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推进德育活动开展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德育活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宝贵财富,是多年来中华民族积淀的智慧结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力量。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德育活动的开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体验。
可以通过讲述中华传统文化的故事、解读经典著作、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和传承的热情。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单位,也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第一课堂。
家长应该成为孩子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引路人,通过讲故事、观影片、参加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向孩子们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家长也应该自己身体力行,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加强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补充,通过各种社会教育活动,可以让人们更广泛地接触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政府、社会团体、非营利机构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展览、经典著作阅读推广、传统技艺培训等活动,让传统文化走向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尊重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加强新媒体传播。
新媒体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价值观。
政府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设立传统文化宣传栏目,推出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短视频、微电影等内容,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也可以开展在线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只有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新媒体传播的多维度合力,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教案
前言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而德育教育更是建设一个美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奉行心中有德行的思想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通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滋养学生的精神面貌,增强他们的人格魅力,培养他们的好品德。
接下来,将从概述德育教育的概念入手,着重介绍如何利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来构建德育教育课程的教案。
一、概述德育教育的概念德育教育是指在教育传授的课程体系中注重道德素质的发展,并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教育方式。
它旨在塑造学生优良的品德观念、思想道德、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
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两大组成部分。
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目标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不衰,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瑰丽的文化瑰宝、优美的文化形式赢得了国内外众人的推崇。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以下目标:(一)滋养学生的精神面貌正如孔子所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的修养关系到他个人、家庭、国家和世界。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卓越品质、深厚文化素养,让他们成为精神面貌优美的人才。
(二)增强学生的人格魅力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优良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涵养着深刻的道德观念和优秀的品德情操。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人格魅力,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品格、有胸怀、有远见的人才。
(三)培养学生的好品德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了智慧、思维、情感等多方面的品格,如诚信、正义、爱心、感恩、孝道、礼仪等。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道德内涵,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品德,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好习惯、好品德。
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教案(一)以孔子推崇的“仁”为引导孔子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推崇的“仁”既是道德范畴中的一种理念,也是对人类缘起学问的总结,是各种品质德育中的核心理念。
在教育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关心弱者、尊重劳动、公平待人,体现出“仁”的理念。
(二)以儒家文化为载体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儒家文化来进行。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能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道德修养。
因此,加强学生德育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首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学生应当对自己的文化有一定的认同感,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到自豪。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和辉煌的文化成就,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文化自信心对于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孝道”、“礼义廉耻”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学生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道德启示,培养品德修养。
比如,通过学习孝道,学生能够了解到对家人的尊重和关怀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仁爱,学生能够发扬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精神等。
再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尚礼讲廉、重义守信、勤俭节约等。
通过学习这些行为规范,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学生通过学习尚礼讲廉的观念,能够培养出尊重他人、谦虚谨慎的习惯;学生通过学习勤俭节约的观念,能够培养出艰苦奋斗、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等。
最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而深邃的审美情趣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欣赏到古人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陶冶情操,开阔思维,培养美的鉴赏力。
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个人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通过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习惯和审美情操。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推进德育活动开展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德育活动开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千年,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教育部门与文化部门不仅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还应该推进德育活动的开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本文将探讨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并推进德育活动的开展。
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包括诗、书、画、戏、乐、舞、饮食、服饰、建筑等方方面面,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方面的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化底色,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和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激励人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中华传统文化也对人的成长和道德素质的提升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儒家文化的熏陶,传统的 " 孝道 " " 仁德 " " 礼义 " 等思想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都有极大帮助。
