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社会经济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漳州市社会经济概况
行政区划
漳州地处闽南金三角南端,枕山面海,北与泉州接壤,西与龙岩紧连,南
临广东,东濒台湾海峡,与厦门、金门隔海相望,是闽南的重要城市,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历史名城。
漳州市行政辖区包括芗城、龙文区,龙海市,漳浦、云霄、诏安、东山、
南靖、平和、长泰、华安县(即二区一市八县),国土总面积1.26万平方千米,占福建全省面积的10.4%,全市总人口470万人,其中中心城区面积43.3平方公里,人口41.6万人;全市的城市化水平40.6%。
人口
漳州市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456.60万,人口自然增长率3.8‰,其中乡村人口378.5万人,全市平均人口密度362人/km2。
其中漳州市区人口58.25万人,人口密度芗城区1557人/k m2,龙文区948人/km2。
以下是近20年来全市户籍人口数与人口变动系数的统计表。
表2-2 漳州市历年户籍人口数与人口变动系数
由上表可知,漳州市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呈稳中有降的趋势,人口继续保持
低增长。
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流入量大,育龄夫妇多,人口净增数量还是相当可观,人口密度较大。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05年来,漳州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117 元,增长 11.8% ,农民人均纯收入 4320 元,增长 8.5% 。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7427 元,增长 11.7%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2858 元,增长 7.8% 。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 23.4 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9.14 平方米。
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达626.36亿元,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3.9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49.86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222.57亿元,增长9.3%。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04年的25.6:38.4:36.0调整优化为24.6:39.9:35.5。
以下是全市近20年来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表2-3 漳州市20年来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万元)
由上表可以看出,全市经济呈现了腾飞的势头,生产总值成倍增加,尤其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更是取得了迅速发展,成为我市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同时居民人均收入也明显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发展处于旺盛时期。
以下是全市三大产业的发展情况。
表2-4 漳州市各个时期三大产业的发展情况
表2-5 漳州市各个时期三大产业的构成
由以上两个统计表可知,全市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调整,第二产业发展迅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主要地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作用日趋明显,反而是第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日益减少。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给全市的环境、社会和资源带来了诸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阻碍作用也在日益显现出来。
分县(市、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见下表:
表2-6 分县(市、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水资源利用情况
根据《2005年度漳州市水资源公报》,漳州市现有水资源利用现状如下:
水资源
2005年全市境内地表水资源量为146.94亿m3,折合迳流深为1165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21.9%,属相对丰水年。
各县(市、区)地表水资源量在1.26~27.20亿m3之间,受自然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影响, 各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平和、南靖等县地表水资源量相对较多,占全市境内地表水资源量的18.5%和17.9%,龙文区、东山县则仅占0.9%和1.4%。
2005年全市地下水资源量为35.01亿m3,占全市境内水资源量的23.7%,其中山丘区33.93亿m3,平原区1.08亿m3。
行政分区中,地下水资源量最多的是平和县和南靖县,分别占全市地下水资源量的20.1%和21.2%,最少的是龙文区和东山县,仅为0.8%和1.1%。
扣除地下水和地表水重复计算量33.93亿m3,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48.02亿m3,人均拥有水资源量3163m3,处于全省的中等略偏低水平。
表2-7 2005年漳州市各行政分区水资源总量(亿m3)
供水
2005年全市工程供水总量19.56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13.2%。
其中,地表水资源供水量19.14亿m3,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分别占的32.6%、51.1%和5.1%;地下水资源供水量0.42亿m3。
各区供水情况见表2-8。
表2-8 2005年市区供水情况表(万立方米)
用水
(1)工程用水量
2005年全市工程供水总量19.5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供水量19.14亿m3,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分别占地表水资源供水量的32.6%、51.1%和5.1%。
地下水资源供水量0.42亿m3。
(2)社会用水量
2005年全市社会用水量19.72亿m3,占可开发利用水资源量的9.2%。
其中,工业用水量5.75亿m3,占总用水量的29.2%;农田灌溉用水量10.89亿m3,占55.2%;生活用水量2.72亿m3,占13.8%;林牧渔用水量0.35亿m3,占1.8%。
(3)全市用水状况分析
全市农田灌溉平均每亩用水量为800m3,略高于全省平均每亩用水水平747m3,较上年少了5.9%;
全市工业万元产值平均用水量为70.0 m3;
城镇居民每人每天用水量(不含公用水)160L,农村生活用水1.73亿m3,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145L(不含牲畜用水)。
各县(市、区)用水情况见表2-9。
表2-9 2005年全市用水情况表单位:万立方米
污水处理
漳州市东区污水处理厂位于漳州市龙文区后坂村,该项目系福建省“九五”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设计规模为日处理污水10万吨,概算投资1.977亿元,1997年动工兴建,分两期建设,即污水处理工程和污泥处理工程。
1998年底完成主体构筑物和办公楼等附属用房建设,1999年9月进入设备安装调试,污水处理工艺采用吸附——氧化二级处理工艺(即A—B法),2000年5月开始调试运行,2002年6月正式投入运转,自正式运行以来污水处理运转基本正常。
2006年漳州市东区污水处理厂建设的污泥消化系统工程和二期加氯间接触池工程也正式投入使用。
污水厂配套管网工程自2000年漳州糖业股份有限公司污水管线建成开始投入使用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逐年扩展。
截止到目前为止,主体干线已基本建成,城市污水管网已覆盖范围:北至北2号路、南至建元路、西至金峰厂西一路、东至龙文一路,已投入使用的主管及支管总长度超过110Km,已投资额约14000万元。
芗城区部分除城中村和部分老城区(如台湾路),已基本为污水管网覆盖,龙文区部分沿主干道污水管线已建成,次干道污水管线也将随着城市次干道建设的发展配套建设。
金峰工业区漳州西区污水处理厂拟建于金峰西院村,主要承接金峰工业区和城西区的污水,污水处理厂采用C arrou sel 2000氧化沟工艺二级生化处理,出水浓度为一级排放标准,由2km长的管道输送至取水口下游的中山桥下排放,现西区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已全面建设中,按计划将在2006年底完工,管网也
