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编辑者:刘伟(内蒙通辽⼀中北校区)
【复习导引】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兴起、发展、演变过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个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产⽣时期。
孔⼦在思想活跃的氛围中创⽴了儒家学派但备受社会冷落;战国时期孟⼦、荀⼦改造发展儒家思想逐渐适应了社会需要。
在经历秦“焚书坑儒”的沉重打击之后,汉代的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逐渐得到⾃汉以来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时期,儒学有了新的发展。
经朱熹、王阳明等⼈吸取佛、道的思想,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体现了唯⼼主义的内容逐渐束缚了⼈们的思想。
明清之际,出现了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与反思,对后世产⽣了巨⼤影响。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注意:理解⼀些重⼤历史概念,结合历代儒学思想家的观点主张分析他们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思想⽂化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从儒家学说的产⽣到汉代发展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再到明清时期民主思想的出现,⽆不体现了思想⽂化史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考分析预测】
1.近年来,⼴东、海南、⼭东、安徽等省区的⽂科综合卷和历史单科卷考查的考点包括道家的“⽆为”思想、韩⾮⼦的法家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学、李贽的思想等。
多以材料型选择题的形式进⾏考查,其中,2009年福建⽂综卷的⾮选择题考查了李贽的思想产⽣的时代背景及主张。
考查的⾓度主要是对具体思想主张的⽐较、辨析和理解及其产⽣原因的分析。
2.未考查的考点主要有:“百家争鸣”局⾯的出现,“三教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3.在2013年⾼考的复习中,应注意对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陆王⼼学产⽣的背景、主张及影响的考查,⼀般会以材料型选择题为主,尤其是引⽤⽂⾔⽂原⽂,要特别关注,并注意抓住每个思想家及学派思想主张的特别之处。
第1讲“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正统地位的确⽴
【⾼考考点】
1、①孔⼦与⽼⼦的思想;②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③儒家思想的形成。
2、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汉武帝办太学和其他确⽴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复习重点】
1、①“百家争鸣”产⽣的背景、意义、各派代表⼈物及思想主张;②孔⼦、孟⼦、荀⼦思
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③联系现实评价儒家思想
2、①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内容、特点,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②儒学是如何成为正统思想的
有关史实
【考点落实】
⼀、“百家争鸣”局⾯的出现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重⼤变⾰
(1)经济:井⽥制崩溃。
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
各诸侯国未树⽴绝对权威,⼈们思想不受束缚。
(3)阶级:⼠阶层活跃。
各诸侯国礼贤下⼠,⼠也希望实现⾃⼰政治愿望。
(4)意识形态和⽂化领域:学术逐渐下移; “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1、形成了中国的传统⽂化体系: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
⾯;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化体系。
2
、奠定了中国⽂化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
⽂化的基础,是中国学术⽂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对中国⽂化的发展有着⾮常
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在
“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
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后成为中国传
统⽂化的主流思想。
3、是中国历史上第⼀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次思想解放运
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的推动作⽤。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百家
(⼀)早期儒学(《论语》)
1、春秋晚期:孔⼦(圣⼈),创⽴儒家学派。
(1)思想核⼼:仁(“爱⼈”),实现仁就要“⼰所不欲,勿施于⼈”。
(2)政治思想:以德治民,爱惜民⼒,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教育思想:有教⽆类,⾸创私⼈讲学,打破贵族垄断⽂化教育的局⾯。
(4)保守成分: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复礼”。
(⼆)道家
1、⽼⼦: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②提出“⽆为⽽治”的政治主张。
③认为世界万物和⼈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朴素辩证思想)。
2、庄⼦: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主张放弃差别观念即可获得精神⾃由。
(三)法家学派:集⼤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
1、思想主张
⑴君主专制: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权术驾驭⼤⾂,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民。
⑵法治理论: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2、地位影响:法家把君主的权⼒提⾼到极点,迎合了建⽴⼤⼀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四)墨家创始⼈:墨⼦,战国初期鲁国⼈。
1、思想主张:(1)他主张“兼爱”:(2)宣扬“⾮攻”:(3)提倡节俭:(4)主张是“尚贤”:
2、影响: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背景:
(1)社会繁荣昌盛:汉初从“⽆为”到“有为”,经济实⼒增强,⼈民⽣活安定。
(2)社会潜伏危机:诸侯国势⼒膨胀(王国问题),⼟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边境问题)。
(⼆)⽬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的发展形势。
(三)董仲舒的⽣平、历史地位及贡献:
