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
1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
![1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e2908d2910ef12d2af9e7dd.png)
5. 分支分类学:以谱系学(geneology),即系统发育的 分支式样为基础,旨在建立生物种系发生的谱系关系。 ① 内类群比较法 ② 外类群比较法 ③ 分支图法 ④ 数量分支分类法 三、植物分类的等级 1. 基本等级 界、门(-phyta)、纲(-opsida, -phyceae)、目(-ales)、 科(-aceae)、属、种 亚界(-bionta)、亚门(-phytina)、亚纲(-idea, phycidae)、亚目(-ineae)、亚科(-oideae)、亚属、亚种
(7)原产地模式标本(topotype) 当不能获得某种植物的模式标本时,便从该 植物的模式 标本产地采到同种植物的标本,与原始资料核对,完全符合者 以代替模式标本,虽然采集人与 采集日期不尽相同,称为原产地模式标本。 (二)每一种植物只有1个合法的正确学名,其他名称均作为异名或废弃。 (三)学名包括属名和种加词,最后附加命名人之名。 (四)学名之有效发表和合格发表。
—形态学分类 (Ⅱ) 现代实验分类学方法
1. 栽培观察试验 2. 细胞分类学(染色体分类学)Cytoaxonomy 3. 化学分类学Chemotaxonomy (1) 直接可见物质 (2) 植物本身的产物
① 初生代谢物 ② 次生代谢物 ③ 带信息分子(DNA、RNA、Protein)
3)protein taxonomy ① Serology (血清学)(1897) ② Electrophoresis (电泳) ③ Amino-acid sequecing(氨基酸顺序)
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
一、植物分类学简介 植物分类学是植物学科中最古老和最具综合性的一门分支
学科。过去的经典分类大多依据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特征去分, 后来把孢粉形态、地理分布和古生物学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进去 后,有助于进一步对种类的鉴定和植物演化关系的探讨。 分类学(Taxonomy)可以定义为研究和描述有机体的变异、探 讨这种变异的因果关系、并运用所掌握的资料去建立某个分类 系统的学科。分类学和系统学(Systematic)这两个术语现在 常被不严格地作为同义词并用,如果要说两个术语有些什么不 同的含义,那么分类学常用来指分类理论和实践(包括它的基 础、原理、步骤和规则)而不是它的最终产物(分类系统);
《植物学》被子植物常见分科
![《植物学》被子植物常见分科](https://img.taocdn.com/s3/m/5fd9980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42.png)
未来学习方向和目标
深入学习被子植物分类学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进一步深 入学习被子植物分类学,掌握更
多的分类方法和技能。
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
除了被子植物分类学外,我还将拓 展学习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
植物资源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
拓展植物学相关领域
我将关注植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 成果和前沿动态,了解植物学的 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
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被子植物常见分科的基本特征和 分类依据。
培养独立观察、分析和鉴定被子植物 科别的能力。
学习并实践被子植物分类的检索表使 用方法。
实验器材和试剂准备
植物学实验常用工具
放大镜、镊子、刀片、载玻片、盖玻 片等。
植物学实验常用试剂
碘液、甘油等。
实验步骤和操作规范
观察并描述被子植物代表植物 的形态特征,包括根、茎、叶
无性繁殖
通过植物体的一部分(如根、茎、叶 等)直接长出新个体。这种方式能够 迅速扩大种群数量,但遗传多样性较 低。
被子植物繁殖策略
一年生植物繁殖策略
以快速生长和繁殖为主,生命 周期短,适应于环境变化较大
的环境。
多年生植物繁殖策略
注重资源的长期积累和利用, 生命周期长,适应于较为稳定 的环境。
克隆繁殖策略
、花、果实和种子等部分。
根据形态特征,利用检索表对 被子植物进行科别的初步鉴定
。
对初步鉴定结果进行验证,通 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咨询专 业教师,确认鉴定结果的准确 性。
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结论与讨论等 部分。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01
分析被子植物常见分科代 表植物的形态特征,总结 各科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类型及其特点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类型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40d67fa102de2bd9605884b.png)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类型及其特点对被子植物进行分类,是在植物亲缘关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进而对分类系统进行监理,以阐述被子植物之间的演化关系[1]。
自19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植物分类工作者根据各自对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相关理论,对被子植物系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但是由于被子植物起源、演化等方面知识和证据的不足[2],截至目前,被子植物的分类尚无完美的分类系统,当前应用较为普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3-5]。
1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类型1.1恩格勒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是1897年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Engler)和柏兰特(Prantl)提出的,其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一书中有所描述,是被子植物分类史上第1个较为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
该系统的提出是在假说的基础上,认为被子植物的原始特征是单性、无花瓣、风媒传粉、木本等,而其进化特征有两性、花瓣、虫媒传粉等,为此,恩格勒认为最原始的被子植物类型为葇荑花序类植物,而较为进化的类型为毛茛、木兰等科。
上述假说是在艾希勒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很多植物学家认为该理论不合理。
因此,经过对恩格勒系统的多次修订,在1964年出版的第12版《植物分科志要》上,认为单子叶植物比双子叶植物要原始的理论是错误的,并进行了修改,仍将双子叶植物分为合瓣花亚纲和古生花被亚纲,基本系统大纲内仍将植物界划为17门,并未作多大改变,其中被子植物独立成被子植物门,共包括2纲,62目,344科。
1.2哈钦松分类系统该系统是1926年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提出的,其在《有花植物科志》一书中对该系统进行了初步描述,1973年相应地做了修订,将被子植物的分类科数增加了,由原来的332科增加到411科。
哈钦松系统认为与单性花相比,两性花更为原始;多数、各部分分离的花,比定数、连合的花更为原始;与轮状排列的花相比,各部分螺旋状排列的花更为原始;与草本植物相比,木本更为原始。
该系统还认为被子植物为单元起源,双子叶植物的起点是毛茛目与木兰目,该系统认为毛茛目与木兰目这2支是平行发展的:一支木本植物从木兰目中演化出,一支草本植物从毛茛目种演化出;在被子植物的后来演化过程中,单花被、无被花逐渐蜕化而成;从金缕梅目中逐渐分出葇荑花序类各科。
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评论
![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7205c41c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99.png)
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评论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是指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其建立在植物的形态学、遗传学、生态学等多学科基础上,为全球植物分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的背景、分类依据、特点、贡献与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评论。
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主要依据植物的形态学、解剖学、生殖生物学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分类,同时结合了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成果,对被子植物的分类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和修订。
该分类系统将被子植物分为四大类群,即木兰纲、百合纲、毛茛纲和菊亚纲,其中木兰纲和百合纲为真双子叶植物,毛茛纲和菊亚纲为真双子叶植物以外的其他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的贡献在于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被子植物分类体系,对全球植物分类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具体来说,该分类系统纠正了传统分类学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和矛盾之处,将众多植物科、属、种归入到较为合理和自然的分类系统中。
同时,该分类系统也促进了对被子植物进化历程和生物多样性的深入研究。
然而,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该分类系统在科、属、种的划分和命名上有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研究者可能存在不同的分类观点和命名习惯。
该分类系统未充分考虑到被子植物的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该分类系统的更新较为缓慢,无法及时反映近年来被子植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分类趋势。
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的建立对我们的启示在于: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植物分类学研究的重要性,加强对全球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力度;我们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成果,不断完善和更新植物分类系统,提高分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需要被子植物的进化历程和生物多样性,深入研究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贡献。