传统文化不仅能陶冶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操,而且还能教会学生谦虚、尊敬和感恩的美德。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推进德育活动的开展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德育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和规范的行为习惯。
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很好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底蕴。
通过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灵氛围。
1. 强化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应当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围绕中华传统文化所孕育的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伦理道德等丰富内涵,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传统文化课程,如汉语课、国学课等,让学生在课堂中接触中国传统经典著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推进德育活动开展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德育活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精神追求。
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爱、礼义、廉耻、忠信等,这些价值观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规范行为、促进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中华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所忽视和遗忘。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推进德育活动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诗词、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学追求和审美观念。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丰富了自己的精神内涵,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推动社会风气向好的方向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爱、礼义、廉耻、忠信等道德价值观,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人们可以明确自己的道德底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
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人们会更加注重互助、尊重、廉洁、诚信等美德,推动社会风气向好的方向发展。
推进德育活动开展可以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衔接,提高教育质量。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
在现实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家庭教育过度强调功利和竞争,学校教育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德育。
通过推进德育活动开展,可以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衔接,让德育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
德育活动可以通过亲子互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推进德育活动开展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和谐稳定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愿望,而中华传统文化和德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持。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的以仁爱为核心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追求,可以凝聚人们的共同价值观,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品德教育PPT
学校和家庭合 作的重要性
学校和家庭合 作的重要性
学校和家庭应形成共同育人的 合力。
学校提供专业教育资源和指导 ,家庭积极参与学生品德教育 。
学校和家庭合 作的重要性
学校与家庭密切沟通,共同制定学生品 德教育目标和计划。
总结
总结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加强学生 品德教育是提升学生全面发展 的关键。
学生品德教育 的重要性
促进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感恩付出、团 结合作等品质。
加强学生品德 教育的策略和
方法
加强学生品德 教育的策略和 方法
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培养学 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 设计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 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
加强学生品德 教育的策略和 方法
多角度、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审视自己, 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加强学生品德教
育PPT
目录 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和实践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 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学生品德教育的策略和方 法 学校和家庭合作的重要性 总结
介绍中华传统 文化的重要性
介绍中华传统 文化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智慧 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 观念和品德素养。
通过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品 德教育方法,我们可以培养出 有道德情感、文化素养和社会 责任感的学生。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法
中华传统文化 教育的有效方 法
开展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 ,如传统乐器演奏、书法绘画 等。
使用互动教学方式,让学生参 与其中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
中华传统文化 教育的有效方 法
利用故事和典故讲解,生动形象地传达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经典教诲。
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整合
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整合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培养的一种教育形式。
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下面将详细阐述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整合。
一、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等。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强调诚信、孝顺、礼貌、谦虚等美德。
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德育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例如,在学校中可以通过讲解古人的故事、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通过开展孝敬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孝敬的重要性;通过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的尊敬他人及服务意识。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
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内涵和价值,将它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解经典著作、诗词文化等,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进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中华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而闻名于世。
在德育教育中,可以通过音乐、美术、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文学名著等,学生能够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
通过开展文化艺术节、展览等活动,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推进德育活动开展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德育活动开展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历经千年的沉淀和传承,形成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是我们民族的骨气。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生活中,可以多与老一辈人交流,了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看法。
