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重要语句和语段的含义和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重要语句和语段的含义和作用
1.(2021·上海普陀区·期末)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犯错”的天文学
①在人们的印象中,科学向来都是和正确划等号的,科学家的结论向来都是可信度极高
的。

其实,作为科技“无人区”的拓荒者
...,面对茫茫的未知世界和各种高度复杂的软硬件工具,科学家反而是一群特别容易“犯错”的人。

②近代天文学历史上,关于“祝融星”的风波可能是最为知名的事件之一。

1859 年,当时
的法国巴黎天文台台长勒维耶,试图解决一个大难题——水星轨道的近日点偏差问题。

他经过大量计算,提出了新行星假设。

认为在水星轨道之内还存在一颗未知行星或一群小行星,扰动了水星的轨道,造成了偏差。

很快就有一名天文爱好者来信说,自己在几个月前曾发现一个黑点从日面穿过。

勒维耶查阅了他的设备和笔记后,于1860 年宣布了这一发现,并将这颗“行星”命名为“祝融星”。

③到了19 世纪70 年代,天文爱好者发现“祝融星”的报告不断涌现,甚至在1878 年两
位颇有名望的天文学家分别宣告发现了“祝融星”,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但随后的研究证实,1878 年看到的“祝融星”其实都是亮恒星,并非新行星。

1915 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对水星近日点偏差给出了完全符合观测的解释,这颗并不存在的“祝融星”才彻底成为了历史。

④不独如此,越是使用复杂工具实现重大的发现,面对的质疑就越多。

但正是这些质疑,
让研究结果越来越趋向“正确答案”。

⑤2003 年,美国探测宇宙微波辐射的研究小组公布了使用最新仪器测量结果:暗能量占73%、暗物质占23%、普通物质占4%。

一时间,不仅媒体争相报道,学界也在为进入“精确宇宙学”时代而欢欣鼓舞,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惕碚等人分析了数据后,发现其中存在仪器系统误差。

虽然遭到了研究小组的反驳,李惕碚仍然带领团队耐心地演算,找到了误差来源并做了细致的定量分析。

2013 年 3 月,欧洲航天局使用更先进仪器测量公布了测量结果:暗能量占68.3%、暗物质占26.8%、普通物质占 4.9%,和李惕碚团队2009 年得到的结果几乎完全相
同。

⑥无质疑,不科学,“可证伪性”正是科学最鲜明的特征。

那些被证伪了的理论和发现,就
像绿叶一样,化作了春泥养育科学之花,并帮助人类在探索之路上走得更加坚实。

(1) 根据上下文,第①段中“拓荒者”意思是。

(2) 第②段中划线句不能缩为“他提出了新行星的假设”理由是。

(3) 从全文主要内容看,第⑤段的作用是:①;②。

(4) 有人认为选文标题不合适,以下更换标题理由最恰当的是
A.选文标题只写天文学犯错,事实上所有人都有可能犯错。

B.选文标题没有概括质疑能带来科学研究成功希望的内容。

C.选文标题脱离科学家这一说明对象。

D.选文标题与所举的例子内容不符合。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关于蜜蜂的故事,我希望能够了解更多。

有人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它被扔到
哪里,它总能飞回到原处。

我想亲自试验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如此。

②我的屋檐下有一个蜂窝。

这一天,我从这个蜂窝中捉了几十只蜜蜂,并把它们放到纸袋
里。

我安排我的小女儿爱格兰在屋檐下等候,然后我带着这些蜜蜂到了二里半路以外的地方,并打开纸袋,把蜜蜂抛弃在那里。

③为了证明飞到我家屋檐下的蜜蜂就是被我带走的那一群,我捉住蜜蜂之后,在它们背上
做了白色的记号。

做记号过程中,我的手被刺了好几下,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紧紧地按住那蜜蜂,一直到把工作做完,有时候竟然忘记了自己的痛。

当我打开纸袋时,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一拥而出,它们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④当时天空中吹着微风,刚从纸袋中被放出的蜜蜂们飞得很低,几乎是贴着地面飞行。


样做大概是为了减少风的阻力,可是它们飞得这样低,怎么可能眺望到遥远的家呢?我替它们感到担忧。

⑤我一边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边揣测它们可能面临的困难,心想它们肯定是回不了家了。