针对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的不足之处,我们建议:需要加强不同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建立统一的植物分类学研究平台,提高分类结果的一致性和认可度;需要将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植物分类学中,为完善和更新分类系统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需要重视植物分类学的更新和发展,密切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分类趋势,及时对分类系统进行调整和修正。
被子植物分类
![被子植物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373da1b5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9.png)
被子植物的分类主要依据是花、果实、种子等形态学特征。
其中,生殖器官比营养器官在植物一生中出现得晚,生存的时间比较短,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小,形态结构也比较稳定。
具体来说,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标准包括花的形态学特征(如花瓣数量、形状等)、果实的形态学特征(如大小、形状、种子的数量和形状等)以及种子的形态学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此外,根、茎、叶及其附属物也常作为分类标准。
在分类系统中,被子植物通常分为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两大类。
木兰纲包括7个亚纲、20个超目、71个目、333个科,百合纲包括3个亚纲、8个超目、21个目、77个科。
需要注意的是,被子植物各亚纲之间都不可能存在直接的演化关系,因此现有的分类系统只是基于形态学特征的划分,而不是基于演化关系的划分。
此外,不同学者和研究机构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分类系统和方法,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兼容性和一致性。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05f324483b3567ec102d8acb.png)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1、克朗奎斯特分类法是由美国学者阿瑟·克朗奎斯特(1919年—1992年)最早于1958年发表的一种对有花植物进行分类的体系,1981年在他的著作《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最终完善。
包括64个目和383个科,现在还有许多植物学家仍然使用这种分类体系,但大部分科学家都倾向于最新的APG II 分类法。
目录木兰纲Magnoliopsida1. 木兰亚纲Magnoliidae2. 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 Hamamelididae3. 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4. 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5. 蔷薇亚纲Rosidae6. 菊亚纲Asteridae百合纲Liliopsida1. 泽泻亚纲Alismatidae2. 槟榔亚纲Arecidae3. 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4. 姜亚纲Zingiberidae5. 百合亚纲Liliidae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被子植物分为两大纲:2、哈钦松系统这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Hutchinson)于1926 年和1934年在其《有花植物科志》I、II中所建立的系统。
在1973年修订的第三版中,共有111目,411科,其中双子叶植物82目,342科,单子叶植物29 目,69科。
目录主要特点实际应用哈钦松系统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目、毛茛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但过分强调了木本和草本两个来源,认为木本植物均由木兰目演化而来,草本植物均由毛茛目演化而来,结果使得亲缘关系很近的一些科在系统位置上都相隔很远,如草本的伞形科和木本的山茱萸科、五加科;草本的唇形科和木本的马鞭草科等,这种观点亦受到现代多数分类学家所反对。
主要特点a.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部分离,多数,螺旋状排列的比花各部合生、定数、轮生的进化,虫媒比风媒原始。
在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包括木兰目和毛茛目是最原始的。
b.单被花和无被花是次生的,来源于双被花类;柔荑花序类群较进化,起源于金缕梅目。
被子植物APG三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APG三分类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52648c2043323968011c92a6.png)
被子植物APG III分类系统摘要:APG III分类法是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APG)继1998年APG I及2003年APG II之后,花了6年半修定的被子植物分类法,于2009年10月正式在林奈学会植物学报发表。
APG III承认了早前版本的所有45目,并新接受了14个目,共计59目。
这个最新的APG III分类系统取得了植物学界的共识。
关键词:APG III分类系统;被子植物0 引言被子植物有Engler系统、Hutchinson系统、Takhtajan系统、Cronquist系统这四个常用的分类系统,但是经过比较认为Engler系统和Hutchinson系统没能正确揭示植物类群间的演化关系, 但因其科的数目较少而仍有使用价值。
Takhtajan系统和Cronquist系统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植物类群间的演化关系。
Takhtajan系统阶层数目太多,在前人系统上增设“超目”一级分类单元,科数达到592个,似乎啰嗦了些,不利于日常使用。
.Cronquist系统与Takhtajan系统很像,它取消“超目”一级分类单元,压缩科的数目至388个,这样整个系统更加完善,因而这一系统很受欢迎。
然而近年来, 随着以DNA测序为基础的分子系统学的日趋成熟, 利用分子系统学手段来得到更自然的系统演化关系已成为有效且普遍的途径,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出现了众多新的变化, APG系统即为一例, 最新的APG III系统甚至成为以保守著称的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标本馆(K)馆藏标本排列的依据[1]。
1 APG III系统的发展1998年,来自瑞典皇家科学院、斯德哥尔摩大学、英国邱园、康奈儿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和密苏里植物园等学者,组成了被子植物种系发生组(APG,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同年被子植物种系发生组发表了《被子植物APG分类法》,自1998年首次提出后,近年来又相继推出了两个修订版本,分别为2003年发表的《被子植物APG II分类法》,和2009年发表的《被子植物APG III分类法》。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a137929915f804d2b16c1d6.png)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较多,尚无完全统一的看法和比较完美的分类系统。
在当前,影响较大的分类系统,主要有以下四个(1999年,Judd 等人在《Plant Systematics》一书中发表了一个维管植物新分类系统,还有待认可):一、恩格勒系统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于1892年编制的一个分类系统。
在他与普兰特(K. Prantl)合著的《植物自然分科志》(1897)和他自己所著的《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中均应用了他的系统。
该系统的要点如下:1、赞成假花学说,认为葇荑花序类植物,特别是轮生目、杨柳目最为原始。
2、花的演化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无被花到有被花;由单被花到双被花;由离瓣花到合瓣花;花由单性到两性;花部由少数到多数;由风媒到虫媒。
3、认为被子植物是二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是平行发展的两支;在他所著《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一书中,将单子叶植物排在双子叶植物前面,同书1964年的第12版,由迈启耳(Melchior)修订,已将双子叶植物排在单子叶植物前面。
4、恩格勒系统包括整个植物界,将植物界分为13门,1~12门为隐花植物,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
种子植物门分为裸子植物亚门和被子植物亚门。
裸子植物亚门分为6个纲;被子植物亚门分为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
整个被子植物分为39目,280科。
但1964年经Melchior 修订,分被子植物为62目,344科。
5、恩格勒系统图是将被子植物由渐进到复杂化而排列的,不是由一个目进化到另一个目的排列方法,而是按花的构造、果实种子发育情况,有时按解剖知识,在进化理论指导下作出了合理的自然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是被子植物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系统。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除英法以外,大部分国家都应用该系统。
我国的《中国植物志》,多数地方植物志和植物标本室,都曾采用该系统,它在传统分类学中影响很大。
然而,该系统虽经Melchior 修订,但仍存在某些缺陷。
被子植物类群简介
![被子植物类群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74dd97f5acfa1c7aa00cc01.png)
3.塔赫他间系统: 本系统由前苏联学者塔赫他间 (Takhtajan)于1954年首次公布于世,直到1987年曾 经多次修订。 该系统的特点是:坚持真花说,主张被子植物单元起 源,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草本植物由木本植 物演化而来,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原始的水生双于叶植 物具单沟舟形花粉的睡莲目莼菜科。
塔赫他间1980年发表的被子植物系统图,把 被子植物分成2个纲,10个亚纲,28个超目, 总计共92目,410科.该系统认为木兰目是最 原始的被子植物代表,再由木兰目发展出毛茛 目和睡莲目,所有的单子叶植物来自狭义的睡 莲目.不足的是,该系统科的数目达410科, 并增设“超目”一级分类单元,不利于教学中 应用。
恩格勒系统几经修订,在1964年出版的《植物分 科志要》第12版中已将单子叶植物放于双子叶植 物之后,修正了单子叶植物比双子叶植物原始的 错误观点,并把植物界分为17个门,被子植物独 立成被子植物门,共包括2个纲,62目,344科。 虽然恩格勒系统对植物亲缘关系的一些解释,受 到了多数植物学者的反对,但其发表早,沿用久, 而且包括了整个植物界,在使用上有一定的便利, 所以国内外许多较大的标本室,中国植物志.前 苏联植物志以及国内许多地方植物志都采用这一 系统. Nhomakorabea
2.哈钦松系统: 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 (Hutchinson)以英国边沁(Bentham)和虎克 (Hooker)以及美国柏施(Bessey)系统为基础建立 的系统. 分双子叶植物系统和单子叶植物系统,从 原来的332科增加到411科. 该系统的特点是: 坚持真花说,认为被子植物为单 元起原的.将双子叶植物分为本本和草本两大平 行发展支,木本支从本兰目开始,草本支以毛茛 目为起点;柔荑花序类要比离生心皮类进化,无 被花是由有被花蜕化而来,单子叶植物起原于双 子叶植物的毛茛日,并在早期分化为萼花群、冠 花群和颖花群.
