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生态学》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讲解:
1. 生态因子28. 流通率
2. 限制因子29. 氨化作用
3. 基础生态位30. 生态承载力
4.阿伦 (Allen) 规律
5.趋异适应
6.生活型
7.主导因子
8.种群增加种类
9.生态位
10.生活史对策
11.毗邻效应
12.遗传漂变
13.密度
14.重要值
15.优势种
16.先锋植物
17.构件生物
18.存活曲线
19.会集种群
20.复合种群
21.群落最小面积
22.逆行演替
23.群落交叉区
24.中度搅乱理论
25.物质循环
26.生态平衡
27.林德曼效率
二、简答题
1.20 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出名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
们的研究重点。

2.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3.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有哪些?
4.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5.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6.比较动向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的异同。

7.种群拥有哪些不相同于个体的基本特点?
8.阐述自然种群数量颠簸的种类。

9.什么是植物种内竞争所表现的密度效应?
10.种间竞争的本质是什么?写出 Lotka-Volterra 的种间竞争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意
义。

11.描述逻辑斯谛增加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1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13.空间异质性是怎样影响群落结构的 ?
14.简述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及其异同。

15.层片拥有哪些特点?
16.生物群落的数量特点有哪些?
17.陆地上呈大面积散布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主要有哪几类?
18.中国东北湿润区从南到北依次出现哪些植被?中国东部温带从东到西依次出现哪些植
被?
19.何谓群落交叉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
20.植物群落散布为什么拥有"三向地带性 "?
21.试说明影响植被散布的主要要素和植被散布的地带性规律。

22.捕食作用拥有哪些生态意义?
23.为什么生态恢复时要考虑群落的演替要素?
三、阐述题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

2.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是什么?
3.简述高温对植物或动物的影响及对植物或动物对高温的适应。

4.简述生物的趋同和趋异适应,怎样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共同进化?
5.试举例说明生物怎样经过调治其耐受性限度来渡过不良生境。

6.简要说明层与层片异同。

7.举例说明植物群落的基本特点
8.阐述单元顶极、多元顶极和顶极格局三种理论,并找出三者间的异同点。

9.当前在山区进行退耕还林,有的人认为要植树造林,但也有的人认为应封山育林,试用
群落演替的原理进行讲解说明。

10.试述 Raunkiaer 提出的五类植物生活型及其生态学意义。

11.阐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12.结合“生活型”和“生长型”两个看法,谈谈生物的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13.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是怎样组成生态系统的?
14.能量是怎样进入到生态系统中的?在生态系统中是怎样流动的?
15.中国植被的地带性规律及其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参照答案:
名词讲解:
1.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散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
要素
2.限制因子: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碰到某个最小量的因子限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又由于这个因子的量最小,也称为最小因子。

比方,某种植物的光合作用碰到数种因子影响时,其受限制的程度取决于最少 (小 )的那个因子。

3.基础生态位:能够为某一物种所占有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

4.阿伦 (Allen) 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为四肢、尾巴、外身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
小的趋势。

5.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经过变异选择形成不相同
的形态或生理特点及不相同的适应方式或路子,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

面表现出相似的种类。

7.主导因子:在必然的场合下影响植物生长的各种生态因子,不能够相同地对待,由于各
种生态因子在必然的场合中按着必然的配合方式结合,结果不相同;其中总会有某种生
态因子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生态因子就是主导因子。

8.种群增加种类:一类是与密度没关的种群增加模型,即假设环境中空间、食品等资源是
无量的,所以其增加率不随种群自己而变化;另一类是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加模型,有
一个环境容纳量,增加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

9.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地址及其与有关种群之间
的功能关系。

10.生活史对策:指处于相似选择压力下的不相同种群也许物种,其独立进化的有关性状所
形成的一种特化表型。

依照环境选择的确切意义说明生活史式样的起源及其适应性叫做
生活史对策。

11.毗邻效应:在一准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量增加时,就必然会出现毗邻个休之间的相
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毗邻效应。

