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
第一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点和难点:
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

2、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

3、朗读
三、教学设计:熟读或者背诵两时第一时
一、导入: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月饼、月亮、团圆、思念)导入所学文。

二、深入文:反复阅读、揣摩诗词,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首,说明理由。

共同欣赏:(侧重于意境的分析)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

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
语气间接表达。

“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水调歌头北宋苏轼
1、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

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

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2、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又不离现实生活。

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

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3、拨:上下片都有包含人生哲学意识的句子,找出,试分析。

4、佳句欣赏:分组讨论:阐明理由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分组讨论:(1)、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是圆的?(2)、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什么高度?作业:
1、背诵并且默写《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这两首诗词。

2、试做一首中秋诗词。

3、做《一一练》P1页
第二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重点提示: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时间安排:3课时
建议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十五夜望月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领会诗中美好的意境和委宛的别离思聚的情思,以及由己推人的思想境界。

一、课前口语训练
1、请两名同学进行课前演讲;
2、请一名同学对上述两名同学的口语训练作一简单评价。

二、朗读这首诗
1、请两名同学朗读这首诗;
2、请全班同学边揣摩诗情画意边进行朗读2遍;
3、老师范读这首诗;
4、全班集体朗读这首诗2遍。

三、教师简介作者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唐代宗大历十年(775)进士。

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

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

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

一生困顿,晚景尤为凄凉。

为官在外,常与家人别离。

四、师生共同分析诗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

“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

“树栖鸦”三字,简洁、朴实,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这也让人联想到满月中的桂树。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无声望月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

冷露无声浸润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注目明月,神驰意远呢?诗人由已推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

诗人由于家人离散,因而由
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

诗人没有直说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洒在哪一家。

欲说不尽,委婉动人。

五、分小组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
秋月——秋思
2、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诗人通过联想,由已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唐诗;
2、收集更多咏月诗句;
3、朗读并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二课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语训练
1、请两名同学作自我介绍或演讲;
2、请一名同学对上述两名同学的口语训练作一简单评价。

二、从写月或月光的诗句入手,进入新课。

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

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个“预习检查”。

1、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词。

2、教师范读(录音范读)。

3、学生一齐朗读这首词。

(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四:第二次朗读训练
①学生个人朗读;再播放一遍录音。

②学生齐读。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思考讨论”。


五:思考讨论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讲解“想象”的定义。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二)这首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
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五)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琼楼玉宇
(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
六:能力训练
1、看了图一(一幅漫画,一个皮带上的眼扎到了最后一点,漫画题目是《赴宴》,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看图三(乌鸦喝水,一只乌鸦站在装有半罐水的玻璃罐前发愁),发挥你的想象力。

(学生自由回答)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七:达标测试:
(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二)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三)“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联想:草尖上的露水珠(滚动的玻璃珠等)。

(五)想象:看到旋转的电扇,我想到……
(让学生自由发挥或让他们课后思考。


九:归纳小结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请同学们根据所学诗篇,写一首四句以上的咏月小诗。

第三课时我的思念是圆的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朗读训练。

三、展示咏月诗句和自我创作的咏月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中表露出来的浓郁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语训练
1、请两名同学作自我介绍或演讲;
2、请一名同学对上述两名同学的口语训练作一简单评价。

二、检查学生在课外对诗人艾青的了解。

1、提问学生。

2、教师肯定学生并给以补充。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

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著名诗篇。

他的一生曲折坎坷。

1929年,中学毕业后的第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有感于中国的民族危机回国,开始画画和诗歌创作,1932年7月,被诬陷为阴谋颠覆政府,判刑6年,1935年10月出狱。

在狱中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

解放后,1959年被错划为右派,此后一直蒙受冤屈,直到20年后的1979年才得以洗雪。

1983年,诗人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后,内心那淡漠的亲情日益浓郁起来。

诗人托今追昔,想到心灵上的挚友和骨肉亲人多年不在身边,有的已经离世,而自己仍活着,自然产生一种沉重而凄惨的孤独。

由于诗人自身心境开阔,性格豁达,写下此诗表达自己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念。

三、朗读这首诗
1、学生个人朗读这首诗2遍。

2、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由诗人创作背景入手分析。

“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
言中包含着许许多多情感上的东西,诗人渴望团圆,渴望美满。

“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圆最亮的”诗人由思念到圆月,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

月儿常圆吗?不圆时又是如何的一番情感啊?人们在看月的时候常常会想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激起人们对个人命运的遐思。

诗人由眼前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引出自己渴望亲朋团聚的情感。

3、学生个人朗读这首诗2遍。

4、请同学简述一下这首诗的大意。

5、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1遍。

四、展示咏月诗名和学生个人创作
1、展示咏月诗句:
(请各组同学派代表言板自己通过网络等途径得来的咏月诗句。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古诗十九首》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曹植《怨歌行》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南朝梁庾肩吾《奉和春夜应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关山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

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唐李白《忆东山二首》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唐李白《把酒问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唐李白《把酒问月》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唐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唐杜甫《漫成一首》
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

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好似竹风幽。

唐贾至《别裴九弟》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唐白居易《琵琶行》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唐白居易《春题湖上》
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

唐刘方平《秋夜泛舟》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唐刘方平《月夜》
夜静深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唐韩愈《山石》
萧娘脸薄难胜酒,桃叶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徐凝《忆扬州》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宋晏殊《寓意》
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宋张先《菩萨蛮》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张先《天仙子送春》
春岩瀑泉响,夜久山已寂。

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宋欧阳修《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可惜一奚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宋苏轼《西江月》
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宋苏轼《前赤壁赋》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苏轼《中秋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

