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年级古诗文教学目标设定的实践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低年级古诗文教学目标设定的实践探究
摘要:中低年级学生年龄偏小,认知能力较低,他们刚刚开始接触古诗文,从整
个初中阶段来说,属于培养兴趣、注重积累的关键时期。
教师如何通过制定适宜的古
诗文教学目标来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就成为
了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根据初中六、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力求
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与反思中,进行中低年级古诗文教学目标设定的探究。
通过探究,
希望能让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古诗文,愿意积累古诗文,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探索,能为中高年级古诗文教学目标的设定提供参考,使整个中古诗文教学体现清晰的
层次,形成有机的整体。
关键词:中低年级古诗文教学目标设定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沪版初中低年级阶段的教材中,精选了不
少包括唐诗、宋词、先秦诸子散文在内的名家美文,每一首(篇)都能让我们感受到
中华文化独特的美。
然而当前古诗文的课堂教学现状却不理想,教师为了出成绩不断
地让学生读、背、默,于是许多学生对于这些文质兼美、意蕴丰富的古典诗文毫无兴趣、味同嚼蜡,丝毫感受不到诗文动人的艺术魅力,很多古诗文课堂陷入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境地。
究其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教师很难制定出适宜的古诗文教学目标。
目标不适宜,课堂教学效果很可能产生偏差,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难保证。
语文学科
自身的特殊性,促使了教材之间衔接不严密,教材变化大,同一首古诗,同一篇古文
可以放在不同的年级上。
例如古诗,同样是绝句,在初中低年级与高年级如何设定适
宜的教学目标,给每一位语文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因此,如何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成为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
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具有整体性,体现了教学目标也是个系统,它包括了课程、单元和课时目标
三个层次,是一个上下贯通,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要求初中阶段古诗文的教学目标是:1.能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或判定某个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2.能根据原文的基本意思,将指定的文言语段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能有条理的恰当的用自己的话清晰地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能根据诗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笔下的画面。
5.能依据诗文的内容及情感,对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丰富画面。
6.能简要地指出诗词中意象的含义。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最需要思考的是:结合具体的学情,
怎样较合理地确定古诗文的教学目标,并据此确定哪些内容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最佳教
学内容,这点显得尤为重要。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师是服务于具体情境中的具体学生的,他认为语文教
师的“备课”(即确定何种教学内容)主要是“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将课程专家提供的“一般应该教什么”转化为“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将教材专家建
议的“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转化为“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
他认为:语文教学
内容的本来含义,就是要关注与学生实际的契合。
根据初中阶段的古诗文学习任务,教师如何按照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去探索:初
中低年级古诗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六七年级古诗文
教学目标如何体现与八九年级的不同层次性?它与八九年级的区别又体现在哪里?这
是制定适宜目标的前提条件,需要语文老师好好思考一番。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作了如
下实践探究:
一、目标设定以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为基础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
的一种内在力量。
所以,兴趣是学好古诗文的内驱力,是学好古诗文的根,“兴趣点”的价值在于可以营造学习主体接受心理节奏的起落跌宕,可以影响古诗文课堂教学的
整体节奏、氛围、效果。
六、七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中的求知欲较强,喜欢一些挑战性的问题,所以教师要
尊重他们自身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并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在七年级(下)教材中有一篇寓言故事:《枭将东徙》,这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以枭和鸠问答的形式连缀成文,情节完整,寓意深刻。
作为一篇寓言故事,了解寓意是课堂最终的目标,怎么才能把隐含在故事中的寓
意较好地传达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找到文本中学生的兴趣点,只有学生感兴趣了,
他们才愿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基于这一点,我把“通过品读,了解故事中枭搬家
的原因”作为我的一个教学目标。
在课堂里,我紧紧围绕这个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
一个问题:枭向东迁徙,是否是心甘情愿的?结果,很多同学都摇起了头,几个大胆
的孩子告诉老师:“它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
师接着问:“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立即举手,找了文中的一句话:“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
了解了枭将东徙的原因,就离这篇寓言的寓意近了一步,接着,我又趁热打铁追
问道:“在枭搬家的途中遇到了鸠,鸠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如果你是这只枭,你