已和道路建设同期进行埋设,随着提升泵站和入厂接管的完工,西区污水处理厂按计划将在2008年投入运行,随着西区污水处理厂的运作,将有效的解决金峰工业区的工业污染问题,确保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保障了漳州市第一水厂饮用水安全,为漳州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能够稳定达标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根据统计,东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量逐年递增,到2006年,市区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2.7%。
其它县(市)城区的污水处理厂目前均处于设计或建设阶段,预计2008年底~2009年可正式投入运行。
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现状与动态变化
根据2004年统计资料,漳州市土地利用率为84.285%,其中耕地总面积17.6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0%,较1998年减少了9.5%;园地总面积18.88万公顷,占15.0%,比1998年增加了10.7%;林地总面积48.27万公顷,比1998年减少了15.6%;牧草地面积3.18万公顷,比1998年减少了27.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面积5.77万公顷,较1998年增加了5.9%;交通用地总面积1.32万公顷,比1998年增加了28%;水域总面积8.54万公顷.比1998年增加511.72公顷;未利用土地总面积20.12万公顷,比1997年减少264.07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0.037公顷。
耕地利用以粮食、蔬菜、经济作物为主;园地以种植果、茶、花卉为主;
林地利用以林竹为主。
2005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40.73万公顷,耕地复种指数为2.50。
土地退化及水土流失情况
近年来,由于重用轻养,造成水土流失,农用地地力普遍下降,耕作层变薄,肥力下降。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到基础肥力以下的耕地面积已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4.4%,土壤耕层厚度10-15cm的仅占耕地面积的69%,中、低产田面积占水稻面积的73.15%。
其次,许多地力好的耕地继续被
占用,“九五”期间,仅十大开发区占用的耕地面积近0.1333万公顷,而新开发的耕地大都是地力条件差的“望天田”。
这样,一方面耕地面积缩小,另一
方面人口剧增,使得耕地超负荷运载,人口对耕地的压力日趋增大。
再者,大
量的长期使用化肥、农药,使化肥有效利用率降低,在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流入
水体或残留在土壤,造成土壤、水质受到污染,土壤结构受破坏,甚至板结,肥力下降。
此外,残留农膜、化肥、农药有包装物随意废弃在田间地角,造成田
园环境和土壤受到污染。
漳州市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1985年水土流失普查结果表明,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3325.62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26.12%.其中轻度流失2194.49㎞2,占67.9%;中度流失529.17㎞2,占16.0%;强度流失534.22㎞2,占16.1%。
根据1984年5月福建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的流失分级指标,对全市九个县(市、区)水土流失面积和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无明显流失区没有;一般流失区1个县(市、区),面积1.6万公顷,占6%;较严重流失区6个县(市、区),面积13.4万公顷,占50%;严重流失区2个县(市、区),面积6.8万公顷,占25%;较强烈流失区1个县(市、区),面积5万公顷,占18.6%;根据2000年卫星遥感调查显示,全市水土流失(轻度侵蚀以上)面积1905.94㎞2,占全市国土面积14.97%,以上资料说明,经过15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有下降的趋势,共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419.68㎞2。
漳州市“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十五”规划及实施情况
“十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626.36亿元,年均增长10.6%,人均GDP预计达到13382元。
财政总收入50.61亿元,年均增长17.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80亿元,年均增长8.7%;经济结构日益优化,农业特色产业日益突出,工业化步伐加快,总产值年均增长18.3%,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0.3%,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5.6%,三次产业结构预计由2000年的31.8:32.5:35.7调整为2005年的24.6:39.9:35.5;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突破,建成或开工建设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城镇、社会事业、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漳诏、漳龙两条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220公里、等级公路1377公里、农村水泥路
2800公里、发电能力380万千瓦;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县域经济梯度发展,2005年城镇化水平38.7%,五年提高3.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1241元和4690元,年均分别增长8%和5.9%。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环境质量良好。
生态市建设全面启动,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整治得到加强。
森林覆盖率达64%,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9%,生态环境质量名列全省前茅。
“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继续推进工业立市和项目带动战略,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对台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把农业优势转化为工业发展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力打造两岸经贸合作基地、新兴制造业基地和优质食品供应基地,努力将漳州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生态工贸港口城市。
具体发展目标是: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人均超过21460元,力争更快更好些;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18∶44∶3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城镇化率48%。
——财政总收入超过110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超过50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左右。
——实际利用外资超过35亿美元,出口总额超过185亿美元,年均增长12%。
——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2%左右;城市建成区绿化率4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基数内;城市(含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污水集中处理率60%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总人口控制在490万人以内;国民平均教育年限9年。
——五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5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2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扩大
到所有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8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