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玲)_金融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学> 主编董金玲金融学
第1章金融学概述
1.1 金融概述
1.1.1 金融的含义
金融通常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

其中―金‖
1.1.1.1
1.1.1.2
1.1.1.3
1.1.1.4
1.1.2
1.1.
2.1
1.1.
2.2
1.1.
2.3
1.1.
2.4
融交易中的行为,降低金融交易费用和竞争中的不确定性引发的金融风险,保护金融交易双方的权利,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1.1.3
1.1.3.1
货币资金的筹集、融通和使用就充分而有效,社会资源的配置也就合理,对国民经济走向良性
1.1.3.2
其显著特征之一是宏观调控的间接化。

1.1.3.3
现代社会,一切经济活动几乎都离不开货币资金运动。

1.2 金融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1694年在英国伦敦成立的英格
场不断扩展,金融工具日新月异,金融商品花样翻新,金融机构功能倍增,金融体系多元竞争,金融服务扩大深化,金融操作实现电脑化,金融业务步入信息化,金融走向全球一体化。

1.2.2 现代金融学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人们把20
进入90
1.2.3
我国金融学科发展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并且仍处于不断完善之中。

建国后,与计划体制相联系,我国当时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仅有的中国人民银行也只是国家财政的出纳部门。

与此相对应,在相关经济理论方面,也只存在社会主义财政与信贷理论,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货币金融理论。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适应,人民银行独立为中央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先后从人民银行的业务中独立出来,成为专司某个具体领域内金融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

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面临着与国际接轨的压力,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化,金融领域内竞争的日趋激化以及金融业务范围的扩大,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等。

这一切变化都要求金融教育也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理论继承上,《金融学》无疑是在货币银行理论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经济范畴,货币银行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新的社会、经济环境赋予了它新的表现形态、内涵及作用。

金融学则是在当代新的历史阶段中,有关货币银行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

1.3 金融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金融学主要研究货币、信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活动及其规律。

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对金融学的研究应该既包括以金融主体行为及其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微观金融学的内容,又包括以金融系统整体的运行规律及其各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宏观金融学的内容。

第2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2.1 货币的产生及发展
2.1.1 货币的产生
物物交换的弊端:
一是―需求的双重巧合‖制约了交换的顺利实现。

二是参与交换的商品越多,价格关系就越复杂。

三是比价的波动影响―交叉兑换比率‖的实现。

四是缺少普遍接受的价值储存手段。

以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方式就成为价值表现形式。

价值偶然、简单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就是简单的价值形式。

2.1.1.2 扩大的价值形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剩余产品不断增多,交换变得经常而丰富,一种商品不是偶然的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而是和越来越多的商品交换,由更多商品来表现自己的价值,成为扩大的价值形式。

2.1.1.3 一般价值形式:市场上所有商品都由一种商品表现价值,即一般价值形式。

在一般价值形式下,商品的直接物物交换变成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一般等价物具备了货币的一般性质。

2.1.1.4 货币形式:第二次大分工后,产生了专门的商品生产,一般等价物的固定化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一般等价物相对固定在某种特殊商品上后,这种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
茶叶、皮革等,也有铜、铁、贝壳、银、金。

到现代,我们所熟悉的是纸币、辅币、银行存款和信用卡等。

从上述货币的演变可以发现:货币是由早期的实物形态,慢慢发展为用它的替代
2.1.2.1
想的交换媒介。

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功能的
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有现实的货币,只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

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的时候,就是商品的价格。

2.2.2 流通手段: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发挥交易媒介作用时,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它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是价值尺度职能的必然发展。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真实的货币或现实的货币。

交易的完成要求一手交钱,一手交
2.2.4 贮藏手段:当货币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时,它就会
2.2.5 世界货币:当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着一般等价物作用时,称其为世界货币。

币能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具有和一切商品交换的能力,因此它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

当货币上述两个基本职能进一步发展时,才会出现贮藏手段职能。

支付手段职能既与货币的两
伸。

是随着商品流通及其矛盾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2.3
2.3.1 货币制度构成: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
币制度的首要步骤。

用哪种商品作为币材就称为那种商品的本位制,比如用金、银作为货币材料就分别形成金本位制、银本位制等。

2.3.1.2 货币单位:货币单位的规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二是确定货币
为规定纸币的流通年限,如新加坡规定,新发行的货币流通3年必须收回销毁。

不兑现纸币制度下,辅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2.3.1.4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货币发行准备是指中央银行在货币发行时须以某种金属或某几种形
为货币金属,以银币为本位币。

在银本位制度下,银币可以自由地铸造和自由熔化,是无限法偿货币,银币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

19世纪后期,世界白银产量大幅度增加,白银的价格开始跌落,许多实行银本位制的国家开始用黄金取代白银作为货币使用。

20世纪初,除了中国、印度、墨西哥等少数国家仍实行银本位制外,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放弃了这种货币制度。

