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摘记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相关推荐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很多老师对一些学生十分头痛——如何才能让学生们听话?然后争分夺秒地给学生们灌输所谓的知识,如果有学生稍一走神,就拍惊堂木提醒。
在长达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要学生总是聚精会神地听课,确定很难做到,如果学生做到了,那他们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精神代价——任由老师对他们进行了精神绑架。
他们听课时紧张不已,听课效果会好吗?如果说用这种办法来达到所谓的聚精会神,这样会使孩子的神经极端疲劳,引起神经衰弱和神经不安,就算学生成绩有暂时的提高,从整个过程来看,这种榨干孩子全部精力的老师,也不能算是好老师。
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以自己的方式感知事物和现象,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老师不应该让知识如潮水般向他涌来,使孩子应接不暇、不知所措。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拙劣的教师把真理送到人前,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人寻找真理”,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慢慢地了解世界和各种现象,让知识慢慢地向他展现,最高明的老师会用自己的教学技巧让学生并不觉得自己在紧张地学习,并没有强迫学生去听老师讲课、去记忆和思考,而实际上却在注意地听老师讲解、记忆和思考,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疲劳。
如果老师坚持精神绑架不变,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老师和同学态度粗暴、无礼,会引发很多矛盾——这是学生在神经耐力达到极点时的正常反应,也是厌学的前兆。
现行体制,低年级语文教育往往是一整天把孩子关在教室里进行灌输,一天只学几个生字或生词,老师反复地教、学生反复地背,回到家还要再背,孩子对所学内容的讨厌程度可想而知。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精选篇1)看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被苏霍姆林斯基的细心、耐心、专心和对孩子伟大的爱而感动,对现行教育感到痛心和无奈——现在,我们的绝大部分老师争分夺秒地往孩子们的头脑里堵塞现成的说法、结论和论断,从来不给孩子机会去接触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捆住了孩子的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机器——我们的教育用一堵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
而苏霍姆林斯基为了教孩子认识一个字母、一个单词费尽心机把他们带到农场、田野地头、河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性和善心,他把孩子带到森林里上音乐课,感受森林里蜜蜂的嗡嗡声、鸟叫声、流水声……试问:我们现在有多少老师能够做到?不用说做到,就是想都不会想,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和学校,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推脱责任,宁可把孩子整天关在教室里,低年级同学连在学校里玩都没有机会,春秋游有的学校都取消了,更不用说带孩子到大自然里去感受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这只是教育的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真正的学校并不仅仅是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育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他不可能成为教育者。
”苏霍姆林斯基当了校长,为了零距离接触孩子,研究孩子的成长情况(包括细节)和各种变化,他直接选择兼任班主任。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别人怎样教育而不直接接触孩子,他就不再是教育者了”。
李镇西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虔诚的追随者,这方面和苏霍姆林斯基何其相似!试问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位校长还兼任班主任?当然,这不能全怪校长,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教育行政化使校长们大多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达标验收而疲惫不堪,不用说校长兼任班主任,很多时候任课老师们还要牺牲教学时间或加班加点来突击做资料应付检查呢。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一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了深深的洗礼。
大师的敬业精神和教育智慧和理论深深打动了我,他的教育实践也吸引了我。
在大师的书中,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包括他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的爱和对孩子实施的爱教育,使他们有爱,知道如何去爱别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和学生成为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快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
”这对我们音乐教师来说尤其重要。
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
作为老师,我们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是一种无私的爱。
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
我们的每一笔都是未来的答案。
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欣赏教育。
事实上,当孩子犯错时,他们迫切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而不是严厉的批评和惩罚,或许孩子看起来最不值得爱。
往往这种时候的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利用学科的特点,欣赏那些落后或有困难的学生,欣赏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中得到独特的情感艺术的熏陶。
教师的重要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学生的自尊是他们头脑中最敏感的部分,当涉及到影响他们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受到伤害,”苏卡洛林斯基说。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得到更多的孩子的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
对一个害羞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平时表现平平的孩子,老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表扬的话,一个微笑,一个善良的小举动,都会温暖孩子自卑的心,而教师也会在孩子自己的形象中熠熠生辉。
