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参与校企合作管理工作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后勤参与校企合作管理工作的研究

作者:陆晓岚

来源:《今日财富》2022年第12期

按照 2017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精神,高校应深化结构改革,充分利用院校资源创办校企合作机制,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而推动校企全面深度合作。本论文根据前期学者的研究和实际情况,提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展示高校后勤在校企合作中所能起到的服务作用、协调沟通监管作用和考核评价作用。为促进院校专业发展、成果商业化转化和提高学生认可程度等方面起到配合促进作用。

为贯彻“十四五”规划,主动对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高职院校为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新型人才,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拓展学生就业渠道,为社会贡献实用型人才而不断调整办学思路。

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存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痼疾。造成的原因纷繁复杂,有以就业为导向的定向委培的學生学习一旦录取,以为就业得到保障,学习缺乏动力,且相对学费偏高;有以学校主动联系的实习基地,工厂企业往往对培训实习生心存顾虑,安排简单重复的工作,学生沦为廉价劳动力甚至是免费劳动力。如此种种,不足一二。虽然早在2015年就有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社会、院校、企业等各方都有挖掘和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的人才的意识和愿景,但现实进展不能说满足了各方需求。究其原因,不外乎一是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平衡各方利益;二是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机制,相关的高职院校和企业管理制度、贴合实际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无法及时纠偏和持续推进。

因此,持续推进落实校企合作,为社会提供符合市场经济所需的实用性人才,凭借符合校企双方实际现状的制度,做到以法度为准绳,以学生为根本,以技能学习为要务,以报效社会为目的,校企双方奋进智力,逐日益新,是可以把校企合作这篇华章做到瑰丽绚烂。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与外延

因社会各行业不断地升级,新科技、新技术不断开发及应用,市场面临迫切需要的人才匮乏,造成毕业生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窘相。高职院校所开学科与市场需求脱节,传统教育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已是应有之题、迫切之需,校企合作本质就是按社会需求、企业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前瞻性地培养学生技能,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切实拥抱市场、满足社会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技能、创新技术,夯实大国工匠的基石。

秉承《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纲领性、指导性的文件,是高职院校进行内涵式发展,产教融合、腠理致密,资源互换、提高办学效率。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在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牵引下,合作领域广阔、合作前景无限。以培养职业素养为本、以培养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为重,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提供培养紧缺型、实战型人才。

校企合作领域宽广,形式多样,机制灵活。良好的校企合作可以节约教育与企业成本。高职院校与企业以合作项目为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有助于学校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有助于提升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有助于持续地、不断地、创新地为社会、为企业输送实用性实战型技术人才。有助于资源共享,提高运营效率。有助于地方科学技术的普及、市场的拓展、经济的发展,人才的贡献。

二、高校后勤视角下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困境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职业院校的兴起,弥补了社会转型期迫切需要技术实践人员的需求,改变了普通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甚至无实践的教育方法,改变了多年不变的教学内容;破除了单一的教育知识;因材施教,注重实践,注重动手能力,开展素质教育等。职业教育是在社会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因此校企合作模式应运而生。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大潮下,在职业技术迭代更新中并不占有优势。其根本原因有:一、与相关前沿企业科学技术相比院校师资培训跟不上最新科技前沿;二、单独依靠院校资金投入基本是杯水车薪,无法达到培训所需的设施设备;三、对地方上政策法规、市场导向等没有企业的嗅觉更灵敏。因此校企合作模式应势而成。

关于校企合作现状及问题的研究现在可以说汗牛充栋而又千篇一律,从合作模式、机制、层次、环境、政策法规等等,不足一二。但却忘了最根本的一点,以学生为根本。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的现状是,成绩最优秀的上重点高中、上重点大学,成绩刷下来的,才去职业高中和职业院校。从社会的期望值、家长的期望值、学习的期望值、学生本人的期望值都会低于上重点大学的,企业与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也不会把目光重点放在这批学生上。要知道,没有人才的培养和产出,企业没前途,民族没希望。

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产业技术人员,学生首先要摆正心态、对自己有准确的认识、客观的定位。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学生的优势。成为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校企合作中的教师要自觉置身于企业的前沿技术之中,敏锐捕捉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使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水平,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可达到提高办学质量,更新教学素材和方法,包括教育设备的更新以及相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可获得稳定的产业技术工人,降低了企业自身培养员工的费用,对有想法有上进心的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要持续深入长期开展校企合作,就要充分了解校企合作存在的弊病,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协调沟通教育类与经济类两种价值取向不同的机构,强化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协调监督制度。保证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顺利深入持续开展下去,在不增加相关组织和人员、费用成本的前提下,有高职院校的后勤肩负起相关职责是可行的。

三、高校后勤参与校企合作的意义

从当前现状来看,高校校企合作随着社会经济、高职教育的发展,合作深度不断加大,合作形式更具有多樣性,为在校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训、实习的机会。校企合作为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从理论知识转向社会实践构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校企合作来达到满足企业、学校及学生的自身诉求,从而达到共赢。目前高校校企合作更多研究的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对校企合作的管理、运行机制,对校企合作的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应对。因此,本文试从高校后勤视角分析,通过校企合作的三个环节,前期的引进,合作过程的监管,以及行之有效的退出管理,参与到校企合作管理。

从高校后勤视角参与到校企合作的管理中,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引进、监管及退出机制,尤其是对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往往前期没有参与,后面协同管理出现被动局面,为达成合作项目被迫加大投入,被企业方予取予求,在基础保障、基建维修等方面被企业牵着鼻子走。对已开展的合作项目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客观评估、及时终止合作、及时止损。要充分发挥高校后勤服务保障特色,在保障过程中开展监管,在监管的同时将保障工作做好。

四、高校后勤在引进校企合作时的管理机制

高校后勤在引进校企合时的管理机制需在三个方面给予保障,首先要有制度上的保障,在制度上把高校后勤作为校企合作中监管部门确立下来,通过制度给予组织保障,成立专管小组,确立监管目的、监管方向、监管责任,明确参与引进的人员不再参与监管,尽可能保证监管和评价工作的公正和客观;其次注重后勤监管人员的培养,注意积累经验,由于校企合作的专业性强,且各个合作项目有较大的跨行业性,这就需要高校后勤监管人员具有一定的多行业的专业性,在通过申请有资历有经验的第三方参与论证合作项目是否适合校内开展,如排污、有害气体、水质污染等情况,对项目的引进和设备投入等,后勤监管人员可从第三方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经验积累。最后要有资金的保障,高校后勤监管人员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光有理论知识,只会纸上谈兵,甚至一知半解是不行的,可以向发展成熟的兄弟学校取经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