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回忆读取历史 你所不知的峥嵘年代——四川抗战老兵黄开仁

合集下载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语文试卷(B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语文试卷(B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语文试卷(B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

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

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

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

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

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

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

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

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狄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

1937年800壮士出川抗日抗战胜利唯1人幸存

1937年800壮士出川抗日抗战胜利唯1人幸存

1937年800壮士出川抗日抗战胜利唯1人幸存川军抗日纪念碑资料图出征:抗日热潮涌动山乡1937年10月1日,西充县集中了抗日义勇队伍856人,李宏毅是“西充县抗敌后援会”欢送的第一批战士。

10月2日,856名西充人分编为8个连队,浩浩荡荡地列队从西充出发。

李宏毅1917年出生,出征那年才20出头。

李汝江听母亲及后来团聚的父亲说,因为参军时个头小,李宏毅差点被“退回”,他对征兵的说:“抗日不分男女老幼!我抗日决心已定,不要我上战场,当勤务兵也要跟着你们!”1937年“七七事变”后,西充县成立了“西充各界人士抗敌后援会”,“800壮士”经战前动员齐齐入伍。

1937年9月23日,占山乡逢场。

联保主任办公室门前和戏楼台上,贴上了红纸告示:“有志抗日的知识青年,参加义勇壮丁队出川抗日!凡18岁以上的青年,身体健康,有一定文化,愿意参加者,请到联保办公室登记。

出发日期另候通知。

”当时,占山乡小学老师杨益滋(后得知是中共地下党员)等人在戏楼边搭了个台子,大声呼唤:“同胞们,青年们,日本鬼子占我东北,杀我父老,奸我姊妹,抢我财物……我们不当亡国奴!参加义勇壮丁队,出川抗日光荣!”这天,占山乡人山人海。

人们赶场买卖都不做了,把杨益滋的演讲台围得水泄不通,地下党还带领学生上街演文明戏……李宏毅看得热血沸腾,当即报名参军抗日。

一周后,乡上通知报名的集合。

占山乡一共有18个年轻人报名,在鞭炮声中,他们胸戴大红光荣花进城集中。

连日来背地流泪的李妻只对李宏毅说了一句话:“要写信回来啊!”见妻子满脸的泪花,李宏毅扭头就走。

李汝江说:“母亲后来告诉我,当时她已怀起我,身体不好,还抱着姐姐,悄悄去公路看父亲。

”公路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妻送夫,父送子,兄送弟,场面壮观,还有送水果、送熟鸡蛋的,一群缝纫工人抬了几笼热包子,热情得给义勇队分送,还说:“你们先走一步,我们随后就来!”前线:西充壮士一去不复返抗战惨烈,“800壮士”相继牺牲。

他们身披死字旗出征抗战,这便是视死如归的川军

他们身披死字旗出征抗战,这便是视死如归的川军

他们身披死字旗出征抗战,这便是视死如归的川军当年300万川军,穿一双草鞋、扛一支"老套筒",带了川中父老的嘱托,一步一步走向生死未卜的前线。

数十万四川袍泽慷慨赴死,舍身救国。

1943年,连续6年遭受到日本的轰炸,整个四川省已经是满目疮痍。

天地一片灰色。

这是8年抗战最为艰苦的一段岁月,此时也是抗日前线极度缺乏兵源的紧张关头。

在四川安县,老父王者成伸出自己颤微微的双手,为即将出征的儿子王建堂披上了“死”字旗。

在那个大大的“死”字旁边,写着下面这短话:“死”字旗出川“国难当头,日寇狰狞。

国家兴亡。

本欲服役,奈过年龄。

幸吾有子,自觉请缨。

赐旗一面,时刻随身。

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勇往直前,勿忘本分!”同年,82岁的高尚奇,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都送到了前线。

这种事情,在那个年代很常见。

正是如此,在8年之间,遭受重创的四川竟然奇迹般地涌现出一支共计近300万人的川军队伍,令人吃惊不已。

“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尸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1937年少城公园,川军纵队司令唐式遵立下这样一番誓言,激励了多少的视死如归的川军。

在淞沪会战时,“一个连只有一挺轻机枪和五六十支步枪”,这样的川军26师通过七日七夜的激烈战斗,依旧是战绩最辉煌的五个队伍之一,灭敌5000余人,虽然自身也损失3000余人。

川军20军804团恶战一夜,终于收复失掉的阵地。

但是全团官兵仅剩营长1人,排长4人,士兵120余人,不可谓不惨烈!台儿庄战役时,川军122师与日军在滕县展开巷战,师长壮烈殉国,士兵们更是战至最后一人,受伤的士兵们更是互相以手榴弹自炸,全部壮烈牺牲。

滕县死守为我军完成战略合围赢得了宝贵时间,也使日军第十师团受到极大损失,最终才使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得以实现。

八年抗战,作为大后方的四川省,为抗战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

川军出川达300万之众,伤亡64万!参战人数、伤亡人数居全国之冠!川军是这样炼成的脚蹬破烂的草鞋,身着破旧的军装,肩背土制步枪,胸挂四川土造“麻花手榴弹”。

关于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

关于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

关于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抗战老兵,从战火中走来,见证了中国的战争、解放和发展时期,值得后人敬仰。

小编整理了有关抗战老兵的故事,让我们一起重温他们的战火岁月:一切探索救国救民的先辈们是中国的脊梁,伟大的抗战英雄是中国的脊梁,而我们,必将成为新世纪复兴中华民族的脊梁,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脊梁,中国才会有振兴的一日!一起来看看以下写抗战老兵的故事吧!爷爷叫陈保山,今年98岁。