董仲舒,西汉时期⼴川(今河北枣强)⼈。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三策》,受到重⽤。
晚年辞职回家从事修学著书,著有《春秋繁露》⼀书。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物。
他把诸⼦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家的⼀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四)汉武帝的⽤⼈政策:
西汉前期,皇帝都能注意吸取秦亡教训,⽐较重视⼈才。
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在全国各地亲⾃选拔品⾏好⼜有才能的⼈⼊朝为官。
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五)董仲舒的主要思想:
1、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政治统⼀必须思想统⼀,不在六经范围学术都应罢黜。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合⼀”和“天⼈感应”。
⼈民和诸侯要服从天⼦,天⼦⽆道也会受灾于天。
3、针对⼟地兼并等社会现实,提出相应措施,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
主张限⽥、薄敛、省役。
4、提出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纲、⽗为⼦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六)特点:
1、“春秋⼤⼀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化专制。
2、既宣扬“君权神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天⼈感应”的思想⼆者兼顾。
3、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道家、法家、阴阳五⾏家),儒学披上了神学外⾐。
4、新儒学的根本⽬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四、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原因:
1、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儒学⾃⾝内容的发展变化。
2、统治者的需要,并采取⼀系列加强儒学的措施。
(⼆)汉武帝尊儒措施
1、思想⽅⾯:全⾯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起⽤⽂学儒者参与国家⼤政(察举制)
*影响:儒家学说成为选拔⼈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兴
3、教育⽅⾯: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规定“五经”,设⽴“博⼠”
*影响: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公元前124年兴办,规定太学⽣员为博⼠弟⼦,⼀律由儒家五经博⼠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影响: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贵族官僚家庭的⼦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提⾼了儒学的地位
(3)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地⽅教育系统
*影响: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三)影响:
(1)确⽴儒家在中国传统⽂化中主流地位,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2)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3)有利于维护国家统⼀和巩固中央集权。
(四)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应运⽽⽣;战国后期,蔚然⼤宗;秦朝时期,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成为正统思想。
【重点突破】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为什么却出现了⽂化繁荣的局⾯?
(1)这⼀时期,铁农具和⽜耕的推⼴,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社会⽣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变⾰,奴⾪制度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这种社会变⾰使得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度对社会变⾰发表主张,纷纷著书⽴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
(2)当时列国纷争,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仅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发展,⽽且也使得当时不可能有统⼀的政治⼒量去钳制思想,思想的空前活跃,促进了⽂化的繁荣。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国统治者为了在争霸中获胜,纷纷重⽤有才学之⼈,⼀⼤批有识之⼠被⽹罗在诸侯门下,他们为各国的争霸⽃争和社会改⾰出谋划策,这客观上有利于⽂化的繁荣和发展。
(4)⼤国争霸,社会动荡,也使民族融合加快,由于战争,导致了民族⼤迁徙,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了,各族之间的地域界线逐渐被打破,有利于各民族交流,丰富了华夏⽂化,促进了⽂化的繁荣。
2、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史论共享)
(1)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化的基础。
(2)它是中国历史上第⼀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的推动作⽤。
(3)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化的基本精神。
3、诸⼦百家思想的时代借鉴意义:
⑴孟⼦提出“民贵君轻”,墨⼦主张“兼爱”“⾮攻”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
⑵庄⼦的天命观对我们今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借鉴。
⑶荀⼦的“天⾏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与韩⾮⼦的主张“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对今天“与时俱进”的借鉴。
⑷韩⾮⼦重视法治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倡导“依法治国”的借鉴。
(1)儒家推崇“⼈治”,即治国时偏重⼈的作⽤,实⾏“仁政”,是⼀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法令来统⼀⼈们的思想和⾏为,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为⽽治”,即不要把⾃⼰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
总之,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6、如何认识孔⼦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的重要影响?