12.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由于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若是不发生突变,依
照哈——温定律,不相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即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断,不能够充足地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够达到完满自由分别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基因频率的改变。

13.密度:指单位面积上的植株数或生物个体数量。

用公式表示: D (密度 )= N(样地内某物种的
个体数 )/ S (样地面积 )。

一般对乔木、灌木和丛生草本以植株或株丛计数,根茎植物以地上枝条计数。

样地内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称做相对密度。

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称为密度比。

14.重要值: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由于它简单、明确,所
以在近些年来获得宽泛采用。

用于确定乔木的优势度或明显度:重要值=相对密度+
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 (相对基盖度 );用于草原群落时: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十相对盖度
15.优势种:凡是在群落的每个层中占优势的种类,即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枝叶覆盖地
面的程度也大,生活能力强,而且对其他植物和群落环境产生很大影响的生物种类叫做
优势种。

植物群落的容颜主要决定于群落中优势植物的生活型。

- 4 - / 18
植物最先长出,一般出现在群落演替的初始阶段。

17.构件生物:其受精卵第一发育成一结构单位,尔后发育成更多的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

发育的形式和时间是不能展望的。

18.存活曲线:是以生物的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除以平均寿命 )为横坐标,以各年龄的存活率为纵
坐标,所画出的曲线,它能够反响生物生活史中各时期的死亡率。

19.会集种群:指的是局域种群经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地区种群。

20.复合种群:由经常局部绝灭,但又重新定居而再生的种群所组成的种群。

复合种群是由
空间上相互隔断但又有功能联系(生殖体或生物个体的交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
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

21.群落最小面积:指最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括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
物种类。

群落最小面积,能够反响群落结构特点。

组成群落的物种越丰富,群落的最小
面积越大。

22.逆行演替:在演替过程中,若是是由顶极群落向着先锋群落演变,则称之为逆行演替。

23.群落交叉区:又称生态交叉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 (或生态地带之间 ) 的过
渡地区。

群落交叉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发育圆满的群落交叉
区,可包括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及群落交叉区特有的物种,在这里经常会出现边缘
效应。

24.中度搅乱理论:中等程度的搅乱将使生物多样性最高,它赞同更多的物种人侵和建立种
群。

25.物质循环:环境中的无机物质被绿色植物吸取转变为有机物质,沿着食品链被多次利用
后,又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质返回到环境中去,这称为物质循环。

26.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经过发育和调治所达到的一种牢固状态,它包括结构上的牢固、
功能上的牢固和能量输人输出上的牢固,生态平衡是一种动向平衡。

27. 林德曼效率: n +1 营养级生物的摄食能量占n 营养级生物的摄食能量的比率。

或n +l 营
养级生物的同化能量占n 营养级生物同化能量的比率。

28.流通率:某种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 (或单位体积 )和单位时间内的搬动量。

29.氨化作用:在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下,将含氮的生物大分子 (蛋白质或核酸 )经过水解而
生成的小分子有机物 (氨基酸或核苷酸 )分解,释放出氨与氨化合物的过程。

30.生态承载力:指在保持生态系统的自我保持、自我调治能力情况下,资源与环境系统可
维系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可供养的拥有必然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简答题:
1、答: (1) 英美学派:英国坦斯列 (A.G.Tansly)和美国克莱门茨 (F.E.Clements15 ) , 研究重点为植物群落的演替。

(2)法瑞学派:法国布朗 -布兰柯 ( J.Braun-Blanquet)和瑞士卢贝尔 (Rübel),研究重点为特点种和差异种,他们对植物群落进行分类,而且建立了一套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3)北欧学派:德日兹 (G.E.Du Rietz) , 研究重点为对群落进行解析,他们研究了森林群
落与土壤 pH 的关系。

(4)苏联学派:苏卡切夫 , 研究重点是以欧亚大陆寒温带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重视于草原利用、沼泽开发和北极的资源议论。

2、答:生物的存在与生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 或质 ) 不足或过多,高出了某种生物的耐心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够生计,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
为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凑近或高出耐受性下限或耐受性上限的因子都是限
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
中包括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拥有最正确的生理和生殖状态。

