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篇一」
一、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上课伊始,我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课题,你想学习哪些内容?有的说想知道什么是24时计时法,有的说想了解24时计时法有什么作用,有的说想知道24时计时法怎样计算通过准确把握教学起点,使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同时促使我大胆地改编了教材──下一课时再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本节课只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三个问题展开研究。

这样的引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将更多的探究空间留给了学生,更调动了学生学习24时计时法的积极性。

接下来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位老奶奶的困惑:她下午3时赶到了火车站,为什么还是晚点了呢?学生通过观察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产生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冲突,进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24时计时法的愿望。

二、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学生初步接触24时计时法后,我适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出示19时后问学生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计时法?让学生举例、感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了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方法后,提问: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区别?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总结,发现互化的规律。

这样,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体验24时。

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24时,掌握内、外两圈数之间的关系,我利用课件演示24时演变的过程,从0时开始,逐渐过渡到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当时针指向中午12时,我问学生:下午、晚上的时间还能用钟面上的12个数来表示吗?学生自然得出两种表示方法,一是给数前面加上文字说明(即普通计时法),这样比较麻烦;二是用内圈的数加上12来表示(即24时计时法),这样不用文字说明比较简便。

通过动态观察,学生的思维不断提升,对24时计时法的作用也理解得更深入了。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一是没有做到首尾呼应。

前面学生举例说出了银行、商店、电影票、准考证等上面见过这样的时刻表示法后,练习过程中却没能让学生回头看,解释一下这些时刻的具体含义,并比较一下两种计时法的区别。

二是小结规律不够清楚,以至于有部分后进生解决问题还比较模糊。

三是练习的形式还比较单一,思考性不强。

原来设计的一个练习没有时间完成:下列钟表都可以表示什么时刻?学生看到,同样一个钟面可以表示几个时刻,如1时或13时、4时或16时、6时或18时、12时或24时或第二天0时。

通过此项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对两种计时法的比较,进一步理解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篇二」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人的创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

”用游戏导入新课,可使数学知识在游戏中愉快地、自然地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上课开始,设计了老师说时间,学生用动作表示时间的游戏,这样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时间的回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直观演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

重视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设计通过的直观演示,以及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意义及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

通过例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比较简明、方便,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渗透比较的数学思想。

注重从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入手,加深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和掌握。

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整节课以“一天”为主线,贯穿始终。

出示主题图展示生活中的一天;通过春节晚会倒计时,了解一天的开始;探究一天有多少个小时。

从生活中梳理出数学知识,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了不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课前的“备”学生做得不太到位。

2、师生间的互动效果不够。

3、教学评价太少。

总之,本课的教学感触极深,我想,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在课改理念的正确引导下,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使自己逐渐成长起来。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篇三」
24时计时法是在学生认识了钟表,知道时、分、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时间知识,我认为我能在一节课就让学生
很容易掌握这部分知识,结果并不尽人意,不仅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在理解、表述的过程中产生混淆,还在简单的时间计算上出错很多。

究其原因,我觉得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24时计时法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上,再加上平常中的普通计时法的影响,所以造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2、我把信息窗1的两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放在一节课中进行教学,教学时把时间的计算当成了教学的难点,结果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没有掌握时间的计算方法,而且连两种计时法的转化方法也没掌握。

3、没有跟学生讲明两种计时法的意义,也没有对两种计时法进行对比,所以造成学生两种计时法的混淆。

4、课堂中教师讲得较多,学生进行操作的时间过于仓促,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

5、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没有使学生掌握实际的计算技能,特别是时间单位的换算,也就是时与分的借位和进位问题。

虽然学生把1时=60分记得很熟,但在具体计算时,时与分之间的借位和进位是借一当60,够60进一。

换算技能没有给同学们讲明白,写清楚。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篇四」
24时计时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从这样几个方面重整教材。

一、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点
学生对时钟的认识停留在能看钟面并读出那个时刻是几时几分,对普通计时法一说并没有形成概念。

