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2_29课时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课时】第22课时
【授课时间】
【复习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考纲要求】现代文精读,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感受领悟以及创造性理解能力的考查;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理清思路、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阅读的水平,要从“形象、情感、语言”等方面考查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复习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文章的中心,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考点导学】
理清文章思路就是要通过分析文章的选材、结构层次、线索脉络等,探索作者的思维过程。

在中考试题中,对文章思路的考查通常是和内容概括联系在一起的。

主要题型:1.请用一句话简述文章内容或概括故事情节;2.理清文章思路,补全下面情节;3.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4.本文写了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6.领会文章主旨; 7.领悟作者情感;8.表达阅读感受。

解题方法:
一、文章内容概括或段意概括
1.抓“二主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情节,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具体方法:谁?做了什么事?怎么做的?结果如何?
2.抓住段落的中心句。

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或段的结尾,也有在段的中间。

一般说,段首中心句就是首括句、启下句;段尾的中心句,就是总括句。

3.采用摘要法,即把文章或段中有主次之分的几层意思归纳出来,选取主要的,略去次要的。

4.采用联合法,即文章或段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那就把几个意思归纳合并出一个主要意思。

二、理清思路,补写故事情节(或补写要点)
首先,看清题目要求和题目的提示,其次,在原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第三,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加以表述,形成自己的答案。

(以上二点为主要题型)
三、归纳中心思想(根据文章的不同情况。


1.一类是直接告诉读者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要抓住文中表明中心思想的话语,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

这类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主要有以下方法。

(1)摘录法:即直接摘录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

运用摘录法要注意分析文章的标题、分析文中的点题句、关键句。

一篇文章的点题句、关键句,往往揭示了中心意思。

点题句,有的开篇点题;关键句,记叙文中议论、抒情句常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有的是交待写作意图或时代背景等,对于准确归纳中心思想有重要作用。

(2)提炼法:即提炼文章的基本要素和关键词句。

2.另一类是没有直接写明中心思想的,需要读者分析概括。

方法是:先把全文各段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立场、观点、感情等。

特别指导——解题步骤:
①整体感知。

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文章中心,理清文章思路,做到心中有数。

②审察题干。

明确命题的角度(即考查什么知识);看清题目的要求、重点词语(要求考生做什么);命题者的意图(即命题者要考查考生的什么能力)。

③寻找范围。

根据问题所示,在原文中寻找符合题目要求的内容,上下联系,捕捉有效信息,确定考题的落脚点:一是局部的语段或语句;二是文章的整体。

④确定要点。

从寻找到的范围中,确定答题要点:一可从文中内容里,提炼出几个与题干相关要点;二可根据分值确定答题要点。

这样做是为了在答题时要点清楚,不致缺落。

⑤归纳作答。

在明确要点后,可从文章中整理有关信息,摘录有关语句作答,也可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准确、清楚、简明的语言组织作答。

掌握了上述步骤,我们就不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从而可以有效提高中考语文成绩。

【目标测评】【2016重庆】
(一)孤独的老乡夏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

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

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

小吴不是这样。

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

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

”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⑪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

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

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⑫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

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⑬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

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

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⑭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

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⑮“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⑯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

”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⑰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

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

我立即赶了过去。

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

”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

”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⑱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

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⑲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

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

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

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⑳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

”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有删改。


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

(4分)
2.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 4分)
怀疑→()→()→认同
3.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1)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2)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 他总是一脸黯然
..。

4.第⑰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5.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4分)
【2016 宁德】(二)奔跑的母亲姜钦峰
黑马!又见黑马!
当她第一个冲过终点时,整个赛场沸腾了。

不可思议,在高手如云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冠军竟然是个训练仅一年的业余选手。

27岁的切默季尔,肯尼亚的一名农妇,因此一举成名。

切默季尔的全家都住在山区,她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除了种地一无所长。

一年前,切默季尔还一筹莫展,为无法筹集四个孩子的学费暗自伤心。

丈夫安慰她:“谁叫孩子生在咱穷人家,认命吧!”
如果孩子们不上学,只能继续穷人的命运!难道只能认命?她不甘心。

当地盛行长跑运动,名将辈出,若取得好名次,会有不菲的奖金。

她还是少女时,曾被教练相中,但因种种原因未果。

她脑中灵光一闪:不如去练习马拉松!
马拉松是一项极限运动,坚强的意志、优秀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有效的训练缺一不可。

她已近27岁,没有足够的营养供给,从未受过专业的基础训练,凭什么取胜?冷静之后,她也胆怯过,可是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如果连做梦的勇气都没有,那永无改变的可能。