我要感谢向我推荐这本书的朋友们。
我也要感谢这本书给了我知识和力量,使我认识到许多真理。
在未来,我会努力爱我教的所有孩子,让这种爱在我教的学生身上延续。
我认为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是爱的奉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二近日,有幸拜读了苏霍姆林斯的《教育三部曲》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相关推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4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篇1前几日,终于把苏老的这本着作完整地拜读了,下面是我的一些感触,与大家共勉: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的确,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将就和溺爱。
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
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本质上实在就是爱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写到:“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尽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其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该书中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的爱,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中断的交往,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达教育活动的至高境界。
爱孩子首先要接触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刚上班时的一些事:我们开始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教师,结果却不是那样,哪怕你满腹经纶,口若悬河,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
2024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2024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2024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1《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晚年之作,该书记述了作者晚年期间与一个班的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岁月,内容是一年级小学预备班和四年级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
咋看之下没有什么奇特之处。
那么这本书的魅力何在?掩卷细思,一颗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儿童的火热的心锁迸发出来的无穷创造力呵生命力,正式它的魅力所在。
本书第一部分讲述“快乐学校”,是出自这位教育家的爱心的一项成功创举。
作者以满腔热情发出了“要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呼声。
本书第二部分《儿童时代》写的是小学四年的学校教育。
这部分总结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学教育思想,强调健康和掌握知识的范围,反对过重的课业压力。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中,德育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德智体美劳五育是紧密相联的。
他一方面把小学生的健康提到了首位,同时又指出合理的学习生活、劳动、丰富的精神生活对于儿童身心健康的重大影响。
而作者本身也正是为了培养这样一种和谐的人呕心沥血。
可以看到,帕夫雷什中学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是从属于这一目标的。
“德智体美劳”五个字,绝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有缠绵不断的关系的。
尽管这五个字的各自用处不同,但却都紧紧联系着个人之人生与社会。
作为教师一言一行都无不在影响学生。
所以,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要做学生的楷模。
因为喜欢看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所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录下来。
顺便谈谈自己的感悟。
1、对教师来讲,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
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
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_心得体会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将就和溺爱。
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
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本质上实在就是爱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写到:“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尽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其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该书中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的爱,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中断的交往,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达教育活动的至高境界。
爱孩子首先要接触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毕业实习时一些事:我们开始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教师,结果却不是那样,哪怕你满腹经纶,口若悬河,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
我们当时在想是不是教学方法有题目,随后的教学中自己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魅力确实提升了,但仍有人对你熟视无睹。
我们当时挺困惑、挺委屈。
后来与老教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题目的所在,原因是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主动参与到孩子中往,与他们的交流不够。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4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4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198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下面是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前一段时间,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是啊!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的高尚的结晶。
