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读后感500字范文(十篇)最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美》读后感500字范文(十篇)最新
美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认识美?朱光潜先生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是一个关系
到能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美学难题的大问题。
这也是这本书的根本
问题,到底什么是美学。
我通过读这本书分析出了三个重点问题:1)美学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美
的定义是不同的。
2)通过谈美,引入了许多治学的问题和很多怎样做人的问题。
3)美学源自于生活,研究个方面美学,要从生活中找到根源。
当美学发展到了21世纪,他并不拘泥于艺术上的美学,而是彻底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也处处有美学,并且,关注自己心灵,精神成长的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研究美学。
举个例子,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了,而房屋装修更是一门重要的美学学问,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日式家居以及中西合璧等等。
所以美学能为人带来幸福的生活,它不是实用主义,而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他可以让人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以及精神上的享受。
不仅仅是生活,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谈了许多只学为人的道理,对
于怎样开展治学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事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不
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
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干扰和阻碍
的勇气。
”很显然作者是很重美学这门学问的。
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学呢?如
果一个人能将美学融入到自己的人格,那么他就能内外兼修,他处理问题又潇洒的风采,研究问题又有严谨的态度,这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及”吧。
最后我想提朱光潜先生奉行的“三信主义”。
即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应该做而
能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得起,不推诿给别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
此时做,不推延给未来。
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
的另一地去做。
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很值得我们青
少年去学习。
《谈美》读后感500字范文篇2
本文作者朱光潜,字孟实。
他90岁生涯的大部分都贡献给了中国的美学事业,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由著名的开明书店出版。
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发人思考,指点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30多次的畅销书。
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展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
于是,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作了这本《谈美》。
作者是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不厚的小册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
而我,读了这本书后同样受益匪浅。
美是联想所产生的吗?作者借用牛希济的两句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指出“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而是“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
求它的价值”。
由萋萋芳草,联想到绿罗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联想到金钱,并不是
所有的联想,都是美的。
纯粹的
美,永远是一种“专注”,离开了专注,就已经离开了美了。
讲解了基本的美学观念之后,作者又进一步跟我们谈了艺术与游戏、艺术与想象、
创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告诉我们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作者借司空图《诗品》中的一句话“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指出:“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
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
“意象”是朱光潜美
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
没有情感的统帅,想象也许会杂乱纷纭,有了情感的主导,则纲举目张,“意”与“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
文艺理论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
”我认为确实如此,通过他的讲解,我真正认识了美,欣赏了美,发现了美。
他的见解也的确“人性化”。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
”
我认为学习美学也好,学习艺术也好,关键不在能否掌握一两种技能,而是要看我
们能否达到一种境界。
若能够达到朱光潜先生所崇尚的“艺术化的人生”,恐怕可以说“今生无愧”了。
《谈美》读后感500字范文篇3
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美无处不在,然,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
一个人,其肉身与灵魂一体塑造出外在形象。
皆是个人内在修养的表征,灵魂所追
求的高度往往折射出个人情操。