爷爷身材矮小,还不到一米六,但身体很结实,80多岁的时候,还在田间劳作,和奶奶开了不少荒地,拉着架子车运回玉米、芝麻、花生等。

爷爷1938年应征入伍。

当年国民党的征兵政策是“两丁出一子”,家里有两个男孩的,就要有一人去当兵。

爷爷为了让我二爷留在家里,他主动去当兵了。

经过短暂的集训,爷爷就跟着部队开赴抗日战场。

爷爷所在的部队是国民党92军142师203团。

当时他们三个师奉命由安徽开往山东,但行进过程中,遭到日军阻截,爷爷所在的那个师打进了山东,而后面的两个师被日军拦在了安徽。

从此,爷爷所在那个师就在安徽和山东交界处打游击。

爷爷称日本人为“老日”。

爷爷说,那几年,没少和“老日”打仗,每星期都要打个两三仗。

“老日”的武器厉害,我们打十仗仅能赢个两三仗。

打不过时,就跑,遇上“老日”了还打。

我问爷爷打仗怕不怕,爷爷目光凛凛,坚定地说:“不怕!那一次我们在河这岸,‘老日’在河那岸,就隔一条河,‘老日’头上戴的钢盔闪闪放光,甚至能看清他们的脸。

两边开火,子弹在耳边‘嗖嗖嗖’地飞,你不打死他,他就打死你。

那时候就不知道害怕了,只想着打死这些‘老日’。

”也许因为爷爷吃苦耐劳,作战勇敢,连长提议升我爷爷当排长,可是营长说:“他个子太矮了,当排长不像回事吧。

”爷爷90岁那一年,提起这事,还耿耿于怀:“我个子小,咋了?我个子小,我行军打仗啥时候落到后面过?”爷爷记得最清楚的是在葫芦套打的一仗。

爷爷所在的那个排在副连长的带领下占领了一处阵地,阻击日本鬼子。

鬼子炮火密集,越攻越近,炮弹不断在他们身边爆炸,副连长牺牲了,几名战士也牺牲了。

虎入笼中威不倒的浩然正气贯长虹_记抗日名将黄显声将军

虎入笼中威不倒的浩然正气贯长虹_记抗日名将黄显声将军

的虎 入 笼 中 威 名 不 黄显声,字警钟,别名惊人 倒 中,辽宁省岫岩县石庙子蓝 家沟人。

!"!# 年考取北京大 春 学预科,!"!" 年因参加五四 秋运动被迫辍学。

在五四运动 中他既是积极的参加者,同时也经受了战斗的洗礼,坚 # 定了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 #记决心。

!"$! 年,他考入东北 抗陆军讲武堂三期炮科,次年 日以优异成绩毕业,服务于东 名北军。

因治军严谨、见地聪敏 将且富正义感,被张学良将军 黄所赏识,一再擢升。

!"$% 年 显黄显声随张学良将军由北平 声将 回沈接管东北政权,任第一 军旅(即卫队旅)旅长,负责沈 阳 警 卫 及 保 护 张 将 军 的 安 全。

在张学良和亲日派杨宇 霆的斗争及东北易帜等重大 长。

在任期间,他一边整顿军纪和社会秩序, 一边不避权贵,同恶势力斗争,革除腐化渎 职分子,雷厉风行地禁烟禁赌,在社会上引 进强烈震动。

!"&! 年 # 月,日寇频繁挑衅, 沈阳形势日趋紧张,黄显声加强了战备,将 警务处所属公安队和各县警察编成 !$ 个总 队,并更新武器,以应不测。

" 月 !% 日,震惊中 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黄显声毅然决然地下令:“公安局各分局、队,将尽力抵抗,非到不 能支持时,决不放弃阵地。

”而后在他的指挥下,三经路警察署、商埠三分局、南市场等地的警察及公安分队,都奋起抗击日军。

$’ 日夜,由于敌军的 强大攻势和缺乏后援,黄显声命令以分局、分队为单位, 尽量携带弹药武器退出沈阳,经新民向锦州集中待命。

他自己仍留在沈阳观察形势,最后才化妆离开沈阳,去北平向张学良将军报告。

沈阳沦陷后,张学良将军于 " 月 $& 日发出通电,将 东北军政中心迁往锦州,设立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和辽宁省政府行署。

$( 日,黄显声率领首批原省政府部分人员返回锦州。

在锦州期间,他一面负责主持军政两 署工作,一面组织东北义勇军为辽西抗战作准备。

寻找黄开湘

寻找黄开湘

寻找黄开湘作者:屈永峰来源:《延安文学》 2021年第5期屈永峰2021年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们“赤都志丹、英雄故里”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响应,主动作为,依托红色革命旧址学党史、悟思想,迅速掀起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热潮。

清明刚过,乍暖还寒。

今年的4月14日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同志牺牲85周年,我们策划了专题的纪念活动来缅怀英雄、礼赞英雄。

4月13日上午,我从江西方志敏干部学院的微信公众号上读到《黄开湘:英雄传奇尘封八十年》这篇文章,文中写到:“黄开湘是著名的红军将领,也是红军长征途中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然而,这位身经百战的红军英雄,没有牺牲在九死一生的枪林弹雨之中,却于1935年11月因病长眠在陕西甘泉县罗汉川洛河之畔,年仅34岁。

”黄开湘,这位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的“斧头将军”“开路先锋”居然长眠在“甘泉”,这既让我激动,又让我惋惜。

记得2018年我在方志敏干部学院考察时,曾经问过该学院的程小波副院长关于黄开湘的情况,因为长征的书籍中都记载着他率部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的赫赫战功,到达陕北后却销声匿迹了,而有的书中还将他的名字写成“王开湘”。

我立刻将文章转发给时任甘泉县委书记的杨宏兰大姐。

我们曾经一起在安塞县工作过,而且都有县委宣传部长的工作经历。

近年来,她一直致力于甘泉红色文化的发掘整理,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这个信息对他们的事业应该有所帮助的。

“不知甘泉有没有相关的记录?”——收到信息后,当时在外学习的杨书记立即安排,转发了文章,并要求“有知道黄开湘烈士事迹或埋葬地的(同志),请把资料交宣传部”。

17日中午她又回复我:“暂时还没有找到,我发动人再让找烈士”。

29日,我读到了她写的文章《寻找》,从中了解到,十天来她们做了大量工作,在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成立了寻人小组,联系了《黄开湘:英雄传奇尘封八十年》的作者朱冬生和江西省党史办、方志敏干部学院等,进一步核实信息,加紧寻找,发布了《“寻找黄开湘、让英雄回家”倡议书》和《关于寻找黄开湘烈士遗骸的公告》,号召“要把寻找英雄的过程变成学习英雄弘扬英雄革命精神的过程”,“寻找那一种为国家为民族牺牲的精神”。

自我麻醉的抗日神剧

自我麻醉的抗日神剧

资料图:抗战老兵黄殿军,93岁,东北抗联老兵;黄开仁,93岁,川军老兵;卢彩文,90岁,中国远征军老兵;李文仲,90岁,八路军老兵;张殿国,89岁,东北抗联老兵……在年轻的时候,他们与日寇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现在,他们都老了,但他们却有同样忘不了的岁月,忘不了的人。

他们的回忆汇聚在一起,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就是一座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血火丰碑。

清明时节,记者走访数位抗战老兵,翻开尘封走访抗战老兵:最反感的就是抗日“神剧”记住这段历史,记住父辈的付出,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记住国家、民族和先烈的不易老兵说:抗战极其残酷,哪里是什么“神剧”黄殿军是东北抗联第二军唯一健在的老兵。

老人个子不高,身材瘦削,目光炯炯有神,留着长长的花白胡须,让人很容易就想象出老人当年的勃勃英气。

每次说到抗联,说到当年打鬼子的情景时,他总要狠狠地骂了一句,他说自己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已经深入骨髓。

