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络脉络病理论整理研究 觹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 Tianjin, 300193,China)
Abstract: The theory of collaterals and collateral was laid on Huangdineijing. 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knowledge of the anatomy, physiology,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clinical
这也是内经唯一一酋治疗络病的方此外内经还特别提出奇病发生与络脉密切相关例如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第 27 卷 第 4 期 2008 年 12 月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以 上 《 内 经 》 从 “ 络 脉 十 五 ”、 “ 三 百 六 十 五 络 ”、 “孙络”3 个层次描述了络脉的系统结构。 为了对络 脉系统进行更为生动形象的说明,《内经》 还提出以 下概念。 3.1.3.1 阴络、阳络 《内经》用阴阳概 念 将 络 脉 区 分为阳络与阴络。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云: “阳络伤则血外溢, 血外溢则衄血; 阴络伤则血内 溢,血内溢 则 后 血 。 ”《素 问·经 络 论 篇 第 五 十 七 》记 载:“阴络之色……阳络之色……” 阳络是指在表、 在上的络脉,阴络是指在下、在里的络脉。
觹 基金项目:天津市卫生局中医、中西医结合专项课题(2005068)。 作者单位:300193 天津中医药大学 作者简介:年 莉(1956-),女,博 士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从 事
方剂教学与研究工作。
十一》记载:“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少阳主胆, 其脉循胁络于耳……”该处“络于目”、“络于耳”均是 指联络通达于目、耳。 1.2 名词 “络”在《内经》主要作为医学名词使用。 1.2.1 络 脉 《内 经 》“络 ”主 要 是 指 “络 脉 ”。 《灵 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记载:“络脉十五。 ”《素问·征 四失论篇第七十八》记载:“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 六十五。 ” 1.2.2 专有名词 “络”在《内经》也作为专有医学名 词使用。 1.2.2.1 心 胞 络 《 内 经 》 将 “ 心 胞 ” 也 称 为 “ 心 胞 络”。 例如《灵枢·经脉第十》云:“心主手厥阴心包络 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灵枢·经脉第十》云: “手心主之别……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 ” 1.2.2.2 目内外眦,亦称“血络” 《灵枢·大 惑 论 第 八十》 云:“五脏六腑之精气, 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血之精为络。 ”《黄帝内经灵枢经译释》 记载: “络,指眼内外眦的血络。 ” 1.3 针灸学相关概念 1.3.1 络穴 指针灸穴位中的“络穴”。 例如《灵枢· 寿夭刚柔第六》云:“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 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
241
第 27 卷 第 4 期 2008 年 12 月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27
No.4
Dec.2008
在阴之阳者,刺络脉。 ”张珍玉《灵枢经语释》注释: “络脉是指阳经络穴而言。 ” 1.3.2 络刺 指针灸刺法的一种,“刺络”疗法。例如 《灵枢·官针第七》记载:“四曰络刺。 ” 2 络脉概念
symptom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llateral disease in Neijing on the basis of clearing up
the related articles and revealed the general conditions of development of the collaterals and
第 27 卷 第 4 期 2008 年 12 月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27
No.4
Dec.2008
经脉的分支,但在功能结构等方面与经脉有所区别, 正如《灵枢·小针解第三》所谓:“经络各有所主也。 ” 4.1.1 支而横 《灵枢·脉度第十七》从解剖形态学 角度提出络脉与经脉的区别,络脉“支而横”,即络脉 是经脉的分支,但行走方向与经脉不同,经脉纵行, 络脉横行。 4.1.2 肉 眼 可 见 《 灵 枢·经 脉 第 十 》 记 载 : “ 何 以 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 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 也 …… 脉 之 见 者 ,皆 络 脉 也 …… 经 脉 十 二 者 ,伏 行 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 也。”经脉的特点是循行于人体深部,肉眼无法见到。 络脉中的一部分行于人体体表,肉眼可以见到,或者 说凡是肉眼可以见到的均是络脉。 4.1.3 不能经行大节之间 《灵枢·经脉第十》记载: “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 ”《内经》描述经脉均是 纵行于身,可以通过大骨节,络脉由于在人体“横行” 而不经行大骨节。 4.1.4 络无常色 《素问·经络论篇第五十七》云:“夫 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 也? 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阴络之 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 ”由于 经脉位于人体深部, 其色不易随气候发生变化,故 “有常色”。 络脉有阳络与阴络之分,阴络也位于人 体内部,故“阴络之色应其经”。 但是,阳络位于体 表,其色易随气候发生变化,故“阳络之色变无常, 随四时而行也”。
collateral disease theory in Neijing era.
