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美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结合与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与“美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结合与运用
德育与美育教育是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所必须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学校教育的总体条件尚不太理想,特别是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的滞后与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小学美术教育工作,又一次在教改工作中面临重新“整合”的挑战。
做为一个从事多年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如何使美术教学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德育”与“美育”的协调发展,走出“教材中心主义”的道路,坚持美术课程以“学科为本”、“工具理性”教学模式,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全新价值体系,从而有效地避免美术课程的异化。
这些都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思考的话题。
一、美术教育中“德育’’与“美育’’的思辩
“德育”教育一直是美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受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影响,以及各种传媒和信息化手段的不断完善,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渠道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我们在实施教育过程在中普遍感到学生难教了,有时他们的“理论”在广大学生中往往会产生共鸣。
我之所以在本文的开始就直接提出以“学科为本”、“工具理性”的教育模式,就是想说明,美术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它必然与人类其他文化观念发生着普遍的联系。
因此,新课标提出“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的理念这一重要命题。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体现“德育”与“美育”的结合,不少教师一味地加入与命题有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并把这些要素扩张为教学的主体内容,颠倒了他们与美术本体内容的宾主关系。
这类课程有很多典型的授课模式,例如:一堂以当地自然风光为主要内容的写生课,教师把他与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改革发展后所产生的巨大变化作为背景资料,甚至还会提出一些与祖国历史有关的英雄人物,以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如此等等。
不可否认,这些内容对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能够起到导引和扩散作用,可以让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得到爱国主义教育。
实事求是地说,在这种氛围小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发挥想象。
这种做法常常把一堂美术课异化为思想品德课,并没有在教学环节中真正涉及到美术的本身,也容易让学生产生一些腻烦的情绪。
我们说“德育”与“美育”的结合并不是要利用美术教学的内容,开展“广泛的文化情景”教育。
从根本上说,这堂写生课背离了作为美
术课的基本意义。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德育”教育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通过美术教育这样一个载体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以达到推动“德育”教育的目标。
启发和引导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正确态度,树立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理想,对真、善、美与假、恶、丑有敏锐的分辨能力。
例如:在美术欣赏清代画家、思想家郑板桥的“兰竹图”卷时,我首先是使学生了解生动多姿的兰花、笔墨挺崛而洒脱的竹子、新颖独特的艺术造型,同时介绍了板桥一生的为人品格。
他以竹子一枝一节一叶寄托不怕摧折的高傲气节,从“兰竹图”中表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的四美品格。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所看到的不是先前的兰花和竹子,而是感受到兰、竹不怕千磨万击的姿态,欣欣向荥的不屈精神。
二、整合美术课程资源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说:“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
美术的很多要素同人们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因此,更需要我们在美术教育中。
发挥审美的作用。
在教育领域,“整合”做为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受到了不少人的崇信。
简单地说,就是要充分利用课内、课外两种资源。
在这里,我只想就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的运用与“德育”教育的结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是指学校以外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可以被利用的美术教育的各种信息、设施、条件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些资源是美术教育得以广泛、高效地实施的重要条件。
我们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活动中,德育和美育教育实际是整个体系建设中的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呈现出不稳定性、可预见性。
就家庭美术课程资源来说,学生家庭的图书、装饰物、美术藏品、电脑(网络)、美术学习用品及家长的美术知识,对美术的态度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美术的氛围和条件。
尤其是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逐步增大,而家长又是以分数作为评定孩子的唯一标准,而迫使学生不得不有选择的或把美术做为真正的“副课”对待。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同时更是我们在开展德育与美育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问题。
而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学习以外的很多事物,他们实际接触操作的可能性较小。
例如:在观看电视广告或者是路边的广告等,学生只能以好和差来评价,而不能够运用正确的审美观点来解释好在什么地方,不足又在什么地方。
大家似乎对美的东西产生一些“共识”,这些“共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过去有
大量的文献论及审美与美育、美育与德育的关系,然而审美教育、审美意识的培养并不仅仅作用于人的道德伦理,其广泛的社会学意义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伦理学的道德范畴。
因为审美是一个泛文化的概念,具有普遍的社会作用。
例如:事物所呈现的简洁性、对称性、和谐性、秩序性、统一性和奇异性等特征都是审美的标准。
因此,我们在利用课外美术资源这个问题上,必须将审美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重点,也就是说将审美作为学生探究事物规律的一把钥匙。
告诉学生:你在找寻事物审美属性的同时,也会找到事物的基本规律。
同时,也要告诉学生,要按照审美准则去完成自己的思维产品,这个产品存在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人一旦形成顺应这些形式来选择自己的生活形式,就能够形成审美、健康的生活观,这也是美术教育的生活目标的基本方向。
德育与美育教育的统一就在于此。
这是一种融合,更是我们启动课外美术资源开展美育教育的突破口。
我们在充分利用课外美术资源上传授的是一个基本规律,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技法。
新课标更是以全新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界定了一个宽泛、多维、迁移和开放的技术目标体系,这于我们推行的素质教育也是吻合的。