2.3.2.2 金银复本位制: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贵金属都是铸造本位币的材料,可以自由
家不规定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而由市场上金银的比价确定。

这样,每种商品都具有金和银表示的两种价格,金银市场比价波动必然引起商品双重价格比例波动,给商品交易带来麻烦。

双本位制: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固定比价,两者交换比率不受市场金银价格波动的影响。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跛行本位制:金银币都是本位币,但金币能自由铸造,银币不能自由铸造,且限定每次支付的最高限额,金币和银币按法定比价进行交换。

事实上,在这一制度下,银币已经演变成辅币,金本位制度初步形成。

可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和金币可自由输出、输入。

金块本位制特点是:政府停止铸造金币,不允许金币流通,代替金币流通的是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

纸币的发行是以金块为准备,金准备多,发行的纸币就多,反之,则少;纸币的价值与黄金保持等值关系;人们持有的其他货币不能兑换成金币,但可以兑换为金块;黄金仍可自由输出入。

金块本位制称为―富人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其特点是:规定纸币的含金量,国内只流通纸币,无铸币流通、无金块兑换。

中央银行将黄金和外汇存放在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法定兑换比率。

本国居民可以将本国纸币兑换成外汇,再向其他相关国家兑换金块。

2.3.2.4 不兑现的信用本位制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指既不规定含金量也不兑换黄金,完全取消流通货币的金银保证,流通中的货币通过中央银行的信贷程序投放出去的货币制度。

因为纸币的发行数量直接由政府决定,如果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的商品对它的需要时,就会使社会购买力大于商品可供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第3章
中。

3.1 信用的产生及特征
3.1.1 信用的产生:在私有制下,贫困家庭缺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了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向富裕家庭借债,这样就产生了信用。

因此,剩余产品的出现和贫富差别是信用产生的前提条件。

在商品经济社会,商品和货币在各个所有者之间分布是不均衡的。

一方面,生产者要出卖商品;另一方面,购买者买进商品后因为贫穷或没有货币,产生借贷的需要,这样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就成为信用产生的社会基础。

3.1.2 信用的要素
的角度进行划分。

时间间隔即承诺与兑现承诺的时间差。

3.1.3 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从微观上看,信用对企业和个人筹措发展资金,节约流通费用,增强竞争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
3.2 信用形式
3.2.1
过发放实物或货币而收取高额利息为特征的借贷活动。

特点:客体是货币资本;主体一方是银行和金融机构,另一方是企业和个人;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不完全一致。

优点:规模和数量上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银行信用的投放方向
3.2.4 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参与的一种信用形式,主要表现
政府信用基本形式:由国家发行政府债券;政府发行专项债券;向银行透支或借款。

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国家发行国库券和公债券。

是企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
、分期付款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消费者提供的消费信用,也就是消费贷款,它属于长期消费信用年。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消费者的购买力需求与现代化生活需求的矛盾,有助于提高消费水平。

同时,消费信用也可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3.2.6 国际信用:国际信用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银行及其他自然人或法人对别国的政府、银行
3.3.1
3.3.2 信用工具的分类
商业汇票。

按承兑人的不同,
3.3.2.2 代表财产所有权或债权,
3.3.2.3
参与的信用。

3.4 征信与社会征信体系
3.4.1 征信:征信,中文之―征‖即证、验、求,―信‖即信用、诚实、信任之意。

狭义的征信,是指调查、验证、评价他人信用;而广义的征信,还有―求取他人对自己的信用‖之意。

基本功能:了解、调查、验证他人的信用,使赊销和信贷活动中的授信方能够比较充分地了解信用申请方的真实资信状况和如期还款能力。

3.4.2征信和信用的关系:信用主要是指借钱还钱、先消费后付款等经济活动;征信则指的是专业化的信用信息服务,为了让大家更方便地借钱,通过第三方机构将每个人的信用信息集中起来,在需要的时候供信贷机构及各相关主体使用。

这是信用与征信的主要区别。

3.4.3 征信体系:征信体系是指与征信活动有关的法律规章、组织机构、市场管理、文化建设、
这种模式是以中央银行建立的―
其征信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各国中央银行管理,主要采集一定金额以上的银行信贷
3.4.3.2 征信机构:征信机构是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信用信息服务的机构。

其业务主要是采集、
―诚信‖,经济得以健康发展。

征信制度的建立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各部门管理社会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银行利用征信技术合理扩张授信业务,增加资金流通数量和速度,并刺激经济发展,拉动消费和投资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从而达到促进金融经济发展的作用。

首先,信用缺失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其次,信用的严重缺失导致市场交易成本上升,资
4.1 利息与利率
4.1.1 利息及其本质
所谓利息,是贷款者放弃获取投资收益的补偿,是一段时期内放弃货币流动性的报酬;或者说,是贷款者因暂时让渡货币资金使用权,从借款者那里取得的超过借贷货币额的报酬。

