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历史人文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运河历史人文简介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

从先秦到南北朝,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凿了大量运河,其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

西到关中,南达广东,北到华北大平原,都有人工运河。

这些人工运河与天然河流连接起来可以由河道通达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例如从现在北京不远的通县起,可乘船顺潞水由泉州渠到沟河口入海,经过一段短短的海程,进入泒河,经过平虏渠,入漳水,经过利漕渠和白沟而入黄河,进入汴渠上游,沿蒗荡渠而下,由颍水入汝水,由汝水的支流舞水入泚水,入淯水,入汉水,入杨口渠,入长江,入洞庭湖,入湘水,入漓水,入西江,沿西江可达番禺城;或由江陵溯长江达巴蜀,以通西南。

这四通八达的水道为后世开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大业元年至六年(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动用百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了隋唐大运河。

此后,唐、北宋长期开凿、疏浚、整修隋唐大运河,使得隋唐大运河可以继续使用。

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2014年6月22日,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三大部分十段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隋唐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

隋唐时期,国家粮仓设在洛阳,江南等地的漕粮大量运来,运河上终日“漕船往来,千里不绝”。

到武则天称帝时,洛阳城中的北市一带已是“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河道拥堵太过严重,连女皇都坐不住了。

公元701年,武则天下令“引漕渠,开新潭,以置诸州租船”。

据《隋书》记载,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

当年三月,他下诏“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也就是说,通济渠的源头在西苑,今天穿洛阳城而过的洛河,就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一部分。

借助阳渠、鸿沟等旧有河道和自然河道,仅用半年时间,连通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就完工了。

随后,隋炀帝又疏通邗沟,连通了淮河与长江。

隋唐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其上商旅往返,船乘(shèng)不绝,不仅促进了国家统一和南北交流,也带动了沿岸城市的发展,催生了淮安、扬州、杭州、北京等一大批运河名城,可谓利在千秋。

在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河南段,开封、商丘等不少城市也是因运河而兴。

那些遗留下来的运河故道及桥梁、仓窖及码头遗址等,
都在为我们讲述着大运河的故事,也是大运河文化生生不息的见证。

阳渠故道
通济渠开凿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分东西两段,西段为“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东段为“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在通济渠的西段,谷、洛水出西苑后,向东流经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城,并借助阳渠故道继续东流,在洛口汇入黄河。

阳渠历史悠久。

据西晋陆机《洛阳记》等记载,汉魏洛阳城“四面有阳渠水,周公所制也”,也就是说,早在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洛邑时就修凿阳渠了。

东汉建都洛阳后,又对阳渠进行了大规模整修。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大司空张纯“穿阳渠,引洛水为漕,百姓得其利”。

到阳嘉四年(公元135年),这里已形成“东通河济,南引江淮”的漕运网络。

东汉之后,曹魏、西晋、北魏仍定都洛阳,因阳渠漕运发达,国家粮仓都设在城东。

如西晋时,“大城东有太仓,仓下运船常有千计”;北魏时,此处又被“令为租场,天下贡赋所聚蓄也”。

北魏之后,城池曾遭兵火,阳渠一度荒废。

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大运河时,又利用了阳渠故道。

阳渠成为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一部分,再次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洛口仓城
无论隋唐洛阳城还是汉魏洛阳城,都位于洛阳盆地腹心的伊洛平原上。

洛河与伊河在伊洛平原东部交汇后称伊洛河,继续东流至巩义汇入黄河。

所谓洛口,就是伊洛河与黄河的交汇处,也是通济渠从西苑“达于河”的地方。

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隋炀帝在这里修建了大型粮仓,就是兴洛仓,也称洛口仓。

洛口仓的规模,今天人们已很难想象。

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隋炀帝“置洛口仓于巩东南原上,筑仓城,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可容漕粮八千石以上,平时看守粮仓的官兵就有上千人。

作为全国最大的转运粮仓,洛口仓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李密率瓦岗军占领了洛口仓并开仓放粮,赈济饥民,使队伍得到迅速壮大。

随后,他又增筑仓城,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一步步逼近洛阳,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鸿沟故道通济渠的东段,是从板渚开始的。

据《水经注》记载,板渚即板城渚口,是黄河南岸的一个渡口。

它位于荥阳北部,距鸿沟故道不远。

关于鸿沟的开凿时间,通常认为是在东周的战国时期。

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山西迁都大梁(今开封)。

他在荥阳北部开挖运河,引黄河水流向东南,连通淮河,这条古老的人工运河就是鸿沟。

鸿沟又称浪荡渠、汴渠等,史书对其多有记载。

如《史记》中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


西汉时期,由于黄河泛滥,河道淤塞,鸿沟水系遭到破坏。

东汉明帝时,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鸿沟,使“河、汴分流”,鸿沟也被称为荥阳漕渠。

