基础3.感光作用:X线摄影的基础4.电离作用:放射剂量学的基础5.生物作用:可使细胞组织产生抑制、损害甚至坏死。

※用于诊断的特性包括穿透作用、荧光作用、感光作用※X线防护原则X线防护的三大基本原则:防护实践正当化、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制。

实际工作中要遵循: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三项原则。

(2)人体X线吸收量主要取决于待检组织的密度和厚度(3)X线在人体内透过率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气体>脂肪>液体和软组织>骨(4)X线诊断原则是全面观察、具体分析、结合临床、作出诊断(5)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的是DR;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重叠的骨骼和软组织影,突出血管影像的是DSA(6)造影检查分为直接引入(胃肠道造影,瘘道造影,椎间盘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等)和生理排泄(如静脉尿路造影)(7)根据组织对人体结构对x线吸收量的差异,可将影像分为三类:1.高密度影:如骨骼,X线片呈白色2.等密度影像:如肌肉、内脏和液体等,X线片呈灰色3.低密度影像:如脂肪和气体密度低,X线片上呈灰黑色和黑色X线在人体内透过率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气体>脂肪>液体和软组织>骨(8)透视和摄片的比较1.透视优点:①观察运动;②任意角度(体位)观察;③操作简单,立即出结果;④费用少;⑤适于胸透、急腹症、消化道钡餐、骨折复位、异物摘除、心血管检查等。

缺点:①影像不能永久记录(具备影像增强器,磁带记录除外);②细微结构、厚密组织显影不清,如观察肾输尿管结石则不能常规透视诊断;③时间长,接受X线量多。

2.X线摄影优点:应用广,受照X线量较少,人体细微结构及厚密度组织均能显示清楚,永久记录。

缺点:不能检查器官功能;费用大。

CT((X-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1)CT值:表示单位体积对X线的吸收系数,将吸收系数换算呈CT值,作为表达组织密度的统一单位。

第七章X线成像理论

第七章X线成像理论

第七章X线成像理论第七章 X线成像理论第⼀节 X线成像原理⼀、X线影像信息的传递(⼀)摄影的基本概念摄影:是应⽤光或其他能量来表现被照体的信息状态,并以可见光学影像加以记录的⼀种技术。

影像:⽤能量或物性量把被照体的信息表现出来的图像,这⾥把能量或物性量称作信息载体。

信息信号:由载体表现出来的单位信息量。

成像系统:将载体表现出来的信息信号加以配制,就形成了表现信息的影像,此配制称为成像系统。

(⼆)X线影像信息的形成与传递1.X线影像信息的形成由X线管焦点辐射出的X线穿过被照体时,受到被检体各组织的吸收和散射⽽衰减,使透过后X线强度的分布呈现差异;随之到达屏/⽚系统或影像增强管的受光⾯等,转换成可见光强度的分布,并传递给胶⽚,形成银颗粒的空间分布,再经显影处理成为⼆维光学密度分布,形成光密度X线照⽚影像。

2.X线影像信息的传递如果把被照体作为信息源,X线作为信息载体,那么X线诊断的过程就是⼀个信息传递与转换的过程。

此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第⼀阶段:X线对三维空间的被照体进⾏照射,取得载有被照体信息成分的强度不均匀分布。