以此为起点,在导入时,我创设了通过看时针和分针同时指向12的钟面,让学生猜测我此时可能在干什么。

有的猜老师可能在吃午饭,有的猜老师可能在睡觉,多种答案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同一个钟面可以表示一天中的两个时刻,怎样表示才能清楚不造成误会呢?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在12时前加上“晚上”、“中午”等这样的时间词就能准确地区分了。

思考:加上时间词多麻烦呀!能不能不用时间词也能把时刻清楚地表示?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不加时间词表示时刻的方法。

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提炼出手机上、电子表上、电脑小票、电视机、营业时间等地方曾出示的时间,顺理成章地引出即将学习的24时计时法。

数学知识往往是以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贴近生活实际。

教学中把新知识的生长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动机。

二、探究新知,系统构建24时计时法,突破难点
一天是从0时开始的,而学生往往因为生活经验的引导,让大家误以为天亮了就是一天开始了。

因此我设计了“20xx年新年钟声敲响的视频”,通过主持人的播报理解:0时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一天是从大家甜甜的睡梦中开始的。

随着时针的脚步,在钟面上走过2圈后,0时——24时浮出水面,其中13时——24时的理解是难点也是重点。

学生会习惯性的数数,对13时的来历却颇为费解。

“你是怎么想的”开启了学生思考的大门。

接着数下去固然是方法之一,更重要的是渗透钟面上的时刻+12得出13时——24时的方法。

在通过课件显示0时——24时每一个时刻的出现,学生便彻底明白了24时计时法的来历,此时重新揭示并理解课题。

本课最大的难点是两种计时法的转换。

同一时刻可以用两种计时法转换,转换的方法是需要学生探讨的。

在出示用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表示一天中的24个整时的比较表后,发问: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答:第一个表表示前半天的时刻(时针第一圈走的时刻),第二个表表示后半天的时刻(时针第二圈走的时刻);普通计时法要用时间词区分,24时计时法不用时间词;普通计时法用的数是1——12,重复了一次,24时计时法是用0——24,分别只用了一次;第一个表(前半天)只是一个有时间词一个没有时间词,数一样,第二个表(后半天)数不同但24时计时法都是用普通计时法的数加上了12诸如此类的发现,学生能找到很多。

而所有的发现都是为了突破两种计时法的转换。

在学生的主动探究、体验过程后,所有的发现都是那么有价值。

此时师指着表格小结并板书转换方法:加减时间词,加减12。

至于为什么要互换,学生们可能也会问到,因为国际通用的是24时计时法,而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是普通计时法,所以为了更好的理解不易出错、计时准确的24时计时法,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转换的学习很有必要。

当某个场合出现了一个24时计时法的时刻时,脑袋中必然要快速地反应出那个时刻是白天或黑夜,以至于不会造成时间误差。

“你喜欢哪种计时法?为什么?”则是体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选择,关注人文素养,两种计时法各有所长。

本节课还有几个方面是我极待加强的:首先是语言功底,一节课下来,我的语言废话太多,显得罗嗦。

其实是知识点过渡不够自然,提问指向性不明确。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提醒自己这些短处,争取上出更好的课。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篇五」
24时计时法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采用,学生并不陌生。

但是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学生较难体会到。

在教学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
课一开始,我通过让学生观察钟面所显示时刻、猜猜老师此时在干什么?切入普通记时法,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平时口头所描述的时间实际就是普通记时法,什么是普通记时法呢?普通记时法就是时针走到几时,就说几时,然后在前面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表示时间的限制词来区别不同的时刻。

这样,不仅深刻认识了普通记时法,并为24时记时法的学习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二、加强直观演示
时间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得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24时计时法,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出课本每一幅图是几时,小朋友在干什么?结合问题想一想、说一说自己在这一时间在做什么,动手拨一拨感受24时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经历、感受了24小时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正确认识24时计时法的教学目的。

