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扎实实教语文 实实在在提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扎扎实实教语文实实在在提质量
纵观目前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提问多、合作多已成为一种“时尚”。
“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过分重视“合作探究”而忽视了实际效果;过分突出“主体地位”,而削弱了“主导作用”。
这种情形下的课堂虽然很热闹,但很浮泛虚空,教学效果堪忧。
那么如何扎扎实实地教好语文,实实在在地提高质量呢?笔者认为:
一、要加强正确的引导。
教师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首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以人为本。
低效的课堂中,存在两种现象,一是把学生仅当作教育的客体,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二是课堂上教师的不作为,表现在对学生的发言缺少必要的评价、判断、纠正、引导。
课堂上教师对课堂的走向缺少必要的判断和调控,使课堂教学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要增添智慧的生成。
真实有效的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及其他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
很多教师只是担任着“搬运工”的角色,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
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很难有什么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力也同时被扼杀了,何谈智慧生成?调整课堂上师生间的交往与沟通,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
师生交往、沟通的方式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健康的、富有创建性的、既能体现教师权威与纪律,又能体现平等与关爱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三、要进行效率的反思。
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依赖于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教师不仅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即教学反思。
目前许多教师疲于应付日常教学任务。
很少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丧失了一个又一个自身成长和教学弥补的机会。
四、要把握整体的感悟。
把握课标要求,制定准确、明确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灵活使用教材。
尊重学生,不等于一切都要依从于学生,不顾教学内容的客观性。
尊重学生的选择,不可忽视教师的点拨与引导,不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不顾教学的实际效果。
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呵护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行为,但是,我们不能为了突出主体性,迎合个性化而忽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原则。
教师要从整体入手,努力探寻诵读感悟的切入点,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用教材教”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
当然,“用教材教”并不是无视教材或漫无目的地“创新”和“开发”。
五、要追求合作的高效。
学生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新理念。
许多老师喜欢运用。
新课改中,合作学习成为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 “合作”学习不能表面“作秀”,不能追求形式。
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的方式来进行。
只有当自主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才需要与同学合作,开展探究。
合作学习要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课堂教学中,何处该用合作学习,这要依据教学重点、难点来确定,切勿滥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
我们要主动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大胆采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性的学习语文。
把“想”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练”的舞台供给学生。
六、要设置合理的提问。
课堂提问将教师、学生与教材紧密联系在一起,是课堂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
合理的课堂提问正是“学”与“思”的最佳结合点。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
”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思维从问题开始。
课堂提问问而不当、问而无用是一大通病。
这是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理念,片面理解启发式教学,片面追求课堂热闹的结果。
教师应利用课堂提问这一有效手段巧妙地打开学生的头脑。
但提问要“适度”,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做到难易适度,设置合理的难易坡度,适当变换角度,讲究适中的密度和速度,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质疑解难,开发思维。
七、要正视多媒体的作用。
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时,“人灌”变“机灌”的现象比较严重。
一些课堂只是将教师的讲解改为多媒体的演示,一些所谓的课件也只是做了些“书本搬家”、“板书搬家”、“习题集搬家”的工作。
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教师滔滔不绝,荧屏演示不断,学生却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
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
多媒体成为他们固守应试教育阵地、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帮凶”,成了禁锢甚至扼杀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现代杀手”。
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也要像过去一样把课堂做“实”,教师不仅要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还要引导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
理念要清晰,目标要明确,“学养”要充实。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是作秀,也不能作秀;不是图热闹,也不应该仅仅是热闹。
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实实在在的,语文教学也应该是实实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