它既有人类关心幼小、爱护稚弱、促进新一代的发展的自然朴素之情,更有对国家、民族的美好未来憧憬和负责的精神。
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
这种爱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
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
教师对学生的爱,包含了对学生中每一成员的关心、尊重、理解和期待。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
师生关系的和谐性,直接关系到教育过程的进展和成效。
生活中什么最重要?他回答说是爱孩子。
的确,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最基本条件就是爱孩子。
正如他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间断的交往,要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
爱孩子就是要接触孩子。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从这句话我不由得想到我毕业实习时发生的一些事:那次实习我觉得孩子们好象和我相处的很好,但他们并不是与我特别的亲近,这让我觉得有点难过。
在第二天与该班的老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问题的所在。
原因是我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拿着纸和笔站在旁边记着一些东西而忽略了与孩子们的交流,没有主动的参与到孩子中去,没有主动与孩子们一起玩,一起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将就和溺爱。
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
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本质上实在就是爱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写到:“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尽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其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该书中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的爱,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中断的交往,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达教育活动的至高境界。
爱孩子首先要接触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毕业实习时一些事:我们开始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教师,结果却不是那样,哪怕你满腹经纶,口若悬河,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
我们当时在想是不是教学方法有题目,随后的教学中自己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魅力确实提升了,但仍有人对你熟视无睹。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书心得体会1暑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
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敏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理论所吸引。
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
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施行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老师的最根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
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诲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制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老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
”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老师尤为重要。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老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
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
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将来的答案。
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展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
身为音乐老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
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仁慈,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到达受教育的目的。
老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我想作为一个老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一)有一位哲人说过“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用深情融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
”在我们的工作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就是不断地关心孩子的生活,没有爱心的人,像监工一样有着一颗冷酷无情的心的人,是当不了教师的。
教师首先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我静下心来阅读《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
书中有很多教育观点。
比如:李镇西老师和他同事的对话。
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娓娓道来。
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现选一例作以说明。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李老师用灵性的语言描绘了教师的形象。
真正的教育怎能离开教师的滴滴雨露!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
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
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
