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与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

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

“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

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需要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

同时,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建议
1.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我们可以借助1个2分硬币和1袋500克的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有哪些,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验物品的机会,以此巩固质量观念。

在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课时安排:2课时
1 克和千克的认识 1课时
2 练习二十 1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材第100~10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难点:克和千克质量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课件,2分的硬币,黄豆,天平,两袋500克的盐,台秤,自己带来的小物品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想知道今天在超市里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吗?仔细看看。

(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情景图)
生1:他们都在讨论跟质量有关的话题。

生2:从图中知道5个苹果重1千克,一壶豆油重5千克,一包饼干重110克……
师:生活中物体的质量经常用到,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是“斤”和“两”,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质量与生活联系密切】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例1)
生1:我知道了一盒口香糖重3克,一袋菊花茶重12克,一包美味瓜子重100克。

生2:我发现这些比较轻的物品都是用“克”作单位的。

师:是啊,我们一般用“克”作单位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

“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g”来表示。

师:那么对于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什么来称量呢?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称重的工具叫天平,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天平称一称你们身边的什么物品重1克?
学生在小组里测量较轻物品的质量,寻找重1克的物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小组测量的结果。

(1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
师: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做一做”)
指定学生回答,并适时作出评价。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生1:一块小橡皮比1克轻。

生2:一根头发比1克轻。

……
2.教学例2。

师: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物品的质量超过1克,甚至更重,那么对于比较重的物品,我们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大家一看就知道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例2上面的图)
生1:一桶洗衣液重5千克,我觉得应该是用“千克”作单位称量比较重的物品。

生2:一箱苹果重25千克,我也认为是用“千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

师:“千克”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kg”来表示。

师:仔细看看,苹果的箱子上写的是“净含量”,什么是“净含量”呢?
生:“净含量”是指这箱苹果的质量,不包括箱子的质量。

师:对,生活中经常用到“净含量”这个词,它是指桶里、箱子里的物品的实际质量。

想一想,1000克有多重?举例说一说。

生:生活中常用的食盐一包重500克,两包食盐的质量就是1000克。

师:那你觉得“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千克=1000克。

师:谁知道在生活中用“千克”作单位的秤有哪几种?
生1:我在超市里、菜摊上见过的有电子秤、台秤。

生2:我在体检的时候见过测体重的体重秤。

生3:我在实验室里见过弹簧秤。

……
师: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秤太多了。

仔细看看图中这些指针分别指着几,告诉大家所称物品有多重。

(课件出示第102页例2下面的图)
生1: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

生2:小朋友的体重是23千克。

师:请在小组里合作交流,称出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想想
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重1千克的。

学生在小组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完成教材第103页“做一做”第2题,填写好表格。

3.教学例3。

师: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之前在超市里售货员阿姨称苹果时说过,5个苹果的质量正好是1千克,所以20÷5=4(千克),我估计王奶奶的苹果大约重4千克。

·苹果有大有小,如果王奶奶的苹果大小跟售货员阿姨称的差不多,才可能是4千克左右。

·如果苹果比较大,一般4个就重1千克,这样20÷4=5(千克),所以我估计是5千克。

……
(只要学生回答得合乎情理,就要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

一个2分的硬币重1克
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1千克=1000克
两袋食盐重1千
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

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把“千克”与“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知和建构,形成清晰的概念。

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一个质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2.教学时,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初步感知1克是很轻的,几乎感觉不到。

之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然后教学认识“千克”,在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的质量,交流估量的方法以提高他们的估计能力,在估量过程中要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

《克和千克》第2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

(教材第105~10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1克和1千克的印象,加深对克和千克概念的理解。

2.进一步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能熟练、正确地进行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称量物品。

难点:理解克与千克的概念。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关于克和千克,你们知道了些什么?
生1:我认识了克和千克,知道了1克的东西特别轻,十个鸡蛋大约重500克。

