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价值研究
和 方 法 , 而 达 到 预 期 的教 学 目的 。 从 ( ) 三 引导 学 生 广 泛 接 触 西 方 文 化 材 料
重 新 焕 发 出现 代 价 值 。 何 在 新 形 势 下 , 挥 优 秀 传 统 文 如 发
一
系 的 影 响 和 西 方 文 化 浪 潮 的 冲 击 越 演 越 烈 , 大 学 生 的 思 想 道 德 状 况 也 因 此 产 生 了 严 重 的 问 题 . 高 校 的 德 育 工 作 面 临 着 严 峻 的 挑 战 。 何 在 新 形 势 下 . 挥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如 发 的 价 值 功 能 .促 进 大 学 生 德 育 工 作 成 为 了 一 个 极 具 时 代 意 义 的 新 课 题 。 文 从 大 学 生 思 想 道 德 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状 入 手 , 究 传 本 研 统 文 化 在 高校 德 育 工 作 中 的 价 值 所 在 , 并 初 步 探 讨 了价
峻 的 挑 战 。 以 儒 学 为 主 导 的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作 为 一 种 具 有
特 殊 价 值 的 文 化 类 型 ,在 整 个 中 华 民族 的 发 展 过 程 中 具 有 重 要 的 历 史 地 位 和 作 用 ,并 在 今 天 的 高 校 德 育 工 作 中
方 面 都 缺 乏 应 有 的 责 任 意 识 与 使 命 感 , 求 “ 善 其 身 ” 只 独 . 不 求 “ 济 天 下 ”甚 至 有 些 学 生 对 自 己 也 极 不 负 责 , 理 兼 , 无
( ) 用 迁 移 造 成 的 影 响 四 语
在 大 学 里 , 于课 时 有 限 , 生 在 课 余 有 充 分 的可 由 学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具有深远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操,引导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校德育教育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例如经典诵读、传统节日活动等。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为了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投入等措施。
未来,应致力于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以更好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学校德育教育、价值观、传承方式、实践、问题、作用、重要性、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思想观念、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情感纽带。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
中华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传统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认同,是中华文化在全球文化大家庭中的独特表述。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自信心,对于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也是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和挑战之一。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导,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摘要】传统文化在德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起着巨大影响。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学生能够接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同时塑造出良好的人格和品性。
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他们行为和思维的基石。
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不可替代性无法忽视,它对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我们应当重视和努力推动的工作,它将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个体的全面成长带来积极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社会影响、塑造作用、价值观、道德修养、人格塑造、学校教育、不可替代性、传承、发展、未来社会建设。
1. 引言1.1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的根本,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灵魂。
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是社会生活和人类思想的重要来源。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让后人汲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继承和发扬民族的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是人们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的重要来源。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可以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世界、生活和道德。
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凝聚人们的集体精神和归属感。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深入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才能实现文化的持续繁荣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1.2 德育对社会的影响德育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一个拥有良好德育教育的社会,能够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德育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还能够引导人们遵守法律、遵纪守法,从而减少犯罪率,增强社会的安全感和稳定性。
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分析
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分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重视。
小学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乡土文化作为农村地区的特色文化,对于小学德育工作的影响和作用也愈发显著。
本文将就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进行分析。
一、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性1.弘扬传统美德乡土文化是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充满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和传统美德。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孩子们可以接触到尊老爱幼、勤劳朴实、敬畏自然等传统美德,有利于塑造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2.增强地域认同感乡土文化是农村地区的精神家园,是孩子们从小接受的文化熏陶。
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可以增强孩子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激发爱国情怀乡土文化中蕴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可以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1.课程设置在农村小学的德育课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乡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们通过学习乡土文化,了解家乡的传统风土人情,感受家乡的文化底蕴,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2.节庆活动农村地区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是乡土文化的具体体现,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们参与一些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庙会、赛龙舟等,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3.教材编写在德育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可以融入一些乡土文化的故事和传统美德,让学生们通过故事的阅读和学习,感受到乡土文化对他们的教育意义,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
4.学校文化建设学校作为学生们的第二个家,应该在文化建设上下功夫。
可以通过举办乡土文化展览、开展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形式,让学生们亲身参与增强对乡土文化的体验和认同感。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乡土文化作为农村地区的独特文化,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产生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视域下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探析 (3)
核心素养视域下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探析【】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学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塑造。
文化传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AA1288核心素养视域出发,探讨文化传承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具体事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第一部分】文化传承和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关系1.1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指将某一民族或国家的文化遗产,从一代人传递给另一代人的过程。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文化传承不仅能够让人们了解和感悟自己的历史文化,也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提高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平。
