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遇碘不一定变蓝_张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第49卷第1期生物学通报53
淀粉遇碘(I2)呈蓝色这一特性,早已被人们所熟知,并因其反应灵敏而被广泛用于检测淀粉或碘的存在。
淀粉遇碘一定都会呈现蓝色吗?在中学生物学实验中,遇到了一些有趣的实验现象:1)实验室中配制的淀粉溶液加入碘液后并不一定出现蓝色,有时会出现蓝紫色、紫色、紫红色,甚至是赭色等。
2)如果对显蓝色的淀粉-碘混合液进行加热,蓝色会褪去,而待冷却后,蓝色又会重新出现。
3)如果向显蓝色的淀粉-碘混合液中滴加氢氧化钠,蓝色也会消失。
上述实验事实表明淀粉遇碘不一定都会呈现蓝色,那么产生上述颜色偏差的原因是什么呢?对此,查阅了《生物化学》、《无机化学》等大学教材以及相关学术论文,设计并实施了“探究影响淀粉和碘显色反应的因素”的实验,从淀粉和碘显色反应的原理、影响淀粉和碘显色反应的因素以及对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启示3个方面探究了“淀粉遇碘不一定变蓝”的显色原理、影响条件及其实际意义。
1淀粉和碘显色反应的原理
1.1淀粉的组成和结构淀粉是一种植物多糖,由几百到几千个葡萄糖单体脱水缩合形成。
通常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2部分组成,二者在淀粉中所占的比例随植物的种类而异,并且在结构与理化性质上也有一定区别。
直链淀粉可溶于热水,分子量比支链淀粉小,由300~400个D-葡萄糖分子以α-1,4-糖苷键相连而成,卷曲成螺旋形,每个螺旋有6个葡萄糖基。
支链淀粉不溶于冷水,与热水作用形成浆糊,分子量比直链淀粉大,由1300个或更多的D-葡萄糖分子缩合而成,有支链结构;主链是由α-1,4-糖苷键连接所形成的长链,而每个分支则是由α-1,6-糖苷键连接所形成的短链,大约相隔20个葡萄糖单位有1个分支,每个分支链的长度平均为24~30个葡萄糖基[1]。
1.2显色原理直链淀粉遇碘呈现蓝色,而支链淀粉遇碘呈现紫红色,二者显色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生成的淀粉-碘包合物不同。
直链淀粉是由D-葡萄糖分子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的直链分子,卷曲成螺旋形,碘分子嵌入淀粉螺旋体的轴心部位,借助范德华力形成淀粉-碘包合物。
在淀粉中,每个碘分子跟1个螺旋中的6个葡萄糖基结合。
淀粉与碘生成的包合物的颜色与淀粉糖苷链的长度有关。
当链长小于6个葡萄糖基时,不能形成一个螺旋圈,因而不能呈色。
当平均长度为20个葡萄糖基时呈红色,大于30个葡萄糖基时呈蓝色。
支链淀粉的相对分子质量虽然较大,但支链淀粉的分支短链的长度只有20~30个葡萄糖基,碘分子进入长短不一的螺旋卷曲管内呈现出不同颜色,支链淀粉遇碘呈紫红色正是蓝、红混合色。
而直链淀粉的链长超过30个葡萄糖基,所以与碘作用呈现蓝色[2]。
由于不同植物的淀粉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例有所不同,因此淀粉遇碘究竟呈现什么颜色,应取决于该淀粉中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例。
2影响淀粉和碘显色反应的因素
通过实验探究了以下4个因素对淀粉和碘显色反应的影响,除马铃薯匀浆、糯米匀浆外,实验中采用的淀粉均为可溶性淀粉。
2.1显色反应受淀粉类型的影响观察了1%的淀粉溶液、马铃薯匀浆、糯米匀浆(煮熟)遇碘的显色反应。
其中,淀粉溶液的配置方法:以配制
淀粉遇碘不一定变蓝
张前进(新疆实验中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49)
摘要针对中学生物学实验中遇到的“淀粉遇碘不一定变蓝”的现象,探究影响淀粉和碘显色反应的因素。
关键词淀粉碘淀粉-碘包合物显色反应
中国图书分类号:Q-33文献标识码:B
54生物学通报2014年第49卷第1期
100mL溶液为例,将1g可溶性淀粉加少量水调成糊状,边搅拌边加入100mL沸水,微沸2min,静置,取上层溶液,即为约1%的淀粉溶液。
实验发现:可溶性淀粉溶液遇碘呈现蓝色;马铃薯匀浆遇碘呈现紫红色;糯米匀浆遇碘呈现紫红色。
这是因为淀粉和碘的显色反应受淀粉类型的影响,若全部为直链淀粉,呈现蓝色,全部为支链淀粉,呈现紫红色,直链淀粉较多,呈现蓝紫色,支链淀粉较多,则呈现紫红色。
