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工业互联网”通信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概述刘思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G+工业互联网”通信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概述刘思扬
发布时间:2023-04-21T01:16:28.463Z 来源:《国家科学进展》2023年2期作者:刘思扬
[导读] 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不断加快,国内对工业互联网应用的探索也在逐步加深。

“5G+工业互联网”通过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实现工业领域“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加快了中国新型工业化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国脉通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不断加快,国内对工业互联网应用的探索也在逐步加深。

“5G+工业互联网”通过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实现工业领域“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加快了中国新型工业化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关键词:“5G+工业互联网”;通信网络架构;关键技术
1技术要求
1.1交互类业务对上行带宽的要求
工业互联网对网络带宽的要求主要是上行。

机器视觉对上行带宽的要求根据图像的像素、帧率等有所不同。

对单点上行速率要求,普通电器制造行业要求较低,一般小于20 Mbps; 3C电子制造行业一般为30~100 Mbps; 而在飞机等精密制造行业,要求超高清图片且不能压缩,要求可达到600 Mbps。

远程操控和高清监控是港口、钢铁和煤矿行业的典型自动化场景需求,这些场景中对单点视频上传的诉求一般是2~20 Mbps, 多点视频并发时上行容量的需求可达300 Mbps~1 Gbps。

1.2控制类业务对低时延高可靠的要求
3GPP定义URLLC控制面时延小于10ms, 环回时延小于1ms, 32B包可靠度达99.999%。

但在实际应用中,不同业务的要求不尽相同。

根据行业项目交付经验,机械远程控制场景一般要求为20~**********%(@99.99%表示可靠性达到99.99%);AGV远控场景一般要求时延为50~100 ms, 多AGV协同场景要求小于20 ms, 并且支持移动时仍能满足上述要求;PLC无线化场景对时延可靠性要求更高,PLC北向(PLC到上位机)要求**********%,PLC东西向(PLC到PLC)要求4~***********%,PLC南向(PLC到伺服和I/O)要求1~**********%。

1.3人员定位和资产定位的要求
基于行业定位场景的分析,主要应用场景为面向人员的定位和面向资产的定位。

面向人员的定位,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员工轨迹分析、电子围栏、紧急救助、访客管理等,精度要求小于1 m, 电池续航要求一般30~60天。

面向资产的定位,主要应用场景包括资产盘点、生产资源调度、车辆管理等,定位精度一般要求1~3 m, 但对电池使用年限要求高,一般1~3年。

对于AGV引导等应用场景定位精度为厘米级,当前5G无法支持。

2 工业互联网的典型网络架构
2.1 工业互联网外网
与公有云服务器、企业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或者公网(Data Network,DN)相连,用于连接企业工厂、分支机构、上下游协作单位、工业云平台、智能产品与用户等主体,支撑网络化协同、远程调度控制等新业务、新应用。

工业互联网内网如图2“工厂(园区)内”部分所示,通过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通信方式连接人员、车间、产线和设备,主要承载管理控制类、数据采集类和信息交互类业务。

内外网之间的数据通过“专线连接”或“上网连接”进行传输,中转用户面网元(User Plane Function,UPF)通过N9接口(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定义的UPF与UPF之间的协议接口)连接工业互联网内网,将数据通过N6接口(3GPP定义的UPF与DN之间的协议接口)中转至DN或多接入边缘计算(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MEC)端。

具体传输方式可根据企业规模、业务需求等选定。

一般而言,网络连接是工业企业实现制造服务化的基础,而专线连接则可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信息的网络传输。

2.2 通过分布式Massive MIMO技术实现泛在的一致性体验
工业生产要求在覆盖区域内提供泛在的一致性体验,即在网络覆盖区域内的任何位置,都需要满足工业生产所需的网络速率和时延要求,否则将会影响生产效率。

这种“全区域泛在一致性体验”要求明显高于“尽力而为的体验”要求。

传统的有线网络采用点对点直接连接,缺乏灵活性,但可以确保资源,且不受周边环境的影响。

无线蜂窝网络的本质是干扰受限的软容量系统,系统的容量和信噪比成正比。

单个无线蜂窝小区的覆盖面积和容量有限,因此,大型工厂车间无法由单小区完全覆盖。

运营商通常采用小区分裂的方式组网,从而满足行业生产区域内的覆盖和容量需求。

由于无线多小区组网中存在小区交叠和小区边缘区域,该区域信噪比极低,难以保证网络覆盖区域内的任何位置都具备确定性体验能力。

多天线技术作为提高频谱效率和传输可靠性的有效手段,已经应用于多种无线通信系统。

由于工业互联网多属于室内场景,难以部署宏站场景下的AAU(active antenna unit)天线,因此需要分布式Massive MIMO技术,将多个4T4R射频单元组成一个Massive MIMO小区。

分布式Massive MIMO技术将传统的集中部署方式拓展至分布式部署,在多个分布式节点之间引入智能协作,实现资源的联合调度和数据的联合发送,从而突破了传统蜂窝系统中由频率资源静态支配所带来的局限。

分布式超大规模MIMO技术一方面
将干扰转化为增益,有效解决小区间的干扰问题,为用户带来无边界性能体验;另一方面通过MU-MIMO技术实现波束空分复用,显著提升小区容量。

2.3工业互联网内网
工业互联网外网的建设多为电信运营商和政府主导,对于需要部署“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的企业/工厂而言,工业互联网内网的建设更为重要。

企业/工厂根据自身对部署区域化、网络需求个性化、行业应用场景化的需求,建立与业务相匹配的内网通信,是其实现工业互联网上层平台开发与创新应用的关键。

工业互联网内网可通过运用5G、时间敏感网络(Time Sensitive Network,TSN)等新型网络技术和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IPv6下一代互联网的升级)、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等先进适用技术,实现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网络和生产控制(Operational Technology,OT)网络的全区域无线覆盖。

其中IT网络分层架构主要分为现场级、控制级、车间级、工厂级,囊括研发类工业软件(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信息管理类工业软件(如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 Planning,ERP〉)。

OT网络覆盖的主体包括人、产品、机器、工业控制系统等,主要用于连接现场的控制器(如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ieldbus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FCS〉)、传感器(流水线)、伺服器(机床)、监控器、各类移动终端设备(如自动导引运输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AGV〉)等。

OT网络中的有线传输部分主要通过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实现,无线传输部分可通过5G技术实现(由客户前置终端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提供移动运营商5G通信网和用户端Wi-Fi局域网之间的对接服务,将5G信号转化为Wi-Fi信号供终端设备接入)。

3结论
5G+工业互联网已经得到全球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充分重视,本文总结了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和相关的性能要求,归纳了5G+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五大关键技术的现有发展状况。

基于现有的发展状况,本文全面阐述了5G+工业互联网潜在的技术挑战和难点,并提出对5G+工业互联网的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刘佳乐.5G+工业互联网综述[J].物联网技术,2021,11(12):53-58.
[2]肖斌,欧炳强,程俊,郭智英.5G+工业互联网数字新基建的应用浅析[J].广西通信技术,2021(03):23-27.
[3]朱璎,许洁,陈晓雯.“5G+工业互联网”行业专网建网模式的思考与分析[J].通信与信息技术,2021(04):69-71+74.
[4]黄劲安,蒋绍杰,林东云.5G+工业互联网发展探讨[J].广东通信技术,2021,41(05):19-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