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特点及表现形态-最新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话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特点及表现形态
一、对话教学理论概述
真正把对话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正式提出来的是前苏联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

巴赫金认为,人类只有依托语言或话语才能生存、思考与交流。

人类社会生活绝非个人的“独白”,思维不能独行而自足,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基础。

每个说话人无论是自言自语,还是与他人交流,都是按照对话的方式进行的。

即便是独白,也有预期或潜在的听者。

“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一切莫不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

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

单一的声音,什么也归结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

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

二、对话教学的内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话理论正逐步成为教育领域中的核心理论。

对话教学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日渐发展起来的、充分体现了对话时代的理念和精神的一种教学形态。

对话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教学的目的。

对话教学强调的是师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在真正的对话教学情景中,师生双方都以整体、独特的形式而存在,参与对话的人之间没有任何对立,他们基于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立场,共同探究问题,在各自做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后,通过对话、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的默契。

进一步讲,对话式教学就是尊重主体性,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的教学。

1.尊重xx双方主体性的教学
对话作为一种教育原则,是以承认个人主体为前提的。

没有对师生双方主体性的承认和尊重,就无法体现教学的主体性。

对话没有功利性,每个人都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每个人也都表达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然后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彼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

这种对话式教学从根本上挑战了我们传统的对师生关系、知识本质的认识,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

2.追求人性化的教学
语言教学具有人文性,将对话模式应用于语言教学中,意味着教学对人的关注,体现了教学的人性化追求。

教师直接面对的是学生--有智慧,有感情的生命主体。

时代呼唤情感教育和课堂的人性化管理,要以人为本,使教学更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心理认知过程,使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成为能动的、创造性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对话能力的主体。

3.体现创造性的教学
对话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双向或多向的人际交往活动,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

对话意味着参与和互动,意味着沟通和理解,意味着创造和生成。

这种生成性思维模式下的对话教学形态,意味着教学从传递知识到生成知识的转换,体现了教学的创造性。

对话教学中,知识不再是教师以独白方式传递给学生的静态书本内容,而是动态的、开放的、生成的。

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而在于提供不断创造的起点。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

三、对话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特点
1.平等地位民主意识
对话不是简单的交流,而是平等的沟通,对话双方可以在意义的交互中达到深层次的理解。

要在教学中做到真正的对话,必须建立在对话双方平等和教学民主的基础上。

对话的过程是师生相互学习、相互交往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言人,而是探索过程中的参与者。

当教师把学生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生命个体时,才会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聆听学生的心声,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而学生也只有在把教师看作是一个平等的交流伙伴时,才可能开发出思想的最大潜能。

对话的结果不是一种拉平,而是要激发生成一种新的东西。

对话教学主张开放,主张倾听一切人的声音,反对用一种观点来排斥另一种观点,也不把个人的观点强加于他人的观点之上。

平等意识引导下的对话教学,必然会发生师生之间见解和智慧的不断地相遇、碰撞和交融,必然会使教学过程更富有活力、动态性和创新的可能。

2.合作互动真诚倾听
教学过程是一个交往、沟通、合作和互动的过程。

对话教学与传统教学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在于它凸显了教学过程中沟通与合作的本质。

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双方在各自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向对方展示自己,在他者中发现自我,在自我中发现他者,在互动中达到视野融合。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对话式多边互动与合作,就能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除较好地发挥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的功能外,又尽可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互动功能。

另外,对话教学强调“倾听”,强调对话的个体就有关问题、意见、思想等进行交流和分享,它力主让“说者的位置空缺”,但并不是师生都不说话,而是指没有人总把自己放在说者的位置上,也没有人能够成为权威,师生双方都拥有一种真诚倾听的意识,在倾听中言说,在言说中倾听,以一种欣赏和积极的态度,随时准备听取和接受来自对方的观点和意见。

3.自由开放和谐生成
在非对话教学中,教学过程开始之前就由教师预先设计好,从讲解、板书、提问直至得出结论,按部就班,就如同排练好的戏剧搬上舞台演出一样,没有发挥,没有创造,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俨然成为欣赏“戏剧”的观众,这样的过程只能是“流程”,而不是“生成”,因为生成的核心是创造。

而对话是开放的、自由的、不确定的,对话在进行中是不断地变化的。

只有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作为对话主体的师生才可以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思维潜能,真实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只有师生之间完全敞开心扉,在语言与思维的交流中不断生成新的东西,才能不断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话并不是要追求双方的意见一致,消除不同的见解,相反正是由于观点的不同才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

对话双方达到理解和沟通,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才是对话的精髓所在,也是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4.知识共享求同存异
对话不是把习得知识视为个人的掌握和独吞,而是人们一起共享知识,知识是开放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共享关系,既是知识共享,文化共享,又是精神共享。

每一个主体都具有不同的个性、感情、经历和体验,他们都从自己对人生、世界、生活、思想情感等的独特看法和体验感受出发,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对话,师生相互传递知识文化,理解和感受同一种精神体验。

对话者之间必须有不
同的声音,这样才能构成真正的对话关系。

因此,对话教学不排斥差异,因为恰恰是师生之间思想、观点和见解上的差异,才使得对话教学得以进行和充满活力。

对话的意义在于人人可以将各有自己不同的想法表达出来,人人都可以试图劝告或说服别人来接受,但并不对人们的想法下任何结论或判断,对话的结果是意义共享,而不是说服和强迫,在存异的基础上求同,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四、对话教学的主要形态
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作用的整体。

师生之间的对话具有相互教育性,教师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师生合作起来共同成长。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只是单一的信息提供者和示范者,教师并不完全占据话语的支配权,学生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代码的译码人和沉默的听者,他们积极充当踊跃的发言人,学生可以是“对话”的发起者,表现出主动探求的积极心态。

教师要学会倾听,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让学生敢于交流、敢于对话。

教师在对话中应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和创造性感知活动的角色,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并激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语言是集体性的,语言中所包含的大多数思维与观念也是集体性的。

通过对话能使个体思维集中形成集体性思维。

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形成集体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之间积极进行对话,相互了解彼此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差异性,学习对方的长处。

学生之间的对话互动可以支持他们共同分享和创造意义,体现集体思维的力量。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对话,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和知识水平相近,学生与学生在交流中最放松,最能形成真正的交流互动,所以组织学生对话,有利于学生交换思想,撞击观点,激发创新,通过交流与碰撞获得更深入的理解,促进生成创造性。

3.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对话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发生在人与文本之间,教师要懂文本内容,学生也要懂文本内容,教师首先与文本进行对话,包括传统备课的内容,即结构与语言点,另外还需要教师对文本的写作背景、文化背景等进行充分广泛的了解,充分领会文本的精髓,才能准确把握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延伸并科学地传授文本中包含的知识。

学生也与文本进行对话,培养独自从文本中获得的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要发现并解决问题,经过努力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应该在教师的讲课过程中被解决,这样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通过对话式自学,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在课上就会轻松地跟上老师讲课的步伐,并且对全文有了总体的把握。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北金融学院基金项目2008年校级课题《对话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应用研究》成果之一(编号:JY2008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