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2.强调原子结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根据课堂讲解和课本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序数、原子量的计算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掌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概念,理解原子序数、原子量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表示方法,能够识别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例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b.根据原子序数、原子量判断元素。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3.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鼓励学生互评,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a.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序数、原子量的含义。
b.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识别和绘制方法。
c.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c.教师适时给予指导,点拨学生思路,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3.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a.以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b.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化学的趣味性。
4.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a.教会学生运用类比法,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降低学习难度。
b.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要求:分工合作,观点明确,论述充分,报告格式规范。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共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共2课时)教学设计
2.练习形式:采用个人练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练习中查漏补缺,提高解题能力。
3.解答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解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
2.强调重点知识,对难点内容进行梳理,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教学过程:
-课时一:通过导入、新课内容、课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原子基本结构,理解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课时二:通过复习、新课内容、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并能应用于解释化学现象。
4.评价与反馈: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设计一道家庭实验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模拟原子结构模型,并拍摄照片或视频,记录实验过程和成果。
3.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撰写一篇短文,介绍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4.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化学键的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分层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探索原子结构相关的拓展知识。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序数等;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难点:理解原子内部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的排列规律;将原子结构知识应用于解释化学现象。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模型、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4.掌握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原子中质子、中子、电子的数量关系和电性是如何影响原子的性质?
b.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是如何确定的?
c.如何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
a.判断题: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
4.每位同学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含金属元素的物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该元素的原子结构,并撰写一篇简短的科普文章,介绍该元素的特点及应用。
5.小组合作,制作关于原子结构的科普海报,要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
6.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的结论。
1.利用图片展示常见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并提出问题:“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代表了什么?原子量是如何确定的?”
2.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分子知识,提出问题:“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分子与原子有何区别和联系?”
3.激发学生思考:“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的结构,那么原子内部又是怎样的呢?”以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的结构。
4.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学习心得。通过组内互助,提高学生对教学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5.强化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及时巩固所学知识。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6.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责任感。通过介绍科学家在原子结构研究方面的贡献,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4.学会使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的结构,并能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原子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结构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1.拓展资源:
-《化学之原子的结构》:提供关于原子结构的详细介绍,包括原子核和电子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原子结构模型》:通过3D模型和动画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
-《原子的结构实验》:介绍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实验,如电子散射实验和原子光谱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更好地理解原子结构。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原子的结构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原子的结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原子的结构教学目标和原子的结构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原子的结构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学生可以就阅读材料和视频中的内容提出疑问,教师将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学生需要就阅读材料和视频中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撰写一篇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以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可以就阅读材料和视频中的内容进行实践操作,如制作原子模型等,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可以参与科学讨论和学术竞赛,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自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观点,提高自己的科学表达和交流能力。
-学生可以进行一些家庭小实验,如制作原子模型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互动式教学:我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5.互动性和参与性:邀请学生上台用粉笔圈出重点和关键词,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设计填空题或选择题,让学生在黑板上填写答案,增强互动性;通过小组竞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初中化学_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2、初步了解核外电子运动及排布规律,并学会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过原子构成的有关知识,已建立起了原子结构的模型;在九年级化学的学习中,已对物质的微观构成奥秘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些正是本课题学习的基础。

学生在其他自然学科的学习和前几单元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学生对九年级新开的化学有一定的新奇感和兴趣,这正是我们教学的优势。

但从本单元起,化学学习从单纯的宏观物质认识进入到抽象的化学理论的学习,一些学生会由此失去兴趣甚至掉队,这是本课题开始必须在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效果分析
1,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只在课堂教学中起。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原子的结构》处于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第2课题,本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还是全教材的重点知识之一,所以本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优势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节课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

2. 学情分析:
我县地处偏远山区,学生课外知识有限,而本课题内容又较抽象,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好在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节课将继续带领学生探究原子质量有多大、体积有多大,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等。

【教学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道中子数只与原子的质量有关系,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

3.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情境教学、PPT、多媒体展示、讲解相结合。

【教学手段】
实物、多媒(包含相关知识的图片、视频、动画)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正电),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不带电)
核外电子(负电),每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二、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

2、计算公式。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4.拓展阅读:
a.阅读教材第58页的“科学家的故事”,了解科学家们探索原子结构的艰辛历程。
b.拓展阅读有关原子结构的前沿研究,如量子力学、原子核模型等,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字迹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2.书面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实践作业和探究作业可适当延长提交时间。
3.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分工合作,确保作业质量。
2.实践作业:
a.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如铁生锈、电池放电等,分析其中的原子结构变化,并撰写观察报告。
b.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放射性元素的应用,如核电站、医学诊断等,并结合原子结构知识进行简要解释。
3.探究作业:
a.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关于原子结构的实验,验证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的关系。
b.针对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观察现象和结论。
4.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可能对化学学科存在一定的偏见,教师应通过生动的教学实例,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念。
5.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提供个性化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的理解。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设计丰富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使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在化学科学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敬畏之心。

第三单元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认识原子的结构,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2) 能解释原子不带电的原因,知道原子内部各粒子间的关系。

2. 知识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对微观的讨论,归纳出原子的结构。

(2) 通过对材料的阅读交流,认识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 在交流、讨论中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 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
2. 教学难点:原子各粒子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人教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课题2原子的结构课时1

