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2:第1课 荷塘月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结构,找出本文刻画的景物并能根据描写的文字概括景物特点。
2、找出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理出感情线索;分析作者感情与景物特点(意境)是如何交织融合的,从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3、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4、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会造通感的句子。
学习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本学案课前预习目标是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本课探究内容共分3课时,第一课时,师生合作探究,完成质疑探究;第二课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鉴赏文章的三幅美景图,完成当堂检测及课后练习题。第三课时,以合作探究为主,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完成相关练习。
学法指导
1、通过听录音或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2、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一课时
学习小目标划分文章结构。把握明暗两条线索。整体感知全文,初步把握情感。
学习重点线索掌握和情感把握。
学习难点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1、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知识链接
一、修辞知识
通感:也叫移觉,就是指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把人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互相沟通,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于乙类感官上的一种修辞手法。简言之,就是感觉的转移。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不仅有形,而且似乎有声,生动形象地描写
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物景(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
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关于荷花的名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4、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李璟《浣溪沙》)
5、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子夜四时歌:夏歌》)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煤屑()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酣眠()参差()惦记()弥望()渺茫()点缀()脉脉流水()2、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1928年出版散文集,朱自清是、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948年8月12日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毛泽东称他是“民族的英雄气概”。
3、下列词语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凝碧缕缕清香旋律倩影稀疏
B 丰姿斑驳陆离袅娜前途渺茫
C 敛裾格外风致梵文宛然存在
D 灌木气氛合协树梢没精打采
4、词语积累,解释下列词语。
点缀:
斑驳:
丰姿:
袅娜:
脉脉:
羞涩:
没精打采:
蓊蓊郁郁:
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
本文各段段落大意是什么?
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写的什么内容?
3、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荷塘的?(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文中描写内心情感的句子有哪些?(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质疑探究
探究点1 文章线索探究
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分明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