清袁枚《春日杂诗》]
一夜梦游千里月,五霜落万家钟。

清濮淙《闻梁蘧玉已寓京口》]
2、请同学们大声诵读自己的咏月小诗。

五、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这三首诗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第三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点和难点:
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

2、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

3、朗读
三、教学设计:熟读或者背诵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月饼、月亮、团圆、思念)导入所学课文。

二、深入课文:
反复阅读、揣摩诗词,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首,说明理由。

共同欣赏:(侧重于意境的分析)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

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

“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水调歌头北宋苏轼
1、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

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

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2、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
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又不离现实生活。

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

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3、拨:上下片都有包含人生哲学意识的句子,找出,试分析。

4、佳句欣赏:分组讨论:阐明理由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分组讨论:(1)、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是圆的?(2)、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什么高度?
作业:
1、背诵并且默写《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这两首诗词。

2、试做一首中秋诗词。

第四篇:《中秋咏月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十五夜望月》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

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秋节是其中汇聚着最瑰丽色彩的一个传统节日。

古典文学中有很多优秀的中秋咏月诗词,语言凝练优美,情感真挚感人,并且带有集体情感的特点。

王建的这首《十五夜望月》就为我们描绘了中秋之夜中庭美丽清冷的月色,表达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其辞约,其质朴,较适合初一学生诵读品味。

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对诗歌中景物特点及情感的把握,对诗歌欣赏方法的学习与实践。

二、学生学情分析:
1、《十五夜望月》面对的是一群初离家庭、寄宿学校的学生,教学时间也大约在中秋节之前。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较能体会到诗歌中的氛围和情感,感受传统中秋的文化特色。

2、相较于小学阶段,初中的孩子对情感的体验更敏锐、更细腻、更准确、更透彻。

同时,学生还保有丰富多彩的想象力,较适合通过想象法来把握诗歌。

3、《十五夜望月》是初一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的古诗教读课文。

虽然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定的古诗词,但是,小学阶段的古诗学习还重在对诗歌整体的初步把握,并未涉及到鉴赏诗歌的方法指导。

所以,有必要根据诗歌特点对学生读诗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

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懂诗歌,体会诗中描写的景色特点,感受诗歌营造的氛围,体悟诗歌抒发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探究式地通过朗读、想象、品词、知人论世等方法来鉴赏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在中秋之夜的怀人情思
2、教学重难点:对诗歌景物特点的把握,氛围的感受,情感的体悟是重点。

诗歌鉴赏方法的学习是难点
3、课时安排:
虽然本诗很简短,诗歌情感本身比较明显,但是因为诗歌语言本身的高度凝练的特性,也因为是初中阶段第一次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课,所以在教学上我安
排一节课的时间,用完整的一节课好好品味本诗。

4、课前准备:
学生: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
教师: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②教师搜集诗人的背景资料,并写课堂练笔的下水片段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要说
四、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五、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
依导入新课,营造氛围――朗读诗歌,整体把握――想象品味、景物特点――知人论世、把握情感――再读诗歌、课堂小结――课外小诗,现学现用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

先由中秋的话题引入诗歌,营造学习氛围,并且强调诗歌的凝练和丰富,提醒学生专注学习。

接着初读诗歌,明确本诗为七言绝句,然后在听读和跟读中整体把握诗歌。

然后请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根据诗歌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第一二句中的景象,在分享和探讨中把握景物特点,为下面的情感把握做好准备。

第四步教师介绍诗人的相关背景知识,解决情感体会中出现的矛盾问题。

第五再读课文,在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注重朗读的语音语调,在朗读中加深情感的体会。

在课堂尾声,教师要为学生小结本堂课中涉及的诗歌阅读的方法,并提供适合的课外诗歌,运用课堂学习的方法进行赏析练习。

2、教学方法的确定:
针对本首诗歌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

朗读法感知文
本,想象法拓宽丰富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来启迪思考。

“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循序渐进,问题明确有效。

其次,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且运用教师例文来帮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再次,引导学生探究疑难,在讨论中自主地体会到诗歌的妙处
最后,加强总结和练习,在适合的练习中强化课堂学习的诗歌鉴赏方法
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1)想象描写环节的设计: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通过自己的想象去理
解诗歌,其实是对诗歌的再创作,并且通过交流加深对诗歌的把握。

教师例文的展示,既能帮助学生弥补不足,同时也能营造课堂民
主平等的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领学生和教师一起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2)课外练习环节的设计: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及时地通过练习来巩固和复习
课堂中学
到的方式方法,体现出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重视。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圆月)。

确实,圆月,是中秋的象征。

这天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大家把课本翻到109页。

一般来说诗歌是所有文体中最短小的,但是别看它们是小身材,其实有大味道呢。

诗歌语言因高度凝练而充满丰富的形象和意义,要我们花大力气去体会。

所以,我们今天这节课如果能够把《十五夜望月》这首短小的诗真正读懂,读通,那就是同学们的成功了。

这首诗的题目或者还可以写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板书课题)(解题,见注释,注意古代以官职来称呼别人的文化习惯)
二、初读诗歌,明确体裁
师:有没有同学乐意先来帮我们大家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吗?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古诗咯。

问题是从文体上说它属于诗歌中的哪一类?(七言绝句,另有五言绝句,八句四联律诗。

格律诗)
三、跟读诗歌,初步把握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声音响亮,而且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已经迈出了读懂诗歌的第一步。

诵读是理解诗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氛围,有的需要浅吟低诵,有的需要放声朗诵。

下面请同学先听一遍本诗的朗诵,去初步了解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