人教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课题2原子的结构课时1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如使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物质表面结构,进而推断原子的排列方式。
-学生能够通过收集数据,运用数学工具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验证原子结构的理论。
2.运用模型和比喻,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指导学生构建原子结构模型,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原子结构。
人教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课题2原子的结构课时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概念。
-学生能够描述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运动。
-学生能够通过模型和示意图,解释原子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并能从中获取原子序数、原子量等信息。
3.撰写科学小论文: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原子结构相关话题,如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等,撰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500字左右。
4.家庭小实验:
-设计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实验要求安全、环保,鼓励家长参与,共同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
-教师通过展示原子结构的神奇之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理解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原子结构,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内在联系,意识到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参与环保活动,提倡绿色化学。

中学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中学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中学化学(原子的结构)优秀教学设计章节名称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结构方案学时 1课时学习内容分析本单元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本单元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

课题2(原子的结构)包含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原子的结构不仅包含原子构成粒子的种类和数量,也包含构成原子的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在层次、电性、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相互联系,教学中应从结构的角度系统地认识原子的构成。

学习者分析本单元教材的特点是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肯定的困难。

还好,此前学生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究了物质构成的奇妙,可能他们并不满足,还想了解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有多大?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

抓住这些特点,学习本课题。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本主题旨在援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奇妙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探究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援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②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①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奇妙感,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猎取的信息进行加工;②通过商量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b.结合元素周期表,分析至少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量和最外层电子数,预测它们的化学性质,并简述预测依据。
c.根据实验现象,解释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要求语言表达清晰,逻辑性强。
2.实践作业:
a.设计一个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实验结果。
b.收集有关原子结构的生活实例,分析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以短文形式呈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学生在合作交流方面有待提高,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以及电子排布规律;原子序数、原子量的概念及应用;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2.难点:原子结构的抽象性和微观性,学生对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原子序数、原子量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实验操作和现象的观察。
3.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
4.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如观察、分析、归纳等,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a.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原子结构、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3)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个性化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重点知识。
4.教学评价:
(1)通过课堂提问、随堂练习、实验报告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掌握程度。
(2)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过程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3、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我发现:(①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径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③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通过展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得出: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小组资料查阅,主动发现原子的探索历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互动交流中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环节二原子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揭秘(指向目标2)【问】原子核还能再分吗?资料介绍,卢瑟福发现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9年费米带领一群科学家发射中子以分裂原子,意味着核时代的到来。

此后人人谈核色变,直到《核不扩散条约》的签署,核裂变才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质子、中子【生】查阅课本得知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粒子种类电性质子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一个单位负电荷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观察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还发现了什么?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①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③原子里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④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活动设计意图化学课堂除了实验探究能力,还需要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分析,用理性分析看待问题。

环节三原子质量的表示(指向目标3)展示碳原子、氧原子、铁原子原子质量的测定值发现:原子的质量很小,记忆、计算都很不方便引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该原子的实际质量(Kg)相对原子质量(Ar)=标准碳原子质量(Kg)*1/12(要求:不需要自己计算,但要会查eg:C、Fe、O)注:①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而不是“千克”、“克”等。

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
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图形和表格数据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1、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观点。

2、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以氯化钠形成为例介绍离子(阴、阳)的概念,明确原子与离子的区别。

难点:1、原子与离子的区别,离子符号与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模式:模型和图表探究式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氯化钠形成过程模型图
教学过程:
环节三总结反思【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学习,谈谈
你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思考、回答引导学生归纳
所学知识,进
一步巩固和反
思对知识理
解。

板书提纲一、离子:1、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阴、阳离子)。

3、表示方法:如Na+、Cl-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2、特点:相对质量、比值、单位为1
3、公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六、练习题:1、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是、、。

氧气是由大量的聚集而成的,氢气是由大量的聚集而成的,水是由大量的聚集而成的;我们常见的金属(Fe、Hg等)和稀有气体(He等)以及C、Si等都是由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构成的。

2
选项事实或现象解释
A 八月桂花,十里飘香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B 水银温度计里的水银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C 25m3石油气可加压装入0.024m3的钢瓶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D 浓氨水和浓盐酸接近时“空中生烟”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3、下列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金属原子的是(填序号,下同),表示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是,表示阳离子是。

4. 从如图所示的两种微粒结构示意图中,所获取信息不正确的是()
A.它们属于同种元素B.它们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C.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D.①表示阴离子,②表示原子
5.不同元素之间肯定不同的是()
①核电荷数②电子数③质子数④电子层数⑤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
A.①③B.④C.③④⑤D.①②③
6. 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物体热胀冷缩就是物体中粒子大小的改变
C. 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 在化学反应中,任何离子都不能再分
7.原子序数为94的钚(Pu)是一种核原料,该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239,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145 B.核外电子数为94
C.质子数为94 D.核电荷数为239
七、5分钟检测题:
1、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613C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

下列关于53131I和53127I 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各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B.属于同种元素
C.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D.各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2、(1)用化学符号表示:2个氮原子,1个二氧化硫分子
(2)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金属原子的是(填序号,下同),表示非金属元素原子是,表示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是。

3、右图是锂原子的构成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锂元素原子的原子序数为。

(2)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填字母)。

(3)
下列对原子构成的理解错误的是(填字母)。

A.原子整体不显电性B.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
C.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下面是钠原子和氯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3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氯原子的核电荷数是;钠原子与氯原子的最本质区别是。

(2)在钠和氯气生成氯化钠的反应中,得到电子的是原子;Na+的结构示意图是(填字母)。

5. 根据下列五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用序号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微粒能表示原子的是,能表示金属原子的是,能表示阳离子的是,能表示阴离子的是。

22160 5690 嚐33685 8395 莕4 L25286 62C6 拆20012 4E2C 丬31006 791E 礞37788 939C 鎜39127 98D7 飗35833 8BF9 诹24477 5F9D 徝Q?。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