对于借款者来说是借用本金应付出的代价。

利息究竟来源于何处,其本质是什么?
4.1.1.1 马克思关于利息本质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利息是财富的分配形式。

在一定意义上利息可以称为是借贷资本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任何时候都由供求决定。

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息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劳动,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借贷资本家的那部分利润即剩余价值,它反映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生产关系。

4.1.1.2 西方学者关于利息本质的观点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认为,利息是由于地租存在而产生的,是因为暂时放弃货币的使用权而获得的报酬,即―利息报酬论‖。

纳骚•西尼尔认为利息是借贷资本家节欲的结果。

欧文•费雪认为利息是不耐程度的指标,是倾向于借债的不耐程度、时间偏好高的人与倾向于放款的不耐程度、时间偏好低的人进行充分活动的结果。

约瑟夫•马西认为利息直接来源于利润,并且是利润的一部分。

亚当•斯密认为利息具有双重来源:当借贷资本用于生产时,利息来源于利润;当借贷资本用于消费时,利息来源于借款者别的收入。

凯恩斯认为利息来源于一定时期内人们放弃货币的灵活偏好的报酬,利息率并不决定于储蓄和投资,而是决定于货币存量的供求和人们对流动性偏好的强弱。

4.1.3
4.1.3.1
的万分之几表示,通常称为日息几厘。

4.1.3.2 利息的计算方法
复计算下期利息的方法。

单利计算公式为:I = P·r·n S = P·( 1+ n·r )
式中,I――利息额;P――本金;r ――利率;n――借贷年限;S――为本金和利息之和。

复利是指在计算利息时,将本期所生利息加入本金计算下期利息的方法,即第一年按本金计算利息,第二年将第一年的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出第二年的利息,以后各年以此类推。

复利计算
公式为:S = P·( 1+ r )n I = S—P
4.2 利率的种类和决定因素
4.2.1 利率的种类
4.2.1.1
款期限较短或市场利率变化不大的情况。

浮动利率是指利率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

浮动利率较适合借款期限比较长的情
4.2.1.2
由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所确定的竞争性利率。

公定利率是指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如银
4.2.1.3
胀的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在物价不变、货币购买力不变的条件下的利率,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则是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后的利率。

若用i表示实际利率,r表示名义利率,p表示通货膨胀率。

则实际利率的计算公式为:i=r – p
4.2.2
4.2.2.1
4.2.2.2 :利率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波动,但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4.2.2.3
4.2.2.4
4.2
4.2.2.5
4.2.2.6
此外,利率水平的高低还会受到利率管制、经济周期、借贷期限等因素的影响。

4.2.3
4.2.3.1
4.2.3.2
4.2.3.3投资可分为实物投资和证券投资。

就实物投资而言,利率提高,
主要是调节银行储蓄与有价证券的结构,以及对不同有价证券的选择。

银行利率与有价证券价格成反比。

4.2.3.4
间利差,会促使外国资本流入,可改善该国国际收支逆差或加大国际
收支顺差。

但是,提高(降低)利率产生的资本流入(流出)会带来国内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减少),货币供应量上升(下降)的效应,这会减弱提高(降低)利率、紧缩银根(扩张信用)的效果。

4.3
4.3.1 该理论认为利率决定于资本的供给和需求,这两种力量的均衡决定了利率
利息是对推迟消费储蓄行为的补偿,它取决于人们的―时间偏好‖、―节欲‖、―等待‖等因素。

储蓄(S)是利率(i)的递增函数。

投资(I)是利率(i)的递减函数。

4.3.2 凯恩斯认为货币最富有流动性,在任何时候都能转化成任何资产而不遭
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因此货币的供给独立于利率;货币需求是内生变量,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人们的流动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多,而流动性的强弱取决于人们的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是收入的递增函数,投机动机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以L1表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以L2表示投机动机,货币总需求可表示为:L=L1(Y)+L2(i)。

当利率下降到某一水平时,人们预期未来利率水平会上升,货币的需求就会无限大,人们只持有货币,而不购买债券,无论中央银行供应多少货币,都会被储存,从而使利率水平不能继续
‖。

4.3.3
S;二是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即新增发的货币△MS,这两个方面都是利率的增函数。

可贷资金的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前的投资需求I H,这两个方面是利率的减函数。

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I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
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较为完善的表述。

IS曲线是指商品市场均衡时,表示产出Y和利率i之间关系的曲线,是利率达到均衡时投资和储蓄的供求,利率决定于收入的情况。

LM曲线是指货币市场均衡时,表示产出Y和利率i之间关系的曲线,是利率达到均衡时货币的供求,收入决定利率的情况。

当IS、LM曲线相交时,表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
4.3.5
等因素都相同的债券的回报率连成的一条曲线。

