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认知活动和过程。

文化翻译是再创造的过程,是译者对原著的认知活动。

从认知过程来看,认知语言学关注创造性以及体验性,这一理论认为,认知过程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翻译结果。

同时,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离开文化背景的翻译很难取得成功。

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切实加强文化意识培养,充分认识到认知语言学对文化翻译教学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是对大脑中相关语言机制进行研究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80年代到90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已经变成为当前新兴的主流语言学流派之一。

通常情况下,学者们认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来源于以下三方面,这三派的相关学者也被看成是英语国家在认知语言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1)从转换生成学派中分裂出来的部分生成语义学家,例如lakoff以及langacker等人。

(2)从功能或认知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的相关学者,例如dirven以及taylor等,这些学者认为利用较为普遍的认知方法对语言的功能以及形式进行研究,能够使得人们对语言表达中的认知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3)对认知进行研究的相关人类学家、哲学家以及心理学家等,主要包括了gibbs、johnson以及putnam等学者。

国内知名学者王寅对国内外知名的认知语言学家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如下定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跨领域学科,强调通过自我认知以及身体经验、借助知识结构以及认知方式等,合理地解释隐藏在语言事实中的认知规律。

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是在现实体验的形势下,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凭借自身所参与的多种互动,在对原文本进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在译作中将原作者所刻画的现实世界以及认知世界反映出来。

认知语言学十分注重体验以及认知所发挥的制约性作用,关注作者、文本、译者以及读者间存在的多重互动关系,期待达到“翻译的和谐性”以及“解释的合理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受到从事翻译活动的相关认知主体之间互动性的影响。

好的翻译虽然存在着译者的积极创作活动,但必须坚持“创而有度”,在创作过程中不能过分发挥,所以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应该是“追求平衡”的。

可见,认知语言学的翻译理论能够为翻译教学带来更好的启迪。

二、心智语言学理论中的文化模型理论教学
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认知观通常将语言能力看成是人们所具备的认知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对语言结构而言,它和人类的主体经验以及概念知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使用者在描写或陈述事物的过程中通常不简单地限定于客观陈述,通常会用更加自然、丰富的意义来描述它们。

比如,人们在描述早餐的过程中,不仅会说自己在早餐时间吃什么,而且还会描述早餐的样式、味道等,这些内容都是人们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他们能够很好地体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经历多种现象,而且还会在这些方面储备数量巨大的经验以及思维概念,也就是语境。

在认知语言学中,通常将属于某种既定领域的所有语境或认知体现叫作认知模型,而且还提出了与大多数认知模型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和人们生活以及文化有密切关系的、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不断整合的模型,这种复杂的完形结构被称为文化模型。

文化模型对人们的认知模型(ungerer f,
schmidh.j.)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以中国人的早餐(breakfast)为例,它是和馒头、米粥以
及咸菜等等这些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的。

这是因为,长时间以来,我国人民业已形成了自
己独特的早餐文化,这也是一种文化模型。

但是,对英国人来说,他们在“早餐”方面“breakfast”并不会和这些事物联系起来,而是会想到面包、牛奶等食物和饮料,这是
英国人在早餐方面的“文化模型”。

相似的案例也适应在从未到过中国的美国人,他们可
能不会存在丝毫和中国春节相关联的概念,这是因为,庆祝春节不是美国人的文化,而且
也没有这方面的经历。

所以,对美国人而言,可能没有任何中国人如何庆祝春节的认识,
这也是他们在这方面的认知模型。

然而,在这些美国人和中国人试图通过交流来理解中国
人如何庆祝春节的过程中,他极有可能会套用相似的认知模型,如庆祝圣诞节这种认知模型,试图更好地了解中国人庆祝春节的情况,这也是不同的文化模型之间的碰撞。

三、文化译者教学分析
在文化翻译教学的问题上,这个课题显得颇为复杂,不但牵涉到诸多理论问题,而且
还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意味。

文化模型理论能够科学合理地指导译者站在认知语言层面开展
翻译教学。

当前很多语言哲学家都将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看成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假如没有文化承载语言的相关意义,语言将徒具形式。

要使使得译者和读者更好地把握和
体会词意,就要深入分析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例如,commonplace,它的汉语意思是
“平平常常的”,假如运用common-or-arden variety来代替commonplace,就能够看出
它承载着英国的相关文化信息;假如运用garden-variety来替代这个词语,它能够体现出
美国文化的相关信息。

所以,不管是翻译理论教学,还是翻译实务教学,都要高度重视译
入语背后的文化因素。

在翻译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开设和跨文化以及文化密切相关
的课程,教授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翻译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从文化层面认识文化翻译,
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以及体味源语言作品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翻译
水平。

四、文化译者教学的注意事项
在翻译教学中,要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文化模型理论为依托,这样能够使教师向学生呈
现的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案例更加形象和具体,而不会显得空洞无味,能够让学生通过文化
翻译教学,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点,理解翻译实质意义。

翻译中存在着“不可译性”以及“可译性”,这两个概念是相对的,其中,难以把握的概念是“不可译性”它们一般都具
有较为特殊的异质性,在语音以及文字方面有着自己的结构性特征,内容涵盖音、形、义(意义)、意(意象和意境)等许多方面。

从这些文化翻译内容在不同语言间的转换过程来看,这些“丧失”都是难以避免的。

因此,如果运用文化模型理论来解释它们,就比较容易理
解这些翻译现象。

运用文化模型理论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从而让学生准确地理解
翻译理论,准确地判断翻译内容的文化特征。

自学了文化模型理论后,学生就能较好地认识到,绝对“拥护原文”仅仅就是一种译
者的理想状况,在两种语言切换过程中要在一定程度上收紧“信”以及“忠”的尺度。


译者过程来看,“意义对意义”被看作就是较为笼统的译者,即使“等值”切换,也无法
全然和原著相吻合。

以英语中的语势(force)为基准,可以用叠字去赢得适当的语势,从
而更好地彰显出来声形美,但英语没叠字,因此无法赢得适当的语势。

比如:“风萧萧兮
易水寒,壮士一回去兮不复还。

”在这一句中,“风萧萧”就是名传千古的绝句,假如将
其译者为“the wind blew and blew”,读者就可以真的僵硬、拗口,无法赢得较好的译
者效果;假如将其译者为“the wind blew desolately”,也就可以指出“基本言之有物”。

通常情况下,语势都就是在独有的意境及精妙的遣词造句中构成的,更能够彰显文
化意义以及含蕴,但要想要达至“耦合”译者的效果,却比较困难。

把认知语言学引入翻译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通过认知过程的变化,掌握翻译技能,成为更出色的翻译家。

文化是语言得以持续发展的稳步动力和基础,因此,教师有责任让
学生理解、把握以及运用“认知——体验——再现”规律,提高自己的文化翻译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