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afb021000b4e767f5bcfce16.png)
一、恩格勒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897):原生被子植物:1单子叶植物1.1无被花类1.1.1颖花目1.1.2霉草目1.1.3沼生目1.1.4露兜树目1.2同被花类1.2.1百合目1.2.2粉状胚乳目1.2.3佛焰花目1.2.4棕榈目1.2.5合花目1.3异被花类1.3.1微子目1.3.2姜目2双子叶植物2.1无被花类2.1.1杨梅目2.1.2杨柳目2.1.3木麻黄目2.2同被花类原始花被亚纲2.2.1中子目2.2.2蓼目2.2.3檀香目2.2.4山龙眼目2.2.5荨麻目2.2.6壳斗目2.2.7胡桃目2.2.8银毛木目2.2.9假栎树目2.3异被花类2.3.1鼠李目2.3.2无患子目2.3.3牻牛儿苗目2.3.4蔷薇目2.3.5瓶子草目2.3.6罂粟目2.3.7毛茛目2.4后生花被亚纲(含瓣花类)2.4.1伞形目2.4.2桃金娘目2.4.3仙人掌目2.4.4侧膜胎座目2.4.5锦葵目2.4.6桔梗目2.4.7茜草目2.4.8车前目2.4.9管花目2.4.10龙胆目2.4.11杮树目2.4.12报春花目2.4.13杜鹃花目二、哈钦松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926)原始被子植物双子叶类1木兰目(木本支)1.1樟目1.2五桠果目1.2.1蔷薇目1.2.1.1豆目1.2.1.2绣球目1.2.1.2.1野茉莉目1.2.1.2.2五加目1.2.1.3杨柳目1.2.1.4金缕梅目1.2.1.4.1杨梅目1.2.1.4.2壳斗目1.2.1.4.2.1胡桃目1.2.1.4.2.2木麻黄目1.2.1.4.2.3荨麻目1.2.2茶目1.2.2.1杜鹃花目1.2.3红木目1.2.3.1海桐花目1.2.3.1.1白花菜目1.2.3.1.1.1柽柳目1.2.3.1.1.2堇菜目1.2.3.1.1.2.1远志目1.2.3.2金丝桃目1.2.3.2.1桃金娘目1.2.3.3椴树目1.2.3.3.1卫矛目1.2.3.3.1.1檀香目1.2.3.3.2锦葵目1.2.3.3.2.1无患子目1.2.3.3.2.2马钱目1.2.3.3.2.2.1茜草目1.2.3.3.2.2.2夹竹桃目1.2.3.3.2.2.3马鞭草目1.2.3.3.2.2.4紫葳目1.2.3.3.2.3鼠李目1.2.3.3.2.3.1紫金牛目1.2.3.3.2.3.1.1杮树目1.2.3.3.2.4大戟目1.2.3.4西番莲目1.2.3.4.1葫芦目1.2.3.4.2仙人掌目1.2.3.5檀香目1.2.3.5.1山龙眼目1.3番荔枝目2毛茛目(草本支)2.1小檗目2.1.1马兜铃目2.1.2胡椒目2.2石竹目2.2.1蓼目2.2.2藜目2.2.3龙胆目2.2.3.1报春花目2.2.3.1.1车前目2.2.4千屈菜目2.3虎耳草目2.3.1伞形目2.3.2桔梗目2.3.2.1败酱目2.3.2.2菊目2.3.3茄目2.3.3.1玄参目2.4牻牛儿苗目2.4.1花荵目2.4.1.1紫草目2.4.1.1.1唇形目2.5罂粟目2.5.1十字花目2.6单子叶类2.6.1泽泻目2.6.1.1眼子菜目2.6.1.2水麦冬目2.6.1.2.1水蕹目2.6.1.2.1.1茨藻目2.6.1.3鸭跖草目2.6.1.3.1凤梨目2.6.1.3.1.1姜目2.6.1.3.2谷精草目2.6.2花蔺目2.6.2.1百合目2.6.2.1.1棕榈目2.6.2.1.1.1露兜树目2.6.2.1.2水玉簪目2.6.2.1.2.1兰目2.6.2.1.3天南星目2.6.2.1.4香蒲目2.6.2.1.5鸢尾目2.6.2.1.6石蒜目2.6.2.1.7薯蓣目2.6.2.1.8灯心草目2.6.2.1.8.1禾本目2.6.2.1.8.2莎草目三、塔赫他间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980)1金缕梅亚纲1.1昆栏树超目1.1.1杜仲超目1.1.2金缕梅超目1.1.2.1胡桃超目2木兰亚纲2.1莲超目2.2大花草超目2.3睡莲超目3毛茛亚纲3.1毛茛超目4石竹亚纲4.1石竹超目4.1.1蓼超目4.1.2白花丹超目5五桠果亚纲5.1山茶超目5.1.1杜鹃花超目5.1.2Sarracemanae5.1.3玉蕊超目5.2堇菜超目5.2.1锦葵超目5.2.1.1荨麻超目6蔷薇亚纲6.1蔷薇超目6.1.1桃金娘超目6.1.2豆超目6.1.3芸香超目6.1.4卫矛超目6.1.4.1鼠李超目6.1.5山龙眼超目6.1.6葡萄超目6.1.7山茱萸超目7唇形亚纲7.1龙胆超目7.1.1刺莲花超目7.1.2茄超目7.1.3唇形超目8菊亚纲8.1桔梗超目8.1.1菊超目9泽泻亚纲9.1花蔺超目9.1.1泽泻超目9.1.2茨藻超目10霉草亚纲10.1霉草超目11百合亚纲11.1百合超目11.1.1灯心草超目11.1.2Hydatellanae11.1.3鸭跖草超目11.1.4姜超目11.1.5凤梨超目11.1.6雨久花超目12棕榈亚纲12.1天南星超目12.2香蒲超目12.3露兜树超目12.4环花超目12.5棕榈超目四、克朗奎斯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981)1金缕梅亚纲1.1昆栏树目1.2金缕梅目1.2.2杨梅目1.2.3壳斗目1.2.4木麻黄目1.2.5杜仲目1.2.6荨麻目1.2.7Didymelales1.2.8交让木目1.2.9Leitneriales 2木兰亚纲2.1木兰目2.1.1樟目2.1.2胡椒目2.1.3马兜铃目2.1.4八角目2.1.5毛茛目2.1.5.1罂粟目2.1.6睡莲目3石竹亚纲3.1蓝雪目3.2蓼目3.3石竹目4五桠果亚纲4.1山茶目4.1.1锦葵目4.1.2玉蕊目4.1.3猪笼草目4.1.4堇菜目4.1.5杨柳目4.1.6白花菜目4.1.7Batales4.1.8杜鹃花目4.1.9岩梅目4.1.10杮树目4.1.11报春花目5蔷薇亚纲5.1蔷薇目5.1.1无患子目5.1.1.1伞形目5.1.2远志目5.1.3亚麻目5.1.4鼠李目5.1.5卫矛目5.1.5.1大戟目5.1.6大花草目5.1.7檀香目5.1.8山茱萸目5.1.9红树目5.1.10桃金娘目5.1.11小二仙草目5.1.12川苔草目5.1.13山龙眼目5.1.14豆目6菊亚纲6.1龙胆目6.1.1唇形目6.1.2茄目6.1.3玄参目6.1.3.1车前目6.1.3.2水马齿目6.1.4桔梗目6.1.5茜草目6.1.5.1菊目6.1.5.2川续断目6.1.5.2.1Calycarales 7泽泻亚纲7.1泽泻目7.1.1茨藻目7.1.2水鳖目7.2霉草目8棕榈亚纲8.1棕榈目8.1.1环花目8.2露兜树目8.3天南星目9鸭跖草亚纲9.1鸭跖草目9.1.1谷精草目9.1.2香蒲目9.1.3莎草目9.1.4灯心草目9.1.5帚灯草目10姜亚纲10.1姜目10.2凤梨目11百合亚纲11.1兰目11.2百合目参考文献:强胜.植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2011.12重印)ISBN 978-7-04-018763-2。
十五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和起源
![十五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和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af3ca0837cd184254b3535bc.png)
十五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和起源1.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以假花说为理论基础,认为柔荑花序类为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被子植物演化的原则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性花到两性花,花部由少数到多数,由风媒到虫媒。
哈钦松系统:以真花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离生心皮类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认为两性花、虫媒花、双被花、离生心皮是原始的形状,而单性花、风媒花、单被花是次生的形状;单元论,认为被子植物是单元起源的,被子植物的祖先来自已经绝灭的裸子植物本内苏铁。
塔赫他间系统:以真花学说和单元论为理论基础,认为被子植物的祖先来自已经绝灭的裸子植物种子蕨;认为两性花、虫媒花、双被花是原始的形状;认为木兰目是最原始的被子植物代表,由木兰月发展出毛茛目及睡莲目,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原始的水生双子叶植物的具舟形花粉的睡莲目,柔荑花序类各自起源于金缕梅目。
克郎奎斯特系统:以真花学说和单元论为理论基础,认为被子植物的祖先来自已经绝灭的裸子植物种子蕨;现代所有生活的被子植物各亚纲,都不可能是从现存的其他亚纲的植物进化而来的;木兰亚纲是有花植物基部的复合群,木兰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柔荑花序类各目起源于金缕梅目,单子叶植物来源于类似现代睡莲目的祖先,并认为泽泻亚纲是百合亚纲进化树上近基部的一个侧枝。
