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专项练习【3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专项练习【38】(含
答案考点及解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精选专项试题练习【11】
a.《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中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冷酷自私、惟利是图的形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b.《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司马光是西汉时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c.《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字敏轩,选入本册书目的是《范进中举》。

d.《出师表》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表。

古代向君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答案】
d
【考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解析】
试题分析: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d句错误,《出师表》不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阅读下面古诗词。

(4分)留别王维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解】
当路,当权者。

假,提携。

【小题1】
本诗哪一联是全诗的重点,也是枢纽(2分)a.首联b.颔联
c.颈联
d.尾联
【小题2】
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尾联表明诗人归隐的坚决。

b.首联写落第后的景象。

“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的心情。

c.颈联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愤恨之情、心酸之泪。

d.颔联写惋惜之情,“惜”表示作者与王维断绝往来实属无奈之举,也显示了诗人的矛盾心情。

【答案】
【小题1】
c【小题2】
d
【考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解析】
试题分析:这两小题可以结合起来分析,全诗语调低沉,有对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有不忍远别知心朋友的留恋,还有怀才不遇的嗟叹,“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正是表达了诗人这番感慨,所以第一小题选
c。

第二小题d句的分析是错的,“惜”不是表示“矛盾”的心情,是表达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考点:赏析诗歌
点评。

本题有难度,学生对赏析诗歌的方法掌握不好,所以本题学生难选。

赏析,比之一般的分析句子,要细致些要生动些,细致,即要分析写法方法、关键词的妙处,句子表达的含义;生动,即分析的语言要有情感色彩,要有描述性,多形容多修饰,带有“赏”的特点。

3.阅读下面诗歌,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5分)告别母校
【答案】
示例。

“告别母校”是一首抒情诗,这首诗主要表现出了学子在离别母校时的不舍之情。

诗歌的第
一、二诗节通过“鞠躬”、“呼唤”、“挥手”、“脚步”等意象表达另外我对母校的不舍之情,第三诗节通过回忆,展现了学子在母校的生活,为下一诗节的事情奠定了情感积淀。

最后一个诗节诗人进行告别,通过“不负重托”等词表现了自己的一定要努力拼搏誓言。

全诗情感真挚,运用多个意象,通过现实和过去的交叠,展现了诗人对母校的深深不舍之情。

【考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解析】
试题分析:整体看去,诗歌写了“告别母校”时,对校园中种种生活情景的回忆、离别前对母校的不舍及“不负重托、展翅飞翔”的誓言。

全诗流露出对母校的不舍之情。

从语言的角度,第一节的动词运用很有特色,如“鞠躬”、“呼唤”、“挥手”“频频回望”等词语,既写出了离别时对母校的不舍,又为下节诗的回忆做了铺垫。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点评。

对于诗歌的赏析,主要是欣赏诗歌的语言之美、意象之美、音韵之美、画面之美、手法之美、构思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等。

4.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能自由地表现个人的思想感情。

词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b.“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形象于大胡子”。

c.以故事情节的叙述为中心,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这就是小说。

d.“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一诗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答案】
c
【考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c中应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这就是小说。

5.诗歌鉴赏:4分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小题1】
标题中的“送别”二字应该怎样理解。

2分【小题2】
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2分
【答案】
【小题1】
“送别”是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满怀深情地一路送作者远行,从另一角度显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能够说出故乡的水送行舟这一意思即可)
【小题1】
衬托1分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1分
【考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1)理解诗歌“送别”主旨;(2)赏析诗歌手法。

6.下列各选项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故乡》是一篇选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以“我”回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遇与精神病苦。

b.《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c.《关雎》、《蒹葭》都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体制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d.《论美》选自《培根论人生》,作者弗兰西斯o培根,法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答案】
d
【考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解析】
培根应是英国人。

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与朱元思书》的“书”、《童区寄传》中的“传”、《黄生借书说》中的“说”《小石潭记》中的“记”等都是古代文体。

b.现代文《三峡》的作者是余光中,通过对三峡的美景、历史进行描述,表达对三峡的喜爱以及引发的对历史文化的深沉思索。

c.文言文《三峡》选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课文主要写三峡在不同季节的各种景色和雄峻的气势。

d.《西江月.遣兴》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借酒浇愁,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答案】
b
【考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解析】
现代文《三峡》的作者是余秋雨。

