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史概述

合集下载

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评萧一平、郭德宏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全史》李庆刚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林林总总的著作中,由中共中央党校萧一平、郭德宏教授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全史》(以下称《全史》)一书值得关注。

这是一部从1985年就开始酝酿,积20年之功才撰写完毕的著作。

二十年磨一剑,“剑”锋所指,颇有几多亮点。

从框架结构方面看,《全史》共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从1931年9月至1937年6月),写的是局部抗战阶段;中篇(从1937年7月到1941年11月),写的是抗战全面爆发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也就是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下篇(从1941年12月到1946年9月),写的是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抗战胜利、国共内战前夕,也就是抗日战争的后期。

现在,包括局部抗战在内的十四年抗日战争的观点,得到一些人的认同。

《全史》这样的阶段划分,将局部抗战阶段纳入进来,体现了其“全”;同时各篇涵盖的时间跨度相差不大,避免了各篇内容上的畸轻畸重,这是能够为史学界认可的。

同时,上、中、下三篇的结束部分,都有对本篇内容的小结,短短两三页纸的文字,就能使读者抓住本篇的核心及架构,这种方便读者的人性化做法,值得借鉴学习。

从所论内容来看,《全史》有两个“关注”较为明显。

一是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活动给予了较多关注。

《全史》用很大篇幅介绍了国民政府的抗战活动,对正面战场上的淞沪、台儿庄、徐州、武评萧一平、郭德宏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全史》汉、南昌、随枣、桂南、枣宜、长沙、豫南、上高、中条山、浙赣、洪湖、鄂西、常德等会战,给以较为详实的叙述,这在以往的抗战史专著中是不多见的。

二是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局势的变化及反德、意法西斯的西欧、北非和苏德战场给以了关注,用较大篇幅进行了介绍。

在横向的联系中,《全史》突出显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使人自然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而在以往的著作中,将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来进行深入研究的还不多、不深、不透。

《中国抗日战争史》读后感

《中国抗日战争史》读后感

《中国抗日战争史》读后感摘要:自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的打门被打开后,中国一直受西方强国的侵略被其瓜分,其中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最为严重,《中国抗日战争史》一书叙述了抗战的史实,叙述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过程,以及中国军民的抗战过程。

继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第二次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

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战争,也是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场抗日战争,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由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的过程。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各族各界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惨烈的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赢得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发生的。

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

几个帝国主义大国都想瓜分中国,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

国主义争夺霸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立即开始了新的争夺霸权的斗争。

英、法、美、意、日等战胜国,在战争造成的新的格局的基础上,经过激烈斗争,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国际关系体系,实现了对全球利益的再分割。

但是这个体系并不稳定,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矛盾重重,战胜国语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各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应当指出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苏联。

苏联的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

随着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德、日、意等国的实力很快得到恢复或加强。

它们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成为英、法、美等国的对手,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重新尖锐起来。

日本早在明治中期,就形成了以中国为主要扩张目标的大陆政策。

《中国革命史》第一章内容概括

《中国革命史》第一章内容概括

《中国革命史》第一章内容概括
摘要:
一、中国革命史概述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太平天国运动
2.洋务运动
3.戊戌变法
4.辛亥革命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五四运动
2.中国共产党成立
3.国民革命运动
4.土地革命战争
四、抗日战争时期
1.抗日战争的爆发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3.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4.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五、解放战争时期
1.重庆谈判
2.解放战争爆发
3.战略决战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正文:
《中国革命史》第一章主要概述了中国革命史的发展脉络,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此起彼伏。

其中,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五四运动为标志,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在国民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阶段,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一系列伟大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