就在我刚要跨进家门的时候:爱格兰就激动地跑过来冲我喊道:“回来两只了!它们在两点四十分的时候到达巢里,身上还带满了花粉。


⑥我是在两点整把蜜蜂放出纸袋的。

这也就是说,那两只小蜜蜂在三刻钟左右的时间里飞
了二里半路,这还不包括采花粉的时间。

⑦直到天快黑的时候,其他蜜蜂还没有回来。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去屋檐下检查蜂巢,发
现又多了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我一共是放飞了二十只蜜蜂,到现在,已经有十七只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是在空中逆风飞行,尽管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但它们居然没有迷失方向。

我想,可能是因为心中挂念着巢中的小宝贝和丰富的蜂蜜吧。

是这种强烈的本能使得它们回来了。

对,这并不是什么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本能,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是我们人类不具备的。

(1) 第①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
(2) 谈谈你对第③段两处加横线句子的理解。

(3) 结合具体语境,说说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课外阅读拓展。

立春后为什么还会下“冻雨”
刘志伟
①2014 年,立春过后,长江中下游一些地区,受冷空气入侵与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在
大范围雨雪天气中,还发生了“冻雨”,给交通安全、越冬作物生长均造成一些不利影响。

不少公众质疑,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立春后怎么还出现这类冻害?
②立春在天文意义上是入春,但在气候意义上,一般2 月日平均气温连续5 天滑动候平
均值不会稳定通过10℃,故仍处于冬季,发生此类灾害性天气现象,不足为怪。

人们所称的“冻雨”,气象学名叫“雨凇”。

③这一不速之客
....,是来自天空低于0℃但未冻结的过冷却水滴。

通常大气温度从地面向上随着高度的递增而递降,但产生雨凇的大气层结构,是自下而上呈“冷——暖——更冷”的分布,即“过冷却雨层——暖层——冰晶层”,通常存在0℃或以上的逆温层是雨凇层结的重要特征。

近日出现的雨凇,是来自于气温在零下十几度5500 米上空冰晶云层中的雪花,在下降中遇到3000 米左右高于0℃的气层,使其“冰容”销魂沦为“雨滴”。

又当其以重力加速度下降到1500 米以下时,再度进入了低于0℃的近地层,此刻一部分可能还魂冻结成“冰粒”,大多数因来不及冻结,成为低于0℃过冷却雨滴,在低于0℃的地物上“安家落户”,冻结成为雨凇。

④雨凇的形成,还与冷空气南下所带来的降温、大风、降水等天气条件相关。

⑤像江汉平原,是从汉江河谷南下冷空气首当其冲的地方,发生雨凇的几率就大。

如武汉
市年平均雨凇为8 天,最多年达19 天。

其冻结在电线上的厚度较大,直径一般可达25~40 毫米(荆州2014 年 2 月 6 日为8 毫米),严重雨凇会造成交通、输电通讯线路中断,自来水管冻裂,越冬作物茎叶严重机械损伤……
⑥有人认为气候变暖雨凇会减少,其实不然。

湖北省气象局乔盛西研究员等分析,雨凇形
成的典型气象条件并非是严寒,而是微寒有雨。

武汉与荆州市的雨凇,通常在0℃到零下3℃的微寒天气条件下出现,其频率占84%,而其中在0℃到零下1℃之间出现的频率占42%,在零下39℃以下的出现频率只有11%,即使气温高于0℃,在1℃到0℃之间出现的频率还占5%。

可以说气候变暖不至于减少雨凇的危害,因此要防患于未然。

(1) 通读文章,说一说“冻雨”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 说一说第③段加点的“不速之客”一词的表达效果。

(3) 根据括号中的相关提示回答相应问题。

①不少公众质疑,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立春后怎么还出现这类冻害?(提示:这句话
在文中起何作用?)
②如武汉市年平均雨凇为8 天,最多年达19 天。

其冻结在电线上的厚度较大,直径一
般可达25~40 毫米(荆州2014 年 2 月 6 日为8 毫米)。

(提示: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动物为什么不锻炼
袁越
①一个人报名参加3 个月后举行的体育比赛,这3 个月里他会做什么?答案是显而易见
的。