在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教学规章制度时,利用完美的形式进行审美教育,还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这一点在学校环境设计和布局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不仅如此,在开展这些看似“课外活动”的工作中,也可以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认识上进一步提高对美术教育的理解,这些实用的并且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在自觉和不自觉地影响着学生。
例如:在学校楼道里的《教学楼管理规则》、《小学生守则》、《教师职业规范》等版面的设计中,我们采用了不反光、质地柔和的深红色植绒纸做底色,配以金边,将内容以雕刻立体白色苯板字的色彩对比方法来表现,受到了十分完美的效果。
当师生在接受内容的学习和教育的同时,感到搞得十分“漂亮”。
实质上,师生所反映的“漂亮”一词,已经证明了在美的形式所创造出的美的环境中,既受到了内容的教育,又得到了美的熏陶,从而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和德育教育可以说是相得益彰的关系,德育教育已不在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政治理论和历史观的教育,今天他已发展成为贯穿于整个审美教育的始终。
三、德育教育在美术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的作用
我们常说“人如其画”。
美术教育可以通过作品欣赏、绘画、手工制作等教学
过程来提高和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五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耐心、细致、整洁、有计划的工作习惯,促进智力和才能的发展。
这一切的基础,都来自于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审美意识。
美术课程体现人文精神,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体系。
在物质社会中,人的情感是唯一可以摆脱物质制约的东西,而人的情感体系中情感的价值取向、情商的丰富度是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来达成的。
可以说美术教育是一种超功利性的心理活动,是指人在面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关照可以超越物质的功利关系而完成的心理过程。
如同人们在欣赏一件精美的器物时,并不需要占有这件器物就可以完成审美的过程,达成情感意念的审美的升华,最终使关照物成为心灵的对象。
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往往是美好、愉快、向上、希望和博爱的品格特点,并常常于“善”结合成为人的优秀情感品质。
这些都与德育教育密切相关。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但教育过程中,我们更加要注重对他们在心理及品德的培养。
换而言之,教书育人,教书是前提,育人是保证。
例如:我们在分析和理解一个作品.的过程中,往往喜欢将一些世界名作做为范例,这也许是因为他带有一些特殊的历史背景。
从技法上来讲具有一定的借鉴性,但我们往往忽视了与学生的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创作的作品多少带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作品完成后甚至连他们自己都很难说得清楚自己要表达的意思,也就更谈不上德与美的结合。
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在风景画课程中。
我结合北屯的自然风景,让同学们走出课堂去领略大自然的美。
在选定区域范围内,首要的活动不是绘画,而是让同学们将身边的空地清扫干净。
当学生以自然的视点观察“奔流的额尔齐斯河”、“千姿百态的两岸森林”时,深感心旷神怡。
优美的景色激发了他们的情趣,使学生对描绘的对象具有真实的情感和表现激情。
我并没有要求学生统一按照一个角度去创作,而是将命题定位在“我的家乡”这个主题上。
许多不同地方的学生都能够根据想象并结合实景进行创作,一方面.他们实习了风景画的取景构图和表现技巧;另一方面,养成了爱护自然的良好习惯;同时,陶冶了性情,激发了健康向上美的情操,又起到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育目的。
德育在美术教学工作中的贯穿,其实必须体现在一些细小的方面。
虽然不起
眼,但他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四、德育与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合的几个误区
美术课程的内容并不是某种表象或是某过程形式中能够随意取代的,我们在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德育不能等同于美术教育,他只是美术教育的一个方面,我们之所以要强调德育在美术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是想说明我们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弊端和误区。
l、现象之一,片面地强调美术教学过程中传授技法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对审美意识和思想品德的教育。
过去,美术教育一直强调绘画基础技能的培养,近年来,我们又突出教育技能的普遍性和重点性的结合,无疑这些都是美术教育在适应教学改革中发生的一些转变。
然而,德育教育虽然被提到了美术教育乃至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但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育和政治教育仍然是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
2、泛游戏的美术课,过度的强化了课堂游戏的活动色彩。
难以达到德育与美育的结合。
我们提倡的美术游戏目的是要通过美术活动愉悦课堂气氛以达到体验审美的快乐,而非单纯游戏的快乐。
也可以这样说,美术本身是游戏,但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规则”上。
德育是这一“规则”上的重要环节,它必须渗透在教学工作的细微末节上,它不是主题但却是“主旋律”。
3、综合美术的教改实践中,德育教育处于被动地位。
综合美术教育实践活动,要实现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的平衡发展。
然而,事实上由于教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强调美术成绩多,兀化评价体系中,如何定位德育教育的成效,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没有定位也就没有地位,也就难以纳入教师备课的重点。
4、美术教材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滞后于教改工作的发展。
这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一是思想品德教育已列为一个单独的课程存在,而美术教学不同于其它课程的教学,德育教育往往是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教学体系。
其二是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时,按照大纲的要求,只是在教学形式和手段上采取了多种方式。
五、美术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
综合美术培养人才体系的构建,虽然时间不长并初步取得些成果,但有很多地方不完善。
德育教育如何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结合教学实践谈几
点思考。
l、立体化地构建美术教学内容。
在安排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德育内容的融合。
无论是在备课,还是在授课中,都要体现这一原则。
2、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关注细节化教学。
引导他们关注艺术和现实生活、艺术与.文化情景、艺术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将不同知识点连接起来,学会多角度观察理解事物,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发表不同的见解,使他们学会运用正确的审美观、健康向上的思想达到评鉴能力、表达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
3、进一步拓展教学途径,实现自然资源及文化资源、信息网络资源的结合。
把课堂的触角延伸到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话题和环境中,立足于育人,深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我美术教育的一些粗浅认识,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