参军后没多久,就跟着杨靖宇司令打了一仗——攻打抚松三道庙岭,黄殿军说这是他记忆中打得最漂亮的一仗。

当时部队里应外合,冲进日军兵营,举着机枪就扫。

日本兵还在抵抗,他最后扔手榴弹才把剩下的日本兵炸死,“那据点仓库里头都是新枪,机枪就四十挺,杨司令打仗非常有战术。

”时隔几十年,黄殿军老人每次讲述那次战斗经历都有说不出的骄傲和自豪。

就是在那个庆祝胜利的晚上,是杨靖宇教了黄殿军抗联第一路军军歌,当时他学了三遍就会了,杨靖宇看他学得这么快就说:“孩子,做个好宣传员。

”这句话,刻骨铭心。

1940年2月,杨靖宇壮烈牺牲的时候,黄殿军和战友们开始还不相信,因为日本人一直在造谣说“你们杨司令已经死了”,但没多久杨靖宇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大家面前。

抗联战士们都认为杨司令是打不死的,但这一次,他们在城里看到了杨靖宇的头颅被敌人挂了出来……回到藏身地,黄殿军和战友们抱在一起痛哭。

抗战老兵们最反感的就是抗日“神剧”,在他们的记忆中,日寇穷凶极恶,抗战艰苦卓绝,他们亲历了众多残酷的时刻:黄开仁是四川省蒲江县人,跟随同是本县的李家钰将军出川抗战,担任他的译电员。

铁血川军抗日故事

铁血川军抗日故事

铁血川军抗日故事八年抗战,350余万名川渝将士,前赴后继出川参战,共伤亡64万多人。

川军参战人数之多、作战之勇猛、牺牲之壮烈,居全国之首。

在川军老兵杨应全的记忆中,草鞋川军作战全不靠武器,而是用整个肉体来打,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卫国防线。

在成都市档案馆里,至今留存着一批没有发出去的川籍将士抗日阵亡通知书。

抗战八年,近30万份阵亡失踪将士通知书陆续从前方发回四川,送达遗属手中。

但因为战时混乱,很多都没能送达。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无名英雄。

据统计,八年中共有350余万川军先后充实到抗战队伍中。

也就是说,大约每15个四川人中,就有1人上了抗日的前线;全国抗日军人中,每5个中就有1个是四川人。

川军伤亡总人数约64万,这意味着在八年中,川军每天牺牲200人。

冬天里只有草鞋穿的川军,曾被称为最糟糕的军队。

但八年抗战中,他们几乎无役不战,付出了最惨烈的牺牲,最终赢得了“无川不军”的称号。

肉搏南京光华门1937年11月13日,悲壮的淞沪会战以中国军队失利宣告结束。

从11月8日开始,中国军队分两路向南京撤退。

12月初,南京保卫战打响。

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率第二十三集团军及时赶到支援友军。

这支川中精锐不但阻挡了进攻南京日军的主力部队,还掩护了南京守城部队的撤退,为中国军队西撤和再部署赢得了时间。

川军第二十二集团军一二四师七四?团团长何??荣的儿子何允中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上世纪90年代初,他停薪留职,开始研究川军抗战史。

历时十年完成了《抗日战争中的川军》一书。

何允中说,川军是以血肉之躯,以“每牺牲一人,拖延一分钟”的惨痛代价,来拱卫南京城的。

浙江泗安、安徽广德是通往南京的咽喉,奉命阵守此地的川军第二十一军第一四五师师长饶国华深知责任重大。

在此和一四五师遭遇的是日军侵华主力部队牛岛增雄的第18师团,拥有4000多步兵,30多架飞机和上百辆坦克。

由于武器装备的巨大悬殊,只有川造和汉阳造步枪的“草鞋军”川军只能使用“人海战术”。

有感于“新发现国民党抗日老兵”

有感于“新发现国民党抗日老兵”

近年来时常 能在媒体上看 到 “ 某地
了颐养 天年 的时候 , 但
由于没 有经济 来 源 , 或 者 子 女 家 庭 负 担 过 重
没有 能力赡养他 们 , 老 如 果 说 文 物 部 门 在 哪 个 角 落 发 现 了 好 心 人 和各 级 组 织 纷纷 人 还 必 须 外 出谋 生 , 自 几 百 上 千 年 前 的 文 物 ,或 是 林 业 部 门在 伸 出援 手 ,从 而 一举 改 食 央 力 某个 深 山老林 里 发现 了千 年银 杏 树 , 人 变 了他 的 生 活 窘况 。 要 使 城 乡老 人 晚 们 尚能有欣欣然 的感觉 ,可浴血抗 击 日 设 想一 下 , 如 果 王 年 都 能 过 上 体 面 生 活 , 本侵略者 的国民党老兵一直就生 活在我 秀 青 老人 的 处 境 没 有 关键 是政 府 要尽 快构 建 们 的身边 , “ 发现 ” 他们并不 困难 , 但 为什 媒 体 披 露 , 也 许 他 现 在 覆 盖 全 社 会 的 保 障 系 么人们却一直就视而不见 呢? 说 白了 , 其 还 住 在 井 下 ?这 就 提 醒 统 ; 同时, 还要 鼓 励 社 会 实 是 一 种 左 的思 想 作 崇 ,是 一 种 对 历 史 我们 , 在 当前城 乡经济 组 织和 个人 积极 参 与 社 的不尊重 。“ 国民党抗 日老兵 ” 虽然 不是 发 展 还 不 平 衡 的 情 况 会 救 助 、扶 贫 帮 困等 慈 共 产党领导下 的革命 军人 ,但他们 为 国 下, 政 府 要 不 断 拓 宽 就 善事业。 不如此, 要让老 家和 民族存亡作 出过重大牺牲 ,无 视他 业 渠 道 , 不仅 要 为 年 轻 年人过一个 “ 有尊严的 们 的存在显然是错误 的。 人 提 供 就 业 岗位 , 也 要 国家 早 已认 可 了 国 民 党 抗 E l 老 兵 的 让 一 些 身 体 尚 好 的 老 历史地位和贡献 ,期 盼有关职能部 门把 年人 有事J 睛可做 。 客观 对他们 的关 怀做 得更 细更 人性 化些 , 让 地讲 , 尽 管一些老人 到 他们 安享幸福晚年 。

川军抗战纪实 老兵谭移生6发炮灭了日军一个中队

川军抗战纪实 老兵谭移生6发炮灭了日军一个中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川军抗战纪实老兵谭移生6发炮灭了日军一个中

导语:姓名:谭移生出生:1916年4月初八(农历)祖籍:四川云阳(现重庆云阳县)现居:岳阳市岳阳楼区部队:原第79军98师帘子掀开,谭移生
姓名:谭移生
出生:1916年4月初八(农历)
祖籍:四川云阳(现重庆云阳县)
现居:岳阳市岳阳楼区
部队:原第79军98师
帘子掀开,谭移生老人从卧室走出来:一张黑亮的国字脸,一头稀疏的白发,一摞花白的小胡子,一副严肃的表情。