要积极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比如春节联欢会、中秋晚会等,通过表演、展览等形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
学校作为社会主要的教育机构,应当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必修课程,通过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礼仪、古代思想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要注重多种宣传手段的运用。
在当今信息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还需要通过多种媒体手段进行宣传,比如电视、网络、报纸等,将传统文化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
二、推进德育活动开展德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推进德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想品德水平。
要注重德育理念。
培养学生的德育观念和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行为和言行举止,注重道德修养和品德修身,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注重德育活动的实施。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主题班会、校园讲座、道德训练等形式,开展德育活动。
比如开展志愿者活动,参与公益事业,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
又如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教导学生遵守公共秩序,尊重师长,关爱老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要注重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学校不能孤立地进行德育工作,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引导孩子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
社会可以通过媒体、宣传等方式,向青少年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推进德育活动开展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德育活动开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德育也成为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德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推进德育活动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阐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推进德育活动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做法和建议。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精髓,涵盖了诗词、书画、音乐、舞蹈、戏剧、传统医学、传统建筑等多个方面。
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进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也能够对当代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心。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也可以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推进德育活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面对各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和诱惑,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开展德育活动,可以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等良好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造潜能。
推进德育活动也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保障,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推进德育活动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可以为推进德育活动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增强对美好品质和道德规范的认同和信仰。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历经几千年得社会变革与发展而形成得一种思想与知识系统。
其中得一些优秀思想成份有着不可忽视得积极得借鉴意义。
在现阶段开展得德育工作中,应当充分重视我国传统文化得优秀内涵,采取有效措施,弘扬优秀得传统道德,以进一步提高当代学生得道德素质。
本文从以下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更好地融汇贯通。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途径德育教育一、中国传统文化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得教育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得组成部分,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得重要精神财富,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得教育资源,概括起来主要有:1、爱国主义得优良传统爱国主义隐含了一层道德规范:就其本身而言,它暗示祖国就是道德得标准或价值,爱国就就是对祖国得忠诚与热爱。
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得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得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得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得伟大得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得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更有益于国家得进步。
我国已经步入新得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得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面临越来越多得新情况、新问题。
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得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得优良传统。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必须加强青少年得爱国主义教育。
2.以德为本得儒家理念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得中国传统文化异常注重“德”得地位与作用,甚至将“德”提升到了本体得高度。
如孔子曾说:“主忠信,徒义,崇德也。
”(《颜渊》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篇)。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篇)。
”从孔子得论述中,我们瞧到,一方面,德指个体自我得品质、品德;另一方面,就是个体对个体与群体得美德,这就从自我发展得狭窄面扩展到了整个人群与社会, 即个人得德与国家得德就是一致得。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道德精神”——七年级德育发展工作计划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道德精神”——七年级德育发展工作计划七年级德育发展工作计划目的文化传承和道德精神的弘扬是中学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七年级德育发展工作计划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品德,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并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具体措施1.开展德育讲座。
将校外专家、名人和社会组织邀请到学校来,进行丰富多彩的德育讲座。
主要是传递正面的价值观,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品德和修养的重要性。
2.开展文化行走活动。
组织学生安排时间走进传统文化,参观历史文物;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华文明的底蕴;让学生体验中华文化的精髓,增进他们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感悟。
3.开展道德故事分享活动。
每周选取一些优秀的道德故事,让学生自己分享和讲述。
并组织竞赛,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学生道德行为的规范化度和道德品质的提高度。
4.开展劳动教育。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设置一些有意义的小活动,如关心老弱病残,在学校里协助环境卫生工作,协助家长家务劳动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勤劳精神。
5.开展团队活动。
组织学生完成各种团队活动,如拓展训练、籍口比赛等。
通过这些团队活动,可以增强集体意识、意识到集体的力量,发挥个人的长处,增加身体素质、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严格的自律性等。
6.开展“孝心演讲赛”。
在此活动中,每位学生需要准备一篇有关孝道的演讲,讲述自己的孝心故事。
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提高孝道意识,增强家庭观念。
7.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在此活动中,学生会扮演检察官、律师、被告等角色,以模拟法庭的方式来探讨校内法规,并且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方法。
这项活动既鼓励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总结要想让中华文化的精髓定义在学生中扎下深深的文化烙印,传承正道,弘扬中华道德精神,这七年级德育计划是极好的方法。