1.2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意义小学教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扇门。
德育在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德育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更重要的是要贯穿于学生的生活学习中。
一个德育全面、修养高尚的学生,不仅具备了学科知识的扎实水平,而且能够做到自律、道德与礼仪都到位。
1.3 文化传承和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联系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了解自己的文化底蕴,进而对自己的文化进行认同和传承。
其次,文化传承可以让人们了解传统美德,如忠诚、诚信、传统节日等,这对于塑造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文化传承不仅是一种教育形式,更是一种教育内容。
【第二部分】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实际案例2.1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作为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场所,承担着培养学生德育的责任。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可以通过设置传统文化墙、文化节、书法、舞蹈、诗歌朗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化的美丽与魅力,让他们在欣赏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爱国、尊老、尊师、尊重他人的传统美德。
小议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
小议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摘要】乡土文化是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地域和民俗特色。
在农村小学德育中,乡土文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
通过传承乡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乡土文化也对学生的性格品质和行为习惯产生积极影响,促使他们更加懂得感恩、勤俭和包容。
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乡土文化,需要加强相关教育力度,提高师生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促进学生价值观塑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乡土文化、农村小学德育、应用方法、爱国情怀、性格品质、学生价值观、传承、综合素质、应用推广、不可替代性、提升意义、必要性1. 引言1.1 定义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和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化。
它包括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方言、民间故事等方面的文化元素。
乡土文化承载着农村社会的历史、风土人情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认识,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培养他们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热爱。
乡土文化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村小学德育中,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真对待和努力推动的重要任务。
1.2 概述农村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德育是指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在农村小学中,德育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农村地区的学生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困境和挑战,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农村小学德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小学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个性素养的培养,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
当前一些小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教育者们普遍认为仅靠传统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需求,需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随着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和教育思想,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启示意义。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德育教育中,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心灵素质。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以期为提升小学生道德素养和个性塑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其包含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孝道精神、礼仪意识等。
研究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可以促进学校课程的多元化发展,丰富教育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融入到小学德育教育中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
研究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在实践中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开展这项实践研究对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推动学校德育教育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方式及其效果,以期推动小学生品德素养的提升和文化传承的延续。
德育工作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德育工作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德育工作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传承和创新是德育工作中的两个核心要素。
文化传承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而创新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德育工作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并提出一些实践方法。
1.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德育工作中的基础,它涉及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根脉和文化传统,培养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继承。
同时,文化传承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2. 文化传承的方法为了有效地传承文化,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如国学、诗词、传统音乐等,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和艺术表现形式。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传统乐器演奏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或者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3. 创新的意义与方法创新是德育工作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创新能力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并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可以通过提供创新教育或者开设相关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创新实践活动,如科技竞赛、创业讲座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和锻炼创新能力的机会。
4.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融合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相反,它们可以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而创新又可以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时代内涵。
因此,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该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既弘扬传统文化,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 实践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德育工作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下面将介绍一个实际案例。
某中学团队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和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作用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所具有的鲜明的民族特点,以及对构建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体系所具有的重要借鉴价值。
