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培元高三年段12月份月考试卷(语文科)(答案在最后)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工作在这个地球的一隅,在一个小圈子里活动。
我们对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充其量只能了解某个方面或某一片段。
我们的见解不可避免地涵盖着要比我们的直接观察更为广泛的空间、更为漫长的时间和更为庞杂的事物,这些见解是由别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
然而,即使是目击者也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再现事件的全貌,因为经验似乎表明,他本人会对事后减弱了的现场印象作些添枝加叶的处理。
实际上,更常见的并不是他凭想象去描绘一个事件,而是对它进行改编。
绝大多数事实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有意加工。
一篇报道乃是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共同产物,其中那个旁观者的角色总是带有选择性倾向,通常还会带有创造性。
我们对事实的认识取决于我们所处的地位和我们的观察习惯。
一个陌生的场面犹如婴儿眼中的世界,是“一种庞杂喧嚣的混乱状态”,就像另一个种族的所有成员在外国游客的眼中全都是一模一样的外国人。
在哥廷根曾召开过一次心理学会议,其间有一批据说是训练有素的观察家接受了一次饶有趣味的实验,主办方预先安排了一场“事件”:突然,会议厅大门被人撞开,一个小丑冲了进来,一个持枪黑人在后面狂追。
他们在大厅中央停下厮打。
整个事件持续了不到20秒钟,“演员们”离开大厅。
会议主席要求在座各位当即写出一篇报告。
交上来的40篇报告中,关于主要事实的错误低于20%的只有1篇,有14篇的错误为20%—40%,有12篇达40%—50%,13篇高达50%以上。
而且,有24篇纯粹是杜撰了10%的细节描述,有10篇的杜撰率高于10%,低于10%的只有6篇。
这样,40名老练的旁观者针对刚刚发生在眼前的这一事件写出了一篇很负责任的报道,却使大多数人了解到一次并未发生的事件。
要想生动详尽地察看所有事物而不加以分类概括,这会使人筋疲力尽,而且,面对五花八门的事物也没有这种可能性。
现代生活匆匆忙忙,五光十色,一些实实在在的差距使人们有了隔阂,既无时间也无机会进行密切交流,我们留心的并不是某个众所周知的类型所具有的特性,而是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去填补剩下的画面。
为了某种彻底单纯的生活方式而抛弃一切成见,可能会导致人类生活索然无味。
最让人难以捉摸是创造并维护成见库的那些因素。
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
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
而且,除非所受的教育能使我们具有敏锐的意识,否则这些先入之见就会强烈影响到整个感知过程。
他是个煽动家,啊,煽动家就是这种人物,所以他就是这种人物。
他是个知识分子;他是个富翁;他是个外国人。
——这与以下说法就大不相同:他是个耶鲁人,但却是个平庸之辈。
——我们对于他(她)的其他情况又有多少了解呢?问题出在成见的性质和我们运用成见时的那种轻信,假如没有切实可行的规则,那么,人为了进行观察而接受预见的习性,就只会导致错误而不会带来简捷。
这些规则最终要取决于构成我们生活哲学的各种样板。
如果我们的哲学认为,这个世界应当按照我们的某种法则去运行,那我们就很可能会喋喋不休地根据我们的法则,描绘世界。
但若我们的哲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这个世界无关紧要的一分子,他的智力程度充其量也只能理解一张粗糙的观念网络的皮相,那么,当我们使用成见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那不过是些成见,就会迅速地控制它们,就会愉快地校正它们。
而且,我们还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观念始于何时、始于何处、如何被我们继承、我们为什么接受。
一切有用的历史都是以这种方式得到澄清的。
它能使我们明白什么样的童话故事、学校课本、传统、小说、戏剧、绘画、言论把一种先入之见注入了此人的头脑,把另一种先入之见注入了彼人的头脑。
那些想要审查艺术的人士,至少不会低估这种影响。
他们一般是对它进行曲解,而且几乎总是愚蠢地试图
阻止别人发现未经他们认可的事物。
但无论如何,就像臧否诗人的柏拉图一样——“诗歌和诗人干扰了我们宁静的灵魂和对世界的理性判断”,他们模模糊糊地感到,通过虚构而形成的模式往往会被强加给现实。
因此,每当我们谈到某一批人的思想,谈到法国人的思想、军事家的思想、布尔什维克的思想时,往往就会陷入混乱。
(摘编自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成见”一章,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由报道和想象拼合的见解不可避免地超出人们只能了解的某个方面或某一片段。
B.经验表明,即使目击者,也会因事后减弱了事件现场印象而不可能真实再现事件全貌,只能作些添枝加叶的想象处理。
C.面对五花八门的事物,希望对其不加分类概括而生动详尽地观察的做法,既缺少可能性,也会使观察者筋疲力尽。
D.在作者看来,成见有其积极意义,为了某种彻底单纯的生活方式而抛弃一切成见,可能会导致人类生活索然无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篇报道所呈现的事实,常会经过当事人和知情者共同的有意加工,旁观的知情者对事实的观察总是带有选择性,甚至创造性。
B.教育能使人具有敏锐的意识,有效识别一些先入之见的侵入,而使对事物的感知过程不至于受到强烈影响,以致陷入错误。
C.作者在第六段中谈到“一切有用的历史都是以这种方式得到澄清的”,“这种方式”是指那些构成人们生活哲学的各种样板。
D.想要审查艺术的人士,希望世界应当按照某种法则去运行,并根据这种法则描绘世界,并以此阻止别人发现未经他们认可的事物。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材料来支撑作者文中所表达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孔子重视个人修养,在《论语·子罕》中提出君子应该杜绝的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阿Q见城里人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凳子,油煎大头鱼却加上切细的葱丝,心想“这也是错的,可笑!”C.《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听闻渔人到来,都来打听消息,之后各家又把他请到家中,拿出酒食来款待。
D.欣赏画展作品时,人们常习惯于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某种艺术流派风格观察展览作品,并作出好恶评判。
4.作者引述哥廷根心理学会议观察实验,旨在表达什么观点,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4分)
5.本文以人们对世界的见解切入,逐次引申到核心话题“成见”。
讨论成见问题时,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说明自己观点?请根据文本分析。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菜白金科
徒弟是半道上捡的。
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
①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
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
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
”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来了。
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儿。
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姓殷的人家做活儿。
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十八岁了,母亲为她招了个上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好成亲过日子,就请了木匠。
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