2.被子植物的起源对于被子植物的起源一般从发生时期、可能的祖先、发源地、相关的学说以及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发生时期: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准确地确定被子植物出现的时间。
最古老的被子植物的花粉、果实、叶和木材等化石新近发现于白垩纪早期,多为较进化的化石,代表的化石如早白垩纪的“喙柱始木兰”花化石以及“加州洞核”果化石。
晚侏罗纪的地层中发现了被子植物辽宁古果的植株、果实、种子和花粉的化石,证实了被子植物在晚侏罗纪就已经出现。
(2)可能的祖先:现代多数植物学家认为被子植物是单元起源的。
哈钦松、塔赫他间、克朗奎斯特等为单元论的主要代表,认为现代被子植物来自前被子植物,多心皮类的木兰目有可能是被子植物的直接后裔。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0ec9458eb9f3f90f77c61b20.png)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2009年10月30日星期五上午10:07一、恩格勒系统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于1892年编制的一个分类系统。
在他与普兰特(K. Prantl)合著的《植物自然分科志》(1897)和他自己所著的《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中均应用了他的系统。
该系统的要点如下:1.赞成假花学说,认为葇荑花序类植物,特别是轮生目、杨柳目最为原始。
2.花的演化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无被花到有被花;由单被花到双被花;由离瓣花到合瓣花;花由单性到两性;花部由少数到多数;由风媒到虫媒。
3.认为被子植物是二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是平行发展的两支;在他所著《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一书中,将单子叶植物排在双子叶植物前面,同书1964年的第12版,由迈启耳(Melchior)修订,已将双子叶植物排在单子叶植物前面。
4.恩格勒系统包括整个植物界,将植物界分为13门,1—12门为隐花植物,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
种子植物门分为裸子植物亚门和被子植物亚门。
裸子植物亚门分为6个纲;被子植物亚门分为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
整个被子植物分为39目,280科。
但1964年经Melchior修订,分被子植物为62目,344科。
5.恩格勒系统图是将被子植物由渐进到复杂化而排列的,不是由一个目进化到另一个目的排列方法,而是按花的构造、果实种子发育情况,有时按解剖知识,在进化理论指导下作出了合理的自然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是被子植物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系统。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除英法以外,大部分国家都应用该系统。
我国的《中国植物志》,多数地方植物志和植物标本室,都曾采用该系统,它在传统分类学中影响很大。
然而,该系统虽经Melchior修订,但仍存在某些缺陷。
如将葇荑花序类作为最原始的被子植物,把多心皮类看作较为进化的类群等,这种观点,现在赞成的人已经不多了。
图1 恩格勒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图(1897)哈钦松(J.Hutchinson),英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
克朗奎斯特分类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克朗奎斯特分类被子植物分类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26e8ac0aaeaad1f347933f25.png)
克朗奎斯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是由美国学者阿瑟•克朗奎斯特(1919年—1992年)最早于1958 年发表的一种对有花植物进行分类的体系,1981年在他的著作《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最终完善。
包括64个目和383个科,现在还有许多植物学家仍然使用这种分类体系,但大部分科学家都倾向于最新的APGI 分类法。
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被子植物分为两大纲:木兰纲MagnoliopsidaI.木兰亚纲Magnoliidae (最原始的双子叶植物)1.木兰目Magnoliales(1) 林仙科Win teraceae⑵单至木二科Degeneriaceae⑶舌蕊花科Himantandraceae⑷帽花木科Eupomatiaceae(5) 木兰藤科Austrobaileyaceae⑹木二科Magno liaceae⑺短蕊花科Lactoridaceae(8) 番荔枝科Annonaceae(9) 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10) 白桂皮科Canellaceae2.樟目Laurales(1) 无油樟科Amborellaceae⑵腺齿木科Trimeniaceae⑶杯轴花科Monimiaceae⑷腺蕊花科Gomortegaceae(5) 腊梅科Calyca nthaceae⑹奇子树科Idiospermaceae⑺樟科Lauraceae(8) 莲叶桐科Hernandiaceae3. 胡椒目Piperales(1) 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2) 三白草科Saururaceae(3) 胡椒科Piperaceae4. 马兜铃目Aristolochiales(1) 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5. 八角茴香目Illiciales(1) 八角茴香科Illiciaceae(2) 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6. 睡莲目Nymphaeales(1) 莲科Nelumbonaceae(2) 睡莲科Nymphaeaceae(3) 合瓣莲科Barclayaceae(4) 莼菜科Cabombaceae(5) 金鱼藻科Ceratophyllaceae7. 毛茛目Ranunculales(1) 毛茛科Ranunculaceae(2) 星叶科Circaeasteraceae(3) 小檗科Berberidaceae(4) 大血藤科Sargentodoxaceae(5) 木通科Lardizabalaceae(6) 防己科Meni spermaceae(7) 马桑科Coriariaceae(8) 清风藤科Sabiaceae8. 罂粟目Papaverales(1) 罂粟科Papaveraceae(2) 紫堇科FumariaceaeII. 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 Hamamelididae1. 昆栏树目Trochodendrales(1) 水青树科Tetracentraceae(2) 昆栏树科Trochodendraceae2. 金缕梅目Hamamelidales(1) 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2) 领春木科Eupteleaceae(3) 悬铃木科Platanaceae(4) 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5) 香灌木科Myrothamnaceae3. 交让木目Daphniphyllales(1) 交让木科Daphniphyllaceae4. 对药树目Didymelales(1)对药树科Didymelaceae5. 杜仲目Eucommiales(1) 杜仲科Eucommiaceae6.荨麻目Urticales(1) 钩毛叶科Barbeyaceae⑵榆科Ulmaceae⑶大麻科Cann abaceae⑷桑科Moraceae(5) 伞树科Cecropiaceae寻麻科Urticaceae7.塞子木目Leitneriales(1) 塞子木科Leitneriaceae 8.胡桃目Juglandales(1) 马尾树科Rhoipteleaceae(2) 胡桃科Jugla ndaceae9. 杨梅目Myricales(1) 杨梅科Myricaceae10. 山毛榉目Fagales(1) 槲树果科Bala no paceae⑵太果木科Ticode ndraceae⑶山毛榉科Fagaceae⑷南青冈科Nothofagaceae(5) 桦木科Betulaceae11. 木麻黄目Casuarinales(1)木麻黄科CasuarinaceaeIII. 