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共同抗战。

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从重庆谈判开始,国共双方展开激烈的斗争。

中国抗战史

中国抗战史

1945年8月15
日日本宣布投 降
1944年4月豫中会战 1944年5月26日长衡会战 1944年10月28日桂柳会战 1945年3月豫西鄂北会战 1945年4月9日湘西会战 1945年5月27日日军后撤
广岛原子弹事件
广岛原子弹事件掷 原子弹。
长崎原子弹事件
1945年8月9日,第二颗原子弹在长崎爆炸。此 前三天,广岛爆炸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实战原 子弹。
1937年7月26日平津沦陷 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决议抗战
1937年8月13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次对日作战
1937年9月中苏合作 1937年9月2日日军进攻山西 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937年11月5日上海沦陷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 1938月1月日军进攻山东 1938年3月15日台儿庄战役 1938年4月20日徐州会战 1938年5月10日厦门沦陷 1938年5月29日中国空军向日本空投传单
1941年2月16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1年3月15日上高会战
1941年8月1日美军援华飞虎队成立 1942年1月1日盟军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
1942年4月18日美军轰炸东京 1942年5月1日反扫荡作战 1942年5月15日浙赣会战 1943年5月5日鄂西会战 1943年11月1日常德会战
1943年12月21日滇西缅北会战 1945年1月27日两军会师,中印公路完全打通。
中国抗战史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 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毛泽东 《论持久战》
中国抗日战争时间表
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史说为七七芦 沟桥事变。 然日本对中国本土的侵略,由来已久。
抗战重大历史事件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1年10月12日黑龙江沦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守 打乱敌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国共两党配合得较好的战役,八路军 取得平型关、雁门关战役和袭击阳明 堡机场的胜利 台儿庄战役消灭日军一万余人,取得 重大胜利 武汉、广州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937年9月--10月
1938年4月--5月 1938年6月--10月
战略防御阶段
赵登禹1933年喜峰口抗战有功,晋升为二 十九军一三二师师长。7月下旬,被任命为二 十九军北平南苑驻地指挥官。28日,在奉命转 移时,遭日军截击而牺牲。31日国民政府追赠 为陆军上将。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平津作战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1937年7月 1937年8月--11月
1931年9月18日夜,依据石原莞尔的策 划,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以此为 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 发动了“九· 一八”事变。 坂垣征四郎:号称“陆军 之花”。1929年任关东 军高级参谋,长期从事 侵华活动。1948年被判 决为甲级战犯,处以绞 刑。
1931年9月18日夜, 日军炮轰中国东北军驻 地——北大营。
正面战场
形势恶化

政治诱降 枣宜 豫湘桂
陆 交 通 线


积极反共 “溶共、防共、 消极抗战 限共、反共”
四大家族垄断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
独裁统治的加强:保甲制度、特务统治
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日本的 “诱降” 政策 国民党 的反共 立场
转向 反动
消极抗日 积极反共
“五届五中全会”
“溶共、防共、限 共、反共”
消极抗战 分裂 投降 退步 积极反共
独裁 掠夺 垄断
抢夺 果实 果实

中国抗战史概述

中国抗战史概述

中国抗战史概述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

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

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

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

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

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率先捐弃前嫌,主张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

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日战争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