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
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
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说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岔子了。
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不住宿的,主家要管两顿饭。
木匠的家离着榆树沟十里挂零,一早一晚打来回就行,用不着住宿。
再说了,殷家只有母女俩,住下也不合适。
通常的,上工第一天,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
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
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
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
日子艰难,大家都懂。
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
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那就师徒俩一块儿用饭了。
木匠好酒。
②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
等到他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经破了鱼身了。
木匠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
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
现在,朝上的这面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鱼肉,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
这样的话,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桌了。
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
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
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
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
③母亲知道这是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
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
殷家的活儿做完了。
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
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
”
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
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
”
母女俩面面相觑。
等到去师徒俩吃饭的屋里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
日月如梭。
一转眼,梅的儿子也十八岁了。
梅要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
这时候木匠已经老了,做不动了。
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
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城里了,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
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
梅就说,咱庄户人家,结实耐用就行。
后生就有些郁闷。
吃午饭了。
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梅的男人陪着后生,入了席。
一开吃,后生就看上那条咸鱼了。
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
后生可不懂“看菜”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
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
④却是怎么也夹不动。
梅的男人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
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
后生的脸腾地红了。
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
(原载《小小说月刊》2020年9月上)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9分)
A.小说生活气息浓郁。
语言平白晓畅,同时又不失生动形象,这与汪曾祺作品的平淡自然、韵味无穷的语言风格类似。
B.木匠把徒弟带着一起上工,教他技艺和规矩,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
C.见过大世面、洋玩意儿的新木匠来梅家里上工后,经历了由骄傲不屑到郁闷不解,再到尴尬羞愧,最后端正态度的心理变化。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视野开阔,自由灵活地展现了跨度较长的乡村生活。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综合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了徒弟当时的落魄可怜。
B.句子②展现出木匠的悠然自得、闲适惬意,与后文发现徒弟吃鱼之后的紧张焦急形成对比。
C.句子③中的“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增强了情节的连贯性。
D.句子④聚焦新木匠的动作,单独成段,似电影的特写镜头,展现了“木鱼”的栩栩如生。
8.看起来“煞是喜人”的咸鱼却是条“木鱼”,这一结果虽出人意料,但前文多处伏笔又使之合情合理。
除开头提到木匠尤善雕刻以外,文章还有哪些伏笔?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分)
9.小说描写了特定时代的乡村风俗和手艺人的人情世故,有评论家称“《看菜》透露出苦涩,但也不乏温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
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故晏子见公。
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
汤①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
诛暴不避强,替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
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
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
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轹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
..,是以桀纣以灭,般夏以衰。
今公自奋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而循灭君之行,用此存者,婴未闻有也。
”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材料二: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①事葛②,文王事昆夷③;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④事獯鬻⑤,勾践事吴。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之!