生2:我认识了不同的秤。

生3:我会用秤来称物品的质量。

生4:我知道了1千克=1000克。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小。

看看这些知识你究竟掌握得怎么样呢?
二、自主探究
师:我们先来检查认识秤。

下面的秤最多能称多重的物品?(课件出示:教材第107页第11题)
生1:第一个最多能称15千克的物品,因为上面的数字最大是15千克。

生2:第二个最多能称130千克的物品,因为在120后面还有一个大格,一个大格就表示10千克,所以最多能称130千克。

师:认识了秤,回家后和父母逛超市的时候,要留心调查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写成数学日记,和同学交流一下。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书中实际物品的测量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106页第8题)
师:下面这些物品,怎样放才能使天平处于下面的两种状态?
生1:从图中第一种状态看,天平左边的物体重,右边的物体轻,所以我想在天平左边放面粉3000克,右边放桃子200克。

生2:从图中第二种状态看,天平左右两边的物品同样重,所以我想在左边放面粉3000克,右边放苹果3千克,这样就能平衡。

……
(鼓励学生多思考,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设计意图:在练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通过练习、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1千克=1000
教学反思
1.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结果。

同时,调查生活中常见物品质量。

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场估计物体的质量或看标注,把研究结果以学习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加深对克与千克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2.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接受知识必须要有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的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不能由老师代替。

教材习题答案
第105~108页“练习二十”
1. 25克3千克360克10千克
2. 克千克克千克
3. 500 2 30
4. 略
5. 玉米400g 书包3kg 牙刷20g 猪100kg
6. = > < <
7. 他们说得都不对
8.(1)3000克面粉200克桃子(答案不唯一)
(2)3000克面粉3千克苹果(答案不唯一)
9. 大约有10个约重3千克
10. 1千克苹果要多少钱?1千克=1000克=2个500克2×2=4(元)(答案不唯一)
11. 15 130
12. 克千克克克
13. 略
14. 3 2
思考题: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同样重
10《总复习》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介绍: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

复习共分为七部分:统计、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

本学期所学的“数学广角——推理”内容,目
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不作为基本要求。

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学习,只是在练习中出现。

编排时,应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如把数的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习。

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计算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应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除法,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认识万以内的数并进行比较和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克与千克,能掌握统计方法,通过分析统计表提出并解决问题,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解决问题部分,比较被动,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复习阶段要进行系统性的复习,积极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掌握解题方法,帮助学生不断总结,及时反馈,使复习体现实效性,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努力做好提优补差工作,争取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2.通过游戏、实践操作和设计综合性的复习题,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3.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重组复习内容,设计多种形式进行复习。

4.复习时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5.复习统计,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

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

五、课时安排: 4 课时
1.复习表内除法及混合运算………………… 1 课时
2.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 1 课时
3.复习克和千克及图形的运动……………… 1 课时
4.复习解决问题和统计……………………… 1 课时
第一课时表内除法的复习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 114 页表内除法,练习二十二第 1、2、3、12 题。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

在复习除法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一道除法题,然后再进行巩固练习。

从而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四、文本解读及设计意图:
4幅图呈现了本册教材三个领域的主要知识内容。

一是数与代数领域:万以内数的认识、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二是统计与概率领域:数据收集整理;三是图形与几何领域:图形的运动。

呈现这些内容的原因有三,一是这些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如:万以内数的认识是后续学习更大数的基础;二是有些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新知识,如: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既是学生接触的一种新的运算,也是学习竖式除法的基础之一)、数据收集整理(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重要一环)和图形的运动。

为此,在回顾与整理时进行了特别的突出,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材中还有一些知识虽然没有以图示的形式呈现,例如:混合运算、克与千克、数学广角,回顾时也要受到重视。

计算部分的复习包括除法的意义、用乘法口诀求商、试商、混合运算的顺序。

同样是除法运算,表内除法和有有余数的除法本质上是统一的,只是在于最后平均分的结果存在差异。

在复习时可以进一步沟通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又要突出各自的重点:表内除法重在口算和沟通成发出之间的关系;有余数的除法重在依据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掌握试商的方法及竖式计算。

混合运算编排除教学运算的顺序外,还可加深学生对4种运算本身
的认识,进一步运算之间的关系,教师可设计一些解决问题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的活动中通过直观支撑加以体会。

让学生透过知识表面抓住其本质,减轻记忆负担,同时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巩固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商与除数的积离被除数最接近,而又不能超过被除数),进一步体会余数为什么要小于除数。

巩固同级、不同级及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五、重难点突破
1.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
突破建议:
(1)熟练掌握乘法口诀。