三、关注学生的发展
平时教学中,面对学生,我很注意老师的指导作用,学生会的坚决不讲,学生一知半解的,耐心指导,学生不理解的,创造条件引导他们探索解决,力争在学生心目中建立帮他们解疑答惑的好帮手形象。

同时,运用教师教学语言的魅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供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努力后获取成功。

总之,这节课达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的教育目的,不足之处:课堂练习时间不充足。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篇六」
24时计时法的教学反思范文
24计时法是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年月日的又一个知识点。

是学生在学习了年月日掌握了年与月、月与日、年与日的关系以及时分秒的相关知识之后学习的。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基本完成了时间知识的全部内容。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也是对于时间知识的收尾。

另外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掌握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后后进生。

本节课要通过学生观察比较钟面时针转动的特点引出24计时法。

它是学生在认真进行课前研究、仔细观察钟面的基础上探究的。

教师为学生搭建的平台将抽象的24时计时法画成时间轴,降低了难度易于观察比较思考分析。

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全班汇报。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转化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因为认真观察时间轴真正真正明白了24时计时法。

在反复叙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自然就明白了它们之间的换算。

再通过一些练习让不太明白的学生对说多练。

从而达到本节课教学目标。

本节课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了所要学习的知识,但是对于一些学生教师要需较强辅导,对于这部分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巩固。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篇七」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范文
24时计时法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计时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运用的比较多的还是普通计时法。

如何是学生接受24时计时法并学会用它来计时,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教学的开始,我通过龟兔赛跑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出现把时间搞错的情况,该如何避免呢?以此来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有一种探究的欲望,为整节课的学习打造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引入24时计时法时,采用学生写自己的作息时间的方法,因为,虽然日常生活中人们比较习惯运用普通计时法来计时,但是,学生通过种种媒介对24是计时法也不陌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自己发现同伴与自己不同的计时方法,不仅充分的尊重了学生,而且还给了学生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

这样,不仅对新知不感到陌生,还会对其产生极大兴趣。

在练习的设计上,考虑到了数学的生活化,以看电视节目为例,让学生说出对应的另一种计时方法,融数学知识与生活之中,使学生在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有用性的.同时,也对数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教学中,借助学生理解1日=24时,感受到一天时针要转两圈,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下,让学生思考钟表外圈的数表示什么?他和内圈的数有什么联系?让学生独立分析,有困难的话可以和小组的同学商量,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钟面外圈的数表示时针走第三圈时所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刻,这些数和内圈对应的数都相差12,使学生感知,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针走第二圈的时刻时需要加上12,为下面学习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做好铺垫。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立足于新的理念,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桥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篇八」
《24时计时法》这节课,是学生在学完时分秒后学习的,因为时间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是“时间”这部分知识的一个难点。

“24时计时法”,是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生活而又有趣的教材。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普通的计时法比较熟练,而“24时计时法”是交通,运输等部门通用的时间。

教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篇九」
三年级下册数学《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范文
一、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点
学生对时钟的认识停留在能看钟面并读出那个时刻是几时几分,对普通计时法一说并没有形成概念。

以此为起点,在导入时,我创设了通过看时针和分针同时指向12的钟面,让学生猜测我此时可能在干什么。

有的猜老师可能在吃午饭,有的猜老师可能在睡觉,多种答案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同一个钟面可以表示一天中的两个时刻,怎样表示才能清楚不造成误会呢?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在12时前加上“晚上”、“中午”等这样的时间词就能准确地区分了。

思考:加上时间词多麻烦呀!能不能不用时间词也能把时刻清楚地表示?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不加时间词表示时刻的方法。

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提炼出手机上、电子表上、电脑小票、电视机、营业时间等地方曾出示的时间,顺理成章地引出即将学习的24时计时法。

数学知识往往是以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贴近生活实际。

教学中把新知识的生长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动机。

二、探究新知,系统构建24时计时法,突破难点
一天是从0时开始的,而学生往往因为生活经验的引导,让大家误以为天亮了就是一天开始了。

因此我设计了“20xx年新年钟声敲响的视频”,通过主持人的播报理解:0时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一天是从大家甜甜的睡梦中开始的。