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1. 石竹目Caryophyllales(1) 商陆科Phytolaccaceae⑵玛瑙果科Achatocarpaceae⑶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⑷番杏科Aizoaceae(5) 龙树科Didiereaceae⑹仙人掌科Cactaceae⑺藜科Chen opodiaceae(8) 苋科Amara nthaceae(9) 马齿苋科Portulacaceae(10) 落葵科Basellaceae(11) 粟米草科Molluginaceae(12) 石竹科Caryophyllaceae2. 蓼目Polygonales(1) 蓼科Polygonaceae3. 蓝雪目Plumbaginales(1) 蓝雪科Plumbag in aceaeIV. 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1. 五桠果目Dilleniales(1) 五桠果科Dilleniaceae(2) 芍药科Paeoniaceae2. 山茶目Theales(1) 金莲木科Ochnaceae(2) 球萼树科Sphaerosepalaceae(3) 旋花树科Sarcolaenaceae(4) 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5) 油桃木科Caryocaraceae(6) 山茶科Theaceae(7) 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8) 木果树科Scytopetalaceae(9) 五列木科Pentaphylacaceae(10) 四籽树科Tetrameristaceae(11) 假红树科Pellicieraceae(12) 五蕊茶科Oncothecaceae(13) 蜜囊花科Marcgraviaceae(14) 羽叶树科Quiinaceae(15) 沟繁缕科Elat in aceae(16) 八蕊树科Paracryphiaceae(17) 伞果树科Medusagynaceae(18) 藤黄科Clusiaceae3. 锦葵目Malvales(1) 杜英科Elaeocarpaceae(2) 椴树科Tiliaceae(3) 梧桐科Sterculiaceae(4) 木棉科Bombacaceae(5) 锦葵科Malvaceae4. 玉蕊目Lecythidales(1)玉蕊科Lecythidaceae5. 猪笼草目Nepenthales(1) 瓶子草科Sarraceniaceae(2) 猪笼草科Nepenthaceae(3) 茅膏菜科Droseraceae6. 堇菜目Violales(1) 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2) 围盘树科Peridiscaceae(3) 红木科Bixaceae(4) 半日花科Cistaceae(5) 蒜树科Huaceae(6) 裂药花科Lacistemataceae(7) 杯盖花科Scyphostegiaceae(8) 旌节花科Stachyuraceae(9) 堇菜科Violaceae(10) 柽柳科Tamaricaceae(11) 瓣鳞花科Frankeniaceae(12) 双钩叶科Dioncophyllaceae(13) 钩枝藤科Ancistrocladaceae(14) 时钟花科Turneraceae(15) 王冠草科Malesherbiaceae(16) 西番莲科Passifloraceae(17) 钟花科Achariaceae(18) 番木瓜科Caricaceae(19) 福桂花科Fouquieriaceae(20) 单柱花科Hoplestigmataceae(21) 葫芦科Cucurbitaceae(22) 四数木科Datiscaceae(23) 秋海棠科Begoniaceae(24) 刺莲花科Loasaceae7. 杨柳目Salicales(1)杨柳科Salicaceae8. 白花菜目Capparales(1) 烈味三叶草科Tovariaceae⑵白花菜科Capparaceae⑶十字花科Brassicaceae⑷辣木科Morin gaceae(5) 木犀草科Resedaceae9.肉穗果目Batales(1) 环蕊科Gyrostem on aceae⑵肉穗果科Bataceae10.杜鹃花目Ericales(1) 翅萼树科Cyrillaceae⑵山柳科Clethraceae⑶假石南科Grubbiaceae⑷岩高兰科Empetraceae(5) 尖苞树科Epacridaceae⑹杜鹃花科Ericaceae⑺鹿蹄草科Pyrolaceae(8) 水晶二科Monotropaceae11.岩梅目Diape nsiales(1) 岩梅科Diape nsiaceae12.柿树目Ebe nales(1) 山榄科Sapotaceae⑵柿树科Ebe naceae⑶野末利科Styracaceae (安息香科)⑷光果科Lissocarpaceae (尖药科)(5) 山矶科Symplocaceae13.报春花目Primulales(1) 假轮叶科Theophrastaceae⑵紫金牛科Myrsinaceae⑶报春花科PrimulaceaeV.蔷薇亚纲Rosidae1.蔷薇目Rosales(1) 瓣裂果科Brunelliaceae⑵牛拴藤科Connaraceae⑶船形果科Eucryphiaceae⑷火把树科Cunoniaceae(5) 澳楸科Davidsoniaceae毛枝树科Dialypetalanthaceae(7) 海桐花科Pittosporaceae(8) 腺毛草科Byblidaceae(9) 八仙花科Hydrangeaceae(10) 弯药树科Columelliaceae(11) 茶藨子科Grossulariaceae(12) 鞘叶树科Greyiaceae(13) 鳞叶树科Bruniaceae(14) 四柱木科Anisophylleaceae(15) 假海桐科Alseuosmiaceae(16) 景天科Crassulaceae(17) 土瓶草科Cephalotaceae(18) 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19) 蔷薇科Rosaceae(20) 沙莓科Neuradaceae(21) 燧体木科Crossosomataceae(22) 金壳果科Chrysobalanaceae(23) 海人树科Surianaceae(24) 棒木科Rhabdodendraceae2. 豆目Fabales(1) 含羞草科Mimosaceae(2) 云实科Caesalp ini aceae(3) 豆科Fabaceae3. 山龙眼目Proteales(1) 胡颓子科Elaeagnaceae(2) 山龙眼科Proteaceae4•川苔草目Podostemales(1) 川苔草科Podostemaceae5. 小二仙草目Haloragales(1) 小二仙草科Haloragaceae(2) 洋二仙草科Gunneraceae 6. 桃金娘目Myrtales(1) 海桑科Sonneratiaceae(2) 千屈菜科Lythraceae(3) 管萼科Penaeaceae(4) 隐翼科Crypteroniaceae(5) 瑞香科Thymelaeaceae菱科Trapaceae⑺桃金娘科Myrtaceae(8) 石榴科Puni caceae(9) 柳叶菜科Onagraceae(10) 方枝树科Oliniaceae(11) 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12) 使君子科Combretaceae(13) 双翼果科Alzateaceae(14) 谷木科Memecylaceae(15) 喙萼花科Rhynchocalycaceae 7.红树目Rhizophorales(1) 红树科Rhizophoraceae8.山茱萸目Cornales(1) 八角枫科Alangiaceae⑵珙桐科Nyssaceae⑶山茱萸科Cornaceae⑷绞木科Garryaceae9.檀香目San talales(1) 毛丝花科Medusandraceae⑵十齿化科Dipentodontaceae⑶铁青树科Olacaceae⑷山柚子科Opiliaceae(5) 檀香科San talaceae⑹羽毛果科Misodendraceae⑺桑寄生科Loranthaceae(8) 槲寄生科Viscaceae(9) 房底珠科Eremolepidaceae(10) 蛇菰科Bala no phoraceae 10.大花草目Rafflesiales(1) 菌花科Hydno raceae⑵帽蕊草科Mitrastemonaceae⑶大花草科Rafflesiaceae11.卫矛目Celastrales(1) 四棱果科Geissolomataceae⑵卫矛科Celastraceae⑶翅子藤科Hippocrateaceae⑷木根早科Stackhousiaceae(5) 刺茉莉科Salvadoraceae⑹冬青科Aquifoliaceae⑺茶茱萸科Icac in aceae(8) 鳞枝树科Aextoxicaceae(9) 苦皮树科Tepuianthaceae(10) 心翼果科Cardiopteridaceae(11) 棒果木科Corynocarpaceae(12) 毒鼠子科Dichapetalaceae 12.大戟目Euphorbiales(1) 黄杨科Buxaceae⑵油蜡树科Simmondsiaceae⑶小盘木科Pandaceae⑷大戟科Euphorbiaceae13.