2.2显色反应受淀粉新鲜度的影响观察新配制的淀粉溶液、配制1周的淀粉溶液和配制1月的淀粉溶液(冰箱冷藏储存)遇碘的显色反应,发现:新配制和配制1周的淀粉溶液遇碘均呈现明显的蓝色,而配制1个月的淀粉溶液遇碘呈现蓝紫色。
这是因为淀粉溶液存放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淀粉水解为糊精,从而使反应呈现蓝紫色。
因此实验中最好采用新配制的淀粉溶液。
2.3显色反应受温度的影响观察了温度对淀粉和碘显色反应的影响。
将各加入2mL淀粉溶液的11支试管分别置于0℃、10℃、20℃、30℃、40℃、50℃、60℃、70℃、80℃、90℃、100℃的不同温度中水浴保温5min后,再各加入2滴碘液,观察各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温度的控制采用不同加冰量(低于室内水温的温度,如0℃和10℃)和恒温水浴锅加热(高于室内水温的温度)2种方法。
实验发现:当温度为30℃及以下时,蓝色不会褪去;当温度为40~50℃时,蓝色很快褪去;温度为60℃及以上时,不会出现蓝色。
这是因为淀粉分子受热时螺旋圈会由于膨胀而扩大,碘分子不能在螺旋圈中以氢键形成稳定的包合物,碘分子从螺旋圈中脱下而导致原有颜色逐渐褪去[3]。
因此,观察淀粉的显色反应要等冷却到30℃以下进行,这时显色现象会更加明显。
2.4显色反应受pH的影响观察pH=1~14等14个梯度pH对淀粉和碘显色反应的影响,pH梯度通过不同浓度的盐酸或氢氧化钠进行控制。
实验发现:pH=2及以下时,呈现蓝紫色;pH=3~8,呈现蓝色;pH=9及以上时,不显色。
这是因为:在强酸溶液中,淀粉会水解为糊精而呈现蓝紫色;在强碱溶液中,碘单质能迅速发生歧化反应生成碘酸盐和碘化物(3I2+6NaOH=5NaI+NaIO3+3H2O)[4],没有碘单质的存在,就不能形成淀粉-碘包合物,因此不能显色;在弱酸、中性和弱碱溶液中,淀粉基本不水解,碘单质也基本不参加歧化反应,因而呈现蓝色。
3对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启示
由于淀粉和碘的显色反应会因淀粉的类型、所处条件(温度和酸碱度)、分解程度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在中学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3.1实验设计在实验设计环节,如果实验中所涉反应的温度或pH不同,如在“探究温度(pH)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5],建议不要采用“淀粉遇碘变蓝”的检测方法,而采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方法。
3.2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环节,淀粉溶液最好采用新配制的可溶性淀粉溶液。
此外,在滴加碘液时,最好使待测溶液温度处于常温且酸碱度为中性或偏弱酸性,以减少实验误差。
3.3实验结果在分析实验结果时,要尊重实验结果并能合理地解释实验偏差。
如用碘液检测马铃薯匀浆时出现紫红色现象而非蓝色现象;在“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100℃的试管加酶反应不经冷却而直接滴加碘液不显色。
不要回避这一显色偏差,而是向学生传递“淀粉遇碘不一定变蓝”的正确观点,并向学生解释其原因。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寿然,张佐,黄佩蓉.生物化学.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8:82.
2曾波.淀粉遇碘真的变蓝了吗.生物学教学,2001,26(6):42—43.
3张秀清.淀粉与碘反应的显色原理和条件.实验教学与仪器, 2006,(12):27—28.
4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华中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76.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生物第1册.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3—84.
(E-mail:qianjin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