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日本东京的城市发展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东京的城市发展史
摘要:分析了日本东京“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的演变过程,指出东京“多中心”模式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为了减少对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的压力,并且通过在中心城区之外创造新的就业中心来缩短通勤距离。

了解日本东京的城市发展,从中吸取经验,有利于解决现如今国内一些大城市的“城市病”
关键词:城市“多中心”发展模式
日本东京都,位于日本列岛东南侧,濒临东京湾,总面积2187km2,人口近1256万,人口密度为5742人/km2[1]。

从江户时代起400余年来,东京都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和最大的都市。

它不仅是日本的政治中心,更是经济中枢。

在这块仅占日本国土总面积0.6%的土地上,
创造了16.9%的总生产额,集中了13.5%的就业者和16.7%的企业。

无论从经济规模、还是从其都市功能来说,东京在日本经济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东京又被称为“日本的心脏”。

东京这一特大城市在形成过程中,也面临过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目前出现的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大城市病”,但它通过有效个规划和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多中心”模式,有效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早在1920年,东京已是一个拥有330万人口的大城市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快速工业化,以及由于市内有轨电车和铁路系统的建成而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劳动大军的流动,为东京城市的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由于1923年关东大震灾摧毁了城区60%的建筑物,使得大量人口涌入郊区,加大了城市扩张的动力。

19世纪末,以东京为辐射中心的日本全国铁路系统已经建成,到1919年,城区中心著名的山手环线全线贯通,通勤交通方式的改变使得以山手环线各站点为核心的东京副中心(如新宿、涉谷、池袋等)迅速发展起来。

同期,许多郊区的私人铁路线路也把终点站延伸到山手线的各站点,这极大地推动了东京周围农村地区卫星城镇的发展。

在1930年代,在离东京中心30km半径的范围内有相当数量的郊区城镇和大学校园小镇在铁路沿线建设起来[4]。

当然,城市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日本政府的推动,1940年,日本内阁东京地区城市规划委员会就提出了关东地域都市结构规划的模型,这个模型采用了当时欧洲流行的城市规划模型,即一个中心城区环绕着一圈绿带,绿带外再围绕着卫星城镇,城市内
各个地区由辐射状或环状的铁路系统来连接[5]。

但这个规划由于二战而停止了。

二战后随着经济复苏和城市人口的继续增长,1950年代起首都圈结构的规划建设重新开始了。

经历了四次规划发展后,其实在郊区发展区域之外的整个关东平原已经完全城市化了,人们已经无法清晰地看到那种像伦敦一样的核心城市。

而当时东京的规划者们已经越来越关注雨一种“多级”或“多中心”的都市结构。

为解决东京CBD地区功能过分集中而造成的许多大城市问题,如交通、住宅和环境等问题,规划者们从1970年代开始就提出了“多极城市结构”的概念。

在1970年代的初期,首先有人提出一个“两极都市”的规划,即在原都心的西部远郊,主要是八王子(Hachioji)市、立川(Tachikawa)市和多摩(Tama)新城,建设一个新的中心业务区域。

这个提议随后在1980年的《我们的东京城规划》和1991年的《第三次东京长期规划》中演变为“多极都市”的概念。

在《东京1992规划》中提出了“多中心城市”的框架,其基本观点就是东京周围除了多摩地区的业务核城市之外,还要环绕三大新的“业务核城市”,即: 玉县的浦和(Urawa)市/大宫(Omiya)市,千叶县的幕张(Makuhari)市/千叶(Chiba)市,神奈川县的川崎(Kawasaki)市/横滨(Yokohama)市,再加上茨城县南部的筑波(Tsukuba)新城作为一个高科技研究中心。

这些核城市将发展成为主要的就业和服务副中心以缓解东京都心的发展压力,并构建出一个多核的都市结构。

在1990年代,
原来东京山手线沿线的副中心,如新宿、涉谷、池袋等,已成为东京都心的一部分,失去了缓解中心城区拥挤问题的积极作用,因此需要在东京圈的郊区发展更多的副中心城市,从而将以前形成的东京都心地区的一级依存型结构改为多核多圈域型的地域结构。

东京城市发展演变的过程可以归纳为2点:(1)从1930年代初至今的东京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始终贯穿着一个理念,即多核的都市结构。

这个理念首先是以推动山手线副中心(如新宿、涉谷和池袋等)发展的形式出现;之后在1960年代转变为鼓励远离都市核心的卫星城市的发展,而限制中心城区的发展;接着从1970年代初起,逐渐形成现在的模式,即在整个都市地区促进大量的、多样的副中心和卫星城的发展,既包括山手线副中心和多摩核城市,还包括大宫—浦和、川崎—横滨、千叶业务核城市,以及各种各样的新城和已存在的主要城市。

2)东京城市规划和建设在政策措施上有一个重要的转变。

从1930年代到1960年代末提出的绿带设计需要强大的的制度政策支持,但1960年代绿带设计在事实上的失败,使得东京的发展途径变为通过规划和提供交通、公共设施来鼓励成长点。

应该说,自从1960年代绿带失败,东京规划建设的重点放在了鼓励新的成长点而不是限制绿带区域的发展。

这种发展模式意味着,在相当程度上,关东平原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连绵不断的城市建成区,原来设计为卫星城的成长点实际上已经发展为一个大都市圈的副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