通过按顺序背口诀、对答口诀(对答前半句或者后半句)的形式,使学生对乘法口诀对答如流。

(2)看算式直接报答案,并说出相应的口诀。

56÷7=() 21÷7=() 35÷()=7
()÷8=9 ()÷6=5
2.巩固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为什么要小于除数突破建议:
(1)出示问题情境:王阿姨买了26米布,每4米做一床被套,她最多可以做几床被套?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

(3)出示两种结果:26 ÷4=5(床)…… 6(米)
26 ÷4=6(床)…… 2(米)
通过列竖式检验,同时复习列除法竖式需要注意的问题:商与相应的数位对齐,商与除数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同时又不能超过被除数。

重点分析第一种错误的原因,为什么不能剩余6米布?(因为6米里面还有1个4米,4米布可以再做一床被套。


3.巩固同级、不同级及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突破建议:
(1)回顾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第一种:算式中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第二种:算式中既有乘除又有加减;第三种:算式中带有括号的。

(2)出示不同类型的混合运算,首先让学生判断属于哪种,弄清楚运算顺序后再脱式计算。

如:
36+25-37 2×9÷3 6+18÷3
5+3×4 8×(36-29)
(3)判断对错。

64-40÷8 18÷3×3 18÷(3×3)=24÷8 =18÷9 =18÷9
=3 =2 =2
114页编写意图
(1)教材以卡片的形式呈现了各种类型的式题,目的是对数与计算的内容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复习。

既突出本册的重点内容又沟通运算之间的关系及数与运算间的关系。

(2)题目中包含6个问题其中前4个问题可以综合看成对17道式题分类的活动或分类思考的内容。

第(1)题重在复习除法这一本学期新接触的运
算,通过想商的方法沟通与乘法的关系。

第(2)题复习了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重在体现计算的本质,即对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的加、减。

第(4)题在复习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沟通了数和计算的关系,体现了数的本质。

第(6)题在复习解决问题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运算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116页练习二十二1、2、3、12题
第1~3题是有关“数的运算”的练习,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其中,第1题主要结合直观图巩固对除法及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沟通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1题
第2题重在巩固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强化学生试商的技能,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第3题以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的方式,突出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巩固,同时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第1题应放手让学生完成,汇报时通过追的习惯。

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以巩固对除法和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沟通二者之间及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提高计算能力,逐步形成技能。

如,针对第2题学生试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为什么不对?”“为什么余数不.能比除数大?”等,使学生明理。

混合运算中可通过对比性训练,如18÷6×2、18-6×218-6
÷2和(18-6)÷2等,以计算结果的比较及其原因突出运算顺序,培养学生仔细审题。

118页12题
第12题是表内乘除法的口算,要求学生每分钟做10题,错误率在4%之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重视学生口算能力的强化。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平时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现固,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学期末则应提出速度和正确率上的要求进行练习。

还可将加减法的口算融入,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第二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法、减法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 116、117 页第 4~8 题,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加法、减法的复习,及相应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与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 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放性的思维。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方法,正确、熟练地读数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对于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使用。

四、文本解读及设计意图:
万以内数的认识虽然呈现的只有一幅图,但蕴含着丰富的学习内容:数的组成、读写数、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口算等。

教材借助计数器和数位表,呈现了本单元认数最核心的内容,即数位、计数单位、十进制位值制。

同时,由十进位值制原理统领整个数的认识内容,将数的意义和组成、大小比较、读写数的知识建立在数位、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的个数基
础上,将计算的算理归于计算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算法归结为对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运算,使学生将认数的内容系统化,并把握知识的本质。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围绕位值思想和十进制的概念,将数的顺序、数的组成、读书、写数、比大小、整百及整千数的计算等知识进行一系列的复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五、重难点突破:
1.巩固数位顺序表,进一步感受位值思想和十进制的概念,知道数的组成
突破建议:
(1)学生表述数位顺序表,强调“从右边起”。

(2)呈现数位顺序表。

提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三位是什么位?第五位呢?一个数是四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位?一个数的最高位是百位,它是几位数?
(3)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4)教师在计数器上拨一个四位数,学生说一说它的组成,并写成各数相加的形式。

如:3628=3000+600+20+8。

2.读数、写数
突破建议:
(1)出示有代表的3个四位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