根据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到期给债券带来的收益不同,可以把收益率曲线分为向上倾斜、水平以及向下倾斜、先向上再向下倾斜四种类型。

如图
4.3.
5.1 预期假说理论理论认为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的水平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
有一年到期和在上年出售这种债券下一年再投资得到的回报是相同的。

4.3.
5.2
期限的债券具有强烈的偏好,而对其他期限债券却并非如此,所以,他们不会因为不同期限的
4.3.
5.3 风险溢价理论认为,金融市场是有风险的,对未来利率不可能完全预期。

性较高的短期证券。

而筹资者希望长期使用资金,偏好期限长的长期债券,而且期限越长越好。

为了吸引投资者购买长期债券,必须支付一份流动性升水才能使他们愿意持有长期债券。

因此,
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一方面是作为对风险的补偿,另一方面也是对放弃流动性的补偿。

4.4 我国利率体制及改革
4.4.1 我国利率制度的沿革
4.4.1.1 1949年~1978年高度集中的利率管理体制:在1949年~1978年期间,一切利率都由国家计划制定,这一时期的利率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利率决定和调整权高度集中于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

②利率种类少,结构不合理。

不仅存在存贷款利率倒挂的现象,而且存在长短期利率倒挂的现象。

③利率不能发挥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在1949~1982年期间,银行存贷款利率仅进行过6次大面积调整。

④利率传导机制是完全的行政机制。

4.4.1.2 1978年至今实行利率管制下的有限浮动利率制度:1978年以后利率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性显现出来,利率管理体制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1999年3月2日,人民银行修订并下发了《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强调了利率杠杆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简化了利率管理的种类,明确了人民银行利率管理和金融机构自定利率的范围,使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以规范的形式明确下来。

4.4.2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4.4.2.1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

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

4.4.2.2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略)
4.4 我国利率体制及改革
4.4.2.3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思路和内容
目前,我国金融界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达成的共识是:放开利率先从货币市场开始;存贷款利率改革的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其中贷款利率先扩大浮动幅度,再全面放开,存款利率先放开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再放开小额和活期存款利率。

5.1 金融机构体系概述
5.1.1 金融机构及其类型
金融机构泛指从事金融业务、协调金融关系、维护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机构。

金融机构体系又
关配套服务的中介机构,各种证券经营公司大都为直接金融机构。

后者指活动于间接金融领域,
5.1.2 金融机构的功能
5.1.2.1
5.1.2.2
(资金需求者)
有效地进行直接的投融资。

5.2 西方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架
5.2.1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银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的日益加强而不断发展和强化。

中央银行最初由商业银行演变而来,如1656年成立的瑞典银行和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最初都是商业银行,后来分别被政府改组为中央银行。

5.2.2 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最早出现的现代银行机构。

现代商业银行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为基本业务,并为顾客提供多种服务,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商业银行与其他专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基本区别在于商业银行是惟一能接受、创造和收缩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

5.2.3 专业银行:专业银行是指专门经营指定范围的金融业务和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的银行。

其特点是:①专门性。

②政策性。

③行政性。

5.2.3.1 开发银行:开发银行是专门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长期投资的需要而设立的银行。

这类投资项目具有投资量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等开发性特点,一般商业银行不愿意承担。

开发银行多为国家或政府创办,不以盈利为目的。

5.2.3.2 储蓄银行:储蓄银行是指专门吸收居民储蓄存款并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

这类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居民消费者,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储蓄存款,资金运用主要是为居民提供消费贷款和抵押贷款,投资政府公债、公司债券以及转存商业银行等。

5.2.3.3 抵押银行:抵押银行是指专门办理以不动产抵押长期贷款业务的银行。

抵押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发行不动产抵押债券筹集到的长期性资金。

其长期贷款业务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以土地为抵押物的贷款,贷款对象是土地所有者或农场主;二是以城市不动产为抵押物的贷款,贷款对象主要是房屋所有者和建筑商。

5.2.3.4 进出口银行:进出口银行是为通过金融渠道支持对外贸易、开拓国际市场而设立的一种专业银行。

创建进出口银行的宗旨是推动本国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大型机电设备的进出口贸易,加强国际间金融合作。

进出口银行的资金来源除自有资金外,还可以向财政部、中央银行借款或发行金融债券。

5.2.4
保险公司是依靠投保人缴纳保险费筹集资金,并对发生意外灾害和事故的投
保险公司筹集的资金除了一部分用于应付赔偿所需外,其余部分主要投向稳定收入的政府债券、
投资银行是指专门为工商企业提供证券投融资服务和办理长期信贷业务的
统的投资银行业务,即在一级市场上为融资者提供服务的业务。

除了传统的证券承销和融资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