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
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
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书中贯穿始终的怎样用爱心去对待学生。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精选13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精选13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1《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记述了苏霍姆林斯基五年期间与一个班的学生朝夕相片的平凡岁月。
今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快乐学校”之“校长”一节,初读,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但是再读,有许多“金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们精神上的经常接触。
通过教师去教育孩子,充当教师的教师,教授教育工作的科学和艺术——这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只是学校多方面领导工作的一个方面。
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别人怎样教育而不直接接触孩子,他就不再是一个教育者。
我总想和孩子们待在一起,跟他们同欢乐共忧患,亲密无间,这种亲昵感乃是教育者创造性劳动中的一大幸福。
教师只有在共同活动中长时间作为孩子们的朋友,作具有共同思想的志同道合的同志,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共性。
跟孩子们进行经常性的、生动活泼的直接交往,这是思想的源泉,是教育开发的源泉,是产生喜悦、忧患和失望的源头。
我的结论是:主要教育者应当是一个不大的儿童集体的教育者,是孩子们的朋友和同志。
真正的学校,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和教育者联系在一起。
一个只在上课时隔着讲桌跟学生会面的人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
我十分坚信,确实有那么一些精神品质,一个缺少了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而其中首要的便是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
教育——首先是人学。
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学校的主要人物是班集体的教师。
他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师,又是孩子的朋友,又是他们多方面精神生活的导师。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书心得体会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书心得体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书心得体会1今年暑假期间,我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动。
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
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
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
用一个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
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
”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
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
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
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
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
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
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摘录
苏霍姆林斯基《把全部心灵献给孩子》摘录要做到让每个孩子不但能感触感染欢快,并且还能创造欢快,能为集体生涯奉献一点本身的创造.我建议教师们,必须循序渐进地去影响孩子的情绪.想象和理想,通向广袤无垠世界的窗口须逐渐开启,不成骤然完整封闭,变成畅行无阻的大门,致使那些被你所讲内容的思惟所吸引的小家伙们掉落臂您的意愿如珠粒一般冲撒出来.......起先,他们对浩如烟海的事物会茫然七手八脚,尔后,对这些现实上尚未熟悉的对象会置若罔闻,成为空空泛洞的器械.活的说话和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如斯丰硕而又取之不尽,假如我们一小时发明一样器械的话,那么这些发明也足以延续若干年.音乐--这是壮大的思惟源泉.没有音乐教导就不成能使儿童得到长足的智力成长.音乐的最初根源不但仅是四周世界,还有人本身,他的精力世界.思惟和言语.音乐形象按新的方法向人们揭示事物和现象的特色.我们的教导学经常忘却,学生在黉舍进修时代的大半时光内他起首照样个孩子.教师在往孩子脑筋里填塞现成说法.结论和论断时,经常甚至不给儿童机遇去接近思惟源泉和活泼说话的源泉,捆住了想象.理想和创作的翅膀.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的机械......不合错误,这是不该该的.不克不及用一堵高墙把孩子同四周世界隔分开来.不克不及让学生掉掉落欢快的精力生涯.孩子只有生涯在游戏.童话.音乐.理想.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力生涯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当然,进修不成能是轻松的游戏,也不成能纯粹是娱乐或经常不竭的娱乐.进修起首是劳动.但是在组织这种劳动时,要照料儿童在他智力.道德.情绪和审美才能成长各个阶段中的精力世界的特色.儿童的脑力劳动与成人不合.对于儿童来讲,控制常识这个最终目标不成能像成人那样成为他支付智力尽力的重要动力.进修欲望的源泉在于儿童智力劳动的性质,在于思惟的情绪颜色,在于理性的经验.假如这个源泉涸竭了,任你用什么方法也不成能让孩子坐下来读书.我终于完整证实:必须直接在思惟和说话的泉源去教孩子思虑,去成长他们的智力和才干.教师的教导机灵就是要让孩子任何时刻都不掉掉落信念,都不使他认为他什么都弄不好.每次功课都应该成为学生的一个哪怕是渺小的提高.孩子应该生涯在美.游戏.童话.音乐.丹青.理想.创作的世界里.当我们要教会他浏览和书写的时刻,就应该让他置身于这种世界.并且,孩子在踏上熟悉阶梯第一阶时的感触感染若何,心情如何,决议着异日后全部熟悉的(通向常识的)道路.一想到这一级台阶正在成为很多幼儿的绊脚石时,的确认为恐怖.请您细心不雅察一下黉舍生涯,您就会看到很多孩子恰是在识字教授教养阶段掉去信念的.友爱的同业们,这一级需我们要上得使孩子不认为疲惫,要使得通向常识的每一步都走的像鸟儿在清高地直冲云霄,而不像精疲力尽地挑出力不堪任的重任的人在艰苦迈步.。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金句摘抄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金句摘抄
1、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2、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通过儿童独特的创作—这才是通向孩子心灵的正确道路。
3、在大自然中发展儿童的思维和增强孩子的思考能力的原因:儿童机体自然发展
规律的要求。