人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往往见
诸于个人情趣。
情趣根源于人生,艺术又是情趣的表现,因而艺术与人生紧密相连。
今
日所谈关于美的言论,与艺术相连,更根植于人生,因为生活本就是一门艺术,而艺术
的殿堂正是通向美的云端。
人生的艺术化把“真”、“善”、“美”集成一体,如此这
般美便有律可循,继而引起人的情感活动,并影响个人的现实活动。
所以,小美见诸于
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
不同于古人吟诗作对大谈风月,谈美,要求人生美化,进而人心净化,领略美蕴含
的时代思想与情趣。
因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而伟大的
事业都出自于宏伟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所以把人生看成一门艺术,在创造和欣赏时都
抱着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的心态而不计较利害得失,往往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当今社会
浮躁之气可见斑驳,以强硬的态度为达到目的施展“三头六臂”的人不在话下,而趋功
近利往往容易蒙蔽人心,这般不能免俗,便与美失之交臂。
纵观世界各国成功人士,志
存高远,眼光独到,正是以美的眼光剖析事物,多角度欣赏,以美感的态度追求完美,
才能有所收获。
一个人,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正因为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所以做事更能够放开自我,更偏重于直觉思考。
你以为他在天马行空,其实他在探索更深层的意境。
所以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意志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里活动偏重于直觉,便能更加敏感于善恶、真伪、美丑,真善美也就见诸于此。
正如我们看崇山峻岭,阅世人无数,叹流年如梦,悔当初所遇,惊羡他乡林业高楼,醉情古朴茂林觞咏,都如隔岸赏花,陆上观雾,不受利害关系牵绊,自能以雪亮的眼光窥视所有的物象。
所以把美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往往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进而品味出它独特的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只有这种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才是一种具有客观意义的实在。
这种对于美的理解,是渗透进精神层面的定义。
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随之改变,而人骨子里的美感经验却是可寻其迹。
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便不自觉陶冶了性情。
可见,美好事物的不自觉的影响,对于个人修养的培养,是有一定好处的。
对于美,存着欣赏的心去感受它,需要有考据与批评。
脚踏实地地研究事物,自省
的同时把事物放在作品之外评判美丑,无所谓杂念,无所谓纷扰,便能更加客观的领略
个中滋味。
而美之中既要有人情又要有物理,虽所爱但不加以欲念,虽不喜不偏以歪理,胸无纤尘,以观其趣,美尽自得。
生活尽是美,仰望天空,明月繁星薄云相辉映;脚踏实地,天时地利人和齐汇集。
肉眼可识美,常眼前一亮;心中可识美,便如清泉润心。
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
所以,以美之心度量所见,发现美,感受美,传递美,天下大美。
《谈美》读后感500字范文篇4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我初二的时候。
那时候的我,年幼懵懂,翻了前几页,却不能读懂,就认为我没有那么高的造诣,读不懂书中的奥秘,也不能理解朱自清先生书中所谈的“美”,便一直耽搁下了。
时至今日,当我重新翻开这一本书,里面的内容已不似当年那般生涩难懂。
《谈美》写于1932年,是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第十三封信”。
他曾说:“在写这封信时,我和平时写信给我的弟弟妹妹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
什么就写什么,什么
书也不去翻看,我说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
本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本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如何欣赏美和”以及“如何创造美”。
前三章主要围绕“美感是什么”进行了回答和探讨;四至六章则针对“一般人将寻常快感、联想以及考据与批评认为美感的经验是一种大误解”这一问题进行说明;第七章
和第八章则针对“自然美”这一概念进行阐释;第九章到第十四章则引导读者“如何创
造美”;最后一章则约略地探讨了人生与艺术的关系。
从什么是“美感”这一最基本的
概念入手,先是启发读者“如何欣赏美”,继而“如何创造美”,再到如何“将美与人
生意义相结合”,让“零基础”的读者从最浅显的概念开
始,一步步深入美学的世界,从对美的“欣赏者”的角度慢慢转变为“创造者”,
最后在了解了这最基本的美学知识后开始尝试将所学融入到生活中,上升到“如何做人”这一看似“深奥”的话题。
然而作者轻松的笔触与合理的结构安排,却并没有让人感到
丝毫的沉重感,将学术与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浑然天成地融合,让刚刚还在沉浸在“美学”的学术熏陶中读者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尽显大师风范。
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种训练造就我的思想的定型,注定我的写作的命运。
我写说理文很容易,有理我都可以说得出,很难说的理我都能用很浅的话说出来。
“朱光潜自始至终都喜欢使用的写作形式,他追求的的审美效果,如同朋友之间促膝谈心,开诚布公,家常白话,娓娓道来。
《谈美》的读者乃是中学生,朱先生在写作时必须放下身段降低高度,必须将抽象的概念和高深的道理简单化通俗化。
所以朱光潜的说理文总是洞见源于生活,来自体验。
读《谈美》,让我们觉得,美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东西。
《谈美》第一章《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朱光潜的自我评论:”很难说的理我都能用很浅的话说出来“。
朱光潜谈美学,不像其他文学家那样用概念、用文字抽象地空谈,而是从真、善、美三大人类价值的基本分野入手,他把真善美三种抽象价值转化为”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将道理活生生地”化“在人人可以直接感受的经验之中,幽灵般虚无飘渺的”价值“拥有了形体,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仿佛生活中可以触摸的文具或碗筷。
所以我觉得,《谈美》可能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关于美学的作品了!
