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七律长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理解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能准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2、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长征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介绍长征,激情导入。

1.介绍作者。

你理解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书法家。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这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3.介绍背景
学生汇报交流。

二、初读全诗,交流阅读收获。

1.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全班同学有节奏的齐读这首诗。

3.读完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
4.汇报交流。

(1).全诗共八行,每行有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是一首七言律诗。

押an韵。

小结:四句诗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中有很多优美词句,如:等闲,逶迤,磅礴,尽开颜。

(解释词语:“等闲”:平平常常的事。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持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

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3).诗中还出现了三处地方名,如:五岭,雾蒙和岷山。

(“五岭”:指五座山岭。

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

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小结:看样子,我们的同学都很聪明,个个都是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

三、细读诗句,情感升华。

1.出示《七律长征》,请同学们默读诗句,说说你从哪些地方知道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难”?哪些地方描写了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1).汇报自学。

a.从“远征”和“万水千山”看出长征路途的遥远,从“不怕”和“只等闲”看出红军战士蔑视困难。

⑴理解二万五千里的长度,课件出示长征路线图。

⑵这么遥远的路途,红军战士却说不难,很平常,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学生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轻视困难的精神)。

⑶用你的朗读来表现(指名有感情朗读)。

(2).理解首联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3).用铿锵激昂的语气读出首联。

2.从“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感受到了长征路途之险之难。

(1).出示延绵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平时,要翻越这些山岭也是何等的艰难。

(2).讨论:在颔联中作者用哪些词写出了山势的险峻?红军却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交待了山势的险峻,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示出了红军的伟大。


(3).理解诗句: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持续,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3.从“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感受到红军长征不但苦,而且难。

(1).播放相关图片,并读出五,六行诗。

(2).从颈联中你发现了什么?全班汇报交流。

A:有一对反义词:(暖--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B:《巧渡金沙江》的小故事,协助学生理解战士的喜悦心情。

(3).理解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云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C:播放《强渡大渡河》的电影。

(4).理解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和悲壮)。

(5).齐读诗,读出气势。

小结:作者通过用一对反义词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出示图片,并朗读七八行诗。

(1).齐读尾联,并解释词语“更喜,尽开颜”。

(2).理解诗句: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从中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3).尾联中那个字写得最好?好在哪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喜”字写的好,因为胜利在望,心情舒畅,“喜”内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的路也变得美不胜收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背诵诗句,体会红军的战斗豪情。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抄写生字。

2.背诵诗句。

3.读读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板书设计:
远征
25七律长征万山千山不怕难(分述)
三军过后尽开颜(总结)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徒结对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
单位:大通二中小学部
姓名:马晓莉
时间:2013-12-4
25《七律长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二十五课。

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共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56个字,记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2、技能目标:熟读课文,读出诗的韵味;看注释,结合搜集的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目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指名读,齐读,背诵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再利用相关资料和图片,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学法
通过多种方式诵读诗句,体会情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资料,图片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介绍长征,激情导入。

1.介绍作者。

你理解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书法家。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这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3.介绍背景
学生汇报交流。

二、初读全诗,交流阅读收获。

1.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全班同学有节奏的齐读这首诗。

3.读完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
4.汇报交流。

(1).全诗共八行,每行有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是一首七言律诗。

押an韵。

小结:四句诗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中有很多优美词句,如:等闲,逶迤,磅礴,尽开颜。

(解释词语:“等闲”:平平常常的事。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持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

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3).诗中还出现了三处地方名,如:五岭,雾蒙和岷山。

(“五岭”:指五座山岭。

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

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小结:看样子,我们的同学都很聪明,个个都是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

三、细读诗句,情感升华。

1.出示《七律长征》,请同学们默读诗句,说说你从哪些地方知道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难”?哪些地方描写了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1).汇报自学。

a.从“远征”和“万水千山”看出长征路途的遥远,从“不怕”和“只等闲”看出红军战士蔑视困难。

⑴理解二万五千里的长度,课件出示长征路线图。

⑵这么遥远的路途,红军战士却说不难,很平常,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学生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轻视困难的精神)。

⑶用你的朗读来表现(指名有感情朗读)。

(2).理解首联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3).用铿锵激昂的语气读出首联。

2.从“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感受到了长征路途之险之难。

(1).出示延绵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平时,要翻越这些山岭也是何等的艰难。

(2).讨论:在颔联中作者用哪些词写出了山势的险峻?红军却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交待了山势的险峻,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示出了红军的伟大。

)(3).理解诗句: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持续,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3.从“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感受到红军长征不但苦,而且难。

(1).播放相关图片,并读出五,六行诗。

(2).从颈联中你发现了什么?全班汇报交流。

A:有一对反义词:(暖--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B:《巧渡金沙江》的小故事,协助学生理解战士的喜悦心情。

(3).理解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云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C:播放《强渡大渡河》的电影。

(4).理解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和悲壮)。

(5).齐读诗,读出气势。

小结:作者通过用一对反义词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出示图片,并朗读七八行诗。

(1).齐读尾联,并解释词语“更喜,尽开颜”。

(2).理解诗句: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从中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3).尾联中那个字写得最好?好在哪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背诵诗句,体会红军的战斗豪情。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抄写生字。

2.背诵诗句。

3.读读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板书设计:
远征
25七律长征万山千山不怕难(分述)
三军过后尽开颜(总结)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徒结对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七律长征》
说课稿
单位:大通二中小学部
姓名:马晓莉
时间:2013-12-4
25《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在课堂上向大家汇报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自己对长征有更深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接着我引导学生朗读、指名读、齐读、背诵、默写课文,让学生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

课堂上每位同学能够积极大胆的发言,学习兴趣较浓厚。

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师徒结对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七律长征》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