会有什么想法,又会怎样去做呢?请为课文叙写一个结尾。
”
学生们都兴高采烈地写了起来,因为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所以他们都急
于想要把自己的见解,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甚至,很多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尝试用文
言文的形式进行续写:“枭曰:吾闻命矣。
遂日日更鸣,乡人终不恶之。
”
在这节课中我清晰地发现:只有找准了学生的兴趣点,在课堂中呈现这些学生感
兴趣的问题,才能最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才会让师生都产生一种愉悦
感和满足感。
所以,低年级古文课堂前的教学设计也应突破常规:不能仅仅着眼于字、词、句
的理解,这样的话,会让大部分学生会觉得文言文很枯燥,进而会产生害怕学、不愿
学的情绪。
那么,教师就要在备课前,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从
而能在课堂上多提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让初中低年级的孩子能慢慢地喜欢
上古文的学习。
二、目标设定以挖掘学生的生长点为关键
挖掘学生的生长点,是指立足于文本,进行作家、题材、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
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拓展延伸,以突破时空限制的延伸,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
在教授了《枭将东徙》后,我发现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在这良好的情境中,我还想在找准学生兴趣点的基础上,逐步挖掘他们的生长点。
例如在上《卖油翁》一课时我作了如下思考和实践:
《卖油翁》选编于七年级第一学期“技艺超群”这个单元中,是一篇短小精悍
的笔记小说,它通过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一段小故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人物对话虽不多,但人物形象却十分鲜明,值得细细品读。
根据
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初步掌握“矜、睨、释、颔、徐、遣、但”等文言词语。
(2)、学会利用文中的“但微颔之”、“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等关
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感悟“熟能生巧”的道理,并逐步探究“卖油”与“射箭”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培养“由现象到探究形成过程”的思维习惯。
古文中的实词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应该贯穿于整个初中的学习,所以作为初中
的低龄学段,还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积累。
另外,学生通过不断地深入学
习文本,很快能够得出“熟能生巧”的这个道理,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也不需要
特意设置一个环节,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去花很多时间去解决这个问题。
而目标中的
“逐步探究“卖油”与“射箭”之间的联系,”是因为出于对卖油与射箭本来就是两
件毫无牵连的事情,卖油翁为何出此言“亦无他,唯手熟尔。
”的思考。
在这其中有
一个思维的过渡,所以这应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有
了一定的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经由教师点拨学生能意识到:
不管是射箭还是卖油,它们之间还是有许多的相似性:目标要准确,不断地实践,心
态要平和……教师如能紧紧抓住这样的契机,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方面的思维训练,
那就为以后高年级的古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对七年级的孩子教授古诗文中,
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找准他们学习的生长点,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学会迁移,这也
是初中低年级的孩子应该要慢慢培养起来的重要能力。
三、目标设定以立足学生的朗读体悟为根本
朗读是学好古诗文的本,古诗文课堂应该声声入耳,师生共同美吟诵读,不仅可
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也能陶冶学生的身心,所以教师一定要根
据古诗文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凸显朗读的重要性,精心设计好读的形式,让学生真
真切切地动起来,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起来。
(一)朗朗诵读入物境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生动传神的艺术语言能够带领读者进入具体可感的形象世界。
诗歌中的形象丰富多彩,因此熔铸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而转化为具体的图景,把握形象、感受图景是进入诗词意境的通行证。
因此,当我们的学生学习诗歌时,不妨通过反复
的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借助想象和联想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从而为感受诗
人的情感波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山居秋暝》
这首诗是王维的代表作,诗中写景生动而富有情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空寂的山,初霁的雨,略有寒意的秋风,皎洁的月光星
星点点洒在松林之间,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淙淙流动。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
是王维诗歌的一大特点,怎么让学生在脑海出呈现出这幅画面,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教
学手段。
因此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语言丰
富诗人笔下的画面。
”下面我就截取教学的一个片段,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
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让学生逐渐地感受到诗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的:
师:请课代表读一下诗,其他同学认真聆听。
生:读《山居秋暝》。
师:恩,读得不错,哪位同学也愿意尝试一下吗?
生:有三、五位同学举手。
师:随机抽取几位同学朗读。
师:听了这么几位同学朗读后,你们感觉他们哪些地方读得比较好?哪些地方需
要改进的?
生1:课代表前面的两联读得很好,后面两联感觉还缺少一点东西。
生2:我觉得他们前面的两联读得都不错,让我感觉特别的舒服,有一种美的享受。
师:哦?是吗?请你也来读一下吧,把这种美好的感觉也带给大家,好吗?
尊重学生的最初感觉,先重点品读前面的两联。
生:重读《山居秋暝》
师:请问,在你自己读了之后,有什么要补充的内容?