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先侵占我国东北地带后,继续向南前进,企图占领华北。

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

八年级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八年级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段历史和怎样看待日本对待 这段历史的态度?
达标测试
1、每年9月18日,辽宁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这是提醒人们不要忘 记哪一国耻? ( )
A.火烧圆明园
B.九一八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卢沟桥事变
2、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人民面临如此悲惨处境的主要原因是 ( )
④根据材料二指出,胡锦涛主席认为日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
•; https:/// 炒股配资平台 ;
•凶申恶煞一般の毒吙教成员,袁离有些害怕.“阿离,别害怕.”袁菲握着袁离の手.“保护两位小姐.”罔辉队长大声喝道.拾多名袁家の护卫,将袁菲与袁离围在中心.鞠言在众人之前,体内申历微微运转,他看着对面の三教主.“死!”鞠言口中轻轻说出了一个字.他抬起手,一道申历涌动而出.浅浅
是要把那场侵略战争表示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绝对不能再做伤害中国和亚洲有 关国家人民感情的事,希望日本方能以严肃慎重的态度处理好历史问题。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驻北平西南卢沟桥的
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挑起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中国
——2005年4月23日胡锦涛会见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的讲话
三、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㈠了解西安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
⑴日本扩大侵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根本 ㈡抓住时间、发动者、目的等要素,概述西安事变的经过。 原因)⑵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使国民党内部不 历史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促进
断分化;⑶国难当头,张学良、杨虎城深感同共产 ㈢知道西安事变的最终结果,概述中共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 1936 年12月 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逼蒋抗日,派兵逮捕 党打内战没有出路,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提出和平解决事变方针,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做张、杨 了在西安的蒋介石及一些国民党高级将领,并通电全国, 做出的巨大努力,认识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 评价:“伟大的爱国者,民族的千古功臣” 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的工作,同蒋介石进行谈判斗争,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 呼吁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 ㈣评价张学良 内战、联合红军抗日等条件,促成了事变的最终和平解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第一:抗争史概述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广大爱国军民以及各阶级、阶层的仁人志士,都曾为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一、中国民主革命反帝反封两大任务是紧密联系的: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帝国主义是中国封建势力的靠山,而中国封建势力又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二者紧密勾结,相互依存。

任何把反帝反封双重任务割裂开来的革命都必然以失败告终,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已反复证明了这点,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孙中山以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的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最终都失败了。

只有中国共产党把反帝反封结合起来,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二、抗争概况按照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和领导阶级的变化,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时期、三个阶段:(一)在近代前期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从1840年到1900年的60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就是这样的斗争。

农民阶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奴役压迫下,不得不奋起反抗。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他们勇敢地担负起新的斗争任务——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19世纪末到五四运动前夕的20年为第二阶段。

在此期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取代农民阶级而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

从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初步尝试——戊戌变法运动,到提出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辛亥革命,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达到了高峰。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0年为第三阶段。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革命史的中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及其伟大胜利。

第一个重点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发动的国民大革命,又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北伐战争时期,胜利和失败都要着重了解。

中国抗日战争八年艰苦卓越的抗战史

中国抗日战争八年艰苦卓越的抗战史

中国抗日战争八年艰苦卓越的抗战史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重大战争。

自1937年7月7日淞沪会战爆发起,至1945年日本在广岛遭到原子弹轰炸,中国抗日战争共历时八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艰苦卓越的抗战史。

本文将从战争的背景、战争的过程以及抗战的意义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战争背景1937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中国全面抗战。

此前,日本侵略者已经在东北地区掌握了实际统治权,并在华北地区扩张势头迅猛。

以国共两党为核心的中国人民已经达成抗战共识,全国上下迅速奋起响应。

在此背景下,中国抗日战争爆发。

二、战争过程中国抗日战争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顽强抵抗、战略退却与游击战以及全面反攻。

1. 初期的顽强抵抗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民面对日军的侵略,展现出顽强的抵抗精神。

1937年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以及武汉保卫战等一系列战斗,中国人民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向日本侵略军展示了中国人民崇高的抗战精神。

2. 战略退却与游击战随着战局的恶化,中国军队在一些战略地区采取了战略性的退却,为集中兵力,进行游击战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国人民解放军游击战争的开展,大大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度,对中国抗日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全面反攻1943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了全面反攻的机会。

长沙、常德、平汉、淮海、渡江等重要战役相继打响,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多次决战,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尤其是194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的渡江战役,成功解放了南京,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抗战的意义和影响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勇敢抵抗外敌入侵的历史见证,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和伟大胜利。

抗战的意义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中国抗战展示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抗战精神,激发了每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 削弱了日本侵略势力,为二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6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6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的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

时间跨度:本单元的时间跨度为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时期通常也被称为抗日战争时期。

课节概述: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共产党等各方面经过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在顽强抵抗日军的侵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阶段特征: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1.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2.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3.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4.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5.知道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前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正确评价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争的抗战;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正面战场: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