一只候鸟3 个月后必须迁徙到南方过冬,这段时间它在做什么呢?答案是:不停地吃。

②所有野生动物要想在自然界生存下去,都需要极佳的体能,但我们很少看到动物会有意
识地锻炼身体,为体能做储备,候鸟就是一个好例子。

大部分候鸟迁徙时都要不间断地飞行成千上万公里,其难度绝不亚于一场马拉松,但没人见过候鸟会在出发前先锻炼一下,它们就知道不停地吃,似乎只要储备足够多的能量就行了。

③另一个案例是那些需要冬眠的动物,比如黑熊。

它们在冬天会找个山洞钻进去睡上好几
个月,直到第二年开春再苏醒。

令人惊讶的是,黑黑熊。

它们在冬天会找个山洞钻进去睡上好
几个月,直到第二年开春再苏醒。

令人惊讶的是,黑熊们醒来后立刻就能活蹦乱跳地出洞觅食,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如果一个人在床上躺 3 个月不动弹,肌肉肯定会大幅度萎缩,因为人类的肌肉需要维持一定的刺激才能保持原样。

太空站的宇航员之所以每天都要锻炼身体,就是因为太空的失重环境不足以给肌肉足够的刺激。

如果不锻炼的话,宇航员们回到地球后甚至会连站都站不起来。

④为什么动物不需要锻炼呢?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问过,但直到最近才有科学家试图去寻找答案。

研究发现,冬眠之所以不会让熊的肌肉萎缩,是因为熊的血液里存在某种因子,能够让肌肉细胞维持健康。

曾经有人把小鼠的肌肉组织浸泡在熊血之中,发现如果是在夏天采的血,那么小鼠的肌肉会持续萎缩,但如果采的是冬眠中的熊的血,肌肉的萎缩速度会减缓40%。

这个结果说明,冬眠中的熊会分泌某种化学物质,对肌肉有保护作用。

⑤迁徙的鸟类之所以不需要锻炼,似乎也和基因有关。

加拿大一位科学家曾经研究过一种名叫黄腰林莺的北美候鸟,他发现,只要通过人为控制光照和温度的办法模仿季节变换,这种鸟的肌肉细胞内就立刻会有上百个基因发生变化,为即将到来的长途跋涉做好准备。

⑥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大部分野生动物的生活模式是相当固定的。

它们每天的每个时刻应该做什么事情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所以这些动物干脆进化出相对固定的生长模式,无须锻炼就能保持肌肉的活性。

⑦人类肌肉没有这种能,因为我们的生活模式是不固定的。

我们的肌肉需要时刻做好准备去应对不同的场景,没法按照某个固定模式去生长。

⑧自然状态下的人类是无须担心肌肉萎缩的,我们的祖先几乎每天都要出门觅食,无论是捕猎还是采集,都需要不停地运动。

一个因为某种原因而不能动的人是吃不到足够的食物的,这时他身体里的肌肉组织就会被当作食物储备消耗掉,帮助他渡过难关。

⑨现代社会情况发生了变化,世界上出现了很多整天坐办公室的人。

他们的心跳和呼吸频率长时间维持原样,他们的肌肉根本得不到足够多的刺激,这就导致他们的运动能力大幅度下降。

这些人要想维持一定的运动能力,就必须人为地创造出某些场景,强迫自己动起来,这种场景被我们称为“锻炼身体”。

⑩换句话说,体育运动的目的,就是让现代人用最少的时间,高效率地满足我们的动物本能,让我们这些靠脑子吃饭的人可以相对健康地活下去。

(选自《读者》2017 年第15 期)
(1)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首段的作用。

(2)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任选一种说明方法分析)
(3) 阅读第⑤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迁徙的鸟类之所以不需要锻炼,似乎
..也和基因有关。

5.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一榫一卯①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结构建筑。

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

考察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时
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③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
起,成为一体。

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做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连接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

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用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两种功效。

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柔性的接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松动的余地。

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由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接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接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或拉伸。

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相互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接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相济,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于是即便地震来
袭,也自岿然不动。

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

这座建于1056 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
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
..之一,就是榫卯。

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功用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

但越简单,却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
大。

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众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
....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
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

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并直指木结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

当你看到颠三倒
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得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
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

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

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的。

榫卯结构就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有删改)【注】①榫卯(sǔn mǎo):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1)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小题。

①文章除了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外,还介绍了榫卯的哪两种功效?
②文章第④段和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够调换吗?为什么?
(2) 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
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也请简述理由。

【材料】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着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
(3) 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的作用。

(4) 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
..之一,就是榫卯。

②迄今为止
....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 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