第一眼,就让人觉得眼前这位抗战老兵年轻时,一定是个威严的军人。

伸手握手,刚劲有力,让人真不敢相信他已年届99岁。

他身后墙上高挂的一面红色锦旗,中间8个黄色大字“抗日老兵民族脊梁”更村托出这位老人的豪气。

老兵所在炮团当年全国只有4个
2015年5月29日下午2时许,腾讯·大渝网“重走川军出川抗战路”一路小分队,从长沙市驱车140多公里专程赶到岳阳市白石岭村朱家组,看望我们在当地所能找到的年龄最大的川军抗日将士。

谭移生老人的几个儿孙热情地端来凳子让座,我们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后,大家聊了起来。

这位年近百岁的老军人有惊人的记忆,对70多年前的很多事情记得十分清楚,说话清晰,毫不含糊。

生活常识分享。

爱国人士回归祖国做出贡献的事迹【16篇】

爱国人士回归祖国做出贡献的事迹【16篇】

爱国人士回归祖国做出贡献的事迹【16篇】爱国人士回归祖国做出贡献的事迹(精选篇1)向警予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女中央委员,是党中央的第一任妇女部长。

1928年,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33岁。

她原名向俊贤,为什么后改名为向警予呢?一年夏天,学校开运动会。

在400米决赛中,一位运动员奋力猛冲,后来居上,夺得第一名后突然晕倒在地,向俊贤和同学们将她扶起送到医院救护。

当晚,向俊贤对同学们说,今天400米赛跑获第一名的同学,他的拼命精神多么可贵啊!国家光明灿烂的前途,全靠我们齐心协力去创造。

现在,外有列强欺凌,内有军阀割据,政府腐败,如果我们把赛跑运动员那种拼命的精神用来拯救国家和民族,我们的国家就有希望了。

为了国家自强,为了民族自强,我们为人做事求学问,都要有这种拼命精神。

我已想好了,从今日起,我改名叫“向警予”,就是要时时敲响警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用拼命的精神去求学问、救国家。

爱国人士回归祖国做出贡献的事迹(精选篇2)戚继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

出身将门。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岁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

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都司佥事,次年升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3府。

9月,倭寇800人进掠龙山所,戚继光等即率10倍于敌的明军前往阻击。

倭寇分3路冲杀,1万多明军竟不堪一击,阵渐大乱,纷纷溃退。

戚继光看到形势危急,纵身跳上一块高石,连发3箭,3个倭寇头目应声而倒,倭寇群龙无首,仓皇退逃。

三十八年(1559年)台州倭乱频繁,百姓深受其害。

数千名倭寇包围桃渚千户所,戚继光从宁波率兵连夜驰援台州,解桃渚之围,歼入侵海门倭寇。

之后,亲去金华、义乌等地招募精壮农民和矿工3000余人,以岳家军为榜样进行编练,终成闻名天下的戚家军。

戚继光针对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特点,创造了长短兵器配合,因敌因地变换队形、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使用飞刀、飞枪、飞箭的火箭等,屡次打败倭寇。

成都人民公园川军纪念碑观后感

成都人民公园川军纪念碑观后感

成都人民公园川军纪念碑观后感外地人到成都旅游,人民公园是一定要去的,因为成都是一座以休闲文化闻名的城市,而人民公园则是成都人民休闲生活的浓缩之地,所以不得不去,随着外来游客的增多,现在已经成为国家AAAA级的旅游景区。

它位于成都市区祠堂街少城路,是一座集文化文物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始建于1911年,有金水溪、金鱼岛、盆景园等著名旅游景点。

渝帆多次到成都,人民公园也去过三次以上,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景致,春天花繁叶茂,夏天荷花飘香,秋天层林尽染,上图就是秋天去时的情况,公园里到处都是金黄的银杏,非常的漂亮。

到人民公园可以闲庭散步,也可以喝茶聊天,还可以欣赏里面不定期举行的各种展览,此外,里面还可以划船,可以参观里面的辛亥革命保路运动广场,了解过去值得人们追忆的历史,如果你是单身,还可以走进公园的相亲角,那里有很多成都单身男女的信息,还有很多来为儿女相亲的老人家,说不定能求得属于你的幸福姻缘也不一定。

相比里面休闲的氛围,其实我觉得里面最值得大家好好了解的还是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80多年前,350万川中男儿奔赴抗日前线,以付出64万人伤亡的惨烈代价,最终迎来抗战的胜利。

李宗仁将军曾评价说到:“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为纪念川军英魂,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创作了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又名无名英雄纪念碑,希望以此弘扬川人不惧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而这个碑就位于人民公园内。

在上海蕴藻浜河畔,打响四川抗战的第一枪;在山西东阳关山头力阻日寇进攻,两千川军将士壮烈牺牲;在缅北、滇西的密林之中,至今还留有远征军昔日的铁血战场和被历史掩埋的墓碑……为了赶走侵略者,很多青年还不到20岁,就瞒着家人参军抗日。

要知道,侵略者并没有进入过四川,不像沦陷区的人们是被动的参战,当时四川是后方,如果是贪生怕死,大可以苟且偷生而置之事外,但是这些热血男儿却为了民族大义,在装备极其落后也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义无反顾的参与了那场堪称惨烈的战争。

四川陈先德简介

四川陈先德简介

四川陈先德简介
四川陈先德,原名陈端安,字德昌,是清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出生于成都郫县福仁村一个穷家,他是一位优秀的四川抗清先锋,与
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作战,抗击外敌入侵,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勇士。

陈先德少年聪慧,古思维唯物,家庭贫困,他受到父亲的洗礼,在书
本里学习,想学以致用,不停地学习,学会了一些机械技能,在学术
上也有所成就,被成都穆勒中学录取。

1911年辛亥革命,四川爆发大规模反国民党活动,这时四川各处充斥
着反抗国民党的声音。

当时20岁陈先德也从成都陆军被派往四川抗英、抗日,参加了较多的抗战和抗清复明。

陈先德在抗清中击溃了不少敌军,其中在“八十三年大战役”中,他
用自己的“因果论”,分析得出敌人的战术,并勇敢深入敌行,击退
唐伟将军带领的敌人,取得了最终胜利。

陈先德在经历了无数的抗敌斗争后,于1921年担任四川宣威地区政委,他领导宣威抗击黎元洪叛军,以及反蒋复辟的革命军,随后又担任宣汉、武都、兴仁、江布拉斯及全四川两万余里政府抗战,取得了胜利。