鼠李目_ Rhamn ales(1) 鼠李科Rhamn aceae⑵火筒树科Leeaceae⑶葡萄科Vitaceae14.亚麻目Li nales(1) 古柯科Erythroxylaceae⑵香膏科Humiriaceae⑶粘木科Ixonan thaceae⑷亚麻藤科Hugoniaceae(5) 亚麻科Lin aceae15.远志目Polygalales(1) 金虎尾科Malpighiaceae⑵蜡烛树科Vochysiaceae⑶三角果科Trigoniaceae⑷孑L药花科Tremandraceae(5) 远志科Polygalaceae⑹黄叶树科Xanthophyllaceae⑺朿H球果科Krameriaceae16.无患子目Sapindales(1) 省沽油科Staphyleaceae⑵蜜花科Melianthaceae⑶钟萼木科Bretschneideraceae⑷叠珠树科Akaniaceae(5) 无患子科Sapindaceae⑹七叶树科Hippocastanaceae⑺槭树科Aceraceae(8) 橄榄科Burseraceae(9) 漆树科An acardiaceae(10) 三柱草科Julianiaceae(11) 苦木科Simaroubaceae(12) 叶柄花科Cneoraceae(13) 楝科Meliaceae(14) 芸香科Rutaceae(15) 蒺藜科Zygophyllaceae17.牻牛儿苗目Geraniales(1) 酢浆草科Oxalidaceae⑵牻牛儿苗科Geraniaceae⑶沼花科Limnan thaceae⑷旱金莲科Tropaeolaceae(5) 凤仙花科Balsam in aceae18.伞形目Apiales(1) 五加科Araliaceae⑵伞形科ApiaceaeVI.菊亚纲Asteridae1.龙胆目Gen tia nales(1) 马钱科Loga ni aceae⑵轮叶科Retziaceae⑶龙胆科Gen tia naceae⑷囊叶木科Saccifoliaceae(5) 夹竹桃科Apocynaceae萝摩科Asclepiadaceae2.茄目Solanales(1) 核果木科Duckeodendraceae⑵假茄科Nola naceae⑶茄科Sola naceae⑷旋花科Convolvulaceae(5) 菟丝子科Cuscutaceae⑹睡菜科Men yanthaceae(7) 花荵科Polem oni aceae(8)田基麻科Hydrophyllaceae3. 唇形目Lamiales(1) 盖裂寄生科Lennoaceae⑵紫草科Borag in aceae⑶马鞭草科Verbenaceae⑷唇形科Lamiaceae4. 水马齿目Callitrichales(1) 杉叶藻科Hippuridaceae⑵水马齿科Callitrichaceae⑶水穗草科Hydrostachyaceae5. 车前目Pla ntag in ales(1) 车前科Pla ntagi naceae6. 玄参目Scrophulariales(1) 醉鱼草科Buddlejaceae⑵木犀科Oleaceae⑶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⑷肾药花科Globulariaceae(5) 苦槛蓝科Myoporaceae⑹列当科Oroba nchaceae⑺苦苣苔科Gesneriaceae(8) 爵床科Aca nthaceae(9) 胡麻科Pedaliaceae(10) 紫威科Bignoni aceae(11) 对叶藤科Mendonciaceae(12) 狸藻科Len tibulariaceae7. 桔梗目Campa nu lales(1) 五膜草科Pentaphragmataceae⑵楔瓣花科Sphenocleaceae⑶桔梗科Campa nu laceae⑷花柱草科Stylidiaceae(5) 陀螺果科Donatiaceae⑹蓝针花科Brunoniaceae⑺草海桐科Goodeniaceae8. 茜草目Rubiales(1) 茜草科Rubiaceae⑵假牛繁缕科Theligonaceae9.川续断目Dipsacales(1) 忍冬科Caprifoliaceae⑵五福花科Adoxaceae⑶败酱科Valeria naceae⑷川续断科Dipsacaceae10.头花草目Calycerales(1) 头花草科Calyceraceae11. 菊目Asterales(1) 菊科Asteraceae百合纲LiliopsidaI. 泽泻亚纲Alismatidae1. 泽泻目Alismatales(1) 花蔺科Butomaceae(2) 黄花绒叶草科Limnocharitaceae(3) 泽泻科Alismataceae2. 水鳖目Hydrocharitales(1)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3. 茨藻目Najadales(1) 水雍科Apono get on aceae(2) 芝菜科Scheuchzeriaceae(3) 水麦冬科Juncaginaceae(4) 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5) 川蔓藻科Ruppiaceae(6) 茨藻科Najadaceae(7) 角果藻科Zannichelliaceae(8) 波喜荡草科Posidoniaceae(9) 丝粉藻科Cymodoceaceae(10) 甘藻科Zosteraceae4. 霉草目Triuridales(1) 无叶莲科Petrosaviaceae(2) 霉草科TriuridaceaeII. 槟榔亚纲Arecidae1.槟榔目Arecales(1) 槟榔科Arecaceae (棕榈科)2.环花龙草目Cycla nthales(1) 环花草科Cyclanthaceae3.露兜树目Pandan ales(1) 露兜树科Pandanaceae4.天南星目Arales(1) 菖蒲科Acoraceae⑵天南星科Araceae⑶浮萍科Lemn aceaeIII. 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1.鸭跖草目Commeli nales(1) 偏穗草科Rapateaceae⑵黄眼草科Xyridaceae⑶苔草科Mayacaceae⑷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2.谷精草目Eriocaulales(1) 谷精草科Eriocaulaceae3.帚灯草目Restio nales(1) 须叶藤科Flagellariaceae⑵拟苇科Join villeaceae⑶帚灯草科Restionaceae⑷刺鳞草科Centrolepidaceae4.灯芯草目Jun cales(1) 灯芯草科Juncaceae⑵梭子草科Thurniaceae5.莎草目Cyperales(1) 莎草科Cyperaceae⑵禾本科Poaceae6.独蕊草目Hydatellales(1) 独蕊草科Hydatellaceae7.香雷目Typhales(1) 黑三棱科Sparganiaceae⑵香蒲科TyphaceaeIV.姜亚纲Zingiberidae1.凤梨目Bromeliales(1) 凤梨科Bromeliaceae2.姜目Zin giberales(1) 鹤望二科Strelitziaceae⑵蝎尾蕉科Heliconiaceae⑶芭蕉科Musaceae⑷兰花蕉科Lowiaceae(5) 姜科Zin giberaceae⑹闭鞘姜科Costaceae⑺美人蕉科Cannaceae(8) 竹芋科Maran taceae V.百合亚纲Liliidae —1.百合目Liliales(1) 田葱科Philydraceae⑵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⑶血皮草科Haemodoraceae⑷蓝星科Cyan astraceae(5) 百合科Liliaceae⑹鸢尾科Iridaceae⑺翡右翠科Velloziaceae(8) 芦荟科Aloeaceae(9) 龙舌二科Agavaceae(10) 刺叶树科Xanthorrhoeaceae(11) 匍茎草科Hanguanaceae(12) 蒟蒻薯科Taccaceae(13) 百部科Stem on aceae(14) 拔契科Smilacaceae(15) 署预科Dioscoreaceae2.兰目Orchidales(1) 地蜂草科Geosiridaceae⑵水玉簪科Burmanniaceae⑶白玉簪科Corsiaceae⑷兰科Orchidaceae。
E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概述
![E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4527c76f8bd63186bdebbc88.png)
4 克朗奎斯特系统
① 美、克朗奎斯特 1968 《有花植物的分类和演化》
② 被子植物为单元起源, 下分2个纲:木兰纲-双子叶植物纲 和百合纲-单子叶植物纲。
③ 现存的被子植物不为现存其他被子植物的直接祖先, 被子植物各个亚纲直接或共同起源于原生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概述
一 真花学说与假花学说 (柔荑学派和毛茛学派)
1) 真花学说:
① 英、哈钦松;
② 被子的花是由裸子两性孢子叶球演化 而来;来自裸子的本内苏铁目(拟苏铁) ③ 主要内容:孢子叶球上的苞片演变为花被、小孢子叶 演变为雄蕊、大孢子叶演变为雌蕊(心皮),孢子叶球 轴缩短为花序轴。
④ 思考: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木兰目植物是原始类还是进化类?