此阶段信息形成的质与量,取决于被照体因素(原⼦序数、密度、厚度)和射线因素(线质、线量、散射线)等。

(2)第⼆阶段:将不均匀的X线强度分布,通过接受介质(增感屏-胶⽚系统、荧光屏或影像增强系统等)转换为⼆维的光强度分布。

若以增感屏-胶⽚体系作为接受介质,那么这个荧光强度分布传递给胶⽚形成银颗粒的分布(潜影形成),再经显影加⼯处理成为⼆维光学密度的分布。

此阶段的信息传递转换功能取决于荧光体特性、胶⽚特性及显影加⼯条件。

此阶段是把不可见的X线信息影像转换成可见密度影像的中⼼环节。

(3)第三阶段:借助观⽚灯,将密度分布转换成可见光的空间分布,然后投影到⼈的视⽹膜。

此阶段信息的质量取决于观⽚灯的亮度、⾊光、观察环境以及视⼒。

(4)第四阶段:通过视⽹膜上明暗相间的图案,形成视觉的影像。

(5)第五阶段:最后通过识别、判断作出评价或诊断。

第二章 X线成像基础详述

第二章  X线成像基础详述

F
a G
在实际应
用中,要提高 影像清晰度, 就必须减少半 影。
H代表半影,
b
F代表焦点的尺寸,
b代
a代表焦—物距, G代表物体。
图 2-4 X线投影
2、焦点的极限分辨力(ω) 焦点的极限分辨力是在规定测量条件下不
能成像的最小空间频率值。极限分辨力的值大时, 成像性能好。
二、影响照片密度值的因素
1、照射量(mAs)(管电流) 照片密度与照射量成正比。照片密度的大小取决于 照射量,还决定于X线胶片对其照射量的反应。 2、管电压(kV) 管电压增高则X线硬度增大,X线穿透力大,到达胶 片的量多,照片的密度值增加。照片密度值增加与管电压 的增加不成线性关系。
3、摄影距离(FFD) X线强度的衰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同理,作用 在X线胶片上的感光效应也与摄影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例关 系。减小焦片距可以增加感光效应,但加大了影像模糊和 放大失真。要根据诊断的要求,确定合适的摄影距离
(三)被照体本身因素 1、原子序数:骨骼比肌肉及脂肪能吸收更多的X线,
它们之间就能有更高的对比度。 2、密度:组织密度愈大,X线吸收愈多。肺在具有
生命力时是个充气组织,因此肺有很好的对比度。 3、厚度:在被照体密度、原子序数相同时,厚度
成为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因素。
第五节 散射线及其消除
一、散射线
(一)、散射线的产生
有密切关系。显影液配方、显影时间、显影液温度、 显影液的老化程度都会对照片密度产生一定影响。
7、胶片的本底灰雾
2-16 人体不同厚度组织与X线成像的关系
2-17 人体不同密度组织与X线成像的关系
三、照片影像密度的标准
人眼对密度的分辨能力是有限的,一般对光学密度 值的观察能力限于0.25~2.0之间。过低或过高的密度值, 人眼不能辨认。

X线概论(含成像原理)

X线概论(含成像原理)
作出进一步诊断 X线诊断有其局限性
结合临床分析
1、病变位置与分布: 肺癌 (中、周围性) 原发性肺结核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弥散分布,血性播散)
2、病变数目及形态 3、病变边缘 4、病变的密度,是否均匀 5、邻近器官的改变 压迫等 6、器官的功能变化
胸片的读片技能
首选要正确摆放胸片 其次,熟悉正常胸片X线表现 再其次,仔细观察,双侧对比,发现病变 分析病变的性质
x线量相对较低 费用相对较高,无法多体位观察;单纯正
位片心脏后病灶易漏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胸片
X线影像是把具有三维的立体解剖结构摄成 二维的平面图像,影像互相重叠,密度分 辨率不高。
读片要求
按照一定顺序: 1、胸廓 2、肺组织 3、纵膈 4、横隔 5、心脏及大血管
读片一般要求
理解X片影像的形成及实质 正确摆放X光片 全面系统地观察影像改变,得出初步结论 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等
3、感光效应:卤化银胶片 氧化还原反应成像于胶 片上,产生灰度不同的黑白影像
4电离效应:X穿透物质使之产生电离,产生电离 效应,是放疗治疗的基础,也是要注意保护的原 因。
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射线光子的能量有 关,X线的 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 透力越强。X显得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 密度大的物质对x线的吸收多,透过少;密 度小则吸收少,透过多。
X线概论
X线实际上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 磁波。医学上应用的X线波长约在0.001-0.1nm之间。
X线的特点: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 电离效应。
特点:
1、穿透性:X线波长极短,穿透力强。 2、荧光效应:能激发荧光物质,硫化锌镉等物质, 等发出荧光,使波长极短的短波转化成长波,这 种装换称之为荧光效应。