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

2.敌后战场:指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深入到日本占领区而开辟的战场。

一般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军队占领区所形成的有一定军事控制范围的地区。

由于这些地区是在日本占领军所控制的后方,相对于抗日战争初期,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日本军队和国民党政府军队正面交锋的战场而言,叫敌后战场。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文献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文献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文献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宏大而艰苦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展现出顽强的抗日精神。

历史文献记录着这段历史,为我们了解抗战的背景、战斗情况以及英雄事迹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抗日战争的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文献。

一、《抗战史》《抗战史》是整理抗日战争史料的重要文献之一。

该书是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历史研究部主编,全国抗战同志筹委员会编印。

它以编年体的方式,系统地记录了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战斗策略和重要决策。

《抗战史》对于研究中国抗日战争的全局和各战役的细节至关重要,被广泛认为是了解抗战史的基本参考书。

二、《百团大战》档案《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为了纪念这场战役,中国军委编写了《百团大战》档案,详细记录了战斗的经过、参战部队的编制和指挥系统等。

该档案的出版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勇气和顽强精神,是研究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文献之一。

三、《抗日游击战争史》《抗日游击战争史》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国抗日游击战争的历史文献。

该书详细记录了中国抗日游击队的组织、战斗经验和作战策略等。

通过对这些游击战争的细致描述,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游击队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四、《血战台儿庄》《血战台儿庄》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小说。

它讲述了1938年中国抗日战场上的一次著名战斗——台儿庄之战。

这场战斗中,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的进攻,取得了重大胜利。

小说通过真实的战斗情节以及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入挖掘了中国军民在抗战中的英勇精神,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顽强抗日的决心。

五、《永远的长征》《永远的长征》是一本由罗金编著的抗日战争历史文献。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红军长征的历程,以及红军在长征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和英勇奋斗。

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队伍,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抗战文献与历史记载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抗战文献与历史记载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抗战文献与历史记载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一页。

这场战争使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文献记录。

这些文献以不同的形式展现着中国抗战的英勇与顽强,为后世所铭记。

一、抗战文献的形式中国抗战文献以多种形式呈现,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书籍与文学作品: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作家、诗人等通过他们的著作,将中国抗战的历史真实地传达给读者。

例如,著名作家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等描写了当时人民的疾苦和抗战的艰辛,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坚决抵抗的意志。

2. 学术研究与论文:许多历史学家、研究者对中国抗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论文、学术会议等形式,记录了抗战期间的重要事件、策略与战略,并对中国抗战的历史意义进行了解读。

3. 口述历史:在中国抗战期间,许多抗战英雄和幸存者及其家属通过口述的方式将他们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

这些口述的历史见证了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4. 战地信件与日记:许多士兵和战地记者通过战地信件和日记记录了他们在抗战前线的所见所闻。

这些信件和日记对人们了解战争的真实情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 影像资料与档案:抗战期间的照片、电影以及档案资料成为了重要的历史见证。

这些影像资料可以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当时的战斗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二、文献对中国抗战的意义抗战文献是了解、研究中国抗战的重要资源,对于准确记录和传承历史记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抗战的历史记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 传承历史记忆:中国抗战文献通过真实记录了战争的种种细节,承载了人们对于那段历史的记忆。

这些文献不仅在形式上记录了历史事件,更在精神层面上传承了抗战期间人民的顽强精神和牺牲精神。

2. 研究与教育价值:抗战文献成为研究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素材,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抗战的战略、战术和人物。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部编版必修中外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部编版必修中外