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会让学生在规范中成长,在梦想中前行,加强身体、意志和思维的发展。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增强青少年学生德育实效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增强青少年学生德育实效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节日是文化和历史积淀的产物,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与传承的文化空间[1],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传承着整个民族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诉求,是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精神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
其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追求和谐首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着浓厚的贵人伦、重感情的特点,注重塑造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众多节日包含的特定文化感情和习俗中,处处流露着人们对家庭和谐、邻里和谐、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如春节期间,串亲访友送祝福是我们几千年来不变的传统,祈愿家庭和和美美、国家政通人和;中秋节以家庭团圆为主题,强调家庭伦理与人际关系和谐是其主要内容;重阳节敬老孝亲,给长辈送祝福和温暖,尽显人伦情谊。
其次,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传统节日大都是岁时节日,有着深深的农耕文化的印记。
因此敬畏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特征。
在重要的节令人们都会采取相应的习俗去亲近自然、感受自然。
以此方式,一方面表达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感激自然给人类带来的恩惠;另一方面也祈愿自然更加善待人类,驱灾避难、降福人间。
比如清明节人们踏青郊游、植树造林,反映了人们催护新生、热爱大自然的鲜明主题;重阳节人们喜欢登高,感受天高气爽,欣赏自然风光,领略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2.弘扬孝道和感恩中国大多传统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孝道和感恩等伦理情怀。
如每年春节不变的回家过年大军都充分说明我们对父母或长辈的尽孝和感恩。
而一到端午节,我们就不可避免地想起孝女曹娥的故事,由此端午节也得了一个别称孝亲节。
3.彰显浓郁的爱国情思传统节日是华夏各民族儿女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其文化习俗除了是一种习惯之外,更代表着我们对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和高度认同感,镌刻着浓郁的家国情怀。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推进德育活动开展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德育活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独特而丰富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当今社会,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为了推进德育活动的开展,我们需要思考和采取一些措施。
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宣传。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如孝道、礼仪、忠诚、诚实、谦虚、勤劳等等,这些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观念,对于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品质非常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文化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向学生传授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精神,使他们了解和认同这些价值观念。
我们应该注重实践和体验式教育。
传统文化并不只是一份理论知识,更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艺术展览、古建筑、博物馆等场所,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剪纸、民俗表演等,让他们亲手制作和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来加强德育活动。
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可以开设在学校的课程表中,每周安排一节或定期集中开展。
这门课程可以涵盖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如经典文学、音乐舞蹈、戏曲表演等。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理论知识的积累,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家庭和社会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德育活动中。
家庭是培养孩子道德修养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应该从小教孩子尊重长辈、友善待人、知恩图报等基本道德观念。
社会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如民族节日庆典、文化展演等,给予青少年更多的接触和参与机会。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推进德育活动的开展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的方向。
只有通过加强宣传普及、实践体验、开设课程和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优秀的青少年,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做出贡献。
利用传统文化培养中学生的德育素质
利用传统文化培养中学生的德育素质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传统文化渐渐被人们所忽视。
但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和精髓。
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学生的德育素质相结合,让中学生从中汲取道德修养和精神力量,成为我们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重点。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化补天”的说法,可见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种幸福的精神财富,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观念等方面。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伦理道德、人文关怀、家庭教育等理念,都对我们的社会文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人文、伦理、道德等文明精华,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气质。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形成民族认同意识和家国情怀的关键时期。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使学生在精神上感受到家国情怀的激荡,进一步加深对祖国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激发了爱国主义的情感,让中学生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2、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中学是人生关键的成长时期,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公正、诚实、宽容、谦逊”等道德观念,可以引导中学生学习胸怀仁爱、行为正义、严守诚信、待人宽容、不骄不躁,从而建立稳固的道德观念和信仰。
3、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古人说的“君子好学,不耻下问”,传达出一种向上向善的思想。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不但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还能从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深化文化自觉。
同时,中学教育也应该提倡学生“知行合一”的学习态度,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既成为有知识的人又兼具人格魅力的人。
二、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1、选好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传统文化书籍文化已成为时代进步的催化剂,文化性的勇气、历史性的精魂、精神上的定位将会让现代人走的更加富足。
推荐选择一些既有较高的文化内涵而又具备一定知识性的文化书籍,引导同学们做好文化阅读和文化思考,学习传统文化,洗涤心灵。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推进德育活动开展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德育活动开展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
其中包括儒家、道家、佛家思想,诗词歌赋、书画文学等艺术形式,以及传统民俗、民间文化等。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多彩,更是对人们言行和道德品行的一种熏陶和洗礼。
传统文化也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国学精神,弘扬着对家国、民族、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滋养和激励也是无可替代的。
传统文化中弘扬的礼仪、忠孝、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这些文化积淀,赋予了人们信仰、宽容、勇敢、豁达、自信等精神力量,使人们受益终身。