儿童大脑的自然特性要求须在思考源泉处,即在直观形象中、首先是在大自然中培养他的智力,让思考能从直观形象转为对有关这个形象的信息的加工。
4、要逐渐影响孩子的情感、想象和幻想,逐渐打开通向无边世界的窗口,不要一
下就完全敞开。
不要让知识成堆地向孩子压来,不要企图在课堂上把您关于学习对象所知道的一切都讲出来,成堆的知识有可能把求知欲和好学精神全部埋葬。
5、善良之情应当在童年扎下根来,而人性、仁慈、抚爱、同情心则在劳动中、在
爱护和关怀周围世界的美中产生。
6、尽力使学生不为追求分数,而为体验智力上激动人心的感情而去发奋学习。
7、座右铭:劳动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达到教育过程中一系列属于各个方面,社会、思想、道德、智力、创造美、美学、情感,目的的一种手段。
8、使每个孩子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师不仅应向学
生展示世界,还应确认孩子是周围世界中一个会为自己的成绩感到自豪的积极的创造者。
9、不能教孩子们去说他们还没理解的词语,否则那些为人们视为神圣的东西会因
此而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谈。
10、只有当“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对祖国语言的崇拜”这四种崇拜心理控制学校时,学校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中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精选8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精选8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精选8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瓦·亚·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的一位著名教育家,他论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在我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的许多名言术语,如:“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创办快乐学校”“实施和谐教育”“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等等,在我国教育界广为流传。
《育人三部曲》是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认真研读了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并有所体会。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以教育评论文的体裁撰写的,纳入了作者本人及同事们的丰富的教育经验,包含许多真实的生活情境,个人形象和民俗成分。
书中所述的“蓝天下的学校”,是一个独特的创造性实验室,在树林中,在山冈上,在田野中等这都是教室,在这个实验室里孩子们开展着锻炼身体、发展智力、树立精神、提高情感、加强修养、参与劳动和启发思想的复杂过程。
这里起着教育影响作用的主要手段是大自然、语言、创作和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
那么就让那个绝妙的世界在鲜明的色彩中,在嘹亮颤动的音响中,在童话和游戏中,在自己的创作中,在激动他的美景中,在为人们做好事的意愿中展现吧。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广泛阐述了作为教育手段和教育结果的儿童创作。
编创故事,细心观察大自然,关于表达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不可分割的联系的感触,应当带孩子们到思想和语言的活水源头,去努力使周围世界中物体和现象的概念通过语言,不公深入他们的意识,而且也深入到内心和灵魂,语言在情感上和美学上的色彩,它的细腻色调——这都是儿童创作的生气勃勃的源泉,在“快乐学校”中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孩子到草地上,丛林中,去建造“幻想角”就是一个丛林中的洞穴,孩子们通过劳动,布置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孩子亲密接触自然,让通过现象发挥孩子想象,通过童话、幻想、游戏来打开思维和语言的源泉,在“幻想角”,孩子们第一次从活的语言,从周围环境中产生了第一首诗:“夜里落下露珠,落入银白色的珠网,琥珀色的珠粒,颤抖起来了,战粟起来了。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一、教育思想简介1、基本教育信念苏霍姆林斯基先后提出过许多条教育信念,但这些信念都是围绕着实现教育总目标而进行论证和阐述的。
这些信念可以总结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1、坚信教育的力量,相信孩子的可教育性。
2、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3、自我教育在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
2、体育和健康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关心学生健康,特别是关心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体的正常健康发展,作为他领导和管理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这是由于在他看来,“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认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第126页)都要以他们身体的健康状况为转移。
体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中是其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体育操练和运动可使身体得到正常的发展,而运动本身还会变成有机体的需求,使身体和精神得到充分的享受。
3、道德教育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它在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应居核心地位。
道德教育内容问题是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的中心问题,是其论述的重点。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培养和形成学生的道德习惯、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这些内容都与公民基本道德素养和最高道德准则密切相连,而习惯、情感、信念和理想四者之间又是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的。
“为人们做好事这是陶冶孩子情操的巨大道德力量。
”(第286页)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道德教育是其全部教育理论的灵魂,与此同时,在这一理论上的认识,也充分反映在他的教育实践工作中。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实现道德教育的途径,在所阅读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论述较少,倒是在《帕夫雷什中学》和《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多有涉及,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通过学习各种科学基础知识进行道德教育2、编辑和利用《道德价值文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3、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4、通过各种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进行道德教育5、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在学生道德品格培养中起巨大作用4、智育智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孩子们啊,你们是祖国的未来,你们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基石。