(3)徐州会战: ①时间:1938年1至5月。 ②概况: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 台儿庄大捷。 ③意义: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 正面 战场取 得的最大胜利。 (4)武汉会战: ①时间:1938年6—10月。 ②结果:武汉失守。 ③影响:这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广州 陷落后,抗战进入 战略相持 阶段。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1.概况 (1)淞沪会战: ①开始:1937年8月13日。 ②概况:日军大举进攻 上海 ,国民政府奋起自卫,中国军
队毙伤日军四万余人,最后上海失守。 ③意义:粉碎了日军“ 三个月亡华 ”的狂妄企图。
(2)太原会战: ①时间:1937年9月。 ②概况:八路军取得 平型关 大捷,参加忻口会战,11月初, 太原失守。 ③意义: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 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 战役。
材料二 从八路军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 察冀根据地开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迅速从敌我争夺区到 敌后、从山区到平原蔓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正是因为有 了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个形式,才从单纯的政府军队的抗战,变 为全民族的抗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的意义及它在抗战后期个战场的比较
比较项 战场范围 抗战路线 作战方式 战略地位
联系
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
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
国民党统治区
敌后根据地
只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 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
面抗战路线
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 ,是抗战主战场
抗战初期战略上配合正面战 场,抗战后期逐渐成为全国抗 战的主战场

中国抗战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抗战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抗战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抗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的抵抗。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段历史,不仅对中国自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东亚乃至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抗战史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以下将对中国抗战史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抗战爆发前的国际形势1. 日本侵华前的国际形势抗战爆发前的国际形势是一个重要的背景。

日本在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侵略的结果。

在日本侵华前,世界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德国的侵略活动已经开始,法国等国陷入混乱。

这一时期,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2. 英美对华政策英国和美国在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英国对中国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英国与日立有着一定的经济利益,在处理中日关系问题上往往处在袖手旁观的态度。

美国在早期对中国政策上采取了一些支持,但并未给予实质性的支持。

这些国际形势为中国抗战提供了一定的背景。

3. 蒋介石的外交政策蒋介石在20世纪初在外交政策上积极寻求外援,努力团结国际力量支持中国,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斗争。

蒋介石通过外交手段尽力争取国际支持,并在13据日本宣战后开启伟大的抗战。

二、抗战爆发前的国内形势1. 东北危机和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东北危机之后,蒋介石对国内报着深恶痛绝孤立他一心拼死抗日的态度。

但长期以来在民国政府内部对抗日政策一直持有差异。

至1937年,一直努力打抗日战争的蒋介石成功的开始了伟大的抗战道路。

九一八事变导致中国国土丧失大片,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造成重大打击。

2. 抗战前的社会形势和政治局面1937年,国内政局开始趋稳。

进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开始营造积极的抗日局面。

全国人民为抗战准备充分,力求民族团结。

3. 抗战爆发的导火索:七七事变日本在强制占领淞沪、北平、天津等重要城市后向全国大举进攻。

1937年7月7日,中国东北省发生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三、重大战役与战略决策1. 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1937年7月7日,日军占领卢沟桥,九一八事变爆发。

南京大屠的中国抗战

南京大屠的中国抗战

南京大屠的中国抗战南京大屠杀:中国抗战的血与泪南京大屠杀,又称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或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指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13日期间,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南京市进行的一系列战争罪行。

这场可怕的历史事件震惊了国际社会,也成为中国抗战中最残酷的一幕。

本文将会回顾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罪行细节和中国抗战时期的重要意义。

一、历史背景南京大屠杀发生之前,中国正值抗击日本侵略的关键时期。

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军队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

南京作为首都,是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也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略据点。

日军对南京进行了长时间的围困和轰炸,目的是为了摧毁中国的抵抗意志。

二、罪行细节南京大屠杀始于1937年12月13日,持续了一个多月。

日本侵略军进入南京后,不仅展开持续的疯狂杀戮,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强奸、掠夺和焚烧。

他们无视国际人道法,对无辜平民、妇女和儿童毫无怜悯地进行残忍虐杀。

史料记载显示,南京大屠杀期间,有大约30万人遭到杀害,无辜的性侵和暴行更是数不胜数。

这场罪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愤慨,许多国家和组织纷纷谴责日本侵略军的暴行。

三、中国抗战的重要意义南京大屠杀是中国抗战期间最血腥和令人震惊的事件之一,也是中国抗战的重要象征。

它揭示了日本侵略者无人性的本质,激起了广大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抵抗意志。

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仇恨,推动了全国抗战的组织和动员,使中国各界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中国在南京大屠杀之后依然坚持抗战,世界各国也对中国的抗战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成为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共同记忆的一部分,对于加强全球反战和和平意识具有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政府及各界人士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建立纪念馆等方式,不断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并敦促日本政府正确对待历史和平互信。