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而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德育活动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学校作为社会主要的教育机构,有着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学校应当在德育活动中,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课外活动等各个方面,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学校应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在语文、历史、美术、音乐等课程中,可以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古诗词的诵读、传统故事的讲解、传统绘画的欣赏和传统音乐的学习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开展,可以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一些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传统文化。
组织学生们参观博物馆、古代建筑等,举办传统文化主题的讲座、展览和比赛等。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学校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推进德育工作,进一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学校可建立书法、绘画、民乐等传统文化兴趣小组,在兴趣小组中通过传带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古代服饰展示等,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讨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讨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2023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生人数的增加,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讨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本文将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思想对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是指尊敬师长,遵守规矩,尽善尽美,在生活中做一个有道德、有操守的人。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性未稳,正是需要尊重师长,遵守校规校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期。
在学校中,学生要尊重老师,对学校的规定要认真遵守,同时也要做到自律和自我约束。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实现。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敬父母和家庭观念也为中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和万事兴”、“有家才有国”等经典名言中都强调了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中学生的家庭是他们成长道路上至关重要的因素。
学生们应该通过孝顺父母、关心家务等方式,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作用和责任。
同时,家庭也应该为中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这些都能为中学生的道德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思想也对中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当今的社会中,金钱的诱惑无处不在,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强调了财富取得的道德性。
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不抱有不择手段赚钱的心态,也不会将金钱作为唯一的追求。
在学校和生活中,中学生应该牢记“取之有道”这个原则,坚守正道,用积极的心态面对金钱,追求适度而健康的财富。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和而不同”等思想也可以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重要的借鉴。
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都是中学生需要掌握的道德常识。
在校园中,中学生应该互相尊重,以积极的姿态,和睦共处,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学生需要体现出“宽以待人”、“尊重差异”的态度,实践“和而不同”的思想。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提升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提升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高川镇初级中学 谭 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代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有利于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因此,学校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中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违法犯罪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思想品德已成为当前中学生最严峻的问题。
加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
因此,我们要努力开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局面,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我校学生德育教育范畴,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良好的发展。
1、 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文化。
其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宗法、古文、诗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射覆、传统节日等等;这些在历史特殊的环境下所形成的各种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都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
可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的思想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不断地得到刷新,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气概,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得到传承,那些合理的、优秀的成分也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历代人们所延用。
因此,传统文化被视为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它对培养年轻一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1)、注重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由许多民族经过互相融合后形成的统一整体。
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抵抗外来侵略,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以及“投笔从戎”,“精忠报国”的爱国行为,都在激励着无数英烈和勇士们,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用传统文化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结论
结论
总结使用传统文化增强中学生德育教育 的优点和必要性
提供主要思想和建议,以便学校将传统 文化融入到德育课程中去。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儒家文化
提供儒家文化所能够教授的基 本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
介绍道家文化的背景和重要性
分析如何将道家文化应用于中学生德育 教育中
道家文化
提供道家文化所能够教授的基 本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建立德育课程
建立德育课程
说明如何为中学生创建一个德育课程
提供课程内容,包括传统文化的要素和 如何将这些要素融入到教学中
建立德育课程
分析如何让这些课程内容符合 现代教育要求
传统文化节目
传统文化节目
建议一些传统文化活动,例如中国书法 、国画、围棋、武术等。
提供如何将这些活动融入到学校课堂及 其他活动中,并解释如何帮助学生从中 学习到基本的德育价值观。提高师资水平提 Nhomakorabea师资水平
说明为什么需要增强教师的传 统文化素养
用传统文化加强对中学 生的德育教育
目录 引言 儒家文化 道家文化 建立德育课程 传统文化节目 提高师资水平 结论
引言
引言
简介传统文化在中学生的教育 中的重要性 解释为什么将传统文化融入到 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是有益的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
介绍儒家文化的背景和重要性
分析如何将儒家文化应用于中学生德育 教育中
16弘扬中华传统文化_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
发扬传统文化,尊重个性自我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
我们倡导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一上初中就学习弟子规,背诵它,三年来坚持不懈,但收效甚微,对中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和道德情感的升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学校的一名德育工作者,我在试图将《弟子规》的深刻传统文化内涵融入日常的德育工作的同时,产生了种种反思。