Key words: collaterals; collateral disease; physiology of collaterals; pathogenesis of collaterals
络脉与络病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络 病学说的再度兴起是中医学理论继承与创新的重要 成果。络脉与络病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本文将散 在于《内经》各篇的络脉与络病理论进行系统整理与 研究,冀以对络病学说发展有所裨益。 1 《内08
《内经》络脉络病理论整理研究 觹
年 莉,刘翀羽,王学岭
摘要:络脉与络病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文章在全面整理《内经》有关条文的基础上,系统勾画出《内经》对
络脉解剖、生理、病因病理、病证及诊断治疗的认识,揭示《内经》时代络脉与络病学说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络脉;络病;络脉生理;络脉病理
《内经》也将十五络脉称为“大络”。 例如《灵枢· 经脉第 十 》“脾 之 大 络 ”、《素 问·平 人 气 象 论 篇 第 十 八》“胃之大络”。此外,《灵枢·玉版篇第六十》云:“经 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又将“大络”称为“经隧”。 后世依据 《灵枢·本输第二》“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 始,络脉之所别处”,又将十五络脉称为“十五别络”。 3.1.2 三百六十五络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 ”《素问·征四失论篇 第七十八》云:“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 ”“三 百六十五络”从数量看上远远多于“十五络脉”,它是 “十五络脉”的进一步分支细化。 3.1.3 孙络 《灵枢·脉度第十七》记载:“络之别者 为孙。 ”《说文解字》曰:“孙,子之子也。 ”王冰注:“孙 络,小络也,谓络之支别者。”孙脉是从络脉中分化出 来的更为细小的分支, 应在三百六十五络之下,是 《内经》络脉系统的最末端。
此外,《内经》 还指出络脉结构也会因人不同而 略有差异。 例如《灵枢·经脉第十》记载:“人经不同, 络脉异所别也。 ”《灵枢·通天第七十二》记载:“少阳 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络大。 ” 4.2 络脉与经脉的联系 《内经》认为经脉与络 脉 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两者相合构成经络系统参与人 体生命活动。 4.2.1 经络相贯,如环无端 从结构上讲,《内经》认 为经脉纵行而络脉横行, 两者相合构成一个完整的 封闭式的网状结构。例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记载:“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灵枢·动 输第六十二》也有类似的论述。 4.2.2 通行气血,调平阴阳 从功能上讲,《内经》认 为经脉与络脉均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 是维持阴 阳平和的重要条件。 例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 十》记载:“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生气以长,命 曰圣王。”《灵枢·邪客第七十一》记载:“经络大通,阴
《 内 经 》 共 计 出 现 “ 络 ” 字 331 次 , 其 中 《 素 问 》 169次,《灵枢》162 次。 《内经》“络”字有以下几种使 用方法。 1.1 动词 作动词使用,有整理与联络两种含义。 1.1.1 整 理 、梳 理 《素 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篇 第 五 》 记载:“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 脉……”这里“端络”并用,具整理、梳理之意。 1.1.2 联络、通达 《内经》“络”字作为动词主要是 指连络、 通达, 多用于描述经脉循行或十五大络循 行。例如《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记载:“足太 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络嗌”是指足 太阴经脉连络通达于“嗌”。 又如《素问·热论篇第三
中 图 分 类 号 :R22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3-9043(2008)04-0241-05
Study on theory ofcollaterals andcollateral disease in Neijing
NIAN Li, LIU Chong-yu, WANG Xue-ling
何为“络脉”? 《灵枢·脉度第十七》云:“经脉为 里,支而横者为络。 ”明确指出从经脉中分行而出的 横行者是络脉, 这是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络脉定 义。 因为络脉“支而横”,《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也将其称为“横络”。 3 络脉系统结构与生理功能 3.1 络脉系统结构 《内经》认为络脉从经脉横 出 之后逐渐分层细化,构成树枝样网状结构,并大致描 述其结构层次。 3.1.1 十五络脉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云:“经 脉十二,络脉十五。”明确指出人体拥有 15 条络脉。纵 观《内经》全书十五络脉是从经脉中分出的第一层次。
《内经》还指出营血生成之后需要依赖络脉进行 输送。例如《灵枢·痈疽第八十一》云:“血和则孙脉先 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营血在孙脉生 成之后,注入较大的络脉,最后进入经脉。 3.2.2 渗灌气血 《灵枢·小针解第三》云:“络脉之 渗灌诸节者也。 ”《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云:“人九 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张志聪注:“人之三百六十 五络,犹地之百川流注,通汇于九州之间。 ”人体络 脉遍布周身上下,气血通过络脉渗灌周身百节以发 挥营养滋润作用。 3.2.3 贯通营卫 络脉具有贯通营卫之气的作用。 例 如 《 素 问·气 穴 论 篇 第 五 十 八 》 记 载 : “ 孙 络 三 百 六 十五穴会……以通荣卫。”张景岳《类经》记载:“表里 之气由络以通,故以通营卫。 ”张志聪说:“盖大络之 血气,外出于皮肤而与孙络相遇,是以脉外之卫、脉 内之荣相交通于孙络皮肤之间。孙络外通于皮肤,内 连于经脉以通荣卫者也。 ” 3.2.4 沟通表里经脉 络脉具有联络沟通表里两经 的作用。 例如《灵枢·经脉第十》记载:“手太阴之别, 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别走阳明也。 ”说明手 太阴络脉行走至阳明经脉, 从而沟通太阴与阳明两 经的联系。 4 络脉与经脉的区别联系 4.1 络脉与经脉的区别 《内经》认为络脉虽然 是
242
3.1.3.2 小络 小络一词出于 《灵 枢·四 时 气 第 十 九》,小络与大络相对而言。观《灵枢·四时气第十九》 原文,小络泛指孙络。 3.1.3.3 浮 络 《素 问·皮 部 论 篇 第 五 十 六 》有 “ 浮 络”概念。 吴崑注:“浮络,浮于皮部之络。 ”浮络是指 位于体表的络脉,属于阳络。 3.1.3.4 血络 《灵枢》有“血络论”专篇 ,张 志 聪 认 为“血络者,外之络脉、孙络”。 但是,也有注家认为 “血络”泛指络脉。 3.1.3.5 支络、肢络 《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有 “肢络”概念,也称“支络”,均是指四肢的络脉[1]。 3.2 络脉生理功能 3.2.1 参与营血的生成与输送 《灵枢·痈疽第八十 一》记载:“肠胃受谷……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而 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血络论第 三十九》记载:“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 故血出而汁别焉。”中焦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要渗入 孙脉,与津液调和之后化生为营血。 因此,孙脉是营 血化生合成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