孔⼦是我国古代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化教育等⽅⾯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主要表现在:社会⽅⾯强调尊⽼爱幼,团结友爱,注重礼仪举⽌,遵守道德情操等;政治⽅⾯:“取信于民”“以德治国”“以⼈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等;⽂教⽅⾯:义务教育,因材施教等。
总之,孔⼦的思想对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政治民主建设和精神⽂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7、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启⽰)和世界影响
现代价值:
(1)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和安定团结;
(3)以⼈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现今的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4)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等等。
世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了⼴泛影响,成为中国⽂化的象征,对中国“软实⼒”的增强和树⽴良好的⼤国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8、对儒家思想的评价
积极作⽤:儒家⽂化是中国传统⽂化最主要部分,是中华⽂明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仁”、“德政”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统⼀和稳定,起了重要
作⽤;仁政爱民和任⽤贤才的主张、以仁为核⼼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
教学⽅法等,在现代企业管理和教育中仍有很⼤价值;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
国”、“公民道德教育”,都与儒家思想有关。
消极作⽤:主要学说都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场上的,作为封建统治思想,对钳制⼈民思想,阻碍科学的发展等,产⽣了很⼤的消极作⽤。
9、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
(1)兼采各家思想,外儒内法。
(2)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3)宣扬“天⼈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10、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汉代新儒学增加“天⼈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理论。
(2)汉代新儒学增加“⼤⼀统”思想,并融合阴阳家、黄⽼之学及法家思想。
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也为汉代新儒学所继承。
11、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⑴背景,经历了六七⼗年的休养⽣息,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强盛,汉初的“⽆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
⼟地兼并、商贾膨胀、边境不宁、王国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强盛的西汉需要有⼀种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
于是,董仲舒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对儒学进⾏了针对性的改造。
⑵思想核⼼:“天⼈感应”君权神授”是新儒学的思想核⼼,“天⼈感应”即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最⾼主宰者,⽽皇帝是“天⼦”,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
与天同则⼤治,与天异则⼤乱。
“君权神授”,即“天于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⑶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为框架,兼采诸⼦百家,具有神学⾊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主义的。
⑷⽬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政治上主张实现⼤⼀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⑸对当时的影响:为维护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分裂,具有进步意义,适应了西汉社会的发展。
⑹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后⼈奉为道德规范。
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柱,⽽且对中国⼈的伦理观念,⽂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回眸⾼考】
1、(2012海南历史)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2、(2012⼭东⽂综).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或多余的⼈。
”
这⼀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3.(2011·浙江⽂综·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类社会逐步告别“⼩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向整体。
下列项中,与“⼩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4.(2011·⼴东⽂综·12)“夫仁政,必⾃经界(⼟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制禄,可坐⽽定也。
”孟⼦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5.(2011·福建⽂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犹昏晓阳秋相须⽽成者也。
”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6.(2011·安徽⽂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景观众多。
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图3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7.(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学儒家,即()
A.爱⽆差等 B.⼰所不欲,勿施于⼈
C.君君、⾂⾂、⽗⽗、⼦⼦ D.存天理,灭⼈欲
8.(2010·⼭东⽂综9)“视⼈之国,若视其国;视⼈之家,若视其家;视⼈之⾝,若视其⾝。
”这⼀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攻”思想
9.(2010·浙江⽂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然、崇尚⽆为思想的是()
A.不以⼈助天B.制天命⽽⽤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10.(2010·上海单科4)春秋战国时代,诸⼦百家讲政治时⼤多站在民众⼀边,替百姓打算,唯有⼀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家是()A.儒家B.法家 C.道家D.墨家11.(2010·海南单科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观点出⾃先秦()
A.儒家B.法家 C.墨家D.道家
12.(2010·北京⽂综13)有⼈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发展⽽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物分别是()
A.荀⼦、董仲舒 B.荀⼦、孟⼦C.商鞅、孟⼦ D.韩⾮⼦、董仲舒13.(2010·天津⽂综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为天⼦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泛吸纳⼈才B.平民将相⼤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14.(2009·海南历史1)荀⼦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有常 B.⼈性本恶 C.礼法并⽤ D.民⽔君⾈15.(2009·⼭东基能⼒4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三,三⽣万物