“《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
..于天下,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
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注]①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
②葛,葛伯,葛国的国君。
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
③昆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④太王,周文王的祖父。
⑤獯鬻,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义理,指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与儒家“仁政”的施政主张相通。
B.“旅”,指旅客,与《论语·先进·侍坐章》中“加之以师旅”的“旅”词义不同。
C.“安”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知止以安人”的“安”用法相同。
D.衡行,“衡”通“横”,指恶人胡作非为,与“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子见齐庄公矜夸勇力,忽视道义,导致众多社会问题,于是有理有据地进谏,可见晏子关心国政,且富有善于进谏的智慧和敢于直谏的勇气。
B.晏子具历史的纵向眼光,借古夏桀、商纣因残暴勇力,哪怕有推侈、大戏、费仲、恶来之类贤士,也终至衰亡,讽今以警示君王须遵圣王之德。
C.孟子倡导的“交邻国有道”,仁德之君虽国强,也能达观地侍奉小国,不以强凌弱;智慧之君身处弱势,能敬畏地侍奉大国,求生存发展之道。
D.从晏子与孟子观点来看,商汤既会用兵征伐,吞并他国,又能善待弱小国家,不恃强凌弱,两种行为看似矛盾,其实统一于“仁”的思想根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
(2)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14.两文分别倡导怎样的“勇”,反对怎样的“勇”?(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答洛阳主人陈子昂
平生白云志,早爱赤松①游。
事亲恨未立,从宦此中州②。
主人亦何问,旅客非悠悠。
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
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③。
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
宁随当代子,倾侧且沉浮。
[注]①赤松:赤松子,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仙人。
②中州:指京城,诗人此时居东都洛阳任麟台正字。
③《史记·平津侯列传》载,汉武帝时公孙弘初为博士,后拜御史大夫,三升为丞相,封平津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前四句写自己放弃早年之志到东都洛阳从官是因为要奉养双亲。
B.诗人在诗中回答主人的质疑:自己虽然是客居之人,却绝非庸碌之辈。
C.最后两句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绝不会与势利小人随波浮沉的志向。
D.陈子昂的诗歌明朗刚健,一扫初唐颓靡之风,本诗是他这一风格代表。
16.有学者认为: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
此诗也体现出鲜明的“儒道互补”思想,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明确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错误的做法,表现出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表明自己改革的力度和决心之前,先以让步的方式说,如果司马光指责自己在位时间很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自己知罪。
(3)王安石的《桂枝香(登临送目)》中“_______________”写水,“_______________写山,从总体上写出了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粉丝号称“磁铁”,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三体》的,另外一种是没有看过《三体》的。
由此可见A
小说以人类探索外星文明为开始,①人类发出的信号被4光年外的三体文明接收。
②三体文明是一个比地球文明更高级的文明,③但却反复经受着毁灭与重生。
④寻找其他适合居住的星球成为三体文明仅有的唯一的出路。
⑤在接到地球发出的信号以后,⑥他们立刻向地球派出庞大的三体舰队,⑦人类危在旦夕。
⑧在遭到三体舰队攻击后,⑨人类在风雨中筹划未来,在罅隙中求得生存,⑩可是作者最后还是一狠心让太阳系在维度打击中毁灭。
“宇宙社会学”是《三体》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他人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
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个文明都野蛮生长,它能够永远维续下去的唯一前提就是将其他文明消灭掉。
B?人类的选择应该只能是合作或较量。
外星文明只是作家想象出来的,但无论是否存在外星文
明,小说都在提醒我们,人类不要执着于内斗,要把眼光投之于永恒的时空。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绍兴到西兴本有汽油船。
我因急于来杭,又因年来逐逐于火车轮船之中,也想“回到”航船里,领略先代生活的异样的趣味;所以不顾亲戚们的坚留和劝说(他们说航船里是很苦的),毅然决然的干下午六时左右下了船。
有了“物质文明”的汽油船,却又有“精神文明”的航船,使我们徘徊
..其间,左右顾而乐之,真是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幸福了!
航船中的乘客大都是小商人,两个军升是例外。
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我区区或者可充个数儿,——因为我曾读过几年书,又忝为大夫之后——但也是例外之例外!真的,那班士大夫到哪里去了呢?这不消说得,都
到了轮船黑去了!士大夫虽也擎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但千虑不免一失,竟为那物质文明的孙儿
..,满身洋油气
的小顽意儿骗得定定的,忍心害理的撇了那老相好
...。
于是航船虽然照常行驶,而光彩已减少许多!这确是一件可以慨叹的事;而“国粹将亡”的呼声,似也不是徒然的了。
呜呼,是谁之咎欤?
(节选自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20.下列句子中的“徘徊”和文中加点的“徘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徘徊在清冷的月光下寻觅桂树散发出来的丝缕清香。
B.徘徊者变成同意者,反对者变成徘徊者。
C.西看看夕阳,东望望山影,我徘徊而不忍去。
D.这个厂每月的产值一直在三百万徘徊。
21.词语在语境中会带有特定的感情色彩,请以“孙儿”“老相好”两词为例进行分析(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改成“那班士大夫真的不消说都到了轮船里去了”,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子夏的学生问子张关于交往、交友的问题。
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讲的?”学生回答:“子夏说可交的就交往,不可交的就拒绝”。
子张说:“跟我听到的不一样:君子尊重贤人,也接纳普通人,嘉许好人而同情能力不足的人。
”
子夏厚道老实,孔子以慎交而诲之,免其泛交而受骗;子张好胜偏激,孔子以泛交而诲之,制其偏狂之弊。
阅读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交友思考,选择子夏或子张一方的立场,撰写一篇辩论稿,为自己的观点立论,并反驳对方的观点。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定立意;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