后来,陈先德又与杨木林、黄宗泽等共同发动了四川起义,但是由于
地形复杂,反抗力量有限,他们未能成功,只好从山中撤退。

但是,
他们在抗清及革命中的英勇表现,谱写了人民自由抗争的壮丽史诗。

四川陈先德是一位杰出的抗清先锋,他以抗争的勇气和谋略,为国家
的独立、自由和繁荣做出了贡献,为四川保卫深入内心的民族自尊心,为英勇的军人树立了榜样,被后人铭记。

最好的等待:抗战老兵与妻子的旷世奇缘

最好的等待:抗战老兵与妻子的旷世奇缘

伴侣2021.1082岁找个伴,竟是当年新婚妻1997年10月,在重庆江北区一间狭小的廉租房内,82岁的邱大明大爷,正和80岁的刘泽华老大娘并肩聊天,这是两位老人的新婚之夜。

一个多月前,他们经人介绍认识,说不出的熟悉感让彼此一见如故。

因互相需要人照顾,就决定结婚携手共度余生。

当晚,两位老人有了第一次倾心长谈。

交谈中,不由聊到了各自的身世。

邱大爷问老伴:“你老家是哪里的?”刘泽华说:“我是四川宣汉人。

”“宣汉哪里的?”邱大爷追问。

“塔河坝。

”“宣汉县塔河坝我去过,你是哪个村的啊?”“炉子村。

”“炉子村的人都是姓李的,你咋个会姓刘啊?”“我以前是姓李的,后来才改的名字。

”“那你以前叫啥子?”“李德芳。

”没想到,这3个字让邱大明瞬间惊得坐直了身子。

“那你还记得邱大明不?”刘泽华愣了一下说:“我年轻的时候嫁过一个军人,叫邱大明,后来打日本鬼子就再也没回家,你说的是不是他?”此时,邱大爷鼻子已经发酸。

他接着问道:“你的母亲是不是姓余?”“是啊,你怎么会知道?”刘泽华瞪大了双眼。

她盯着邱大爷看了一会儿,忽然说:“你是邱大明?邱大明,你怎么变了模样?”“我们60年没见了啊,我离开的时候22岁,现在都80多岁了。

”邱大爷哽咽了。

刘泽华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眼前人居然是当年扛枪上战场,便一去不回的原配丈夫。

这时,刘泽华才像醒过来似的,用手捂着嘴,呜呜哭了起来。

两人做梦也没想到,失散60年后竟还能在茫茫人海中重逢,而且是以这样的方式。

这一段旷世奇缘,还得追溯到1936年。

当时邱大明在川军刘湘的部队里任职。

那年6月,部队被派驻到了四川宣汉县。

有一天,他到县城里办事,一眼就在人文/李蕊娟两人结婚才4个月,他就在川军名将杨森带领下匆匆赶往淞沪战场,顶着敌机的狂轰滥炸,在陈家行与日军血战7昼夜。

他是20军的幸存者之一。

部队撤出上海后,他又转战各地,家乡人以为他早就阵亡了。

期间,他曾试着给妻子写信,但都石沉大海。

远在老家的妻子一直苦苦等到解放后,也不见丈夫的踪影。

老红军口头禅与自我革命精神

老红军口头禅与自我革命精神

老红军口头禅与自我革命精神作者:蔡建军来源:《共产党员·下半月》 2018年第9期近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以伟大自我革命消除腐败》一文,对当前个别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漠和消极腐败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可谓发人深省,笔者十分认同。

产生腐败的根源,说到底,就是公心和私心的矛盾问题,私心泛滥,利欲熏心,则滋生腐败。

消除腐败,必须拿出伟大的自我革命精神。

焕发伟大的自我革命精神,必须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人格操守,在干净纯粹的党性修练中,得到人生的升华。

这一点,我们得向全国最年长的老红军黄开群学习。

他的“公私两个口袋要分清”被人们广为传颂,也让人肃然起敬。

时至今日,这话越琢磨、越品味,越觉得鞭辟入里、振聋发聩。

如何对待公与私,不是一桩小事,而是衡量人品官德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

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

”公与私之分,即廉与贪之界。

它如同天平之两端,此消则彼长:“私”大则“邦”弱,“公”大则“邦”兴。

对于共产党人而言,更是检视党性强弱、觉悟高低的一面镜子。

“公”的对立面是“私”。

黄开群在战争中负伤右眼失明后,改做后勤工作。

老伴儿郝书琴不无幽默地说:“俺家老黄尽管只有一只眼,可对待公与私从来不睁只眼闭只眼。

”黄老过生日时,一位老部下送了副对联:“一只眼睛看得真看得准一目了然,两个口袋分得清分得明两袖清风”,横批是:“一清二白”。

黄老公私分明,才能在诱惑面前不“起心动念”,哪怕是细微的、偶然的“精神尘浊”也不行,以防“毛毛细雨湿衣裳,点点贪念毁名节”。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翻开《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一条要求便是“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

黄老战场上经得起“两个口袋”的考验,和平岁月也经得住功名利禄的诱惑。

1960年春,时任河南省军区供给部部长的黄开群,到仓库养鸡厂检查工作,饲养员拿几个鸡蛋给他。

他连连摆手拒绝:“让我多吃公家一个鸡蛋,比吃药都难受。

抗日战争时期的三台人

抗日战争时期的三台人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中,身居大后方的三台人,经历了些什么风风雨雨,成就了哪些可以载入史册的壮举,发生了哪些听了之后足以让人回肠荡气的故事?让历史告诉我们:为了延续民族的血脉,三台人做了一件让后辈儿孙最值得骄傲的事话,从东北大学说起。

东北大学,于1923年由当时的“东北王”张作霖创建,目的是为了强盛东北。

1928年,“皇姑屯”事件之后,张学良兼任东北大学校长。

他提出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的办学宗旨。

广聘名师到校执教,使东北大学盛极一时。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使这所享誉华夏的著名学府一夜之间,成了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先后辗转于北平、开封、西安复课。

1936年12月12日,西安“双十二”事变震惊中国大地,张学良的处境急转直下,他执掌的东北大学受到牵连。

1937年末,日寇兵临潼头,西安危在旦夕,东北大学的去向,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

如何处置这所不安分,且有张学良背景的大学,国民政府中央,有人力主停办解散,有人主张将其迁往青海,让其自消自灭———真有点墙倒众人推的架势。

大局如此,尽管有人持不同的看法,也不敢公开表态。

刚刚接任东北大学代理校长的臧启芳,心知肚明,按教育部指令,“命东大向青海迁移”(实则是流放青海)似成定局。

所谓“向青海迁移”,这是绝对做不到的事,实际上等于不准迁移,就地处理。

臧启芳不愿背这口让东北大学断送在自己手里的黑锅,便背着教育部及有关当局,派教务长兼法学院院长李光忠带着他的亲笔公函来四川接洽。

李光忠的四川之行并不顺利,可以说四处碰壁。

不仅因为抗战爆发后,迁往内地的学校太多,而且接纳东北大学是有政治风险的,谁又愿意捉些虱子到自己脑壳上来爬呢?接二连三遭到婉拒,让李光忠大失所望。

李光忠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三台。

展现在这位东北人眼前的是,三台县因为1937年遭百年不遇的旱灾,接着又是洪灾造成的水患,到处是饥饿的人群。

一个老兵的抗战经历

一个老兵的抗战经历

一个老兵的抗战经历
梁仕发;张晓东
【期刊名称】《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年(卷),期】2015(000)009
【摘要】我叫梁仕发,1926年7月出生于保宁镇三陈街茧站旁。