关键词:道德思想高职院校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它在全面建设小康杜会的历史条件下、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道德成果,汲取精华,摈弃糟粕,对于我们加强德性修养,充实自我心性,都有着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1优秀传统道德思想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坚实基础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传统文化有着最顽强的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以明显的先进性多次“同化”以武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反复上演着“征服反被征服”的历史戏剧;中国传统文化从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是以它非凡的包容会通精神,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本色,深入人心,具有跨时代的生命力,它对我们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而且还在继续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2优秀传统道德思想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2.1推崇“仁爱”思想,强调“人和”精神孔子曰:“仁者,爱人”。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
“仁”既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又是一切行为的归宿;既是人安身立命的原则,又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论语》上说:“礼之用,和为贵”,“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主张“人恒爱人”。
这些都是说要和睦团结,互助友爱,尽己为人,端正对人对事的态度,建立一种人与人的和谐、友善和真心诚意的关系。
这是一种人我之间、人际之间关系的准则,也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
“仁爱”原则,“人和”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仁爱互尊、团结和谐的人道精神。
2.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感,留下了文明古今的诗篇《离骚》。
“虽九死其犹未悔”。
他的崇高爱国品质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为后人所敬仰。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德育是指在人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的教育。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情感态度,对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进行浅谈。
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人的高尚品德。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五项基本德性,这些价值观念的内涵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深受人们的尊崇和宣扬。
尊重长辈、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都是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品德规范。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人们能够在内心深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人的独立自主的精神。
历史上,中国有很多崇尚独立自主的文化人物,如孔子、墨子、梁启超等,他们以自己的思想文化影响了世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这些人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独立自主的重视,他们在精神世界里追求真知灼见,坚持个性独立,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需要这种精神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使他们能够坚定目标,勇于探索,做到发挥个人的特长与优势,不盲从不听由外界的干扰而失去自我。
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表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视。
只有人们修身齐家,才能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对国家和天下有所贡献。
这正是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一种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思想道德观。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人们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做一个品德高尚、有担当、有信仰的人。
】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人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人们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了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强调了家庭和国家对个人的重要性。
在家庭中,人们要孝敬父母、敬重长辈,维护家庭的和睦;在国家中,人们要尊崇国家制度,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敬爱家庭的情感,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发扬民族精神,为家庭和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所呈现的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行为准则都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在德育中,传统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首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思想、哲学和道德观念。
通过传授、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能够接受健康的思想、价值观,从而在成长过程中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德报怨”等思想,不仅是古代先贤的智慧,也是我们今天需要所借鉴和实践的准则。
其次,传统文化在德育中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积淀和经验总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处世智慧。
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让学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从而培养出道德品质高尚、品行端正、健康向上的人格。
如《大学》中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对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都非常重要。
第三,传统文化在德育中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美学理念和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和观念对于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掌握,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评价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美学修养,从而培育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和文化素质的人才。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蕴含了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内涵,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的塑造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推进德育工作中,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接受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从而培养出具有道德情感、文化素养和国家责任感的新一代。
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
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德育教学工作逐渐得到国家重视,教师需要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将德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保证学生文化素养和知识底蕴得到提升的同时。
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促进学生养成健全人格,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本文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优势、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实现路径两方面论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德育;价值;实现路径引言: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初期阶段,对世界的了解水平相对较弱。
因此小学品德的教育工作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
通过良好的德育教育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社会认识能力。
时代进步要求小学教师需要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小学德育教学工作。
保证小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构建德育观念,增加文化自信心。
延续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华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新时代小学生构建健全人格。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价值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心是保证小学生发展为优秀道德品质的人才。