3、答:(l) 综合性: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他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限制中起作用的,
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相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

(2) 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l 或 2 个起主要作用
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改变常引起好多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

(3)不能取代性和互补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能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够由
另一个因子来取代,但其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能够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获得调剂和补偿。

(4)限制性: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相同阶段经常需要不相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
相同强度,所以某一世态因子的有益作用经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其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情况则对生物起直接作用。

4、答: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形成了与陆生植物拥有很大不相同的特点:一是拥有发达的通
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二是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加强植物的弹性
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

5、答:种群统计学是对种群的出生、死亡、迁移、性比、年龄结构等进行的统计学研究,
种群拥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集体特点,这些特点多为统计指标,大体分 3 类:①种群密度;② 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人和迁出率;③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
年龄散布和种群增加率等。

6、答:动向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是生命表的两种不相同形式。

动向生命表是依照一组大体同
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编制的生命表,静态生命表是依照某一特准时间对种群年
龄结构的检查资料计算出个体命运编制出生命表。

动向生命表反响的是同生群个体在不相同年
龄的命运;静态生命表是假设不相同世代个体经历的环境条件相同,不相同年龄阶段的命运。

7、答:种群拥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集体特点,大体分 3 类:
(l)数量特点:① 种群密度和空间格局;② 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
人和迁出率。

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要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要素;③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散布和种群增加率等。

(2)空间散布特点.
(3)遗传特点。

8、答:一种生物进入和占有新栖息地,第一经过种群增加和建立种群,今后可出现不规则
的或规则的 (即周期性的 )颠簸,亦可能较长久的保持相对牢固;好多种类有时还会出现突然
的数量猛增,即大发生,随后又是大崩溃;有时种群数量会出现长久间的下降,称为衰落,
甚至消亡。

(l)种群增加:自然种群数量变动中,“ J”形和“ S形”增加均能够见到,但曲线不像
数学模型所展望的圆滑、典型,经常还表现为两类增加型之间的中间过渡型。

(2)季节消长:对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第一要差异年内(季节消长 )和年间变动。

(3)不规则颠簸:无规律性,特定的要素能引起种群的大变动。

(4)周期性颠簸:群落发生周期性的种群变化。

(5)种群爆发:具不规则或周期性颠簸的生物都可能出现种群的暴发。

(6)种群平衡:种群较长久的保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称为种群平衡。

(7)种群的衰落和消亡: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 (人类过分捕猎或栖息地被破坏 ),其数量会出现长久性下降,即种群衰落,甚至消亡。

个体大、出生率低、生长慢、成熟晚的生
物,最简单出现这种情况。

(8)生态人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没心识地把某种生物带人合适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
种群不断扩大,散布区逐渐牢固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人侵。

9、答:植物的种内竞争所表现的密度效应有 2 个法规,其一是最后产量恒值法规,即在密
度变化的必然区间内,最后产量是恒定的而与播种的密度没关,可由公式表述:c=w·d,c: 总产量, w: 平均株重, d:密度。

原因是种内竞争强烈,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密度高升,则植
株变小,构件减少。

另一个是 -3/2 自疏法规,即:播种密度高出某一临界密度,则不但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
(速度),而且影响到种群的存活率,种群表现为密度越高,密度限制性死亡发生越早,且
死亡率越高。

自疏表现早晚在密度与平均株重的坐标图中表现出-3/2 斜率的自疏线。

10、答:种间竞争是指拥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强抢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
接控制对方的现象。

Lotka-Volerra 的种间竞争模型:假设有两个物种,当它们单独生长时其增加形式吻合逻
辑斯缔方程模型,其增加方程是:
物种 1:dN1/ dt = rlN1 ( K1 一 N1/ K 1 )
物种 2:dN2 2 2 2 2
/ dt = rlN ( K 一 N / K )
式中,N l、N2从分别为两个物种的种群数量;K 1、K 2分别为两个物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r1、r2分别为两个物各种群增加率。