现家住阆中市沙溪江山多娇小区。

我曾两次参加抗日战争,一次是1942年,一次是1944年下半年。

1942年,听说学校招生,我就去报名,进去后才知道是防空学校,招高射炮炮手。

高射炮阵地在重庆的磁器口一个叫石马河的地方。

听说蒋介石就住在附近的复星宫。

【总页数】1页(P53-53)
【作者】梁仕发;张晓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一个抗战老兵的昆明姻缘
2.一个抗战老兵的无悔人生
3.史蒂文·韦尔思:一个28年咨询老兵的经历
4.“我们班就我一个活下来了”——记抗战老兵向本金
5.战于淞沪,战于武汉——老兵侯伟功的抗战经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告诉你一个真正的“川军团”

告诉你一个真正的“川军团”

告诉你一个真正的“川军团”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提到了“川军团”的概念。

不少观众不甚了解,“川军团”这一含混的代名词到底是指抗战时期成建制的川军的团级部队,还是指由川籍士兵编成的战斗团呢?这一疑问将我们的视线从炮火漫天的滇缅战场拉回到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一四川。

在位于四川安仁古镇的国内唯一一座纪念川军抗战的博物馆――建川博物馆中,依然保留有川军这个悲壮群体在民族存亡时刻的豪情。

活着的“川军团”2008年4月18日,40余位当年中国远征军老战士在建川博物馆中国老兵手印广场整齐列队,同声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他们都是四川籍的远征军老战士,是“川军团”的活化石,1943年,在“陪都重庆面临威胁,政府打算必要时迁都西康”的情况下,蒋介石发出“战争总动员”,提出“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号召知识青年从军,并成立“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委员会”。

现年已84岁的远征军老兵黄绍甫,就是这批川籍抗战远征军的典型。

1943年的黄绍甫还在石室中学读书,投笔从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主流价值观。

黄老深情地回忆,他参军时满含着赶走日本侵略者的激情:“当时我们在新一军,是孙立人将军的部队。

在缅甸北部重镇密支那受训,教官基本都是中国军官,受训内容主要是步兵作战。

虽然当时新一军的机械化程度很高了,但步兵依然是作战胜利的关键。

”在中国老兵手印广场上,这些“川军团”老兵的右手手印,姓名,抗战时期的部队番号都将永久留存,供后人瞻仰。

在建川博物馆川军抗战馆的展柜中,还陈列着中国远征军二?一师纪念册,二?三师六?八团三营七连当年的“全家福”。

他们都见证着真实存在的“川军团”。

“川军团”,300万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在《一个人的抗战》中写道:我这儿讲的川军,是大川军的概念,即抗战初成建制出川抗敌的30万士兵和8年中四川各地应征入伍补充到各个抗日战区的260万川籍士兵。

300万!这个数字绝非臆造。

1945年10月8日,《新华日报》发表题为“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

洪学智回忆回忆渡大金川江

洪学智回忆回忆渡大金川江

洪学智回忆回忆渡大金川江亲历者的故事 2022-06-15 04:42 发表于北京这次江里遇险,牺牲了十七八个人和七八个船夫。

上岸后,大家湿淋淋的,浑身打颤,赶紧弄柴火,烤衣服。

我的警卫员把他的衣服脱下来给我穿。

警卫班又绑了一个担架,让我上了担架,抬到绥靖城里。

绥靖城里很不错呀!红军打开城门,杀猪、宰羊,弄东西吃,大家改善了一顿生活。

他们不让我吃肉,只熬了些猪肝汤给我喝。

在绥靖城里休息了一天,我感觉精神稍好一点,但骑马环还是不行。

我在政治部骑的那匹骡子比较好,就让人牵来,我骑在骡子上,两边有人照料着慢慢走。

我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

开始两个人搀着,第2天就一个人扶着,第3天就不用人帮了。

这时候,我们4军的部队占领了丹巴县。

丹巴城在大金川江右岸的高山脚下,守丹巴的敌军把通往丹巴的桥板给拆掉,我们部队过不去,没有完全消灭他们。

我们研究各种办法过河。

我找到了少数民族的头人,给他做工作,还把牛、羊给了头人一些。

后来,我们在河的下段选了个地方,弄了些牛皮船,一次能乘坐5个人。

坐船时,倪志亮又让我坐他的船,他说:“老弟,我们两人命大,还是坐到一块儿。

”我们各自带一个警卫员,再加划船的共5个人,坐一条船渡过了江。

小小牛皮船,在急流中,在浪谷里,真是吓人。

人坐在上面不能动弹,小船上下不停地颠簸,忽儿推上浪尖,忽儿落到浪底,划船的也惊吓得直叫。

那一带地形奇特,不是峭壁,就是河谷。

以后我身体恢复了,开始跟着部队走,决心训练部队怎样渡河。

一次,选了几个会水的,扎木排渡河,由于浪很大,木排控制不住,猛地一撞在石礁上,撞散了。

其中一个人不错,抓到一根木头而获救,其他的人我们找了半天,也没见到影子。

敌人把铁索桥的桥板给拆掉。

我们就想办法恢复,但山高风大、谷深、流急,桥两头摆动,一般人不敢上。

有个通信员、自告奋勇,上到铁索链,没走几步,脚就滑离铁索悬了空, 下子歪下去,他抓住了铁索链,在空中来回晃悠。

大家心都揪紧了,叫他“死死抓牢,不要松手”。

关于老兵的文章

关于老兵的文章

关于老兵的文章老兵是值得尊重的,值得赞美的,他们为军队付出了青春年月。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老兵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关于老兵的文章1:军人那永不褪色的情感作者:柴坤与几位预备役部队军官在一家烧烤店小坐,这些军官中有的曾经在内蒙古草原当过骑兵,有的是坦克兵、有的是空军,还有的当过武警。

这样一群经历了军旅生活的老兵聚在一起,免不了要围炉吃酒,在这个浓情的氛围里,酒自然成为最炽热的情感催化剂。

这家烧烤店虽小却也座无虚席,店内充满了烟草、烤肉以及草原白酒那浓烈的味道。

在这里与战友小酌那种感觉仿佛置身在草原深处的蒙古包内,又像是置身于云南丽江的火塘烧烤。

“大哥,你们买包口香糖吧,三元一包。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的身边站着一位穿着一袭白色衣裙的女孩儿,她在向我们兜售口香糖,女孩儿很年轻也很漂亮。