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木兰目植物是原始类。
2) 假花学说:
① 德、恩格勒(1844-1930);
② 主要内容:被子植物的花和裸子植物的单性的孢子叶球 完全一致,每个雄蕊和心皮,分别相当于1个极端退化的雄 花和雌花,因而被子植物来自裸子植物麻黄类的弯柄麻黄;
雄花的苞片演变为花被、雄花的苞片演变为心皮,每个雄 花的小苞片消失后,只剩下一个雄蕊、雌花小苞片消失后 只剩下胚珠,着生于子房基部;
5 APG系统
① APG IV中,认定被子植物64目416科;
② 被子植物最先分化的类群-- ANITA演化阶、 木兰分支、单子叶植物和真双子叶植物;
③ ANITA演化阶、多个属。分布于热带亚洲、热带大洋洲; பைடு நூலகம்新卡利多尼亚的单型科无油樟科植物为最早分化类群。
④ 木兰分支:包括木兰科、樟科、胡椒科等; 真双子叶植物:子叶两枚、花粉的萌发孔为三沟或其衍生物。 最先分化出的是金鱼藻目、毛茛目等。
被子植物八纲系统解析
![被子植物八纲系统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87117d0b1c59eef8c7b4cc.png)
被子植物八纲系统:被子植物八纲系统,或称吴征镒分类系统,简称“八纲系统”,是由中国植物学家吴征镒、路安民、汤彦承、陈之端、李德铢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被子植物分类体系。
八纲系统将被子植物分为八个纲:木兰纲(Magnoliopsida)、樟纲(Lauropsida)、胡椒纲(Piperopsida)、石竹纲(Caryophyllopsida)、百合纲(Liliopsida)、毛茛纲(Ranunculopsida)、金缕梅纲(Hamamelidopsida)、蔷薇纲(Rosopsida)木兰纲Magnoliopsida第1纲木兰纲Class 1. Magnoliopsida Brongn., Enum. Pl. Mus. Paris XXVI, 95. 1843。
本纲包括5个亚纲11目17科。
Class Magnoliopsida 木兰纲Subclass Magnoliidae 木兰亚纲Order Magnoliales 木兰目Fam.1 Magnoliaceae木兰科Order DegenerialesDegeneriaceaeOrder EupomatialesEupomatiaceaeHimantandraceaeOrder WinteralesWinteraceaeOrder AustrobaileyalesAustrobaileyaceaeOrder CanellalesCanellaceaeOrder LactoridalesLactoridaceaeSubclass Annonidae 番荔枝亚纲Order Annonales 番荔枝目Fam. 2 Annonaceae 番荔枝科Fam. 3 Myristicaceae 肉豆蔻科Subclass Illiciidae 八角亚纲Order Illiciales 八角目Fam. 4 Illiciaceae 八角科Fam. 5 Schisandraceae 五味子科Subclass Ceratophyllidae 金鱼藻亚纲Order Ceratophyllales 金鱼藻目Fam. 6 Ceratophyllaceae 金鱼藻科Subclass Nymphaeidae 睡莲亚纲Order Nymphaeales 睡莲目Fam. 7 Hydropeltidaceae 莼菜科Fam. 8 Cabombaceae 竹节水松科Fam. 9 Nymphaeaceae 睡莲科Fam. 10 Euryalaceae芡科樟纲Lauropsida第2纲樟纲Class 2. Lauropsida Horan.,Prim. Lin. Syst. Nat.:59. Jul-Dec 1834本纲包括3亚纲4目9科。
被子植物APG三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APG三分类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eaa2d3d608a1284ac8504383.png)
被子植物APG III分类法是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APG) 继1998年APG I及2003年APG II之后,花了6年半修定的被子 植物分类法,于2009年10月正式在林奈学会植物学报发表。 在推出第三版的同时, 又依据系统发育关系对各科作了线性排 列。对历史上出现的被子植物科名进行汇总, 厘清了所有这些 科名与APG系统科名的正异名对应关系, 并将整个被子植物 作为有胚植物(木贼纲Equisetopsida)的一个亚纲处理, 即木兰 亚纲, 被子植物各单系分支则设为超目, 其下再设目、科级单 元, 增加红毛椴科, 使APG III系统的科数目增加到414科。
被子植物APGIII分类系统
姓 名 赵玉皓
1 背景
2
APG III系统的发展
3
APG III系统的主要特点
4
APG III系统的缺点和不足
5
主要参考文献
1 背景
1
1 被子植物常见的四种分类系统
2 常见分类系统的缺陷 3 产生的背景
背景
2
3
1.1 被子植物常见的四种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是高等植物中最为进化和繁盛的类群,全球己知约 304,000种(The Plant List, 2013)从林奈时代以来,被子植物的系 统分类一直是国际植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在上个世纪,可 谓百家争鸣、精彩纷呈。
[1] 刘冰,叶建飞,刘夙,汪远,杨永,赖阳均,曾刚,林秦文, 中国被子植物科属概览:依据APGIII系统[J];生物多样性 2015, 23 (2): 225-231 [2] 张德顺,王振,张慧文,薛凯华,APG III分类系统在植物园规 划中的应用-以茌平植物园规划设计为例[J];中国园林,2013 (11):52-55 [3]李爱民,陈功锡,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简评;怀化师专学报, 1999,18(5):67-71 [4]张德顺,薛凯华, APG III分类系统在植物园规划中的应用-以济 南动植物世界植物园部分为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论文集 (下册),2014
被子植物APGIV系统学习笔记分享(一)
![被子植物APGIV系统学习笔记分享(一)](https://img.taocdn.com/s3/m/11b5f09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8.png)
被子植物APGIV系统学习笔记分享(一)展开全文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被子植物APG系统?APG系统,也称为APG分类法,是指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组(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以分支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为研究方法提出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自1998年首次提出APG I之后,2003年发布了APG II,2009年发布了APG III,2016年,也就是今年发布了APG IV。
二、APG系统与其它植物分类系统有什么区别?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对身边的植物加深着了解,当种类越来越多的时候,就要把植物的物种分清楚,并且要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这个时候就需要植物分类系统,同时也就有了植物分类学家。
世界上所有的植物分类学家都希望建立一个理想的分类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按照植物在地球出现的顺序来摆放,亲缘关系近的放在一起,就好像有一棵生命树,枝条顶端的叶片就好像是一个个物种,小枝条把叶片集中在一起,大枝条又把小枝条集中在一起,最后主干把所有的大枝条集中在一个根基上。
然而,绘制生命树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太难了。
长久以来,植物学家们主要通过观察、实验和统计的方法,依据植物形态特征的不同划分物种,并根据重要特征的进化先后顺序把植物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等级,绘制出一幅幅看上去彼此都很像的生命树,但是仔细观察以后,很多细节非常迥异。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植物分类学家们的观点不一样。
有时候,不同的植物学家根据不同的形态特征来规划自己的生命树,这就好比都是画工笔的两位画家,一个画鱼鸟,另一个画花草;有时候,一个特征在某些植物学家的眼里是进化的,而在另一些植物学家的眼里却是原始的,这就好比画油画的碰到了画水墨的,画风不一样。
于是,在人世间就出现了很多的植物分类系统。
其中,有的非常接近,而有的就相差甚远。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近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植物学研究也日新月异,很多植物分类系统不断得到修正,趋同的方向日益明显。
