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模版(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模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危害,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监测制度。

第二章监测目标

第二条本监测制度的目标是:及时发现和掌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情况,为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章监测范围

第三条本监测制度适用于所有作业场所,包括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会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等在内的各类劳动力集聚的场所。

第四章监测内容

第四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理因素的监测,包括噪声、振动、辐射和电磁场等;

(二)化学因素的监测,包括粉尘、气体、蒸汽、烟雾、毒物等;

(三)生物因素的监测,包括病原体、螨虫、臭味、细菌等;

(四)心理因素的监测,包括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工作环境等。

第五章监测方法

第五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监测标准和规范,并根据具体的作业场所特点进行调整和完善。

第六章监测周期

第六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周期应根据作业场所的特点和危害程度确定,一般不超过一年。

第七章监测责任

第七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责任由以下几个方面承担:(一)作业场所负责人应组织并指定专人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

(二)监测机构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提供专业的监测服务;

(三)劳动者有义务积极配合监测工作,并按照要求参与相关的监测活动。

第八章监测结果的处理

第八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结果应及时处理,并按照以下要求进行处理:

(一)对于超标的监测结果,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二)对于达标的监测结果,应继续进行监测并进行记录;

(三)对于监测结果未达标的情况,应进行追踪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

第九章监测报告与记录

第九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监测方法和过程的描述;

(二)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评价;

(三)控制措施的建议;

(四)监测报告的签发人和日期。

第十章监督与管理

第十条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和工会等组织应加强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第十一条作业场所应建立健全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内部管理制度,并定期开展监测工作。

第十二章附则

第十二条本监测制度由作业场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第十三章本监测制度的解释权和修订权归作业场所相关部门所有。

以上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的模版,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模版(二)目录

一、总则

1.1 目的与依据

1.2 适用范围

1.3 术语定义

二、监测责任和权限

2.1 监测责任

2.2 监测权限

三、监测内容

3.1 职业危害因素

3.2 监测方法

3.3 监测周期

四、监测措施和报告

4.1 监测措施

4.2 监测报告

五、监测结果处理

5.1 分析与评估

5.2 风险管控措施

5.3 监测结果披露

六、监测机构与人员要求

6.1 监测机构

6.2 监测人员

七、监测制度建立与评估

7.1 监测制度建立

7.2 监测制度评估

八、监测制度的执行与监督

8.1 监测制度执行

8.2 监测制度监督

九、附则

一、总则

1.1 目的与依据

为了做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保护作业场所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促进作业场所的安全生产,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制定。

1.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作业场所,包括生产企业、服务业单位等。

1.3 术语定义

职业危害因素:指在作业场所中可能引起职业性疾病的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因素。

监测:指对作业场所中职业危害因素的抽样、检测、分析和评估的工作。

二、监测责任和权限

2.1 监测责任

(1)作业场所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确保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职业卫生专业机构或第三方机构负责为作业场所提供监测服务,并按要求提交监测报告。

2.2 监测权限

监测机构应具备合法的监测资质和能力,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并经监管部门核准的单位才能提供监测服务。

三、监测内容

3.1 职业危害因素

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噪声、震动、电磁辐射、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物质等。

3.2 监测方法

根据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监测周期

监测周期根据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考虑作业场所的工艺流程、作业时间、作业条件等因素,保证监测工作的及时性和连续性。

四、监测措施和报告

4.1 监测措施

(1)监测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监测点位、选择监测方法、准备监测仪器设备、培训监测人员等。

(2)监测过程中的控制措施:确保监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遵循操作规范,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3)监测数据的收集和记录:准确记录监测数据,包括监测点位、监测时间、监测方法、监测仪器设备等信息。

(4)监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估:分析监测数据,评估职业危害因素对工作人员的危害程度。

4.2 监测报告

监测机构应按照相关要求提交监测报告,包括监测结果、分析和评估结果、职业病危害评价、监测建议等信息。

五、监测结果处理

5.1 分析与评估

监测结果分析和评估应根据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数据,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标准,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评价。

5.2 风险管控措施

根据监测结果和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包括技术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等。

5.3 监测结果披露

监测结果应向作业场所相关人员披露,包括作业场所负责人、工作人员等,确保监测结果的透明性和可操作性。

六、监测机构与人员要求

6.1 监测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