《弟子规》很重视利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触的事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
这与平日德育教育中容易引起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逆反的口头说教及处罚截然不同,它有一种“润物无声”的妙处。
一、《弟子规》加强学生感恩教育的启示当前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需要,把父母和他人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漠视亲情、友情、师生情。
有些学生明明知道自己在依靠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上学,却大把挥霍,面对父母没有一丝感激;明明是贫困生,接受了热心人的帮助后,却想把受助记录抹掉……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历史、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德育工作却在长期忽视感恩教育。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学校提倡构建和谐德育体系的今天,加强中学生的感恩教育意义重大。
《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实施感恩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主要教育学生对父母的尊重和礼貌,在家尊重父母,对父母有礼貌的孩子在外才能尊重别人。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教育学生侍奉父母要体贴用心,要养成向父母请安、问好、报平安的习惯,居所、工作要稳定,以免父母忧虑不安,等等。
一个人对父母的感情,是最原始的、本能的情感,所以,感恩教育的服务对象首先指向父母最为切实可行,这种感情一旦被唤醒,就可以被迁移放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直至整个社会。
3月,开学以来,我校开展了诵读和践行《弟子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阶段的阶段总结
吴云艳
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开始倡导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不断发展的中学德育工作中渗透以《弟子规》为主要载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和道德情感的升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校成立了“中华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探索与研究”教育课题组。
该课题第一阶段工作已结束。
现总结如下:
一、组织讨论,认清进行“弟子规”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当前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需要,把父母和他人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漠视亲情、友情、师生情。
有些学生明明知道自己在依靠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上学,却大把挥霍,面对父母没有一丝感激;明明是贫困生,接受了热心人的帮助后,却想把受助记录抹掉……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历史、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德育工作却在长期忽视感恩教育。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学校提倡构建和谐德育体系的今天,加强中学生的感恩教育意义重大。
《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实施感恩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主要教育学生对父母的尊重和礼貌,在家尊重父母,对父母有礼貌的孩子在外才能尊重别人。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教育学生侍奉父母要体贴用心,要养成向父母请安、问好、报平安的习惯,居所、工作要稳定,以免父母忧虑不安,等等。
一个人对父母的感情,是最原始的、本能
的情感,所以,感恩教育的服务对象首先指向父母最为切实可行,这种感情一旦被唤醒,就可以被迁移放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直至整个社会。
二、我校印制《弟子规》等传统教育读本,并聘请专家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并对全体师生进行培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不仅提升了我们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在“如何对人”、“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传统文化学习后,我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还是家庭生活、与人相处等方面“身教胜于言教”的重要性。
今后,我将把这种平和的心态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努力践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一个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通过指导学生《弟子规》中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优秀品行和需要我们摒弃的糟粕,学生普遍了解了中国孝文化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对案例思考,明白了如何提高自己“孝”的道德品质,如何去孝敬父母,如何感恩身边的人,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创建和谐亲情、获得人生的成功。
二、《弟子规》加强学生尊重教育启示
《弟子规》的“出则悌”中就包含着如何尊重人的教育。
“兄道友,弟道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包含着和睦相处,轻财忍忿;“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包含着长幼有序;“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长者立,幼勿坐;尊长前,声要低,进必趋,退必迟。
”包含着尊重长者,等等。
《弟子规》启示我们尊重是主动的行为,不能等到别人先来尊重自己,然后才尊重别人。
在学校里,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和他人
进行着互动和往来,不可能自己孤立存在。
因此,培养同学们的移情能力,使他们想到自己就应该想到别人,推己及人,依据人人都希望被人尊重这一普遍渴望与需求,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让别人也像自己一样,使被尊重的需求得以满足。
三、《弟子规》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
目前,不少学校中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偷盗欺诈等诚信缺失行为时有发生,这些失信行为不仅败坏了校风学风,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秩序的形成,而且影响了中学生自身的形象和学校的声誉。
因此,如何帮助中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加强和改进中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弟子规》中的“信”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包含着做人要说话算话,不要信口开河,更不能谎话骗人,胡言乱语;“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包含着眼见为实,不信谣,不传谣;“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包含着言必行,行必果;等等。
《弟子规》的诚信教育思想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要起到表率作用,这对教育学生是最为恰当的。
诚信是立身之本,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是君子必备的道德,是交友之道,也是立国之本,和谐之本。
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对此,我校结合实际开展了“做一个有诚信的人”演讲比赛,以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各班级建立了诚信手册和诚信档案,做到考试不作弊、作业不抄袭、说话算数、承诺兑现,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弘扬正气、敢于同不良行为做斗争。
四、《弟子规》加强学生爱心教育的启示
“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的通病。
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是现实的需要和时代的重任,已成为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
《弟子规》的“泛爱众”中所倡导的就是爱心教育思想。
“凡
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体现的所有的人都应该相亲相爱。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体现的是要关爱、体谅他人,要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尊重别人的感受,隐恶扬善。
“凡取与,贵分晓。
与宜多,取宜少”体现的是多奉献少索取,等等。
《弟子规》所阐释的爱是博大深沉的,它不是以残酷的生存竞争为目的,而是倡导伦理学的生存方式,即从关爱别人中寻找心灵的快乐。
一个人只有在被别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并获得最大的心灵满足。
由此成为一个沐浴在幸福感中的人。
学习《弟子规》,我校要求学生早晚坚持认真诵读,由诵读到理解,由理解到践行,使同学们在学习以《弟子规》为载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不仅获得朗读能力,说话能力,理解能力,修辞能力的提高,和道德水准的进一步提升,还可以改善学校的人文环境和卫生环境,形成学校新的德育特色,探索出一条新的德育教育的途径。
相信在我校德育工作中不断加强以《弟子规》为载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会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最终提升巴州一中的整体风貌,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