“那就买一包吧。

”坐在一旁的程震宇从钱包里掏出三元钱递给女孩儿,女孩儿礼貌地接过,并微笑着递过一包口香糖。

老兵们都夸女孩儿年轻漂亮,我知道这些话在老兵们的嘴里说出来都是发自内心的,不会带有一丝色情。

酒一杯杯的下肚,侃侃而谈的永远是战友之间那最真诚的情感。

“买包口香糖吧,五元一包。

”这时在我们的身边竟然又出现一位卖口香糖的,只是这一次不是年轻漂亮的女孩儿,而是一位走路蹒跚的老妪。

“我们刚才已经买了,不需要了。

”老兵们礼貌地拒绝着。

“别走,给我们拿上几包吧,每人一包。

”程震宇站起来一边掏钱一边说道。

旁边的杨海涛立刻冲他瞪起了眼睛:“这个口香糖和刚才小女孩儿卖的一模一样,可这老太太卖的却是五元一包。

”程震宇立刻摆手打断他的话,微笑着接过老妪递过的口香糖,对老妪轻声说道:“大娘,这是三十元钱您拿好,慢慢走。

”“老程,刚才那个女孩儿卖三元一包,你只买一包,这老太太卖五元一包,你却买六包?”看到老妪走远,杨海涛不解地看着他。

程震宇微微一笑:“各位兄弟,我们是军人,这个老太太与我们的母亲年龄几乎差不多大,我们的母亲此刻在温暖的家里享受着天伦之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回忆读取历史你所不知的峥嵘年代——四川抗战老兵黄开仁老兵画像:黄开仁,男,四川蒲江县人,1922年出生,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集团军机要室译电员,参加了中条山之战,黄河南岸守备及陕县秦家坡战役。

2015年8月4日,华夏四川分公司志愿者前往浦江县探望了二战老兵黄开仁。

虽已93岁高龄,黄老依旧十分干练,思路清晰,谈吐有序。

谈起川军抗战岁月,黄老不禁唏嘘,向我们慢慢讲述了他的传奇经历。

毅然从戎见证将军壮烈殉国1938年徐州会战和南京大屠杀爆发时,黄开仁还是一名学生。

感于家国危难、匹夫有责,年仅16岁的黄开仁放弃学业毅然从戎,于1939年追随李家钰将军出川抗战,后归入第一战区,参加过中条山战役。

国共合作时期,朱德将军曾与李家钰将军交好,赠送一本联络密码。

该密码本被李将军委托给黄开仁秘密保管,并未真正使用过。

然而第三十六集团军因“亲共”遭到蒋介石训斥,并从黄河换防调往洛阳驻守新安。

考虑到当时的不利局势,黄开仁为护李将军周全,将密码本掩埋消除证据。

1944年 4月,日本发动豫湘战役。

国民党蒋鼎文部、汤恩伯部创下了“日失一城”的大溃败记录,历经37天终至洛阳失守。

5月,日军从中牟、陕县西渡黄泛区后,截断了第一战区的后路。

蒋鼎文率先西逃,致使各部守军失去统一指挥,迅速陷入溃退。

5月17日晚,李家钰将军所帅第36集团军在渑池县与西撤的第14集团军等相遇,迅速组成总司令部,由李家钰担任总司令指挥官,组织部队有序后退。

在此次组织后退中,李家钰所率领的川军以全军最差装备承担起殿后任务,顽强抵抗以精良著称的日军37师团十天,直至掩护部队西撤。

5月21日,李家钰部队撤至陕县秦家坡。

此处地势悬险,山道十分狭窄,一面临坡,一面是高度参差不齐的梯田。

在这样的地势环境中汽车和马匹都无法通过,李将军不得不丢弃交通工具,由警卫员护送过山。

而身为译电员的黄开仁也背着通讯设备紧跟在将军身边。

傍晚时分,部队遭到了从三门峡绕道前来的日军伏击。

战斗赫然打响,一霎之间流弹漫天,日军狙击手迅速击毙将军的警卫人员,目标直指部队指挥官。

炸弹巨大的爆破仿佛天幕撕开,黄开仁就在李家钰将军身后,目睹将军中弹倒下。

“将军肩部负伤但神色并未慌张,”黄开仁回忆道,“我当时就在他后面,看见将军拿出纸笔,迅速在上面写道:令调104师……”作为译电员,黄开仁自然明白这是李家钰将军的重要战斗指示,然而就在此时,一颗炸弹在临近处炸裂,李家钰将军当场以身殉国,战斗指示也未能发出。

“将军牺牲后,部队被打散,还活着的人好多顺着山崖往下面的梯田跳。

距离短就直接跳下去,有的距离太高,后面又有日本人拿机枪扫射,大家就赶快把绑腿解下来拧成绳索,挂在山岩上拉着往下跳……山崖下面有个窑洞,大家都躲在里面,日本人来了,就把机枪架在洞口向我们扫射……”黄开仁讲到此处眼眸惘然,无数战友死去,铭刻在老人心中的,绝不只是民族仇恨与侥幸的存活。