我比较喜欢的是第二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朱先生为我们揭示了”美感
“获得一条重要途径——即”美和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他摆在
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朱先生先用自身的一个例子,认为距离自己远的东西比自己身
边的东西更”美“,认为新奇的东西比熟悉的东西更具有美感。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对比,说明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
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
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
而若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
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
它们本身的形象。
无论是对于游历新境时所感到的美,还是历史上话题人物身世和人格的所感,其实
都是将事物独立于世俗之外,即使其与环境及一切条件绝缘,才能获得”真正的美“,
使其孤立于功利的用途。
美和实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
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而且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艺术的
美感当中。
一些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和
神秘感,从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
有了距离,才会有向往,美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同样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既有主观又有客观,或者说既要有作者的情感又要
能跳出情感来客观审视。
美的艺术的创作,既不可过于主观而物我不分,也不可绝对客
观而令作品趣味索然。
所以,发现美的过程即是脱离实用性、逐渐走向客观的过程。
人
事景物,脱离了我们的日常实用,其中所蕴含的美感才有机会被我们所发现。
在《谈美》的最后一章,朱先生强调了,美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大舞台,生活是可以艺术化的,谁知道如何把握一种”度“,谁懂得”和谐“的规律谁就能艺术的生活,有情趣的生活,那是一种驾驭生活的本领,要辛苦要勤奋,有所得有所失,得失来去全赖一种心境,心多宽路就多宽,豁达乐观的心境就是艺术,因为那是一种精神境界,是积极生活的态度,多留意生活,留意不经意的一个灵感,细细体味心境、宇宙、斗转星移,日月流转的变化,有情趣的生活、带一颗感激的心珍惜生活。
在欣赏事物的时候,当你发现事物别人说不知的美后,不仅使自己身心愉悦,而且让艺术细胞得以熏陶。
在发现、感受美的同时,愉悦自己,享受生活。
当第十五章结束,对于朱先生说的人生的艺术化在本节中已经分析的及其透彻了。
读完此书,更见朱先生对美、对艺术理解的功力。
”慢慢走,欣赏啊!“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驻足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品味一下生活。
”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现在人们都提倡要艺术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精致更有情趣,心态的平衡也是关键所在,豁达乐观的心境就是艺术。
希望每个人都能擦亮自己的眼睛,用心发现生活生活中的美,用正确的品味点点滴滴的美,艺术生活从现在开始!