值此新的一年,请把整个心灵都献给自己的读书,去拓展自己的眼界,开拓自己的视野。
学习的路上,你们将需要倾尽全力;学习的道路,还要靠勤奋。
好的学习习惯是坚实的基础,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你想要的成绩。
这些个短暂而有效的读书笔记将会成为你们未来成长的墙壁,是记录你收获,记录你所学的最好方式。
它有助于你们不断地学习和参考,在日后的学习中成为最好的助手。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用读书笔记,去记录着每一天的学习,把自己的智慧变成更加宝贵的财富。
你们可以从笔记中寻找着自己的成长,收获的知识,以及日常读书中的收获。
让我们举起读书笔记,跟着书籍的脚步,把每一天的经历记录下来。
读书笔记要求完整,准确,不需要太多埋没自己在文本之中,而是需要有系统的记录每一次学习的成果。
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所有的学习内容,思路,感悟,结论都记录下来,形成一张自己的知识地图。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把笔记当做一种财富,去习得知识,开拓眼界,提升自己的实力。
让我们紧跟着书本的脚步,把每一次的学习都记录下来,用笔记记录每一天的成长,让自己变得不断进步。
朋友们,让我们把每一天都过成一次珍藏,把心灵献给读书笔记,走向成功的路上,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宝贵的精英!。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书心得体会(最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教育名著,我深深被他的理论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
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
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
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
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告诫教师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我们上课时,向学生露出的亲切笑脸,投去的友善目光,;下课时,我们留在教室和学生们谈心,说笑话……都是师爱的表现。
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学生才会把我们当朋友,敞开心扉,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们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感化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标题:献给孩子的读书笔记:让心灵在文字中成长导语:读书,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更是献给他们一颗充盈的心灵。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让孩子发现知识的奇妙,经历各种情感的涌动,以及滋养他们成长所需的品格。
以下是一些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倾注整个心灵给孩子,让他们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成长和启迪。
一、用心选择书籍1. 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孩子对不同主题、内容的书籍有着不同的偏好,了解他们所喜欢的话题,从而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
2. 为孩子寻找经典之作: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启迪孩子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
选择一些经典之作,如《小王子》、《百年孤独》等,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会品味文学的韵味。
3. 鼓励多元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可以开拓孩子的眼界,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能力。
除了小说,还可以引导孩子阅读科普书籍、历史故事、诗歌等,让他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世界。
二、共同阅读,共同成长1. 和孩子一起阅读:陪伴孩子一同读书,可以加深家庭的亲密关系,也让孩子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在阅读过程中,互相交流,分享阅读体会,让孩子在亲近中获取更多的思考和理解。
2.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为孩子安排一段阅读时间,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读书环境,让他们养成持续读书的好习惯。
同时,家长也要做到身体力行,成为孩子的榜样。
3. 制定读书计划:和孩子一起制定每月的读书计划,列出希望阅读的书目和目标,让孩子在实现自己的目标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和自律意识的培养。
三、引导孩子从书中汲取力量1. 培养思辨能力:鼓励孩子阅读一些有深度的书籍,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质疑能力。
通过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出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2. 培养情感共鸣:一些情感真挚的故事会让孩子产生共鸣,感受到自己的情感世界,并学会与他人共情。
从中,他们能够学会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情感,培养同理心和包容心。
3. 学会应用所读知识: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堆砌知识,还应该引导孩子将读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课文摘抄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课文摘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课文摘抄1、要做到让每个孩子不仅能感受欢乐,而且还能创造欢乐,能为集体生活奉献一点自己的创造。
2、我建议教师们,必须循序渐进地去影响孩子的情感、想象和幻想,通向广袤无垠世界的窗口须逐渐开启,不可骤然完全敞开,变为畅行无阻的大门,致使那些被你所讲内容的思想所吸引的小家伙们不顾您的意愿如珠粒一般冲撒出来.......起初,他们对浩如烟海的事物会茫然不知所措,而后,对这些实际上尚未认识的对象会视而不见,成为空空洞洞的东西。
3、活的语言和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如此丰富而又取之不尽,假如我们一小时发现一样东西的话,那么这些发现也足以延续若干年。
4、音乐--这是强大的思想源泉。
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使儿童得到长足的智力发展。