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15b6dd2c227916888486d7a0.png)
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一、恩格勒系统这是德国分类学家思格勒(A.Engler)和勃兰特(K.PrantI)于1897年在其《植物自然分科志》巨著中所使用的系统,它是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它将植物界分13门,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再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个亚门,被子植物亚门包括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两个纲,并将双子叶植物纲分为离瓣花亚纲(古生花被亚纲)和合瓣花亚纲(后生花被亚纲)。
恩格勒系统将单子叶植物放在双子叶植物之前,将合瓣花植物归并一类,认为是进化的一群植物,将柔荑花序植物作为双子叶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而把木兰目、毛茛目等认为是较为进化的类群,这些观点为现代许多分类学家所不赞同。
思格勒系统几经修订,在1964年出版的《植物分科志要》第十二版中,已把双子叶植物放在单子叶植物之前。
共有62目,344科,其中双子叶植物48目,290科,单子叶植物14目,54科。
药用植物学教材被子植物分类部分采用修订的思格勒系统,但有的内容有变动。
二、哈钦松系统这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Hutchinson)于1926年和1934年在其《有花植物科志》I、II中所建立的系统。
在1973年修订的第三版中,共有111目,411科,其中双子叶植物82目,342科,单子叶植物29目,69科。
哈钦松系统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目、毛茛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但过分强调了木本和草本两个来源,认为木本植物均由木兰目演化而来,草本植物均由毛茛目演化而来,结果使得亲缘关系很近的一些科在系统位置上都相隔很远,如草本的伞形科和木本的山茱萸科、五加科;草本的唇形科和木本的马鞭草科等,这种观点亦受到现代多数分类学家所反对。
三、塔赫他间系统这是前苏联植物学家塔赫他间(A.Takhtajan)于1954年在其《被子植物起源》一书中公布的系统,他首先打破了传统把双子叶植物分为离瓣花亚纲和合瓣花亚纲的分类;在分类等级上增设了“超目”一级分类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ppt
5
(二) 植物分类学方法
(Ⅰ) 经典的方法 :标本室核对,文献资料,形态解剖学—
—形态学分类
(Ⅱ) 现代实验分类学方法
1. 栽培观察试验
2. 细胞分类学(染色体分类学)Cytoaxonomy
3. 化学分类学Chemotaxonomy
(1) 直接可见物质
探讨这种变异的因果关系、并运用所掌握的资料去建立某个分
类系统的学科。分类学和系统学(Systematic)这两个术语
现在常被不严格地作为同义词并用,如果要说两个术语有些什
么不同的含义,那么分类学常用来指分类理论和实践(包括它
的基础、原理、步骤和规则)而不是它的最终产物(分类系
统);
编辑ppt
1
系统学是有机体的种类和多样性以及它们间全部亲缘关系
(2) 植物本身的产物
① 初生代谢物
② 次生代谢物
③ 带信息分子(DNA编、辑pRptNA、Protein)
6
3)protein taxonomy ① Serology (血清学)(1897) ② Electrophoresis (电泳) ③ Amino-acid sequecing(氨基酸顺序)
2. 完全等级 界、亚界、门、亚门、纲、亚纲、(超目)、目、亚目、科、 亚科、族(-eae)、亚族(-inae)、属、亚属、组、亚组、系、亚 系、种、亚种、变种、亚变种、变型、亚变型 植物界、有胚植物亚界、维管植物门、种子植物亚门、被子 植物纲、双子叶植物亚纲、蔷薇超目、蔷薇目、蔷薇亚目、 蔷薇科、蔷薇亚科、蔷薇族、蔷薇亚族、蔷薇属、犬蔷薇系、 犬蔷薇亚系、犬蔷薇、黄花变种、黄毛柱变型 3. 种及种下分类群 (1) Species(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它是具有一 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形态特征的生物类群。同一 种中的各个个体具有相同的遗编辑传pp性t 状,而且彼此杂交可以 9
征学派接受。20世纪60年代以后,数量分支分类也得到发展,数量分类
学逐渐被愈来愈多的生物学家所接受,广泛应用于生物分类中。数量分
类学的产生在生物分类中提出定量的观点,并采用数学方法,把分类学
的研究从定性的描述提高到定量的综合分析,对生物分类学的发展带来
重大影响。
编辑ppt
7
5. 分支分类学:以谱系学(geneology),即系统发育的 分支式样为基础,旨在建立生物种系发生的谱系关系。 ① 内类群比较法 ② 外类群比较法 ③ 分支图法 ④ 数量分支分类法 三、植物分类的等级 1. 基本等级 界、门(-phyta)、纲(-opsida, -phyceae)、目(-ales)、 科(-aceae)、属、种 亚界(-bionta)、亚门(-phytina)、亚纲(-idea, phycidae)、亚目(-ineae)、编亚辑p科pt (-oideae)、亚属、亚种 8
of categories)。每个阶元系统可包括任何数量的有机体,从
中比较容易寻查它的成分。 编辑ppt
3
Identification:指借助参考已有的分类、标本室、资料、试验观
察去命名有机体。
二、植物分类学思想和分类学方法
(一) 植物分类学思想
植物分类学思想的三次飞跃:人为分类,自然分类,系统分类
4)细胞色素C
5)DNA、RNA分子杂交
4.数量分类学(numerical taxonomy)也称数值分类学,是一门边
缘学科,使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研究解决生物学中的分类问题。20
世纪50年代末,美国生物统计学家R·R·索卡尔和英国微生物学家
P·H·A·斯尼思等,开创了数量分类学。发展初期,数量分类方法先被表
的研究(Simpson 1961),比分类学含义多少宽广些。
现在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估计有50万种以上(种子植物
250000种左右)。要对数目如此众多,彼此又千差万别的
植物进行研究,第一步必须先根据它们的自然性质,由粗
到细、由表及里地进行分门别类,否则便无从下手。植物
分类学内容由三方面组成,它的研究对象为全世界生活的
产生能育后代,但与另一个种的个体杂交,在一般情况下,则
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育)。种是生物进化与自然选择的产物。
(2) Population(种群):是物种的结构单元,一个物种是由
若干个种群所组成,一个种群有由同种许多个体所组成,而各
握分类的等级单位(阶层)是分类学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2.Plant taxonomy,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植物分类学、
分类、鉴定
Plant taxonomy:研究和描述植物类群的变异,探讨这种变异
的因果关系,并运用所掌握的资料群建立某个分类系统。
Classification:指建立某个合乎逻辑的分类阶元系统(system
植物。
1、植物分类的意义
植物分类学是发展较早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不仅要识
别物种、鉴定名称,而且还要阐明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
分类系统,进而研究物种的起源、分布中心、演化过程
编辑ppt
2
和演化趋势。因此,它是一门既有实用价值又富有理论意义
的学科。
为了分类各个植物类群,人们根据植物类群范围大小和等
级高低给它一定的名称,这就是分类的等级单位。了解和掌
分类学史三个时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为分类系统时期(——1830) (李时珍、林奈)
进化论发表前后的自然系统时期(1763——1920) (亚当森、
裕苏、拉马克、德堪多、本瑟姆、虎克)
系统发育系统时期(1883——)(艾希勒、恩格勒、哈钦松、
塔赫他间、克朗奎斯特、索恩、诺•达格瑞、斯特宾斯、田村道
夫)
编辑ppt
4
四个最引人注目的系统: (见第二讲) 1. Cronquist系统(1968,1979,1981) 2. Takhtajan系统(1953,1966,1969,1980) 3. Hutchison系统(1926,1934,1948,1959,
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
一、植物分类学简介
植物分类学是植物学科中最古老和最具综合性的一门分支
学科。过去的经典分类大多依据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特征去分,
后来把孢粉形态、地理分布和古生物学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进去
后,有助于进一步对种类的鉴定和植物演化关系的探讨。
分类学(Taxonomy)可以定义为研究和描述有机体的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