X线成像基础理论完整版

X线成像基础理论完整版
3、焦点的调制传递函数(MTF) (1)定义:是描述X线管焦点这个面光源使肢体成像
时肢体组织影像再现率的函数关系。 (2)MTF域值范围:
MTF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零,即: 0≤MTF≤1 MTF=1,表示成像系统的输入对比度与输出对比度相等。 MTF=0,表示成像系统输出对比度为0,即影像消失。
30.03.2020
对准直要求
医学影像技术
(二)焦点的测试
2)狭缝照相设 备的位置 焦点与狭缝入 射面的距离要 求必须大于 10cm,影像放 大率在规定放 大倍数不超过 5%。
30.03.2020
大于 10cm
设备 位置
医学影像技术
(二)焦点的测试
3)狭缝的方位
在测量焦点的长度时,狭缝的方向必须与X线 管长轴方向垂直;测量焦点的宽度时,狭缝的 方向必须与X线管的长轴方向平行。
30.03.2020
医学影像技术
(二)焦点的测试
1、针孔照相设备成像法 1962年国际放射委员会及测定委员会(ICRU) 规定的方法。只适用于测试大于0.3mm焦点。
2、狭缝照相设备成像法 根据IEC-336呈出版物的要求,确定用狭缝照 相成像方法测试焦点的大小。
30.032 M≥1
30.03.2020
医学影像技术
(二)焦点的测试
(3)曝光条件
按下表中规定选取曝光条件,分别摄取焦点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照 片影像,规定照片的最大密度值在1.0~1.4之间。
X线管标称 电压(KV)
≤75 75~150 150~200
曝光条件
管电压
管电流
标称电压
标称电流的
能够反应焦点成像性能的主要 参量有:焦点的尺寸(F)、 焦点的极限分辨率(ω)、 焦点的调制传递函数 (MTF)、和焦点的增涨值 (B)。

第十章成像理论 第一节X线成像基本理论

第十章成像理论 第一节X线成像基本理论

第十章成像理论第一节X线成像基本理论放射医学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程第三篇专业知识第十章各种影像设备的成像理论第一节X线成像基本理论(上)2017年放射医学技术资格考试辅导培训,仍将延续2016年的基本思路,继续推出多种服务:YY语音直播传道解惑,微信推送温故知新,布置作业加深记忆,试题精讲强化理解,模拟测试查缺补漏等等。

2017年的辅导培训,将不断解决广大同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无法用手机看视频,错过YY语音直播等问题。

并且教学内容将更加专业化、系统化,更侧重于应试,全心全意帮助每一位考生通过考试。

一、X线影像的形成(一)摄影的基本概念1.摄影:用光或其它能量表现被照体信息状态,并以可见光影像显示的技术。

2.影像:反映被检体信息的不同灰度及色彩的二维分布形式。

3.信息信号:由载体表现出的单位信息量。

4.成像过程:能量→信号→检测→图像形成。

5.成像系统:将载体表现的信息信号加以配列,就形成了表现信息的影像。

(二)X线影像信息的形成X线穿过被检体,因被检体的吸收、散射,产生X线强度上的差异;到达屏片系统或影像增强器,转换成可见光的分布差异,传递给胶片,形成银颗粒的空间分布,再经过显影形成X线照片影像。

形成基础:被照体对X线束的衰减。

转换:将强度不均匀的X线,通过接受介质(屏-片系统、影像增强器电视系统等)转换为二维的光强度分布。

二、X线信息影像的传递被照体:信息源;X 线:信息载体;接收器:接受介质(屏-片、IP、FPD…);1.第一阶段(X线信息影像的形成):X线透过被照体形成载有被检体信息成分的强度不均匀的X线;取决于:被照体(ρ、d、Z)和射线因素(KV、mAS);人体组织存在密度、厚度、原子序数的差异,透过人体的X线多少不同,形成了X线强度上的差异。

(2)第二阶段(X线信息影像的转换)将强度不均匀的X线,通过接受介质(屏-片系统、影像增强器电视系统等)转换二维光强度分布。

以屏-片系统作为接受器,在胶片上形成银颗粒的分布(潜影形成)。

X线成像技术概述(X线检查技术课件)