若是将这两个物种放置在一起,则它们就要发生竞争,进而影响种群的增加。

设物种 1 和 2 的竞争系数为和β(表示在物种 1 的环境中,每存在一个物种 2 的个体,对于物种 1 种群的效应。

β表示在物种 2 的环境中,每存在一个物种 1 的个体,对于物种 2 种群的效应 ),并假设两种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系数保持牢固,则物种l 在竞争中的种群增加方程为:
dN1 dt
K1 N1 N2 r1 N1 K
1
物种 2 在竞争中的种群增加方程为:
K 2 N2N2 dN2 dt r2 N2 K
2
从理论上讲,两个种的竞争结果是由两个种的竞争系数、β与 K
1 、
2 比值的关系决定
K
的,可能有以下 4 种结果:
( 1 ) > K l / K 2或β > K2/K l,两个种都可能获胜。

( 2 ) > K / K 或β < K/K ,物种 1 将被排斥,物种 2 取胜。

l 2 2 l
( 3 ) < K / K 或β > K/K ,物种 2 将被排斥,物种 1 取胜。

l 2 2 l
( 4 ) < K / K 或β < K/K ,两个种共存,达到某种平衡。

l 2 2 l
高等植物种群混杂种植或培养时所表现出的竞争结果都能够用玩Lotka —Voterra 竞争方程来说明。

两点假设:① 有一个环境容纳量;②增加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率的。


此两点假设,种群增加将不再是“J字”形,而是“S”。


(2)“形S”曲线有两个特点:①曲线渐近于 K 值,即平衡密度;②曲线上升是圆滑的。

(3)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 5 个时期:① 开始期,也可称为暗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
少,密度增加缓慢;② 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加逐渐加速;③ 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 (即 K / 2 ) 时,密度增加最快;④ 减速期,个体数高出 K/2 今后,密度增加逐渐变慢;⑤ 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 K 值而饱和。

12、答: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

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
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强烈。

13、答:空间异质性包括能够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表现,分别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
结构。

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多的生境,所以能赞同更多的物种共存,群落结
构更加复杂。

(5 分)
空间异质性包括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和生物环境空间异质性,两种空间异质性都会影
响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如,在土壤和地形变化频频的地段,群落含有更多的植物种,
生物多样性越高。

在群落中植物层次多,各层次具更旺盛的枝叶则取食高度多样性高。

(5 分)14、答:原生演替是指在本来没有生命的地方,即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在
一个群落被破坏,但并未完满被消灭的地区所发生的演替。

两者都是在裸地上由没有植物到
有植物定居,并形成植物群落的过程,共同依照演替规律。

但两者初步条件不相同,原生演替
是在没有任何植物及其生殖体的裸地进步行,而次生演替则是在没有植物但有其生殖体的裸
地进步行,而且次生演替过程比原生演替的速度要快。

15、答:层片拥有以下特点。

(1)它是植物群落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位。

每一个层片都拥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而且能够
按其作用和功能的不相同划分为优势层片、伴生层片、偶见层片等。

(2)拥有必然的种类组成 (能够是同种也能够是异种 )。

(3)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生活型相同,并拥有相当的个体数量,而且相互间有必然的联系。

(4)在群落中拥有必然的小环境,组成群落环境的一部分。

(5)在群落中占有必然的空间和时间,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不相同的群落特点。

16、答:群落的数量特点:① 多度和密度;② 频度;③ 盖度;④ 优势度;⑤ 重要值。

17、答:① 热带雨林;② 红树林;③ 热带季雨林;④ 热带旱生林;⑤ 热带稀树草
原:⑥ 沙漠和半沙漠;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⑧ 硬叶常绿阔叶林;⑨ 温带落叶阔叶林;⑩ 温带草原;⑧ 北目标叶林;⑩ 冻原。

18、答: (1) 我国东部地区,紧邻海洋,天气温暖湿润,在东部湿润森林区,即从黑龙江省
的最北端向到达海南岛的最南端,自北向南依次散布着寒温带针叶落叶林(如各种落叶松 )、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共8 各种类的森林植被。