音乐的最初本源不仅仅是周围世界,还有人本身,他的精神世界、思想和言语。
音乐形象按新的方式向人们揭示事物和现象的特点。
5、我们的教育学常常忘记,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大半时间内他首先还是个孩子。
教师在往孩子头脑里填塞现成说法、结论和论断时,常常甚至不给儿童机会去接近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捆住了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
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的机器......不对,这是不应该的。
不能用一堵高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
不能让学生失掉欢快的精神生活。
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
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
6、当然,学习不可能是轻松的游戏,也不可能纯粹是娱乐或经常不断的娱乐。
学习首先是劳动。
但是在组织这种劳动时,要照顾儿童在他智力、道德、情感和审美能力发展各个阶段中的.精神世界的特点。
儿童的脑力劳动与成人不同。
对于儿童来讲,掌握知识这个最终目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成为他付出智力努力的主要动力。
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儿童智力劳动的性质,在于思想的情感色彩,在于理性的经验。
如果这个源泉涸竭了,任你用什么办法也不可能让孩子坐下来念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摘记之
因为喜欢看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步曲》,从今天起整理自己喜欢的句子。
1、对教师来讲,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
爱孩子。
2、儿童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及人的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尺度:
童年时代,一天犹如一年,而一年则是无限长的。
我一向认为,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
3、学习,是儿童精神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领域。
真正的学校,那是獐集体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者联系在一起。
4、教育一一这首先是人学。
不了解孩子一一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5、不要去强制人的灵魂,要去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关注他的特性、意向和需求。
6、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的深沉的爱,父母亲的亲昵温存风吹草动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结合的那种爱。
7、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
&正确的教育途径并不在于纠正在童年早期阶段所造成的错误,而在于不犯那些错误,在于事先防止进行再教育和必要性。
9、我痛心地看到,有时由于教师把教育看成是尽可能多地往孩子头脑里灌输知识,而扭曲了孩子们的正常生活。
0、孩子们在就学之初的日子里是怀着多么激动的心情跨进学校门槛的,怀着多么深切的信任注视着老师的眼睛!为什么往往上爬在几个月,乃至几周之后,闪烁在他们眸子里的火花便会熄灭,为什么学习对某些孩子会变为苦恼?要知道,凡是老师都会真诚地企望保持住孩子们的天真,保持住感受和发现世界的快乐,希望学习对孩子能成为具有鼓舞作用的、饶有趣味的劳动。
1、童话、幻想和游戏,通过儿童独特的创作确道路。
这才是通向孩子心灵的正我要那样去引导孩子们进入周围世界,使他们每天都能从中发现一点什么新东西,使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成为走向思维和语言的源泉,即走向大自然绝妙美景的旅程。
我要关注的是,让我培养的每个孩子都成长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让认识过程的每一步都使心灵变得更高尚,使意志炼得更坚强。
2、我千百次地证实:
儿童在给周围世界增添各种幻想形象、虚构这些形象的时候,不仅能发现美,而且还能发现真理。
没有童话、没有活跃的想象,孩子就无法生活。
童话,形象地讲,这是能够吹燃孩子思想和言语火花的清新微风
13、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如同滴水能映太阳一样,孩子身上反映着父母的品德。
学校和家长的任务,是赋予每个孩子以幸福。
幸福是多方面的;它既在于人的才能得到发挥,热衷于劳动并在其中成为创造者;也在于能欣赏周围世界的美,并为他人创造美;还在于爱别人并被别人所爱,把孩子培育成
真正的人。
4、我们教师们与之打交道的,是自然界中最娇嫩、最精细和最敏感的东西,那就是小孩子的大脑。
当你想到大脑时,就要想象这是一朵挂着露珠的娇嫩的玫瑰。
要做到摘下花朵而又不使露珠被除数抖落,需要多么地小心谨慎。
我们时时刻刻需要的正是这种审慎态度,因为我们接触的是自然界最精细、最娇嫩的东西一一正在成长的机体上会思维的物质。
5. 到大自然去的每次浏览就是一堂思维课,一堂发展智力的课。
6、善于给孩子以思考的机会,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精细的一种品质。
7、我总是尽力在孩子们对观察对象和进行的劳动兴致还很高的时候结束学校活动。
宁愿让孩子们不着急切的心情去期待明天。
&切莫让过量的知识潮水般地涌向孩子,不应希冀在课堂上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所学事物的一切都讲出来,潮涌般的知识可能淹没求知欲和好学精神。
要善于向孩子只揭示周围世界中某一样东西,但要做到使得生活中的这一小块能在孩子面前显示出它的全部光彩。
总要留有某些未尽之意,从而让孩子总要一而再、再而三去回顾他已知的东西。
9、真正的思想总是饱含激情的;孩子一旦领略了语言的芳香,他的心就会激动。
到田野、到公园去吧,要从源泉中汲取思想,那溶有生命活力的水会使你的学生成为聪慧的探索者,成为寻求真知、勤于治学的人,成为诗人。
我千百次地说,缺少了诗意和美感的涌流,孩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发展。
儿童思想的本性就要求有诗的创作。
美与活跃的思想犹如阳光与花朵一般,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诗的创作始于目睹美。
0、看人怎样为他人劳动,就能看出他的人性。
1、音乐一一想象一一■幻想一一童话一一创作,孩子就是按照这样一条途径发展他的精神力量的。
2、不能用一堵咼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
不能让学生失掉欢快的精神生活。
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
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
3、学习不可能是轻松的游戏。
学习首先是劳动。
对于儿童来讲,掌握知识这个最终目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成为他付出智力努力的主要动力。
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儿童智力劳动的性质,在于思想的情感色彩,在于理性的体验。
如果这个源泉涸竭了,任你用什么办法也不可能让孩子坐下来念书。
4、教师的教育机知就是要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他什么都弄不好。
要尊重孩子的无知。
”波兰教育家的这句话我终生铭记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