(5) 结合全文,说说标题《一榫一卯总关情》的含义。

6.(2019·浙江金华市·真题)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千年敦煌“活”起来
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浓缩1650 年,跨越3100 公里,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1650 敦煌大展”,邀观众步入“瀚海沙漠”和“洞窟”中,共赴一场瑰丽恢宏的敦煌艺术盛宴。

公元366 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苦行僧乐傅云游至敦煌,突见鸣沙山金光万道。

圣地奇景令乐傅顿悟,就此结茅,在大泉河谷凿下莫高第一个洞窟。

自此,一个中国文化圣地开启了长达1650 多年的兴起、废弃、重生的跌宕命运。

此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精心挑选200 余件敦煌艺术精华,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

现场构建了3000 平米黄沙实景,空运来的逾万株沙地植物点缀其间。

步入此境,张骞的勇气,班超的决绝,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雄才,唐太宗置安西都护与龟兹、焉者、于阗、疏勒四军镇的大略,法显和玄奘度瀚海越葱岭西行求法的九死一生,高仙芝的义无反顾,张议潮的沉勇孤忠……仿佛在时空的叠加中一齐涌来。

展览在“觉色敦煌”主题下,包含”时光”“如是”“世相”“人心”四大展区,从敦煌洞窟的建造历史、宗教内涵、社会文化、生活形态四个角度带领人们领略敦煌之美。

壁画、彩塑、经书、洞窟,展品体系完整、内容丰富。

首次系统展出的敦煌供养人系列与《放妻书》等26 部敦煌遗书复制品,令观者驻足。

首次结合高精度复制洞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创意展陈形式,打破了以往敦煌壁画静态展览的常规,观者仿佛回到敦煌——走入“时光”,与供养人对话洞窟建造史;感悟“如是”,在壁画彩塑中领悟佛学智慧;品味“世相”,触摸敦煌建筑、服饰、妆容、歌舞;解读“人心”,从敦煌遗书中还原古人的世俗生活细节片段。

莫高窟最大的壁画——《五台山图》,高达3 米,长达13 米的巨幅画卷“活”了起来。

徜徉于1:1 高精度仿制的敦煌洞窟中,可以近距离细品精美绝伦的石窟壁画,更可以走出窟外欣赏斑斓多彩的沉浸式投影。

“我们只是展开这一幅画卷,让你看见敦煌。

”在策展人涂宇庆眼中,看见敦煌,也就看见了中国,看见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

今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

(选自2019 年5 月12 日《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颜维琦系该报记者)
(1) “千年敦煌‘活’起来”的“活”,在文中有哪几层意思?请作解释。

(2) 文章开头问:“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完全文,你认为我们实际上在谈
论什么?
(3) 报纸随文刊发了两幅展出的敦煌壁画图片。

想一想,你可能会分别在哪两个展区看到这两
幅图呢?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及链接材料,作出推断。

展区:时光如是世相人心
链接材料:
甲:张骞出使西域,连接起欧亚大陆的商道,这条商道被称为“丝绸之路”。

魏晋以来,佛教徒为了传播佛教,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史迹加以附会演绎,《张骞出使西域图》据此绘制。

乙:《都督夫人礼佛图》是莫高窟保存至今最为庞大宏丽的一幅绮罗人物像,为古代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图中人物依据长幼尊卑,依次画了敦煌供养人都督夫人、她的两个女儿和九个身着男装的婢女。

1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五小题。

扇子的学问
邓云乡
①扇子,是北京人度炎夏爱不释手的宝物。

伏天里,虽说人人手中都摇着一把扇子,但由
于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修养的不同,所用的扇子亦各有别。