(2)我国西北地区处于亚洲大陆要地,而东南部紧邻海洋,水分梯度由东至西依次减少,
以致植被种类依次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半干早沙漠植被一十
旱沙漠植被。

19、答: (1) 群落交叉区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而边缘效应是指群落交叉区
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

(2)边缘效应原理的意义:① 开拓有益边缘,比方,人类环境部署、农田中高秆与矮秆作
物间作套种、城市散布和水陆交替农业 (桑基鱼塘 ) 等,利用群落交叉区的边缘效应增加
边缘长度和交叉区面积,提高产量;② 控制害虫等有害生物的边缘效应。

20、答:三向地带性 "是指纬度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不相同植物群落类群的散布,决定于环境要素的综合影响,主要取决于天气条件,特别
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两者的结合作用。

地球表面的热量随纬度地址而变化,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热量呈带状散布。

水分则随距海洋远近,以及大气环流和洋流特点递变,在经向上不相同地区的水分条件不同。

水分和热量的结合,以致了天气按必然的规律的地理性更替,以致植物地理散布的形成:一方面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纬度地带性。

另一方面从沿海向内陆方向
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经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合称水平川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天气也发生有规律性变化,植物也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垂直
地带性。

21、答:水分和温度及其相互当合组成的水热条件是影响植被散布的主要要素;因水热条件
的有规律变化,植被的散布也出现地带性规律。

植被散布的地带性包括水平川带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指虽纬度高升,温度降低出现相应的植被种类,如湿润地区虽纬度的高升依次出现热带雨
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寒带沙漠等植被种类;经度地带性指在
经度方向,从沿海到内陆,由于水分的变化,出现相应的植被种类,如热带地区从沿海到内
陆,依次出现热带雨林、热带稀树干草原、热带沙漠;垂直地带性指随着海拔高升,温度降
低,水分增加,依次出现相应的植被种类,垂直带植被为随海拔增加,出现基带以东、以北
的植被种类。

22、答:捕食是指某种生物耗资另一种其他生物活体的全部或部分身体,直接获得营养以
保持自己生命的现象。

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经常在调治猎物种群的数量起重视要的作用。

捕食关系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所以捕食者能够作为自然选择的力量对被捕食者的
质量起必然的调治作用,被捕食的经常是体弱患病的或遗传特点较差的个体,这样阻拦了不
利的遗传要素的连续。

在进化过程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者之间形成两者长久的共同进化。

捕食者能将被捕
食者的种群数量压到较低水平,进而减少了被捕食者的中间竞争。

竞争的减弱能赞同有更多
的被捕食者共存,故捕食作用能保持群落的多样性。

被捕食种群数量增加碰到限制,防备数量太大,造成环境资源过分耗资,引起系统崩溃。

23、答:生态恢复是以群落演替理论为基础,恢复是正向演替,退化就是逆行演替。

(2 分)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第一是先锋物种和顶级树种的迁移、散布和取代。

(2 分)只有当一个种的个体在新的地址上能生殖时,定居才算成功。

任何一个裸地上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或是
任何一个旧的群落为新的群落所取代,都必然包括有植物的定居过程(2 分)。

其次,群落内部环境变化。

由于群落内物种生命活动的结果,引起群落内部环境的改变,为自己创立了不良
的居住环境便本来的群落结构解体,为其他植物的生计供应了有益条件。

( 2 分)群落内部物种内部及物种之间都存在特定的互有关系。

这种关系随着外面环境条件和群
落内环境的政变而不断地进行调整,进而群落的特点或多或少地改变。

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
也是群落演替的引起要素。

( 2 分)
生态恢复的过程在某种呈度上说就是群落演替的过程,所以生态恢复必定考虑群落的演
替。

三、阐述题
1、答:(1)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互有关系的一弟子物学分支学科。

(2)生态学研究对象与范围。

① 生态学研究对象复杂多样、范围广,按现代生物学的组
织层次来划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为基因、细胞、器官、有机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按生物类群来划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为植物、微生物、昆虫、鱼类、鸟类、兽类等
单一的生物类群。

② 生态学尽管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但其研究中心为种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