16.(2009·海南历史1)荀⼦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
是()
A.天⾏有常 B.⼈性本恶 C.礼法并⽤ D.民⽔君⾈17.(2009·⼭东基能42)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泰⼭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的两句名⾔,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时习之,不亦说乎③⼰所不欲,勿施于⼈④有朋⾃远⽅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8.(2009·上海历史3)①春秋时期,郑国发⽣了⽕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产焚烧⽟⽯向上天祈祷,②⼦产说:“天道远,⼈道迩,⾮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
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的宗教意识⽇益淡薄,⽽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
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9.(2009·海南历史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 B.《论语》 C.《孟⼦》 D.《易经》20.(2009·安徽⽂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主流。
以下⾔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居其所⽽众星共(拱)之。
”
B.“以德兼⼈者王,以⼒兼⼈者弱,以富兼⼈者贫。
”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D.“我之出⽽仕也,为天下,⾮为君也。
”
21、(2012北京)⽔是⽣命之源,它孕育了⼈类⽂明,启迪着⼈类智慧,影响着⼈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天下莫柔弱于⽔,⽽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
材料⼆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不能爱民,不能利民,⽽求民之亲爱⼰,不可得也。
(《荀⼦》)
(1)材料⼀、⼆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的时代背景。
(4分)
22、(2012年天津⽂综历史,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道之⼤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2分)
23.(2011·全国⽂综⼤纲卷·37)(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主张“因民之所利⽽利之”。
孟⼦认为民贵君轻,⼜称:“左右皆⽈贤,未可也;诸⼤夫皆⽈贤,未可也;国⼈皆⽈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之。
”《荀⼦》中说:“君者,⾈也;庶⼈者,⽔也。
⽔则载⾈,⽔则覆⾈。
”
——据《孟⼦》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8分)
【考点训练】
⼀、选择题
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拟为“第⼀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这⼀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制⽡解②各种政治⼒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孔⼦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六艺”。
其中“礼”谓天地阴阳之秩序,“乐”谓取得和谐。
后⼈学者曾评论:在孔⼦的哲学中,道德与⾳乐居于同等地位。
这表明孔⼦的教学特点是()
A.强调道德教化的功能B.注重维护等级制度
C.主张严格遵守礼法D.教学与⾳乐相结合
3、“孔⼦象征着什么?⼀种⽂化,⼀种精神,⼀种观念,还是⼀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这样⼀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论从哪个⾓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
下列表述属于孔⼦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②⼰所不欲,勿施于⼈
③有教⽆类④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看到“君视⾂如草芥,⾂视君如寇仇”句,说:“⾮⾂⼦所宜⾔。
”随后命儒⾂修《孟⼦节⽂》。
从⽂中可以看出()A.《孟⼦》未成为官⽅儒学 B.朱元璋避免了草芥与寇仇式的君⾂关系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孟⼦》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
5、以下观点属于墨⼦的是( )
A.事在四⽅,要在中央;圣⼈执要,四⽅来效 B.“民为贵”、“君为轻”
C.⽔能载⾈,亦能覆 D.“官⽆常贵,民⽆终贱”
6、《⽼⼦》中说:“故道⼤,天⼤,地⼤,⼈亦⼤。
域中有四⼤,⽽⼈居其⼀焉。
”《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为贵。
”《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以察时变;关乎⼈⽂,以化成天下。
”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精神 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与⾃然的和谐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 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
7、有⼀家⽗母得知其⼩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的理论,可能对⼩孩采取的态度是()
A.认为孩⼦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时糊涂
C.认为孩⼦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犯错并⾮本性造成,⽽是环境不好,应择善⽽居
8、战国后期,诸⼦已开始尝试以⾃⼰的学说统⼀思想。
《吕⽒春秋·不⼆》篇宣称:“听众⼈议以治国,国危⽆⽇矣”。
“故⼀则治,异则乱。
⼀则安,异则危。
”思想⼤⼀统被提到了⼗分醒⽬的位置。
这⼀现象产⽣的原因是
①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适应国家统⼀的需要④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9、《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国家的军事⼒量予以清除;⽽⼈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产劳动。
他们把商⼈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或多余的⼈,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中的“他们”指的是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
10、伏尔泰将《论语》中的“⼰所不欲,勿施于⼈”,视为每个⼈应遵守的座右铭。
法国⼤⾰命时期的罗伯斯庇尔,在起草《⼈权宣⾔》时,还将它作为⾃由道德的标志写⼊其中。
伏尔泰、罗伯斯庇尔这样做的意图是()
A.尊崇中国的传统⽂明B.加⼤东西⽅⽂化交流
C.反对特权,维护⼈权D.重建法国的道德伦理
11、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道”的旗号。
这种现象发始于()
A.秦朝B.汉代 C.宋代 D.清朝
12、“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感应”继承了这⼀思想的表现是()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之术者,皆绝其道,四使并进”
B.“天⼦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C.“⾂事居,⼦事⽗,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与天同者,⼤治;与天异者,⼤乱”
13、清朝时期,某地⽅官府倡导乡饮酒礼,酒礼由州官担任主持⼈,⾏礼致辞为:“敦崇礼教,举⾏乡饮,⾮为饮⾷,凡我长幼,各相劝勉。
为⾂尽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