这一中心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一致,可以体现出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传承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同时有利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
“德”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圣贤对于自身的要求,被古人所称颂。
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德行教育是德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小学德育的关键力量。
可见,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与现代德育教育的工作中心是吻合的。
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下,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严重,精神文化与时代发展也容易脱节。
故学生应当传承中华文化,利用中华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克制不良文化的冲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逐步养成统一的社会价值观念。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实现路径(一)增加互动频率,坚持以学生中心素质教育的落实推进了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新的教学理念不断被落实到教学工作中。
德育工作指南的文化传统教育内容
德育工作指南的文化传统教育内容在德育工作中,文化传统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通过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可以增强学生们的文化自信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德情操,提升他们的教育素养。
本文将介绍德育工作指南中的文化传统教育内容。
一、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传承历史文化知识对于学生们了解民族的传统、风俗和价值观念至关重要。
教师应指导学生们学习经典著作、优秀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理解。
同时,通过组织校内外的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艺术、手工艺术和古代建筑等,加深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和认同。
二、道德伦理的传统观念培养德育工作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道德伦理观念,使其具备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
教师应传授传统的礼仪礼节、孝道忠诚、助人为乐等道德观念,通过故事、案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们明辨是非、培养正直和宽容的品质。
三、文化传统的艺术欣赏与表达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操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德育工作中,要重视培养学生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欣赏能力。
通过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意识和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
同时,鼓励学生们通过创作和表演来展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表达。
四、节日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传统节日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组织相关活动来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
例如,在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春节等学校可以开展才艺展示、传统游戏、庆祝仪式等活动,让学生们在欢庆中深入体验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文化传统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在德育工作指南中,文化传统教育需要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使学生们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增强对文化传统的认同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文化传统主题的研学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和参与其中,提升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和体验。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而传统文化则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道德等多方面的积累,是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和凝聚民族精神的基础。
这里就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进行一些探讨。
首先,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都是以道德为基础。
德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传统文化以道德为基础,通过良好的道德教化,培养和熏陶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品质,从而在传承和发展中体现出其极端重要的价值。
其次,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都注重人性的尊重。
德育教育中的个体观念和人性尊重思想,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德育思想相互贯通,在共同的根基上传递出一个面向道德和自我完善的教育理念。
传统文化时刻关注人性的价值,注重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完善,与德育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第三,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都强调敬畏之心的培养。
德育教育始终以培养人的敬畏之心,崇敬之心,和关爱之心为基本要求。
传统文化也倡导人们要尊重自然,敬畏神灵,注重家国情怀,从而培养人们的敬畏之心。
只有培养了敬畏之心,才能够有效地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思想品质和心灵高度。
最后,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都鼓励学生去追求真、良、美。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从而强化道德对学生的引导和感召,真实地体现出学生内心的美好和高尚。
传统文化也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个人修养的道德思想,注重情操和艺术等美的方面的修炼,激发学生的人格力量,不断强化个体的自我塑造。
总之,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在德育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和人格修养;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则需要教育的支持和强化,构建良好的德育教育,才能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因此,德育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取得成功的方案。
小学德育工作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措施
小学德育工作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措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小学德育工作更加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
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融入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以下是小学德育工作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措施。
一、培养中华文化自信心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要从小就培养中华文化自信心,让孩子们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华文化自信心。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古建筑、名胜古迹、博物馆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传递道德教育传统文化中饱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融入学生日常德育引导中,让他们受益终生。
in本着德育教育的目的,可以通过故事形式、文学作品等形式来传达传统文化道德内涵,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个人思想道德素养的深刻熏陶。
三、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国家认同感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庆祝传统节日、歌唱古曲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国家认同感。
比如在国庆节,组织学生学习国歌,让他们由内心产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
四、注重实践体验,加深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是需要实践体验的,可在德育课堂上情境模拟、创新体验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道德课程中,可带领学生进行班级规范制度实践,让学生体验集体的生活规范和纪律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多元化。
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出发,让学生在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发现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也能更好地展现出每个孩子的独特魅力。