X线成像技术概述(X线检查技术课件)

• ①优点: • A、应用广泛,可用于人体各个部位; • B、空间分辨力较高,成像清晰; • C、可作客观记录,长期保存。 • D、患者接受的X线剂量少,有利于防护。 • ②缺点: • A、工序繁琐、不能立即得到检查结果; • B、投照一片仅是一个方位和一瞬间的影
像,不能观察脏器动态。
X线摄影
胸 部 正 位 片
• 2.X线图像是影像重叠图像 • X线图像是X线束穿透人体被检部位内的各
种不同密度和厚度的组织结构后的投影总 和,是该部位各种组织结构影像的相互叠 加的图像。
• 3.X线图像具有放大和失真 由于X线束是锥形投射的,当X线检查
时人体与胶片(或荧光屏)之间有一定的 距离,因此,被照射部位的X线成像会出现 一定程度的放大并产生半影,使影像的清 晰度减低。如果照射部位偏离中线,还会 出现该部位影像的变形和失真。
第二节 X线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一、X线图像的特点 (一)模拟X线检查的图像特点
1.X线图像为直接模拟灰阶图像。通过影像的密度 及其变化来反映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和病理状态。
即密度高的组织结构(如骨骼、钙化),其吸收 X线量多,在X线图像上呈白影;反之,密度低的组 织结构(如气体、脂肪),其吸收X线量少,在X线 图像上呈黑影或灰黑
二、数字X线成像技术
1.DSA 1980年,由美国Wisconsin大学的Mistretta 小组和亚利桑那大学的Nadelman小组首先 研制成功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DSA是影像增强技术、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 术与常规X线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X线检查 技术。
• 4.X线图像不可调节 模拟X线图像的影像灰度、对比度与摄
影参数等是密切相关的。X线摄影经显影定 影后得到的X线影像(照片),其灰度和对 比度是不可调节的。

医学影像学总论

医学影像学总论

67/100
医学影像学总论
68/100
(四) 驰豫时间与MRI成像 组织弛豫时间恒定与差异
是MRI成像基础。
医学影像学总论
69/100
医学影像学总论
70/100
医学影像学总论
71/100
(五) 脉冲序列与加权像 脉冲 序列(连续施加脉冲)决定将从组织 取得何种信号,重复时间 (repetition time ,TR)决定能否 显示出组织间T1差异。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质子密度加权像 (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e, PDWI) 回波时间(echo time ,TE)左右着 T2信号及时间。T2加权像 (T2weighted image ,T2WI)
医学影像学总论
46/100
三 CT新技术
1.再现技术 (rendering trchnic) 表面再现:最大强度投影:容积再现: 可取得三维立体图像,能够旋转,用于
骨骼显示和CT血管造影(CTA) 2.彷真内镜显示技术。是计算机技术.
能够显示全部管腔器官。
医学影像学总论
47/100
第四节 CT 分析与诊疗 了解扫描技术与方法:窗 技术应用: 病变详细分析:
(2)掌握图象观察与分析方法,并能区分 正常与异常表现以及了解异常表现病理基础 及其在诊疗中意义。
医学影像学总论
6/100
(3)了解不一样成像伎俩在 不一样疾病诊疗中作用 与程度
(4)了解影像学检验在临床 医学诊疗中价值与程度。
(5)介入放射学
医学影像学总论
7/100
第一章 X 线 成 像 第一节 X线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53/100
时间减影法(temporal subtraction method) DSA设备包含IITV,高分 辨力摄像管,计算机,磁 盘,阴极线管和操作台。

医学影像学总论

医学影像学总论

医学影像学总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医学影像教研室前言•第一章X线成像•第二章CT成像•第三章磁共振成像•第四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第五章超声成像•第六章计算机X线成像和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第七章影像诊断检查方法选择和分析诊断原则•第八章影像诊断学学习方法前言•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教授发现了X线,并于同年12月22日用X线拍摄了伦琴夫人手部X线片,从此将X线引入医学诊断领域,奠定了X线诊断基础。