8.对《格列佛游记》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作品,它讲述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慧骃)国等地的经历。

b.作者描写小人国利里浦特的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和“低跟”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实际上是挖苦英国两个争斗不休的政。

c.小说第三卷,通过对飞岛国等五岛的描述,表达了对现代科技的怀疑,并严词痛斥殖民统治,以恣肆的笔调,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

d.小说虽充满童话色彩,但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才是其灵魂所在;作者借游记和外人之眼来评议自己国家的现状,隐藏着苦涩而热切的忧世情怀。

【答案】
c
【考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外国文学【解析】
“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指的是慧马国。

9.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完成小题。

(4分)
【小题1】
鲁迅《朝花夕拾》中,刻画了很多人和物的形象。

有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人名);也有让作者厌恶和仇恨的动物(动物名)。

(2分)【小题2】阅读下面的寓言,回答问题。

(2分))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

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


上面这则寓言选自,它的寓意是
【答案】
【小题1】
(2分)范爱农猫
【小题1】
(3分)《伊索寓言》寓意是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就找借口说时机未成熟。

(意思相似即可)。

【考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解析】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4分)绝句宋朝o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
①〔短篷〕有篷的小船。

②〔杖藜(lí)〕拄着拐杖。

杖,拄着。

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坚硬,可做拐杖,称藜杖。

【小题1】
诗中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作者游兴正涨的句子是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陆游的两句诗,将杏花和春雨联系了起来,《绝句》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它是“
”。

(2分)
【小题2】
学了此诗后,有同学来了下面一幅画,与诗的内容相符吗。

为什么。

(2分)
【答案】
【小题1】
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
【小题1】
示例一。

符合。

画中一老太爷拄着手杖走过桥,向东而去,与“杖藜扶我过桥东”一致;画中柳枝在微微地拂动,与“吹面不寒杨柳风”一致。

示例二。

不符合。

画中的所有树木都青葱欲滴,不见有一棵“古木”,也不见“短篷”;虽然画中有杏花树,但太矮小,也不见杏花落下,连地上都找不到一片杏花,更不要说有“杏花雨”了。

【考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解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其后的问题。

(5分)从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小题1】
.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的迅速和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小题2】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答案】
【小题1】
b(在西京是看不到烽火的,这里是夸张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小题1】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考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解析】

12.名著阅读。

(2分)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 (1)以上这段文字出自鲁迅先生《五猖会》,父亲让“我”背《_》,让“我”感到痛苦。

(2)《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抑。

【答案】
(1)《鉴略》(2)迎神赛会,
【考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近代文学【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记忆,只要阅读过《朝花夕拾》就
很容易答出此题。

即使没有阅读完《朝花夕拾》,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名著导读的内容中,选择了《五猖会》的阅读。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3.阅读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5分)陇西行陈陶②①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注]①陇西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战争。

②陈陶:唐朝诗人。

③貂锦:将士。

【小题1】
从诗歌的
一、二句中,你读懂了哪些主要内容。

(2分)【小题2】
联系诗歌内容,简析“犹是”二字的表达效果。

(3分)
【答案】
【小题1】
一、二句写将士们的忠勇,(1分)战事惨烈、丧亡甚众。

(1分)
【小题2】
丈夫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

(1分)“犹是”把残酷的现实与妻子的美梦连接在一起,产生了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2分)【考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誓扫匈奴不顾身”写出战士的英勇,奋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写出战争的伤亡惨重。

考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整首诗歌的感悟,抓住关键词理解,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河边骨是梦里人。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③14.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简称《国策》,为国别体史书,由汉代刘向整理改编而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b.《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著,是我国最早的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记事详备、文辞优美,《曹刿论战》就是其中的名篇。

c.《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305首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蒹葭》一诗出自“小雅”,表现了少女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d.《论语》、《孟子》均为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辑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语录,而《孟子》则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论。

【答案】
c
【考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解析】
试题分析:《蒹葭》一诗出自《诗经o秦风》,属于十五国风,而不是“小雅”。

考点:文学常识
点评。

文学常识涵盖面广,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典故等,在平日学习时需要进行整理,帮助记忆。

15.阅读下面诗歌答题。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①上阕实写,
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

答:
②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

答。

【答案】
①倦梳头,泪先流;②又多又重。

【考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词语理解题,这种题型是要求理解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解读、联系作品内容解读;联系当时社会实际解读;联系自身经验解读。

通过多方面的“联系”,并深入思考,对古诗文词句的解读就会正确而深刻得多。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②试题分析: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