《谈美》读后感500字范文篇5
朱光潜(1897—1986),安徽铜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中国现代
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读过朱先生的《谈美》和《文艺心理学》,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
证实为欣赏,称赞。
以下罗列每一章节的精彩之处,略赋个人拙思主观之感,引以对朱
先生之《谈美》的敬意。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
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
一
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
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
的完美概念。
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
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
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
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
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
值的一面”。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
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
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
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应该也是其中道理。
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
相声有说、学、逗、唱。
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规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实际生活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活。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
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这个段落里朱先生引用《庄子。
秋水》里的一个小说明了人的美感经验的道理,即:美感经验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
人的认知有时是伴随人的主观情趣来判
断事物的。
那么这种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
等情绪映射到身边的事物中去。
这种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经验息息相关的。
如同朱先生讲
到在欣赏古松时,除却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还有个人对古松的内心欣赏情趣也会
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赏者的个人认知经验在里面,这也是人们看到某某事物时会说:
我认为如何如何,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
其实人们在对事物赋予个人的某种情趣的定义
同时人们也在不经意中模仿着事物本身的一些属性。
也就是说人的美感经验不是单独的
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观情趣独立产生,因为事物的物理属性,因为人的移情作用,两种
属性的结合造就了人的美感经验。
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其实美感和快感无时无刻都冲斥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但究其出发点就又产生了前面朱先生讲的不同态度的问题。
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而快感是处于实际应用的目的。
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会产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会产生快感,但这些都不会有美感。
雕像和英国姑娘一个是雕塑艺术品一个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单从实用角度出发那还是英国姑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
在这里朱先生告诉我们明确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对于美的欣赏要不带功利和实用的心态去看去理解。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我姑且如此解释朱先生的这段文章。
联想是偶然的、杂乱的、无序的,而美感的东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结构的、抽离出来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谐状态的东西。
美感经验可以使人产生对事物的联想,而单纯的联想不能算做美感经验。
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种直觉。
一瞬间的感受。
而联想会带着思考,这种思考会把事物引到其他不相干的事物中去,无法直接单纯的欣赏一件事物本身,而会产生浮想联翩的心理活动,所以美感经验同联想是有不同含义的两种概念,不能混淆。
《谈美》读后感500字范文篇6
俗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自古以来,人们就自然而然的在不断的追求美,无论是外表的美,还是心灵的美,只要能被认可为美的东西,就是值得追逐的。
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在不断的加深对美的理解,对美的解读也在变化。
但无论怎么变,美的核心却是始终如一的。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就有一本叫做《谈美》的书,以自己的认识来谈对美的理解。
而
这里的美,当然不仅仅是外表的美丽了。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
这是作者朱光潜为人的准则也是全书的一个基本观点,我认为本书<谈美>的一个落脚点
就在于如何来“出世”。
就像他自己说的,他是在谈论美学的基本思想,在此基础上将“美”推及到人生万象,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便是“独立之美”。
在作者第一封信中所举的古松的例子,就是如此。
庭院中的一颗古松,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种实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学家的客观角度,如植物学家,另一种则是以美学家的角度去观察。
在三种不同的角度中,实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这颗古松做成精美的家具,或者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而科学家所想的则是这颗孤松的年龄,属类等,这两者都在无意间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业,学识等联系起来,都把古松当作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联系的各种事物上去,但是美学家则是把古松独立于自我之外,从第三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觉去体味。
独立性体现在人格的独立、思想的独立,只有用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才能在世间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存在,否则就如没有灵魂的提线木偶一般,多么的可悲。
但在如今的社会里,能真正“独立”却又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在学校,有一整套的教学计划,所有的老师学生都必须按部就班的按照这个计划来,每一个题老师都会教给你好几种解答方法,每做一件事老师都会告诉你哪些可以想,哪些不能想。
进入社会就更是如此了,过于的特立独行只能带来异样的眼光,而这样的后果就是你被排挤在他们的圈子之外。
多少人在工作之余有思考过,他这一整天重复的行为对他的人生、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意义。
我们的社会只不过在一群机器的操作下循环往复罢了。
我们在这本书中看到了积极的讯号,在对美的追逐中,我们的生命也会变得绚丽多彩。
在我们的生活中,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坎坷,特别是我们这些刚涉世的“学生娃”,无论是生活或是事业,都是刚起步的时候,总免不了碰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困顿,总会感觉到为什么幸运之神为何总是远离你,你的前途,你的生活,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雾,让你不知何为,不只为何,迷茫、困顿、沮丧、郁闷时常伴随着你我,但如果此时你能以一种美学的态度去观察这个世界,这种生活,这种状态,恰如一剂清凉剂,你就会发现一种全新的角度,全新的境界,你把你自己从你的生活中孤立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