1901年该项发现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迄今一百余年来,特别是近二十年,随着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更新,各种检查设备不断应用于临床。

•目前放射诊断学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由以往单一的X线诊断学发展为包括: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r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超声成像(Ultra Sonography,USG)、影像核医学(Image Nuclear Medical)在内的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eology)。

•70年代兴起的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使医学影像发展成为诊断和治疗的综合学科。

目前,介入放射学已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

•医学影像学的范畴,进一步得到了深入发展,实验影像研究已逐步开展,功能影像学、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正在发展与开通。

学习医学影像学的目的在于了解这些成像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方法和图像特点,熟悉和掌握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原则,掌握正常人体结构和器官的影像表现和各种疾病的影像特征,比较不同成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一定要应用比较影像学原则,正确选用检查方法,以最小的合理花费达到最大的诊断效益。

•总论将重点介绍基本X线、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RI、超声等各种成像原理、方法、图像特点,分析诊断和选用原则,其中X线诊断仍为影像诊断的基础和重点。

X线成像理论中级专业知识X线成像原理

X线成像理论中级专业知识X线成像原理

X线成像理论中级专业知识X线成像原理一、X线影像信息的传递(一)摄影的基本概念摄影:是应用光或其他能量来表现被照体的信息状态,并以可见光学影像加以记录的一种技术。

影像:用能量或物性量把被照体的信息表现出来的图像,这里把能量或物性量称作信息载体。

信息信号:由载体表现出来的单位信息量。

成像系统:将载体表现出来的信息信号加以配制,就形成了表现信息的影像,此配制称为成像系统。

(二)X线影像信息的形成与传递1.X线影像信息的形成由X线管焦点辐射出的X线穿过被照体时,受到被检体各组织的吸收和散射而衰减,使透过后X线强度的分布呈现差异;随之到达屏/片系统或影像增强管的受光面等,转换成可见光强度的分布,并传递给胶片,形成银颗粒的空间分布,再经显影处理成为二维光学密度分布,形成光密度X线照片影像。

2.X线影像信息的传递如果把被照体作为信息源,X线作为信息载体,那么X线诊断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传递与转换的过程。

此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第一阶段:X线对三维空间的被照体进行照射,取得载有被照体信息成分的强度不均匀分布。

此阶段信息形成的质与量,取决于被照体因素(原子序数、密度、厚度)和射线因素(线质、线量、散射线)等。

(2)第二阶段:将不均匀的X线强度分布,通过接受介质(增感屏-胶片系统、荧光屏或影像增强系统等)转换为二维的光强度分布。

若以增感屏-胶片体系作为接受介质,那么这个荧光强度分布传递给胶片形成银颗粒的分布(潜影形成),再经显影加工处理成为二维光学密度的分布。

此阶段的信息传递转换功能取决于荧光体特性、胶片特性及显影加工条件。

此阶段是把不可见的X 线信息影像转换成可见密度影像的中心环节。

(3)第三阶段:借助观片灯,将密度分布转换成可见光的空间分布,然后投影到人的视网膜。

此阶段信息的质量取决于观片灯的亮度、色光、观察环境以及视力。

(4)第四阶段:通过视网膜上明暗相间的图案,形成视觉的影像。

(5)第五阶段:最后通过识别、判断作出评价或诊断。

影像资料整理

影像资料整理

第一章总论一.X线成像1.X线成像三个基本条件1).X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与X线管电压密切相关2).被穿透的组织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异3).(荧光或摄影)显示2.X线检查技术普通检查:包括荧光透视和摄影(照片,平片,素片)。

特殊检查:体层摄影、软线摄影、放大摄影、记波摄影,高仟伏摄影造影检查:1、对比剂:高密度-硫酸钡、碘剂造影剂低密度-空气、水2、造影方法:直接法-胃肠造影等。

间接法-尿路造影。

3.X线的特性电磁波,波长短,0.0006-50nm(肉眼不可见)穿透性---X线成像的基础;荧光效应—-透视检查的基础;感光效应---X线摄影的基础;电离效应(生物效应)--- 放射治疗的基础4.X线的设备:X线管、变压器、操作台5.CR、DR的临床应用的优点:1.曝光后可动态调节出最佳图像2.摄片条件的宽容度大3.患者接受的X线计量较少4.图像信息可由磁带或光盘储存节省空间5.可输入PACS网络中,资源共享6.可行体层成像和减影处理6.X线图像特点1.X线图像是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