随着时针的脚步,在钟面上走过2圈后,0时――24时浮出水面,其中13时――24时的理解是难点也是重点。

学生会习惯性的数数,对13时的来历却颇为费解。

“你是怎么想的”开启了学生思考的大门。

接着数下去固然是方法之一,更重要的是渗透钟面上的时刻+12得出13时――24时的方法。

在通过课件显示0时――24时每一个时刻的出现,学生便彻底明白了24时计时法的来历,此时重新揭示并理解课题。

本课最大的难点是两种计时法的转换。

同一时刻可以用两种计时法转换,转换的方法是需要学生探讨的。

在出示用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表示一天中的24个整时的比较表后,发问: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答:第一个表表示前半天的时刻(时针第一圈走的时刻),第二个表表示后半天的时刻(时针第二圈走的时刻);普通计时法要用时间词区分,24时计时法不用时间词;普通计时法用的数是1――12,重复了一次,24时计时法是用
0――24,分别只用了一次;第一个表(前半天)只是一个有时间词一个没有时间词,数一样,第二个表(后半天)数不同但24时计时法都是用普通计时法的数加上了12诸如此类的发现,学生能找到很多。

而所有的发现都是为了突破两种计时法的转换。

在学生的主动探究、体验过程后,所有的发现都是那么有价值。

此时师指着表格小结并板书转换方法:加减时间词,加减12。

至于为什么要互换,学生们可能也会问到,因为国际通用的是24时计时法,而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是普通计时法,所以为了更好的理解不易出错、计时准确的24时计时法,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转换的学习很有必要。

当某个场合出现了一个24时计时法的时刻时,脑袋中必然要快速地反应出那个时刻是白天或黑夜,以至于不会造成时间误差。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篇十」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今天的这节课整体上的还不错。

几个重要的环节都有按照顺序讲下来了。

不过在细节处理上还是有欠缺的地方。

首先,在上课初时给出的`那几张图片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下生活中24时计时法。

不过在课上我在图片停留的时间上太快了,一闪而过,几乎就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在用画在黑板上的钟表讲解24时计时法时针所走的全过程时候,太独立的讲解了,在比较内外圈的关系的时候,学生说出相差12时的时候,我没有再深入的问这个是怎么得出来。

而是直接就总结了。

因此学生在后面的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互化的时候效果不是很好。

而且由于是独立的讲,所以在讲完这个后出示8时让学生说出24时计时法的表示,学生会觉得太突然了。

没有过渡。

这里如果和后面的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结合来说可能效果更好。

时针走第一圈的时候和第二圈分开来讲,这样实例结合概念学生可能更清楚。

在讲解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之间的区别的时候虽然都说清楚了,可是学生消化的还不是很好,普通计时法一定要在前面加时间词,而24时计时法前不用时间词。

在这点上没有大力的强调,因此学生在后面做这种互换的时候也就会忘记加上时间词。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篇十一」
事先再细致的设计,没有实践终究难发现不足。

先谈谈我上完研讨课的总体感受吧:根据以往的经验,我特别担心学生不思考只等着老师告诉他答案,课堂上又是“安静得很”,好像只有我在演“独角戏”。

因为孩子们一看见有众多人来听课就不发表意见或是一让探究就静静地等着,这些一贯表现让我有些忐忑。

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呢?我灵机一动就利用了本班学生的显著弱点:爱挑毛病、发现错了才去思考。

所以在教学上我采取了设疑――观察――总结――练习中纠错――强调易错点――再练习的教学模式。

虽然在评课的过程中,有教师认为总结性的环节不太完整,没有加上前提条件,比如:板书“时针转动到第二圈后,用原来的时数+12”,不能讲了一个例题后就总结出“原来的时数+12”的不完整规律。

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把“早上6:30”转化成“18:30”。

可我却有不同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