②用蒲葵叶稍事加工即成的芭蕉扇以及用竹篾、麦秆编制的普通扇子,物美价康,颇受大
众欢迎;但就其历史和艺术价值而论,则不如羽扇、团扇和折叠扇。

③羽扇的历史最为悠久。

据.晋人崔豹《古今注》一书所载,远在三千多年前的殷代就已有
用鸟头羽毛制成的扇子。

唐以前宫闱中所用的扇子,皆由羽毛制成。

诸葛武侯与宣王司马懿在渭滨交战时,武侯就是手持白羽扇,指挥三军。

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肌理,对人体有益。

北京的老人或僧、道、尼等各教弟子,深知古人“避风如避箭”这一养生之道的奥秘,故而于盛夏皆
喜用羽扇取凉。

④团扇为圆形短柄的扇子,古代宫中常用,又叫宫扇,为古代年轻女子一种不可少的装饰品。

其作用主要是用以遮盖,手执一扇不但可以增添主人无限娴雅文静的仪态,有时还能体现少女活波天真的个性。

⑤正因为团扇带有装饰性,所以扇面大都选用丝绢绫罗一类的织品,以便在上面点染绘画,增加装饰美。

故而梁朝的大文学家江淹有“纹扇如团月,出自机中素”之句。

⑥昔日北京豪门中的太太、小姐以及梨园界的坤伶多喜用团扇。

北京崇文门外花市的绢花作坊,每年夏季必集中人力、物力大批制作团扇,以供市场需求。

其所制团扇,分素扇、字扇、画扇三种。

字扇与画扇,是将成批的普通素扇“过行”给画匠或写字匠,雇佣他们在扇面上书写唐诗、宋词,彩绘花鸟虫鱼。

至于素扇,上面虽无字画,却都是工精料细的上等品,扇柄以象牙或沉香木为之,柄端系有小巧玲庞的翡翠或玛瑙雕成的“扇坠儿”,价格昂贵,专门卖予有钱人。

⑦北京人喜用的折叠扇,又称聚骨扇或紧头扇,本是外国的贡品。

苏东坡记载说:“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二指许。

”由此可知折扇至少在北宋时已由朝鲜传入我国。

明代
张东海亦以为折扇贡于东夷,永乐间始盛行于中国。

据说
..传入宫中时为太监所见,觉得此物展开即用,收拢易藏,非常方便,于是纷纷仿制,后逐渐传入民间。

⑧折叠扇的扇骨、扇面有非常考究的。

韵古斋所售之扇骨,有紫檀、象牙、乌木、棕竹、湘妃竹、毛竹、梅鹿竹、广漆、菠萝漆、嵌金银丝、嵌螺钿等精雅的上品,并时而出售从宫中溢出民间的雕有正龙、侧龙、百龙、百鹿、百鸟等极为罕见的老扇骨子,这些价值连城的宝物,皆为清宫造办处所制,所刻鱼龙鸟善及蝇头细楷,刀法清晰,不失规矩笔意。

荣宝斋出售的扇面,有重金、红金、洒金、块金、发笺、白面、黑面、珊瑚面等。

这些质地精良的扇面,价值并不昂贵,但一经配上张大千、溥心會、齐白石等著名书画家的水墨丹青,便成了稀世之珍。

——摘自《语文素养读本·初中卷》第6 册(有删改)
(1) 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三种扇子?
(2) 下面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羽扇是由羽毛制成的,它出风缓软,不入肌理,对人体有益。

B.团扇扇面大都选用丝绢绫罗一类的织品,便于点染装饰,为古代年轻女子一种不可少的装饰品。

C.素扇上面无字无画,物美价廉,颇受大众欢迎。

D.韵古斋出售的扇骨,荣宝斋出售的扇面,大都是非常考究的。

(3) 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 辨析第③、⑦段中加点词的作用。

(5) 下面这段话放在文中哪一段的后面比较恰当?为什么?
唐朝诗人王建《调笑令》中“团扇,团扇,美人频来遮面”以及杜牧七绝《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诗句,把少女既文静又活泼的二重性格,描绘得活灵活现。

8.(2020·上海松江区·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四小题。

人类体温普遍降低意味着什么?
①最近,因为疫情的关系,每天都要测三次体温,却发现每次测量结果都在36.3℃左
右,夜晚略高。

记得小时候生物课上讲过,人的正常体温大约是37℃,但为什么现在身边所有人的体温都不到37℃呢?
②2020 年1 月7 日,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朱莉·帕森内特和她的团队刚刚发布了一项
研究成果,发现自19 世纪以来,成年人的平均体温在持续下降,从37℃降到36.6℃。

近年来,许多科学家也认为,人类体温在不断下降,37℃已成为历史。

但体温下降并非好事,研究显示,体温每降低1℃,免疫力就会下降30% 以上;体温每升高1℃,免疫力就会提升5—6 倍。

③众所周知,体温是和基础代谢率挂钩的。

体温每上升1℃,基础代谢会提高13%;反
之,基础代谢率低。

体温下降,血液流速放缓,白细胞的工作效率也随之变低。

慢慢悠悠的白细胞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异物,即使发现了,也很难迅速召集其他白细胞来消灭异物,导致机体容易感染细菌和病毒,引发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