后来,它又成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一部分。

荥阳故城
荥阳地处广武山之阳,因荥泽而得名。

今郑州西北的惠济区古荥镇有荥阳故城,它的名字与鸿沟连在一起,曾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天下名都”。

西汉初年,汉王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双方在荥阳一带对峙,留下了“纪信舍身救主”的故事。

那是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中,眼看粮草就要告罄。

危难之际,将军纪信挺身而出,提出由自己假扮汉王,投降项羽,让刘邦趁机逃离荥阳。

也许是纪信的身材相貌颇似刘邦,竟迷惑住了项羽。

待项羽发现时,刘邦早已出城。

盛怒之下,项羽下令烧死纪信,此事被写进了《史记》《汉书》等史籍。

纪信死后葬于荥阳。

东汉时,蔡邕从陈留(今开封)前往洛阳,途中曾“吊纪信于荥阳”;北魏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纪信冢在荥阳故城西北三里处。

今当地有纪信墓、纪信庙等,印证着这段历史。

通济渠东段又称汴河,开封城就位于汴河与黄河交汇处
惠济桥遗址
通济渠从荥阳故城东边流过,在渠上留下了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惠济桥。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惠济桥遗址也随之成了世界文化遗产。

自隋唐至宋元时期,它历经多次重修,现存石桥为明代建筑,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的珍贵遗存。

惠济桥所在的村庄叫惠济桥村,过去这一带非常热闹。

据当地人介绍,20世纪70年代,这座石拱桥被埋在穿村而过的公路下面,近些年才被发掘出来。

如今,重见天日的惠济桥造型古朴,桥上遗留着深深的车辙,只是桥下的古河道早已干涸,上面不见舟楫往来。

根据规划,这里将建起一座遗址公园。

北宋开封城
战国时期,魏惠王开凿鸿沟,从荥阳城北引黄河水入魏都大梁,再折向东南,连通淮河。

古老的运河促进了开封的商业繁荣。

据《史记》记载,就在这一时期,魏都大梁皆大贾小商,一派富饶景象。

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国,在大梁设浚(xùn)仪、启封两县。

西汉时,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又改启封县为开封县。

北齐时,开封称梁州,北周灭北齐后改称汴州。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大运河。

通济渠东段又称汴河,位于汴河与黄河交汇处的开封城再一次因运河而兴,并在北宋建都后进入了极盛时期。

北宋定都开封,又称东京。

宋太祖赵匡胤曾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

”曾任参知政事的张洎(jì)也说,“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天下一半的财赋,皆由此路而进。

如今,开封的汴河故道大多已深埋地下。

商丘南关码头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流过开封后,折向东南,经商丘、宿州等连通淮河。

商丘在隋唐时称宋州。

随着通济渠的开凿,宋州成了南北交流的重要通道,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到唐代时已成为繁华的都市。

诗圣杜甫是洛阳人,他年轻时游历商丘,看到的景象已是“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

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

北宋时,商丘被升为应天府,后又称南京,在当时知名度很高。

到了南宋,因为政治中心南移至临安(今杭州),商丘和开封的地位随之下降,通济渠也逐渐淤塞断流,并被深埋于地下。

2007年,考古人员在隋唐大运河商丘南关段发现一块半圆形突堤,上面有大量的车辙印痕、行人脚印和动物蹄印等,这就是著名的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

楚河汉界的由来
在荥阳北部的黄河岸边,有一条南北向的深沟向着广武山延伸,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鸿沟。

战国时期,魏惠王开凿鸿沟,形成了连通黄河与淮河的鸿沟水系,这条鸿沟故道是其中的一部分,当地人一直叫它鸿沟。

在鸿沟的东西两边,是霸王城村和汉王城村。

当初楚汉争霸,项羽和刘邦在此相持不下,后来粮草将尽,只好言和。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为楚。

方言和之后,项羽退兵,刘邦却撕毁和约,对其进行追杀。

最后,失败者项羽在乌江岸边自刎,胜利者刘邦则建立了西汉王朝。

鸿沟两边的汉、霸二王城,相传是当年两军对垒时的城址。

后来,鸿沟也就成了象棋棋盘中的楚河汉界。

现存故道隋唐大运河自南宋偏安一隅定都江浙后,宋、金划淮而治,运河久废不用,逐渐埋入地下。

现残存有水运河故道在泗县境内,西从唐河,东至水口魏,全长约28公里,汴河上口宽30~50米,深6~8米,坡度1 2,水深1.5~2米(枯水季节),新淤泥深度约1~2米。

虽不通舟楫,也有灌溉之利。

城西至唐河段因兴修水利疏浚清理时统一标准:河口宽30米,深6米,坡比1 2,故造成河道口宽比原来少10米(中国通史记载:广40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