丈夫最后也同意了她大胆的“创意”。

第二天凌晨,天还黑着,她就跑上崎岖的山路。

只跑了几百米,她的双腿就像灌了铅一般。

她停下来,喘口气,继续跑。

二千米,二千一百米,二千二百米??与其说是用腿在跑,不如说是用意志在跑。

跑了几天,脚上磨出无数的血泡。

她也想打退堂鼓,可回家一看嚷着要读书的孩子,她又为自己的懦弱感到羞愧。

不能退缩!她清醒地知道,这是唯一的希望!
训练强度逐渐增加,但她的营养远远跟不上。

有一天,日上竿头,她仍然没有回家,丈夫担心出事,赶紧出门寻找,终于在山路上发现了昏倒在地上的妻子。

他把妻子背回家里,孩子们全都围了上来,大儿子哭着说:“妈妈,不要再跑了,我不上学了!”她握着儿子的小手,泪水像断线的珠子般涌出,一言不发。

次日一早,她又独自一人,跑在了寂静的山路上。

经过近一年的艰苦训练,切默季尔第一次参加国内马拉松比赛,获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开始崭露头角。

有位教练被她的执着深深感动,自愿给她指导,她的成绩更加突飞猛进。

终于,切默季尔迎来了内罗毕国际马拉松比赛。

为了筹集路费,丈夫把家里仅有的几头牲口都卖了,这可是家里的全部财富??
发令枪响后,切默季尔一马当先跑在队伍前列,这是异常危险的举动,时间一长可能会体力不支,甚至无法完成比赛。

但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她豁出去了!
自助者天助。

2小时39分零9秒后,她第一个跃过终点线。

那一刻,她忘了向观众致敬,而是趴在赛道上,泪流满面,疯狂地亲吻大地。

突然冒出的黑马,让解说员不知所措,手忙脚乱,忙活了好半天才找齐她的资料。

颁奖仪式上,有体育记者问她:“您是个业余选手,而且年龄处于绝对劣势,我们都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您战胜众多职业高手,夺得冠军?”
“因为我非常渴望那7 000英镑的冠军奖金!”此言一出,场下一片哗然。

她的话太不合时宜,有悖于体育精神。

切默季尔抹去泪水,哽咽着继续说:“有了这笔奖金,我的四个孩子就有钱上学了,我要让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还要把大儿子送到寄宿学校去。


喧闹的运动场忽然寂静,人们这才明白,原来,孩子才是她奔跑的力量。

瞬间,场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是人们对冠军最衷心的祝福,也是对母亲最诚挚的祝福。

切默季尔成了肯尼亚人民的偶像,有人说她是长跑天才,有人说这是贫困造就的冠军,还有人说无需理由,
这就是一个奇迹。

是的,又一个体育奇迹:不过缔造者并非职业运动员,而是——母亲!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分)
2.切默季尔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选取你感触最深的两点简析。

(6分)
3.品析文中画线句子。

(6分)
(1)二千米,二千一百米,二千二百米……与其说是用腿在跑,不如说是用意志在跑。

(品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2)那一刻,她忘了向观众致敬,而是趴在赛道上,泪流满面,疯狂地亲吻大地。

(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3分)
4.切默季尔大胆的“创意”是什么?(3分)
5.你认为切默季尔的大儿子,面对获得冠军的妈妈,应该和她说些什么呢?请你以大儿子的身份给妈妈写一段话。

(40字左右)(4分)
连城县2017年九年级语文总复习教学案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课时】第23课时
【授课时间】
【复习内容】纵观全文,分析标题
【考纲要求】现代文精读,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感受领悟以及创造性理解能力的考查;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理清思路、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阅读的水平,要从“形象、情感、语言”等方面考查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复习目标】正确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考点导学】
正确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能够帮助学生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的思路。

在完成标题含义的题目时,首先要理解题目的字面意思,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正确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发掘题目的深层含义。

只有正确理解了标题的含义,才会理解作者为什么会用这样的题目做标题。

主要题型:1.标题的含义是什么?(标题有哪些含义)2.标题作用是什么?3.文章以此为题,好在哪里?(或以此为题,有何妙处)4.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解题技巧】
一、标题的含义
1.表层含义:即标题字面意思,它可以是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或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深层含义:或者是比喻义(象征义),或者是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品质,或者是文章的中心意思。

[目标测评]【2016 厦门】
(一)断头树也有春天【英】珍•古德
①写下这段文字时,我正坐在英格兰伯恩茅斯的家中,抬头就能望见窗外的几棵树。

其中一棵山毛榉树是我的最爱。

小时候,它的树枝便是我最好的椅背,倚着它,我读完了《人猿泰山》,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生活在森林里。

②山毛榉树是我最好的玩伴,我常常在树上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我每天都会轻唤着它的名字,把自己的一些小秘密说给它听。