果断越狱置之死地而后生秦家坡战役后,黄开仁被俘往会兴镇,关押在山西会馆改成的“更生训练署”,也就是日军在三门峡地区的战俘集中营。

关押在这里的国军战俘有病无药,每日苦役,睡的是石头和泥地,维持生存的只有每天一个馒头和一盅水。

黄开仁回忆道:“当时有个被俘军官,伤口感染发高烧,药、吃的、水,什么都没有。

大家也无法施与援手。

后来那名军官被发现在会馆唯一的一口井里,究竟是因为缺水而失足还是不堪受辱而自戕,没有人知道。

”黄开仁叹了一口气,告诉我们会馆只有这一口井,不管水干不干净,这就是大家生存的必须。

因死伤和水源污染,集中营里疫病流行,严重时一日之内数人死亡。

日本人隔出一间屋子作为伤病隔离区,将重症与来不及掩埋的尸体都堆在那里。

黄开仁也曾因病被丢入隔离区中,“死去的人都烂了,蛆虫满地都是,还没死透的躺在地上呻吟。

”黄开仁慢慢说道,“我拼了命爬出去,死活不肯再回那个房间。

在那里只有死。

在这个会馆只有死。

日本人还从战俘里挑选身体精壮的送往东北,说是去挖矿,也有说是拿去做了实验……但是我知道,只要在他们手上,活不了。

”为了防止战俘逃跑,日军在集中营外围架起通电铁丝网,并将试图越狱而失败的人绑在木桩上,当众用刺刀捅破肚皮,再令军犬撕咬。

在残暴威胁之下,许多人不敢越狱,而黄开仁却坚定了一定要逃出去的决心。

他利用劳役时间观察地势,找到越狱的最佳地点,又悄悄收集附近百姓的衣服,说服战友一同筹谋,并用垃圾桶里找到的饼干纸伪造了“良民证”。

由于没有印章,黄开仁只得将伪造的证件纸揉皱,以图蒙混过关。

“会馆里面的大家都是很有民族心的,很多人不敢跑,但是不会说出谁打算跑,谁跑了。

”黄开仁就在狱友的掩护下从会馆最矮的一面泥墙翻出了集中营。

会馆外面本是一片玉米田,由于日军用铁丝网隔绝,电网范围内的玉米无人收割,长得压弯了杆。

黄开仁及战友就在玉米的掩护下悄悄接近电网栅栏门。

十分运气的是,当天日军正在掩埋死者遗体,栅栏大门的锁只是挂在上面,并未锁死。

二人遂得以成功越狱,后在会兴镇甲长的庇护下躲入废置窑洞藏身。

被俘五个月的经历对黄开仁而言毕生难忘,他像所有小说里逃出生天的人物一样,“深深吸了口外面自由的空气”。

虽然他一再说自己是运气好,但若无坚定的意识觉悟,若无事先周密的计划,若无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这点运气不会令他活到如今。

九死一生排除万难回到家乡成功越狱后,黄开仁及战友曾计划寻找失散部队。

得会兴镇甲长帮助,提供给他们遮掩面孔的草帽,并指导二人如何避开前方河口的日军关卡。

黄开仁和战友依照甲长的指导成功渡河,却未料到县城外还有日军架设的关卡检查。

通过观察,黄开仁发现此处的关卡检查并不严格,百姓过关时也未如何遭到盘查,只向守备日军行礼即可轻松放过。

于是黄开仁壮胆上前,取下草帽向关卡处的日本兵微笑行礼,果然被放过。

而他的战友始终犹豫,不敢上前。

为避免久留暴露身份,黄开仁果断继续前进,从此与战友失去联系。

入县城后,黄开仁得到了在城里开旅舍的重庆籍老板的协助。

将他收留在旅舍后面的防空洞中,并答应寻找南下的旅客带他出城,帮助他回到家乡。

不久之后,经旅舍老板的介绍,黄开仁在旅舍见到了一对要往西南行走的叔侄。

“我当时才二十出头,老板让我喊他们叔叔和哥哥,我就跟着喊了。

老板跟我说,叫我在路上要死跟着他们俩。

”黄开仁讲到此处,忽然强调的问:“你们知道‘死跟着’这个词的意思吗?就是叫我紧紧跟着他们,一步不要离开他们。

”当时未解其意的黄开仁于是随叔侄二人出发,与当时众多的逃难民众一起沿铁道往西南进发。

由于在集中营里几个月没有清洗过,黄开仁身上邋遢不堪,虽与叔侄俩同路,也只是跟在后面,并不像是伙伴。

然而这却恰恰救了他一命。

途中经过一座隧道时,逃难民众突然遭到了日军的拦阻。

黄开仁这时才知道,自己跟着的那对叔侄竟是日军在抓捕的地下党。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认识的叔侄被日军抓走,黄开仁无奈之下只得跟着难民继续向西走。

眼见进入战区,日军在道路上设卡盘查往来百姓。

然而过了这一关,对面就是国军阵营。

“逃难的百姓都是拖家带口背着行礼,只有我是一个人,身上除了衣服只有一顶破草帽。

”黄开仁讲道,“日本人问我是干什么的,我就喊,我是学生。

他要查良民证,我只好把伪造的那个拿了出来。

他看了半天没说什么,把假证还给我,然后又换了一个管事的日本人来,又查看了我的良民证一遍。

日本人喊我走,我以为没事了,正在想难道是我伪造得太好?结果才走出十几步,日本人又叫我回去,一把将我草帽扯掉,揪着头发检查脑袋,又叫我脱掉鞋子检查手脚。

”黄开仁没有明说,但是检查头部和手脚,显然日军已经起疑,认为他是奸细或者逃兵。

“他们看了我的头发,我那时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洗头,身上长满了虱子。

又瘦,日本人拧着衣服像拧小鸡那样就把我拧了起来。

还要检查身上,结果把衣服一扒开,里面味道熏得日本人也皱鼻子别开脸。

于是就把我放下来,让我走了。

”黄开仁带着几分诙谐又不失感伤的说完这段九死一生的经历。

“后来回到国军区域我就表明了身份,他们(国军)都喊我去当兵。

我说了我之前是文职的,还是叫我再当兵。

那时候我已经不想再当兵,我想活下去,我想要回家。

”黄开仁用最朴质的语言表达了一个饱受战乱洗礼的年轻人最真实的内心。

古云:一将功成万骨枯。

家国危难之时,男儿挺身而出未必是为“功成名就”四个字。

而功成名就之人,未必拥有死者的壮志。

历史是靠活着的人讲述和传承的,不论是何身份,不论从何角度,只要他是真实,只要他见证了,就应该被记录。

后记抗战历史上的川军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何应钦正奉命裁减川军。

为抗日民族大计及避免嫡系部队被裁减,四川军阀刘湘主动致电蒋介石请缨出川杀敌。

1937年7月的国民政府国防会议上,刘湘公开宣布:“要抗战才能救亡图存,才能深得民心;要攘外才能安内。

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千万石。

四川所有人力财力,均可贡献于国家。

”此后刘湘将川军编成两个集团军,即第22集团军(辖41、45、47三军)和第23集团(辖21、23两军和三个独立旅)。

为避免川军被分散瓦解,出川前刘湘向蒋介石提出“不分割川军建制,各留三分之一的部队驻守原防,对出川抗战部队的装备、武器要作必需的补充”三点要求,蒋一一承诺。

然而川军出川后即被分散处置,41、45军调归第二战区阎锡山指挥,李家钰的第47军调归第一战区程潜指挥,出川前所承诺的武器、装备甚至粮食也未能到位。

由于物资的极度匮乏,川军在山西闹出抢夺军火库事件,阎锡山大怒下令驱逐川军,一度使得川军的声名与处境十分艰难。

然而川军在之后的山东、徐州和台儿庄战役中,凭借悍不畏死的精神和卓越的战绩,证明了士为家国舍身成仁之魂。

据载,八年抗战期间共有40余万川军出川抗战,他们转战大江南北,几乎参加了抗战中的所有大型战役,数十万人战死沙场。

除军队以外,四川还有大约300万壮丁以劳工形式开赴前线,其中伤亡数字高达64万。

四川人民在装备极差,枪支极少的情况下,以鲜血和生命为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图为华夏慰问组与黄开仁夫妇合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