四、后续影响和历史教训南京大屠杀不仅成为中国抗战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全球反战史上的重要一幕。

中国历史上的抗战与民族解放

中国历史上的抗战与民族解放

中国历史上的抗战与民族解放中国历史上的抗战与民族解放是一个极其重要且复杂的议题,涉及了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的抵抗和追求独立自主的长期奋斗。

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抗战与民族解放斗争,为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抗战与民族解放。

一、鸦片战争与国家独立19世纪初的中国,沦为列强的瓜分对象。

鸦片战争的爆发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中国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而被迫向西方列强割让领土,签订不平等条约。

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独立意识逐渐觉醒,开始呼吁国家独立,民族解放。

二、辛亥革命与民主革命20世纪初,伴随着清王朝的衰弱和帝制的倒塌,辛亥革命爆发并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统治。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抗争外国侵略、民主化的运动。

辛亥革命为中国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为中国近代化和民族解放提供了重要动力。

三、北伐战争与国家统一北伐战争是中国国共两党合作的结果。

1927年至1949年间,经过长时间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与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一同参与了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成功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实现了国家统一。

四、抗日战争与全民族的解放斗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御日本侵略的一次伟大斗争。

1937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全面战争,占领了中国很大的领土。

中国人民在党和国家领导下进行了长时间的抗争,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这场战争实现了中国的民族独立,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抗战与民族解放的胜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国家独立和统一得到了彻底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的长期和平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结起来,中国历史上的抗战与民族解放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

中国人民在外来侵略和内部割据的压力下,进行了一系列反抗斗争,最终取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统一。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

国共内战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和 富强。
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议
加强历史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 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历史背景 和过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
意识。
促进两岸交流,增进两岸人民的 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动两岸关系
战略战术
抗日战争
采取持久战、游击战等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以空间换时间,逐步消耗敌人有生 力量。
国共内战
采取运动战、阵地战等正规战争形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国际影响
抗日战争
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 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 成部分。
国共内战
国际社会普遍持中立态度,部分国家 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或进行调解。
结果与意义
抗日战争
以中国的胜利告终,提高了中国的国际 地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 了重要贡献。
VS
国共内战
以共产党的胜利告终,标志着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05 结论和建议
结论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它结束了中国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提高 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
演讲人: 日期:
目 录
• 中国抗日战争概述 • 国共内战的历史背景和起因 • 国共内战的影响和教训 • 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的比较研究 • 结论和建议
01 中国抗日战争概 述
战争背景
日本军国主义扩张
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势力 抬头,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企图 侵占中国领土。
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
面对日本的侵略行径,当时的国民政 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导致日军迅速占 领中国东北三省。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背景 (1)国际因素: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 发展不平衡更加突出,它们相互争夺霸权的 斗争日益尖锐。 德国实力的迅速恢复,而这与美、英垄断资 产阶级的支持密切相关。
2、20世纪30
意大利虽然是个“贫穷的帝国主义”国家,
但其法西斯政权形成较早,对外扩张野心勃 勃。 日本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但仅靠经济实 力还不足与美国等国竞争势力范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本章概述
基本特征: 全民族反侵略战争 三条基本线索: 一对主要矛盾 日本帝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两条抗战路线 和两个战场
国 共
片面 全面
正面 敌后
三个发展阶段 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抗日战争的分段
防御阶段: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
相持阶段:1938年10月到1944年1月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 开始。日本动员了几乎全部的军事力量,采 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向华北、华东、华 中地区发起战略进攻。
三、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 深重灾难
第一, 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实行以华制华。对占领 区人民实行疯狂迫害。
押往屠场的中国人 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 2.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日军屠杀我同胞 战争。在神圣的中华大地上,野蛮的侵略 南京惨案死难者 第一,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者制造了一幕幕人间罕见的惨剧: 300000 下面反映的只是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中 国人民的若干侧面......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军队中的部分爱国官兵 进行了局部抗战。中国共产党开始同国民党官兵的 抗日合作。 1、在东北,中共满洲省委同以原东北军为主 体的李杜领导的抗日义勇军进行合作。 坚持抗日的 东北义勇军