它能构反映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及病理状态。

2.X线图像是X线束穿透某一部位的不同密度和厚度组织结构后的投影总和,是相互叠加在一起的影像。

3.由于X线束是从X线管向人体作锥形投射,因此,将使X线影像有一定程度的放大、伴影及形状失真。

7.X线诊断应用•常规胸片•常规骨骼片•胃肠道、泌尿系造影、乳腺等8.X线检查中的防护技术方面,采取屏蔽防护、时间防护和距离防护原则。

患者方面,应选择恰当的X线检查方法,设计正确的检查程序。

每次X线检查的曝射次数不宜过多,也不宜在短期内作多次重复检查。

二.计算机体层成像(c o m p u t e d t o m o g r a p h y,C T)1.CT图像特点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象素越小(0.5mm),数目越多(1024X1024),构成图像越细致,即空间分辨力高;CT图像的空间分辨力不如X线图像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条件
– X线具有穿透性
– 存在密度(density)与厚度(thick or thin)的差异
– 显像过程
第二节 X线图像特点
• X线图像不同灰度的影像反映了人体解剖 结构和病理状态的不同密度和厚度
• X线图像是重叠的,有一定程度的放大,
并可产生伪影
第三节 X线检查技术 Radiographic Techniques
第四节 X线分析与诊断 Film Analysis and Diagnosis
• 结合临床(clinical material),综合分析
– “异病同影”、“同病异影” – different diseases with same appearance, same diseases with different appearance
– 造影方式
• 直接引入:口服、灌注、穿刺注入 • 间接引入:经静脉注入对比剂,生理性排泄
– 检查前准备及造影反应的处理
第三节 X线检查技术 Radiographic Techniques
• X线检查方法的选择原则(principle)
安全(safe)、 准确(accurate)、 简便(convenient)、 经济(economic)
The x-ray beam is produced by bombarding a tungsten target with an electron beam within an x-ray tube.
X线的特性
• 穿透性:与物体的密度与厚度相关 • 荧光效应:透视的基础 • 感光效应:摄影的基础 • 电离效应:放射治疗的基础、X线防护


Diagnostic Radiology
Ultrasonography Diagnostic Imageology Medical Imaging Nuclear Imaging Diagnosis Therapy
Scintigraphy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 学习医学影像学的注意点
第四节 X线分析与诊断 Film Analysis and Diagnosis
• 注意投照技术条件(techniques) • 按 一 定 顺 序 全 面 而 系 统 地 观 察 (visualization) • 区分正常与异常(normal or abnormal) • 异常病变应注意
– 位 置 与 分 布 (position and spread) 、 数 目 (number) 、形状 (shape) 、边缘 (edge) 、密度 (density)、邻近器官和组织(adjacent O and T) 的改变、功能(function)的改变
• 诊断(diagnosi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肯定性诊断、否定性诊断、可能性诊断 – Confirmation, Negation, Possibility
– 了解不同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图像特点 – 掌握图像的观察与分析方法,了解异常表现 的病理基础及意义 – 了解不同成像手段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与限度 – 影像学检查价值很大,但有限度,需结合临 床资料
X线成像 Radiography
第一节 X线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X线的产生,X线是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轰击钨靶时产生的
自然对比(natural contrast)
人工对比(artificial contrast)
第三节 X线检查技术 Radiographic Techniques
• 普通检查
– 透视(Fluoroscopy)、摄片(Plain film)
• 特殊检查
– 体层摄影(conventional tomography)、软线摄 影(soft beam radiography)
• 造影检查 contrast administration examination
• 造影检查
第三节 X线检查技术 Radiographic Techniques
– 对比剂(contrast medium)
• 高密度对比剂:钡剂(barium)、碘剂(iodine)等 • 低密度以比剂:气体(gas agen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