夏日午后,当微风穿过枝丫,我仿佛听到了它的呢喃低语。

A叶儿轻轻摆着,边歌边舞,那是它为我精心设计的演出。

刮大风的时候,我搂紧它的臂膀,随它一起在风中摇晃。

③每当我徘徊在一棵大树下时,我总是惊叹于树里隐藏了多少岁月的故事,那展臂迎风的树枝经受了多少载的风雨,还有那多到无法数清的树叶,有多少歌儿要吟唱。

我们所能看到的地面上的部分,只是树的一部分,在那深不可及的地下,埋藏着它最深沉的心事和渴望。

B也许是与树接触久了,我似乎读懂了树的语言,理解了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另一个世界。

④“幸存者”是一棵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中幸存的豆梨树。

20世纪70年代起,它就被栽植在世贸中心5号楼附近,年年用绽放的白色小花,为水泥世界里的人们送来春的讯息。

与同伴一样,它也被埋在了倒塌的双子塔下。

⑤一个月后,清理残骸的工人发现了它。

彼时,树已经被“肢解”——水泥碎块砸得它“身首异处”,剩下的树干被烧焦,树根严重受损。

人们把它送入纽约公园的苗圃。

⑥苗圃的管理人员告诉我,第一次看见这棵断头树时,他觉得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方法让这棵树起死回生,他没想到去掉表层烧焦部分的“幸存者”,竟在苗圃的优质土壤里生根了。

⑦“幸存者”注定拥有不平凡的生命。

2010年春天,一场可怕的风暴以每小时160公里的速度席卷了“幸存者”所在的区域。

风暴过后,“幸存者”已有部分树根裸露在外,苗圃管理人员给“幸存者”又做了一次大手术。

⑧起初他们不敢有太大的动作,只是把树枝抬起来一些,让树干跟地面依然保持一定角度。

在根部堆上覆盖物和肥料。

他们甚至不敢直接给树浇水,而是每天轻轻为它洒水。

几周后,“幸存者”再一次起死回生。

⑨2010年12月,“幸存者”被移回发现它的地方。

“9•11”纪念馆的设计负责人说最初一些人反对将“幸存者”移回来,认为原址上种满了新树,而“幸存者”作为唯一的豆梨树,会破坏园林景观的对称性。

事实上,作为世贸中心遗址上唯一幸存的生命,人们纷纷来与它合影,将象征着感恩、鼓励、关爱的蓝丝带系在它的树枝上。

⑩四月的一个清冷的早晨,金色的阳光包围在它的四周,我看到的是一位戴着光环的精神领袖。

站在为保护它而设立的护栏外,眼泪模糊了我的视线。

它的花期已过,枝头略显寂寥。

但就在我站了很久,准备离去时,惊喜出现了:我突然看见三朵小小的白花挤在一起,藏在枝叶深处。

它仿佛在告诉人们:“不要伤感,只要还有希望,哪怕受尽伤害,哪怕春已远离。


1.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断头树也有春天”含义的理解。

(4分)
2.文章①②两段详细写了山毛榉树,而全文的主角却是“幸存者”。

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述第①②段的作用。

(4分)
3.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
(1)请结合第②段品析A句。

(3分)
叶儿轻轻摆着,边歌边舞,那是它为我精心设计的演出。

(2)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③段B句中“树的语言”具体指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2分)
4.请结合本文和链接,以“生命的不平凡”为主题写一段话。

(不少于80字)(6分)
链接: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冰心《谈生命》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
【2016 三明】
(二)我们在蓝色海上飘赫恩曼尼
12岁那年,我认识了方小舒。

他从讲台旁边的特“忧”生专座抱着书包走向我,本子散了一地,整个教室都在窃窃私语。

从此,我们就是同桌了。

我的耳边从此充斥着“方小舒”三个字的魔咒。

“方小舒,把头抬起来!”“方小舒,把课本拿出来!”“方小舒,你来我办公室一趟。

”被叫到的时候,他就缓缓抬起头,一脸茫然地看着前方,如同置身事外的高人,脸上带着神秘的微笑。

“方小舒,你旁边坐着的可是年级第一!你也不学学!”老师训他的时候,总带上我。

是的,我是第一名,从来没失过手。

那时的我,不知道哪里来的倔牛脾气,不考第一绝不善罢甘休。

而我永远不理解,也不关心坐在身边的方小舒在桌子底下摆弄些什么。

只是偶尔看他入神,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瞟上一眼。

在那张堆满练习册和考试卷的桌子底下,方小舒用牙签组装成一辆坦克,用一分一分的人民币折出了航母,用一百张考卷做成一架步枪。

在我们都为了考试奋战时,他弓着背,伏在桌沿,用自制的放大镜一寸一寸看着那张世界地图。

“有什么好看的?”我见他整个人都聚拢在地图上,像一只潜伏在海底的虾。

“里面的学问大着呢!你懂吗?”他话不多,说话的时候眼睛依旧望着前方,脸上带着神秘的微笑。

那时我沉浸在第一名的争夺战中,丝毫不在意方小舒嘴里说的“大学问”。

那和我的目标相距十万八千里。

当然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一次英文考试,因为听力部分发挥失常,成绩单的第一行不再是我的了。