总之,小学德育工作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需要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激发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在体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会尊重、和谐、包容和关怀的品质,成为未来的中华优秀青年。
优秀传统文化德育
优秀传统文化德育
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是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包括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价值观念,这些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公民。
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可以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优秀传统文化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德育知识;二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优秀传统文化德育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现状及路径探究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现状及路径探究一、在当今社会,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德育教育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心理和技能教育的过程。
优秀传统文化是指我国数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体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在德育教育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教育实践,从现状和路径两个方面探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情况,并具体分析了一些事例,旨在为小学德育教育的推进提供参考。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现状(一)依赖外部载体的融入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很多学校都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注水养鱼”的手段,只是为了扩大美誉度,而不是从实际出发,深入融入德育的教学内容中。
通俗的说法,就是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为冬令营、旅游拓展等各种时间名义,然后派遣教师或者企业家去做一些周边活动,以此来宣传学校的品牌。
这种形式缺少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探讨,成效薄弱。
(二)徒有其表,缺乏实质渗透在很多学校中,虽然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因为师资力量不足,仍然流于表面,导致无法实施到实际教学及生活中去。
比如,学校可能会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演出,但演出纯粹是形式,在教育上缺少实际意义;学校可能会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但往往只是简单地介绍历史时期,而没有对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践体验。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法单一在很多学校中,由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上的文化内容,因此教学内容也主要以授课为主,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运用。
并且,教学方法也单一,过于注重难度大、知识点多,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应用价值。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路径探究(一)细化教学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在小学德育教学中,通过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实施策略
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实施策略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对小学德育方面的具体标准及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因此教师应当通过恰当的方式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并有效优化现有的教学内容及结构,在实际教学中,主动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小学德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其引起充分重视。
文章深入分析了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意义及具体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改善策略,以期为其他德育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德育;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德育是我国小学教育的一项关键课程,学生可以从德育素材中获取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涉及的爱国敬业、谦虚礼让等优良品质。
但目前,小学德育教学仍面临一系列难题:德育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形式,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因而降低了德育的整体效果。
对此,强调小学德育,需要教师系统筛选现有传统文化的优质内容,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彻底融入德育活动中,以大幅提高德育质量。
一、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第一,拜金、利己及玄幻主义等信息对小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不良影响,严重腐蚀了部分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从而盲目追求某些玄幻剧中展现的生活形态,变得愈发自私自利;学生对传统文化中涉及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并未有客观且准确的了解,因此在养成崇高的品德方面有较大困难。
第二,小学生的年龄小,思想较幼稚,在学习及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会直接选择退缩或放弃,不具备优秀传统文化中涉及的顽强品质。
第三,我国教育部门已经明确规定要加大力度监督和支持小学德育工作,对小学生自身的崇高品质进行重点培养,引导他们全面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及美德。
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对小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进行正确引导,确保他们的坚强意志及爱国情怀得到有效培养,让学生对善恶是非有更加准确的认知。
同时教师要将小学生的传统美德尽快塑造起来,从而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另一方面,教师需要重视对传统文化教学及思想品德教育间的紧密联系,将一些優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不断融入德育工作中,全面开发思想品德课本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优秀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工作中心环节作用开拓创新容摘要:纵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看古今中外德育教育,时至今日依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指导思想精髓之所在。
要想提高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起点,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统筹安排,开拓创新地实施。
要想使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不但需要热情和决心,更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蕰,传统文化德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而文化底蕰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来的。
审视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现象,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常识,既可以积淀我们自身的文化底蕰,传于学生,还可以丰富其文化知识和提高其文化道德素养。
这是眼下学校功能的一大责任。
看看我们的周围,逐渐丧失的传统文化令人担忧,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却在不经意间渐渐丢失民族的主流价值观。
什么文雅的、谦和的、感恩的、孝道的、侠义的、修己的、责任的等等已渐不存在,代而取之的是粗俗的、蛮横的、自大的、浮燥的、功利的、自私的、放任的等等却粉墨登场。
所以为人师者,非常有必要在积淀自己文化底蕰的同时,去当一个真正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播者和倡导者。
虽然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容,但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起点,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
那么,到底如何落实小学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工作,我觉得应该做好如下几点:一、正确树立忠孝仁义信礼智勇的德育指导思想教育发展到今天走在大街上几乎再也见不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秩序了。
我们的教育和引导似乎忘却了与忠孝仁义的关联。
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健康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规。