中国对抗日本侵略的抗战历史

中国对抗日本侵略的抗战历史

中国对抗日本侵略的抗战历史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充满艰辛和血泪的历史。

自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逐渐陷入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坚强意志力的象征。

本文将回顾中国对抗日本侵略的抗战历史,以展示中国人民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

一、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抗日战争的爆发源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

九一八事变成为了战争的导火索,日本军队趁机占领了中国东北部分地区。

接着,日本不断扩大侵略规模,先后侵占了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区。

面对侵略者的屠杀和残暴行径,中国人民秉持抵抗到底的信念,挺身而出,展开了迎击日军的斗争。

二、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装备和训练上明显劣于日军,但他们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国家意识让他们不屈不挠。

中国人民以最殷切的希望和渴望取得对侵略者的胜利,投身到了战斗之中。

游击战和运动战成为中国军队在抵抗日军侵略中主要采用的战术。

中国还设立了抗日根据地,以提供后方支援和培养抗日军事力量。

三、抗战胜利的转折点抗战历史中,有几个重要的战役改变了战争的态势,对中国取得最后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长沙保卫战、武汉会战、台儿庄战役等。

这些战斗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勇敢与坚决的决心,在可怕的困境中,他们没有屈服,他们与侵略者进行了顽强抗争。

四、中国与盟国的合作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并非孤军奋战,国际局势的变动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中国与苏联、美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中美援助合作在战争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美援与中共的合作使得中国军队的装备和训练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与意义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保卫了中国的独立和尊严。

这场战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让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团结,培养了众多英雄,打破了中国军队的长期消极防御的战略模式,为中国人民赢得了应有的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抗战史概述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

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

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

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

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

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率先捐弃前嫌,主张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

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日战争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

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先侵占我国东北地带后,继续向南前进,企图占领华北。

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

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

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

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予以还击。

这便掀开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

日军自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发起全面战争,陆续运兵入关。

到1936年,日军及伪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

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京大举进攻。

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

7月,天津沦陷。

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

中国驻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兵奋力反击。

排长申仲明亲赴前线,指挥作战,最后战死。

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剩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

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

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

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

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

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在南京大屠杀中,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军队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

日军暴行的高潮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了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

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约2万中国妇女遭日军奸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

2014年6月10日,中国外交部表示,中方将有关南京大屠杀和日军强征慰安妇的一些珍贵历史档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因有每年的12月13日,星期六是纪念南京大屠杀的。

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的台儿庄战役。

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

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

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日军自报伤亡11984人)。

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这次战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改变了国际视听,消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

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战役由民族英雄李宗仁、白崇禧、孙连仲、汤恩伯、张自忠、田镇南、关麟征、池峰城、王铭章等抗日将领指挥。

战役期间,中国抗战最高统帅蒋介石曾三次赴徐州视察、督导、调配兵力,其中第一次,蒋介石在台儿庄战斗最激烈的时刻亲赴台儿庄南站观战,并亲自勉励池峰城,前线将士因而士气大振,大大增强了前线将士的战斗力。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

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

在此阶段,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

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

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

1940年3月,他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组织伪军,协同日本侵略军进攻抗日根据地。

同时,国民党的反共倾向也日渐增长,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在1940年8月20日至12月15日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了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百团大战。

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第一二九师、一二零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的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

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中方称此为“百团大战”。

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

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

与此同时,国民党正面战场却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先后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

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

当时,由于国民党军队主力分散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都处在解放区军民的包围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务,自然地主要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军队来进行。

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军正式向盟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宣告结束。

1945年8月,美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胜利,逼近日本本土。

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

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对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

9月9日,在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

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

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

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

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