“别哭了,是好事。

”方小舒的声音像是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如梦似幻。

我抬起头,满脸都是眼泪鼻涕,狼狈地望着他。

“喏,你看。

这里是地中海,这里是小亚细亚半岛,还有希腊半岛。

”他指着地图上一块蓝色的地方,手指在上面滑动,精准到位。

他转过身来,对我说:“阿呆同学,你想过有一天会到这样的地方看上一眼吗?就那么一眼。

蓝色的海把你包围,你在海上。

”他的眼睛闪着从未有过的光,不再高深莫测,而是伶俐的敏锐的开阔的。

我透过哭肿了的眼睛,看见一个骄傲的方小舒自信地笑着。

我这才发觉,自己从未正眼看过他。

他的睫毛向上翘着,毛茸茸的,上扬的嘴角两旁嵌着酒窝,白皙的面颊变得红通通的。

“阿呆同学,世界很大的,你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不会只是这样。

”他不紧不慢地说着,娴熟地叠好旧地图,放在书桌下。

从此,我注意到了他,方小舒——一个渴望被蓝色海洋包围的男孩。

他书桌下的那片世界,只属于他。

偶尔,也向我敞开。

我好奇他为什么对这些在我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感兴趣,毕竟,考试、升学才是眼下唯一的出路。

一天放学后,我在校门口遇见方小舒。

“喂,你总不写作业也不是办法,以后我帮你写吧。

”我没话找话。

“不用啊。

反正已经习惯了。

突然写得太好老师肯定不信。

”他撇撇嘴。

“那你以后想做什么?”我试探他。

“我想做间谍。

”他站定在街角,眼神坚定,语气铿锵,往来穿梭的车辆突然安静下来。

夕阳照在他脸上,他的头发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出生入死,泰然处之。

”他一字一顿地说。

那一刻,空气和时间都凝结了,只剩下一个我所不解的方小舒,站在人群密集的街角,运动服上沾满尘土,嘴角挂着舒朗的笑。

方小舒那年和我一样,14岁。

我们结识的两年间,他的地图上画满了红点,我的试卷上打满了对钩。

他的航母上的飞机多了一架又一架,我书包里的习题多了一本又一本。

他的手枪可以打出一连环子弹,我的成绩单上总是一连环的满分。

我依旧热切地回应着老师的要求、家长的渴望、同学的仰慕,而他不言不语地进行着他的“间谍计划”,用削尖的铅笔画出一座座建筑的构造。

毕业前夕,在我们的毕业纪念册里,方小舒用歪歪斜斜的字体,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阿呆同学,那片蓝色的海,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爱琴海。

——方小舒”
当我再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已经如愿考入省内最好的高中,而方小舒,却不知所踪。

当我拿着一张漂亮的成绩单考入理想的大学,因为长时间熬夜视力模糊、身体发胖的时候,我从同学那里打听到,方小舒当了兵,在城郊的部队。

听说他长到了一米九,力壮如牛,负重跑总是第一名。

15年过去,我到了这个花费高昂、安身不易的城市打拼,我的生活并不如儿时想象得那样辉煌壮丽。

我时常会怀念那个曾在我的年少时光里一闪而过自由的男孩。

城市的夜晚,虽然光鲜亮丽,却总是让人焦虑不堪,噩梦缠身。

只有一晚,无论过去多久,我仍清楚地记得。

我身处一片晶莹剔透的蓝色当中,小舟随着海浪悠悠荡荡。

阳光照在头发上,浑身上下暖洋洋。

我哼着歌,躺在船头。

船尾坐着的人,嘴角两边两个酒窝,声音像是从天际而来:
“蓝色的海把你包围,你在海上。


2.结合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

(3分)
在我们都为了考试奋战时,他弓着背,伏在桌沿,用自制的放大镜一寸一寸看着那张世界地图。

3.文章以“我们在蓝色海上飘”为题,有哪些妙处?(3分)
4.文章在刻画方小舒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分)
5.下面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肯定青少年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的精神。

B.提倡解放孩子天性,听任孩子率性自由成长。

C.含蓄批评应试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束缚。

D.呼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支持其发展兴趣爱好。

连城县2017年九年级语文总复习教学案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课时】第24课时
【授课时间】
【复习内容】联系语境,理解词句
【课标要求】在阅读的阶段目标中,要求7—9年级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考纲要求】现代文精读,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感受领悟以及创造性理解能力的考查;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理清思路、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阅读的水平,要从“形象、情感、语言”等方面考查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复习目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