生:我觉得这里的环境很清净。
生1:老师,我也同意,在他们读得时候,我感觉有一幅画面呈现在我的眼前,
特别的清新,像一幅水墨画。
师:真不愧是我们班的绘画高手,那请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诵读一下这首诗,感
受一下画中有哪些景物。
生:全班齐读。
生1:我感觉山里刚下过一场雨,不是特别的大,所以山里的空气很清新。
生2:因为下了一场雨,山里更冷了。
抬头看到天上有一轮明月,那晚特别的亮,月光洒在一片松树林中。
生3:还有一股清清的泉水从山石上淙淙流过,叮叮咚咚特别的悦耳。
师:同学们讲得太好了,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呢?
生1:有的静、有的动。
生2:动静结合
师:太棒了,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还有另外的发现。
生:沉默片刻
师:一轮明月,一片松林……
生:哦,老师,从上往下在写。
师:我们再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联。
生:朗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紧紧围绕课前的教学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语言丰富诗人
笔下的画面。
”随即在课堂里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朗读,王维诗中的画面就被这群孩子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出来,而且,每个孩子的用语是那么的真实。
在这幅画面在他们
的脑海形成后,整首诗所表现的清新、静谧、空灵,就自然而然地深入了孩子们的心。
因为画面的呈现,所以景物的描写特点就“迎刃而解”,真可谓真正地“入了物境”,给初学诗的孩子以美的感受。
(二)朗朗诵读入诗境
例:《送友人》(《李白诗二首》其一)
诗歌语言凝练、篇幅短小、构思独特,但解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加之六年级的
学生对历史文化背景较生疏,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并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对于六年级的孩子而言,不一定要在现阶段弄清诗歌创作的来
龙去脉,也不一定非要字字落实,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把诵读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
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记忆。
另外,作为初中的起始阶段,也可以逐步培养学生个
体对诗歌的初步感觉。
《送友人》这首诗选编于六年级“唐诗精华”这个单元中,这是一首情深意长
的送别诗,是盛唐五律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描绘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渲染了深情
美好的送别气氛,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
那么诗人的这种情感如何让低年级
的孩子体会到呢?诗中并没有出现直接抒发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的词句,这些情感都
需要学生慢慢地去体会,所以,在制定《送友人》这首诗的教学目标时,考虑到学生
的实际特点,我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中的情韵”作为教学的重点,让读
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读来掌握诗歌的节奏,通过读来掌握诗歌的内容,最后,
通过读让大部分同学能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可谓:以读为先导,心随入耳声,复读
辨感觉,逐词觅诗情,咀嚼似有悟,化育真性灵。
根据目标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中的情韵”这一教学重点,在课堂中
就可以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自读、齐读、分角色读等,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在这个基础上,不同学生能根据自身的阅读感受,抓住诗中的“孤蓬”、“落日”
等词语,感觉出了一种离愁别绪。
而且,有些学生结合自己的味觉;“我觉得读这首诗,像在吃一块黑巧克力”“我感觉像在吃黄瓜,外硬内软”,虽然都停留于一种味
觉的层面,但能让低年级的孩子讲出他们的真实感觉,这也是一位语文教师要着力培
养的。
而讲出他们真实感受的关键在于:让孩子们反复地朗读诗歌。
当然,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也要根据古文的特点,在教学目标中立足学生的
朗读体悟:如在教学《孙权劝学》一课: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分角
色朗读,从而体会文中三位人物说话时各自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的内涵。
基于这一教学目标,课堂中坚持将诵读进行到底:(一)初读课文,读准字
音(二)再读课文,读懂大意(三)理解内容,读出语气……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为理解文章的内涵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也能大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从而有助于以后文言
文的学习。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习的真实情景,还原
古诗文学习真实积累的过程。
我们只有努力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挖掘他们的兴趣点,
并立足于朗读体悟之本,才能真正地让古诗文散发出她的“原汁原味”,让初中低年
级的学生喜欢这些文学中的精粹,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才会有一个主动体验的
过程,而这种体验是他们难以忘怀的,这也为他们今后的高年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篇篇古诗文,文辞优美,思想深邃,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经典”,在教授这
些“经典”时,我们如何拉近学生与先哲们的距离,让学生在读这些经典篇章时,犹
如与先哲们面对面地交流,是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
因为,有时,我
们只需多想一步,学生就会多迈一步。
当然古诗文的教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量的积累,就能内化为一种审美的品质。
古人用他们的血泪爱恨和智慧谱写成的一首首诗词是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继承
优秀的古诗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