但时下我们因热衷嫁接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涵不在。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然而,今天的个人奋斗,名利追逐,自由放任,价值实现似乎比道德更重要,现在的孩子们也好像还有好多比道德更重要的事情要忙。
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的根本认识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体能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
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居领先地位,起主导作用。
我认为当前,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坚持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
从基本的上下五千年文明文化抓起,把他们对理想的向往,引导到传承传统文化的学习上来,以此为契机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统筹安排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工作的基本容1、仁侠之气匹夫有责:首先声明仁侠之气不是匹夫之勇。
现在的孩子们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引导中已很少有仁侠之味了,从小就接受教育要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别人,自己好不能要别人好,自己不行嫉妒别人行等等。
至于说匹夫有责,那就更难见了,连对自己都不负责更谈何为家庭、对族人负责?谈对国家负责、对社会风气负责那就更是天方夜谭了。
《大学》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已成为镜花水月,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这个年代更像是一句空谈。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朱子家训》等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基础入手,除了课外背诵,每天都拿出20分钟的早读时间去背诵、去理解这些传统文化词句,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一生------2、诗词曲赋琴棋书画说来惭愧,时至今日只能从教材里才接触一点古典诗词之美,真是浅薄了。
不少专家、学者花了一些时间去查了全唐诗,较权威的统计数是42863首,全宋词有19990首,白的诗有900多首,陆游的诗有9000多首,而这只不过是中国诗词曲赋的一点雾水。
可是我们直到中学毕业背的也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小情调。
至于琴棋书画,要么学琴必为考级,下棋只为成为古力之二,读书则只为分数和升学,画画也就为今后找个饭碗掌握一门谋生的手艺而已。
这类学习一定要形成一种机制,由浅入深,对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多奖励、多鼓励,不讽刺、不挖苦,寓教于乐,既学习了知识又冶了情操,何乐而不为呢?3、四书五经文史典故现今有多少人能知道“四书五经、文史典故”?孩子们对以“四书五经”等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多是一头雾水。
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功利使我们的孩子们连一点儒家思想的痕迹没有,大儒大雅人们好像忘记了,所以要加强对学生儒家思想的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努力开拓德育教育的多种渠道,同时要特别注重师德教育,强调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对儒家思想的学习。
三、以历史为教材开拓创新展开德育教育1、以史论激发爱国主义情操,培养民族自信心与爱国主义精神,首先要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财富,四大发明、医药科技、文学艺术……我们以拥有悠久丰厚的历史文明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为祖国值得骄傲,身为炎黄子便满怀自豪,也会巩固起对祖国最深厚的情感。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无数英雄人物为自己的祖国富强、民族大义付出了鲜血与生命,他们在一个个简短的历史典故中出现,留下的是热血激荡之为人传诵的英雄篇章。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为血国耻,勾践“抱冰握火、卧薪尝胆,”; 为了国家尊严,蔺相如“怒发冲冠、完璧归”;东汉班超“投笔从戎”,英勇大义留下“不人虎穴,焉得虎子”的豪迈壮语。
南宋岳飞“精忠报国”、明代戚继光“驱逐香寇”,到近代,有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为变法不惜抛头颅的谭嗣同,有为共产主义信念而从容就义的大钊……这些激励斗志的爱国典故,为后人留下了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
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所属的阶级不同,但他们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对祖国满怀着深沉的热爱。
他们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与民族大义的集中体现。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事件与历史典故,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精神得到升华,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2、以史为镜培养健全人格精神在浩繁的历史典故中,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励志故事和信义故事,对培养人们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起着积极的榜样作用。
俗话说:“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这些成语典故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常给人以醒翻灌顶的感受,激活着我们的心灵和情感。
我们知道许多家贫而勤奋好学的历史典故,如《战国策·策》记载:“()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还有匡衡凿壁偷光,晋代“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晋代车溉“囊萤读书”。
这些勤奋好学的历史人物成为我们永不褪色的学习榜样。
仁义孝亲的典故可以说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始终,它与“礼智信”一起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如晋人王祥卧冰求鲤,“母常欲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
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彩衣娱亲”,他孝顺父母,70岁了还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心。
东汉黄香“扇枕温袅”,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战国时国大将廉颇不惜放下身架“负荆请罪”,告诫人们做人要顾全大局,讲求大仁大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为五斗米折腰”“宠辱不惊”等教给我们做人的气节,“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告诉我们要有优患意识。
3、以史为鉴培养理性思考能力历史典故以前车之鉴的方式为后人竖起一座座警示牌,以生动传神的故事传达出旷达睿智的人生哲理。
这些哲理式的历史典故,为我们修身治国提出大政方略,为我们明辨是非、洞悉世事点亮明灯。
这些历史典故是前人历经挫折与失败得来的成功经验,是经过检验的真理性指针,通过学习我们可以逐步培养理性的分析思考能力,可以让我们在事业发展中少走弯路。
唐太宗指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又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征言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汉宣帝“励精图治”而大有作为;商鞍为求变法成功“立木为信”,旨在取信于民,以信义服人。
为官要“两袖清风”,“两袖清风身欲飘,杖黎随月步长桥”。
为求贤才备“三顾茅庐”,为血国耻勾践“卧薪尝胆”,重诺守信重耳“退避三舍”,尽职尽责诸亮“鞠躬尽瘁”,这些都是积极向上的为官为政之道,为后人提供了历史借鉴。
而诸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愚蠢、商封王“酒池肉林”的奢侈,都最终导致国破家亡,为后世敲响了警钟。
做人要“从善如流”,行事要“一诺千金”。
这些历史典故如一盏盏明灯,为后人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要济世立业,处于不败,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有明辨是非、理性思考的能力,中华民族历史海洋中这些优秀的典故给我们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深人挖掘蕴藏在历史知识中的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使其成为有效的教育资源,与思想教育相融合,可以创造出奇妙的教育成果,使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和孕育了多少民族骄傲。
沧海桑田,世代轮回,不应该成为我们丢掉传统文化的借口,那些优秀的和精华的东西还能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健康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总之,搞好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工作是我们教育事业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它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我们不停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将德育工作开展得更好。
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凝结着一个个美如珠玉、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
如果巧妙地把这些传统文化典故运用到思想教育工作中,可以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民族自信心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1、《德育原理》,胡守棻,师大学,1989年版2、《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檀传宝,教育科学,2000年版3、《当代教育学》,袁振国,教育科学,2004年版4、《当代班级管理引论》,长德,中国科学技术,2005年版涂池小学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